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悠悠散文(共8篇)由网友“平平无奇吃瓜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天道悠悠散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天道悠悠散文
天道悠悠散文
洛口,黄河南岸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绵延邙岭千沟百壑中散落的一枚河洛文化的星子。据《巩县志》记载:
“洛水入河处曰洛口。居民以之名村,隋唐后故事殊颗,如洛口仓、洛口屯、洛口城、洛口驿……不胜枚举”。
在通往洛口村内的寨门上,还保存着清朝嘉庆时以长方镌刻的“古洛I”三个大字,以及两道砖刻对联:
“休气荣光连北阙,赤文绿字焕东周”。
残存的记忆似乎已经证明,这里就是远古伏羲“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旧址。
而洛口村父老们口耳相传的毗邻伏羲台西边的羲皇池、羲圣祠以及河洛书院的残缺记忆,似乎也在言之凿凿地佐证这里曾经的辉煌与灿烂。
还有,四周那一道道湮没在黄土杂草丛中原古时代的白灰面台基,以及四处散落的仰韶文化遗迹,似乎也在佐证,这里曾经是远古时代诸帝王举行祭天活动的祭坛圣地。
这里,积淀了太多太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现在,虽然蒙了厚厚的尘垢,但瑕不掩瑜,时隔数千年,仍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历史从来没有在这里戛然而止,有过曾经的辉煌,也有过衰败与没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道盈虚,彼此消息。宽阔的河道,滚滚黄河蜿蜒流淌,不时泛起的浪花和漩涡,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巍巍神都山,肃穆伫立,表现出来的却是语言和文字悄悄回避的真实与残酷。
这里,为历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表演舞台,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更迭,不过是在这里曾经上演的一幕幕连续剧而已。历史的巨浪淘沙拣金,能够流传下来的,有的威武,有的悲壮,有的凄怆,有的哀婉,每一幕都可歌可泣。曾经的壕堑、城垣和关隘,不过是一些道具而已;而滔滔黄河,仿佛在不停地作着画龙点睛般的解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凄凉与悲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无奈。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着这里曾经辉煌的传说,还有追根溯源地寻觅华夏文明的根源。黄河、洛水如弯曲的带子,缓缓地流淌。而历史上的金戈铁马,楼台亭榭,早已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只有在芳草萋萋当中,偶尔还能窥出一点点儿有待考证的遗迹的端倪。
这里,“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上天赐予了帝王“受命于天”的符命,同时也为他们“德治天下”表现出了祥瑞之兆,“河洛写天意,符述圣心”。
据说,成汤征伐夏桀的誓师典礼就在这个地方举行。《尚书》中那篇有名的《汤誓》,就是成汤与夏桀决战前的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
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耀武扬威的成汤,他高高地站在黄帝、尧、舜等古帝王祭天的圣地,举行誓师典礼,发表了极富煽情的誓师辞。他历数夏桀的暴虐荒淫,祸害国家,道德沦丧,众叛亲离。当然,他还不忘给自己一个顺天承运的借口。他要表明自己不是“敢行称乱”,而是“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他给自己,也给了部下一个很好的理由。
“天人合一,君权天授”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就是在这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天道不可逆,天理不可悖,天意不可违,人们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要顺应天意;想要做成某件事情,也要假托天意。人们怀着对“天”的深深敬畏,常常有所为,有所不为。
孔子曾经因“凤鸟不至,河图不出”,而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灰心丧气。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河图、洛书、乘黄三祥没有出现,管仲认为他还不能算“受命”于天。
河图、洛书代表着天意和“神命”,统治者们常常利用它们来达到政治统治上的“威众”和军事征服的目的。陈胜举事,要假借于鱼书狐鸣;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真命天子地位,竟然杜撰出自己的母亲“梦与神遇”后生下他这个龙种的美丽传说。我们在惊叹这些人的虚伪与狡黠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上天的敬畏和惶恐,他们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敢逆天行事。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要循天道,守天理,顺天意,才能更好的度过短暂的一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现在,我总感觉我们的思想文化中缺少了点什么东西。我们活着的人,每天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忙碌,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追逐不休,总觉得生活枯燥而刻板,总觉得生命乏味而单调,甚至感觉“神马都是浮云”。只有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才会发现,人类的脚步行进得如过眼云烟,人的一生不过是白驹过隙。人生天地间,应该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
时空,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它吞噬了一切历史。它在接纳一切的同时,也在腐蚀着一切。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无论是宫殿楼台,还是茅屋瓦舍,大浪淘沙,而慢慢积淀下来的一些东西,渐渐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割舍不断的脐带,成为我们思想意识中无法改变的基因。
站在高高的伏羲台上,遥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水相连,浑然一体。凝望河洛交汇处,清浊回旋,确有阴阳太极变化莫测之意。夕阳斜晖,暮霭升腾,天高地阔,继往开来,仿佛都幻化在一幅极大的太极图中,慢慢旋转,旋转……
篇2:石磨悠悠散文
石磨悠悠散文
时间流逝的真快呀,不知不觉间离别老家已经二十又一年矣,老家的印象已渐行渐远,唯有那轰轰隆隆的石磨声还时常在耳畔回响,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我家的石磨直径有一尺五,上扇厚一尺,下扇厚六七寸,重达两三百斤,是用大青石凿成的。据说是爷爷的爷爷用两担干苞谷换来的,那可是半个家当呀。分家的时候,为一副石磨起过好几次争执。父亲弟兄俩,父亲排行老大,爷爷把石磨分给了父亲,叔叔很不高兴,说爷爷偏心。五八年闹饥荒的时候,叔叔上树摘柿子不慎从树上摔下来,不久离开了人世。后来婶子改嫁了,堂哥才两三岁,父亲把堂哥领回家,辛辛苦苦拉扯大,供他上学读书,给他娶妻生子。后来分家的时候,父亲把石磨单独提出来作为公共财产,大家公用,堂哥又抱怨父亲没把石磨分给他,跟父亲的关系一度闹得很僵。那时候,老家还没有磨面机和粉碎机,石磨自然就成了农户人家磨面碾米不可缺少的工具。打豆腐、打洋芋粉、打豌豆凉粉、磨浆粑、推包谷面粉、麦面粉等等都离不开石磨。现在想想也难怪,那时农户人家谁又能离得开石磨呀!
石磨伴随我们祖祖辈辈度过了苦难的岁月,记载着漫长、单调的日子,记载着家乡的衰败和兴盛,研磨着祖辈贫穷落后的生活。给我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带来了不尽的烦恼。
说它带来欢乐,是因为石磨一转,能吃饱饭。那时候,每顿的粮饭都是母亲用石磨一圈一圈推出来的。青黄不接的季节,苞谷还未老的时候,或是麦子还没黄的时候,母亲把青苞谷棒子扳回来,剥下苞谷或把麦穗儿割回来揉下麦粒儿推浆粑,顿顿给我们搅能照得见人影儿,稀溜溜、清汤寡水的红薯或洋芋浆粑糊汤,一直要将就到苞谷或麦子晒干的时候。每次推浆粑,母亲和姐姐一边一个握着磨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弓箭步分开,开始推磨了,双手用力往前推,上身微微往前倾,左脚尖离地,脚跟儿着地;右脚跟儿离地,脚尖着地,双手握着磨棍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人推磨转,圈复一圈。推累了,再换换脚,但两人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不然,力使不到一处就更费劲儿。我坐在方凳上,怀里抱着洋瓷盆儿,盆儿里装着水和苞谷粒儿,随着石磨的转动,用小木勺一勺一勺连水带苞谷粒儿往磨眼儿里喂。浸泡的苞谷粒儿从磨眼里缓缓地滑进两扇磨子之间,立马变成了黄澄澄的苞谷浆粑,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这时三岁的妹妹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哭闹着要吃的。浆粑没推好,哪里有吃的。母亲用裹脚把妹妹绑在背上,一边推磨,一边哼着“推磨,拐磨,杀鸡子,烙油馍,你一个,我一个,再给奶奶留一个”,逗得我们都乐了,妹妹很快在嗡嗡的石磨声中睡着了。这时候,一家人总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虽说推磨很累、很单调,但看着那金黄的浆粑从石磨里像瀑布一样飞溅而下,我就仿佛闻到了那黄亮亮的浆粑馍的香味,身上自然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能吃上一顿新鲜浆粑馍是多么难得啊!
然而,推磨毕竟是苦力活儿,才开始推的时候我们觉得挺新鲜,姊妹几个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但是推着推着就不耐烦了。当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年龄都还不大,推磨要齐上阵。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可磨却越推越重。“头遍轻,二遍重,三遍要了孩子的命。”每推完一遍,母亲就用箩筛筛面,筛下去的是面粉,留在筛子里的是糁子,还要继续推,直到把它们彻底磨成面粉才算罢休。想吃细一点的面粉,就要多出力,一般要磨三遍。那时,我们吃的包谷面、麦面都是靠石磨一粒一粒磨出来的。
推磨大都是晚上或下雨天,因为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统一劳动。下雨天,地里活儿干不成就在家里推磨。晚上,点着如豆的煤油灯,转得晕晕乎乎。喂着、喂着,瞌睡虫爬上来,开始还能跟上节奏,转着、转着,就要打盹儿,如果是母亲推磨,就把我喊醒,而大哥小哥推磨子,他们就故意逗我,在我的头正要往前倾的时候,猛地一使劲儿,磨拐子碰在手臂上把勺子打掉了,粮食撒了一地,我也被吓醒了,他们却哈哈大笑。这时,大哥就叫我起来跟他一起推,大哥个子高,步子大,而我瘦马干筋的,个儿矮,步子小,磨拐子跟我下巴一般高。大哥推起磨子,叉开双腿,双脚在原地一起一伏,有节奏的移动,显得轻松自如,而我却是跑着小碎步,几十圈下来,早已胳膊酸痛,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要是跑慢一点跟不上节奏,大哥一使劲儿,磨拐子又碰在下巴上,痛得我哎哟哎哟直叫唤,他们又是一阵好笑。我实在招架不住了,就找个借口,说是要上茅厕,他们又骂我“懒牛懒马屎尿多”。咳,管他呢,反正总能歇口气儿。哎,这哪里是在推磨呀,这分明是在“磨难”嘛。
后来,我们长大了,一个个走出了鬼不下蛋,穷得叮当响的老家,出外谋生。推磨的重活儿就落到母亲身上,母亲每天起早摸黑起来推磨,有时等我们醒来,母亲已经推了四五升苞谷。看着母亲佝偻着身子吃力地围着磨道一圈一圈地走着,她的腰身已不再挺拔,青丝磨成了白发,我的眼里噙着泪花。是啊,石磨是一个永远也吃不饱的饥汉,经年累月的咀嚼着粮食,咀嚼着风雨,咀嚼着岁月,咀嚼着汗水和叹息,也咀嚼着生活的艰辛和苦涩。
如今,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农村的食品加工已经实现机械化。石磨被推出了历史,推出了人们的记忆。现在,很少有人再推石磨了。但是,它带给我的欢乐和忧愁将永远浸润着我的心田,无论光阴如何流转,那轰轰隆隆的石磨声都会萦绕在我耳畔。
篇3:悠悠母爱散文
悠悠母爱散文
母亲,最亲切的称呼。
母爱,最无私的情感。
对于母爱,我们有多少深刻的了悟呢?我说不出来。只因母爱有着一种深厚的情的内涵,有着一种博大的爱的外延。我想,作为儿女,只能在母亲的辛劳中,一点一滴地慢慢体味。
母亲养育了我们姊妹七人。
让我们穿得暖吃得饱,是母亲最大的心愿。于是,在冬季,我们有了一样的蓝布棉衣,一样的青布带袋的手闷子,一样的青趟绒棉包鞋。于是,我们有了一样的黄蓝相配的春秋装,白兰相搭的夏装,一样的青布面的鞋子。我们的穿戴,总是让村里的大人孩子羡慕不已。
为了提早做好我们的衣服和鞋子,母亲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常常是我们一觉醒来,母亲还在做针线。纺纳鞋底绳、纳鞋底经常过了午夜。手腕子肿痛却从不言语一声。
母亲做饭菜好吃又香,在村里出了名的。
为了让我们一顿三餐吃得好,吃得香,吃得饱,母亲也花费了心思,付出了辛劳。就说打土豆皮吧,一次就得打一小盆土豆,但母亲还是默默地忙碌着。
母亲爱洁净。就是这么一大家子,炕上地下总是干干净净的。玻璃、大镜子、柜面也总是亮亮的。我们受母亲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无论家里家外,衣帽始终保持洁净。
在家里,我们挂在墙上的书包和帽子都有自己指定的位置,脱下来的衣服也都有指定的地方挂好。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习惯。
在家里,我们也尽最大努力减轻母亲的劳累。放学回家后,我们按分工各做各的活,担水、抱柴、收拾屋子、扫院子、帮母亲烧火做饭—母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我们也暗自高兴。
母亲经常叮嘱我们,无论家里家外,必须尊老爱幼,学会说话、做事。要求我们不许打架骂人。我们也都不让母亲在这方面操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把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儿女,奉献给了家庭。是啊,母亲的皱纹里载满了多少家庭的艰辛,母亲的银丝里系着多少对儿女的牵挂。就是在生命的尽头,母亲还关心着每一个儿女。
母爱如冬天里的一团火,温暖着儿女们的周身;母爱如盛夏的清泉,滋润着儿女们的心田。母爱永远是春天,永远是一生一世的温暖。
母亲虽然离我们而去十五个春秋了,但儿女们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回想起悠悠的母爱,常常泪水挂满双颊。
篇4:散文:悠悠书香
散文:悠悠书香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就是营养品,如果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古语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一本好书,就好比是与大师在对话;读一本好书,精神会得到升华;读一本好书,灵魂会得到洗礼。没有书籍的滋润,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比较空虚,生活就缺乏色彩。读书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改变气质……。
让我们漫步书海,细细品味书香,品味人生的哲理。走进书中与圣贤对话;与先哲谈心。用心灵去感受老子的深邃;庄子的大气蓬勃。去领略“四大名著”的波澜壮阔,体味欣赏唐诗宋词的豪迈或者婉约……,是多么的.惬意潇洒。
朋友们,请走进书中,打开一扇扇智慧的门,去汲取知识的甘泉,去开发知识的宝藏。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一本好书,你会领略到美妙的音乐;战马的奔腾;铿锵的诤言;淡泊的心境。只要你带着心灵的耳朵,去认真的聆听,定会让你感悟到书中,那独特的让你无限痴迷的风景。
朋友们,让我们心田书香飘飘,让知识的力量武装我们的心灵,让文化的气息浸染我们的灵魂,让智慧装点我们的人生,让书卷伴随我们的生活,让书香妆点我们的人生,成为一道永恒而靓丽的风景!
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快乐一生。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捧起书本,亲近书本,走进书中,与书为伴。悠悠书香,让我们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我们民族因读书而强盛。
篇5:悠悠故乡情散文
悠悠故乡情散文
有一种情随风飘,无论你到哪儿,她都会萦绕在你的胸怀,那就是故乡情。
我的故乡山峦起伏,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是一座座山,叠交在一起。到了远处,大有烟锁重楼之势,模糊之中,如梦似幻。故乡位于武夷山,属于丘陵地带。这儿是我生命的开始,我希望这儿也是我生命的终结。
童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纯真无邪,懵懂无知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却多了几许情深与无奈。在故乡的日子,有过许多欢乐。儿时的我对于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我堂兄高我三个年级,他教会了很多东西。故乡有很多竹子,我和堂兄就拿着刀上山砍竹子,把砍来的竹子劈开,然后做成刀与剑、水枪等。当然这些事都是我们小孩参与。削成的刀与剑有长有短,都追求与电视上武侠手上的.武器相似,梦想着自己也拥有绝世武功,拿着长剑来笑傲江湖。
然而快乐之中,却伴着伤痛,爷爷奶奶在我那时候相继去世。那时候父母奔波于生活,他们曾带过我一段日子,在他们的呵护下,我的生活无忧无虑。后来我上了小学,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减少了。在我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去世的噩耗相继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爷爷是一个篾匠,他那因为竹子而割破的双手是我永远抹不掉的记忆。奶奶脾气不好,然而我知道她并不是她表面上那样不近人情。她恼火我的晚归,不许我在门前的小河里玩水。记得又一次我回来得有点晚,她饭都没做,找了我很久,当我回来后,她一边替我洗澡一边打我,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教训。在我的记忆深处是他们清晰的音容笑貌,轻轻拨动我的心弦,望不掉那些逝去情,忧伤漫星星夜。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踏上了求学之路。世事无常,人事变迁,命运总是捉弄人,我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她的怀抱,很多年都没回去过。人在旅途,心路弯弯,我们是人海过客,在流年的细碎里疾掠而过。高考过后,我带着那些眷恋回到了故乡,可是等待我的却是另一番光景。到乡翻似烂柯人,很多人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很多人。我不禁感慨:往矣,石板桥!熟悉的只是那些风景,故乡的老屋依旧,故乡的山水依然。临风听竹韵,别是一番惬意在心头,轻风吹拂着竹叶沙沙作响,陶醉其中,仿佛睡着在醒着的时光。第一天下午,烟雨斜阳,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情却有情。傍晚,一道残阳铺水中。随着水纹而荡漾,空岚寂静,清风无尘。曾经似水盼何年,今天心愿已了。
故乡呀,你在我山野之中,给人以云水禅心。悠悠岁月情,竹叶飞舞如梦来。在春天,映山红应时而绽放,漫山遍野。想想在过去日子里,杜鹃几度红,已经有多少个日月了。以前不能与你相守,之后可能还要分离,但在我的心中,你是不变的港湾,等待我这个游子。有人说,人老后童年的记忆会越发清晰。我想到老后,能坐在故乡的门前,看那雨后飞舞的蜻蜓,欣赏那风牵云动,然后再在这片土地上长眠。
篇6:悠悠年事散文
悠悠年事散文
打米面
一进腊月,就嗅得到年的气息了。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说,明天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有霜冻。“霜后暖”,这样的天气是绝佳了。母亲在晚饭后发话:“把米面磨出来,明早打米面。”这要磨的米面,是前几天洗净米,再用清水浸泡几天,磨成面糊,以备用。
第二天,起一个大早。天色微明,呵气成霜。锅洞里,架着木柴段,生起熊熊的火。母亲在一只铁盒(打米面的工具。铝铁制成,一尺见方,半寸高的边沿。一般是两只,便于交替使用。)里,抹一点香油,再舀上一勺搅匀的面糊,拿在手里四下晃一晃,面糊就在铁盒里摊匀。掀开锅盖,锅里热水沸腾,把摊了米糊的铁盒下锅蒸。三五分钟后,面糊就成了一张面皮。起锅,拿一根筷子四围一划拉,揭起面皮(先前,铁盒里抹上香油,就为了揭面皮的时候不粘连。),放在我早已伸过去的一张米筛上。面皮一半摊在米筛里,一半挂在米筛外。我端走米筛,把面皮挂在竹篙上晾。晾至稍干,取下来叠放在一起。等到太阳出来,母亲也蒸完了面,坐在阳光下,把一张张面皮卷成圈,切成面,晒干。这晒干的面,好吃,有韧劲,香味也足,算是奢侈品。
让我感到快乐的时光,其实就是帮母亲晾面皮。跺着冻得麻木的脚,跑来跑去。有时,蹭到锅洞口,把脚放在那里烤一会儿。但心里还是快乐,因为,刚起锅的面皮,洒上糖,卷成圈儿,趁热吃,味道也绝佳。吃饱了,跑跑腿当然不在话下。
炸年货
腊月里,准备过年的食物,还有一件事情是炸制年货。
面粉,加水、糖精、发酵粉,和成面,软硬度适中,揉成面团,拿擀面杖擀成一张面饼,再用刀子划成食指宽度的一条条面块,面块再分成筷子粗细的一根根面条,放进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起来,它的.名字就换了,桃酥。它是年中待客的一碟食物,搁在瓜子、花生之间,它多了一层亮丽的色泽,格外引人注目。
糯米饭,加山芋粉,肉末,生姜,蒜泥,盐,搓成一个个饭团。炸制成的圆子,是年后饭桌上火锅里的一道必备菜肴。也有富裕人家,用纯肉末炸制的肉团。
豆腐压成较硬的块状,切成拇指宽度、食指长度的块,炸成的食物,也换了名字,生腐。字典里找不着“生腐”这个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寻常物象。人是最勤奋的,也是最赋予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所以,生活才如此新鲜。
炸制年货的事情,小孩子们多半是插不上手的。但,孩子们在厨房与堂屋之间来来去去,拿一些东西,做一些可以做的活儿,嗅着飘散的香油气味,写一会儿作业,翻一会儿闲书,间或听见村庄里偶尔传过来一两声爆竹的声响。那是哪个顽皮的孩子,捡了哪家婚事放的爆竹捻子。闲着没事了,擦一根火柴,点一根,扔老远,“啪”。又点一根,“啪”。年的脚步,就在这样的气息与声响里近了,更近了。
幼年时光,最快乐的,莫过于年了。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这句谚语里,包含了“年”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那些与年有关的往事,点点滴滴都是温馨。
篇7:秋千悠悠散文
秋千悠悠散文
说不清楚怎样的感觉能让姐姐的孙女心心这么痴迷秋千,许是觉得自己可以飘离地面有征服的快感?许是耳边的风声让她觉得那是对她的赞叹?亦许是可以在荡来荡去间感受小憩的幸福与舒坦?反正,小家伙一坐上去,不荡个十几二十分钟是绝对舍不得下来的,像极了小时候的我。
孩童时的我是极其喜欢荡秋千的。夏天来了,前后院子被妈妈种满了菜,我玩的地儿越来越少,于是,找出条绳子,搭在街门道的横梁上,每天去上面悠会儿,地方太小,只能坐着慢悠悠低低地那么过过瘾;秋收之后,院子里的菜全都下了架,前院堆满了玉茭、谷子、豆子,后院的菜园子又被妈妈整理的平平整整,院子中间的那两棵老榆树就派上了用场,央求哥哥利用两棵树给我搭个秋千,终于可以站着荡秋千了,虽然只能一个人或站着或坐着荡,又无法荡的很高,可要比街门道的秋千惬意多了;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一进腊月,大人们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则掰着指头盼十五。农村的闹元宵其实从正月初九“老鼠娶媳妇”开始,天天晚上有个小节目,正月十五达到最高潮,那可是大人小孩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挂花灯、搭秋千、跑马、舞狮子、扭秧歌、耍大头、高跷、彩车和晃杠,只要你有精力,你完全可以从午饭后玩到大半夜。
也是,忙了一年的农民们,平日里脸朝黄土背朝天,为生计忙碌,疲惫的哪有开心逗乐的心事?只有在享受一年收获的春节里,可着劲儿备年货、做新衣、扫屋子,熨熨贴贴吃顿饭,清清爽爽过大年。那时,农村是分一个个生产队的,每个队都要闹红火。初五一送完“五穷”,就三五成群进入热火朝天的“闹红火”准备状态。这些日子里,人们可以搁置所有的农活,可以忘却所有的不快,可以容忍孩子所有的淘气,可以让孩子们在村子里玩个昏天黑地。
走街串巷,浏览过一个队一个队的红火,比较过一家一家的花灯,我便等在自己队里的秋千旁,看着大人们抬来五棵大树杆,这树干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要够高够笔直,然后两两交叉,把近顶端的交叉处扎紧扎好,末端深深地埋入地下固定,再把最后一根横搭在两边的交叉处,最后把绳子反方向搭在上面并固定在斜杆的中央,秋千就算做好了。此时,等不及的我们会一哄而上,抢着去荡。
抢上的,得意地上去,让同伴在背后送一下给点力,之后用力蹬着,越蹬越高,回落的风声在我们耳边呼呼作响,我们则站在两旁,目光随着他的起落扭过来转过去,单等他荡够了或者被下边等着的人叫停,回落刚显平稳,便一拥而上抢着拽住绳子,可是惯性过大,总会被拽着跑几个来回才能停下来。谁拽手里了就该谁上,这样的动作我们叫“叼秋”亦或是“钓秋”,需要合着勇气和力气。
这样抢来抢去,往往会引发大小不同的战争,吵嘴是算最平和的方式,男孩子说着说着便会拳脚相加,搁在平日里,小孩子的争吵常常会演变成大人之间的斗争。可正月里不一样,大人们心情舒爽,同时扎堆忙着准备元宵节红火,小孩子的事就由着小孩子闹腾。这样一番下来,我家姐妹几个仗着学习好“孩子王”的优势,在中间调停:先手心手背分组,再钉杠锤确定先后,然后轮流去荡,荡至最高处就必须往回落,而且不能荡第二次。完整的轮了一圈,个人能力和水平也显摆够了,我们开始琢磨玩的花样:个人荡的方式增加了坐、跪、躺;还自由组合玩起了“二人荡”“三人荡”“娃娃秋”等;渐渐地,又加入竞技的成分,同样的方式看谁荡的高。其间,有扯了裤子的,有掉了鞋的,有磕着脚的,也有从秋千上掉下来的,更有吓得闭着眼睛大叫的,一切的小意外一点都不影响我们玩的兴致,依旧吼着、叫着、笑着。
我喜欢荡“站秋”。直直的站在绳子上,让小伙伴轻轻一推,然后双腿屈膝,屁股后撅,双手撑绳,一屈一直一撑一收中,我越荡越高,越荡越轻松,不荡到和横梁平了我是不会罢休的,回落的时候,我要么逡巡捕捉伙伴们羡慕的眼神,要么闭眼静听呼呼的风声,还经常在这短暂的飞翔当中遐想一下自己的将来,每当这个时候,我是愉悦的我是陶醉的.――是啊,我的梦想在天上在远方,荡起来的时候,我觉得可以看到可以抓住梦想的!这个时候,没有作业没有唠叨不用去斟酌爹娘的辛苦也不再羡慕队长家的“长明灯”,睁眼望天,天是蓝的,不用努力随性摇摆时心是静的;逐渐慢下来,能看清小伙伴的脸了,透着的尽是期盼和欢乐。
村里还在三官庙前搭了个“八挂秋”,一次可以坐八个人,在那时候,算是个新玩意儿,也算是个豪华玩意儿。记得最初是人推的,后来革新为马拉,排着长队体验过之后,那“八挂秋”成了外村人和小屁孩及中年妇女的专属,好动的我们实在不喜欢那慢慢悠悠的吱吱呀呀,我和伙伴们还是聚在队队都有的简易的秋千下面,重复着我们的挑战我们的游戏。
年,很快过去了。家家户户收起了花灯,街上的彩门、秋千很快就被拆除了,春联被春风夏雨一点点撕去,我又只能在家里过我的秋千瘾了,又在盼着下一年的春节了。
篇8: 心路悠悠散文
心路悠悠散文
人与人交流是正常的,而且是沟通的基本桥梁。但现实生活里,凡事都要沟通,感觉很多时间则白白的浪费了。有时这样的沟通属于多此一举,越沟通越疏离,适得其反。
人的相处,其实是一个投缘的问题。没有缘分,即使像电视上的广告吹得满天飞,还是没有任何价值。相反,假如有缘分,即使没有肺腑之言的传递,心路却早已疏通。仿佛是前世注定,今生修好那样美好。这也就可以理解“人海茫茫,知音无几”的内涵,从而在感慨人生遗憾的间隙,同时欣慰知音的客观存在。
一个人产生这份遗憾,往往是内心需求太多所导致的。如果你的身边能够做到人海般热闹,或门前人群络绎不绝,或家庭内高朋满座。惹得周围的人群投来羡慕的目光,听到赞叹的美言。这样的场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也许你是快乐的。可你深思了吗?那些笑脸或交流,大多处于重复的程序,正如玩麻将,高潮也仅仅是清一色大对子、龙扎背、杠上花的演绎,没有新的花样。新闻上的、小道消息上的、花边传闻等等,翻来覆去,添油加醋,供人哄堂大笑一阵而已。这种讨人欢心的乱侃,似乎挺有生活的乐趣,其实是无聊的嬉闹,让你失去内心真正的需要,且在昏昏庸庸中消磨掉本该珍惜的宝贵时光。
流俗,是一种千百年来的习性了,张家长、李家短,伴随很多人的一生。可你想到一个问题没有?在人走茶凉的时刻,你身边是否还有一位或寥寥几位的同性或异性,他们不需要娓娓道来的喉舌,也没有喜笑颜开的表情。但是,当你唇角蠕动的刹那儿,对方就知道你需要什么;当你回眸的`一个眼神,对方就知道你暗示的是什么;当你道出前言,对方就知道你要说的后语;当你翻个身,对方就知道你要做什么;当看到你瞬间的表情,对方就知道你的心情,随即引出调理的话题;当你翻阅某个资料,对方马上明白你要注意的主题……
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相互在一起,举手侧目之间是一种心路的嵌合。即使在一起吃饭,亦能知晓各自的爱好,不是一方迁就另一方,而是品味美食的共融。慢慢地品尝,虽不是山珍海味,可依然在细嚼慢咽中品出美食的特色。更妙之处在于聚集在小桌前,相视一笑、相互盛给对方饭菜。那种美滋滋的感受,远比听到奇谈怪论还舒心、还充实,正如微风临身那样柔和、那样温馨。
假如一道漫步,特别是逛街,围着缤纷斑斓的服装,不论是你还是对方,精心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服饰。当对方穿着得体的衣褶,展示在你眼前。猛然间,曾朴素的对方神采奕奕,如芙蓉出水,风姿卓越。或对方穿了新衣,仿佛有了朝气,不是邋遢懊糟的另类,而是意气风发的形象。就这样数着天上朦胧的星星,凝视窗前柔和的霓虹,在大街小巷上徜徉,那是最惬意的享受。假如有机会在酒吧里懒洋洋地斜靠沙发,品着殷红的酒液,慢慢地品咂,醉眼迷茫下依偎着你心仪的对方,那就是神仙下凡尘,超然洒脱的人生。当然,也可以品尝一杯纯正的绿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茶具,也不要什么典雅的礼数,只要几个人开怀畅饮就足矣。
就此,心路悠悠,知音难寻却身边始终有知音。你能感知吗?而人海茫茫的喧嚣,至多是电视广告,热闹一时,炒作一朝,没有必要影响你的心智,更不该影响你固有的举止。
★ 悠悠的景散文
★ 暮雨乡愁阅读答案
★ 时光随想抒情散文
★ 冬序赋散文
【天道悠悠散文(共8篇)】相关文章:
关于古风爱情伤感散文2024-01-02
灵犀之间诗歌2023-02-02
静静的夜优美散文2022-10-06
古风爱情伤感散文随笔2022-12-14
故乡的青石巷作文2022-04-30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2022-11-16
问秋抒情散文2022-05-06
一牧点缀了我的记忆散文2023-09-20
现代散文:心事随笔2023-10-27
以争议为题高三作文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