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推荐12篇)由网友“CrzRhapsody”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对于质疑问难的教学研究,我国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论语・为政》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曰:“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叶老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话表明,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疑,进行“相机诱导”,学生才会兴趣大增,熟读精思,热心研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凝聚于心的疑团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总结,反思。终于得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教学过程由一个个基本操作程序组成:诱导――质疑――思考――释疑――推进。表面上看该程序在循环往复地进行,实际上,这些基本程序就像一个个扣子,环环相扣,是学生思维探索活动步步深入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尝试自己释疑,探索语言文字规律,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敢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前集疑,指导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确,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过程。学生结合“预习”,借助工具书以及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课文,明确课文类型及特点,写下不懂的问题。老师收集疑问,作为备课的参考,还对好的质疑作肯定的评价,对提得不妥、不好的问题加以修改、指点,提示可质疑的地方,如课题、标点、重点词句、看似矛盾处、描写的空白处等。并在适当的环节作质疑示范,如《穷人》第一段的关键词“心惊肉跳”:桑娜在什么情况下感到心惊肉跳?她为什么感到心惊肉跳?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等等,由于有了老师的帮助、扶持、肯定和示范,学生从不敢问到大胆问,从不会问到会问,质疑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评点再次预习。这是预习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尝试解开疑难,这样就使预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化。如《穷人》,由于课文中心鲜明、感情浓郁,大多数学生在一次预习中准确把握了探究点――体会穷人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在此时,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尝试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了。
二、以疑为扣,组织教学
某一环节的质疑,只能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是不够的。明代张洪等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如何让学生节节有疑,节节质疑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疑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相连的扣,推动整个教学进程,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得到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动力和精神。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情。我通过语言描绘及各种媒体,触动学生的情感,如《穷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故事,发生在旧沙皇俄国的故事,主人公一家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见到邻居惨死,毫不犹豫帮其抚养遗孤。你们见过这样的穷人吗?激发了学生的同情与敬佩之情,也引发了他们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第二步,巧妙设悬,导疑。学生步步推进的质疑,离不开教师相机诱导。如《穷人》,课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课文思路入手质疑:文中的穷人指谁?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
[1] [2] [3]
篇2:-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
开发资源 发展主体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 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师、课本为主体,漠视学生本体,教师“满堂灌” “满堂问”,“引导”学生猜出教案中的标准答案,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其后果是严重的:教学费时多,收效甚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整体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转变陈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资源。从儿童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以及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不证明: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有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有强烈的表现欲,更有得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然而,在传统教学的压抑下,学生巨大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开发,造成了学生缺乏创造潜能的假象。如何正确认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象,充分合理地开发学生这一重要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资源,发展学习主体,是当今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 要发展学生主体,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质疑问难。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从哲学的观点看,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源泉,不仅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性质,而且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学生内部的“生疑――释疑――再生疑”的过程,是心理上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过程。当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得到尊重,产生的疑惑得到解决,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自学的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就会逐渐从亦步亦趋的必然王国进入到掌握了学习规律,自由驰骋于学习天地的自由王国。这是以教师、课本为本体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即线性的、牵引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所无法企及的。 在此之前,笔者成功地进行了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了进一步开发学生这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资源,更好地发展主体,在此基础上,笔者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拓展、深化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努力使教师的教无形化,学生的学有形化、活跃化。做到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精简基础知识的传授,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身的感悟或内化中掌握学习规律。具体操作如下: 一、个人预习,小组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确立课文的探究目标,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个有效办法。这项工作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审题引疑,激趣 。欧洲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如《小[1] [2]
篇3: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先进性建设全过程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先进性建设全过程 -论文
党的先进性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先进性建设一定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先进性建设的全过程。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保持广大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必须建立健全党的思想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党委抓思想建设的责任制度。各级党委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的关键,是抓好广大党员思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工作的首位,明确任务,确定责任,完善制度,抓好落实。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员思想教育机制。要明确重点,分清层次,因人施教。党员领导干部应带头学习,带头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抓好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党的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和党风党纪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在教育中,应紧密结合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进一步增强党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党员思想教育网络。各级党校是开展党的思想教育的基础阵地,必须制定严格的教育规划,分层施教。党员活动站是党员学习的基层场所,应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党员开展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能力。为了使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能够真正取得成效,应建立和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等,以保证学习教育经常地、持久地开展。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组织建设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应着眼于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既包含民主又包含集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
论文
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努力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二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来开展,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用完成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和党纪党规的要求,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原则,把民主推荐、组织考查、酝酿协商、讨论决定等程序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真正做到按标准定取舍、按德才选贤能,选拔和任用作风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应着力解决影响党的事业进一步开拓前进的思想作风和学风,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干部生活作风。为此,应采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办法,除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还应健全和完善有关的党内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发扬光大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作风”,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努力培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反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新的优良作风。二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党的作风建设覆盖面比较广,但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时时处处重实际、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克服一切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精神状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是抓眼前与抓长远的关系。作风建设既要解决近期的突出问题,又要注重长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努力明确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通过全党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柴晓霞 张如山)
[1]
篇4:把引导学生自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把引导学生自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十几年来,不少老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效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把自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是课前布置预习,或者是初读课文时布置自学,肤浅层面上的自学,收获自然就不大了。 什么是自学?是自主学习,还是自己学习(即独立学习)?抑或是兼而有之?笔者以为是兼而有之,有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才能学会独立学习,不须老师教而自己能学懂学会。因此,必须遵循新大纲所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读书实践中自学 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历经初读、精读、积累与运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并体现不同阶段的特点。 初读,是读一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概的意思;学一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读懂部分生词的意思;读懂课文部分内容,对读不懂的词句作个记号,留到精读时再学习。初读阶段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课题的探索开始,也可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课文内在的情趣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是交代自学任务,指点自学方法。 精读,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初读时遇到困难,要在精读时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在这阶段深化。不少老师认为精读阶段任务重、难点多,学生难以自学,主要靠老师讲解。其实,这是形而上学。精读阶段的任务,犹如树上的果子,老师不一定要摘给学生,给学生一根竹竿或者一架梯子,学生就可以打(摘)到果子吃。对课文的重点句段,学生理解的难点分散,或者指点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还是基本上可以学懂的,关键之处,老师再来个画龙点睛,学生就能学得很深入。 如《田忌赛马》一文是有关人生智慧的教育,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启发?精读时如果直接从难点切入,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若老师指点理解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则能通过自学解决这一难点。精读时指导自学过程如下: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能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1、2题逐题自学,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3题则是对1、2题答案的引申,有了1、2题的思考作答为基础,学生就能较顺利答出第3题。 积累运用阶段,也可以引导自学,学生自学积累和运用,积累的基本方法是熟读成诵和摘抄词句。精读后,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词句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再把它熟记。如《五彩池》,有的学生喜欢比喻句,有的则对某个内容的描写更为喜欢,老师可凭学生兴之所致去摘抄、诵读。 运用也是这样,对课文中所学的词语,少作造句之类的练习,而可提供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或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说(写)几句话,用上课文中的新学的词语。这也是自学,自己学习运用,要用的词语是自己挑的。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生大纲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新大纲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前提,即以学生的自学即读书思考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有一个重点,即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合作学习中的自学,是在读书思考基础上的更加深入的.读书与思考,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再读书再思考,是展现个性的自学。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否更深入地自学,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是学生本是模糊的认识须经过讨论交流才能明确的,或者是学生本是肤浅的认识须经讨论才能渐趋深刻的,或者是要鼓励求异,导出丰富多彩的答案,因此问题可以是就课文的疑难处出题,也可以是引导想开去的题目。如《挑山工》文中挑山工深含哲理的一段话,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效果是不一样,因此教学中可先分小组交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再在班上交流。如此一来,学生既用自己的也结合别人的经验来理解这段话,自然深刻得多。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说说理由,学生要说出个理由,就要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这是更深入的自学,带有一点点思辨色彩的自学,创新意识也在这种自学中萌芽。 总之,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篇5:把引导学生自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把引导学生自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十几年来,不少老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效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把自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是课前布置预习,或者是初读课文时布置自学,肤浅层面上的自学,收获自然就不大了。 什么是自学?是自主学习,还是自己学习(即独立学习)?抑或是兼而有之?笔者以为是兼而有之,有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才能学会独立学习,不须老师教而自己能学懂学会。因此,必须遵循新大纲所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读书实践中自学 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历经初读、精读、积累与运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并体现不同阶段的特点。 初读,是读一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概的意思;学一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读懂部分生词的意思;读懂课文部分内容,对读不懂的词句作个记号,留到精读时再学习。初读阶段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课题的探索开始,也可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课文内在的情趣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是交代自学任务,指点自学方法。 精读,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初读时遇到困难,要在精读时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在这阶段深化。不少老师认为精读阶段任务重、难点多,学生难以自学,主要靠老师讲解。其实,这是形而上学。精读阶段的任务,犹如树上的果子,老师不一定要摘给学生,给学生一根竹竿或者一架梯子,学生就可以打(摘)到果子吃。对课文的重点句段,学生理解的难点分散,或者指点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还是基本上可以学懂的,关键之处,老师再来个画龙点睛,学生就能学得很深入。 如《田忌赛马》一文是有关人生智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启发?精读时如果直接从难点切入,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若老师指点理解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则能通过自学解决这一难点。精读时指导自学过程如下: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能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1、2题逐题自学,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3题则是对1、2题答案的引申,有了1、2题的思考作答为基础,学生就能较顺利答出第3题。 积累运用阶段,也可以引导自学,学生自学积累和运用,积累的基本方法是熟读成诵和摘抄词句。精读后,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词句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再把它熟记。如《五彩池》,有的学生喜欢比喻句,有的则对某个内容的描写更为喜欢,老师可凭学生兴之所致去摘抄、诵读。 运用也是这样,对课文中所学的词语,少作造句之类的练习,而可提供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或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说(写)几句话,用上课文中的新学的词语。这也是自学,自己学习运用,要用的词语是自己挑的。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生大纲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新大纲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前提,即以学生的自学即读书思考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有一个重点,即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合作学习中的自学,是在读书思考基础上的更加深入的读书与思考,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再读书再思考,是展现个性的自学。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否更深入地自学,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是学生本是模糊的认识须经过讨论交流才能明确的,或者是学生本是肤浅的认识须经讨论才能渐趋深刻的,或者是要鼓励求异,导出丰富多彩的答案,因此问题可以是就课文的疑难处出题,也可以[1] [2]
篇6:把学法指导贯穿于历史教学全过程
把学法指导贯穿于历史教学全过程
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
备课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
4.第一次鸦片战争。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
(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于这一环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是关键所在。
(一)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是这种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下面以“近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的知识复习为例加以说明:如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采用谈话法,明确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1.怎样概括近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2.近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变化过程?3.美国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针对特殊地区或特殊时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启迪?5.选辑有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作提示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从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问题。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学法,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一般也要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笔者坚信,学法指导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篇7:将地理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论文
将地理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论文
所谓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没有反思,就没有未来。前苏联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育方面的日记,写随笔和记录。显然这些记录对我们教师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他可促使教师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足,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避免再次造成不足及错误。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是重复,而更应该是教师从更广阔的社会,教育层面及伦理自我意识的觉醒,将教师置身于地理教学的整个情境之中。针对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进行反思,本人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反思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创新意识,固原守本,传授知识的形式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师夸夸其谈,吐沫横飞,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主角。及时传授方法不当或知识传授上有错误,也不接受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课堂上霸气十足,唯我独尊,更不用说给学生创新思维,开展想象的空间了,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积极的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时的注入新鲜血液,并以此来知道自己的教学实践。
例如前些年,有一次我在讲解“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时,指出“北半球每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3.5度N的纬线)上,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大约有十五个小时左右,而夜晚的时间最短,大约为九个小时左右,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因此夏季北半球的气温最高”时,有一名学生忽地站起来说:“地球公转的角度和速度都没有改变,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时间长短都应该是一样的。”我当时十分生气地对他说:“不知道就不要瞎说,别调皮捣乱耽误大家时间。”结果这个同学翻着白眼很不服气地坐了下去。从这以后,此学生再无提问的激情。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次失败的教学插曲。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还可以重申北半球6-8月份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这一角度来加以澄清。
2对问题设计的反思
一个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要立意明确,要以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为根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目的。再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偏差的现象,事后分析原因得知,根本原因在于实施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时间反思。因此,我们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时间是否步调一致,合情合理,这样才能及时地加以调整,从而不断地探索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地图上的比例尺”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比例尺大大小与内容的详略,范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首先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后并回答:(1)要绘制地图内容相同的镇中学和全镇两幅地图。哪幅地图内容详细?哪幅简略?(2)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如何选择比较适宜?学生们用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反思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反思,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等等。只有反思,才能比较鉴别,才能查漏补缺,也才能得到教学成果的提升,但愿我们能经常地进行反思,正视以往教学过程的成与败,才能更谨慎地走好前面的路。
篇8: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更新观念――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应用题教学的灵魂有一位五年级的同学在家中与他的爸爸安装一幅壁画,想把画装在墙壁的正中央,可这位同学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准确的位置。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还会碰到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面对书本上的纯“数学性”的应用题能轻松自如地解答,而在生活中遇到一个极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呢?深刻地反思一下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应用题教学的灵魂。
剖析一下过去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教材的编排到教师的教法,忽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忽视了生活实际是应用题教学的来源和归宿;忽视了问题解决是应用题教学的灵魂所在。这种数学理念的错位,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缩小了学生思维和实践的空间。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得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应用题。
二、改组教材――融应用题于计算、概念等各类知识教学之中
应用题教学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过程,它应该与计算、概念及其他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去解答应用题,使解应用题的过程成为四则运算意义的具体应用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来的,它与实际问题的融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如在教3+2=5的时候,3+2就可对应这样一个情境:“左手三只蓝气球,右手两只黄气球,合起来是几只气球?”这个情境本身就是一道应用题,将其抽象变成3+2这道算式题,计算完了以后,再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应用与计算就成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使我们摆脱原来那种过分强调数量关系,过分强调类型的状况,扩大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分。当学生再面对一幅生活情境的时候,首先将这个生活情境和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对应起来,比如有五个苹果,爸爸吃了三个,还剩几个?要用减法,显然这个情境与减法对应了起来,而不是与类型对应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学生面对某一类知识的时候,能联想到它的生活背景,如当学生面对一个算式850-18×15的.时候,他可将其加上适当的生产、生活情节,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为一道应用题:a.有850吨煤,每天烧18吨,烧了15天后,还剩多少吨?b.修路队要修850千米的路段,每天修18千米,15天后还有多少千米没修?……这个过程就是先将知识与情境进行对应,然后进行组合,最后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深刻地获取知识,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表面看来没有解答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然而它却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解题途径
问题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是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迸射出多个问题呢?关键要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任意翱翔”的空间……这就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为学生提供情境并留给学生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讨论和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而是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
如设计一个商店玩具部的场景:飞机模型17元,机器猫9元,赛车6元,火箭模型21元……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会是丰富多彩的:买3架飞机模型多少元?买4个机器猫比买5个赛车少花多少元?……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关注的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假如用你积攒的50元钱买玩具,怎样买最合适?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思路,这样就更注重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应用题。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发展,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学生。
比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甲队要8天完成,乙队10天完成,丙队12天完成,根据以上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有意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结果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差异的光彩:
1.甲、乙、丙三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2.乙、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合做几天全部完成任务?
3.甲、乙、丙三队合做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4.甲队先做一天后,剩下的由乙、丙两队合做,还要几天完成任务?
5.甲、乙、丙三队合做两天完成全部任务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要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
不同的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潜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篇9: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把问题解决贯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更新观念――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应用题教学的灵魂有一位五年级的同学在家中与他的爸爸安装一幅壁画,想把画装在墙壁的正中央,可这位同学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准确的位置。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还会碰到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面对书本上的纯“数学性”的应用题能轻松自如地解答,而在生活中遇到一个极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呢?深刻地反思一下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应用题教学的灵魂。
剖析一下过去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教材的编排到教师的教法,忽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忽视了生活实际是应用题教学的来源和归宿;忽视了问题解决是应用题教学的.灵魂所在。这种数学理念的错位,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缩小了学生思维和实践的空间。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得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应用题。
二、改组教材――融应用题于计算、概念等各类知识教学之中
应用题教学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过程,它应该与计算、概念及其他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去解答应用题,使解应用题的过程成为四则运算意义的具体应用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来的,它与实际问题的融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如在教3+2=5的时候,3+2就可对应这样一个情境:“左手三只蓝气球,右手两只黄气球,合起来是几只气球?”这个情境本身就是一道应用题,将其抽象变成3+2这道算式题,计算完了以后,再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应用与计算就成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使我们摆脱原来那种过分强调数量关系,过分强调类型的状况,扩大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分。当学生再面对一幅生活情境的时候,首先将这个生活情境和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对应起来,比如有五个苹果,爸爸吃了三个,还剩几个?要用减法,显然这个情境与减法对应了起来,而不是与类型对应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学生面对某一类知识的时候,能联想到它的生活背景,如当学生面对一个算式850-18×15的时候,他可将其加上适当的生产、生活情节,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为一道应用题:a.有850吨煤,每天烧18吨,烧了15天后,还剩多少吨?b.修路队要修850千米的路段,每天修18千米,15天后还有多少千米没修?……这个过程就是先将知识与情境进行对应,然后进行组合,最后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深刻地获取知识,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表面看来没有解答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然而它却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解题途径
问题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是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迸射出多个问题呢?关键要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任意翱翔”的空间……这就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为学生提供情境并留给学生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讨论和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而是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
如设计一个商店玩具部的场景:飞机模型17元,机器猫9元,赛车6元,火箭模型21元……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会是丰富多彩的:买3架飞机模型多少元?买4个机器猫比买5个赛车少花多少元?……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关注的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假如用你积攒的50元钱买玩具,怎样买最合适?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思路,这样就更注重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应用题。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发展,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www.35d
[1] [2]
篇10:把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新的学习观,作为一种学习观。它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的学习观,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模式的新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特质,其次,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研究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扮演着其他重要的角色,再次,实现自身素质结构的更新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而对于其他知识诸如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广阔的背景知识未加以重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多元的、复合的知识结构,最后,主动构建与“研究性学习”相一致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努力主动构建与研究性学习相一致的教学方式。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一) 促进智力的发展 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
(四) 提升学生记忆品质 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让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研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二)提炼要研究的素材。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三)不断创造机会。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又一重要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在数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三) 拓展延伸中再现风采。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是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到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6月22日
篇11: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开展这次主题教育作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根本任务、具体目标等,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笔者认为,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根本原则,要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要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与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联系紧密、内涵丰富,要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的第一点就是“守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中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的就是当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主题教育要达到的第一个具体目标“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讲的也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正因为如此,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个根本原则极为重要,必须贯穿于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全过程。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既是优良传统又是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安排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目的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推动全党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切实搞好主题教育”。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这一维度可以清楚地看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它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
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在古田会议和延安整风运动中都有体现。1929年12月在福建龙岩召开的古田会议,是党的历史上首创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会议。1942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先河。延安整风运动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成功实践,创造了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我们党总是适时地在全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从而保证了中心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丰富发展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宝贵经验。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集中教育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下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陆续开展,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优良传统的延续,是对加强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来总结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一经验已被党的历史实践所证明。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要加强理论武装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理论武装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能够筑牢思想根基,从而推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重点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就是旗帜,不断加深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等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是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前如何加强理论武装,怎么做到要“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笔者认为应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从理论体系上把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纲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主题,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材料。二是要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展主题教育的讲话中阐述的三个“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结合起来。
总之,从上述这两方面下功夫,才能加强理论武装,进一步推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不但能使这次主题教育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能够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作出贡献。
篇12:把严谨细致的要求贯穿于财务工作方方面面
严谨细致是一种工作态度,反映了一种工作作风。严谨细致,就是对一切事情都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于细微之处见境界,于细微之处见水平;就是把做好每件事情的着力点放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做起,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特别注重把自己岗位上的、自己手中的事情做精做细,做得出彩,做出成绩。财务工作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和职责的特别性决定了财务工作者尤其要严谨细致。
第一,睡前多几分钟准备,工作少几小时麻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人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关键就是事前准备。如果能对任何事做到事前准备,机会来时就很容易抓住。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第二,遵守时间。纪律中最原始的内容就是遵守时间,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准时到达。遵守时间是信用的礼节,也是一名优秀的人必备的操守。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第一文库网,示范区的工作才能确保不被耽误。
第三,财务账目要做到整洁有序。在生活中,杂乱无章是一件小事,可是在财务工作中却隐藏着影响示范区工作顺利开展的隐患。杂乱的财务账目也会是一种负担,也会影响
工作质量和效率,甚至工作热情。因此,在财务工作中,要细心、细致,确保账目整洁有序。
第四,在工作中使用“日常备忘录”。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遗忘,但是,如果有“日常备忘录”,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了。把每天的工作记录下来,再根据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做完一件事之后在备忘录上做好标记,这样工作也会有条不紊。
第五,把细节注意好。在工作中,把细节注意好,做事会有条不紊,也会更好地配合其他部门、站所,确保示范区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
总之,财务的各项工作都要严谨细致。只有坚持做到了严谨细致,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 游山西村 古诗
★ 游山西村教案
★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推荐12篇)】相关文章:
设问教学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论文2023-12-03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2022-05-07
古诗游山西村2022-04-30
《猫虎歌》音乐教案2024-02-01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2023-06-24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2023-04-27
纪昌学箭的教学反思2024-05-15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2024-02-05
《立定跳远》教学反思2022-12-18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