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共14篇)由网友“Kriste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认为通过营造提问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质疑力.
作 者:徐梅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 关键词:质疑 质疑能力 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篇2: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陈敏坚 欧 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厚禄乡峡口小学)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究。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疑而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金口”难开的现象,越是高年级学生这个问题越明显。学生不懂也不问,更没有随学随问的良好表现,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即使有个别学生敢于提问,也不能抓住主题。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究,质疑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可见,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问题是我们当今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究竟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由于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故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的顾虑心理,让学生置身于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就会想问、敢问,不由自主进入“滔滔不绝”的情境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教师必须主动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热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当学生犯错时少批评少指责,抱着宽容的爱心对待稚嫩的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走进课堂时,教师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适时运用幽默的话语来活跃氛围,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时,对于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耐心倾听,适时运用有效的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以敢问、能问、善问为荣,进一步激发学生勇于发问的积极性,从而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对于不主动寻疑、不善于质疑的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无疑者须教之有疑,有疑者须教善疑,要使学生乐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1.在预习中质疑,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因此,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地方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记下来,待跟同学探讨或是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来共同探究。如,学生在预习《鸟的天堂》一文时,学生质疑的问题就有:“天堂”是什么意思?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为什么看不到鸟?第二天早上经过大榕树时为什么看到那么多鸟?怎么理解“应接不暇”?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又没有?……这样,学生带疑而学会逐步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形成质疑的能力,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2.从课题处诱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出示课题后,一句“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了些什么?他们用什么来作画?……当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后,我及时鼓励学生,表扬他们爱动脑筋,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要像今天一样爱提问题,善于从课题处提出不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合作探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品读交流,于你一言我一语中不难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从中懂得了于课题处质疑的方法,对此产生释疑的冲动,促使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学得积极主动。
3.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针对重点词句段、标点进行质疑
课文中关键语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有效质疑。如,教学《长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最后一段“这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入手,让学生进行质疑,当学生读完这一段时便提出了以下问题:“这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工程?从哪可看出长城气魄雄伟?什么是“奇迹”?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奇迹”?长城有哪些特点使它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又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的重点句“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学生质疑的问题就有: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真理找到没有?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乐于质疑、勤学善思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寻疑、解疑的过程中,学有所悟,悟有所得,质疑问难的兴趣和能力随之向着新的高度攀升。
其实,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远不只这些。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结构、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利用课文中的提示语、插图进行质疑,对老师或同学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篇4: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是学生自觉学习的需要、是师生互动性原则的体现。但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一直是我们备受困扰的问题,根据皮亚杰学说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同我们成人不一样。因而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Piaget,1970)。也就是说在现代的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质疑的法方呢?长期的教学实践材料证实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理解,步步“牵”着学生走。面对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随着现代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知识掌握的层面也越来越宽,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实施者”和“完成者”。作为教师在端正了教学新理念的同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心灵去接纳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标新立异,理解他们的质疑发难。尽管他们的质疑不成熟,偏激,不合常理,甚至会向教师提出挑战,教师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鼓励、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 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难道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对语文理解能力较强,他们认为已经学会,不必再问,还有的学生根本不敢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此不能质疑,何谈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呢?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必须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同时,我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或坐着发言、插话。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我认为学生“出声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 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曾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寻找名字来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质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4 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① 反复精读,悟出道理。
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另外,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有设计质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有意识让学生去找疑。如新教材中的《山的那边》是一首抒情诗,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适合反复读,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四人小组对读,读出韵味。自由上台表演读,读出情味。在此基础上,每人就自己的感悟,提出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自己解答,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山”和“海”在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为什么“海”的梦对我有如此的诱惑?作者所说的全新的世界你认为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能做到失望而不绝望?……。在熟读领会全诗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诗的内容创造性的扩写作文。
② 想象训练,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了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如,我们可就课文来拓展思维点,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情况。
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绘。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时,我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罗敷模样。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去再造,用自己的美学经验去补充丰富罗敷的形象,使每个学生都在心中创造出了一个罗敷的形象:有丰盈健美的,有苗条俊秀的;有鹅蛋脸,有满月脸:有杏核眼,有丹凤眼;有柳叶眉,有卧蚕眉……总之,在学生心目中是自己认为最美好的。这样比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形象更完美。同时也可让学生想象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 疏导释疑,求异创新。
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同时在释疑中,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材和新教材都出现的《曹刿论战》一文,教授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平民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我认为此过程可鼓励学生养成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他人,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要宽容,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看法,哪怕是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当然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迫使学生钻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不要让现成的结论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悉心引导。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真正通过思考发现真理。第三,要时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进行“求异思维”,时刻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张洁
篇5: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论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有利于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上课往往总是往座位上一坐,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至于提问,他们不敢提,也不想提, 即使有个别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但所提问题的价值往往不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在相互合作讨论中,学生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其认识,使其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在平时的课上,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是有的,也很高涨,都是你争我抢的,嘴里还一直说“我来我来”, 但是,当要求他们根据学过的课文提出另外的问题时,(如:学完了乌鸦和水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室里顿时就变得安静了许多,这种情况让很多教师始料未及。 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有一部分学生是怕难为情,怕说错了会遭同学们的嘲笑,也有一部分学生确实不会,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笔者在班里鼓励学生提问,让那些怕羞的学生感受到说错了没关系,没有同学会嘲笑他们,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然后放手让学生互相提,让优等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让后进生随时可以向优等生提问题,优等生也能在答疑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质疑有了生存的环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慢慢养成了提问题的好习惯。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喜欢问为什么,而家长、教师有时却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就很有可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如笔者在教狼和小羊时,一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异议:“狼这么凶猛,根本用不着找借口就可以把小羊吃掉,”笔者高度评价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表扬了他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并让学生想想课文为什么会这样写,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 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寓言故事内容与实际情况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自己动笔改写狼和小羊。
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课堂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课堂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潜能才能得以激活,问题才能得到发现。
三、提供内容和机会,使学生可问
“问题是语文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学生可提问的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解决问题。
如二年级上学期在教学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时,笔者出示了梅兰芳先生小时候的照片,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梅兰芳的眼睛, 学生的问题就来了:梅兰芳的眼睛怎么那么小啊? 他的眼睛还眯缝着,是不是近视眼啊? 有些学生还看出梅兰芳先生的眼睛有些浮肿,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看到这幅图后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他们思维的结晶, 这些问题为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质疑虽然简单,但学生觉得有物可看、有问可提,因此,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性是积极的.,这样的情境是学生可接受的,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提了那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在探索, 有的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就回答出来了,有的问题他们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生就可以共同探讨,或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答案,或予以指导,或暂时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敢于质疑,会学习、会思考的创造型人才。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可问外,还要让学生会问, 要使学生会问,如一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第一篇课文人有两个宝的时候,初读完课文,笔者问学生:“你们能根据这篇课文提出什么语文问题吗?”顿时,课堂里鸦雀无声,已经习惯师问生答的学生一时都没有了方向,不知如何是好, 他们是不是不明白什么叫“语文问题”呢? 于是笔者想了想。决定让学生先跟着我来问一问。于是,笔者说:“那我先来问一个问,人有两个宝。人到底有哪两个宝贝呢? 下面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问一问‘人到底有哪两个宝贝呢’这样的问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高涨了起来, 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下,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呢?”学生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双手会做什么呢? 大脑会干什么呢”“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那能创造出什么来呢?”“为什么要手、脑并用才能创造出东西来呢?”“创造是什么意思?”这样,一个个问题就被提了出,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梨,问是成功的阶。要让学生从想问、敢问、可问、会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篇6: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者/胡青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呢?
一、在预习中培养质疑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指导学生质疑。
1.从“课文提示”处质疑
人教版初中课本教材中,每篇课文题目之下、正文之前都有一个方框,内容就是“课文提示”。课文提示大多是从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对文章作概括性介绍,其内涵需要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才能体会。对于课文提示内容,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仔细阅读,想一想可以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笔者在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示中说,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通过这句话,你心中有哪些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呢?”这样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出了不少问题: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学生所提问题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促使学生和文本对话。教师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提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质疑的过程。
2.从“研讨与练习”处质疑
语文教材选文之后都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体现教材编写理念,是对课程标准目标的分解。或点明重点词句如何理解,或提示本文的重点,或说明该文的写作特色,或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把这些问题作为质疑的重点,在初读课文时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在读的过程中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对哪些问题有不同的想法等。“研讨与练习”中问题的解决存疑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解决问题并再度质疑的过程。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关键性语句、文章看似矛盾处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从课文题目处质疑
课文题目即文眼,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看云识天气》、《湖心亭看雪》等;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再塑生命》、《雷电颂》等。当课文题目不能明显表明线索、点明主要内容或者揭示主旨时,课文题目就成了学生的质疑对象。比如,在教学里根的《真正的英雄》一文时,教师可以教学生从标题人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谁是英雄?为什么在“英雄”前要加上“真正”这个修饰词呢?为什么是“英雄”?(论文范文 )针对课文题目的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2.从关键性语句中质疑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就是关键性语句。(1)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2)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4)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语句。在明确了关键性语句的内涵之后,学生会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它们。
对于关键性语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质疑:(1)所标记的语句的含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2)所标记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杨绛的《老王》,在文章最后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针对这一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句子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去质疑:(1)“愧怍”一词如何理解?(2)文中“我”一家对老王照顾了那么多,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呢?这句话表现作者是怎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方面质疑,深入探究,就会了解到“老王”的苦,更会了解到作者的善良。
3.从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出文中表面上看似有悖常理,自相矛盾,实则别具一格,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悖理处质疑,最终消除疑团。
例如,在教学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以下两个句子:(1)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2)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找出句子之后,笔者问学生:“这两句话矛盾吗?原因是什么?你们如何理解‘幸福’的含义?”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句意矛盾处质疑,经过探究发现:这两个句子对比来看,似乎前后矛盾,但联系到托尔斯泰的生平就可以知道“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在这看似矛盾之处的质疑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深刻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善于质疑,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519055)
篇7:语文教学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让说的和唱的一样动听 ――语文教学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作者/ 卓秀芳
文/卓秀芳
摘 要: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改变以往“重写轻说”的教学习惯,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说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注重对“说”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说得怎么样。
篇8:语文教学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的是以“写”的方式来呈现的。无形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就会重“写”轻“说”。语文课堂中,学生不能“说”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在课堂上,要清晰地表达对知识的理解或问疑,准确阐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恰当地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及成果作出评价等等,无一不涉及学生的说话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说”找一片土壤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他们在“说”之前就会有顾虑,愿意说的人也不多。因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尤为重要。为此,在语文课上,我把课堂的前5分钟交给学生,为学生开设了时长5分钟左右的聊吧。每节课请一两名学生聊聊上学路上的见闻,或谈谈今天的心情,也可以说说校园的趣事,还可以与同学分享一段美文……让一节课从“说”开始,为“说”寻找一片土壤。不在于说得有多好,而在于让学生敢于在大众面前轻松自如地开口说话。先要有张口说的意识,然后才谈得上说得好不好。学生说完后,请个别学生用关键词或一两句话概述5分钟聊吧的主题。目的有两个:一是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二是让更多的学生为“说”做准备(只有认真听了,才知道怎么说)。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让不愿意说的学生说,让能说的学生说得更好。在口语交际课上,围绕选定的话题,以“滚雪球”的方式让学生轮流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好,课前先布置学生为说做准备:搜集说的材料,整理说的内容。甚至可以把想说的先写下来,但说的时候要求要脱稿说。有准备的说一定比没准备的说更好。有准备的说最终是为了没准备也能说,并且能说好。
二、关注生活,留心观察――为“说”准备一粒种子
“说”需要的不仅是声音,更需要的是有内容的声音。要说什么,说的源头在哪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会把看到的美好,听到的精彩,触到的感动说出来、记下来。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多元的,要全盘再现不可能也不必要。我们要积累的,一定是触动到内心的,一定是有意义的。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亲历生活的点滴,而电视、网络等媒体正好延伸了我们的视野。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观看电视,关注网络,获取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丰富信息。存储的信息量大了,自然也就有话可说了。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素材,为说打下基础。在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的“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就是一个极好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让学生受到书香熏陶的同时,也为“说”做了丰厚的积累。
三、在阅读教学中贯穿“说”能力的训练――为“说”开启一扇通道
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阅读课上,不怕学生无话可说,因为,阅读对象就是一个丰富的“话源”。在确定阅读目标后,学生开始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定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读仔细、想全面、说完整。
如,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对文中的故事情节也比较熟悉,可以设定一些问题,如:“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让学生在再次阅读后说一说。这些问题的难度适中,只要认真阅读,加以简要的概括,都能说出一些内容来。一个学生说不完整,那就多让几个学生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说的训练机会。难度大一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说。学生和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也训练了说的能力。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问题“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就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各方面的原因。总有一部分学生答不出问题,怎样才能让他们也有“说”的机会呢?不妨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或者阅读时遇到的困惑。什么都说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复述课文的某个段落。总之,在阅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四、注重“说”的评价――为“说”立一面镜子
“说”,以声音的形式出现,转瞬即逝,因此,对“说”的评价要及时。对学生的“说”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特别是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说”的信心。对学生“说”的评价,有说时的评价,有说后的评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要打断,用心的倾听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当学生遇到卡壳说不下去或者说跑题时,教师可做出即时的评价,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学生说完后,要给予点评,从“说”的准确性、流畅性、完整性等方面给予评价。不一定都采用总结性的言语评价,也可以运用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请学生互做评价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样一来,说者用心,听者有心,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五、说写结合――让“说”完美延续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为“说”做了准备或者想说的学生不可能一一在课堂上发言。那么,不妨让学生把准备“说”的内容写下来。不一定每次都写,可以综合起来写,也可以以课堂感悟、日记、周记、随笔等各种形式来写。只要有表达的欲望就要表达出来,或说或写。雁过留声、声过有痕,文字便是“说”最好的存储软件。
在语文教学中改变“重写轻说”的教学习惯,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听得认真,说得好听,写得好看。
参考文献:
篇9:语文教学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2]严长春。在古诗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1)。
[3]王宏军。浅析语文教学听说能力的培养。科技资讯,(07)。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
篇10: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人们对语言直观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高级的'具有综合性的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语感和语感能力的形成和内隐知识有关,因此,语感的培养应该遵循内隐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诵读领悟文本的精髓,要内化与语感相关的理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 者:石兰荣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 培养篇11: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科书在能力训练中的作用,要使教科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能自己学习的书,而不是只能供教师讲解的书。为此,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才能。
一、培养探索精神
施教之初,贵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力求使学生能自己探索知识。这首先要启发学生“有疑”,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
要使学生“有疑”,首先要为学生设疑。例如:我在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我问学生:葫芦藤开始长得怎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一一回答并不困难。紧接着我就设疑:“为什么虫子那么多,小葫芦就落了呢?”我从他们那困惑不解和投向我的期待的眼神中,看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这种期待正是表明学生想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探索学习方法。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满足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索方法。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例如:我在教《蜘蛛》一课时,讲了蜘蛛如何张网捉虫吃,课文分析完后,有问题要问。其中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那它自己在网上爬来爬去怎么不会粘住呢?”会这样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十分可贵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着意爱惜与扶植这种探索的热情。当将来的某一天,学生们以那无比绚丽的智慧之花和无比丰硕的创造之果,奉献给曾经培养过他的老师和社会时,我们就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有着何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二、创设情节,启发想象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可问学生:“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很难过。
倘若让你代替小壁虎继续借尾巴,你会怎样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向小马借,向小蝌蚪借……教师再引导学生问:“不向动物借,可采用什么办法?”“在科学院克隆一条”……这样,教师不束缚于教材,而是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引导各种答案,哪怕是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既有效地训练了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创造能力。
三、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是发展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内驱力。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心理,常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涉猎新知识的积极性。 如学生刚接触到“反义词”这个新知识时,我没有急于讲解其中的含义,而是做了一个令学生满心欢喜的游戏。我说“把手举高一点”,他们就“把手放矮一点”;我说“向后退一点”,他们就“朝前跃一步”;我说“向左跨一步”,他们就“向右迈一步”……学生兴趣盎然地和老师做完游戏,我最后说出了游戏的名称——“说反话”,并让学生再做一次。老师最后总结:游戏中的“高和矮”、“前和后”、“左和右”都是意思相反的词。这样,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死记来代替思考、代替明晰的理解,用硬背来代替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使孩子变得蠢笨,最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有效方法之一,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容易为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感染。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的素材,使孩子自始至终处在感知、想象、理解的氛围中,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以教学《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课文的最后一段列举了许多奇石景点,但都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和思考的机会。为了加深学生对黄山石又多又奇的印象,为了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我放映了黄山奇石的视频片段。虽然当时已临近下课,但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给奇石起名字的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活泼有趣。这正是因为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优势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较好地发挥多媒体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能力方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着力培养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篇12: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曹庄小学 祁建华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看出来?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 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1.“每日一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3.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并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好多思的习惯。
总之,让学生“善问”、“好问”,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学生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曹庄小学 祁建华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1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摘自《小学语文教改》/10
(许昌市实验小学 张淑珍)
篇14: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思维。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然而,这也正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的想象,进而产生疑问,例如《乌鸦喝水》这一课,讲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从而喝到了水。讲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乌鸦口渴了,但它找到的瓶子口小、身高、水少怎么也喝不到水。在此基础上,我打破常规教法,带学生学习最后一节,学生惊喜地发现乌鸦居然喝到了水。至此,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在心里画了一个大问号:它是怎样办到的呢?学生急不可耐地阅读了课文的中间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时,有同学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里面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呢?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瓶子的四周有玻璃挡着,水只能向上移动,水位就升高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悬念中解决了,学生们对这只聪明的乌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一旦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向更深一层次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一种新的求知欲的形成。刚开始,由于孩子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提出些幼稚或错误的问题。作为教师,决不能轻易或粗暴地扼杀这娇嫩的幼苗。《熊猫妈妈听电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朋友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在讨论“笑个不停”在句中意思时,突然有学生举手问:“真奇怪,大家看林林表演滑滑梯,笑个不停。他们不要吃饭,不要睡觉啦?”这个看似小儿科的问题并没有被我制止。我意识到这正是孩子主动探求、积极学习的一种体现,处理不当就会扼杀孩子这种可贵的学习精神。于是,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笑个不停”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经过讨论,马上有人举手说:“这是看表演呀,看表演时大家笑个不停,看完表演他们当然要回家的。”回答得多好!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愈来愈强烈。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松树的尾巴》时,我刻意地教学生如何提问。第二节我示范提了三个问题。(1)作者是通过什么事写松鼠尾巴的用处的?(2)松鼠妈妈为什么只对小松鼠说:“笤帚就在你身上啊”,说完就出去了呢?(3)为什么在写小松鼠找笤帚时用上“找遍全身”、“最后发现”这些词语?然后,让他们自学第3、4节,试着提问。聪明的学生有了提问的例子,便举一反三,也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次松鼠妈妈要把小松鼠尾巴的用处直接告诉它?(2)松树妈妈对小松鼠说:“乖乖,盖上你的被子!”这次,为什么小松鼠“马上明白了”呢?(3)能否把“它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改成“它把毛茸茸的大尾巴披在身上”?有了这些指导,学是在课堂中的提问便逐步趋向深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渐增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是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应进行适度的调控,针对教材要求,把矛盾集中,使学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产生讨论,展开讨论。
(一)、课前预习,布置提问
以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不外乎要求学生自己认读生字,查查字典理解词意,读几遍课文。而上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预习簿上,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可得优。有的学生惰性作怪。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因此,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能提出三至五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质疑能力。
(二)、注重讲评,提高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只是写个成绩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我想既然自己打算在这方面作一些研究,就必须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因此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觉得哪一个问题提得不错,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并理解课文的,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些问题记录在提问纸上布置在提问栏里,每过一段时间,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当选为“提问大王”。
新课之前,我总是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孩子们听,并且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真仔细,真会开动脑筋,被表扬的小朋友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小朋友通过讲评也慢慢学会了怎样问。
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怎样才算得上有价值的问题呢?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究竟在哪呢?只有通过批改,教师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同时,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提高,我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钻研和理解,学生的问题给我许多新的思路及设想。
如在教学《拾贝壳》一课时,为了体会词语运用的正确性,我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孩子们区别“拾”与“捡”的词意。通过两个动作的演示,学生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更清晰了。忽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课题为什么用‘拾贝壳’,而不用‘捡贝壳’?这是我在备课中忽略的内容,但学生一问,到引起我的重视。我知道,词句的训练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在理解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去进行。因此,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拾”与“捡”的真正含义。明白“拾贝壳”表明看见一个就捡一个,而“捡贝壳”则表示在许多贝壳中有所选择地捡。孩子们到海边一定是来拾贝壳的。若是如文中所说“口袋装满了,手帕盛满了”,他们才会有所选择地捡自己特别喜欢的带回家。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思索,帮助我们吃透教材,那就应该算是有价值的好问题。
在讲评学生疑问的同时,我还注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属于对词语质疑,有的属于对课文内容质疑,还有的属于对题目、语句、标点等进行质疑。通过讲评,让学生逐步感悟怎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读思质疑、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首先,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初读课文阶段,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海上气象员》一课,我板书了课题,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气象员?”学生答:“预报天气情况的人就叫气象员。”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谁是海上气象员?为什么说它是海上气象员?这位海上气象员是怎样预报天气情况的?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性趣,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在一遍又一遍“读”的过程,自发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聪明的华佗》第四节中,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学讨论提出许多问题,华佗为什么要两只手各拿一把嫩草?华佗为什么拿着青草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通过交流弄明白了,有的说:“华佗采鲜嫩的青草是因为鲜嫩的草是羊最爱吃的,羊吃了嫩草就不会再打架了,这样就把羊分开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两只手各拿一把青草是因为在他面前有两只羊,这样一只羊吃一只手上的草,另一只羊吃另一只手上的草就不会打架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拿着青草在羊面前晃动是因为能引起羊的注意,也就不会打架了。”随后,我进一步把质疑问难引向深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华佗在羊面前晃动青草仅仅是引起羊的注意吗?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越发觉得华佗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他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生通过质疑问难的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我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学懂了,还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通过再质疑,解疑,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如《美丽的大公鸡》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只美丽而骄傲的大公鸡四处与别人比美,最后受到教育改正了缺点的故事。鉴于故事前后大公鸡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断定二年级的学生会对这只公鸡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学完课文后,我别有用心地设疑“你喜欢这只大公鸡吗?”果然,他们产生了新的疑问:“这只大公鸡究竟可不可爱?”这时,我及时进行引导,先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帮助学生明白这只公鸡是很骄傲,但它能勇敢地改正缺点,成了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是值得大家喜爱的。
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我发现学生既兴发问中有质量的问题更多,上课时,我允许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讲话,提出他们的疑问。能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有时学生会打断你津津有味的讲课而插入一些在你看来根本是莫名其妙,不值得提的问题。每当这时,我只能耐着性子提醒自己,学生是在开动脑筋,否则他们不会有异议,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为培养学生质疑的好品质,我的确牺牲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课上的质疑,我一般由学生相互交流解疑,学生解释得不正确,我给予纠正;学生回答不全面,我加以补充;有时学生的提问很棘手,教师吃不准,甚至根本答不上来,那只能放下架子,对学生说对不起,请学生允许老师查找资料或思考后再回答他们的疑问。决不能为了维护面子向学生错误地作解释,课后,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放在心上,尽力给学生满意的答复。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这正如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网友来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共14篇)】相关文章:
让个性教育走进课堂--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个性教育(网友来稿)2023-12-06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2023-11-23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的论文2023-03-31
三疑三探心得体会2023-06-12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2023-04-18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2023-10-07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心得2024-04-09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2022-05-02
初二语文教学计划2022-05-08
浅谈初一学生的创新阅读教学(网友来稿)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