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锦集10篇)由网友“李阿姨是个少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构思巧妙、清新活泼、飘逸轻灵、节奏明快,追求一种属于诗歌的纯美境界。
徐志摩的一生在诗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追求创新。他的诗歌总是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将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高度融合在一起,而这些元素的和谐统一,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灵动奇异的语言之美。
一、整饬华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建筑美”是指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就像中国的古建筑一般,诗歌也要讲求形式整饬严谨而又变化多端,即对称与参差的有机统一。徐志摩早在1924年11月以前就提出了“新诗需同时下两种功夫,一面造匀整的瓦料,一面打算将来建筑的图样。”因此,可以说,是徐志摩第一次将“诗歌”与“建筑”这看似无缘的艺术给予“联姻”。我们先来看徐志摩的《她在那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那里———
她在白云的光明里,
在澹远的新月里;
她在怯露的谷莲里,
在莲心的露华里;
她在膜拜的童心里,
在天真的烂漫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自然的至粹里!
整篇诗歌结构对称整齐,整饬华美。首尾两节回环呼应,中间三节音节一致,字数相同,结构严整,排列统一。从形式到内容,可谓一唱三叹。不仅是第一节的展开,而且又是最后一节诗情升华的基础。全诗体现了整饬均齐的建筑之美。
再看他的《草上的露珠儿:》
草上的露珠儿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归来的燕儿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诗人呦!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璠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诗人呦!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这一声霹雳
震破了漫天的云雾,
显焕的旭日
又升临在黄金的宝座;……
全诗第一节的一、三行顶格,二、四行前空一格,形似锯齿,参差错落。第二节以“诗人呦”这意味深长的三个字开头,顶格感叹春天来到人间后诗人兴奋的心情,而后五字一句,五字一句,既整齐又美观。接下来,“嗤嗤”后面的四句退后三格,构成整齐的排比,最后复沓“诗人呦……”与第一句回环呼应。第三节与第一节结构相似,只不过奇数行五个字,偶数行八到九个字。纵观整篇诗歌可以说是标准的“锯齿状”,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二、色彩绚丽、富有动态的绘画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绘画美”的主张,主要是指文字在视觉方面给人造成的色彩美感,即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构成鲜明的画面,从而让读者在优美的辞藻中感悟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说是闻一多提出了“绘画美”的理念,而徐志摩则是“绘画美”的实践者。
徐志摩的《康桥西野暮色》描写了夕阳西下田野的美丽景色。浓艳丰富的色彩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美的追求:
一个大红日挂在西天
紫云绯云褐云
簇簇斑斑田田
青草黄田白水
郁郁密密鬋鬋
红瓣黑蕊长梗
罂x花三三两两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设置了许多意象:云,青草,河水、花朵等,将这些意象勾勒出鲜明的色彩,将自己的情绪也通过大红、绯红、紫色、褐色、青色、黄色、黑色表现出来。而且随着颜色的变化,反映出诗人观察景物由远及近的层次感。而其间的物象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这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中,在这色彩斑斓的意象群中获得整体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色彩运用几乎在徐志摩的每首诗歌当中存在。如《消息》由暖转冷的色调;《春》色彩鲜明的红色、银色、金色、青色的色调上午搭配运用;还有《夏日田间即景》中黄色和白色的运用等等。
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徐志摩认为“新格式与新音乐”是诗歌形式美的要领。一首动人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它丰富的内容上,还应该表现在声律上。音乐美是诗的生命。
1.韵律和谐
诗歌的韵律美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达到共鸣的最基本条件。徐志摩非常注重使用韵律,讲究韵脚的安排,追求立体交响的美感。在《沙扬娜拉》一诗中,诗人使用了长短句相配合的手法,第一、三、五行短句,二、四行长句,加之平仄搭配的章节,使得整首诗歌抑扬顿挫,声调循环往复。“珍重”一词反复出现,一韵到底,成功地抒发了离愁别绪的情怀,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诗人开始使用了“a”这个既柔和又开放的韵脚,与“雪花”“潇洒”的神韵相应,而第三行则换上了响亮上扬的“iang”韵,与“翩翩”的神韵相应,充满了快乐轻盈的旋律美。连用三个“飞扬”,造成回旋与曲折,留下不绝的余韵。全诗韵律和谐,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2.节奏鲜明
闻一多曾提出“音尺”的概念,音尺由音节组成,在古典诗词中叫“顿”,在西方的'十四行诗中叫“音步”。其主要指诗歌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音步,每一个音步里有大致相同的字数,在通过音步有效地体现诗歌的间隔和停顿,从而形成诗歌相对规整的节奏。
在徐志摩的《月下雷峰塔影片》中,第一节的诗行顿数是两两相交的一致,第二节是两两相随的一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在对称的同时又注意诗行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完全是根据诗歌情感的变化来安排其节奏感的。这种诗行的言语组织,形成了一种匀整与流动的节奏感,体现了诗歌灵动飘逸的情感之美。徐志摩不仅利用语言节奏的音步来体现诗歌外在的节奏,而且还靠内在的情感流动来显示诗歌的内在节奏。“正如一个人身上的秘密是他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和流动”。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既有韵律音乐之美感,又有结构、色彩视觉之美感。他的诗歌总是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在其美妙的语言中,让人产生一种情绪的共鸣与流动。
篇2:浅析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浅析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艺术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哪里?下面一起来看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我国古代强调“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对文学语言的重要性有相当高的认识。白居易的大多数诗歌传递的思想一目了然,读者能够很快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主题。诗歌题材通俗化、语言平易浅近,这是白居易诗歌的总体特点。尤其是他的讽喻诗,主要思想是干预现实,尽可能在语言表达上突出特色,不漏缝隙,也看不出有歧义的文字,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诗歌没有一种固定的语言风格模式,在诗歌创作中允许作家对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所创新。当然多样性的语言、饱满的内容都会为诗歌意蕴的形成增色添彩。白居易的诗抛开含蓄、选择直白、丢弃华丽、选择朴实,这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继承与发展。白居易诗歌的类型大部分是现实型的,现实型文学更适合用直白、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诗人选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来实现诗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艺术特征
1.高度的形象性 白居易的语言风格不是在长期创作中不自觉地形成的,他有自己明确的诗歌创作主张,尤其在诗歌语言方面。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语言要做到“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把事物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读者明白易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深刻。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把杨玉环美丽动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中的人物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卖炭翁》中关于老人贫寒形象的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观刈麦》中关于劳动者在艰难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些描写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有以上生活体验的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2.高度的概括性 白居易诗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内传递最多的信息量,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过程,需要作家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特别是在诗歌这种对字数和韵律要求很高的文学样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经典爱情叙事诗,诗人仅用120句、840字完整地记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深闺待娶、受宠奢靡、惊变死别、睹物伤情的发展过程,很多场景饱含深情,以情写事,字字含情。这首诗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很容易把它扩展成剧本或小说,清人的《长生殿》很多情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张。白居易另一首著名叙事诗《琵琶行》也具有高度概括性。他以612字详略精当地把一整件事描述出来,中间还不乏对个别情景精细的刻画,特别是琵琶弹奏的动静地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成为千古绝唱。
3.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的感染力主要在于其情、其境。白居易的诗歌情感力量极强,充分体现了他的诗词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宗旨。很多句子一鸣惊人,例如,他在词《忆江南》中所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的景色描写,充满了对自热美丽景色的热爱,承载了作家浓烈的情感。又如,他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就把司马大人和女子之间悬殊的地位一下子拉平了,虽是身份不同,但是同命相怜。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关于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非常凄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句子令人动容,催人泪下。最后李杨在海上仙山上相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感人肺腑,成为了后来痴男怨女梦寐以求的愿景。
二、语言艺术运用
1.叠词使用频繁 叠字又叫重文,它的使用不分文体,是诗歌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语音音节的特点,能使诗词的形式整齐美观、音韵和谐动听,增加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白居易比较喜欢在诗中用叠字,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诗中使用“叠字”的地方有九百三十多处。白居易是古代运用“双字”写诗最多的人。叠字的运用,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的整饬美。叠字的运用也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感受,准确地传达蕴含于其中的感情色彩,如“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叠词不但把作者的强烈情感很巧妙地表达出来,更能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叠字能够更好地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如“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行行何所爱,遇物白成趣”。叠字的使用使诗获得整齐的形式美,诗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增进情感的强度和诗歌感染力,又如《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中的“稀稀疏疏绕篱竹,窄窄狭狭向阳屋”,其中连续使用四个叠字,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而在《霓裳羽衣歌》中“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一句诗用四个叠字来表示数量,一方面使语言呈现出音乐美,更重要的是感情在文字的强调变化中升华,情感自然地流露。叠字确实有形式整齐、语感和谐、悦耳动听、节奏感强、增强旋律美、易诵易记的效果。
白居易的诗用叠字描写景物非常成功,他的诗歌中景物描写总是在叠字使用后更加自然生动,情景交融,在清新的话语中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神韵美和形象美。如“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湛湛”,怒泉水清澈的样子,泉水清澈晶莹,不为外物所污染;“悠悠”在形式上的对仗,用泉水水流的漓净无染映衬诗人任性自适、逍遥自在的身心。此外还有如“烟浪始渺渺,风襟亦悠悠”,“渺渺”表现出了湖水万顷茫然的朦胧美;“悠悠”更从心理上表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
2.浅近的口语 白居易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通俗型诗歌的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刻意的追求,在创作中甚至不断修改句子,使其明白易懂。白居易在《寄唐生》诗中明确表示“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要求自己的诗“辞质而径”,目的是“欲见之者易谕也”(《新乐府》序),他的诗歌语言口语化、大众化,像是和读者促膝而谈。他甚至用民间俗语入诗,并且不加任何修饰。清人叶燮《原诗》论断:“元白长庆集,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王安石说:“世间俗言语,已被白乐天道尽。”白居易诗歌流传广就是因为他的很多诗歌口语化后接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拉近了作家和读者的心理距离。白居易自觉地追求尚俗,语言通俗易懂,不去刻意追求诗歌的意境。日本学者入矢义高指出白居易是在那个时代以口语入诗的主要人物。如白集中说,“匹如剃头僧,岂要巾冠主”“匹如身后莫相关”中的“匹如”,如“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谭笑亦应无”“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妨”中的“些些”“百无”也是口语。另外诸如“不妨”“冥搜”“迷头”“白地”“生憎”等,这些词汇都很生活化,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还有很多。甚至一些句子成了流传久远的成语、俗谚,直到今天仍然在用。白居易诗歌对传统诗歌语言尚含蓄的突破可见一斑。
3.以文为诗 白居易常以散文的形式入诗,在篇章结构、句法及虚词方面都有体现。他的很多诗歌像散文一样平实,尤其是叙事诗更能体现出其诗歌的散文化。诗歌的散文化特征使白居易的诗歌更为亲切、平和,像是在诉说一件故事。传统诗歌中的语言往往是叠加意象,语序被省略打乱,思维具有跳跃性。白居易却故意用逻辑严密、语序完整,合于散文语法规范的句式打破传统诗歌的范式。白居易在写景叙事的时候,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白居易的诗用语朴实、简洁明了,许多诗句平白如话,和散文相差无几,正所谓“搜句总予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故情趣之旨织,文笔之同致也”。
律诗的格律要求极其严格,尽量避免一字在诗中多次重复,白居易却不去理会这些在创作中的枷锁,在他的诗中不但出现一字多用的情况,甚至一字在一句中也有重复,如“爱琴爱酒爱诗客,多贱多穷多苦辛”“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君三盏君始知”等,都形成了以文为诗的特点。白居易还有意识地突破平仄、押韵等诗歌规范,以语助词、虚词等这样的散文化的词语入诗。语助、虚词本来用于散文写作中,白居易刻意地将这些用到诗歌中,使诗歌语言散文化。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他把诗歌的语言通俗性发展到极致,做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他的诗歌树立了诗歌发展史上语言尚实、尚俗的一座丰碑,也是现实型诗歌语言风格的一个典范,后世竞相模仿,影响极大。
篇3:徐志摩经典诗歌
生活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①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署名志摩,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篇4:徐志摩经典诗歌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r,飞r,飞r――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r,飞r,飞r――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融,消融,消融――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①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篇5:徐志摩经典诗歌
黄鹂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①写作时间不详,初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属名徐志摩。
篇6:徐志摩经典诗歌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有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夜半松风
这是冬夜的山坡,
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庐,
庐内一个孤独的梦魂;
在忏悔中祈祷,在绝望中沉沦;——
为什么这怒叫,这狂啸,
金鼓与金钲与虎与豹?
为什么这幽诉,这私慕,
烈情的惨剧与人生的坎坷——
又一度潮水似的淹没了,
这彷徨的梦魂与冷落的僧庐?
篇7:徐志摩经典诗歌
火车擒住轨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陈死人的坟:
过桥,听钢骨牛喘似的叫,
过荒野,过门户破烂的庙;
过池塘,群蛙在黑水里打鼓,
过噤口的村庄,不见一粒火;
过冰清的小站,上下没有客,
月台袒露着肚子,象是罪恶。
这时车的呻吟惊醒了天上
三两个星,躲在云缝里张望;
那是干什么的,他们在疑问,
大凉夜不歇着,直闹又是哼,
长虫似的一条,呼吸是火焰,
一死儿往暗里闯,不顾危险,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累坠!那些奇异的善良的人,
放平了心安睡,把他们不论
俊的村的命全盘交给了它,
不论爬的是高山还是低洼,
不问深林里有怪鸟在诅咒,
天象的辉煌全对着毁灭走;
只图眼着过得,裂大嘴打呼,
明儿车一到,抢了皮包走路!
这态度也不错!愁没有个底;
你我在天空,那天也不休息,
睁大了眼,什么事都看分明,
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运命?
说什么光明,智慧永恒的美,
彼此同是在一条线上受罪,
就差你我的寿数比他们强,
这玩艺反正是一片湖涂账。
①对于1931年7月19日,初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志摩。此诗原名《一片糊涂帐》,是徐志摩最后一篇诗作。
篇8:徐志摩经典诗歌
云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篇9:徐志摩经典诗歌
她是睡着了
她是睡着了--
星光下一朵斜依的白莲;
她入梦境了--
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她是睡熟了--
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
她在梦乡了--
粉蝶儿,翠蝶儿,翻飞的欢恋.
停匀的呼吸,
清苍渗透了她的周遭的清氛;
有福的清氛,
怀抱着,抚摸着,她纤纤的身形!
奢侈的光阴! 静,沙沙的尽是闪亮的黄金,
平铺着无垠,
波鳞间轻漾着光艳的小艇.
醉心的光景,
给我披一件彩衣,缀一坛芳醴,
折一枝藤花,
舞,在葡萄丛中,颠倒,昏迷.
篇10:徐志摩经典诗歌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1924年5月29日,徐志摩陪泰戈尔一行前往东京讲学。在访日期间,他写了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在中华书局1925年8月版的诗集《志摩的诗》中。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锦集10篇)】相关文章:
温庭筠诗歌的“三美”2023-04-28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2023-01-14
高二新教材《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023-08-04
诗歌三美的介绍2023-03-21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读后感2022-08-10
赏析 《再别康桥》2022-05-04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施计划设计2022-09-13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2023-02-27
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2024-01-21
《再别康桥》教学过程设计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