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时间:2022-04-29 10:52: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步行街恶霸”为你分享12篇“《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篇1:《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宋老师上了《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扎实有效地注重学法指导,循循善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从本课教学内容看来,教材编得越来越细了,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和“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分别列出来,作为两个新知识点进行教学,这也说明了,这两个知识点是一年级学生掌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抽象的关系是学生最不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讲解算法时,光靠嘴说从一共里面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抽象且枯燥,学生听了很乏味。因此宋老师借助于直观图形和学生去年所学的扩线图来降低例题的难度,便于学生思考。在教学新课时,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想求吃了多少个桃,该怎样求?开始的时候,有几个学生说的很好,说用一共的桃减去剩下的桃等于吃了的桃。老师及时表扬了他们,但发现还有许多小朋友不会用语言表达,也有学生还不理解解题的'方法。所以老师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当图一出示,许多学生很快理解了数量间的关系,很容易说出:要求吃了多少个桃,用一共的桃减去剩下的桃。这时宋老师由点到面,先指名说想法,再同桌说,最后全班说,达到了班级大多数学生会说出解题的方法,然后指名列算计算,强调单位和口答。这样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运用老师教的方法去做,都很自如。

课堂上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而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把自主学习、交流、探索新知的机会和权利交给孩子,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过思考、交流,学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的一般方法,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篇2:《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虽然四位教师在对于此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上各有各的特点,但纵观四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具有以下特点:

教师们都认为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学生就初步学习比一比,学生对比较两个数量的多与少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比较策略,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时都创设了“摆花片”的情境,或采用书上的例图,或师生共同抓花片摆一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计算方法。

在整个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的过程中,领悟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了用减法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较好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篇3: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评课稿

有幸听周老师的一节《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课的开始,周老师就设计了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口算,以及减法中各数名称复习的环节,让学生从已经学习的知识中逐步过渡到今天的所学,让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突兀,增加学习的连贯性。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能很快理解到总数以及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很快入境。

抽象的关系是学生最不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讲解算法时,光靠嘴说从一共里面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抽象且枯燥,学生就会学得不快乐。周老师充分理解了这点,在课堂中,老师借助手势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把抽象思维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学生们也通过自己手势的操作,来降低了对例题的理解的难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也确实很快就能理解并正确解题。这道例题的重点处理也为下面的讲解作好了良好的基础。在处理几道练习题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法,然后同桌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帮助接受较慢的学生进行理解,给他们以思考的'空间,利用差异共同提高,最后全班交流。练习题中两题的比较设计的很好,以防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的出现按照了从扶到放的过程,比直接按顺序平铺直叙效果要好。

经过这课时的教学,相信学生们都基本掌握了今天的数量关系,在练习时正确率应该很高,整体课堂效果较为流畅,不过中间练习时有点沉闷,如果教师能在开头和结尾处穿插一些游戏,调动一下课堂的气氛,相信课堂的效果会更好。

篇4:求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第一,让学生从几个实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受篇幅限制,只用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算法。教师在设计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通过复习题、例题、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归纳,从而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样做,显然符合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实际。

第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教学某个知识,如果先让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显然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老师在设计中注意这样做。例如,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两种花片一一对应排一排,让学生感到“一一对应排一排”这个方法是“一眼看出”的需要。又如,引导学生从一一对应排一排的方法看出两数相差多少,过渡到利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两数相差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当红花片、蓝花片很多时,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方便吗?为什么?怎么办?这样设计,显然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用计算方法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需要。

第三,详略得当,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同前者方法一样,仅是回答不同而已。所以朱教师采用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少几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处理,显然是合适的。

篇5: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课主要是教学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求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用加法解决求和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会用减法解决求剩余或求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里求被减数实际上就是求部分数...

本课主要是教学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求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用加法解决求和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会用减法解决求剩余或求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里求被减数实际上就是求部分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是成功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没什么比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所以这次的教学设计安排了三种游戏类型。一是师生游戏。二是生生示范游戏。三是全班学生游戏。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新知及时得到的巩固。

二、 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

要知道13-8=5这个算式是否成立,理所当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排一排、比一比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从而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和13-8=5是完全一致的,学生在操作中也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减法也能计算出结果。

三、 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模仿机会

一年级小学生是开始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不能象高年级同学一样围在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要学会如何合作交流只能通过模仿来实现,所以我安排师生游戏和生生示范游戏的合作交流的模式,让他们来模仿。再让他们在最后一种游戏中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6:公开课教案--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

公开课教案--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小朋友喜爱的小猴吃桃的场景图提出了求吃掉多少(求减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就其数量关系来讲,仍然是过去学过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但是题目中信息的呈现顺序与事情的发展顺序不一致,因此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生困难,所以设置这道例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类似的问题。 2.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今天,王老师能跟大家一起学习觉得非常开心,你们开心吗? 老师带了一些奖品奖励给那些表现好的小朋友,想得到吗?(拿出手中的八支铅笔,发出去一些,手里还剩三支,要学生求发出去多少支)。 讲述:我们都知道小猴最喜欢吃桃子,今天就有一只猴妈妈带着几个猴宝宝去摘桃了(出示挂图),但是小猴们特别淘气,它们还没等猴妈妈摘完桃就开始吃起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告诉我们一共有28个桃,被小猴吃掉一些后还剩下6个,问吃掉了多少个桃。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怎样求出吃掉了多少个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提问: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引导学生说出:从28个桃里面去掉剩下的6个桃,就可求出吃掉的桃的个数。 谈话:有的同学已经想明白了,可有的`同学好像还不是太清楚,我们一起来画图研究一下吧。 题目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一共采了28个桃)我们贴一张纸条,盖住的就是这28个桃。 (板书:28个)        (呈现图形)     28个 这28个桃吃完了吗?还剩几个?(揭去后一段纸条,露出剩下的6个桃) 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谁到图上指一指求哪一部分的个数?(写“?”,完成示意图)   现在知道该怎样计算了吗?谁能说出算式? 板书:28-6=?(个) 谁能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指名口答。 3、反思揭示课题 谈话:结合题目的意思想一想,算式中的28表示什么?(板书:总个数)6表示什么?(板书:剩下的个数)22表示什么?(板书:去掉的个数)谁来说说已知总个数和剩下的个数怎样求去掉的个数?(补充完整数量关系式:总个数-剩下的个数=去掉的个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这类问题时,只要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以了。 二、组织练习。 (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指定4名学生把这4道题分别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使全班学生对这4题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2、组内分工,每人负责一道题独立思考如何计算。 3、组内交流,要求人人说出自己负责的那道题是怎样想的,其余的学生注意听他说的对不对,有错及时纠正。 4、学生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对全班提问:这4题哪个同学还有不懂的?请举手提问。 在书上独立完成这4题。 6、在小组内检查订正,并要每人口头回答一道题目的问题。 三、全课小结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谁来说说解决这一类问题应该怎样想?

篇7: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朱老师在出示例题信息后,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出上衣的价钱”。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不同画法,辨析哪种画法比较合理,哪种画法简单。这样以来,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上时而有静静地思考,时而有小手如林的场面,难点也不攻自破。在这些比较中,学生很快便发现“表示3倍”的`线段,每一段都得和表示裤子价钱的长度一样长。为了能一眼看出数量间的关系,两条线段的左端还是应该对齐。当然,这样的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有些内容是不用让学生去尝试发现的,如表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

教时可以从这四方面进行修改:

1、删去复习环节。探索线段图这一环节和第一部分看图列式结合起来设计进去,只是应该更精细,如何展示学生的画法,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关键处讲解明白。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2、在图上表示出问题这一步可省去让学生探究的步骤,而改为由教师直接讲授,可以节约一些教学时间,也没必要去探究。

3、讲完例题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策略,真正提升思维层次。

4、练习设计分为两层:一是看线段图列式计算,二是根据题目先画图再列式。

篇8:《比多少》评课稿

《比多少》评课稿

王老师这节课上的很成功,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在这节课中,教师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如猜小棒,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领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估计方法的指导恰到好处。数学老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动脑去探求知识。这点王老师做得很好,如在导入部分,第一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这时学生毫无标准去猜,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引导学生再次猜一猜,学生被老师这样一点拨,马上知道要以10根作参考,学生的`答案就比较接近准确数了。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第二次猜的比较接近准确数?这样一层一层地指导学生估算,学生受益匪浅,学生深深知道今后在估计物体多少时可以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准确答案了。

三、练习设计一题多化。在学生获取新知识后,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猜裙子,猜分数等等。

篇9:语文大小多少评课稿

今天早晨的观课环节,刘侠老师经过充分的准备,给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刘侠老师从教时间不长,进步非常快,在今早的课堂上就能看出她坚实的基本功。作为一节研讨课,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出个人观点,与大家商议。

一、本节课的亮点

1、导入言简意赅,紧扣主题。刘老师通过两张长短不一的纸条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通过简练的引导语将“比多少”延伸到生活中,再自然而然的进入“缤纷糖果”的情境创设中探究新知。导入环节一气呵成,三两分钟时间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探究新知铺垫。

2、师生交流充分。本节课中,刘老师更多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获得了发言的机会,近距离与老师对话、表达观点。

3、刘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主题校本研修内容进行有效尝试,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尝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比如在导入环节中,在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后,立即给予“你真善于总结。”的有效评价。二是尝试训练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语言的完整性,如学生说:“蓝色比红色少得多”,刘老师有意的追问,蓝色的什么比红色的什么少得多?

个人校本研修的作用就是提升个人业务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刘老师注重主题研修与课堂实践的结合,一点一滴的进步,做得非常好。

二、我对本节课存在的质疑

1、教学重点把握不清。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描述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其二是区分两个比较数量的主、宾关系,“谁”比“谁”多得多(M和N比较),是一组对应而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这样的关系有利于理解一个比一个多反之一个比另一个少。第一个重点交流时间较少,快速呈现出来,显然重点的突出不够充分。本节课进入十分钟的时候已经揭示了全部概念,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习题的形式进行处理。第二个重点在课堂全课较少突出,在训练中明显看出某些学生说错了、说反了。

2、难点把握不清。本节课看似简单的用四个词语说话,实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感,新课标中对数感的定义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借助具体的实物发展抽象的数感是一个难点。课堂中出现了多次学生用数数的方式判断多少关系,让估计变成了运算,我个人认为应以直观判断为主,计算判断为否。观察素材的呈现还需要再精,比如缤纷糖果情境中,我认为三种颜色糖果的大小必须差不多,让学生感悟到一堆的大小就能判断多少,不建议去数。而且粉色糖果的画面是开放性没封闭的,可以无限想象有多少块。

3、课堂内容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把比多少延伸到比高矮,比长短甚至胖瘦等。比如:“老师比张三高得多,张三比老师矮得多”

三、改进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目标。通过体态语言(手势)演示法帮助学生建立主宾关系。

2、概念教学有两个关键,概念的生成和概念的同化,生成比同化更重要。今天早上的可明显注重同化,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而忽略了最初生成“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过程的重要性。

3、练习应更有梯度。一般有三个梯度,第一个层次是例题的原型,第二个层次是例题的变式延伸,第三个层次的.拓展到生活,拓展多学科外,拓展到更深层次的领域。

4、板书应更简明、幻灯片颜色设置、总结应具有引领性。

篇10:语文大小多少评课稿

《大小多少》这节课的教学是在数数、读数、写数、数的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上学期学会了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这学期学习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在此基础上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学习起来应容易掌握。教师在新课之前就有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延续学习下面的新课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有机会接触甚至亲自解决过类似这样的问题。

整个教学活动中,刘老师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教学活动本身感兴趣。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此,刘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母鸡下蛋比赛,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不仅知道可以通过数出鸡蛋的个数后再比多少,(教师有引导学生怎样数,并优化出5个5个数不浪费时间)也可以在上面都一样多的情况下,只需要比最后一排就可以了,(第一盒空2格,第二盒空4格也就是通过两个盒子里空格数也能比鸡蛋的多少。)还让学生通过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比大小的知识,还了解到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往往可以得到多种方法。并从多种方法中优化出根据数位比较的方法更简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师通过教学给学生添了一份间接但实用的生活经验。

二、在练习中学习

刘老师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发现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计数器,让学生发现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这两位数就大,如果没有鸡蛋图、没有计数器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教师设计的练习是从十位相同的到十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再到两位数和三位数的比较(99○100),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十位不同,直接看十位,十位的数字大,这个两位数就大。方法的得出体现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一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数学游戏《投信》这个环节体现,这个环节可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建议:

1、教师讲的还是稍微多了一点,放手让学生学的少了一些。在得出比较方法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释自己所做的判断,发言的面还可以再广一些。教师在引导得出十位相同的两个数的比较方法教学中花得时间过多。

2、在语言的严密性上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比如39○45,学生说39的十位上是3,45的十位上是4,4比3大,那么39<45,应指导学生说3个十比4个十小;

3、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性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比较方法这个环节,有把卡片粘在黑板上,我想如果讲一题粘一题,是不是可节省部分时间,到最后就不会那么匆忙了。

4、游戏部分。游戏处理得好,学生不会把它当作练习,而是当作在玩。教师在这个环节是不是可以把卡片发给学生让拿到大于60卡片的同学站一边,小于60卡片的同学站另一边,卡片60不要那么早出现,否则游戏刚开始就把学生难倒了。

5、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我认为刘老师在课堂上语言比较平淡,激情还是不够,因此显得整个课堂不是很活跃。

篇11:求平均数评课稿

求平均数评课稿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连贯性还要加强。

2、精心设计的每一课堂环节在教学中要落实到位,尽量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3、在教学例题后,可让学生把平均数与各实际数进行对比,学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数有可能比实际数大,也可能比实际数小,还可能等于实际数。这样一对比,后面的练习题“辩一辩”学生应该能更快更准确地回答出来。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

4、新教材的数学教材图例非常多,我觉得不管是在新授还是练习题当中,都应先让学生去理解图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让学生去解答。

总的说来,彭老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后能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到位,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篇12:《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说课稿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说课稿

《求两数相差多少》是苏教版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已熟练掌握了简单的减法计算,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具有了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排列,直观地比出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的经验。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能用此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一、课始,安排的说话练习和看图填空这两个复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例题教学时,出示情境图的问题后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来表示出5是怎么得来的,在呈现资源上我有意识的先通过有序排与无序排之间的比较直观的体现出有序排能一眼看出多出的个数,再通过画一画和刚才有序排的资源进行比较得出一一对应的概念,第三部分是算式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减去8,从而理解算理。紧接着安排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求出蓝花片比红花片少的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比较发现不管是求多多少还是少多少都是求两数相差的问题,都可以用相同的减法算式表示,只要从大数里面去掉跟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就是两数相差多少。随后安排的游戏活动,很好的巩固了这一方法。

三、巩固练习:主要通过赶羊进圈的一个情境,把书中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都放在这个情景境中,在练习中不断的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实际上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纵观全课,基本上做到了“帮”——“扶”——“放”的.过程,使学生能较顺利的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例题教学时,做到所有学生自己试着摆一摆、排一排花片,但时间不够宽松,如果更多点时间让学生边摆边说,对学生理解一一对应更有益。

2、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玩抓花片的游戏后,只是个别的交流,可以让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些锻炼的机会。

3、让学生说说“13-8=5(个)”的意思,如果我换成问:为什么要去掉8?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理解可以更彻底一些。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

七年级数学《4.4整式》评课稿

数学《10加减法》评课稿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近似数课件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评课稿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共12篇)】相关文章: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2022-12-08

倒数的认识的评课稿2023-04-29

小数的近似数教案2023-11-2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评课稿2022-11-09

《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评课稿2022-10-24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评课稿2024-04-24

公开课操场上的评课稿2022-12-27

《识字6》评课稿2023-12-10

抽屉原理评课稿2022-07-21

《小数乘小数》四年级下册说课稿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