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

时间:2022-06-22 05:41: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精选8篇)由网友“飞天小女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

篇1: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了。

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都发现了这首儿歌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

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

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

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

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

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

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

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一时之间,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

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谁是凶手呢?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表面上看,马尔斯顿似乎只是偶然失手飘车撞死了两个小孩,但实则是明知故犯、不知悔改(不但不认为自己犯罪,反而将吊销一年的驾照推给死者,并在逃过法律惩罚后,继续飙车)的社会危险分子;罗杰斯夫妇似乎只是由于营救时间太短,无意造成主人的死亡,实则是凯觑主人遗产而有意拖延营救,最终成为害死主人的敲诈勒索者;阿姆斯特朗似乎只是倒霉地撞上一个病入膏育的患者,最终没有成功施救,实则是酗酒失手、违背医德的玩忽职守者;隆巴尔德出于自我保护,似乎别无选择,实则是贪生怕死,丧尽天良(带走剩下的全部食物,并理所当然认为非洲人死不足惜)的种族主义者和殖民者;韦拉似乎只是营救不力,最终没有救回西里尔,实则是为谋取私利(帮胡戈争取遗产,进而与其结婚)不择手段(诱使和放任西里尔淹死,并骗取孩子母亲的同情和信任)的卑鄙小人;麦克阿瑟似乎只是安排失策,导致下属死于战场,实则是以权谋私(为了报复情敌)的滥用职权者;布伦特为维护声誉,赶走了怀有身孕的女仆似乎合情合理,实则是以伦理道德标榜自身却毫无人性的假卫道士;布洛尔似乎只是秉公办案,实则是名副其实(作假证,害死兰多尔,罪行恶劣)的假君子;莫里斯似乎只是逼于生存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实则是见利忘德(贩毒,诱惑少女吸毒)的无耻之徒。这些罪恶之徒看似虚构之人物,其实不然。他们或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如传统腐朽礼制的捍卫者布伦特小姐就是上个世纪贵族社会虚假道德的产物;或是道德沦丧、自私自利的社会危险分子,为着金钱、私利、权欲,不惜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转。他们或以上压下,凌辱着地位卑微者,或以下欺上,算计着财富拥有者,又都侥幸钻了法律的空子,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更深刻的是,在作品结尾处,作者借凶手的自述既揭开了案件的谜底,又塑造了具有双重性格的沃尔格雷夫形象。于是在凶手“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个性是个矛盾集合体“首先,我具有充满浪漫情调的幻想……除了浪漫的幻想,我还有其他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只要看见死亡或者亲手造成死亡,我肯定会像虐杀狂那样高兴……但是,我也同时具备与之矛盾的性格特征—强烈的正义感”的自述中,人们不难发现,这种看似戏剧化的凶手正是现实生活中强烈主张正义,却无法申张正义之人的极端代表。虽然最终他借谋杀实现绝对公平正义有待商榷,但是由他引发的“正义难以申张”问题却深入人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伦理与法律的融合统一。

总之,借人物塑造,阿加莎一方面揭示出人性贪婪、自私、罪恶的真实面貌,折射出受害者受冤、无处申诉的现实,完成了“文学反映生活”、“文学即人学”的文学使命;另一方面又表达着伦理与法律和谐发展的现实诉求,践行着“文学净化灵魂”的社会功用。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她的作品不仅是通俗的,又是严肃的,更是富于社会内涵的。

艺术特色

八位客人和两位仆人收到的字迹潦草、内容大体相同、署名难辨的邀请信。然后,在布洛尔前往海岛时又遭遇了一系列的悬念:预言“最后审判日近在眼前”的老人;别墅客房里关于十个小兵人的童谣;餐桌上摆放的十个小瓷人;客人第一天晚上用餐时的罪行指控录音;布伦特朗读的圣经文段。悬念的纷至沓来使故事变得生动曲折,作品的可读性被强化,读者的主动参与性被最大程度激发,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触推测谁是凶手。更重要的是,这些悬念的设置还突显着人物性格、预示着凶手的意图、变幻着叙述节奏。如8位客人收到的虽然都是内容大致相同的邀请信,但是信件语气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如给沃尔格雷夫的信件是以老朋友闲谈和享受自然的口吻发出邀请的,给韦拉的信件是以雇主提供工作的语气发出的,给布伦特小姐的信件则是以朋友度假、远离现代人生活的名义发出的。表面上看似乎是随意设置,仔细审慎,不难发现这样设置的原因一方面重在突出人物身份和性格,另一方面旨在变幻叙述节奏。之所以以老朋友闲谈和享受自然的口吻邀请沃尔格雷夫,正好突出他作为著名法官功成名就的高贵身份和出于职业特性对于神秘原始的热爱;以雇主语气邀请韦拉,在于突显她对金钱和权欲的渴望,侧面也彰显其身份的卑微;以远离现代生活度假的名义邀请布伦特,则旨在强化布伦特的贵族身份以及她忠于传统、反对现代的迂腐性格。于是,在8位客人前往海岛别墅的过程中,读者发现《无人生还》不同于传统单一的线性历时叙述,而是以空间或人物为中心的共时叙述,故事情节也更生动曲折,迭宕起伏。又如十个小兵的童谣、十个小瓷人预示着凶手的谋杀计划和谋杀过程;布伦特阅读的圣经字段:“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被自己暗设的罗网缠住。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的所作缠住了。恶人都必须归到阴间”,既蕴含着凶手申张正义的意图,又使故事前后呼应,也就打通了文本各章节的脉络。

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设置了不少隐喻。一开篇,她就在悬念丛生的信件中加入了别墅主人U·N·0这个极富隐喻的署名。正如小说主角在质疑主人身份时所讨论的那样,U·N·0是个极富于基督教意味的名字,代表的是一个未知数,看似恶作剧的凶杀案在暗讽现实生活中无辜者受冤、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审判内涵。虽然如此,作者并不急于彰显小说的深刻社会意义,相反,她无限期地将故事延宕,从而让故事一波三折。如小说原本讲述的是法官的“正义谋杀”案,但是在展开主线之前,作者不断地让客人和仆人讲述十桩谋杀案,并且借符合布伦特性格特征的抗议与托辞“不存在什么辩护问题。我从来就是凭良心办事。我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将故事再度搁置。后来布伦特对韦拉供认和澄清女仆事件,以及凶手自述,合并成了合情合理的补充。于是在布伦特和凶手的补述中,小说原本单一的直陈方式被打破,案件也在录音控诉、直陈和补述中变得丰满,发人深省。又如罗杰斯太太、沃尔格雷夫、阿姆斯特朗的遇害,作者故意声东击西,制造死亡假象,将死亡延宕—让罗杰斯太太晕倒,被救醒,饮毒而亡;韦拉遇惊,众人前往营救,沃尔格雷夫死亡(金蝉脱壳);阿姆斯特朗失踪、尸体漂回海边。在这种延宕中,故事叙述的空间被无限打开,众客人的相互怀疑和内心恐惧一次又一次被深化和显露。

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上,克里斯蒂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这部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双视角叙述。特别之处是,小说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是不停地切换的。小说的第一章就为这种手法奠定了基调。这一章分作八节,分别是八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八个人分别对被邀请到印第安岛去这一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联想。本章中读者对于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读者开始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分享人物对世界的不同体会。

随着故事的进展,视角的切换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格和价值观。在同一件事情上读者可以看到布伦特小姐的清高与固执、维拉的浪漫气息和恐惧、沃格雷夫的老于世故、隆巴德的玩世不恭、阿姆斯特朗的瞻前顾后以及罗杰斯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视角的变换使得人物不再是平面的人性的样本,而是不同生活态度的代表。读者不禁会随着布伦特小姐思考道德的含义、随着维拉体会爱情的无私和自私的矛盾、随着沃格雷夫看透世人百态、随着隆巴德体味及时行乐的心情,跟阿姆斯特朗一样担心生活的种种陷阱或者欣赏罗杰斯身上体现的英国旧时代的余味。

由于缺少作为故事主线的侦探及其探案过程,这部小说可以自如地展现一般侦探小说所缺少的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和感悟,使得读者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与书中人物的人生体悟发生共鸣。

《无人生还》还融合了犯罪小说之外的故事类型。如文中对不少人物,特别是布伦特小姐和维拉的心理活动有着大段描写,有些段落接近意识流小说的写法。小说结尾处沃格雷夫的自述也采用了心理小说的常见手法。这种心理小说的典型特征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作品影响:

克里斯蒂的小说《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There None)最初于1939年以Ten Little Niggers的书名出版,后曾改为Ten Little Indians。1943年小说由作者本人改编成话剧上演,后来这个故事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而作品的累计销量已超过一亿册。

这部小说被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和广大侦探迷们誉为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侦探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克里斯蒂在自传中提到这本书“线索既清晰明快又令人迷惑不解,可解释又合情合理”,并且她自己“比评论家更清楚写这本书是多么不易”。作为英美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无人生还》非但在情节构思和叙述技巧上有其独到之处,更超越了解谜和彰显正义的传统侦探文学主题。

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格,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篇2: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无人生还》(AndThenThereWereNone,1939年发行时书名为TenLittleNiggers,后改为TenLittleIndians),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39年。

该作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被改编成多部影视、戏剧、漫画、游戏作品。

小说中的凶手的确把握的相当准确,而料到了应该发生的所有事情,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而这个特殊的构思又成为了史上绝无仅有的经典。《无人生还》本身在心理犯罪及社会性上的造诣,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这是很了不起的一方面。

篇3:《阿加莎・克里斯蒂》读书笔记

《阿加莎・克里斯蒂》读书笔记

砖红的硬皮书面,500多页的四号宋体,这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从感官上就有一种人生的厚重在里面。虽然我曾是一个推理侦探小说的爱好者,但极少看国外的小说,因为觉得语言风格太烧脑,之所以入手莎婆的自传,主要是因为看到作家黄佟佟说她正在看,想要满足自己对莎婆如何靠着一支笔发家致富的好奇心。

拿到了书,才会发现,这真真是一本自传,从莎婆的幼年直至暮年,那些发生过的有趣的、惊险的、沮丧的、澎湃的,莎婆讲来如数家珍,反倒是对如何成为一名留驻史册的侦探小说家,只是穿插其中寥寥数语。

在翻看这本自传时,我总是时常感叹莎婆的好记性,幼年的任何一件小事,她也总是能周周全全的记得它的来龙去脉,事件中的各色人等的反应举动,反观自己,哪怕前两天发生过的事情,也记得不那么真切,或者,这就是一名写作者特有的对事物的敏感和感性,总是会记得那些生命中闪光的事情,总是能够对人生里发生过的点滴信手拈来。

看书的时候,脑子里始终萦绕着李宗盛的那首《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不凡如莎婆,也如同平凡的你我一般,既有经历家道没落的窘境,白手起家的辗转奔波,也有夫妻分飞的痛心。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幼年的阿加莎拥有一个和乐、富足的家庭,有爱她的父母,相亲相爱的哥哥、姐姐,一家人开心地生活在阿什菲尔德。因为和哥哥、姐姐年岁相差较大,她的日常就是和自己臆造出来的一系列亲朋好友一起玩耍,有小狮狗、小松鼠、小树,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小朋友,还有后来非常著名的猫咪一家。它们伴随着阿加莎的一生,深居在她的心灵深处,丰富那些闲暇、冗长的时光。而这一系列的亲朋好友,也都跟随着阿加莎脑中编剧出来的剧本不断变换着人生境遇,成为她日后变换身份作为一名出色的侦探小说家最忠实的前锋演练者。

因为父亲的不懂经营以及早逝,成年的阿加莎并未获得那个时代每一个少女所需要的成年礼,她只能以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是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挑各式各样的交际舞,并在这些连续不断的活动中寻找到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伴侣。虽然形式很实际,目标很功利,但我们的阿加莎却也能从中拣撷出有趣的一面:那种和一个男人建立起友谊的兴奋之情、发现双方有共同的喜好,对方说出自己所想时那种相互吸引的感觉。当然这其中有不少的错觉,却是美好的错觉,关键是她始终是保持着一种乐观、热情、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无奈和逼仄,在时过境迁,微笑地发出:“我那时真是个小傻瓜”这样的感慨。

她总是怀揣生存的秘诀,喜悦并好奇地度过每一天,发现未知生活中令人激动的部分,挖掘庸常旅程中不凡新奇的一面,甚至对社交圈中各式男子对自己的追求保持一种新奇、冷静、关注内心的清明。她说生活本身也许并不趣味横生,可它会令你兴奋,因为那时你的生活,要享受生命的恩赐。这个秘诀她践行了终生。

和第一任丈夫克里斯蒂结合后,因为双方家庭环境皆属平常,所以婚后的生活始终围绕着不断寻找经济适用宽敞美观的住所、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工作获得良好报酬的循环里。曾经有一度,他们的生活已逐渐步入正轨。阿加莎偶尔但丰厚的稿酬,家族庇荫带来的微薄却作用非凡的家族基金分红,还有丈夫克里斯蒂军队转业后投身金融业赚取的可观的收入,这些都让阿加莎以及女儿生活无忧。

只是如果在机会来临时你不敢冒险去做你想做的事,生命就没有价值了。所以,在一个无法提供稳定收入和后续保障但却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海外调研项目到来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行,尽管为此在归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捉襟见肘。

阿加莎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探索欲,让她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正是这些苦头,壮阔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经历了后期一系列的沉闷、压抑,早期经历的这些壮阔锻造了她最终的性格。

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

多少同林鸟已成分飞燕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

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

青年的莎婆如同每一个普通女子一般,人生的最大梦想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稳定的婚姻,至于写作小说,那只是闲时无聊之时的消遣,当不得真更不曾想过可以以此获得金钱、名誉、成就。可偏偏就像每一部九点档的狗血剧一样,莎婆被出轨了。在经历初期的甜蜜、中期的举案齐眉同甘共苦,最终在莎婆失去至亲独疗心伤最为脆弱的时刻,阿尔齐出轨了朋友的秘书,一个他认为可以带给他快乐和自在的女子,仅仅因为那段时间的莎婆因为缅怀亲人而深陷克里斯蒂最厌恶的郁郁不欢的情绪,无法给他想要的轻松欢愉的日常。

在经历了一年的冷静期后,两人最终选择分手。对这段曾经欢愉却最终走向分离的关系,莎婆只用了一句话评价:一个妻子应该守候她的丈夫,如果她没有这么做,他就会觉得自己有权利忘掉她。

爱情观在莎婆的一生里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任丈夫克里斯蒂,这个时期的莎婆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家庭观,任何的关系,无论是对朋友的友情,对工作的热情、乃至与家人的亲情,都不应凌驾于与丈夫的夫妻关系之上,所有的个人生活都应该围绕着家庭、丈夫、孩子展开,以家为主,以夫为天。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阿加莎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家庭妇女脑,尽管她已能够靠着偶尔出版的一两本侦探小说获得了不菲的稿费,这些稿费的数额甚至超出了她和克里斯蒂所有收入的总和,可是对丈夫的依赖、受丈夫的影响仍然占据了她性格、生活的绝大部分。所以,克里斯蒂的背叛无异于震裂了阿加莎从小就已成型的人生梦想和人生观。

于是在结束了和克里斯蒂的关系后,她一个人出国游历,去徒步、跟着考古专家去挖掘古迹、去不同的地方旅游,也是因为这样的行走,加上本身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阿加莎进入了她第二阶段的情感世界:独立。

在经历了一个人的精彩和自由,阿加莎开始享受人生的第二春,结束了被情感和人际关系所包围的人生,独自面对生活所展现的`崭新的面貌,积极地从生活中汲取可以思考、学习、读取的东西。不要再让个人生活耗费自己所有的精力,不要再被家庭生活中那千丝万缕的蛛网束缚,不要再被包裹在一个日常琐事的茧里。她开始享受闲暇,享受一切,并且开始将写作侦探小说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认真地经营、勤奋的书写。

爱人不见了,不抱怨、不哭泣、不悔恨,不浪费自己哪怕一丝一毫的时间去沉迷过往、追悼失去,把时间留给新鲜的东西。就像少年时期,当她认识到自己不具备在任何公开场合表现自己的资质时,果断决然地放弃对音乐的深造和追求一样,此时的阿加莎不再纠缠在懊恼和妄想之中,假如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不可企及的,那就最好接受这一点并另辟新路,早来的挫折有助于未来的选择。所以,她选择了追求写作和自由,并享受这些梦想所带来的乐趣。

尽管,此时的阿加莎热切地投入到单身生活里并甘之若饴,但缘分的事情总是妙不可以势不可挡。在跟随考古专家挖掘古迹的旅途里,邂逅了考古专家马克斯。马克斯小她五岁,性格内敛稳重,在遇见阿加莎的第一眼便沉溺其中,并时刻相伴左右。他的稳妥、忠诚、体贴、专注,让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受婚姻的摆布的阿加莎动摇了,并最终冲破所有人的反对以及女大男小的局限,在一起了,并相伴终身。

书中莎婆说了一个场景,在写作这本书的后序的时候,她的马克斯也正在一旁撰写他的考古文献。这样的场景,是否就如同现在的人对两性关系的期盼,相同的爱好、共同的喜好、同一空间不同的领域,彼此陪伴,就算不说话,也能感受对方的存在,那些岁月静好、那些琴瑟和鸣、那些相濡以沫都弥漫在空气里。

问你何时曾看见

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

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

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无论是莎婆,还是你我,在这个充满内在联系的广袤世界里,都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些经历的挫折、承受的苦痛、意想不到的转折,都是从另一种角度感受自己存在。

总有人会想,如果当时我做了那样的选择,也许现在的我就会怎样怎样,又或者要不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我的一生完全会是另一番景象。只是,莎婆用她的人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为人们而改变。

人的一生总是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发展,而这个发展的方向、轨迹总是在以一种固有的模式运转,这个模式就是生活中你的模式。你生性踏实稳重,无论在哪做什么总能勤勉妥帖,获得器重。你生性投机取巧,无论开头多么辉煌风光,最终也总会落入“你所获得的背后都早已贴好标签”的俗套。你生性懒惰无能,无论你有如何强有力的裙带关系,进入何等报酬优厚、荣耀无限公司,如果你表现不佳不具有与之匹配的能力,那总会以一种客气温和的形式被请走。无论哪种,最终,你总是会遵从你自己的模式,回归自己属于的阶层。

就像莎婆,从一名只想拥有美满家庭的家庭主妇,到依靠自己手中的笔,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疼爱和怜惜,成为一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侦探小说女王,从一个角色走进另一个角色,其中也经历了平凡你我也经历过的胆怯羞涩、不堪苦闷、迷茫懊恼,但最终,靠着自己心中光与热、水与养料,拥有了一片多彩烂漫的春天。

篇4:推理小说推荐:《短篇选集》阿加莎克里斯蒂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Agatha Christie.

《短篇选集》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三部入选百大作品——在前二十名中占有三席,足以印证这位侦探小说女王在推理小说界的至尊地位。克里斯蒂的一些长篇小说常常显得像是一部短篇小说的扩展版,所以我们要是想领会侦探女皇不落俗套的构思和制造“文字障”的技巧,看看短篇也是不错的选择。

本书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国内好象没有单独出版过,但其中许多篇小说可以在克里斯蒂的各短篇选本中见到。

【作品简介】

Newly-jacketed edition designed to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Christie's faultlessly plotted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and other outstanding plays. The perfect complement to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Mousetrap and Selected Plays (50th Aniversary Edition). Headlining this book is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 Christie's highly successful stage play which won the 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foreign play. A stunning courtroom drama,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scheming wife testifying against her husband in a shocking murder trial. The wild beauty of a seaside house perched high on The Devonshire River Tern provides a stunning back-drop in Towards Zero -- as a psychopathic murderer homes in on the unsuspecting victims. Passion, murder and love are the deadly ingredients in Verdict, making it one of Christie's more unusual thrillers and prompting her to label it 'the best play I have written with the exception of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Go Back for Murder tells the story of the young and feisty Carla who, orphaned at the tender age of five, discovers her mother was imprisioned for murdering her father and determines to prove her innocence.

【作者介绍】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名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局限于侦探小说,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2部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1部自传,2部诗集,2本与侦探俱乐部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欧美甚至日本很多侦探作品也是使用了这一模式。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因为她的推理小说,她也被称为“推理女王”。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

篇5:《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摘抄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摘抄

●在我看来,“神灵存于细节”这种“陈词滥调”的意思正好在这幅小小的绘画作品(《年轻女子的肖像》彼得鲁斯·克里斯蒂 约1470年)中得以体现。而所谓的“对细节的执着”,在我自己身上,也已经到了几近病态的程度。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落伍的大型干版照相机的原因。银盐摄影就是将银粒子集合起来形成图像,利用小小的胶片拍摄的图像,就像点彩派的绘画作品一样,每一颗粒子都可以看见。这让我恍然大悟,世界就像印刷一样,仅仅用点便可得到还原。 ----杉本博司《现象》

●如果我们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思考历史,我们只会看到冲突的可能;但如果我们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到协同合作的前景。 ----大卫·克里斯蒂安

●在人类历史以外,还存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即地球史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本章“ 前传”正是希望在这个更大的范畴之内,讲述人类过去的历史—这也正是“ 大历史”研究的范畴。正如我们需要用世界历史,来帮助我们理解特定区域的历史一样,我们也需要一个更大的背景,来帮助我们看清人类历史在地球史乃至宇宙史中的位置。如果我们要进行超越人类自身历史的思考,我们就需要“ 大历史”。 ----大卫·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

●品质铭刻在时间之中,从而让物品能以一种超越我们自身的完美比其主人存在得更久。……品质与美携手同行,乃是上天恩赐的旅途伙伴;而美,则是生命的死党,感受与愉悦的供给源泉。……质量是一道屏障,没人敢于去逾越它而不担着被抛弃的风险。 ----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奢侈》

●采集狩猎者采集自然资源,用于饮食、居住、衣物、仪式活动和其他一些目的。他们的大部分活动并不是为了试图改变居住环境。采集狩猎者独特的文化和技术创新,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成员之间的诸多联系方式)与其他非人类物种(如猿猴)区分开来。只有人类能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语言使得人类成员之间可以精细地分享和积累知识。随着知识分享的不断深入,远古采集狩猎都的技能和生活方式逐渐适应了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其他大型物种无法赶超的多彩文化和多样技术。这种适应新环境的超凡应变能力,是人类历史得以形成的关键。 ----大卫·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

●获得一件名牌奢侈品成了无数人的一股欲望,一样不应拒绝的美食,为了传达一种成功,一种人生的境界,宣告一种胜利,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得到承认。……柔美的皮革与丝绸、店家的精心款待、厚实的地毯、艳丽的礼服……而在这一切背后,藏着的是饥肠辘辘的食人妖怪。 ----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奢侈》

●人的第二天性就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阿加莎·克里斯蒂《长夜》

●20 世纪中叶,大部分天文学家积累了足够的证据,证实上述猜测正是以前发生过的事实。我们发现,人类并非唯一拥有历史的创造物。地球有自己的历史,整个宇宙也有自己的历史。自20 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开始能够讲述这段历史,并将人类历史视为一部更宏大、更科学的“ 创世史”的一部分。本章人类史“ 前传”希望以21 世纪的知识视野,向大家提供这部大历史的概览。( 几乎人类的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宇宙起源的故事,这些创世故事—对那些相信它的人来说并非“ 神话”—试图为所有生命赋予意义,这些意义通常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文化来源。)宇宙出现在大约138 亿年前,源于宇宙学家所说的“ 大爆炸”。 ----大卫·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

●但你是个中年男子,是个医生,你应该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不是愚蠢的就是为了虚荣。 ----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疑案》

●今天人类主宰着整个生物圈。我们利用自己的能力改造了人类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类成员过上了健康、富裕的生活。但是有了能力,责任也随之而来。整个生物圈未来千百年的命运,将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抉择,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掌握了足以改变全球的强大能力。我们正在改变全球地下水资源,我们占用了地球绝大多数的土地和资源,使其他物种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如今,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超过了过去6500万年的.任何时期。 ----大卫·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

●一切真的都很简单,健康的爱和快乐就是一切 ----阿加莎·克里斯蒂《沉默的证人》

●只有伯尔斯提奇和基格从头到尾了解整个事件,他们觉得如果不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那么它终将为人遗忘。三十年来基格一直在做当时事件的笔记,但对于完整记录却心存抵触。和多数经历大屠杀的犹太人一样,他也面临着心灵交战的矛盾考验:一方面,他想尽己所能去描述当时发生的一切;另一方面,他并不想再惊扰那些早已被安放起来的记忆。据他的女儿克里斯蒂娜所言,这样的内心冲突对基格来说是缓慢而又痛苦的,其他负担也使之更为困难。

在这样严酷的考验中,基格成为幸存者的领袖,由此他认为自己的陈述足以代表所有人。在那最为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共同生活,迫于环境不得不分享他们生活中最私密的方方面面,在那几个月中共同见证了彼此最坏和最好的时刻。详尽的描述可以更好地记录历史吗? ----罗伯特·马歇尔《黑暗弥漫》

●“农业”一词在这里用来描述能够增加人类优选的动植物产量并且一直在演化、发展的各种技术。从生态学上讲,农业能比采集狩猎更有效率地获取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与资源。因为耕种者能比采集狩猎者更自觉地介入自环境,农业放大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自身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业生产者如此密集深刻地调控动植物物种,以到于他们的选择开始改变作物的基因构成,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驯化”。通过砍伐森林、使河流改道、开垦山坡和耕种土地,农业生产者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使其越来越受人类活动控制。 ----大卫·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

●我们试图理解这段视频为何会触动数百万人深切的情感之弦。是由于克里斯蒂安表现出的无条件的爱?是由于它关乎成长和分离的主题?是由于它触及了失落和孤独感,以及重聚的快乐?是否人们在以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度量他们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动物所给予的安慰和陪伴?在技术支配一切,电脑游戏取代户外活动的状况下,我们是否都已过于疏离自然世界?这是不是对于一个时代的乡愁,在那个时代,童年更无忧无虑、更安全,年轻人有更多的自由和时间去冒险? ----安东尼·布尔克《我在伦敦买了一头狮子》

●我们常以为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可是有时候不但不对,而且还错得很离谱 ----阿加莎·克里斯蒂《逆我者亡》

篇6:无人生还读后感

一座士兵岛,十人被审判,这是一场迷局却也是无人生还的惨案。起初被推荐看《无人生还》时,便又好奇又心惊,是怎样的故事结局如何悲惨,无一人生还,亦或是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我一气呵成地把这本书由头到尾细细品读了一遍,心中更觉震撼,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我并不是第一次阅读心理悬疑小说,但都没像这次一般“惊心动魄”,似乎明白为什么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故事大概讲述十个陌生人被邀约到一座适合观光度假的“士兵”岛上,根据一首古怪童谣的顺序相继死亡,岛上并无其他人,说明凶手就在其中,那究竟是谁呢?

小说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刻画,深刻描绘出十个人在岛上共进第一顿晚餐时不可告人的龌龊被公诸于世的羞愧、愤怒,也描绘出每死去一个人,活着的人心中的不安与猜忌,还有临死前撕扯着神经的恐惧,细致入微。环境优美的小岛与罪恶猜忌心理交织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设置了很多的悬念,根据童谣你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但却总探究不出凶手作案的手法,以及谁才是真正的凶手。不得不说,凶手很聪明,他利用假死来掩护自己,按照古怪童谣的.顺序实施犯罪,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更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完整的作案记录竟被凶手自己写好封入瓶中,丢入大海,希望被人拾取后大白于天下,并且连上岛的警察也未查出真相。

在此引发了关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深刻思考。世界上有一些罪恶真的很难被制裁,或是因为缺乏证据,或是因为职务便利,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些罪恶也许是法律的手臂触及不到的地方,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法官决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履行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手段给予这类人应有的惩罚,于是才有了这一场精心策划的谜局。被邀请来的十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犯了违背道德,但法律又难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说十人中有一个医生醉酒帮病人做手术,手术失败但把它归结为医疗事故;一位老小姐由于传统观念较强,无法忍受行为不检点的女佣并将她赶出家门,女佣后来因为这件事而自杀了,等等。这种结果正义不可谓不美好,但我们不应该忽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法官把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视角以非常规手段对他们进行审判,但谁给的他这样的权利?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样的方式去声张正义,世界必将陷入混乱。

在我看来,人性之悲哀莫过于做事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种罪恶感会一辈子困扰着你不得安宁。从凶手的角度出发,他是法官,他懂法却不能执这些人的法,有些无奈,只好自己动手,但这不是纵容此等正义的理由。今天你可以为了真正的正义行使制裁,明天你也可以为了个人的私欲行使制裁。只有将权利约束在法律的牢笼里,才能确保法律的真正正义。面对法律存在的漏洞,我们最应该做的应该是不断的完善法律和提升办案技巧。

恶是困于心的囚笼,私即是公正天平倾斜的引。为了处罚所谓的恶而主张私有法律公正,大抵也只能是无人生还了吧。

篇7:《无人生还》读书笔记

因为是经典之作,所以读的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在回忆别人的剧透。 本格推理类的确烧脑,结局也合情合理。只是不幸其中桥段在名侦探柯南里面大量被抄袭,并没有太大的新鲜刺激的快感。 这里只想结合一下 历史深处的忧虑 中提到的辛普森案。 小说再好看,毕竟是抓观众心理的情节。无人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人内心都有一个正义的魔鬼。逍遥法外的坏人,被代表正义的法官用非法的手段裁决,用奇特的手段折磨死,总之大快人心。我看完心里也畅快,但这种畅快本身就源自心中那廉价的正义感,随着不同的需求与目的发挥作用罢了。 提到辛普森案,不外乎就是要提程序正义。这东西真有那么重要么?是的,这是约束司法犯罪的必要条件。那司法程序约束岂不是会造成很多坏人逍遥法外?没办法,这是必然需要牺牲的条件,因为司法犯罪,远比普通犯罪本身可怕的多。万一司法机构判断错误,万一司法人员因为权力的膨胀左右行为,万一司法系统被人利用。这一切都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无比可怕。 如果说无人中的杀人犯都有罪,好的,先假设他们都有着正常司法判不了的罪,而且他们也不是被冤枉的。那杀人罪里也有轻中重之分,过激杀人,过失杀人,间接杀人,蓄意谋杀,情节是完全不同的。有的罪大恶极,有的罪不至死。无疑从这几点来看,法官其实是十人当中罪行最重的。蓄意谋杀,而且是一级谋杀,手段残忍。有人说谋杀坏人那叫正义。但是这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正义,只是我们彼此本性中原有的恶念,所谓廉价的正义。这样的正义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反而会混乱不堪。 有没有想过,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它也是胸怀正义。 有时候看电视电影里,看到要吧坏人交到警察手里的情节不免有些失望,总觉得交给警察这家伙就下场就不会太惨,不外乎受牢狱之灾,大不了一颗子弹结束他生命。总觉得不把他凌迟死不能解心头之恨。我猜测,当年参加完一战,蹲在出租屋里想重新让德国崛起的希特勒,也是这样记恨犹太人的吧。

篇8:《无人生还》读书笔记

今天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本《无人生还》看完了,怎么说呢?两个字:震撼。一直看到结局,我都没猜到凶手是谁,在看完最后的那封信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ta!谁能想到呢?原以为ta之前就已经被谋杀了,只能说作者写的很巧妙,留下了破绽。

一个心存正义与邪恶的矛盾人物,挑选了九名人选,都是一些从法律角度上难以被定罪的、处于灰色地带的人们。根据一首童谣中小兵的死法,将他们一一杀害,从他们所犯罪行的轻重给予他们不同的死法。不得不说,这人心中那恶劣的“玩心”。

这样一座被隔绝的小岛,岛上的十个人内心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一首童谣和不断发生的死亡,将剩下的人心中的猜疑和恐惧无限放大,一些人开始忏悔自己的过错而坦然接受死亡的“审判”,一些人渴望生命与埋藏心中的罪恶,然而,最后,所有人都死去。犯过的错都一定会留下痕迹。审判,有时就在身边。

《阿加莎?克里斯蒂》读书笔记

高中生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像你心情随笔

适合大学女生看的书籍推荐

20岁人生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

20岁之前必读的励志书籍推荐

《罗杰疑案》读后感

儿童智力开发书籍

有什么好看的英文原版书籍

《利刃出鞘》电影观后感精选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无人生还》内容简介(精选8篇)】相关文章:

大开眼戒影评解析2023-07-26

保尔伴我成长作文2023-09-08

感动伴我成长2022-04-30

道德伴我成长作文2022-10-25

恶意读后感2022-06-16

观看《利刃出鞘》观后感影评精选2022-04-30

书包伴我成长作文2022-09-12

伴侣伴我成长作文2023-08-17

鼓励伴我成长作文2023-04-28

笑容伴我成长作文2022-06-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