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

时间:2022-07-02 05:32:0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整理6篇)由网友“但愿长睡不复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

篇1: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

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抱负和乐观自信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好诗。

篇2:王安石元日诗

王安石元日诗

王安石元日诗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篇3:王安石的诗元日

王安石的诗元日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春节起源

爆竹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屠苏酒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贴春联

春联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对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福禄寿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篇4:读王安石诗《元日》

读王安石诗《元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今天是阳历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明天是二〇〇九年的元旦了,但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仍停留在农历的春节。今天是农历的十二月初五日,转眼快到农历的岁末,〇九年农历的岁末除夕在一月二十五日,正旦是在二十六日,春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翻开王安石的诗集,重读王安石的《元日》,它几乎概括了我们民族除夕迎新古老的传统民俗。其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包括三个节目,一是除夕晚家家户户要爆竹声中除旧;二是在朦胧快天亮时,把新桃换旧符;三是在元日的清晨,面向东方,自幼及长饮屠苏酒。这些个迎新除旧传统,前后延续近二千年了。特别是前二项习俗,迄今不衰。在这些习俗的背后,都有大量民间故事或传说作支撑,这些故事源远流长,它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它在我们民族的俗文化中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这种习俗得以传承的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那是由于家庭始终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

为什么要在除夕夜爆竹以除旧呢?记得南朝梁时宗亶在其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说: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其注引《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噼啪有声,而山臊惊惮。”可见爆竹是为了驱邪。

为什么要旧桃换新符呢?为什么在桃木板上画人像呢?东汉时应劭在《风俗通义》云:“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垒,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縎人,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另外《括地图》亦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荼、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所谓桃符,便是桃木制作木板,上画人像,也就是神荼与郁垒

这就是所谓桃人,借以捕捉不祥之鬼以食于虎,故古人把桃木看作仙木。《荆楚岁时记》便有‘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传说中桃者是五行中之精,能压服邪气,制百鬼。这些记载反映了百姓们在岁末年初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桃板上所画的神像,也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在唐代中后期,门神就改画钟馗捉鬼图了。钟馗是唐初不第的进士,功名不就,触阶而死,天帝命他司捉鬼之事。据说玄宗曾梦见钟馗在宫中捉鬼啖食。醒后命吴道子画钟馗图,

与其梦中所见相同。玄宗曾把历年所绘的钟馗图赐群臣,如张说便有《谢赐钟馗画表》可见在唐代中后期钟馗像为门神已相沿成俗了,到了宋代末年,钟馗又被请进中堂,挂在中堂上了,门神又改换成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了。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有病时,秦叔宝奏请与尉迟敬德戎服守卫门户。李世民果然一夜无扰,故太宗命画二人像挂在宫门左右,以驱邪除鬼。这一切反映了民间丰富的想象力。前不久曾在乡间,看到百姓把毛主席画像贴在家门的左右两侧,既求平安,又求财源。这个门神说到底就是群众心目中的保护神,选择什么人作为自己的门神以驱邪除鬼的`保护神,这既有传统的影响,也有选择更替的自由,有一点可以肯定:群众不会选贪官污吏来作自己的保护神。当然贪官污吏也有他们的保护神,但是他们决不敢把他贴在大门上,因为那样做不露馅了吗?说实在的让毛泽东做门神,也委屈他了,至少应如钟馗那样升入中堂,如唐玄宗梦中那样,在宫中捉鬼啖食才有趣呢。所谓“新桃换旧符”也就是用新的门神像换下旧的门神像吧。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改朝换代之说,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也。过去有人这样说,那他的想象力也完全超乎常规了。

关于屠苏酒,也有多种说法,晋人董勋在《问礼俗》一书中说到民俗饮屠苏酒的次序:“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至于为什么要饮屠苏酒呢?《广韵》的解释是“屠苏酒元日饮之,可除瘟气,屠者屠绝鬼气,苏者苏醒人魂。”时间稍晚的《四时纂要》则称:“屠苏孙思邈所居庵名,一云以其能辟魅,故云屠割也。今医方集众药为之,除夕以浸酒,悬于井中,元日取之,自少至长,东面而饮,取其滓,以绛囊盛,挂于门桁之上,主辟瘟疫。”至于屠苏酒的配方,据原《本草纲目》称,“屠苏酒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造法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拨契五钱,蜀椒、桔梗、人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头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这个习俗如今很少见到了,然而在文人的诗文中,则屡见不鲜。若洪迈《容斋随笔》之《岁旦饮酒》条,就载录了不少诗句,若白居易的《新岁赠梦得诗》有“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之问,因二人是同年生,故有此问,刘梦得的《元日乐天过因举酒为贺》则有“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之答。白居易早年在杭州还有《岁假内命酒》诗,便有“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早年赏识白居易诗才的顾况也有“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句。此外梅尧臣的《岁旦诗》便有“屠苏先尚幼,綵胜又宜春。”

再说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作在元丰年间,他已经在痛失爱子王芳的哀痛中,退居在江宁府了,这时在朝廷执政的是章惇,故此诗“总把新桃换旧符”句实际上反映了他政治上的一种失落感,与他在熙宁新政时那股锐气十足的精神状态不同,苏轼比王安石年轻十六岁,他在哲宗元符三年(西元一一OO年)徽宗即位时,遇赦从廉州返常州时,写有《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极尽凄凉孤寂悲伤之感,其诗云: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塗。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忌,霜雪偏寻病客鬚。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最后那句实际上是苏轼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强作精神,希望自己能挣扎着活下去,但是次年他便卒于常州。人们对苏轼的认识,只是对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类词作中,那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印象深刻,对他在《江城子·记梦》一词中对妻子深情怀念的柔性印象淡薄,其实眼前这首词更反映了他对个人人生凄凉的感叹,如苏轼这样的文人学士的作品不同时候,不同遭遇下所反映的情感是复杂而多元的,只有多侧面地去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及其生活,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一个人的性格和作品。王安石与苏轼两人终年都只有六十六岁。我今年已七十九了。历史上的那些文人学士晚年在诗文的吟唱中提到屠苏酒时,所显示的往往都是对因自己日益衰老而来日苦短的一种哀鸣和感叹,在我读过的所有提到屠苏酒的诗文中,以苏轼这首诗最为沉重,也最有同感。

延伸阅读:

王安石《元日》诗中屠苏的解析的异议

偶翻四十年前旧笔记:“酴-酒母也,酒可名酴酥,未可为屠苏。屠苏即廜苏,盖平屋也”。见汉朝人服虔著《通俗文》中“屋平曰屠苏,凡是草屋都称专利苏”。“注云:“俗说屠苏是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夜遗(wei)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酒而已”。 又杜甫诗《槐叶冷淘》“愿随金騕yao裛niao,走置锦屠苏”。清进士仇兆鳌注《杜臆》解析锦屠苏-天子之屋”。 又《宋书索虏传》 (北魏拓跋焘)“…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 又《说文》“屠,刳也”,王逸注“苏,取也”,割草砍柴顺义做草庵。综上述,屠苏的原始意是平屋、草庵。后有人用屠苏草的腐叶、大黄、附子、乌头、花椒……(说法不一)在屠苏屋内造出了避瘟疫的药酒,借屋名作了酒名,用字应为酴酥。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元日》诗中“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字,按《现代汉语词典》解析是“进来和进去”,再按经典解析意思“屠苏是药酒”。姑且不论平仄,把本句改成“春风送暖入药酒”,绝没有其《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意境。风入药酒似通不通,虽诗无达诂,当亦非字斟句酌的王安石的本意。

千年来,文人多知屠苏是元日喝的药酒,忽略其原始意。把元日诗中“风入屋”解析成“风入酒”的丑,望文生义,转弯解析成莫名的“美“。

“春风送暖入屠苏“应解析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春风带着温暖送入进了经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千年前长江以北地区要比现在寒冷得多)居住在简陋的草房子的百姓家,老百姓怀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放爆竹、换桃符…此句正体现了刚作宰相,初试“熙宁变法”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给老百姓送去的祝福的亲切和写实。表示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也可隐喻:新法像春天,其改革成果将像暖风送到百姓家-屠苏。

春风送暖入平屋是无需解析的自然、祥和、温暖而喜庆。如果入药酒,何不直用“饮“字(饮与入同为仄声)而不生歧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屠苏的愿意是平屋、草庵,后演化为药酒等义,古今人谁有他清楚呢?

换桃符是为避瘟疫,元日喝药酒还是为避瘟疫,不是治瘟疫,迷信而迫不得已。药酒的成份决定其苦涩,为消灾必须按人定量,不爱喝的要强迫,爱喝的不准多喝,即便暖风入苦酒,这喝法就没有农家乐,谁信王安石诗就这么说?!

试想平屋才代表家,长长的寒冬将尽,新春来到冷家,屋有暖风进入,喜气从天而降,贴春联、放爆竹、迎新年,千门万户和屠苏屋相关联-百姓家装满了喜庆和企盼-拙见:“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入平屋。

至于苏轼等诗人“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手把屠苏让少年”…这里的屠苏,才是酴酥,是重酿而只在元日喝的药酒了。

现在屠苏酒已成品牌,屠苏几乎是酒的代名词,且不分种类,药酒不苦涩,醇甜可多喝,不拘年与节,屠苏酒可乐。现在不是宋朝王安石那个年代。

管窥之见,望方家不吝指正。

篇5:王安石诗《元日》鉴赏

王安石诗《元日》鉴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篇6:王安石最出名的诗

王安石最出名的诗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王安石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之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之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之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之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之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之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名诗词

王安石的诗元日

关于元旦的诗——《美丽的元旦》

新年的诗

古诗 元日说课稿

王安石诗《元日》鉴赏

高中古诗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

小学古诗说课稿范文

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
《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安石的诗出名的元日(整理6篇)】相关文章:

《古诗》说课稿设计2022-05-06

古诗二首说课稿2023-04-18

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梅花》2023-03-24

王安石写元日的背景2023-12-17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2023-04-16

王安石的诗有2022-08-23

王安石《元日》教学反省2023-01-20

学习资料的介绍2023-11-13

王安石的古诗有哪些?2022-09-08

王安石古诗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