港城一体化战略分析的论文((集锦14篇))由网友“走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港城一体化战略分析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港城一体化战略分析的论文
摘要:把港城一体化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海港区位研究阶段、港口区域工业化研究阶段和港口区域一体化研究阶段。对港城一体化战略重点研究领域“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港城一体化战略海陆经济一体化港口港口城市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从港城关系研究入手,探讨港口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开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成为热点之一[1]。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走向协调发展与一体整合,港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成为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两个功能差异的系统,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直接对港城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基本上是借鉴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港城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2]作为基础理论。
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国学者伯德(Bird)对港口区位工业化的研究、继奎因(Quinn)的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学说、胡佛的港口、铁路枢纽转运点,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3]的有关学说。第二阶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为港口区域工业化的研究。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不断地被美国区域规划专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Fiedan)、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和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丰富和发展。1970年代,沃纳·松巴特等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点轴理论,认为在增长极形成后,人们会不断建设连接这些增长极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区位[4]。
港口作为增长极核,必须与区域的工业化结合来促进新的区域增长点的形成,港口区域工业化也就亦将形为这一时期港口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霍伊尔(Hoyle)和平德尔(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的发展》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亚非等欠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贡献[5]。维格里的《临海工业开发区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论文指出,工业化是1960年代以来港口国家实施的最主要的港口发展战略[6]。第三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为港口和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源于1970年代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建的协同学(Synergetics),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结构,这个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在子系统层次上可能不具备这种性质[7],其理论核心是自组织理论。1980年代,协同发展理论逐步应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间的一体化研究中。霍希尔和希令编著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探讨了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与时间演进变化。
二、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战略重点
1.港口与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与矛盾冲突
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效应首先表现在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8]。港口经济关联性极强,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内产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业务的支持,产生经济效应。其次港口是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力量。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城市对港口的贡献表现为: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空间和内陆运输联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询、技术援助、应用研究、信息通讯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港口的竞争;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在有限空间利益和目标不同的两个空间实体间被迫的共存。港口作为运输的一环,承担着经济、生产效率、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和商业发展的职能;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体,目标是不断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关心的是环境价值和居民期望。王丹阳对港城间摩擦从日常、空间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9]。
2.港城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与空间概念
港城一体化的实质是根据港口和城市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徐质斌从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等角度,对港口的经济性、港城一体化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模型、建设重点等做了理论分析[10]。他认为港城一体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与相关城区项目一体化、港口与相关城区布局一体化、港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港口与所在城市战略目标一体化,这是港城一体化依次递增的.发展阶段。
港口空间的概念提出实际上是从空间领域对港城一体化的探讨。茅伯科[11]认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间,港口空间就是具有港口经济特征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相关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离。港口空间为港口辅助业务和派生业务提供空间,也为依靠港口而产生的各类服务行业提供空间,包括临港保税区、开发区、经济区、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等。港口经济的发展要求港口有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港口多数在向第二代转变,主要表现承担大量能源运输,大力发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厂的临港经济,建设物流园区和加工基地,由此对港口空间提出新的要求。而港口空间的突破程度,决定着港口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贡献度的大小。突破港口空间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体化,就是要改变港口与临港产业、临港加工区、保税区、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在体制上的割裂状态[12]。
篇2:港城一体化战略分析的论文
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研究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城联动”的核心。临海(临港)工业20世纪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重工业为特征的莱茵河阶段、多种类型的工业和航海贸易功能综合的第二阶段、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第三阶段,并在20世纪末期进入到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临港产业主要通过在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区等来实施的。
物流化运营是实现港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国外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海洋运输的角度入手,认为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港口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更需要经济活力充足、制度创新的腹地区域作为支撑。港口作为物流活动的主要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切入点(Skjtt-Larsen,Tage;)[13]。但由于不同港口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交通带动型模式,具体包括航港带动型模式(Prager,MichaelH.)[14]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工业带动型模式和商业带动型模式。国内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目前还只是局限与就港论港阶段,只是针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实证性地分析,还没有把一个港口具体放到一个区域进行研究,更没有把它们进一步放到更大层次的领域研究的先例。杨贵法等针对目前我国港区分离状况,以区港一体化作为港城一体化的切入点,强调建设港口保税物流园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区港一体化的可行性、建设和运作模式及政策对建立临港保税物流园区进行了论证[15]。保税物流园区是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这也是港城一体化研究比较重要的切入点。健全港城整合机制研究主要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管理体制整合、运营模式重组和监管运营机制协调等策略实施。
三、评价与展望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目前虽然在演进机制和战略重点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理论上是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定量分析缺乏可信的数据采集策略;战略措施的实施也只是个案的研究,很难进行广泛推广。目前研究视角上着眼于经济发展战略较多,空间发展战略相对较少,系统论述的更少。战略重点中有关制度方面还处在摸索当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寻求借鉴的新途径以至必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等.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10):183-190.
[2]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科学出版社,:13.
[3]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8.
[4]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2):11-14.
[5]杨贵法,乐美龙,唐勤华.区港一体化模式探讨[J].集装箱化,2004.6.
[6]DomenicoAmato.邢国江译.港口规划与港城关系[c].港口经济.2002(4):35-38.
[7]H·哈肯.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8]TheregionalandLocalEconomicImpactofthePortofLongview.Martin,O’ConnelAssociates[M].1991.
[9]王丹阳.大连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4.
[10]徐质斌,朱毓政.关于港口经济和港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7-13.
[11]茅伯科.关于港口空间[J].中国港口,(4).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区港一体化——我国保税区转型政策体制设计[J].港口经济,2003.5.
篇3: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摘要:以我国林业为研究主体,介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深刻地阐释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依据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形式,为更好更快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措施,其中有建立健全法律机制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调整现有林业结构实现优化、大胆借助科技发展、经济收益与林业生态紧密相连等内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战略对策
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也是一种公益事业,它的产生源于对森林进行的经营组织,其主要形式就是对木材及林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和经营保护性资源,并将后者作为基础。森林经营包括一系列的林事活动,最简单的是采伐森林、更新森林,包括预防火灾及病虫害在内的森林保护,还有对森林进行再造及抚育,以及建立和管理城市森林。由于我国的环境在不断的恶化,同时受到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发展态势的影响,我国林业找到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但是这绝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完成的,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山区大多地方还没有脱贫,而这些地区却也是林区分布的地区。为了能够脱贫,大规模破坏性的采伐活动越来越频繁。长期下去,林业的发展将面临危机,要合理科学地经营林业,重视能够兼顾经济与生态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和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3个方面。生态即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的持续发展即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用于林业的发展,其实质有3方面的表现,首先是经济能力,也就是使用资源、信息、能源和资金的增长率、效率、效益和资源储量等;其次是生态支持力,包括生态的还原能力、资源的承载力、生态的自我调节力环境资源等;再就是社会合力,其中包括社会稳定性、社会公平性、人口容量、公共意识、人口素质、文化道德、生活方式、体制合理性等可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
优化调整林业的经济结构,可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推动林业产业的优化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对于速生丰产林、竹林和生长周期较短的原料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要加大建设力度,这是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原料的加工层次,对原料进行精加工,并大力开发应用新产品,这是第二产业需要注意的;而面对第三产业,可以将旅游业和花卉业融入到森林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合理调整当前的生产力布局,取缔落后的产业,合理改造传统产业,还应适当推动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分配。同时,也要调整林业产业的产品结构,改变原来的'粗加工生产方式,对产品进行精加工,创新产品的发展用途,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使产业链得到延伸,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对于林业发展的资产结构和企业分布也要做出适当的优化重组,调整发展战略,大力研究新产品,研究新技术,拓展更广的市场,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发展更加专业,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来应对市场竞争。
2林业发展与科技相融
依靠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发展方式,这是由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所决定的,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基于此改变传统的牺牲环境换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带动可持续发展,成为最有效、最合理的发展方式。因此,要想林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就要将科技融入林业开发。
3林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在林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既存在矛盾,同时又彼此影响。在林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护环境,虽然前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后期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制约经济的前进,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当二者得到综合重视的情况下,林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经济发展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稳步增长。当然,对于二者的注重必当保持积极态度,若是采用消极的偏重于环境的保护,过分忽视经济增长则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发展,这样即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也得不到物质支撑,不具备现实意义。“生态效益经济”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反映了生态与经济效益二者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法律机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一套林业法律制度,但是其严密性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也不甚完整,无论是立法思路、立法原则还是实现的方式、履行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各方面的制度内容都有问题存在,这些必须要引起重视,立法思路要做重新的考量。目前我国关于林业方面的立法,不能对生态规律的发展需求做到明确充分的反映,保护生态与资源的科学发展思想也没有得到落实,在这方面我国应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科学的发展经验,切实对环境实行优先的保护,在发展中更要注重生态效益的保护,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
篇4: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分析论文
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分析论文
一、中小企业经营的一些弊端
1.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的生产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设备,生产工艺已经大大落后,而且企业自身并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我国之所以在目前这个水平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还停留在仿造产品的思想和水平上。我们中小企业业主很少具有产品创新的意识,只是希望仿造产品来获得利润。
2.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受到我国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的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都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或者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而不是“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他们认为,在大企业就业更能彰显自身的价值,也更有尊严,即使是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很多人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踏板。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它的管理依旧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它的发展也缺乏活力,竞争力也相对较差。
3.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的产业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例如玩具、服装、木材等产业,而在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则非常小,这样的产值结构是非常失衡的。我们应该对这种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中小企业在象征知识经济的产业中的比例,这样也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4.资金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资金不足是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资本实力不够强大,所以中小企业集资也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它缺少担保的资产,很多商业银行都不愿意给予支持。中小企业必须去寻找其他的筹资渠道,这也是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的一些生存经营战略
1.寻找新的市场
这种生存战略主要是指我们可以努力去寻找市场上还未被发现的空白,并应该有能力去占领这个市场。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很难与那些大企业集团进行市场竞争。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未被占领的空白市场,避开大企业集团的锋芒,来努力赢得市场份额,获得经济效益。
2.依附大企业
就实际情况来说,中小企业无论是商品质量、技术创新还是资金实力,都很难与大企业形成竞争,所以,与其鹬蚌相争,不如形成合作。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大企业进行加工制造,提供一部分的基础产品;也可以加入经营链条,借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和销售渠道,来节省自身的销售和技术创新成本,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需要谨记的是,无论是加工大企业的初级产品,还是加入大企业的经营链条,我们都必须保证自身产品的质量,赢取信誉。
三、中小企业的一些竞争经营战略
1.创新技术
想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进现有的产品,也可以创造出新型的'产品。创新技术,并不是指必须独立自主的研发出新的技术,如果企业有研发新技术的实力,我们当然应该选择独立研发,这样我们可以获得技术的专利权,但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引进先进的技术,这样我们虽然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这部分的成本相对于我们独立研发技术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技术创新的条件下,适当引用其他企业的技术也是可以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手段,一个企业还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更好的获得市场先机,赢得发展的时机。
2.创新营销手段
营销手段在企业的销售业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不断调整我们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其实,想要在市场中获得市场份额,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在企业新产品推出前,我们应该利用市场调查的一些方式来调查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重点,以便更好的调整我们的新产品。另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价格战还是产品的单纯促销,我们都需要有优秀的营销方式,来吸引顾客的眼球,从而获得市场,赢得市场。
3.坚持专业化发展
对于大企业而言,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支持其多元化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并不具备多元发展的条件,但这并不是一个坏事。因为这样我们便能专注于我们的产品方向,集中所有的精力做好一类产品,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再进行细致划分,形成系列产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产品和市场的专业化,那么我们便可以在这一领域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
4.产业聚群发展
产业聚群主要是指那些在地理位置、产品生产等方面有联系的经济实体进行聚群,这样的话,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产业聚群带来的一些便利来更好的实现发展,包括人才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产业集聚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可以提高内部的管理方法。总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而这不仅需要中小企业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市场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中小企业应该努力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战略和竞争战略,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中小企业也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篇5:企业多元化战略分析论文
企业多元化战略分析论文
摘要:五粮液集团有着自己的品牌群落以及品牌渠道,它的多品牌策略使其在白酒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数年来“五粮液”品牌连续在中国白酒制造业和食品行业“最有价值品牌”中排位第一,品牌价值达300多亿元,具有领导市场的影响力。
同时多元化的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一直困扰着五粮液集团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五粮液集团作了简要的战略介绍,然后分析了五粮液的品牌多元化战略的得与失,最后对五粮液的多元化战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多元化;战略
一、五粮液企业战略介绍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战略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战略中的品牌多元化战略更是大多数企业努力构建核心内容。,全国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1.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0.2亿元。
多年来,五粮液与竞争对手热战不断、冷战不绝,不仅使五粮液名声大增,一举成为中国的“白酒大王”,而且真正进入了公众视野。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位于西南腹地的四川省宜宾市北面的岷江之滨。于改制为“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从九五期间到20,公司创下了销售收入平均增长40%的神奇速度,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经过几次跨越式的'发展,五粮液集团有了行业龙头的地位与经济基础。面临相对乐观的现状与变幻莫测的未来,五粮液集团在企业战略方面何去何从,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当今市场情况来看,其战略重点可以说体现在品牌战略方面,而其中又以品牌的多元化战略最为抢眼。但是五粮液集团没有美梦成真,相反陷入了过度多元化的泥潭,其企业多元化战略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如何进行合理规划的挑战。
二、品牌多元化战略得与失
(一)五粮液品牌多元化的成功之处。众所周知,五粮液的企业战略规划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进行品牌多元化战略。五粮液的系列品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品牌群落”,构建起的是一个整体竞争力第一的“品牌帝国”。其在多元化品牌战略上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战略层:1、制造市场过度竞争局面,抑制竞争对手。通过这种自己制造竞争对手的策略,在某一品类产品或某一定位的产品设立多个竞争对立的子品牌,营造了在这一产品区域竞争过热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其它品牌进入这一市场领域的风险意识,最终企业从整体上获得赢利。
2、缩短品牌战线,构建1+9+8品牌金字塔。对于五粮液的1+9+8的品牌战略,白酒营销业内早已不陌生;但是五粮液如何去构建这个品牌金字塔呢?其中,8个区域品牌绝对是五粮液贴近普通消费者的大众品牌,因为它们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基部分。9个全国品牌则是连接五粮液塔基和塔顶五粮液之间的桥梁。
3、五粮液多品牌渠道建设。五粮液没有把中国市场、渠道等发展中存在的参差不齐、地方品牌占山称王当作成长的障碍,而是设法加以创造性的利用,以出让部分利润换取渠道支持,实现渠道多元化。在品牌传播上,五粮液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和消费者沟通,通过制造新闻让消费者关注五粮液,通过多元化的子品牌大量投放广告,从而在短期内让品牌价值迅速上升,远远超过了众多竞争对手。
(二)品牌多元化战略失误之处。虽然五粮液集团在品牌多元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隐患,甚至会造成五粮液集团难以弥补的损失。
1、差异不明导致母品牌受损。五粮液是白酒行业扩张得最厉害的企业,尽管最终在削减并保持“1+9+8”的模式,但因延伸品牌如五粮神、五粮春、五粮醇等,与五粮液自身的产品同属于浓香型产品,产品的品质和风格之间差异性不大,导致消费者很难区分。
2、五粮液为形成地域优势推出“一地一牌”战略,但各为其利的数百个品牌经营商不遵守地域原则,造成实质上的品牌无区隔延伸。给五粮液集团的发展掘下一道致命的陷阱。
3、品牌卖断策略致使养虎为患。五粮液采用的是特许经营式的品牌卖断策略,授权对象可以在其产品上使用五粮液这个总品牌,但同时授权对象还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这就为某些子品牌成功之后另起炉灶创造了机会。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出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金六福在五粮液品牌和产品的支持下,由零起点做到十几个亿的销售额,跻身中国白酒市场五强。对五粮液集团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五粮液集团构建多元化战略的建议
(一)产品质量是多元化战略是前提。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如果企业为单纯追求销量和利润,将社会责任抛之脑后,最终会因为导致产品质量体系倾斜与行业公德倒塌,而被消费者抛弃。五粮液应该以质量安全为命。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将质量作为基础与核心,不能因为多元化产品影响质量根基。
(二)进军健康酒,提高多元化战略“质量”。近两年白酒行业持续低迷、市场萎缩、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五粮液身上。我分析给出的建议是五粮液可以将健康酒与多元化战略相结合,这样既规范了多元化产品又培养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品牌多元化战略的整体改进建议。五粮液集团在品牌多元化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对其今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与压力。我的建议是1、削减不良品牌,增强多元化质量。2、对保留品牌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3、对形成竞争的品牌进行限制与控制。如加强生产方面的控制等。
综合而言,五粮液集团作为我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见证了我国白酒业的发展,在企业品牌多元化战略方面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它以它的大气与霸气通过品牌多元化建设缔造了一个“白酒家族”并迅速占领市场,也因多元化战略遭遇了困境与瓶颈。希望通过多元化战略建议的提出,五粮液集团能够克服困难,在多元化建设方面书写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郭朝阳.多元化公司的战略与控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篇6:奥运营销战略分析论文
奥运营销战略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奥运营销;营销战略;埋伏营销
论文摘要:在奥运营销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文章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分析奥运营销的特点,对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并通过探讨奥运营销的成功先例和现阶段各企业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开展奥运营销提供建议。
一、奥运营销及营销战略
奥运营销,就是借助各种与奥运相关的内容为载体,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以奥运文化为核心的品牌文化体系,将企业的产品(服务)与奥运精神的内涵进行融合。通常所说的奥运营销仅是由奥运赞助企业开展的,有以下四个特点:成本高,除了高额的赞助费外,企业还须准备巨额的配套资金;风险高,有关调查显示,奥运营销的成功概率较低;回报高,奥运的营销投入能大大提升品牌知名度,是一般营销的好几倍;对企业实力要求高:奥组委对赞助商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标准。
本文论述的是广义的奥运营销,还包括非奥运赞助企业开展与奥运主题相关的营销活动。
营销战略指企业制定的对将来一定时期内全局性营销活动的理念、目标以及资源和力量的总体部署与规划。奥运营销应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进行,这是由它的全局性、长期性及指导性决定的。
奥运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使命、目标、理念、定位等都为企业的总体战略服务,具有关乎全局的战略意义;是一个长期过程,奥运前的积蓄准备、奥运时的冲刺表现、奥运后的巩固推广都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不仅要成立专门的奥运营销部门,还应制定系统、长远的规划来指导整个执行过程。
二、奥运营销战略的科学规划
(一)将奥运精神与企业品牌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奠定奥运营销成功的基础
成功的奥运营销是以对奥运精神的准确认识为前提的。奥林匹克代表着人类追求极限、挑战自我的光荣和梦想,是传承千年人类拼搏、进取、团结、和平的精神象征。企业应努力找寻奥运精神与品牌文化的关联点并将其扩大化,作为奥运营销的攻关,但也要注意规避奥运文化中不利于自身发展壮大的部分。例如奥运“重在参与”的主张就不能成为企业“助而无赞”的安慰词。三星原会长李健熙曾说:“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第二名可以获得银牌,而在商场上,第二名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利益。”虽然有点绝对,但这是像三星一样具有挑战精神的企业所应坚持的营销理念。
(二)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策略——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
身处不同市场环境的企业,面对不同竞争对手的威胁,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其他企业的成功范例,而应客观全面的分析自身实力,选择适宜的营销策略。纺织行业历史上唯一的奥运赞助商——恒源祥,就是以把“恒源祥成为奥运会赞助商”打造得和“恒源祥”一样广为人知的目标来制定营销策略的。正如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所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奥运营销方案,企业应根据各自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目标,根据产品的不同特质制定相应策略。”
(三)进行市场、产品和品牌的定位——建立营销组合的基础
1、准确有效的市场定位。战略成功有两个关键因素,目标市场的选择和营销组合的建立。企业应建立与战略配套的营销组合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在顾客心中树立一个独特有价值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是成功进行奥运市场定位的典范。无论从广告设计、外包装变化,还是纪念罐、纪念章的发行,可口可乐的风格都尽量本地化,很好地切合了目标市场受众的喜好。
2、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位。从管理角度而言,营销被形象地描述为“推销产品的艺术”。在奥运营销竞技的大赛场上,巧妙的营销策略将为企业增光添彩。企业在设计开发产品时,要找准独特的产品卖点,注重将品牌文化传达给消费者,突出奥运概念。为达到“在2008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阿迪达斯很好地将奥运元素引进到产品开发中来,为此专门创立了“亚洲设计中心”,开发带有中国印与阿迪达斯LOGO双重标志的运动服装纪念品。
3、定位清晰独特的品牌。奥运会给企业带来了提升品牌价值的'绝好机会。品牌价值的提升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进一步扩大市场,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从战略层次上来说,品牌战略是企业的最高战略,是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体现。成功的奥运营销要求企业必须基于品牌的定位来制定相应的营销活动,“利用自己的资源做出更适合自己品牌的东西”。在“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远景下,联想的品牌定位在超值、时尚、易用的普及型产品上。如何借力奥运营销,复制“三星奇迹”,促使企业品牌价值最大提升,是联想奥运营销成败的关键。
(四)营销过程的反馈和控制——奥运营销成功的保证
奥运营销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竞争对手的出招难以预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不容易被企业预知和掌握,因此市场的回响并不总如企业的预期。为了使企业能顺利地从奥运资源中获取最大利益,企业必须及时监督和反馈其营销活动。益普索新近的调查显示,在体育服装行业,82%的人认为李宁是奥运赞助企业,70%的人认为耐克是赞助企业,而真正的赞助企业阿迪达斯的认知度却只有69%。该怎样进行改进是阿迪达斯应该反思的问题。
三、北京2008年奥运会营销策略分析
(一)奥运会赞助商的策略
1、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他们中大多数企业(如三星、可口可乐、柯达等)都与奥委会开展过长期合作,经验丰富,市场运作成熟。(1)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旨在强化市场第一,压制防御竞争对手的策略。这类企业一般是市场领先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前列。亚特兰大奥运会,赞助商可口可乐当年第三季度的盈利同比增长21%,而百事可乐的同期利润却下降了77%,有效地牵制了主要竞争对手。(2)以三星为代表的塑造尖端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策略。这类企业身处高新技术领域,产品质量要求高并且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大。三星在奥运营销上的成功被称为“三星奇迹”,其“年轻、流行、时尚数字先锋”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3)以GE为代表的占领市场,扩大销售份额的策略。这类企业渴望借助北京奥运会大规模基础项目的建设,直接获取丰厚的回报。GE副总裁约翰·赖斯就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望为通用电气带来8亿到10亿美元的销售额。(4)以联想为代表的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从而走向世界的策略。这类企业正处于打造全球品牌,创造知名度的关键时期,任务最艰巨,压力也最重。但成效也是显著的:自赞助奥运以来,联想的美誉度从52%提高到62%,品牌资产从3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600亿元。
2、北京2008奥运会赞助计划,有以下三个级别:(1)北京2008奥运会合作伙伴。这类企业在行业中大多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如中石油、国家电网),赞助奥运更多的是展现超凡实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2)北京2008赞助商。除UPS、百威和必和必拓外,其他赞助商都是在国内有相当影响的企业。他们开发国外市场的潜力较小,主要的目标是借助奥运平台进行市场渗透,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3)北京2008供应商。这类企业的奥运营销策略多是产品开发,通过改进现有的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来带动业绩的提升,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利润的极大化。
(二)非奥运赞助企业的埋伏营销策略
非奥运赞助企业,通过采取巧妙的埋伏式营销,同样可借奥运东风实现营销目标。所谓埋伏式营销,是指非奥运赞助企业围绕奥运主题开展营销活动,以低成本实现品牌知晓和品牌形象推广的目标。在竞逐奥运合作伙伴失利后,李宁采取了令人称道的埋伏营销策略:与奥运频道合作,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身着李宁服饰;CEO亲自出马,在高校宣讲李宁的奥运征程,着力强化携手奥运的品牌形象。
四、对开展奥运营销企业的建议
(一)遵循奥运营销的基本原则,不违规,不越位
奥委会对奥运商业营销活动设置了各种限制性规定。商业化过于浓厚的营销活动不仅不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反而会引起公众的反感,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对于采取埋伏式营销的企业,要打好奥运的擦边球也是不容易的,一旦越位,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3月,招商银行启动“2008和世界一家”的信用卡活动,涉嫌利用和侵犯奥运的相关知识产权,已被北京奥组委紧急召见并勒令停止。
(二)创新营销手段,实行差异化营销
奥运营销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很容易让人视听疲劳,降低营销的传播效力。企业应创新营销手段,建立独特的品牌联想。非奥运赞助企业雪花啤酒在面临青岛、燕京和百威的奥运阵线围堵时,以啤酒爱好者的合作伙伴身份喊出了“这比赛,有我们才行”的呐喊。从贴近消费者的角度来体验奥运的激情,雪花巧妙地提升了品牌亲和力,化被动防御为侧翼进攻,取得了竞争的主动权。
(三)有效借助媒体力量,取得公众关注
与大众媒体共同开展与奥运相关的活动,是企业增加奥运营销的传播途径,宣传企业形象的绝好机会。企业还应不断推出新颖的营销事件,吸引媒体报道,让企业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蒙牛发挥整合媒体力量的优势,联合央视打造大型体育电视节目《城市之间》,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运动嘉年华,其“全民健身”的营销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四)建立奥运营销联盟
1、奥运赞助企业之间的营销联盟。通过建立产品服务或促销联盟,赞助企业能够充分地利用各自的业务优势和经营网络。中国银行与联想、大众、中国移动、人保财险等奥运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为奥运合作伙伴和VIP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2、非奥运赞助企业与奥运赞助企业之间的营销联盟。非奥运赞助企业借助与奥运赞助企业之间业务上的合作,开发奥运产品或提供附加服务,一起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前文所述招商银行推出的奥运信用卡就是联同TOP赞助商VISA一起发行的。
(五)开展以奥运市场营销为导向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不同,它的焦点在于提升整个组织的形象,评估公众态度及树立良好形象。企业应以奥运市场营销为导向,充分利用公关工具,开展蕴含奥运精神的以推广企业品牌理念为目的的公益性活动。奥运营销是三星营销战略的重点,但三星并没有局限与此,而是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以此实现自己“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终极使命。
五、结束语
同样的奥运平台,同样的营销机会,不同的营销战略会带来不同的成效,但一时的领先或落后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谁能笑到最后,谁能抢占奥运营销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文·凯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吴丰,左仁淑.市场营销管理[M].四川大学出版社,.
3、威廉·普赖德,O.C.费雷尔.营销观念与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卞重宽,王方华.企业的奥运会赞助策略[J].企业活力,(5).
5、辛普.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传销与拓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7: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分析论文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篇8: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分析论文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篇9: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分析论文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integratedappliance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系统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0:我国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论文
我国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论文
摘 要:对我国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首先是要明确我国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目的,其次是要遵循我国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原则,然后是要开创我国油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油田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所谓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当一个企业生产经营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市场逐渐向成熟化过渡时,企业为了巩固既有市场地位,逐步将经营业务范围向前扩展到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或向后扩展到原材料供应一体化的战略。
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优点是:能获得一体化的整体效益。企业通过进入生产经营的上游或下游业务,不仅可以节约相关交易成本,而且可以控制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提高协同效率,从而取得纵向一体化的整体效益;共享一体化的科研技术成果。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是在为自己寻找进一步熟悉上游或下游业务相关技术的机会,能充分共享其他企业的科研技术成果,提高技术利用率;稳定企业的竞争环境。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经营战略,可以更好地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供给和需求,使企业经营的竞争环境更加稳定,实现企业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生产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人才技术协同。
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弱点是:增加企业的经营杠杆。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会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杠杆,使企业收入面临较大的周期性变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的退出壁垒。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会进一步增加企业资产上的专门化、战略上的内部关系或外部联系的整合,进而会提高总的退出壁垒。
要想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并获得成功,企业必须像刺猬一样。刺猬一样的企业绝不会不自量力地去做任何力所不能及的尝试。相反,它们只关心三件事情:它们最为擅长的,它们最喜欢做的,以及能为它们带来充足的现金流与利润的事情。兼具三个条件的事业就是它们的目标。纵向一体化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战略,在国际上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仍是国外许多大公司、著名品牌的战略选择。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因此必须走纵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一、遵循我国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原则
那么,纵向一体化战略是否适合我国油田企业,我国油田企业又如何才能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这里,我国油田企业必须遵循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原则。
(一)要充分分析企业自身资源优势
第一,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必须要有强烈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国油田企业长期在独家垄断经营中发展,一些职工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作风。因此,油田企业必须以纵向一体化为基础,建立起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使所有职工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进而在纵向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凝聚和整合人力资源优势,真正使油田企业融为一体。而使油田企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油田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油田企业特有的一种价值观,只有取得全体职工的认同,才能成为团结激励职工的粘合剂,这是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的内在基础。
第二,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必须培养自身强大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营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实施纵向一体战略就是在补充和拓展企业核心能力。因此,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一定要围绕补充和拓展自身核心能力来进行。
第三,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必须强化管理能力。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将产生规模更大、环节更多、业务流程更复杂的新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一组织结构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创新能力,就无法发挥调控职能,会直接影响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效果[1]。
(二)要充分把握企业外部有利环境
第一,企业选择和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对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环境要求较高。油田企业通过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其规模将得到急剧扩张,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石油相关市场空间供其发展。与此同时,油田企业应对国内外石油相关市场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以便顺利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并形成企业最优化的经济规模,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
第二,油田企业应对纵向一体化实施对象进行调查和筛选。油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是向石油天然气上下游产业进行扩展,就是要发挥石油资源的整体优势,发挥油田企业的原材料、技术、技能和销售市场的优势,掌握石油市场竞争的主动权[2]。在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对于该剥离的内部企业必须剥离,放下不应有的包袱,以免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实施对象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生产经营链间的科学匹配,保持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后内部供需基本平衡,促进自身核心能力的提升。
第三,油田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对象要尽可能实现低成本扩张。纵向一体化所涉企业之间的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油田企业家要用敏锐的眼光从这些企业挖掘优势,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三)要充分进行市场化整合
产业的市场化整合包括产业结构的市场化整合和产业组织的市场化整合。实施跨地域的石油石化产业整合,消除各地域之间的产业重复建设,避免相关资源浪费,提高石油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是我国油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油田企业必须抓住国外石油公司进入我国石油市场的机遇,着眼于全球石油资源,进行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石油石化行业整体优势后,向国外扩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联手进行东海西湖凹陷油气田的全面勘探开发,就是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市场优化整合的最好例证。
世界各国在石油科技上发展是不平衡的,利用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我国现实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国际石油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合作,并将其比较成本优势转化为产业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跨区域的企业纵向一体化是一种视野更为广阔的组织创新。我国油田企业要形成以国内炼制加工为基地,勘探开发在全世界一体化扩张并协调发展的的战略。要形成资源共享、要素充分流动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使国内三大石油石化企业形成以竞争为基础加强合作的经济运行机制,纵向一体化扩张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从而建设起全球性的炼化基地。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成本低廉的优点,走向国际石油市场,融入世界石油,参与国外油气田开发,收购境外油气田资产,进口国外油气资源,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是我国油田企业向后一体化的重要策略。在国际合作中,要善于分析比较优势,强化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合作,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形成国际整体合作协调机制,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能源保证。
二、开创我国油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道路
纵向一体化战略虽然有一定风险,但仍然是我国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佳选择。油田企业在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时,要有战略重点地发展油气重要板块,调整资金投向和产能结构,适时地出售和剥离部分油气次要板块,实施有进有退的策略,形成匹配合理、管理顺畅的价值链体系,就一定可以发挥出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和效益,实现油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油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在上游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上要重点投资。
从外部竞争和内部需求两方面来看,为保证我国石油石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尽可能地占有油气资源。占有油气资源是油田企业发展的基础,要防止国外大石油公司的侵占,确保国内油气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油气资源的掌控不仅在国内要保证,还要立足于国外,向国外可能的地区发展。
二是在中游炼化板块上要重点调整。中游炼化板块上的我国石化企业数量庞大,产品品种数量齐全;但面临着产能较小、地域分散、部分设备和工艺老化、人员包袱重的困难[3]。我国石化企业要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点调整,提升炼化工艺,提高油品质量,从而提高石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这部分石化企业的投资重点应该是提高产能和油品质量,对工艺技术进行改造,形成区域内的强势企业。对一些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要坚决剥离,对一些地方的作坊式炼化企业要坚决取缔。最终形成中游炼化板块上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强势企业。
三是在下游销售板块上要重点整合。目前我国面临国际大石油石化公司的竞争,我国应当组建全国统一的石油石化销售企业,通过优势整合,以应对国际石油巨头纷纷抢滩我国市场,未来的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零售市场面临激烈竞争的现实。整合的结果是建立起优秀的管理团队和营销团队,这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保证,对于品牌建设和保持市场地位是最重要的举措。
四是在并购现有企业上要重点向国外扩展。并购企业的优点在于能迅速获得生产资源、经营资源和消费资源。国外投资面临着众多政治风险,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各方面都能较快融入投资国,有利于克服和减少投资风险。对国外石油石化企业也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加强对其石油资源的控制。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石油市场上站稳脚跟,走出一条迅速获取国外石油资源的道路。
五是在自主知识产权上要重点研发。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大产业,涉及石油天然气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且,每次新技术上的出现都伴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同时也伴随着相关技术壁垒的不断加重。因此,油田企业要抓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要持续不断地增强对技术的投资,特别是要重点保护高技术人才,努力摆脱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这样才能最终不依赖国家保护而立于不败之地[4]。
六是在整合优势上要重点管理。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必然伴随着企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及其部门职能的不断变化,最终带来产权结构的变化。
这一切既可能给油田企业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同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的相互撞击。因此,油田企业必须推进经营管理整合,加强企业制度、职能、文化方面的融合和统一;强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建立高效、灵便的企业管理指挥系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真正实现纵向一体化战略所要达成的目标。
篇1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怎样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二者是统一协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需求,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这些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要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类过度需求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过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力,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可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人类的发展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无限制的开发,发展就不能持续。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局部问题,而是世界性问题,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到头来是要吃苦头的。等到治理环境的时候,花费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要吸取教训,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步前进,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尽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儿少一点儿,因此,在发展当前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可忽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做到多利用,少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主要功能。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开发的对象,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为我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为我们进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提供保障,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当环境的供给能力达不到人类开发的速度时,人类的发展就很难持续。第二,容纳、降解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都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自身的能力降解了这些废弃物,但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时,就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的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面临当前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环境改变的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改变引起的,没有人为参与或者很少有人为参与。这类环境问题对人类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比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这些环境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产生的,破坏力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做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2.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也可以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恶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甚至恶化为荒漠;过度捕杀动物,导致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造成地下漏斗的形成;过度开发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次生环境问题还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因为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将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系统结构发生了恶化,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如今污染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身的活动,最近几年雾霾的频发,高发,水污染事件的不断曝光,都威胁着我们自身的健康。长此下去,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四、运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受到不断关注的原因在于,环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还影响到后代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必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保证环境的优化,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形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清洁生产,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无论是可再生或者是不可再生资源,都要做到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在我们享用自然馈赠的资源时,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是不能破坏的。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超过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综合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步入了世界大国行列,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科技的进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一个时期完成的,是千百年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语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权利。但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义务,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就是人们的义务。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是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破坏度大,治理工作还需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应该做的是补偿环境,帮助其更快恢复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做到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少洪.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6
[2]吴明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研究,,9
[3]田婧,唐继平,王峰.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J].金卡工程,,14
[4]赵勇.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吉林地质,,21
[5]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1
[6]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7]陈学民,伏小勇.试论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
[8]史妍嵋.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新远见,,11
篇12: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论文
摘要:随着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战略成本管理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战略成本动因二要素――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的理论分析,进而寻求企业价值链的最优化组合,发掘有效的成本管理途径获取成本优势,以期为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战略成本;结构性成本;执行性成本
1战略成本动因的概念及分类
成本动因即成本发生和变动的原因与推动力或成本的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从战略的角度看,影响企业成本态势主要来自企业经济结构和企业执行作业程序,因此,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两类成本动因的划分,为企业改变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动的选择,为企业有效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从战略意义上做出成本决策开辟了思路。
篇13: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论文
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下,成本动因的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物耗),而代之以更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所注重的无形的成本动因恰恰是传统成本管理所忽视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管理成本,其对成本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应引起企业的注意。由于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
2.1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但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将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它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当规模较大时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使固定成本分摊在较大规模的业务量之上,从而降低单位成本。
(2)业务范围。业务范围是影响成本的又一结构性动因。企业为了提高其竞争优势,可能会使自己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更广泛、更直接,从企业现在的业务领域出发,向着行业价值链中的两端延伸,直到原材料供应和向消费者销售产品。这种业务范围的扩张也称之为纵向整合。企业应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对整合进行评价,确定选择或解除整合的策略。
(3)技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从成本角度说,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管理方式等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持续降低成本,并使得这种降低呈现出连动的态势。传统的成本管理一直忽视技术对成本的决定性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见,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应该从工业组织的视角来确定成本定位,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其基础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性选择。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所要求的战略性选择针对的是怎样才是“最优”的问题。选择当然意味着配置的优化,在配置优化上加大投入力度,这个“多”并不能直接导致成本业绩的“好”,因而说投入与绩效不具有关联性。成本管理应立足于适当、合理的投入配置,而不是一味追求大的投入。
2.2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在企业通过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决定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战略后,还必须以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来引导成本管理的方向和重点,用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的结果作为成本改善的立足点更加有利于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建立的,这类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对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员工参与。人是执行各项作业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都要分摊成本,因此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企业成本降低改善的重要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参与的多少及责任感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果企业上下人人都具备节约成本的思想,并以降低成本为己任,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自然就会好。
(2)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与成本密切相关,质量与成本的优化是实现质量成本最佳,产品质量最优这一管理宗旨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企业的整个范围,设计、生产过程的各阶段着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3)生产能力利用率。在企业规模既定的前提下,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影响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动因。生产能力利用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减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因此,寻求建立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的经营模式,将会带来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由上述分析可见,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所要求的战略性强化针对“最佳”的效果目标,强化意味着实施制度上的完善,在为完善制度及改善制度运作效率上加大投入力度,这个“多”必然能带动成本业绩的“好”,也就是说投入与绩效是相关联的。
综上所述,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配置的优化问题是基础,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绩效的提高问题是使其持续,两者互为连贯配合。倘若优化问题处理不当,那么针对绩效的'持续执行就会反方向性的错误,或者说后者的“强化”是一种徒劳的浪费;另一方面,即使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基本合理的,但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性投入,那么达成革新控制所要求的效果目标也属枉然。
篇14: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论文
3.1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本是多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种成本动因会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尽管可能某一个成本动因对一类价值活动的成本产生最大影响,但若干个成本动因常常相互作用以决定该项成本。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为各战略成本之间相互加强或相互对抗,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总体运营成本,其效果体现在企业总成本的高低。企业应在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各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相互间的抵触,充分利用成本动因间相互加强的效果,找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战略成本动因,进而对现实系统行为状态进行评价和改进,引导企业战略成本的态势下移,使企业的成本在既定战略下持续降低,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3.2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企业的战略环境相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从企业长期、整体的内外环境出发进行成本管理。为此,首先要对战略环境做出分析,找出引起成本发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成本动因进行选择和分析,以做出战略规划。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切入到成本形成的内因、结构性选择与执行性技术运用中,其实质在于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定位下的战略成本管理功能的具体展开与效用强化。
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了解,也就是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做出分析,充分认识企业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的优势和劣势,可通过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具体来说,首先确定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战略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政策动因、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本动因、自身及对手价值链中的动因;然后,对战略成本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与企业事先要求的环境条件相比较,分析的环境条件优于或等同于预期,则接受此环境。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有利的战略成本动因,控制或降低不利的战略成本动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4]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01,(2).
[5]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所《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课题组.论战略成本动因与企业扩张战略[j].四川会计,1999,(8).
★ 人才标语
★ 报社宣传方案范文
★ 医院策划书
【港城一体化战略分析的论文(集锦14篇)】相关文章:
医院营销策划书2022-09-06
医院工作计划策划书2022-12-19
班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11-19
商业地产计划书2022-08-29
房管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03-21
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学校工作计划2023-11-20
区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情况汇报2023-03-22
呼之欲出造句2022-12-05
环境美的论文范文600字2022-09-19
七一重要讲话心得体会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