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

时间:2024-04-15 07:13:0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LONGWAVE”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

篇1: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教学定位和教学条件,探讨适合现阶段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实施过程。

1课程基本信息

《大学计算机基础》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32学时。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2: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

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认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就可以了。其次,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只对本科和专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学生很少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最后,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他们高中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并且内容有很多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还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3教学定位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本课程共8章,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课程的难点是:计算机数制与转换,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网络协议。

教师用通俗的实例和多媒体进行讲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例。增添网上学习资料、加强上机辅导和答疑,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理解。鼓励和引导同学通过互联网学习,从而激发创造力、想象力,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实践环节极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为1:1。

4教学条件分析

在授课环境方面,我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授课,授课用计算机都能上网,同时配有白板,以便书写方便;教师上课采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并配有授课的各种软件,因此软件和硬件都能满足上课要求。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校的计算中心机房设备配置完好,新配置400台计算机已经投入使用,上机学习用的各种软件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未来设想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制作。

5教学实施设计

(1)直观授课方法。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方式。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我们使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教学效果直观,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但该方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上课信息量大,同学不易记笔记。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利用课程网站,并将课件和教学文件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弥补了多媒体授课方式的不足。(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章节(如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预习。同学们自行分工,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用powerpoint制作出课件,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通过教师所给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启发自己的思维;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和技能水平,为下一步教学和管理提供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经过这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3)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性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这一层次的综合实验练习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系统地掌握软件的使用。学期末,布置一个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4)完善教学网站建设。本课程在我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教学网站,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上机实验指导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学生可以登陆网站下载学习资料,使用信箱完成作业的下载上传,教师可以进行作业批改、网上答疑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6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教师将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以及和实验作业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学生的平日成绩。其中,出勤30分,实验作业40分,其它(包括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等)30分。

期末成绩满分100分,考试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上进行,试卷由考试系统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评分。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客观的基础知识和主观的实践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真实地考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效果,并可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结语

总之,通过授课、上机实验与教学网站的紧密结合,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将具备熟练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及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当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研制丰富的教学案例,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09).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

篇3:教学探讨计算机基础论文

教学探讨计算机基础论文

1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只看到了课程内容的效果,而对其具体操作不清楚或记不住,因此在实验中,即使课堂上讲过很多遍的操作,他仍然不会,所以很多人会问许多同样的问题,甚至有时老师还要当着学生的面,亲自一步一步操作给他看。另外,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老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和实验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需要学生课后根据实验内容提炼总结,才能掌握,而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课后看书学习的习惯,其它课程的作业可能会去做,但计算机基础的实验很少有人想到多去计算机上练习练习,大部分同学都是应付,其根本原因是现在计算机太普及了,很多孩子上网、聊天、打游戏很熟练,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听不懂,认为没有用,不愿听课,上机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不会的问题不去思考、查书,就是上百度搜,搜完后复制、粘贴,不往脑子里记,更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对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以及将来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会有多大的帮助。不知道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教学改革措施

2.1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积极引导、面向实用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和任务来驱动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行讨论,再随机提问各组,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对同类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做出归纳总结。这种方法既能解决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问题,带动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激发他们对上机操作的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前,将下一次课堂教学内容公布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前去练习,寻找答案,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提前肯花时间在研究计算机操作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对上次课堂教学内容的练习,第二环节是下次课堂内容的练习和查找。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每个人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在小组中询问,小组中也不能解决的,再问老师,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就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大家积极向学,不甘落后。另外,计算机基础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机房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以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学校应主动创造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建立师生互动性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和答疑解难。

2.3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手段。考核的重心放在实际应用能力上,促使学生重视基础应用能力的掌握。因此建议考教分离,采用机试形式,即建立网络平台,因在平台上由题库随机出题,同时考试,且每个学生的题目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必须自己掌握操作,独立完成。这就避免了相互复制粘贴、作弊等,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合理。虽然考核方式只是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对促进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应用能力。

3结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革。教师应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改变的基础上,通过加深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所谓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讲解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导水平的提高,即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篇4:《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思路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思路

文章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现状,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分层教育思想和1+X的教学方案,并使用方差分析论证其有效性.

作 者:李春艳 LI Chun-yan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6611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育   1+X的教学方案   方差分析  

篇5: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心得体会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心得体会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基本设备,已广泛普及.计算机基础课在各个高校各专业的基础课普遍推广,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实践出发,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 者:杨晓庆  作者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案例教学法  

篇6: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软件的应用与发展,体验多媒体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掌握常用获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2.通过对项目内容的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多媒体带给我们的精彩世界;掌握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难点: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教学准备

课前分配好合作小组。学生在课前到FTP下载学习资源包,新建文件夹,以自己的'学号+姓名命名。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教室、FTP服务器。制作好的助学资源包,为学生提供的制作素材,PPT课件、学习任务单,综合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央视《动物世界》精彩片头,这一经典视频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此时会有一种制作起来很困难的感觉,但又希望自己也能制作这样一个丰富的作品。接着教师展示一幅自制的作品《最是一年春好处》旅游宣传片,告诉学生其实并不难。在观看两段多媒体作品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作品中包含哪些元素?作品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出何为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等理论性内容。同时配合课件展示。

(二)新课展开

情景重现:《最是一年春好处》宣传片播放

【问题】在这幅作品中,包含了哪些多媒体素材呢?

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出有: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继而引出本节课就以这四种素材的获取作为四个主要的任务。

1、任务一:采集文本

【问题1】一般来说我们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文本信息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上网找,自己写文章)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问题2】如果要我们自己写需要的文字信息,我们都是通过键盘进行输入的。那么,如果我不会使用输入法进行文字的录入,我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设备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手写笔)

【学生自学】考虑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键盘输入没有问题,手写笔应用不多,所以提供助学视频或说明文档,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2、任务二:采集图片

【问题3】网络上有些图片是允许下载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有一些图片无法下载,那么此时若要想获取图片怎么办?——引出抓屏软件的使用。

【教师示范】

要点:用 【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屏幕内容。

用 【Alt+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窗口的屏幕图像。

用HyperSnap截图软件截图(提供助学视频)

【问题4】若要进行一次主题班队活动的作品,那么就需要活动的照片,这不能从网上搜索得到满足,怎么办?——引出数码相机的使用。

【教师示范】要点:取景对焦,拍摄照片,照片输出

有些图像需要我们亲自动手进行绘制,这样的软件有很多,其中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就可以用来绘制和编辑图像。我们这就动手来绘制一幅图画。

【动手练习】用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绘制一幅指定的图画。

【探究与合作】针对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拓展内容。

探究问题:若所需要的文字素材存在于书籍、报刊或纸张中,怎么进行文字的素材?还有以前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老照片,怎么把冲好的照片变成能在电脑中处理的图片文件?

合作内容:利用扫描仪和OCR软件组内同学共同合作完成。

3、任务三:采集音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音频(了解常见音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问题5】往往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音频不是是已经合成的音乐,可能是自己的一段旁白,或者是经过编辑的一段。

音频,这时候网络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怎么办呢?

使用Windows自带录音机录制旁白(教师示范为主,配以助学视频)

4、任务四:采集视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视频(了解常见视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一):记录正在进行的活动,记录有意义的一刻,都离不开摄像机,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

(二):了解windows xp自带的movie maker的使用(教师演示,提供助学视频)

【动手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练习使用movie maker制作简单的短片。

【探究与合作】组内用摄相机拍一段视频录像,然后将其视频输出,选择的采集软件为Windows Movie Maker,利用该软件进行简单的视频编辑。

篇7: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本章任务:

1、学习windows系统中开机和关机的方法

2、学习windows系统中的基本操作;

3、学习windows系统中引用程序的开启;

4、学习windows系统中资源的管理。

课题: 初识windows

课时: 一节课

目的:

1、掌握开机、关机;

2、桌面介绍;

3掌握鼠标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windows系统简介

目前计算机是使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就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

该系统使用和浏览都很方便,只需用鼠标指针指向图标,双击一下就可以打开程序文件。

二、开机、关机

计算机的开机,要注意1先打开外部设备的电源开关,如显示器、打印机等。2然后将计算机主机的电源开关打开。系统便启动硬盘上的操作系统Windows95/98,如果系统设置了密码或已经连接在网络中,则会出现登录框,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3输入完用户名和密码后,4按回车或点击“确定”,即可进入到Windows95/98窗口中,所见到的是Windows95/98的桌面,上面有一些常用的系统图标可以操作。开机过程完成了!

关机:1在屏幕的左下角找到“开始”按钮,2用鼠标点击,将出现菜单点击“关闭系统”,出现对话框;3确认选择了“关闭计算机”,4然后点击“是”,系统将自行关闭。有些计算机在进行此项操作时会自动将主机电源关闭,但是有些计算机关不了,而是最后显示“您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了”,5此时可以直接关闭主机电源开关,6而后顺序关闭外设即可。

三、桌面介绍

桌面,即进入windows后屏幕所出现的界面。其常见图标有:

1“我的电脑”,

2“我的文档”,

3“网上邻居”,

4“回收站”,

5“我的公文包”,

6“internet explorer”,

7“outlook express”。

四、鼠标使用

鼠标器(简称鼠标)是一种输入设备。在Windows95/98中,使用鼠标可以方便操作。鼠标上通常有两个或三个按钮,以使用右手握三键鼠标为例:鼠标电缆朝前方,大拇指轻贴鼠标左侧,无名指和小指轻贴鼠标右侧,食指放在鼠标左键上,中指放在鼠标右键上,中键不常用,需要时可以用食指操作。

鼠标的操作通常有以下几种:

移动:在鼠标垫板上滑动鼠标,屏幕上的鼠标指针会随着移动。移动鼠标可以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屏幕上的指定位置。

单击左键: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所需位置,2然后快速按下左键并立即放开。此操作最常用,又简称为单击。

单击右键: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所需位置,2然后快速按下右键并立即放开。

双击: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所需位置,2然后快速按两下左键并立即放开。

拖拽: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某一个对象上,2按住左键不放,3然后移动鼠标。

篇8:大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大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讲授计算机技术的四大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重点掌握三方面的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应用与信息检索方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讲授的知识体系分解为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要求各学校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传授的方式、检验是否掌握的方式都要制定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生的第一门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培养目标基本是尽可能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主要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计算机是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因此教学内容广泛,知识点丰富且各种知识相互交叉,基本上是各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浓缩。在一本教材一门课程(约70学时)中,从教材到教学都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基本上对周以真教授提到的计算思维的特征点都粗略地解释了“它是什么”,却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而“为什么”中蕴含了丰富的计算思维。如何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操作系统”单元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清晰地展示给学生,首先应该按照计算思维的理念,对这部分知识中基本的最有价值的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清楚的知识进行取舍筛选。早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技能培养,之后是能力培养,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现在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重新审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中蕴含的计算思维的内容明确出来,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计算思维。“操作系统”作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知识单元,通常介绍操作系统的层次架构、资源管理、发展史及常见的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操作系统对CPU、内存、文件、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同时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抽象和分解,形成了进程、线程、虚拟内存、文件系统、各种输入输出模式等操作系统构造的出现,以此方法来控制这个巨型庞杂系统的设计和运转。通过预防、保护及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保证操作系统本身的正确运行。虽然CPU、内存、磁盘、输入输出等设备的形式和构造相差很大,但对它们进行管理采用的思维方法却有很多相同点,集中体现在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的方式方法中,充分展示计算机如何为事物抽象、分解、建模、并行处理的思维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的进行折中的思维方法。总之,在操作系统中计算思维无处不在,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法的绝佳园地。

二、在“操作系统”知识单元中挖掘计算思维方法

1、操作系统的层次架构。操作系统是一种层次管理机制,分为多个功能模块,按层次分解,每层的功能不同,下面一层只对上面一层负责,上面一层只对紧连的下一层进行控制。层次结构的思维方法使得操作系统的构造过程变得简单易行。

2、进程模型,进程是为了在CPU上实现多道编程而出现的概念。任何时刻CPU上只能执行一条指令,所以任意时刻CPU只有一个进程在执行,由程序计数器确定执行哪条指令。从逻辑上看每个进程都可以执行,也可能挂起让别的进程执行,之后又接着执行。每个进程需要记住每次挂起时自己所处的位置,以保证下次执行时从此处开始。从时间上看,每个进程都在执行;从逻辑上看,多道程序并发执行;从CPU角度上看,进程经常切换。这就是进程模型。

3、进程管理,操作系统通过维护进程的一些信息管理进程(通过管理事物的信息来管理事物是一种管理思维方式)。创建进程时,操作系统为其建立进程控制块,它采纳的数据结构有线性表、链表和结构(struct)。进程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分配,既要公平又要高效地利用资源。进程可以并发执行,并发进程之间存在同步互斥的关系,这种关系被抽象成一个模型:生产者与消费者。   4、线程,进程在一个时间里只能执行一件事,如果想做多件事就得使用“分身术”。线程是进程的分身,线程与进程拥有同样的程序文本,但是线程的上下文不一致。线程是进程的一个执行序列,一个进程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执行序列,就像一个舞台可以有多个演员同时出场一样。线程使我们可以在软件指令执行上并发。

5、闭锁,进程/线程同步机制中闭锁的实现有多种方法,以中断启用与禁止来实现锁、用测试和设置指令来实现锁、以非繁忙等待的中断启用与禁止来实现锁、以最少繁忙等待的测试和设置指令来实现锁。这一系列问题非常适合使用启发式思维方法,依据知识点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启发教学,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虚拟内存管理。程序要运行必须先加载到内存。用户对内存的要求是:大容量、高速度和持久性,而实际上却是一个由缓存、主存、磁盘组成的内存系统。内存管理就是使程序在任何一个层次上的存放对用户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虚拟内存管理,它对由缓存、主存、磁盘组成的内存系统进行抽象思维,使用户感觉拥有一个空间像磁盘那样大、速度像缓存那样快的比物理内存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7、内存空间分配。多道编程可以大幅提高CPU和内存的利用率,改善用户响应时间,这些优势的代价是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例如不能将程序加载到固定的内存空间,进而不能使用静态地址重定位,必须使用动态地址重定位。多道程序数量的增加不是无限的,超过某个限度,多道程序之间的资源竞争反而会降低系统效率,需要在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和CPU内存利用率之间进行折中。动态地址重定位增加了系统消耗,但提高了操作系统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将程序加载到内存任何地方,可以方便实施地址保护,实现虚拟内存。

8、操作系统不知道一个程序会进行多少层嵌套调用,不知道程序运行会产生多少新数据,因而不能事先确定给一个程序分配多少内存空间。配置一个超大空间会造成内存资源浪费,配置小了程序无法继续执行。当一个程序所占空间不够时,操作系统将它倒出到磁盘上,等待大片内存空间的出现,再加载到其中继续执行,操作系统的这种管理方式称为交换(swap)。如果程序的增长超过了物理内存空间的容量,操作系统使用的办法是重叠(Overlay)。将程序分成功能相对完整的单元,一个单元执行后再执行下一个单元,条件是一旦执行下一个单元就不会再执行前面的单元,操作系统把后面的程序单元配置到前面的程序单元上,将其覆盖,这样就可以执行一个比物理内存大得多的程序。

9、分页系统中页面更换算法。如果CPU访问的页面不存在,系统产生缺页中断,中断服务程序负责把位于磁盘上的数据加载到物理内存中。磁盘的访问速度远远慢于内存,频繁的缺页中断的系统消耗是巨大的,因此要精心设计页面更换算法。算法中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处事哲学:追求公平,同时又希望自己能被区别对待。操作系统中到处都闪烁计算思维的光辉,线程通信中的“管道”思维、“信号”及“信号量”、线程同步中竞争引起的死锁的解决方案、哲学家就餐问题、银行家算法、处理器调度的调度算法等。

三、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从理论上讲授计算思维的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方法的重要一环。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以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只有接受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具备了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领悟计算机科学家在面对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思维方法,否则计算思维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基础课定位为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这种指导思想不利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对计算机有深刻理解才会汲取相应深刻的思维理念。计算机的高速与精确,使得计算思维是一种精确思维,在时间上以纳秒为尺度,以量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概略变得精确、使模糊变得清晰的思维方式,这与其他很多学科不同。相对于计算机的高速与精确,很多学科可以看做是粗放的技术,在逻辑思维上凸显粗放的特点。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学科可能会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计算科学逐步由粗放到精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含有明显的计算思维方法,很多案例对计算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诠释,但是对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在知识结构上进一步调整,在教材中进一步挖掘,在教学中进一步探讨,理清计算思维的基本要素、培养方法、实施途径和评测规范。在现有学时少、师资弱的教学环境中,主动采取有效措施,从思想观念、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强化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意识。

计算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学一门课程就能掌握的。计算思维教学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如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思维必将成为多数人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拥有计算思维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1)。

[2]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9)。

[3]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4]李廉、计算思维——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5]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计算机科学,,(1)。

[6]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9)。

[7]邹恒明、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侯彦利(1966—),女,河北饶阳,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篇9: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先阐述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技工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落后

国内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而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快。教材与实际应用已经严重脱节,如现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微软办公应用软件已经发展到office,而教材还停留在office的内容上。

对计算机初学者而言,学习过时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教学。

(2)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由于技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机房和电脑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而且部分机房的电脑还是很旧的P3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环境,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授课中,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硬件,以致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成了理论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

(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技工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

同时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技工学校计算机老师课程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自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4)技校学生的基础薄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技校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技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但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连怎样开机也不知道。

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技校开设课程是面向就业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技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网页制、Photoshop、Auto CAD等课程是重点的就业课程,但好多技校只重视这些课程,而忽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是否打好,决定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应用技术的效果。

(6)教学手段呆板落后

目前技校普遍采用理论和上机课程分离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注重原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机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的另一种方式。

案例教学也只停留在较简单的问题层面,且有的技校期末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多为笔试的形式,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应对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选用优质统编教材,在教材、辅导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等方面统一协调,精心安排,保证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研室坚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总结、试验、摸索,立足自身,加强培训,顺应教改信息网络化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强化训练措施。提高教学一线教师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增值,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兴趣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校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采取开展小组竞争和计算机技能比赛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3)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即: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和矛盾,使技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工身份的转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增加单位课时内的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

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当作课堂例题来分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就教室的黑板报,用word来制作一个教室的黑板报。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方法的优缺点。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吸收知识。

(6)多方面进行考核

传统检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笔试,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而实操能力却没有提高的结果。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将学生的考核分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学各个环节协调管理,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知识。

另外可以采用全程化与模块化结合的考核方式。全程化,是按时间段将各课程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化是指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文字录入、系统操作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或组合模块。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技校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 2009,(06).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索》[J].苏州工职院.,(02).

[4]袁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初探》[J].天津科技.,(05).

篇10: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和实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识

教育(GeneralEducation)即“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承担培养传统的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的人才,在工程第一线的技术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探讨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我们人才培养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传统教育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一般都作为各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开设。以我校为例,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按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这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为中心,主导整个课程,教师在不断地讲解,详细地、反复地给学生演示每一个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机械地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二是师资配备不足。按照以往教学的模式,以级4000多学生为例,需要教师专、兼职教师40余人。因专、兼教师人数太多涉及各教学院系及校内外,教师个体课时量较大,对教学回顾及教学质量提高无暇顾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三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学生接触的也比较新,更希望学到前言的技术,而教学内容仅仅是围绕计算机概念介绍、操作理论讲解,office使用步骤演示等,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做了“颠覆性”的改革。

1.课程资源整合

我校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构成。整个课程设计以采取实践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实用,注重实例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和操作系统OS的基本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组装、维护、简单程序开发和调试;以及IntroductiontoIoT和大数据基本概念了解等,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颠覆”教学模式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们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资源能力,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校在引进了开放性网络学习的平台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以CEAC为载体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1.教师辅导与管理①课前学习指导:教师在开课前要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培训,在培训中要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学习目标任务,重难点以及各知识点学习的时间规划)、怎么学(网络平台使用、遇到学习问题如何处理)、怎么考(教考分离)这门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②课程学习中:一是教师通过CEAC网络自主学习后台查看是否按进度学习、查看那些知识点学生学习耗时较长、查看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知识点及查看学生提问;针对学生学习进程缓慢等问题教师要积极跟进,督促学生学习;针对性学生学习耗时较长、出错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教师组织学生现场答疑。二是通过制作每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微课、微视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掌握程度控制视频的选择、快慢等等;同时,微课、微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平时反应较慢又羞于提问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全方位解决学习疑难问题。三是建立有效的(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环境,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安排教师在机房答疑,同时建立了以QQ微信、微博、网络(电话)等在线答疑和现场答疑环境。④课后反馈:教师根据平台学习、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2.学生学习①首先要了解该门课程要学习什么、怎么学、怎么答疑、怎么考等。特别要清楚CEAC平台的使用,如何与教师进行答疑。②“通关”式学习,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网络登陆CEAC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在平台学习中每个知识点有语言讲解和语言指导完成,通过学完成对应的测试,当测试未通过可返回语音指导下再次学习;当测试通过方可进入下一个模块进行学习。③作业完成,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后都有综合项目作业,通过项目作业、教师评价对再次提升专业能力。

四、总结

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知识,更不是片面的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势在必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迅速适应地方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少宁,尹宝全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6).

[2]徐卫克.以通识教育理念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8).

篇11: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了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成为推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了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成为高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

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受到地区、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操作软件和硬件,而有的学生甚至连正确的开机、关机顺序都分不清楚;而且,男同学喜欢网络游戏,而女同学则偏爱浏览网页、购物、聊天等。无可否认的是,在高校里,学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即使是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都已经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种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挑战,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

2.教材内容脱离于实际情况

高校的计算机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偏重于讲解学科知识背景和历史发展,很少涉及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而且计算机教材需要经过编写、审批、应用等步骤,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升级速度日新月异,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在走上岗位后发现原来熟悉的windowsXP系统已经停止升级,而Office已经升级到,尤其是教材中只是简略的介绍了一下苹果公司的MacOS系统操作系统,而在生活和工作中,Iphone、Ipad和Macbook这三种电子产品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巨大变化。

3.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虽然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却缺乏深度,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出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不符合的现象。例如,中文系、新闻系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Word的各项功能,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熟练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具有图像处理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专业以及就业需求,从而严重降低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锻炼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2.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也不尽相同,因此,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开设教学博客和教学BBS,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向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进阶技巧,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执教能力

计算机教师是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首要前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以促进学生、学校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J].电子世界,2014(14)

[2]王亚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

[3]王雪凤,李丽霞.新时期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1(09)

[4]单宇.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

篇12: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伴随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结构越趋复杂化形势下,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严峻和激烈,人才的培养需要向复合型转变,计算机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中职生更要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尽量缩短与专业学生的差距,这必然引起教育者的反思,探寻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佳路径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好这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别于其他科目,计算机重在学生熟练操作并能完成教学中相关的任务,如全校或各班学生的成绩管理、毕业论文的排版和打印、会独立制作相对高质量的演示文稿及网络知识的学习,等等。那么,作为计算机教学人员如何使中职生用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做了如下反思:

1.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对象与普通高中生不同,他们普遍基础差,不会很主动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好。笔者在每次机房上课前,都会提前准备好相关的上机任务并展示给学生看,在老师用“红蜘蛛教学软件”传授新课后,接着布置操作任务,学生大约操练了15分钟左右,请几个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当然,学生在台上操练时一定要有教学软件控制好全部工作站电脑,这样所有学生才能认真听和看这学生在台上操练。老师应该在学生当中巡视观看,针对学生的操作不当之处给予指出。最后,让学生返回座位,解控所有电脑,全班学生继续做老师刚才布置的操作任务,检查无误后,利用红蜘蛛教学软件的提交作业功能按钮,学生提交刚才的电子作业。这样,学生一定会将这布置的任务操作并完成好,并在新课结束前,布置下次要上的新课内容双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讲授与操练相结合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掌握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会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际相关的事情,从而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使之毕业后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当今多变复杂的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务部门安排的2节课每周的有限课时下(由于机房紧张,每周课时由原来的4节缩为2节),精心备好课,精讲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尽量做到少讲练而让学生多练,老师讲完后,马上布置电子作业,可以是口头布置,也可以通过红蜘蛛教学软件发布提前准备好的电子作业到学生各工作站上,学生打开电脑接收到的作业任务马上展开操作。老师中途询问并四处巡查各学生操作的效果,针对学生操作中碰到的难题,可以采用个别学生调板的形式,因为学生在讲台上调板操作时,台下的学生更容易结合自己的操作问题,集中精力看和听,这样上课的收获更大,再让全班学生把没操作出来的题目再重新操练,反反复复,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其学习动机,培养了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信心。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每次教师在机房主机上上完课后(如windows操作、word、excel、ppt等),都要发送课前准备好的练习给各工作站,等学生做好保存后,提交电子作业到老师主机,老师通过查找到的作业,挑选好的作业进行广播解释和表扬,作业做得出色的同学给予加平时分或表扬;也可以利用学生上课的积极表现和积极学习或请教,老师可将之作为学期末班级评比优秀学生或优秀共青团员的参考;老师会挑选质量不好作业进行演示播放,让所有同学查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如果时间充足,就会随机让一到两个学生演示讲解,老师在下面倾听学生的演示操作,并适时补充解释。这样,学生之间会比较,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老师对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减平时分或罚扫一次机房等,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认真上课,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做得好的同学越学越有劲,做得不好的同学力争上游,尽量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就发挥了榜样示范的作用,长此以往,效果确实不错。

4.自主学习与兴趣相结合

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除了学校精心安排好完整的课程体系外,还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用来弥补课时不足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兴趣相结合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基础异于其他学科,前者重在操作中完成任务。计算机日新月异,教材发展和更新太快,专门靠老师讲几节课是学不好也学不通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必须课后自主摸索探究学习,掌握基础课中万变不离其宗的知识,又要不断学好相关计算机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后者(如数理化外语等)重在理解记忆中学习,教材相对更新变化不大,老师今年备课的知识,到明年还都差不多。正因为计算机更新换代如此迅速,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相当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和无限热情,哪怕是再难的练习,也不是问题。兴趣能使学生更自主、自觉、主动地学好知识课程,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所以,每学期计算机组都会在业余时开办各种计算机兴趣小组学习班,吸引大量学生前来参加业余学习,人机各一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很多学生在兴趣班中自主学到很多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中专级和大专组学生每年参加省级比赛:如计算机基础操作、组装和调试、平面图设计Photoshop、动漫设计Flash等比赛,都能获得全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之类的好成绩,成绩可喜可贺,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计算机兴趣是分不开的。总之,中职生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要按照学校、老师的安排和积极引导外,还要不断创新,举一反三,利用有限时间自主发展学习兴趣及培养学好计算机素养和技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班级或学校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有强烈的再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意识,都能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专多能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万萍,吴玉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黎建锋,邵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13: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提出基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进策略,对于推进当前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分层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人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受到当前高校实际办学成本、教学环境、设备资源、师资条件等的限制与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针对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一线授课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者值得共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1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没有考虑学生需求和专业要求

目前不少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仍然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要求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面,具体来说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计算机系统组成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介绍windows的常规操作和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office办公软件则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主要介绍网络的发展概况与基本概念,着重介绍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Internet的常用操作,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长期固定不变。课堂上讲授的很多概念与基础知识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的内容重复,讲授的软件版本也较为陈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WinXP+Office的版本组合,到以后才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的修订改为Win7+Office的版本组合。同样,在制订教学内容时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要求,无论什么专业、什么水平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也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需求。

1.2盛行大班制授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课时量偏少

一方面,受到高校办学成本、师资条件、教学资源等情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实行合班上课,两三个班近百人的学生组建成大班授课。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较发达地区,中小学已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小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而一部分学生来自不发达地区,之前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几乎为零,小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键盘操作都成问题。最后,随着目前高校课程的不断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量在逐渐缩减,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一般为2个课时,去掉节假日以后实际教学课时总量只有20多课时,且包含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导致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也相应减少,达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课时量,总体的课时量是偏少的。

1.3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评价机制不全面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一般以实践上机课为主、理论知识课为辅,上课模式主要是讲练结合,教师多采用先讲解知识点再示范操作,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厌倦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师模式,慢慢地对计算机基础课产生倦怠。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线下教学,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一旦离开课堂或机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也就随之停止了,这就大大约束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加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总体课时量偏少的情况,如果不能开辟有效的第二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量和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障。同样,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单一的评价机制,一部分高校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考核简单设定为期末上机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表现分作为最终考核成绩,两者之间设定一定的权值。另一部分高校则直接以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还有一部分则是以考查的方式,学生完成几次大作业和期末考核作品,教师根据情况给予评分。这些评价方式虽各有特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于分层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策略

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水平分层化”及“教学方法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进。

2.1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和水平,更加注重将计算机实践操作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操作在中学、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已经成为固定教学内容,一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于windows中的复制、移动、粘贴、删除、重命名等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悉,大学阶段再次开设类似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加以深化,让学生感觉是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的office办公软件教学,除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外,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Word和PowerPoint课程,中学阶段部分学校就已经开设了Access数据库课程。因此,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内容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体现各专业的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当前这一状况,高校应当大胆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两级教学模块,以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基本知识与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五个主要内容作为“必修课模块”,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小型数据库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秘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入门”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模块”,并根据专业需求动态增减对应选修课模块,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有必修课模块,并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选修一到多门选修课模块,例如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完成五大必修课模块,还要求至少完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一门选修课模块,如此一来,既符合零基础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又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2.2建立“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即对所有授课学生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或者全面的摸底测试,通过问卷分析或摸底测试结果对授课学生划分等级,通过等级划分重新设定授课班级,学生上课不再以原来的行政班级为单位,改由能力和水平高低划分授课班级,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划为高等级班,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划为低等级班,高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丰富、更有深度,根据不同高级班的学生专业特点和集体需求开设高级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而低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需做一定的规定和要求,除了完成必修的教学模块以外,还应当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例如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对于条件受限的高校,无法实现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可以由授课教师对授课班级进行班级“学生水平分层化”,利用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或摸底测试,对班级授课学生进行水平划分,将不同水平学生编组,在上机操作时对于不同水平组的学生发放的上机练习题量、难度和标准都有不同,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3建立“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以老师的讲解、操作示范和学生的上机自主练习为主要模式,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答疑都在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机房内完成,而在课余时间则没有相关的安排,老师对于学生课外的时间无法监控,学生课外时间也很难跟教师就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加之本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导致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而随着慕课教学、微课教学、SPOC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完全可以有机融合慕课、微课、SPOC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混合化”是指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平时的日常教学仍然采用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机房完成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上机学习。而课后时间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教学方式,开设慕课、微课、SPOC等新型网络学习课堂,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和任务,将课程目标需要拓展的内容,将传统课堂上无法开展的活动全部转移到线上课堂,老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线上完成授课、听讲、研讨、答疑、练习、作业和考试等,不但解决了总体课时量偏少的问题,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丽.基于模块选修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5(03).

[2]吴宁,房琛琛,任燕飞.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05).

[3]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4]张金玲.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05).

[5]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篇14: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笔者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然后下载,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难易得当,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全组学生共同讨论,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2014(15):152.

[3]程星晶,蒋学勤.“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1

大学波普设计论文范文

基础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论文范文格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

浅谈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

本科论文怎么写

本科论文范文

本科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及答辩技巧

学生论文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大学论文格式模板范文2022-06-16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几点探讨2023-04-05

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2022-05-08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022-12-27

硕士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研究论文2023-01-24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英文简历2022-08-09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2023-09-09

毕业设计工作报告2023-08-21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022-08-21

博士毕业论文评语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