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

时间:2022-08-20 07:41: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反思文学(精选20篇)由网友“wiw”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反思文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反思文学

篇1:反思文学的名词解释

“反思”一词,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而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即对“”、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的环境背景中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哲学思考的介入。所谓反思,从哲学角度理解,就是人类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反思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作为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符合“反思”思维的特点。伤痕暴露了,那么是谁造成了民族与个人的创伤?又是怎样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历史传统、现实因素及人性根源,导致了长达几十年的摧残伤害竟然能以合法而崇高的名义进行?

综观“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上。这种对“人”的“反思”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它首先是主要针对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其中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而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则以看似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的性格弱点,指出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国后的左倾灾难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记忆》则以某地宣传部长秦慕平对曾经被自己错判为“现行反革命”的少女方丽茹的忏悔,反省了一个时期内不正常的“现代迷信”及自己在这种现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对“”中种种事件表现的深刻程度显然远远超过“伤痕小说”,但它仍局限于将人仅仅放在政治层面思考。这种情况随着“反思文学”的深入出现了变化,很多作家不久就开始转到对“人本身”,如“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问题的思考上。

这些作品或张扬被左倾思潮压制多年的“人道主义”,甚至歌颂某种“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如表现“同情”的《离离原上草》 、表现“母子亲情”的《女俘》 、表现“友情”的《驼铃》和表现“爱情”的《如意》等;或探讨“爱情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如《爱,是不能忘记的》 、 《春天的童话》 、 《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或讴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 、 《迷人的海》等;或思考生存价值,如“知青小说”中对往日做写实性却富于诗意的回忆与描述、“右派小说”中立足政治历史之上对自己的心理历程的解剖。

反思文学的意义

1、现实意义:

从党和人民关系角度反思历史教训,确立“人民是上帝” 的历史观念。特征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2、历史意义:

立足当代历史进程,揭示从左到极左的转化,促进现实主义深化。最基本特征:思考或沉思。《李顺大造屋》。

3、文学意义:

艺术上新的变革与探索。中篇小说崛起,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结论简单化:归之于放弃优良传统,因果式的历史观。

B、传 统思维模式:为民请命。

C、基本手法还是回忆和对比。没有形成全新的审美规范。

篇2:文学的反思读书笔记

“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还要多读教育教学名著。不光要读,还要品,要思。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培养教师的气质。在没有看《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之前,有许多问题,我虽然也会一闪而过,但不会有太多的深思,觉得似乎就应该如此,但在看了书之后,往往就会引起我的共鸣。把我潜意识里的想法都唤醒,呼之欲出了。

我们老师有着不一样的工作,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小孩子,他们犹如一张雪白的纸,我们老师给他们绘画上什么颜色,他们的纸上就会有什么颜色。孩子们在没有上学之前他们纯真、善良、好奇心强、好动,但在孩子们上了小学之后他们又有什么变化了呢?孩子的变化是在学校之后开始以及定型的。什么样的老师往往会带出什么样的性格的学生。一位母亲曾今这样说:“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是啊,这不得不是我们老师所要反思的内容。我们为孩子做过些什么?

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给孩子加上了很多的枷锁:上课不准说闲话、不准做小动作、回答问题要先举手、上课不能趴着……这些对于上课的规矩应该还有理由可言,毕竟上课时候是一个集体,要有一定的秩序。但是下课呢?由于很多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不得不对孩子的课间活动做一些限制,特别是在孩子由于玩耍而受伤的时候,往往很多时候其他孩子就会因此而有所牺牲:若是某同学在课间玩跨步的时候骨折了,一次也许不会,但可以保证事故出现的次数多了,老师肯定会禁止孩子们玩这种游戏;因为其他学校出现的溺水的事故多了,便更是禁止孩子们游泳,不过有一点还好,要是有大人陪伴是允许的,记得小时候的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的:捉螃蟹、抓小鱼、游泳、玩水,真是没法比啊,似乎更喜欢自己的童年;由于现在班级人数都很多,所以是不允许在班级里追跑打闹的……似乎不允许做的事太多了,老师的口头禅似乎就是“不准、不允许、不可以”,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渐渐长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丢失了什么呢?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应该有所反思吗?有,我反思了,结果是不得而终:安全和快乐,站在老师的立场肯定会选择安全。

篇3: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施整体来说落实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整个课堂的反应比较热烈。特别是第一段,老师让学生自己模仿课文介绍自己,部分学生介绍得很有意思。有用王宝强的,有用陈奕迅的,有用周杰伦的,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比较好。

关于诗歌的介绍,由于学生基础的原因,最后放弃没用了。念了一首诗,结果基本上听不懂,基于时间上的考虑,最后决定放弃。

第二段的隐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杖击古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早至晚,兴尽乃号泣而归。学生都画线标明,以体现其隐士特征。

第三段的少年经历,重点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厉志教育。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屈服,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不自伤自怜,而是自强自励,其超凡的意志给学生和老师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的翻译与讲解相对而言可以通过课外补充,以加强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以冷峻的笔调回顾自己的一生,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撷取自娱的乐趣表明自己的心态,王勃的《滕王阁序》抒发青年士子的不遇之悲,而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和白居易的《与微之书》则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寻找心灵的调适和纾放。讲清了这些文章内涵,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精讲在阅读中常见的文体特征。本册选修的主要是唐宋散文成就最为突出的游记、传记、书信、辞赋、议论等五种文体的文章,这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教师应精讲,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篇4:文学

文学就是思想和笔尖融合尔产生的。

它是人类思想的最好见证

没有文学的心灵是干枯的沙漠

没有文学的世界是一块荒凉的墓地

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一段寂寞的苦途

二小四年级:周长江

篇5:文学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

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伟大渺小,卑微等等。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

在c?汉密乐顿的作品《小说之素材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美国某君,搜集一人之手迹、支票、帐单、照片等,以作小说,试验卒失败。”意思就是说,一人想用真实的人生为写作对象,来写一部小说,但最终失败了。可见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所以,准克地再现人生的做法在文学的做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每一部文学着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着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好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

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

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

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

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

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

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晓人情:《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人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

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篇6:文学_

有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我国应该设立一个世界性文学奖项----李太白文学奖。

我对于这个设想感到诧异,设立这一个奖项有益也有弊,但是最终一定会不断向”变质“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变质“的文学奖,用中国人的眼光评判世界文学过于片面,以狭隘的眼光和一个奖项来争夺世界文学话语权,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弊大于利。

首先,这个奖项会使中国文学走上商业文学的道路。放眼纵观如今中国社会,大街小巷公交地铁,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台智能手机,话语之间讨论着游戏,电视剧,然而讨论一本优质文学作品的话语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相反,商业文学引领了时代潮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例如《大主宰》,《斗破苍穹》等等小说都成为商业文学中的领军品牌。这些小说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内容新奇、有趣、扣人心弦、可持续性等特点,将读者的目光牢牢抓住,并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中国文学自身不能与商业文学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形成”有金钱、有质量、有作者、没人看“的尴尬局面。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作者转投商业文学,以”混口饭吃“。由此可见,设立该奖项会形成使得其反的效果,加速中国文学走向灭亡。

其次,设立这个奖项显示了我们中国文学过于自信。中国文学发展如今迫在眉睫,在和世界高级别文学作品竞争中屡次甘败下风。20xx年10月11日莫言荣获第一个中国人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引发国人关注,然而这一次获奖看似为中国文学打入一剂强心剂,可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获得李太白文学奖的中国作品在国内势必会受到热捧,却不被国际认可,对李太白文学奖和中国文学盲目自信的批评声就会日益高涨。

中国文学亟待进步,发展好比老牛拉车。李太白文学奖,我们不需要!我们不需要一个让自己独有的文学”变质“的奖项,一成不变引领中国文学前进的唯有”工匠精神“,带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争夺世界文学话语权不能以一个奖项来衡量文学作品的含金量,”是金子总会发光“!更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才能代表中国文学,向新时代、新标准的世界文学进军;汲取世界文学有益经验,这才是真正进步的中国文学!

篇7:文学_

天空灰蒙蒙的,秋雨凄凄漓漓地下着。五颜六色的雨伞在空中缓缓浮动,形成一个彩色的流动天空。伞下的行人都弓着腰,耸着肩,神态木然,很少平日的从容洒脱,有些怯懦,有些匆匆,整个身体尽可能蜷缩在伞下以避风雨的侵袭。

望着浮游在雨中的芸芸众生,猛然想起刚刚收到的一条短信:“不管人生路上几多风雨,朋友如伞,伴一路晴空!”不觉笑了,笑得有些凄然。是啊,朋友的心意领了,这温馨的问候,浓厚的情谊,确实令人感激,更值得珍惜。但是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朋友哪能伴你一路晴空?!你又怎能一生身心从容?!况且心雨来临的时候,经常就在瞬息,也往往不择其地。或在子夜,或在心里,来无影去无踪,茫茫然理不清,说不明,朋友这把伞真的经常无能为力。只能任凭淋雨的心湿漉漉的在寒风中颤栗,没有阳光的激励,也找不到宣泄的通衢。

现实中的朋友没有距离,诉说时总会有所顾忌;再说,这年头,谁的人生都充满荆棘,谁都活得不容易,经常给朋友添堵增气,渲染自己的抑郁,实在是不算义气。网络中的朋友都长着双翼,刚刚还似乎心心相依,转眼已各奔东西,销声匿迹;刚刚还是风和日丽,转眼就雷鸣电起。距离产生的真诚美丽,经常因为缺乏厚实的根基而太轻易飘然而去。几多无奈,几多忧悒,几多感慨,几多狐疑,如何能寄托心灵的疲敝,阻挡猛烈的心雨。

既然“伞”的作用是遮蔽风雨,因此想到了“文学如伞”,文学创作可以驱散心灵的风雨。这才是心灵最安全的避难所,最纯静的栖息地,最畅通的倾诉渠,最忠诚的倾听器。文学是储存感情的行囊,是收藏心事的寓所,是成长生命的丛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灵的风雨来临,笔尖下、屏幕间,随时随地都可无拘无束地流溢着喜怒忧郁,不受任何时空限制,不需要任何包容理解,也不需要任何谅解歉意,最重要的是永远不会有被遗弃的失意,主宰这把伞的是你自己,你在伞里能享受到真正独立的扬眉吐气,也能在这里宣泄得畅快淋漓。如果能够通过这把伞的传递,相遇相识几位知己,在文学的园地不离不弃,淡然之交如君子,那将是人生最大幸事乐事,可歌可泣。

文学如伞,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演义着人生的悲喜剧,生命在这里留下最真最美的痕迹。

篇8:文学_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它的成功在于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千百年后,当我捧读这部巨著时,依旧被人物的鲜明个性所感动。

曹雪芹有个性,他教会我面对逆境时要无畏地面对。曹雪芹少年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根本不了解何为贫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曹家衰败,曹雪芹移居北京,过起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贫困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曹雪芹的个性。他并没有像当时的文人一样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来讨好权贵。因为他明白这些人在文学的舞台上永远都只是跳梁小丑。于是他坚守自己的个性,历经十年,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让自己成为文学舞台上永远的主角。曹雪芹的坚守,让我明白,坚守个性可以战胜逆境创造辉煌。

林黛玉有个性,她教会我要真诚地展现自我。在群芳争艳有大观园里,黛玉也许不是最美的,但她却是最纯洁的。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地追求富贵,她小心翼翼地生活在充满利益争斗的贾府里,努力坚守自己纯真的个性。也许在常人的眼中,黛玉是多愁善感的,是娇弱无力的,但黛玉的纯真个性又是每一个读者不能忘却的。她的独特个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巅峰。黛玉的真诚个性,使我明白,坚守真诚必会赢得生前身后名。

宝玉有个性,他教会要勇敢地追求。在一般人眼中,宝玉是个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但是在我看来,他却是一个敢于追求的铁血男儿。他不热衷于追求功名富贵,而是致力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只因为那句“好好读书,以求功名”的话,他生了气,从此不再理会宝钗。他的内心是那样地纯净,不容许有一丝的杂质。追求自我的过程是那样地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即使是黛玉死后,他也不愿与宝钗在一起,剃发为僧遁入空门。宝玉勇敢地追求自我,使我明白坚守个性需要牺牲。

心境似云,有聚的浓烈,也有散的寡落;心境似水,有静的轻柔,也有动的汹涌。一部《红楼梦》描绘了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多少特色鲜明的人物。《红楼梦》教会我:不做别人的模板,要做参天的大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树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

篇9:文学

我们迎来了第一堂语文课,老师捧着课本走到讲台前,笑眯眯地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大家用掌声欢迎他自我介绍!”

新同学悄无声息地走过去,脸涨得通红。那是一张有趣的脸,脑门和下巴突出,鼻子似乎凹了进去,从侧面看,就像只弯弯的香蕉。有个同学低声嘟囔:“嘿,长得有点像猩猩!”旁边的同学立刻附和:“就是就是,他不是来作自我介绍,倒像是来吓人的。”

他咧开大嘴憨憨地说:“我有个很好玩的绰号,大家都叫我大猩猩。”说着,就挥动拳头擂着自己的胸膛,发出一声怪叫。教室里爆发出笑声,老师憋不住也捂着嘴笑了。老师安排好他的座位,他屁股一撅坐了下来。

我一直无法平静,时不时还会偷笑,如果他真是大猩猩的话,又是怎么从动物园跑出来的呢?不过,有了“大猩猩”,我们平淡的生活变得风趣了。

篇10:文学

轻轻读到那抑扬顿挫的“兮”,感受着那遥远古代传来的香醇的韵味,脑中浮现起矗立在江边DD那多愁的楚国三闾大夫,细细倾听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对自身前途的悲愤万千……他那倾刻间的纵身一跃,使无情的江水泛起轻微的涟漪。永远、永远,他沉睡在了汩罗江底,但他那涅的性格。却久久地回荡在中国文学史的长空。

此刻,跨越了数千年现代我捧起你的千古绝唱《离骚》,细细地体味这跨越千年的共鸣……

华美李白唐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从几岁开始,接触到你的诗,从此便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从五言到七言;从绝句到律诗;从《将进酒》到《蜀道难》……每每读起你的诗,心中便有一股气在蒸腾,大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豪气吧!号称“青莲居士”的你,游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亦把非凡的文采撒在了每一处角落,把你豪迈的性格撒在每一方土地上;你可以为素昧平生的汪伦写下《赠汪伦》,你可以为了朋友的安危写出《蜀道难》,但你,你不会为那些骄横无耻的达官显贵的高官厚禄所动,为此滴上哪怕是丁点儿的文采!这就是你,放荡不羁却永远释放着才气的你!读罢你的诗,心中不由得发出感慨,中国文学宝库一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精髓?李清照?宋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捧起她的词,全身的血管顿舒张了许多,静静地咬住每一个韵脚,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感觉,她,身为女子,却有着比男人更高的才华;她身为女子却有着比男人的荣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袅袅回旋的幽思,慢慢地渗透在夏日的夜空中,闻一会儿,醉了,被这感动地的思君之情所陶醉,所感动了。

陶醉一起幽美的词中,似睡似醒的头脑里发生呼唤:“她,伟大的女词人,文学史上真正的中国英雄”。

篇11:托尔斯泰--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罗斯著名文学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托尔斯泰一生作品极多,但是,其影响最为著名的当属《战争与和平》,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19世纪上半叶的法俄战争为背景。《战争与和平》一书是托尔斯泰一生文学生涯的颠峰之作,在其创作的生涯中,《战争与和平》不仅代表了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还表现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极端反思。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托尔斯泰对战争是有着很深的体会的,因此,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托尔斯泰以一个俄罗斯上流社会贵族青年的视角展现了在那个战争频仍的年代中,一群爱国者在国家遭到侵略时所作出的表现。这是一部讽刺加爱国感召的著作,也是全景描述19世纪早期欧洲历史和贵族生活的巨著,书中大量出现在19世纪早期生命显赫的那些人物,拿破仑、威灵顿还有亚历山大皇帝。回顾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而历史本身的意义也在于他们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时期,这期间他主要生活在自己的庄园中,思索着人性的问题。终于,1877年,历经4年的创作,经过多达12次的修改,托尔斯泰第二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以其日臻成熟的文学技巧将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下完整地烘托出来,并使人性伪劣的一面暴露无遗,更加鲜明地刻画出一个争取自己权利却在舆论和旧体制的压迫下最终以结束生命作为代价的19世纪妇女形象。这部作品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女性地位所受到的挑战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榨。

18,继《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著作之后,托尔斯泰再次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巨著《复活》。这部巨著一改托尔斯泰以往那种以上层贵族社会为视角的做法,转而以俄罗斯君主制度下的宗法农民作为他的主要代言人,通过对男女主人公遭遇的描写,深入揭示了在俄罗斯旧君主制度上人民生活的艰苦与不堪。但是,作为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文学家来说,托尔斯泰虽然看到这些事情的本质,但是他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文学创作揭露这些现象,本身并不能为俄罗斯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带来更多的益处,于是,托尔斯泰在常年创作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没有办法通过文学来改变俄罗斯现在的命运。

1910月,托尔斯泰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及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就这样带着无奈与寂寥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旅程。托尔斯泰是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的最伟大人物,在他的一生当中,对社会、人性和制度都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但是,作为贵族一员,他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现实,他只能在自己的庄园中尽量给予那些农奴一些好处,却无法将这种好处带给整个俄罗斯的农奴们。

但是,托尔斯泰仍然不愧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朽巨匠,虽然他在创作上与巴尔扎克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对社会、人性和制度的指摘却是如出一辙的。

篇12: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的美学反思

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的美学反思

刘旭光

当文学的传播媒介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对文学本身会发生什么

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对于文学本身

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们反思网络文学这种新的

艺术现象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关注网络文学

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从本质上决定了网络文学在艺

术和美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决定了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的特质和价值所在,换言之,决定了网络文学存在的权利问题。

在回答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于文学本身的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对

文体形式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历史地回顾:文学的最初样态是民

歌,而民歌是口耳相传的,它不需要也没有什么物质媒介,文学在这

个阶段是完全民间的,是人民性的,文学的任务也是单纯的,劳者歌

其事,饥者歌其食,文学是人民的情感与要求的最直接的流露。文学

的第二种样态是由官方收集并改编过的民歌,以及一些官方文件,这

时文学的媒介是竹简和帛,还有青铜器。这一时期的文学依赖于物质

媒介,而这种物质媒介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因此,文学开始承担

官方赋予它的政治任务,“兴观群怨”这种文学的功用观正是从官方

的角度对文学提出的要求,通过采风,以及对采来的民歌的改编,文

学开始官方化了。文学的第三种样态是由专业人员创作的诗,文和史,

纸成为文学的主要媒介。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专业的文学创造者,

也就是所谓的文学家的出现,从汉代那些辞赋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创作群体,他们借鉴并且改造民歌的形式,把民歌

艺术化,精致化从而使文学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也造成了一种对立,

一种有媒介的,以官方的审美情趣为主导的文学与无媒介的以民间审

美情趣为主导的文学的对立。就这种对立的物质形态而言,我们可以

称这种对立为纸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对立。文学的第四种样态的主体是

小说,特别是白话长篇小说,小说的发展和普及的前提是纸的普及和

印刷术的发展。纸作为一种市民社会的日常用品,它的这种属性决定

了小说必然以市民社会的审美情趣为自的主导。在文学样态的变迁中,

我们可以发现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它的物质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

系,简单地说,在竹简的时代不可能出现小说,文学的物质媒介制约

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而物质媒介本身的性质及其阶级属性,也就是这

种物质媒介主要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决定着文学的时代性的审美追求。

那么,当文学的传播媒介转化为网络以后,网络对文学的审美追

求产生了哪些影响?换言之,网络时代的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出现

了那些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从网络,也就是文学的物质载体,从文

学创作者,从文学欣赏者三方面分析实际发生的变化。变化一:网络

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和传统文学的物质载体现比,是一种突破了原有

物质载体的物质有限性的载体。所谓载体的物质有限性,是指作为载

体的物质因其固有的特性而对它所承载的信息的束缚。这种突破是革

命性的,它把原物质载体的如竹,金属,帛,纸,羊皮,石等具体物

质给文学加上的种种束缚如该物质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它的所有权在

审美意识上的反映;这些具体物质材料作为一种有限存在所受到的时

间和空间限制和这种限制对文学传播和创作的影响;这些物质材料对

阅读方式的束缚;这些物质材料所能承载的信息量的局限对文学传承

和文学创作方式的可能性的束缚,这些束缚都有因为网络这种非具体

物质的承载和传播方式的出现而被抛到身后。更为重要的变化是,网

络是一种真正具有人民性的物质媒介,它向所有人开放,它扫除了原

有物质载体的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它开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

能也就我们要提出的变化二:文学创作者的变化。文学经历了民间创

作到专业文人的创作后,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它体现出了一种向民

间回流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并不是单纯地回到起点,而是一种彻底的

开放,如果说文学在它的起源处是民歌一枝独秀,其后是文人创作的

一脉独张,那么,现要我们可以说,网络为这两股激流的汇合创造了

机遇,从而也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诞生开辟了一个生长点。对

于民间文学和民间审美意识而言,它找到一个直接展现自己的舞台,

而在传统上,民间文学只有通过文人采风才能走上前台;对于专业文

学创作者而言,他和他所代表的.官方审美意识作为文学界内的主流话

语,必然遭到挑战。网络为每一位愿意进行文学创作并且愿意把自己

的作品,把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展示给大家的人提供了发言机

会,网络使得文学创作者在数量上和风格上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了,

从而使得各式各样的审美意识和各式各样的语言风格都有展现自己的

机会。立足于第二个变化,文学欣赏也就是阅读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网站和网页取得了和传统的信息传播单位如电台,电视台,出

版社,报社,杂志等同等的地位,但和这些传统信息传播单位相比,

在数量上更加丰富,在风格上更加多样化,更能体现倾向性,而且在

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上取得了质的突破。这种突破决定了读者的阅读

要求和审美倾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满足,而且使读者获

得了自主的选择权,更为关键的是,读者的这种选择权被网络所提供

的快速切换的可能性极大的强化了,所谓快速切换,是指读者可以出

于自身的兴趣和要求而在文本和文本间,网站和网站间进行快速的转

换,而这种转换速度是以纸为媒介的书不可能达到的,即使是坐在图

书馆里也不可能。

从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的变化在美学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

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带来的创作者的迅速膨胀以及作品的迅速膨胀

即带来了混乱,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这些新气象首先表现在审美

意识的多元化上,各阶层的人在网上进行文学活动的时,会自觉或不

自觉的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语言特色表露出来,因而在网上我们可以

读到各式各样的作品,典雅的,恢谐的,优美的,粗俗的,甚至还有

充满肉欲的;看到各式各样的文体;听到各式各样的言语。当所有这

些风格,文体和个性化,行业化的语言在同一个页面上同时展现出来

时,网络就变成了一个狂欢节上的广场,一方面,他仍然有官方文化

和官方审美意识的地盘,同时它也为非官方一些东西提供了展示自身

的场所。官方总是与严肃,与专横,禁令,限制联系在一起的,而非

官方的文化形态虽然粗俗,粗糙,却是生机勃勃的,是与欢喜,热烈,

和随心所欲的自由,和无所畏惧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文学作为由生活

在社会各个层面的网民创作的文本,它在审美上的非官方性质是明显

的,在那些被称之为无病呻吟的作品中,在那些调侃,反讽,诙谐,

粗俗,甚至带有痞子气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生命活力,涌动着大众

的气息,而这种气息,是用传统意义的“美”所不能涵盖的。从这个

意义上讲,网络文学向传统的以“美”,以“雅”为指向的文学理念

发出了挑战,“俗”并不可怕,只要俗的真诚,网络文学为下里巴人

们提供了一个向“美”文学挑战的机会。正是因为网络的全民性,所

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应当有民间审美意识的地盘,但这并不是

说就要排斥官方审美意识,因为网络本身也是向官方审美意识开放的,

有很多网络作者实际上就是拿官方工资的职业作家,或者是在官方审

美意识中成长起来的知识份子和文学爱好者,他们当然是传统审美意

识的捍卫者,即然网络是全民的,那么他们当然也有权力把传统文学

的传统审美意识延伸到网络中来。多元化的含义是指多种因素独立并

存,而不是把多种因素化合为一个整体,多种元素是彼此独立的,他

们之间应当是对话关系,是平等的,因此,真正的网络文学应当是一

个开放性的范畴,它兼容各种审美意识,各种文体,各种话语风格,

最终在兼容之中形成属于网络这种载体自身的风格。

新气象二体现在网络文学在创作上的心灵化。绝大部分在网络上

发表作品的创作者并不是图名,也不是图利,创作仅仅是因为兴趣和

激情。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都是网友们不吐不快的率性之作,是网友

们的情感和心灵的最直接的流露,是一种完全在非功利心态下的创作,

这样的作品是真实的,真诚的,真挚的,是彻底心灵化的,这一点正

是民间文学的最大特色,也是网络文学的最大特色,正是在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体现着文学的民间化。在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将

发表的时间周期降到最小,把发表作品的物质投入降到最小,并且不

期待物质回报,因而网络文学有可能从商业社会的功利主义中超拔出

来,摆脱功利的束缚,而这是以纸为媒介的文学做不到的。我们并不

怀疑传统文学的真诚,但是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更加真诚,更加心

灵化。创作上的心灵化必然带来文本在风格上的心灵化,真正网络文

学应当是心灵化的文学,是直率,坦诚,无所顾忌的文学,是自由的

文学,这应当是网络文学在风格上的主导。

新气象三体现在网络文学的欣赏者在阅读上的纯粹化。所谓纯粹

化是指,读者的阅读完全以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倾向为标的,每一

次真正完成了的阅读都意味着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这样的阅读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阅读,这种阅读是非功利的,是纯粹的阅读。由于

选择的多样化和快速切换的可能,让一个网上阅读者完成一次完整的

阅读是困难的,如果一篇文章不附合他的审美要求和当时的情感状态,

那么他可以马上切换到另一篇,尽管这种切换有时显得匆忙而草率,

但不可否认,这种切换往往是一种过滤,只有那些真正附合读者情意

状况的作品,真正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才能让读者完整的阅读下来,

这即是对阅读的过滤,也是对作品的过滤。在这种过滤中体现着一种

自由,这种自由我们可以把它表述为:“我只读我想读的”,这种自

由是对一切强迫阅读的反抗和突破,这种强迫可能来自传统,来自他

人的目光,来自功利目的,来自官方,来自意识形态,而网络本身抵

制这种强迫。非强迫性阅读是真正的审美阅读的基础,只有非强迫性

阅读才显现读者心灵的敞开状态,只有在心灵的敞开状态下,读者才

能进行审美阅读。而正是因为网上读者完全的非功利的审美阅读,反

过来要求网上作品也只能是非功利的和真诚,否则读者就会毫不犹豫

的“退出”. 新气象四体现在网络文学对文字的突破上。网络提供了

这样一种可能,一种令文学突破语言和文字的可能,一种把文字、声

音、图象结合在一起的可能,它已经具备了在同一个页面内把文字、

声音、图象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能力,跨文体写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跨艺术体裁的写作,作为一种实验文本,完全是一种有必要的和有益

的尝试。尽管跨艺术体裁的写作对于一般文学爱好者来说还很难做到,

但我们有理由满怀信心地等待它的诞生。

尽管文学在网络上体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气象,但是我们必

须承认,真正的网络文学还没有诞生。这些新气象仅仅是为网络文学

的诞生提供了一种可能,为网络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几块基石。有人说

现在的网络文学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的确是呻吟,也的确是小

资产阶级的,这是现在网络文学的问题之一,但并不是“无病”的,

真诚是网络文学的特质之一,是因为痛,因为爱,因为恨才呻吟。呻

吟没有错,问题在于,呻吟的声音太小,太单一了。网络是大众,网

络为审美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因而,真正的网络文学应当是一种众

声合唱,是各个阶层的各种呻吟的混合,它的声音应该大一些,再大

一些,最终成为咆哮和怒吼的文学,除了那些真挚而强烈的民歌,历

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怒吼和咆哮的文学,因为历史上还没有出现

过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学,全体大众还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过在文学上的

发言权,而现在,网络为大众,为文学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和发言权,

真诚,真实,浓烈,这应当是“网络文学”的最高状态。中国现在的

网络还不能算普及,网络的真正利用者还只是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学

生和白领阶层,当然还有中产阶级。他们作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欣

赏者,必然把自身的审美情趣投注到网络文学中,这决定了现在的网

络文学还不是众声合唱,也就是说,促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诞

生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从另一个角度讲,促成网络文学诞生的心理

条件也还没的成熟,广大网民还没有适应这种突然而到的自由,还没

有学会应用和尊重这种自由,自由和监督的突然缺失使得一部分网民

把网络当作一个满足原始欲望的地方,在这种心态下,即不可能创作,

也不可能欣赏文学,换言之,网络文学的产生有待于上网者心理的成

熟。在期待网络文学诞生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对网络保有戒心,必须

防止网络成为又一种异化人的工具,防止网络成为一个黑洞,一个把

一切东西吸入其中,然后抹平差异,缠为一团的黑洞。对于文学而言,

最可怕的事情是网络抹平语言差异,情感差异,思想差异,让所有人

用一种腔调,一种语言,一种思维方式说话,如果在这个意义上产生

了所谓的网络文学,这将是网络的悲哀,文学的悲哀,人类的悲哀。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篇13:幼儿园中班文学说课稿《白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文学说课稿《白云》含反思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中班文学教育活动——《白云》,在讲课之前,我想先让大家把这首诗个看一下。这首诗歌选自《蒙氏阅读三》,也是我在幼儿园见习接触的第一篇诗歌。整首诗歌用词比较简单,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刚刚从小班进入中班的小朋友。让小朋友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并热爱大自然。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等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所以我想让幼儿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在规律,进行创造性的仿编,并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大胆的运用语言能力进行表达。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诗歌中的运用“比喻”的'手法及其作用,学习并理解“躺”“柔软”“白云”等词汇。学习运用“……像……”的句式。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诗歌,使儿童对初次接触的诗歌感兴趣,乐意聆听及表达;再通过诗歌的表达,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白云的动态美。

3、能力目标:适当仿编并让幼儿学会用普通话朗诵。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预定目标,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我会采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

2、情景教学法

3、游戏表演法

三、说学法

幼儿是语言活动中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认为可以指导幼儿运用:

1、观察法

2、角色表演法

3、讨论法。

四、说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引出诗歌《白云引出诗歌《白云》——学习诗歌——仿编诗歌

1、引出诗歌《白云》

采用先观察(户外观察白云)再提问的形式,以让幼儿集中注意力。

我会这么问小朋友们:“小朋友们,你们刚刚看到的白云都是什么形状呀?他们都有哪些颜色呢?

2、学习诗歌。

通过录音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使幼儿对白云更加了解和熟悉。

(1)重点学习诗歌中”…好像…“以及”有时……有时……“这一句式。

在学习诗歌前,我不会直接朗诵诗歌的内容,而是逐幅欣赏时通过幼儿猜测,也就是培养幼儿的拓展性思维。我问小朋友并给与暗示,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概括出第一句”白云像棉花糖,看起来好柔软“。在老师的示范下,接着几幅图,让幼儿运用诗中的句式”…像…“简单建构诗句。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整首诗。

(2)朗诵诗歌

采用诗歌的卡图在幼儿产生视觉形象再随轻柔的音乐朗诵一遍。

要求幼儿作出相应的表演动作和运用丰富的感情语调来朗诵诗歌。

目的都是加深幼儿对诗歌的印象。

3、创编诗歌。

(1)拓展经验,鼓励幼儿学习创编诗歌。

启发幼儿想一想:白云还像什么?

(2)幼儿结合动作来朗诵诗歌。

(3)最后分享诗歌内容,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活动延伸

(1)让小朋友画出”心目中的白云“。

(2)根据白云配乐朗诵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篇14:托尔斯泰--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

托尔斯泰--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罗斯著名文学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托尔斯泰一生作品极多,但是,其影响最为著名的当属《战争与和平》,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19世纪上半叶的法俄战争为背景。《战争与和平》一书是托尔斯泰一生文学生涯的颠峰之作,在其创作的生涯中,《战争与和平》不仅代表了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还表现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极端反思。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托尔斯泰对战争是有着很深的体会的,因此,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托尔斯泰以一个俄罗斯上流社会贵族青年的视角展现了在那个战争频仍的年代中,一群爱国者在国家遭到侵略时所作出的表现。这是一部讽刺加爱国感召的著作,也是全景描述19世纪早期欧洲历史和贵族生活的巨著,书中大量出现在19世纪早期生命显赫的那些人物,拿破仑、威灵顿还有亚历山大皇帝。回顾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而历史本身的意义也在于他们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时期,这期间他主要生活在自己的庄园中,思索着人性的问题。终于,1877年,历经4年的创作,经过多达12次的修改,托尔斯泰第二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以其日臻成熟的文学技巧将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下完整地烘托出来,并使人性伪劣的一面暴露无遗,更加鲜明地刻画出一个争取自己权利却在舆论和旧体制的压迫下最终以结束生命作为代价的19世纪妇女形象。这部作品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女性地位所受到的.挑战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榨。

18,继《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著作之后,托尔斯泰再次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巨著《复活》。这部巨著一改托尔斯泰以往那种以上层贵族社会为视角的做法,转而以俄罗斯君主制度下的宗法农民作为他的主要代言人,通过对男女主人公遭遇的描写,深入揭示了在俄罗斯旧君主制度上人民生活的艰苦与不堪。但是,作为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文学家来说,托尔斯泰虽然看到这些事情的本质,但是他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文学创作揭露这些现象,本身并不能为俄罗斯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带来更多的益处,于是,托尔斯泰在常年创作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没有办法通过文学来改变俄罗斯现在的命运。

1910月,托尔斯泰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及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就这样带着无奈与寂寥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旅程。托尔斯泰是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的最伟大人物,在他的一生当中,对社会、人性和制度都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但是,作为贵族一员,他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现实,他只能在自己的庄园中尽量给予那些农奴一些好处,却无法将这种好处带给整个俄罗斯的农奴们。

但是,托尔斯泰仍然不愧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朽巨匠,虽然他在创作上与巴尔扎克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对社会、人性和制度的指摘却是如出一辙的。

篇15:二年级语文学棋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学棋教学反思

《学棋》是源于《孟子-告子(上)》。故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我从插图入手,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

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还展开想象那个学生他听秋说了什么?他问什么?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走神儿”就是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然后我让学生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例子也像这篇课文一样,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从而揭示了生活中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篇16:文学广播稿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xxx,我是播音xxx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

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

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色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

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篇17:文学广播稿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

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篇18:文学广播稿

----片花:插着文学的翅膀,迎着文学的新风,你,和我,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国度。欢迎来到文学欣赏之文学之旅。——-

桃花总是诗里最艳的词,读到有关桃花的诗词时,那书上总宛若见到滟出的一朵绯红。

那时候《诗经》里的桃花意象不似后来的桃花蘸水般的浅,光有着”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艳,而是暗暗地带着”桃花春浸一篙深“的深,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艳的深度,恰在这种一心一意地居家过日子的淡泊里。美人的美,是要蓦地轻寒一阵,才能上得了桃花的颜色。不是一层胭脂一层胭脂地覆盖就做出了桃花色。

在唐朝同样有个痴爱桃花的男子,他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大半辈子总是被贬,第一次被贬后重回长安,已经是离开长安十年风光,那长安的桃花开得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那一日,他约好友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

柳宗元十年前,就跟他一起被贬,十年后,亦是跟他一起被召回长安。他们是共进退的鳜鱼和桃花浪。回来后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些人看到这诗,心里很不爽,所以跟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所以刘禹锡再次被贬,被贬到了更远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现在的遵义一带。柳宗元也被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他哭不是为了自己再次被贬,只是因为:”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说刘梦得应该好好去照顾母亲。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示,希望跟刘禹锡换一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总算后来有人帮着说话,刘禹锡才得以改贬到连州。柳宗元虽比刘禹锡小一岁,但他却是这样地勇于担待。这件事,是韩愈为柳宗元写《柳子厚墓志铭》时被提起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桃花浪暖春风的相亲相扶。

所以,柳宗元是刘禹锡的桃花。

他们一起离开了长安,一直相送,送到了衡阳。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到达柳州。

从此,柳宗元和刘禹锡只能凭窗遥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才明白,原来很多唐诗宋词的相思诗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而相思的情调竟也如爱情般婉转婀娜。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身体日趋恶化,临终前,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公元8,柳宗元去世。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去衡阳的路上。后来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让韩愈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那件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也就被记在了石碑上。而后的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独自待了24年。其间XX年后,他又回到了长安。自上次离开长安后,已经是过了XX年。XX年,一个女孩已经可以开花,而一个男孩也可以发芽,而刘禹锡却已然失去了最美的颜色。当长安的桃花还在开的时候,他的桃花已经不见了。

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观中”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种桃花的和与他一起看桃花的人都已经不见了。一首桃花诗,写了XX年,一朵桃花,系紧了两个男人的大半生。刘禹锡与柳宗元用这人间最艳的桃花,照亮了唐朝的长安城,朋友之间那相遇相知相恩的桃花逐春水的情谊。

a:大地正在复苏,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

b:蚯蚓正在松土

a:竹笋正在发芽

b:我们这里是充满活力的青草地文学社团

a:我是吕雯

b:我是夏雨

a:我们是青草地文学社团的一员

b:我爱这个社团,因为他们充满了活力与青春

a:对呀!他就好比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b:在这个社团里我们好像一株株小草努力生长

a:在这个社团中,我们就像一个个小雨滴敲在一串叮叮咚咚的音符

b:合:渗入森林的每一片绿叶。

a:一首《快乐老家》送给大家。

b:最近怎么都不出来玩?

a:因为我找到了一本很好看的书

b:什么书啊,看得这么入迷

a:就是这本杨红樱写得《非常女生》,里面都写关于女生的东西,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

b:是吗,有我这本漫画好看

a:肯定比你这本漫画书好看了,里面还有很多常识呢。

b:来给我看看

b:小心!别弄破了……

音乐响起

a:我们一起来说说《非常女生》吧

b:作者杨红樱,国内目前最畅销的童书作家。

a:XX年以《女生日记》来开“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序幕。

b:与其后的《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a:“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是目前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儿童读物,

b:创下了令人瞩目的出版奇迹。

a:长篇童话“笑猫日记系列”系列已成为持续数年的畅销品牌。

b: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破解童心,并多次被孩子们评为“我心中最喜爱的作家”。

a:她的许多作品不仅给中国的小读者和大读者们带来快乐、智慧和感悟.

b:还走向国际,给世界各地更多的小朋友带去中国孩子的童真童趣。

a:我们赶快去读读里面的文章吧

b:双面女生莫欣儿

a:《一个玩具,两个故事》中间加轻音乐

b:《幸福家庭》

a:《在害怕中长大的女孩》

b:《特别的莫欣儿》

a:《不再做乖乖女》

b:《为朋友“两肋插刀”》

a:一颗有爱的种子,轻轻撒播,种植心田

b:

成长的少年在此寻梦,天真的儿童踏进乐园】

a:杨红樱的文就是有这种魔力

b:为我们记录成长,留住美好童年

a:时光的力量虽强大,但总有一份爱像星辰闪耀

b:永不失落,温暖心间。

a:今天我们青草地文学社团推荐的好书是《非常女生》

b:杨红樱阿姨写的

a:大家有时间去看看吧。

b:今天我们的播音就到这里,再见啦

a:下星期再见。

供稿:严丽丽

播音:夏雨吕雯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

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

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

它近在心灵却远在天涯

我所有一切都只为找到它

哪怕付出忧伤代价

也许再穿过一条烦恼的河流

明天就能够到达

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

让我们来真心对待吧

等每一颗飘流的心都不再牵挂

快乐是永远的家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

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

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

它近在心灵却远在天涯

我所有一切都只为找到它

哪怕付出忧伤代价

也许再穿过一条烦恼的河流

明天就能够到达

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

让我们来真心对待吧

等每一颗飘流的心都不再牵挂

快乐是永远的家

我所有一切都只为找到它

哪怕付出忧伤代价

也许再穿过一条烦恼的河流

明天就能够到达

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

让我们来真心对待吧

等每一颗飘流的心都不再牵挂

快乐是永远的家

我所有一切都只为找到它

哪怕付出忧伤代价

也许再穿过一条烦恼的河流

明天就能够到达

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

让我们来真心对待吧

等每一颗飘流的心都不再牵挂

快乐是永远的家

片花春天里的绵绵细雨,夏日里的干爽清风,秋季中的温暖阳光,冬季里的霓虹火烛,文学欣赏,一年四季为您守候。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我是播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

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

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

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色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

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

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片花:插着文学的翅膀,迎着文学的新风,你,和我,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国度。欢迎来到文

学欣赏之文学之旅。——-

桃花总是诗里最艳的词,读到有关桃花的诗词时,那书上总宛若见到滟出的一朵绯红。

那时候《诗经》里的桃花意象不似后来的桃花蘸水般的浅,光有着“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艳,而是暗暗地带着“桃花春浸一篙深”的.深,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艳的深度,恰在这种一心一意地居家过日子的淡泊里。美人的美,是要蓦地轻寒一阵,才能上得了桃花的颜色。不是一层胭脂一层胭脂地覆盖就做出了桃花色。

在唐朝同样有个痴爱桃花的男子,他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大半辈子总是被贬,第一次被贬后重回长安,已经是离开长安十年风光,那长安的桃花开得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那一日,他约好友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

柳宗元十年前,就跟他一起被贬,十年后,亦是跟他一起被召回长安。他们是共进退的鳜鱼和桃花浪。回来后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些人看到这诗,心里很不爽,所以跟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所以刘禹锡再次被贬,被贬到了更远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现在的遵义一带。柳宗元也被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他哭不是为了自己再次被贬,只是因为:“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说刘梦得应该好好去照顾母亲。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示,希望跟刘禹锡换一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总算后来有人帮着说话,刘禹锡才得以改贬到连州。柳宗元虽比刘禹锡小一岁,但他却是这样地勇于担待。这件事,是韩愈为柳宗元写《柳子厚墓志铭》时被提起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桃花浪暖春风的相亲相扶。

所以,柳宗元是刘禹锡的桃花。

他们一起离开了长安,一直相送,送到了衡阳。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到达柳州。

从此,柳宗元和刘禹锡只能凭窗遥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才明白,原来很多唐诗宋词的相思诗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而相思的情调竟也如爱情般婉转婀娜。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身体日趋恶化,临终前,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公元819年,柳宗元去世。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去衡阳的路上。后来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让韩愈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那件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也就被记在了石碑上。而后的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独自待了24年。其间后,他又回到了长安。自上次离开长安后,已经是过了14年。14年,一个女孩已经可以开花,而一个男孩也可以发芽,而刘禹锡却已然失去了最美的颜色。当长安的桃花还在开的时候,他的桃花已经不见了。

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观中“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种桃花的和与他一起看桃花的人都已经不见了。一首桃花诗,写了14年,一朵桃花,系紧了两个男人的大半生。刘禹锡与柳宗元用这人间最艳的桃花,照亮了唐朝的长安城,朋友之间那相遇相知相恩的桃花逐春水的情谊。

本期的文学欣赏到现在就结束了,播音……代表编辑...,感

谢您的收听。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片花:春天里的绵绵细雨,夏日里的干爽清风,秋季中的温暖阳光,冬季里的霓虹火烛,文学欣赏,一年四季为您守候。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我是播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

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

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色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

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

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文学广播稿4篇】

篇19:文学散文

文学散文

突然想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话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

我很怃然。

文学之梦始做于高中。那时正值文革之末,天下风雨飘摇,课桌上焉能摆着风雅之作。但因学农太多,自己和几位年少的同学不堪重负,便逃学淘书看,竞将《青春之歌》之类所谓“毒草”的东西,看了个八九不离十,可谓志同道合。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几个人拈草为香,歃血为盟,搞起创作来,立志成为文学家。只是那时风声正紧,仅能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

说实话,那时对文学很崇拜,觉得世间万物,一入文学,就会花枝招展、摇曳迷人、风情万种、有滋有味起来,仿佛世间能入口的动物花草,一至烹饪大师手中,便成美味佳肴一般,不由你不馋涎欲滴。

我一直谑称文学家为烹调社会生活、人性百态的大厨。细细想来,倒并不贴切,古时劝人读书,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干钟粟”,想想倒真是极大诱惑。但那还不过是圣贤之书,枯燥如经冬衰草,焉有滋味,无非是劝那些读书人好好读书,博取功名,便会锦衣玉食,豪宅深院,妻妾成群。文学作品就不同,一花一草,惟妙惟肖,一颦一笑,栩栩如生,读《关睢》耳闻鸟唱情歌;览《桃夭》目见淑女粉面;看《三国》,遥见英雄煮酒长江边,横槊赋诗;品《聊斋》,切盼红狐幻着多情女,红袖添香……能把世事风景写到这等地步,哪个大厨有这种手笔。恐怕做得了满汉全席的大师傅也只好望洋兴叹。你想,不论是烹炸蒸烩,能让狐狸变成红颜知己么?

高中时搞文学的那几个伙计,不久便各奔东西了,理由不便明说。倒是自己,真有些被这风骚之精灵迷上了。于是,便不停地写。后来,县文化馆恢复了文学小报,在上面发了一首诗,题目是《山路》,不长,十几行,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算作我发表的处女作。

以后写了《广寒宫》童话剧本,寄给《儿童文学》编辑部;写了《情殇》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一位农村知识青年考上大学,抛弃结发妻子的事,寄给《电影文学》编辑部;写了小说《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讲述女知青乡下结婚,后来又抛夫别子回城的悲剧,投到《奔流》编辑部。都回了音,让改后再寄过去。终因敝帚自珍,不愿动自己的文字,或许也因年轻,不知该如何改,于是抛在一边,就未发表,现在连手稿也不知去向了。

我便知道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但痴心不改。一九八六年秋,回到老家,正是傍晚。我去灌河,坐在岸边西望,两边黄沙坦荡,中间一线河水,红日正悬在灌河的上方,沙和水上铺满了桔黄色,浮光跃金。这情景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起了那些和自己一齐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们,想起灌河滩上已因分田分地而被毁掉的连绵十几里的芦苇荡,每到秋来,芦花放歌,莽莽苍苍,红日点燃,让人激情澎湃。我一时泪水滂沱,冲动一起,便动笔写了长篇小说《生命》,写到自卫反击战,因背景问题卡了壳,便搁了笔,从此再没续起,计有十几万字。

现在,我更知道自己不能成为文学家的原因了。,席孝华先生出了文集《白色鸟》,在给他所写的评论《在忧伤中思想》一文中,我写道: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人开始站出来思考。这些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家,“另一类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类怎样运动左脚和右脚,怎样迈动物质之腿和精神之腿,是委婉的、深情的,他们是文学家。但不管他们(包括哲学家和文学家)声音的形式如何不同,本质上他们都是思想者。”

我不是思想者,所以不能为文学。“穷”与文学没什么关系。

篇20:经典散文诗文学

经典散文诗文学

江南烟雨中的姑娘

一条乌篷船,

摇过千年沧桑,

悠悠红画舫,

唱尽哀怨愁伤,

粉砖黛瓦红墙,

绿柳堤岸小巷,

一曲紫竹调,

醉人箫声扬。

岁月越过篱墙,

淡看红尘过往,

我采一枚夕阳,

站在朱雀桥头守望,

等那油纸伞下的姑娘,

穿过秦淮而来,

你依旧长发飘飘的模样,

牵着你走进乌衣巷,

关上轩窗…

伞,在燃烧

伞骨朵

撑起一个四季

油纸的沁香

叠一笺千纸鹤

挂在季节的树梢

绿叶渗透不期的邂逅

隔空的邀约

穿越时空的翅膀

拥抱比邻的云天

牵着诗赋走进时光的阳台

让期待的清风

飘向文字的鸟巢

孵化一壶苦恋的老酒

醉倒在你的眉头

酒晕挑起杯盏的飞思

挂在云彩

一袭红妆

紧裹诗的胴体

在点燃的火焰中

我在焚烧…

稻草人

鸟儿怯怯说你是孤独的

日和月齐声说你并不寂寞

蛙儿的歌声

为你独唱

你摇着风

风儿摇醒了稻香的微笑

你唤来了雨

雨注满了稻浆的向往

一地跳动的`金黄

穿越季节的轨道

烟云走进行囊

装满秋色的期盼

风雨中

你无怨书画着田园的梦

守望的衷情

推动了收获的脚步…

坐落的乡音

水色荼蘼,物殊什么?拐走烟花,

剩下瘦骨是水火之中的半生,

往常如落红。而诗中纷飞的飘雪,

只掩埋过去的声音。姓氏偏旁,

留守着农历,扶着四季,将日子

削瘦了,包括空旷的那片田地,

和孤独的村庄。撑着柴门,扶着

梦中的光线和它的往事。流水风声,

把夕云放牧。当光阴很远,很远,

就扛不住落日,跌进念想的家园。

而荒田上的月亮是否被风领走?

一茬农业已被谁收去?质朴的

劳作夯在节气里,用内心的欲念

去守着农谣与农谚,扩展了那声息。

这熟稔的稻香,我的土地在家乡

始终宽绰有余,柱着一秋的收成,

方言土语叮当作响,好像给经年

空茫的田地灌浆。一片好土,

就一年年把农历植种。坐落的乡音,

多么入韵!飘进炊烟,让农事

就像日子一般沸腾,日夜芬芳着。

包身工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小草和大树反思总结

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

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参考

教师个人业务培训进修计划

小草教学反思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反思文学(精选20篇)】相关文章:

个人看书进修计划2023-12-29

个人进修培训计划2023-12-06

小学六年级语文《爷爷的毡靴》教案及教学反思2023-02-22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2023-07-06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2022-08-12

保育员个人进修计划2023-07-12

小草和大树的教学反思2022-11-29

隋唐的文学艺术教学方案设计2022-10-30

初一数学个人进修计划2022-11-07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优秀教学反思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