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时间:2022-06-15 05:29: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共9篇)由网友“余晖里”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篇1: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目录

长征的基本介绍

长征的剧情介绍

长征的故事梗概

长征的影片看点

长征的社会影响

长征的基本介绍

诗人胡丘陵的第三部长诗。昆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独特眼光和意趣,其结构特征和修辞手法在当下同类诗歌中具有某种“补白”意义和价值的好诗。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结晶为民族的传统和精神遗产,并成为创作的题材。但胡丘陵更多选择那些充满吊诡、偶然性和残酷的一面,拆除历史线性链条,戳破历史必然性的假面罩,在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的企图中丰富对历史的理解。

<<<返回目录

长征的剧情介绍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尽的力量,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神话,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骗取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最高实力派权力。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亲自部署、指挥第五次“围剿”,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摇篮中。此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返回目录

长征的故事梗概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待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时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调红一、三军团会同原驻守广昌的红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在广昌以阵地战与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拼消耗,致使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1935年4月28日,广昌陷落于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然而,李德、博古并未吸取教训,仍然按此办法布置了建宁保卫战,结果使中央苏区的东大门也告失守。

面对中央苏区逐渐缩小的危局,共产国际同意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并组成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人团”,负责实施突围、转移的具体计划。

毛泽东为使红军主力能够安全转移,受周恩来委托,自荐在于都地区进行考察,为党中央及主力红军选择转移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毛泽东坚决反对不让女同志随军转移的决定,并为瞿秋白等人随军转移请命。但毛泽东的努力没有成功,瞿秋白等怀着复杂的心情与转移的红军依依惜别。陈毅因身负重伤被留下任中央留守处主任。

1934年10月,大队红军从于都出发,渡过于都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过了敌人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与此同时,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完成了突围西征的任务。博古和李德过高地估计了红军的军事力量,依然按红六军团渡湘江的路线前进。结果演出了血战湘江的悲剧!鲜血染红了江水。

中央红军在抢渡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仅剩三万多人。红军指战员在惨痛的失败面前思索着,希望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在蒋介石企图在湘西实现他的“口袋战”时,中央红军突然挥师西去,相继攻占通道、黎平,并召开了重要会议。

根据黎平会议决议,中央红军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在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清算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并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因土城战役失利,当机立断,提出迅速结束土城战役,出敌不意地从土城渡过赤水河西去。当国民党追兵赶到赤水河边,只有望着汹涌的赤水河兴叹!

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交界处的鸡鸣三省稍事休息;于2月9日到达扎西地区集中,进行精简整编。接着挥师东进,二渡赤水河,攻战娄山关,再克遵义,击溃黔军王家烈八个团,重创吴奇伟两个师,俘敌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毛泽东吟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绝句。接着,毛泽东指挥红军实行大迂回、运动战,使红军胜利完成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逼昆明、巧渡金沙江的战略行动,终于突破了强大敌军的重围,为中央红军北上争取了主动。为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中革军委组成先遣队,刘伯承任司令。毛泽东叮嘱刘伯承“先遣队不是打仗,而是宣传党的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为了完全彻底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尽快通过彝族区,刘伯承与彝族头领小叶丹结盟,使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十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为红军过大渡河开辟了前进的通路。中央政治局在5月31日召开会议,商定兵分三路夺取天全、芦山,实现同红四方面军会师。6月12日我英勇的红军翻越积雪千年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6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总司令等中央首长率中央红军胜利翻越夹金山,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响遍了达维镇。两大主力会师后,党中央决定北进。

为了北上抗日,毛泽东跟随部队向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行进。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忍饥挨饿,终于胜利地走出草地。但也有不少的红军指战员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上。接着,我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发起包座战役,并取得了胜利。张国焘坚持南下,率右路军再次穿过草地。党中央于9月12日开完俄界会议后,毛泽东就随一军团前进。为打通北去陕、甘的大门探路。9月16日腊子口战役打响。9月17日晨,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进住哈达铺的红军受到了热烈欢迎。

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骑着马走进吴起镇,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日子。就在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实现会师的同时,我英勇无敌的红四方面军二过草地以后,被迫在川康边发起一个又一个战役,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八万锐减到四万。广大的指战员逐渐认清了张国焘南下路线的错误,要求北上同中央会合!接着,在甘 孜实现了红二、红四两大红军的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终于在会宁、将台堡和兴隆镇相继胜利会师!从此,这支伟大的军队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肩负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使命,建立了新中国。同时,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集体。

<<<返回目录

长征的影片看点

伟人形象

《长征》一剧中领袖人物形象的品格,与同类题材相比有了新的突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那种大智大勇、非同凡响的气魄,从历史事件的思维升华到对人生、对世界富有哲理的感悟。剧中主要角色都是由观众熟悉的演员扮演,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唐国强担任该剧的副导演并出演毛泽东,看过样片的专家们认为,他在此片中的表演比拍《开国领袖毛泽东》时又有超越。剧中扮演周恩来的刘劲、扮演朱德的王伍福以及扮演蒋介石的陈道明都很出色。唐国强说,今年此剧参加电视剧评奖,希望为刘劲申报最佳男主角奖而不是最佳男配角奖。他们那形似和神似兼备的表演,都将给观众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这是继影片《长征》、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之后,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饰演周恩来的刘劲、饰演朱德的王伍福又聚集在一起搭戏。

历史负责

以前银幕上反映长征的作品不少,如《万水千山》《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姐妹》《长征》……但由于篇幅容量所限,大抵只取某个阶段、某场战役、某个角度,力求以一斑窥全豹。而这次拍摄24集的连续剧,则全景式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的壮举;不仅描写了国共两党间的斗争,而且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内部、国民党内部以及红军与自然界的斗争。值得关注的是,剧中生动表现了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在斗争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这在以前反映长征的作品中都是从未涉及的;即使出现内部的意见分歧,也都写到团一级为止,而这次则直接写到了最高统帅部。

编剧王朝柱介绍说:“连续剧《长征》应该展现一个了不起的政治舞台,方方面面的政治家、包括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和国民党的领导人,都在这个特定的政治舞台上进行较量。长征不单单是走过367天、行程25000里;它折射出的是中国50的文明和思想。”

<<<返回目录

长征的社会影响

《长征》收视创纪录

,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前日提供给记者的收视纪录,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分别为17.9%、4.26%和9.26%,其中北京地区的收视率创下了同类题材的最高纪录。

老红军: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当年曾是毛泽东机要员的戴镜圆老人,亲历过长征的全过程。电视剧《长征》播出前,老人兴奋地参加了剧组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老人说:“剧中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在主席身边的日子。感谢剧组为我们拍了这样的电视剧。”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看了电视剧后说:“长征对我们来说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在中国强盛了,但如果想要在世界之林屹立起来,就要发扬长征精神。”

西藏来电:邀导演再走长征路

电视剧刚播出几天,导演金韬就接到了来自西藏阿坝地区观众的来电,他们对导演说:“当初你们来拍戏,我们只感觉到你们是那样的认真,没想到这部电视剧拍得那么感人,真实地再现了藏族同胞对红军的支持。我们对红军的感情永远说不完,我们诚恳地邀请你们再来西藏,再走长征路。”

观众为《长征》校对

观众对电视剧《长征》给予相当大的肯定,认为这部电视剧真正起到了对那段历史的再现,气氛营造得非常到位,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制作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还有一些观众看得非常细致,一个片断,一个动作,甚至背景中模糊不清的字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比如:画面中有一段主席吃面条的戏,观众发现剧中的面条那样白,一看就知道是龙须面,可当时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哪有那么好的面条可吃?像这样的问题观众发现了不少。

家长:希望“央视”重播《长征》

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来电话,她说:“《长征》播出正是学生临近高考的日子,我不敢让孩子看。可这是一部极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

“央视”已经做出决定,为了能让孩子不再错过受教育的机会,定于8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重播《长征》,播出前还请导演金韬与编剧王朝柱做引导性的阐述。

<<<返回目录

篇2:经典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初期,维也纳有一位极负盛名的钢琴家——维特史坦,他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弹炸断了右手;当时,他原来用来弹奏钢琴的右手,血流如注,自己也被吓得哭喊大叫!

可是,尽管维特史坦如何大吼哭叫,都无法改变他右手被炸断的事实!怎么办没右手,怎么弹钢琴钢琴家的生命就此打住吗不!不!绝不!维特史坦大声地向命运恶神发出怒吼:“我绝对不低头!即使只剩下左手,我也要继续弹钢琴,永远不停歇地弹下去!”

后来,维特史坦到处恳求作曲家,特别为他剩下的左手谱写乐曲,而他仍然可以弹奏出优美的乐章。

篇3:经典故事梗概

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杀死我,但你不会战胜我。”人们把这句名言写进了名言录,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在我看来,在动物界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动物是麻雀。

我曾经做过驯养麻雀的试验:将捉到的麻雀系在绳子上或放进笼子里,放上它喜欢吃的食物。可是从失去自由开始,麻雀就拒绝进食进水,瞪圆一双愤怒的眼睛,咄咄逼人。过了几小时或十几小时,甚至在更短的时间里,它就会气绝身亡。我觉得,麻雀的死属于自杀而死,但是它没有“服毒”或“上吊”,怎么会死呢?问过老人,老人说,麻雀“气大”,你捉住了它,它就气死了。

我想这样的解释确实有些道理,麻雀讲的是骨气,要么拥有自由、拥有蓝天,要么就去死,绝不苟活。

后来我对麻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感到麻雀身躯并不高大,模样并不美丽,但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道理很简单,麻雀这种不屈的种族精神使麻雀彻底摆脱了人类的牢笼,也彻底摆脱了被奴役、被玩弄、被异化的命运,它们始终拥有自己的蓝天、自己的自由。我想这大概是麻雀种族所以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篇4:经典故事梗概

有一个人,从小离开了他的家,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他找了二十年,走了几千里路,找得非常辛苦。

最后,他经过一个农家,时候是在晚上,他看见农夫和他的太太,小孩,正在一块说说笑笑,享受天伦之乐。

他看了之后,觉得已经找到人生意义,就结束了他的流浪,回到家里去了。

篇5:历史故事梗概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历史故事梗概2:吕端宰相肚里能撑船

据传吕端在相位的时候,曾遭奸臣陷害,被削官还乡为民。吕端得旨后二话没说,便和书童背上行囊,挑上书籍,离开京城上路向家乡走去了。

吕端在路上行走数日,回到自家门口时,见家中正在设宴摆席大办喜事,原来是为老弟结婚设宴,有不少当地官吏和豪绅参加赴宴。这些人见吕相爷回来了,又是大礼参拜,又是重上厚礼,只弄得吕端哭笑不得。他见此情景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还乡为民了!”谁曾想到,吕端的实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势力眼的官吏和豪绅们个个百色突变,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离坐而走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这个时候,村外传来了马蹄声声,鞭声脆震长空。原来是皇上派御史来给吕端下旨的。那御史骑马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吕端接旨!”只见吕端急率全家老细,跪在地上静听“旨意”。大家的心蹦蹦地跳着,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唯有吕端本人心中有数,猜出十之八九。只听那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全家人听后三呼万岁。

方才散去的那些和豪绅,闻听吕端又官复原职了,个个面红耳赤,张目结舌,心中着实难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脸皮,回到吕府重新送礼贺喜,支吾其词,听不清说了何等言语。吕端对于这些势力眼们的行为表面上无动于衷,可心中暗笑。

在那些官吏当中,自然少不了本县那位七品知县。他坐着轿子走后复返,忙跪在吕端面前,一边像捣蒜棰子似的给吕叩头,一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相父,我不是人,大人不怪小人过。”吕端的书童很是生气,上前揪住那知县说:“大胆狗官,竟敢戏弄我家相爷,摘去你的乌纱帽!”

书童此举,吓坏了那个知县,他便双手紧捂头上的乌纱帽。吕端这时才上前拉住书童道:“不要这样!”书童很生气地说:“相爷,像他这样的势力眼,不能饶恕!”

“小弟呀,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应高兴,不必惩罚他了。我们何必强迫别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吕端说过这些话,感动得那位知县非常内疚,忙说:“相爷呀!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来,相爷,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吕端闻听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县做何游戏。谁知那知县真的让新娘坐上花轿,他和三班衙役们抬着轿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转了一圈,弄得吕端只是大笑,笑这些势力眼们的所做所为。可是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至千年后的当今。

难不倒的相爷

吕端为官40年,为相4年,不傲不贪,两袖清风,也不与贪官污吏们来往。深得百姓称道。因此,那些贪官污吏,屡屡想方设法算计他。

有一年春天的一日,风和日丽。宋太宗在御花园摆酒筵,宴请满朝群臣。在鼓乐声中文武百官,个个入席就座,把酒举盏。大家兴致一时浓烈,奸臣王继恩趁机在太宗面前捉弄吕端,想给他难堪,便说:“圣上,为助今日酒兴,何不出几个题,叫吕相爷答来?”

太宗一听,倒觉合乎本意,便唤过吕端道:“朕来问你,当今何处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吕端脱口而出从容笑答。

太宗又问:“何以见得呢?”

吕端笑答:“有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追问到这个地方,众人都为吕端捏着一把汗,惟恐吕相爷答不出来。可王继恩却心中暗喜,他想,这回看吕端怎么回禀圣上。可是吕端却显得轻松坦然。他先是看了一下众人,然后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这酒价吗—”他故意顿住了以后的话。王继恩借机接过话茬说:“吕相爷因何不往下说了呢?”

吕端看了王继恩一眼,从容地说出:“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

王继恩听后又觉有缝可钻,就机说道:“启禀圣上,吕端他分明在欺骗圣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价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太宗问道:“吕爱卿你且说来。”

吕端很坦然地说:“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绝无差错,臣记得杜甫有诗:‘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太宗大喜道:“杜甫诗真可称为一代史书也!吕爱卿,你呀,一代奇才呀!”

众人听得吕端如此熟读唐诗,又如此切题,个个翘起了大拇指。可是王继恩仍不死心,又出花招,想把吕端灌醉,让他酒后丢丑,好让圣上加罪于他,便请圣上为吕端换大酒杯饮酒。太宗依了王继恩,让吕端换大杯。吕端本来酒已差不多了,却唤道:“告官家换大杯饮酒!”

吕端话音刚落,王继恩又觉有缝可钻,乘机挑唆道:“万岁,吕端借酒气诬蔑圣上为官家,还不问罪?”

未等太宗问话,吕端对太宗道:“启禀圣上,为臣没有醉酒,也没有犯上,只是引经据典让圣上心悦一番罢了。”王继恩又添油加醋地追问吕端:“你称圣上为官家,还不是犯上?”

此时,吕端已是怒不可遏,指着王继恩说道:“你这个人,因何连称圣上为官家都不知道,还配在朝为官吗?”

太宗忙道:“吕爱卿,快给朕讲来!”

吕端便慢条斯理地说:“臣记得在蒋济万机里说过‘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连三皇五帝都称官家,我称圣上为官家,并无过错呀!”

太宗听后点头称是,众人也十分叹服。王继恩觉得事情不妙,便偷偷溜之乎也。太宗又举杯与吕端畅饮,众人也纷纷向吕端敬酒。都说:“真是难不倒的吕相爷呀!”

在真宗为帝之时,实相吕端久病不僡。真宗为了解除吕端的劳累,下了一道诏书,免去了吕端每日朝拜的礼仪。有事靠书信沟通视事。并授以太子太保,卒后赠司空。咸平三年(10)四月初三(5月9日),吕端在世66年。

篇6:历史故事梗概

廖承志年轻的时候,整天为革命东奔西走,顾不上照顾自己年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建国后,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他自己也上了年纪,不过,他对自己的子女始终要求很严格。

廖家在海外的亲戚很多,其中有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一系的,也有他的母亲何香凝一系的。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后,许多亲戚回来探亲时,都向廖承志提出可以资助他的儿女们出国留学,也邀请他们到国外探亲。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廖承志总是一面表示感谢,一面婉言拒绝。

廖承志有个女儿出生在香港,她在那里上学到小学四年级,是香港许多亲戚看着长大的。有一次,一位亲戚专门写信来邀他女儿去香港探亲,这位亲戚到北京来时,也当面向廖承志提出此事。于是,女儿按手续在单位提出申请。可是,不知怎么回事,申请转到廖承志手里,就被他扣压了。直到第二年春天,邀请他女儿的那位亲戚在广州见到廖承志时,又提到此事,廖承志当时点了头。可是当女儿去问爸爸时,廖承志只是对女儿说:国内不是挺好吗?去香港干什么,还要花人家一笔钱。这样,女儿最终也没去成香港。虽然如此,女儿也理解爸爸的心思。

有些人借开放政策,眼睛盯着海外,千方百计找关系到外面去,廖承志对这些很不赞成,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一套,孩子们也就服从他的意愿了。廖承志的小儿子大学毕业后,他的女朋友要到美国留学,他也想同去,结果廖承志硬是没让去。他们结婚之后,儿子安心留在国内工作了。

廖承志一生不趋炎附势,不以门第取人,也不以男女厚薄相待。他自己的孩子不少,可是还曾经收养过几个烈士遗孤,在家里同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罗伟明的父亲是20世纪30年代同廖承志一起在上海被捕的难友,后来被国民党杀害了。解放初期伟明在北京念书,住在廖家,廖承志对他很好。后来他参加了志愿军。叶挺将军的女儿也是让廖承志留在家里,同他的女儿一起上的中学。

廖承志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一身正气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篇7:四大名著故事梗概

明清时代,古典小说蓬勃发展。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它们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是依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历史著作《三国志》创作的。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曹操、孙权、刘备割据一:打祝家庄(《水浒传》故事之一)方,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又叫《忠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差不多同时出现,是施耐庵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而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是明朝人吴承恩把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民间传说相结合写成的。小说描写了曾经大闹天宫的神猴孙悟空护送师父唐僧去西天取经,在途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想象丰富,故事精彩,语言生动,是我国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全书120回,清朝人曹雪芹写了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这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

这个时期出现的“四大名著”和其他一些优秀小说都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篇8:四大名著故事梗概

《西游记》故事梗概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水浒传》故事梗概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大大小小的战争,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全书表现出作者罗贯中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红楼梦》故事梗概

《红楼梦》主要讲解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精彩生动的描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封建社会世态人情。

篇9:四大名著故事梗概

一,《红楼梦》

作者简介: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

内容简介:《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1. 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的总称。这120回的本子,总字数达1075000字左右。

2.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事件:

1.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2.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3.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3.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

人物性格:

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2.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3.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4.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说课稿

《七律长征》 教学教案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

纪念红军长征活动活动方案

学校纪念长征胜利活动总结

小学长征主题活动总结

弘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的方案

国庆节策划好用文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下册)

长征策划书格式及范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共9篇)】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怎么写2022-05-19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023-08-14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2022-07-21

长征简介2022-04-30

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023-10-12

《长征组歌》教学反思2023-03-2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素材2024-03-24

人教版长征教学设计2022-07-28

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心得体会精选2023-11-26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日记600字2022-04-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