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读书:谈阅读教学(网友来稿)(锦集20篇)由网友“芹菜猫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学会读书:谈阅读教学(网友来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学会读书:谈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李岚
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一、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质疑中学会探究
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会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首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敢于提问。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和亲切和蔼,面带微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想念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现实中常常是这样,敢干提问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或者是成绩差的,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能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此时要做的是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持肯定态度,不否认,不讥讽,并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评价,例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电动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作为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方法很多比如,就文题提问,就重点段提问,就重点词句提问等等。
二、在读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干与老师争论。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干标新立异,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也只有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并敢干就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
作者邮箱: amanda.yi@163.com
[学会读书:谈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篇2:崔峦谈阅读教学
崔峦谈阅读教学
编者案: 11月17-18日,参加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会上聆听了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老师的报告,认为很值得学习思考,特此把听课笔记中的部分内容做了整理,供各位教师及家长阅读。一、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十条建议:
崔峦老师说,低年级教学有点像被遗忘的角落,课改里研究的不多,关注的不高。课改进行到三四年,学生的词汇量下降,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写字质量下降,这些都能从低年级找到原因,有必要做一些反思,加强低年级的教学工作。提出10点改进意见:
1、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1)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学习的时间,训练的量要给予保证。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量上都降低了,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减了200个),会写的字由1000个减到800个。(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基础的语感、初步的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能力)、积累语言(好词佳句、优秀短篇、常用句式),养成种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根据课标要求突出汉语拼音功能。
(1)拼音教学要突出重点,不做拔高要求。使学生准确地逐步熟练地拼读音节,不再有直呼音节的要求;(2)书写:抄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求默写。出题时不要拔高要求,不出“注音”的测试题。
3、加强识字教学的改进,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分开。不拔高要求,降低师生负担。会认的字,认得准记得牢,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识记,加强复习巩固,提高复现率,再造语言环境。会写的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老师写字的基本功要过硬,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字。大力提倡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平时阅读中自主识字,形成激励机制,多识字,多读书,早识字,早读书。儿童识字的潜能是巨大的,一年认识个常用汉字没有困难,对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朗读训练。低年级要在读上下功夫。引导读书要体现出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不要舍本逐末。读正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每个生字、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出长句间的停顿,诗歌中的韵律……语感的培养要靠训练、积累,小时培养不好,长大也找不到感觉,会出笑话。
5、阅读理解。低年级阅读理解的重点是词句,不是理解整篇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慢慢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这是阅读理解的初级能力。重视借助图画阅读,重视把文字还原为图画,做到图文之间的转换。
6、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7、培养孩子爱听、敢说、敢问,乐于和别人交流。
会听,慢慢抓住别人的讲话要点;敢说,乐于表达;敢问,不明白的乐于请教;自己关心的,喜欢和别人交流。听说质疑是很重要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日常听的活动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所以听说是日常最重要的活动。
8、进行全面的语文系做能力培养,低年级的.后半段鼓励写句子写话。写自己的见闻、想象,及时给学生创造书面表达的机会。
每日一句,不会写的用拼音、图画,查字典,问别人。低年级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激活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比如,在有个小朋友的眼里,白云――是天空哥哥爱吃的棉花糖;风声――是哥哥吹响的哨子。
9、利用母语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语文体验式学习。
除了文本还有更为广阔的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万里路”指的就是“体验式”的学习。中国的孩子太悲哀,外国的孩子把课堂上到生活中去,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生产基地等等,对孩子进行民族教育,有体验的教育。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区、节假日活动对孩子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
10、落实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改变命运,习惯从娃娃抓起。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坏的习惯遗恨终生。修订后课标重视如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要求。此外,注意倾听,讲普通话,查字典,主动识字,爱提问题,天天阅读,爱护图书文具习惯等。
二、阅读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
1、三种能力:
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由简单的到复杂的,由显性的到隐性的,进行简单的推测。
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由词句到段篇,由浅层到深层。
对文本作出评价的能力。老师阻碍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习惯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变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阅读教学需要改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自我,不能独立思考了。要加强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评价,培养评价文本的能力。比如:从文本内容上,表情达意上,对语言,对写法谈自己的评价,对人物作出评价等。
2、四种技能:
(1)朗读:即放声有感情地读,传达对文本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默读:即不出声地读,独立思考的、沉下心来的读,能从整体上了解内容,读出初步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公开课堂教学,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少看到静静地沉下心来的读。建议加强默读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默读是比朗读更重要的、更经常用到的一种阅读技能。
(3)略读:即比较快的读,读后粗知大意,不用精读的方法,要快速地读,一目十行地读,主要通过浏览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
(4)浏览。
3、五种技能:
1、自学和预习的习惯。中高年级:先学后教,自学在先。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自学能力。
2、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由查字典,到查词典,到查阅各种资料。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画一画,批一批,注一注,高年级做一做摘记。
4、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即听记的习惯。、
从低年级听写字词句训练。由读一个写一个跳出来,到读两个,三个,到读一组写一组,培养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到听一段话,抓住要点写下来。中高年级,结合训练点做一点随堂笔记。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修订后课标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小学最低145万字。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的要远远比老师教的多。
天天阅读的孩子必然有美好的前途和幸福的人生,不管现在的成绩是高是低。语文老师不要眼睛只盯着课堂教学,读书特色每个学校都要有,让读书立校,读书立班,读书立人,建设书香学校,书香家庭,书香社会。
整理人:崔国文
篇3:阅读教学创新例谈
阅读教学创新例谈
阅读作为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4大能力之首.因此,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作 者:何灵杰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4:阅读教学切入点例谈
阅读教学切入点例谈
阅读教学切入点例谈――简评王雅玲《母鸡》切入点艺术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怎样使“初对话”有效,这就是教学切入点,它反映了教师的睿智。
拿人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母鸡》来说,它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特认为:“研究教学设计,必须站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起点上,给学生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有效途径。”愚以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组织教学。
一、教师在板书课题后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由此引出“你从哪
里体会到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这时的母鸡的特点?” 等引导学生在找划重点语句,理解重点词,表达自己的体会(感悟)等环节中理解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对母鸡特点描写如此生动形象的方法,并让学生在个别读、小组读、角色读等各种形式地朗读中,去感悟母爱的伟大――这是质疑解疑策略。
二、教者抓住作者情感变化这条线以“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后来
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作者前后对母鸡特点描写的语句,进行比较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词句来描写这只母鸡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结合朗读、感悟,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笔下“伟大的母爱”――这是对比品读策略。
三、教者抓住“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
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个中心句,让学生通过自读(个性化阅读)、互读(同伴研究)、集体研读(探究性阅读)来感受母爱的无私与奉献――这是直奔主题策略。
四、教者还可以从母鸡的叫声入手组织教学。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马
良小学副校长王雅玲另辟蹊径,其《母鸡》教学切入点让人耳目一新。
师:在我们的词语王国有一群特殊的、非常有趣的朋友,他们是谁呢?大家请看。
1、出示词语:
咩咩 哞哞 汪汪 呱呱 喵喵 唧唧
嗷呜 吱吱 喔喔 咯嗒 咯咯嗒 叽叽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描写动物叫声的词,叫象声词,也叫拟声词)
2、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我学一种动物的叫声,你们猜猜这是谁来了?(老师学母鸡叫,学生答,师接着问:这种叫声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吗?生:母鸡生蛋时,你能猜它当时想通过叫声告诉人们什么吗?)
3、出示母鸡图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母鸡的叫声走进作者老舍爷爷写的文章――《母鸡》,去了解母鸡,去了解老舍爷爷的内心世界。
4、板书课题,指导写“母” 字。
过渡: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将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自己读完后在小伙伴面前展示一下,将生字和你觉得印象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听。
5、学生自由读文,相互检测
6、出示词语:嘎嘎 警告 啼叫 顶尖锐 顶凄惨
没完没了 颤颤巍巍 如怨如诉
7、指名读: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文中形容母鸡的叫声的词语)
8、齐读
过渡:那么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到了母鸡的叫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来并画上记号。(板书:叫)――这是品读感悟策略。
五、教者也可以从第四自然段(过渡段)入手,让学生以此为分界线,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通过阅读――欣赏――评价来感受母爱的伟大――这是结构分析策略。
凡此种种,只要我们不断研究阅读教学切入点,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马良教育工作室 刘宏伦
篇5: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江苏溧阳实验小学推行的“直接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1)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2)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 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 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等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四、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教师还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中低段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段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
篇6: 阅读教学读书心得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一书的上编“我的语用教学探索”。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在上编中,王林波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有读书、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读书、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王老师在自序中写道:“语用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他主张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等都应该力求无痕,在语言文字的习得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润物无声。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王老师提到“基于“语用”,让思辨走向深入”,强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列举了《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实例。《晏子使楚》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改编自《史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文中的晏子以精炼得当、机智巧妙的语言让原本想侮辱他的楚王尴尬至极,这一刻无疑是训练学生是辨别能力很好凭借。青年名师何捷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巧妙设计,将学生引入认知冲突的漩涡之中,让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
王老师在谈到“聚焦语言文字,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生共长”这一观点。举例《搭石》一位老师教学中紧扣“伏”这个字进行教学,凸显了工具性,但在这个字的教学过程中,又有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就是两者的同生共长。我细细地品读着这个教学片段,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心头有暖暖的感受,甚至被这淳朴的民风所打动。读后我思考着作为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学习新理念,钻研教材,博学善思。让学生们爱上 语文,学到语文真本领,能用语言文字高效解决问题,让语文增值,令生命舒展。
学生最美的样子是读书时的专注,老师最美的样子亦是读书时的沉思。龙应台说:“文字是一粒种子,应该落在广袤的大地里。”语文是一隅方塘,应当映照出万千世界的丰富。不辜负语文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在教学中秉承信念,才会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们将继续跋涉语文之路,追寻语文教学的梦想!
篇7: 阅读教学读书心得
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看,实际上是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反思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实际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围着学生转,不需要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感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体验的。通过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项交流,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是某个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探索追究,是一种发现学习。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该串讲为精讲,改教师讲书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并且还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定教。课堂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机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仍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不是因为学习活动才产生了内在和积极性,而大多是因为得到老师德好评和表扬。又如,在学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而且讨论时间仓促,讨论无结果;师生间的合作在某些课堂上只是教师和某几个学生的对话,而未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质疑,也未能通过教师的指点,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师和盘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观念尚改变,同时还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三、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积累”,就是多读多实践。“积累”不仅汇集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又注意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词句为重点,可以借助图画、实物、动作、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意思。对于优美的词句,要鼓励学生背下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语言材料。
四、学会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情趣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能自主、有效地学习人类无限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我们教学的重大失误,也是我们教师的失职。因此,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教学生学会读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学生读书)形成的过程,是思维过程,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基本策略。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并研究当前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篇8:谈读书
我爱读书,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小时候,我读的是爸爸为我买的画册,精美的图画和简单的汉字令我深深地痴迷;长大了,时不时的便去书店逛逛,即便是不买,望着那一排排书架上的书心底也会莫名的多一份安全感。
是的,书会给我带来安全感,这与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是不一样的,就好似置身于安谧的林子,倚在石头上,身边有潺潺的流水,四周有鸟儿在歌唱,还有蓝蓝的天,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恼。有时会突然放下手中的名著,跑到网上下一部电影,希望以此来节省看书的时间,但总是看到一半,又乖乖的捧回书,细心的阅读。电影虽生动,但短短几个小时的放映,怎能抵过作者苦心撰写的岁月!?还是手捧书的感觉更让人安心,即便是不看,只是捧着也是快乐的啊!
我爱读书,就如开头说的一样,小时候看画册,大一点看童话,再大一点就是一些名著,其实一直到现在名著也是那样长久不衰。我喜欢过言情小说,尤其是韩流的推动下,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一段时间后,也就淡了,没意思了,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娇子”们的幻想,怎能写出凄苦的女儿情?怎能写出沙场的智勇双斗?怎能写出下层人民的不易?
没有特别喜欢的书的种类,总觉得它们很神秘,所以我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试着开启那一扇扇大门。有时站在书店里会捧着一本难懂的《易经》津津有味的研读半天,虽然做的多是无用功,那古人的思想总是和今天的科学相矛盾,但就是喜欢读书的感觉。看着一个个由祖先创造的汉字,时不时的还会去想像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感觉是无比美妙的。
不仅爱看书,更是爱书,对书如同对人一样,容不得半点污染。有时看着别人手中的书皱皱巴巴,被搞得不成样子,便生出几分怒气,如此待书的人,真可气!因此,凡有人问我借书,我总是得多多叮嘱,生怕伤了一丝一毫。也许有些过分吧!好在朋友们能谅解我,哈哈!
站在十六岁的尾巴上谈读书,也许会有些幼稚吧!但爱书之心却是真真切切的。
篇9:谈读书
谈读书
当代人,没有不读过书的`.但如何读书,却大有学问. 读书,得先有读书的兴趣.没有兴趣,读书,便如嚼蜡,索然无味,甚至成为负担.培养读书的兴趣,最简捷的办法,就是闲时多翻翻书.
作 者:刘新华 作者单位:广西自治区岑溪市委统战部 刊 名:中国统一战线 英文刊名:ZHONGGUO TONGYI ZHANXIAN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篇10: 谈读书
谈读书
最近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不期而遇,感触很深的除了这个模范家庭的浓浓亲情之外,还有就是这个书香门第的读书氛围。农村里自然少有江南钱氏这样的书香门第,有一些比较年老的大门上习惯写“耕读第”三个字,或许只是一种愿望,读不读就不明白了。因此,从小就没怎样读过书,算起来真正读书开始还是初中毕业以后的暑假,不明白怎样淘到一本《白话史记》,虽然是个不全的盗版书籍,但却构成了以后的知识结构。
真正涉猎一些书籍,并且明白了该读哪些书,还是大学时期。初入大学图书馆,会有一种选取困难症,到底该读哪一本书呢?除了亲友推荐以外,有一种方法,就是读一本书,便读与之有关的一系列的书。比如戴旭教授在《C形包围》中说“新中国的那一波战将过去以后,还有几个雷英夫,还有几个李际均,前者已经作古,后者也白发苍苍了”,雷英夫上课老师讲过,但没有留下著作,那李际均是谁呢?一搜索原先在学术领域有如此多的著作,便开始读他的《XX战略思维》,在这本书中,又多次提到李德·哈特,引用他的《间接路线》……读《间接路线》时又发现对二战史不清楚,又开始读他的《二战史》……如此便可读一系列的书,也能够明白一系列的问题。在读一本书的同时,脑海里已经清楚接下来该读哪一本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天,淘宝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普通文献的检索潜力,从此不再去书店找那本书有没有?在什么位置?有没有类似的书。然而,微信微博等网络中充斥着的各类信息已经泛滥成灾。人们不仅仅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读文章上面,同时也花在了从超多的爆炸性的信息中筛选和甄别有用的文章上,甚至读完以后还要花时间在想“到底是真的假的”?因此,单靠读公众号和微博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读书需求,浅阅读和零碎阅读如同快餐和零食虽然可口,但容易造成“虚胖”,而深阅读如同粗粮才会增加营养,从而变得“敦实”。
毛主席以前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应当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一味的儿女情长,豪放派中一味的.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会让人厌倦的。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读词如此,其实读书也是如此的。中国人常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人有侠骨,也有柔情。书也有阳刚和阴柔之分。有的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纵横捭阖、洋洋洒洒、痛快淋漓,读起来有一种浩然之气;有的书温柔细腻、率真随性、纯朴自然,读起来能够增添生活趣味。这样的书就应兼读,才不失侠骨柔情,才清秀自如,气有浩然。
“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读书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热闹、所有的惊心动魄和风云际会,不可能单靠经历而到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但能够透过读书去感知和改变。书读得多了,想得多了,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胸怀宽广了,格局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也就明白了什么事该投入多少的精力。毛主席手不释卷,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他说道:“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到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要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者不好”,他老人家的这句话一下子否定了“战术决定战略”,“战斗决定战争”,也就否定了充斥在各类心灵鸡汤中的“细节决定成败”。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乍一听觉得深受启发,之后发现这就是个伪命题。把国家的存亡归根于一个钉子上,这个黑锅难怪只能存在于心灵鸡汤而不会出此刻历史长河里。如果一个钉子能决定国家的命脉,那么也是“国之司命”级别的指战员参加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时,他所骑的马有一个起关键性作用的铁钉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掉了链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之后的骑兵如果从中仅仅悟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旁门左道,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马掌的铁钉上,使得本该思考和练习如何打赢的人放下了手中的刀枪,拿起了铁匠的锤子,乐此不疲地把精力聚焦在钉马掌、检查钉子上,那这支骑兵能不能战胜敌人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后话。
文如其人,读书也能够认识那些未曾谋面的知音、良师和益友。古人常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而毕生孜孜以求,因此经常“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或许是中华文化连绵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惺惺惜惺惺,虽相隔百世,透过书籍,也能够读懂作者,引起共鸣。比如李际均、乔良、王湘穗等教授的学术作品洋洋洒洒,夏虫不可语冰,只有读进去以后,才会懂得其深沉的忧思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和风骨,唤醒手握重器的蒙者,颇有春秋战国谋士陈其利弊、纵横捭阖之气。学术研究当如此,不然万马齐喑、千篇 一律,又何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天涯若比邻,这些阅历丰富的长者、博士生导师以书的形式存在于眼前给予人生点拨,或许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读书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度和修养。一个人的才华和气质是能够透过读书的积累而凝炼和培塑的,因此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以前读过的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能够变其气质。“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一个人清盈灵动、潇洒自如、观之可亲,除了与其天生和家庭教养以外,更多的和读书有关。上大学时一位工科教授温文尔雅、气度非凡,年过半百而颇有青春意气,在课余跟我们谈及读书,从《红楼梦》到“留得残荷听雨声”,再到李义山本人,再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信手拈来。他说“你一天读一首诗,时间一长,自然会是另一种气质”。
然而,说了些读书的好处,读书最难的却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的时候悟出一个道理很容易,而要去践行却很难。比如“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容易,写起来更容易,然而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我记得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法学教授出身高玉良不断地吟诵抄写一首《好了歌》,并以此委婉地劝说官迷心窍的得意门生祁同伟,说明《好了歌》中的道理不是不懂,然而自己却一错再错,锒铛入狱,实在是可悲可叹,为后世读书人敲响警钟,惊醒梦迷人。
哀莫大于心死。也许读书会让一个人找到精神皈依之所,我时常好奇有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地敬业,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从少年意气到皓首穷经,把一件事当做人生的起点和归宿,直到有一天我读过了他们写的书。
蓝兔|作者
篇11: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白鹅》教学谈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何棠下小学 马炳池 一、背景与主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读为本”,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理解文章准确的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这是我在这次课例中要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二、教材与对象
实验教材第七册《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特点──高傲。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刻画了白鹅的特点,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语文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学习习惯、阅读基础和理解文章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对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把握就会出现各异或不够准确。所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和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讨论的问题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社会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感受、理解”事物的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如何真正贯彻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让学生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下面,以本校老师执教的《白鹅》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对上述问题的一点探索。)
四、案例与评析
1、阅读教学是“感受──理解”语言的过程: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事物的特点。开始上课时,教师让学生读背学过的古诗《咏鹅》,并播放白鹅活动的图片及视频,从读背中感受,从看中加深理解,使学生对鹅有个形象的认识。
在检查预习时,学生对生字新词“净角”一词相对难理解,教师先指导读音,再利用有关图片和戏剧短片让学生对“净角”有个形象的理解,接着用“角”按读音组词,最后请同学扮演净角走路的样子。教师就是这样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理解生字新词,继以积累、运用字词。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来,再默读,想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引导学生从读中感受中心句、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从总体上理解、把握课文内容。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感受、理解白鹅的特点,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教学第三、四段时,抓重点词句反复读,多种形式读,品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白鹅的高傲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用“ ”划出描写白鹅叫声、步态高傲的词句,反复品读,并想象和扮演白鹅的叫声和走路的样子。这样,学生对白鹅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印象更深刻,理解得更加准确。
2、阅读教学是“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最终目的还是落到积累、运用语言上。教师引导学生多角色读,抓重点词句读,品读,在读中除了能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和事物特点,同时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分析、理解鹅叫声、步态的特点的时候,学生在反复受到刺激下,不但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还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事物的特点写,必然会模仿作者的写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中。
在这节课的结尾部分,教师还设计了小练笔:如果你是一只白鹅,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教师用好了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语文味浓,教学效果好。
1、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多读,多种形式读,品读,有层次地读,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动笔画词画句,找中心句、过渡段,体会这些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3、教学扎实,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读中感受,从读中分析理解,从读中积累知识,从读中学习欣赏和评价,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和表达方法。
4、有切实的动笔写的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教师使用写话卡,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思维。
5、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白鹅高傲的特点,积累、运用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手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但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缺陷的艺术。
1、语言不够简练:
教师在引导不够到位时,还会自己说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
2、强调学生的体会与自己的一样。我们可以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说法,培养学生个性化。
3、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较单一,只有“好”或“不错”这样的词语。
4、由于花过多的时间在读的方面,后面的练笔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或交流。
[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白鹅》教学谈]
篇12:谈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
谈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中学 侯夫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历来备受关注。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很容易陷入误区。他们在阅读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常常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下面笔者谈谈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五大误区及走出误区的对策、方法:
一.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㈠.以讲代读,喧宾夺主
有些阅读课,老师在学生没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就开始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主旨等反复地进行讲解,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读书和理解,剥夺了学生对课文感受的权利。这种喧宾夺主、注重分析、忽视学生感悟的错误做法,把阅读教学看成是教师单项的传授活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㈡.蜻蜓点水,阅读过快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1]即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并能积累较多的语言,以至能说会写,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可是有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还没有读完就急于讲解。如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故乡》一文时,要求学生速读全文,同时提出了三个问题。结果只花了两分钟时间就开始提问。大家都知道,这篇小说很长,读一遍大约用20分钟,两分钟怎能读完,还要解决三个问题?这节课学生并没有领会文本的内容,只好云里雾里,越听越不明白了。
㈢.放任自流,滥加讨论
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讨论,错误的认为课堂上只要有讨论就是现代学习方式,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于是一上课,就把大量的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缺乏启发引导、放手听凭学生讨论的做法,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结果由于一些问题过于简单、浮于表面,课堂讨论看似热闹,却没有实际效果。这种专为讨论而讨论的教学,课堂乱如一锅粥,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有的老师因课堂驾驭能力不强,不能随机处理,留下了一些遗憾。
㈣.忽视文本,滥用媒体
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来源、直观形象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画面。不可否认,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的运用多媒体,能够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让我们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但有的老师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体现新课改。于是就大量运用多媒体,以观察视觉形象代替文本阅读。如:我区一位老师在教《杨修之死》一课时,就让学生观看了视频《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情节达十几分钟。再如另一位老师执教《苏州园林》一文时,他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十幅苏州园林的图片和介绍苏州园林的专题,学生从中领会到园林的图画美,但终究没弄懂课文究竟用什么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这种以视听享受、图片欣赏代替阅读的做法,表现看起来生动形象、气氛热烈,但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延误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㈤.重视内容探讨,忽视对语言的揣摩和学习
现实中的阅读教学,往往非常重视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忽略了对语言的揣摩和学习。有的老师认为不该在课堂上教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上花时间,这样做没有新意,因不少的观摩课和优质课都这样。的确,一些观摩课和优质课,在学生刚读完一遍课文,就直奔主题,开始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课文还没真正读懂,就开始了下一个环节――拓展延伸,整堂课热闹非凡,你来我往,真可谓花样频频,但丝毫没见到对字词的推敲及语言的揣摩。试问:这种轻视语言、刻意求新的上法,是语文课吗?既然是语文课总该有要掌握的字音、字形、词义或修辞吧!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误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教育者教学观念的.陈旧。 面对重重迷雾,我们应该如何拨云见日呢?下面的方法不妨一试。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方法
㈠.少讲多读,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少讲多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熟读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
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要将“读”贯穿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出新意。“少讲多读”是也是我们评课的一条标准:一堂课要成为好课,老师就必须少讲,学生多读,而且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如齐读、默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你的课肯定会大打折扣。
㈡.更新观念,给予阅读方法指导
我们在教学中应摒弃为完成教学任务或为升学而阅读的观念,要更新教学观念,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民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差异发展,鼓励学生创新。”[3]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思路和文本价值取向,有根有据的说话,以避免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读书的坏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默读、诵读的训练,给学生恰如其分的阅读方法指导,及时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让他们在读中学会理解、感悟,使其在文本海洋里自由的遨游。
㈢.领悟教材,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些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但流于形式,把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咋一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闹,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领悟教材,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让学生学完某篇文章后,就只有共性而缺少个性。比如学完《范进中举》,很多学生心目中,有的只是一个范进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他的感悟体验就一概没有。我们要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发他们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感悟,使阅读教学“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真正使学生达到创造性阅读的较高境界。
㈣.提高认识,适度使用媒体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将它取代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将会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负面效应。所以,我们教师应提高认识,适度地使用多媒体,不要一味地追求其形式、摆花架子,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方面,优化阅读教学。
㈤.注重品读,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语言,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脱离语言的教学都是被架空了的空中楼阁,毫无意义。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笔者认为,关键是重视对语言的揣摩品味。
课文中的很多语言,意蕴隽永、内涵丰富,或明丽奔放,或厚重凝练,或简洁明快,或朴实通俗,品之使人如饮醇酒,赏之使人如沐春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揣摩这些语言,使其领略到汉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种种妙处,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体味到人生的哲理。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误区可能还有很多,以上谈的是主要误区及对策。
笔者以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阅读教学重现生机,就必须从阅读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希望此文能让广大老师拨开阅读教学中的重重迷雾,见到蓝天上的朵朵彩云!
参考文献:
[1] [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3]张德伟 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出版社,1月第1版,第248页。
篇13: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课型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丰富知识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写作示范的功能等方面。有此功能,阅读教学课堂必将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搞好阅读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进而可以认定是教师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求语文阅读课堂能创造生机和活力,提倡阅读课堂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此,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理念没错,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自主、人文、活跃、开放”首先要有度,即尺度,绝对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面我简要谈谈这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商讨。
一是阅读课堂必定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那么,首先要求教师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能力。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到一定水平,学生必然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就是考验教师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关键时刻,在此举一例:曾有一位教师指导评析苏轼的《题惠聪<春江晚景>》时,一位学生向老师询问“为什么‘春江水暖’不是鹅先知而是鸭先知呢?”,此位老师一时懵了,无奈之余,只好用作者是写的“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敷衍过去,我想这样解释是不适宜的,也没有解决学生的疑问。若老师知识积累丰富,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各位仁者不妨从“题画诗”的角度去考虑,“题画诗”的特点是按画的内容题诗,因而惠聪在画中只画了“鸭”这种家禽,没画鹅,已不存在争议,苏轼当然就说是“鸭先知”了,到此问题已得以解决,那么有关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的拓展就靠老师自由发挥了,比如可以趁热打铁,把“赠别诗”、“干谒诗”的特点简要评析一下未尝不可。
二是要关注语言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我认为普通话标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通俗语言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以普通话为基础,把语言通俗化,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阅读理解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探究的内容之一。如我在教读《中国石拱桥》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依据数据和内容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要图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主动请缨,我有意让阅读基础好的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是“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三位学生没有一人能画出28道拱圈的准确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学生阅读的“不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帮扶,承接学生渴盼理解的欲望,我用通俗语言提问:你们吃过猪肉吗?大部分学生高呼“吃过!”,一小部分故意“刁难”说“我不吃肉!”我补充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嘛!’谁敢说没见过‘猪排骨’(肋骨)哇?”全体高呼“见过!”,我伴随着反掌手势说“那么,反扣的整边排骨像什么?”学生齐答“像拱桥!”,我说“假设整块排骨有28根肋骨,那么每根肋骨就是一道拱圈!其中一根断裂,其他的能不能独立支撑?”,学生齐答“能!”。然后,我让另外三位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画28道拱圈的位置,其结果是全部完成了任务。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自己也恰当地运用通俗语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三是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情感体验的阅历,那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我曾多次向学生阐释“情感共鸣”的含义: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结局是凄凉地死去,作者是在泪流满面的状态下完成的,当作者面对朋友时也失态地默念着“高老头死了!高老头真的死了!”以至于朋友以为巴尔扎克神经出了问题。这实质是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那么,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不仅仅要达到与作品中人物共鸣,还要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若这样就属于高水平的阅读了。实现这一目标固然很难,但长期培养也可在一定水准内达到些微目标。比如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当遇到文中的'情节和事物的再现与我们的经历和生活接近相仿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和表达。当然最捷径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正确的节奏、感情、韵味。再者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到理解,只要不是知识性错误,均要适当给予肯定,退一步而言,就算学生的认识有知识性错误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纠正,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和强迫学生接受。只要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就不会破坏,潜在的情感体验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是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取得阅读效果的力量源泉。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重要。若用“放羊”式的方法,而放弃必要的激趣手段,那将会严重损伤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理念,把握住“度”,把一定的时间空间牢牢地掌握在老师手中,以便激趣有机可乘,如留有机会进行课前导语设置激趣等等。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班班通”课件教学)要灵活多变等。第三,教师在不断锤炼自己语言的同时,要积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声与形有机结合,努力把肢体语言运用到课堂中,达到有形体而又不庸俗的激趣效果。老师可以围绕阅读主题侃大山,讲故事,变枯燥内容为兴趣课堂,努力达到消除学生阅读疲劳的目的。第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少一些否定言语,杜绝讽刺挖苦语言在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努力创造快乐阅读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总之,教师要想千方设百计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五是阅读教学要追求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写作。阅读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
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写作经验。因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就是不强调,教师也要明白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并有意识的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精心合理安排的写作训练。比如把学生的习作做为阅读教材当堂展示,采用教师随堂评价或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以求达到学生阅读后的成就与反思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比如:在阅读了《小桔灯》后,合理想象和联想十年后,当文中小姑娘读到《小桔灯》一文时,知道作者冰心还心系着自己一家的命运,就准备给冰心写一封汇报家境的信,请代替小姑娘完成此信。这的确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的科学设题了。
篇14: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
话题作文示例 DD学会系列作文之十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
孟轲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贽说: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有一副对联说: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孟德斯鸠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金缨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钱泳告诉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周总理教导大家要读无字之书。
……
关于读书,你怎么看待呢?
请以“学会读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学生优秀习作范例
书•社会•生活
朱 鑫
古来名人都爱将书比作朋友。金缨有言:“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考尔德也说过:“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寂寞也会感到充实。
古人读书勤奋刻苦的故事很多。孙敖的.“悬梁”,苏秦的“刺股”,孔子的“韦编三绝”,匡衡的“凿壁偷光”都是刻苦的典范;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是勤奋的楷模。勤奋,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它能打开知识的宝库;又像一股飞湍瀑流,能冲开智慧的闸门。
[1] [2] 下一页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被书征服,便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魅力和价值。
上一页 [1] [2]
篇15:“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一、指导思想 当前,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了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指导阅读教学,似可矫治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病。 二、理论依据 1、新大纲精神。新大纲把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大纲还强调,只有大量的阅读感知、感悟、熟读成诵,才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经验。 2、古人读书的优良传统。“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对未知、未学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而对老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们吃,觉得没意思。 4、专家意见。“对文本不必求强解、统解,全解、阅读必须回归‘读’上,练好‘念’功和‘诵’功”。(郭宗明语);“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吴伯箫语);“所谓的读书,首先学生应该是狂喜”(林语堂语)。 三、操作的基本方式。 这里所说的“操作方式”指“充分读书”式教学中的几种主要活动方式,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程序或步骤。 1、感知。自读是“充分读书”的首要条件,其目标在于感知,也叫会意。教学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让学生去读,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去感知,能感知多少就多少。在这里,我们提倡如下读书形式: ①顺手牵羊法。即哪里感兴趣就读哪里,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一晃而过。其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读书学习兴趣。 ②蜻蜓点水法。如蜻蜓只在书上飞飞点点,因为无意饱餐,不求强解,便可以点到为止,也可以说是跳跃式浏览。 ③丢卒保车法。这里的“车”指文章的本意,一般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突出的表现手法。这里“卒”指除文意之外的东西。所谓的丢卒保车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要抓住主要的,放弃次要的.。 ④走马观花法。一篇文章读来无味就走,再无味再走……“走的路多了,脚板子自然就有力了,读书也是这样。”(王富仁教授语) 这四种读书方法,能使学生转变读书是件“苦差事”的思想,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感悟。“充分读书”并不是说除了“读”之外,什么都不要了,这里只是相对以前“读少讲多”而提倡的“读多讲少”的教学思想。这样可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感悟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感悟语文充分表述主要内容、思想感情,以及印象深刻的词句的感悟上。 3、提问。课堂上学生喜欢把所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交流、讨论。在此,课堂成了“论坛”,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广阔舞台。学生其乐融融,教师拍案叫绝。由于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阅读是有趣的、自由的,创新的大门是敞开的,因此,阅读教学的条块分割与繁锁分析不复存在,这更能激励着学生“充分读书”。 4、促读。以上操作方式除了教师经常的激励与必要的启导、点拨之外,几乎为学生的行为。那么,教师怎样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呢? ①情境促读。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实物演示、多媒体运用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读中理解、感悟。 ②范读促读。即通过教师的读或读得好的同学的读,引导学生再读,使学生更好的感悟、理解。 ③问[1] [2]
篇16:“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一、指导思想 当前,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了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指导阅读教学,似可矫治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病。 二、理论依据 1、新大纲精神。新大纲把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大纲还强调,只有大量的阅读感知、感悟、熟读成诵,才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经验。 2、古人读书的优良传统。“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对未知、未学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而对老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们吃,觉得没意思。 4、专家意见。“对文本不必求强解、统解,全解、阅读必须回归‘读’上,练好‘念’功和‘诵’功”。(郭宗明语);“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吴伯箫语);“所谓的读书,首先学生应该是狂喜”(林语堂语)。 三、操作的基本方式。 这里所说的“操作方式”指“充分读书”式教学中的几种主要活动方式,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程序或步骤。 1、感知。自读是“充分读书”的首要条件,其目标在于感知,也叫会意。教学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让学生去读,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去感知,能感知多少就多少。在这里,我们提倡如下读书形式: ①顺手牵羊法。即哪里感兴趣就读哪里,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一晃而过。其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读书学习兴趣。 ②蜻蜓点水法。如蜻蜓只在书上飞飞点点,因为无意饱餐,不求强解,便可以点到为止,也可以说是跳跃式浏览。 ③丢卒保车法。这里的“车”指文章的本意,一般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突出的表现手法。这里“卒”指除文意之外的东西。所谓的丢卒保车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要抓住主要的,放弃次要的。 ④走马观花法。一篇文章读来无味就走,再无味再走……“走的路多了,脚板子自然就有力了,读书也是这样。”(王富仁教授语) 这四种读书方法,能使学生转变读书是件“苦差事”的思想,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感悟。“充分读书”并不是说除了“读”之外,什么都不要了,这里只是相对以前“读少讲多”而提倡的“读多讲少”的教学思想。这样可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感悟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感悟语文充分表述主要内容、思想感情,以及印象深刻的词句的感悟上。 3、提问。课堂上学生喜欢把所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交流、讨论。在此,课堂成了“论坛”,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广阔舞台。学生其乐融融,教师拍案叫绝。由于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阅读是有趣的、自由的,创新的大门是敞开的,因此,阅读教学的条块分割与繁锁分析不复存在,这更能激励着学生“充分读书”。 4、促读。以上操作方式除了教师经常的激励与必要的启导、点拨之外,几乎为学生的行为。那么,教师怎样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呢? ①情境促读。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实物演示、多媒体运用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读中理解、感悟。 ②范读促读。即通过教师的读或读得好的同学的读,引导学生再读,使学生更好的感悟、理解。 ③问题促读。即通过教师或学生画龙点睛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④评价促读。即借助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评论、交流、促使再读,使学生读出情感,培养语感。 促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还在于使学生愿读、乐读、乐思,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5、诵读。我们认为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应该是反反复复地“读”,乃至“熟”,乃至“诵”。只有熟读成诵,方有积累可言。 6、写练。指阅读课堂教学的书面练习。这种练习主要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目的在于使学生将零乱的知识,梳理为有序的积累,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知识向能力转化,使理解、积累向运用转化。 四、课堂教学模式教师 ―→激趣 ――→ 启导 ――→ 促读 ↓ ↓ ↓ ↓ 低年级: 认读 ――→ 再读 ――→ 诵读 中年级: 读知 ――→ 读味 ――→ 读情 高年级: 自读 ――→ 解读 ――→ 熟读 ↑ ↑ ↑ ↑ 学生 → 知内容美→ 知情感美→ 知表达美 五、实施注意 1、鼓励发表见解。“充分读书”不仅包括朗读和默读,还包括思考与想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有读,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读书兴趣。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读书方法,多表扬多肯定,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3、指导朗读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轻、重音以及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情感等。 4、训练口语交际。因为“充分读书”的最终获得是积累和语感,而口语交际把积累和语感运用、再积累。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篇17: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谈英语课堂阅读教学
溧阳中学 黄鉴明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教学观念的滞后,教材的单一,导致阅读教学在低层次的徘徊。教学观念要进行改革,重视语篇教学,进行技能训练,精泛读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关键词:观念,语篇,技能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英语课文材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开展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培养语言学习的能力。由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一.观念陈旧,内容单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育观念滞后,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封闭,以至难于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高中英语教材无论在格局上还是在选材上均表现出缺乏多样性、选择性和灵活性。
二.认识误区,模式落后由于对待语言本质在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的外语课堂教学基本是一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上课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语篇教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操练,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谈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很好地重视语言作为认识工具的作用,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滞后。
三.强调权威,缺乏自主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习惯于将事物的结论(比如说某词或某一语法规则的用法)直接地提供给学生,而忽视或根本就不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对意义的建构。英语知识简单化处理,常常使教学脱离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所形成的知识教条化、僵化,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迁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思维活动贫乏,缺乏阅读的兴趣和激情。长期以往,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由于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点,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要求偏低,学习效率低下目前全国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其总体难度由于要照顾到全国的地区差异,难度较低,词汇量要求按二级目标才不过掌握1200个左右的常用词,加上740个左右的单词和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充其量也只不过1800左右词汇量。根据Laufer的调查分析,外语学习者如拥有5000词汇量,阅读的正确率可达56%,若词汇量为6000,则阅读的正确率可达63%。由此可见,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章。词汇量过小,客观上使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特别在进行原文阅读时,学生更是显得束手无策。这对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学习障碍。甚至在高考中,也由于词汇量问题,而限制了阅读材料的难度,影响了试题应有的区分功能。
五.材料不配套,低层次徘徊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基本上是教师自主选择。由于教师个体所反映出的语言能力、个人喜好和教学观念的差异,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也很大。总体看,存在的问题是阅读材料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广泛性,没有层次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与学严重分离。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收效却不大。学生无法通过接触大量有效的阅读材料来进行知识的广泛、灵活的迁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体系,进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词汇的记忆上,字面的了解。面对与课本中的例题相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来加以解决。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当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具体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时候,需要学习者具体分析问题,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时候,他们就显得无奈。
因此,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成效有着直接而又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语言技能是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技能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通过大量阅读谈来实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要搞清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从语言的总体来看,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地、成功地阅读英语书刊、资料和文献的能力。英语阅读能力“首先取决于阅读者的语言知识和关于语言交际功能的知识,其次取决于他的认识能力,包括记忆、判断、推理的能力等等。”。在这里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和语义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总和也就形成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是交际的基础,同时也是阅读技能的基础。
但光有语言知识,并不能够就此认为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除此之外,提高阅读能力还有赖于阅读技能的提高。阅读技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而获得的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智力活动的方式和近乎于自动化的眼动方式。对阅读技能的基本要素,美国学者Lee
Learner
Gray指出“速度、理解和词汇是阅读技能的三个基本要素”。理解的正确性辅之以阅读的速度,阅读理解效率就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就强。而要做到理解正确和阅读速度快,其关键又在于在词汇量。当前中学外语教学中阅读方面突出的矛盾,归根到底就是“三量”,即:词汇量、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的不足。中学课本中词汇总量不足,学生真正能牢固掌握的可能就更少,靠这有限的词汇,自然在阅读中就会举步维艰。在历年的高考中,阅读理解题不存在偏、怪和过于难懂的现象,然而得分情况不尽如意,从和阅读理解部分的得分率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学英语阅读方面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从以上对阅读现状和阅读能力要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为中心。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达到新经验的建构,而不是从教师、从课本出发,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并不是跟在学习者的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控者,教师需要设定教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如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作用才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二.重视语篇
,重在技能阅读教学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技能培养,首先教师本身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为学习英语而阅读,也为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而阅读;学生为认识客观事物、丰富知识储备而阅读,也为娱乐而阅读;学生为获得信息而阅读,也为提高鉴赏能力而阅读。“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阅读过程的心理语言模式(如古德曼,1967)认为,读者不断地、积极地试图再现作者的信息,进行一番内心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假设,作出预料,提出质疑,继而澄清不确之处,将新的信息融于旧的之中,将旧的信息按新的作出修正,等等。”有效的阅读活动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活动,阅读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英语阅读中,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书面语言信号,而要把这种信号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及设想结合起来,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之产生共鸣,积极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新信息和生疏的内容,预测意义,作出推理判断,以达到吸收并消化新知识的目的,同时也要推敲辨析,剔除谬误,补充不足,激发而产生一种新见解,新问题。实质上,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实现了连贯的语句,并不一定就能够形成篇章,原因是连贯只能保证语句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能保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所必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逻辑的完备性。所以在处理课文时,尤应注意篇章结构的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如果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我们在课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的,能够把握住一定的信息。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 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 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实、原因、论据等;3.
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 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
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需明白掌握知识只是为培养技能打基础,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获取信息,而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行比较的技能。从近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
从对学生阅读障碍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生词,二是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学生阅读的自信就大大降低,为难情绪增加。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进行阅读,其效果当然不会理想。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基本具备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文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特别是对难句,长句的分析。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阅读前可加以适当的释疑;引导学生探索如何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猜测词汇的意义。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三.语言习得,精泛结合语言习得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他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也明确地提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六级应达到20万以上;七级要达到30万以上;八级要达到36万以上。”根据这一要求,就必须选择和利用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开发阅读资源,同时利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利用新的传播媒体---互联网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对于那些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他们到网上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得语言复现频率增高,将会大大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当然需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须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学习才会有利。
对我国中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写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微妙地联系在一起。”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语言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理解课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或她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在泛读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家的背景知识,注意选材的广泛性,读得多才能理解透彻,这就要有必要阅读量的保证。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来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读物,读物的题材避免单一化,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应涉猎。题材也应包括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叙,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知识等。只有各种题材和问题都熟悉了,才能摸清外语文章的特点,作到心中有数。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通过学习,使学生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和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惠中
《阅读速度与阅读方法》 《外国语》1981第四期 郝振甫 《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 湖南大学出版社
篇18:谈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
谈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
谈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他们感兴趣的多方面入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之美,以掌握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本节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语文课一定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训练什么,如何训练?义务教育教材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第七册的《颐和园》为例,谈谈怎样借助课后思考练习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一、借助思考练习1,理清思路
思考练习1要求按原文填空。只要完成了这一题目,也就弄清楚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几个主要景点的方位,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可这样组织教学: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重点讲了哪些景物,把重点讲的景物的名称画下来。
2、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是怎样的,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画下来。
3、完成思考练习题。先独立填空,再讨论订正,最后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下。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先讨论后总结:
第1自然段,讲总的印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2――5自然段,讲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二、借助思考练习2,深入理解课文
思考练习2要求简要说说“长廊”、“佛香阁”、“昆明”、“十七孔桥”的主要特点。这一环节可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长廊”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学其余三点,培养自学能力。
理解“长廊”的特点时可这样设计:
1、指名朗读课文中描写长廊的段落。(第二段)
2、讨论: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和美)
3、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
4、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现这个中心?
5、指导学生记住“颐、廊、殿、琉”的字形及“爽”的笔顺。
6、、抄写词语两遍。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自由发言,深入体会怎样紧紧围绕中心来写文章,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三、借助思考练习4,加强字词训练
第4题要求读写12个词语,其中10个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个是由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时可这样设计:
1、指名读12个词语,强调要读准字音。
2、解释“葱郁”、“朱红”、“神情气爽”、“远眺”、“隐隐约约”这五个词的意思。
“一眼望不到边”,这是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
“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4、长廊不仅很长,而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先讨论后总结。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写长廊的美:1、横槛上的画美;⒉长廊两旁的环境美。讨论时引导学生理解“横槛”、“神情气爽”等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长廊的“长”和“美”.
6、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余各段的学习中去。
四、借助思考练习5和3,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1、有感情朗读课文,完成思考练习5.
2、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完成思考练习3.
提问: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讨论后总结:课文通过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篇19: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时代,我们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笔者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认识与做法.在当今时代,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就要让语文阅读教学闪耀人文色彩.
作 者:齐旺苗 作者单位:桐城市双港中心学校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20:谈《鸿门宴》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金 传 富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从整体上理解知觉的对象,就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整体学习教学法(全习法)也强调:“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习的迁移。全习法的一个优点正是对待学习的材料产生意义及情境的一体化。也就是鼓励学习者去寻求他所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情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共同因素。”这种方法还指出:“它对材料先求得一个轮廓的、概括的了解,有利于对局部的理解。这是从综合到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
我们的实际认知体验证明,对一个学习对象的学习,也不是从先去查证每一个生词开始的,有时只看一下文章的题目就一带而过,除非要对该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深入分析,才去研究一些必不可少的问题。这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也即是自然的整体阅读,注重文章的整体。一是讲究熟读成诵,二是讲究口诵心维,心领神会。特别是文学作品,能够掌握文章的大意,进而在文章的情调、神韵、气势、警句以至语言风格等好多微妙方面也能够有所领会,这就是所谓语感能力。可惜,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注重了传统的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谨认真,基础扎实,但缺少创新意识。实际上有时连演绎推理都没有做到,相反以牺牲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为前提,推行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在古文学习上,多年的教学模式就是串讲法,虽然学生学起来很轻松,但并没有注意他们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有鉴于此,我在教《鸿门宴》时,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法进行了相应的一些尝试。
一、抓住矛盾线索
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王朝以后,彼此的利益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冲突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斗争。《鸿门宴》就叙述了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情况。文章精辟的构思,谨严有序的情节,动人的矛盾冲突,洗炼利索的语言描写,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那么,从战争双方根本利益的角度讲,《鸿门宴》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
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以课文预习提示中的介绍作答:“谁先入咸阳就以他为王。”“你怎么知道这一答案的?”“课文预习提示说: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命项羽北救赵,刘邦西略秦,并与他们约定,谁先入咸阳就以他为王。”
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应该说是正确的。是否全面和深入呢?未见得。因为学生可能并非从课文原文中选择答案,而只是被动地根据现成的答案。这样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的材料,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课文提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矛盾的根源,你是否能直接从猓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呢?”
学生要能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并且还要能从中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而这种作法恰恰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不曾重视的。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来说,也许这一问题有些难度,这时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们,在课文里有个关键人物提到过这个问题,从而为我们暗示过矛盾的根源。“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这一关键的语句。”如果学生还不能回答,这时我们不妨启发他们,这句话是由刘邦最重要的勇士、也是他的谋臣之一的樊哙说的。这时学生找这句话已经是不难的了。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有了这个答案,也就预示了矛盾的本质所在了。因为樊哙下文还说道:“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十分明显,樊哙这里是借机讽刺项王的,同时也表明了刘项二人矛盾斗争的要源所在:即项王的兵力比刘邦多,然而刘邦却乘机占有了关中;根据先前的盟约,刘邦还可能“王之”,这对于项羽来说,实在是忍无可忍的事情,所以他要与之一决雌雄。这样一来,“鸿门宴”的发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这是整个鸿门宴贯穿始终的矛盾。
有了这些知识,等于抓住了全文的纲领。
二、理清情节结构
如果说以上工作可以看作课文的导言,阅读前的铺垫,那么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就是课文的重头戏。而课文的情节结构是悬念叠出的,这正是这篇千古美文的特色所在。
1.矛盾的开端与发展。
就宴前的形势看,刘邦无疑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史记项羽本纪》载沛公“军霸上”以前,项羽亦在拼力往关中赶路,沿途收秦降将章邯,“击坑秦军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几乎扫清了入关的障碍。紧接着“(项王西)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直接原因导致了“鸿门宴”的发生。
其一是,项羽入函谷关受到了阻碍,而其阻兵就是刘邦的部队。这对于拥有四十万军队(号称百万)的项羽来说,当然不能接受。攻关就势在必然。这一点,《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汉元年十月)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刘邦听从了谋臣的`建议,于是派兵守着函谷关。到了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戏在函谷关以西、霸上以东界于咸函之间。当时项羽就准备攻关以后直接攻打刘邦了,可是,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欲以求封”的曹无伤却导演了一场千古鸿门宴。
正是刘邦手下出了一个曹无伤,把刘项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当然如果没有曹无伤,战争也会照样进行,只是没有那么动火罢了。
其二是,听说沛公已先项羽入函谷关,那么根据先前的盟约,沛公就有可能称王。这对于不可一世的项羽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所以不免“大怒”。“一怒”而破关,“二怒”欲“击沛公军”,并且准备工作业已做好,事件正处在危急关头。这时又一个“程咬金”,使事件发生了根本的转机。那就是项羽部下的“楚左尹”、“项羽季父”项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当儿,念于私情。“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要张良跟他一块出走。岂知张良并不为之所动,这就为下文鸿门宴的发展和高潮打下了基础。
在项羽欲攻沛公、刘邦可能不胜之时出现了曹无伤,也正是刘邦可能失败,才引出了一个背主求仁的项伯。要是没有这两个人,那也就不会有鸿门宴了。
基于这样的史实,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鸿门宴》矛盾和斗争的根本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请问鸿门宴的导火索是由谁引起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答出是“曹无伤”。但是光有这个答案不足以训练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找出曹无伤告密的具体内容,并且还可由此体会告密小人的阴谋嘴脸,预示他将来的可能结局。我们就也可由此启发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假如只有曹无伤,而没有别人,这场鸿门宴还会发生吗?如果有,那这个人又是谁?”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它是一个阶梯,是为下文打埋伏的,下文我们就可以这样要求学生去完成了:“请把项羽叔叔的卑鄙行径找出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经过这一训练,学生就可以试着从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比如,项伯是楚的“左尹”、又是当今大王的叔叔,权倾一时,可他却能自由自在的告密,这从侧面反应了项羽用人有何特色?跟刘邦用张良相比,项羽刘邦孰好孰坏?这一问可以立刻揭示项羽的弱点,反衬刘邦的优点。一个是用人不当和不善用人、一个是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高帝条可见一斑(出示材料扩展学生知识):
陈平说:“项羽所任用和宠爱的人、不是项氏的宗亲,就是他的妻弟,虽有奇才智士不被任用。”本来项羽并不是完全不知人的人,他破人蒙蔽了,与项羽有姻亲关系的卑微小人都被项羽委以重任,执掌大权。这样,有才之士怎么能不被隐蔽呢?不过,项羽之所以这样做,也有其必然性。他是以欺诈而兴起的,事奉怀王而杀怀王,属宋义部下又杀死宋义;汉高祖刘邦入关灭秦当王关中,他又压抑刘邦而改封其为汉中王;田荣率众来归附,他又斩艾掠夺之。凡一贯嫉害别人的人,总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怀疑他人也同样会嫉害自己。轻率残杀别人的人,总感到仇故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敢一刻放松警惕,左顾右盼,只有自己的兄弟和有姻亲关系的人可以信赖。如果把权柄轻易授于外人,则自己就处于怀王、宋义的境地。终日忧惧不安,甚至在睡觉时还在睡床周围布满持戈操戟的兵士,这样,怎么能不深疑天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敌人呢?然后,这样疑心仍不能挽救他。项伯是汉王刘邦的心腹,但他又恰恰是项羽的兄弟(富按:原文);穷追项羽并逼迫项羽自刭者是吕马童,可吕马童正是项羽的老朋友。在大败之后仍跟随他的三十余骑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他的兄弟和姻亲。怀奸而求援,最终必然陷于孤立无援。并非仅仅因未得到封爵而怨恨他的人攻击他,得到信重的亲戚背叛他已经很久了。
完成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再设问:“项伯把项羽要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诉了张良以后,在刘邦那里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又比以上的强了一些,因为这个问题包含着一个连环套答案,一方面是张良没有采纳项伯的好意,另一方面他还把这个机密及时禀告了他的顶头上司刘邦,而刘邦也真不傀是久经磨炼的斫轮老手,在他与张良的一席话中,不单套出了张良与项氏的关系,套出了张良的高招,而且似比张良还技高一筹,“要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系列的老谋深算,无疑为自己找好了一条万无一失的退路。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无声无息之中进行的。
2.矛盾的高潮与结局。《鸿门宴》的高潮与结局主要在于项羽的地位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则由被动一步步地转向主动的变化。这一点无论是在军事史、政治史,还是文学史上,都有其典型的意义;这也是后人们对这篇文章顶礼膜拜的根本原因。
刘邦广泛征求谋赂,计高一筹,事前作好了各种应急准备,所以他在鸿门宴上也就从容不迫,任凭张良樊哙幕后操纵,最后大功告成。从刘邦的角度来讲,他是由被动一步步地走向主动的。相反项羽却在鸿门宴上由主动走向被动,“竖子不足与谋”,最后失却了他的天下。
整个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是最主要的,所以问题就应该围绕项羽来进行,去其枝叶,取其主干;“为了自身的利益,刘邦不得不与项羽在新丰鸿门相见了。本来这时的主动权是在项羽手里的,刘邦的生死存亡就在项羽的一念之间。然而项羽却一次又一次地放过了杀死刘邦的宝贵机会。请问项羽有哪些杀死刘邦的机会?是怎样由主动转向被动的?”
这个问题,学生很可能把课文第三自然段全部答出来。这应该不算错,但不好。因为它缺乏应有的逻辑思考。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重读第三段,仔细品味它的微妙之处。
原来项羽有多次杀掉刘邦而独霸天下的机会: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羽要是有称王之心,则可乘机杀之,然而项羽放弃了这一机会。相反,他还出卖了曹无伤。一时高兴,居然邀请刘邦“与饮”,表现自己的大度。哪知,这就暴露了他的懦弱,亦足见他缺乏远见和计谋。
(2)在宴会上,“范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琚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照理说,先前没能杀刘邦,在宴会上采取补救措施也并不晚,然而项羽无动于衷,再一次错过时机。
(3)范增眼看事情并不会按原来的意愿发展,就不得不采取一条铤而走险的办法。“出召项庄,谓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并且还明确告诉了项庄事情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没想到项羽手下的项庄也是那样一个不知变通的人,非要慢悠悠舞半天才去杀刘邦,当然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4)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是项羽手下的项伯,他不仅向刘邦告了密,在项羽面前还居然胆敢护卫刘邦,“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由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身居高位,而在主子面前却保卫了敌人。从整个环节看,项羽由主动而走向被动也就出于必然了。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汉惟利是视”条评云:“汉……屡改穷蹙,不以为辱,失信废义,不以为愧也。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又“项氏谬计四”条云:“项王之失、不在粗疏无谋,乃在苛细多猜疑不任人。至于属坑降卒,嗜杀失人心,更不待言,”这些无一不是对项羽争斗失策的原因切中肯綮的评价。
相反,刘邦却在按部就班的谋划之中以及谋臣们的勇猛兼备之中一步步摆脱了险境,使文章中的杀与不杀、能杀与不能杀构成了精彩动人的一幕,从而形成文章的高潮。最后以张良樊哙的动人表演和范增的千古一骂成为结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项双方是如何展开一场殊死斗争的。而刘邦在这场斗争中求胜,显然与他及其谋臣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千古美文,司马迁写出了一部生动丰富的历史。
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的最大的自主性。
3.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4.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进行教法的部分革新。
5.注重学习的认知过程培养。
★ 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初一学生自我介绍与新学期语文课的要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会读书:谈阅读教学(网友来稿)(锦集20篇)】相关文章:
《李时珍》教学设计之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15
读写例话《从内容体会思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25
《灯》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20
观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17
《一株紫丁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19
《特殊的葬礼》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2023-08-12
《燕子》教学备课教案2022-09-17
《蛇与庄稼》教学教案2022-10-13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