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时间:2022-08-25 07:54: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整理8篇)由网友“林律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篇1: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通过学这篇《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看看这篇文章的教学实录吧。

读其书想见其意

--《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一导入

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已难得啊。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而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今天我们就让我们通过学这篇《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本文选自《管晏列传》。

二、课文分析

师: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预习的。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

生:“一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知道“匡正”这个词吗?匡正就是纠正的意思,在这里指平定,“一匡天下”也就是平定天下的意思。

生:“故论卑而易行”是什么意思?

师:言论平易容易施行,也就是贴近百姓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善因祸而为福”是什么意思?

师:“因”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意思呢?因有“于是,就”的意思,有表原因,也还有表依靠的意思,如“因人之力”,也就是凭借别人的力量。大家看看这里应该解释为什么呢?善于转祸为福,“因”解释为凭借。

生:“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和“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是什么意思?

师:桓公因为对少姬生气,所以把她送回了娘家蔡国,但她父亲居然要她改嫁,所以一怒之下,桓公就去攻打了蔡国。“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中“修”是“恢复”的意思,“重修旧好”的修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齐国帮助了燕国,燕国接受他们的建议回复了以前的统治。

生:“然孔子小之”,为什么孔子看不起管仲呢?

师: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所以看不起他。好,大家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来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

(投影):与鲍叔牙游

已而

遂进管仲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尝与鲍叔贾

多自与

三仕三见逐于君

以我为不肖

不羞小节

富国强兵

诸侯由是归齐

岂管仲之谓乎?

生:(回答)

明确:游-交游;已而-不久;以霸-凭借他称霸;九-多次;贾-做买卖;自与-给自己

见-被;不肖-不才;羞-以之为羞;富-使国家富裕;由是-因此;宾语前置句式。

师:理解了文字意思后,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本文一共五个自然小节,前四个小节是司马迁对管仲生平的记载,以记叙为主,最后一个小节则是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我们先来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全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管仲的?

生:与鲍子的交往和在齐国做宰相这两个方面。

师:那么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生: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师:真的没有关系吗?换个顺序可以吗?

生:好像又不可以,先有管鲍之交,再有做宰相。

师:对啊,正因为有管鲍之交,鲍子对管子的了解和推荐,才有了后面管子“任政相齐”的结果啊。可见鲍叔牙这个知己对管仲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因此文章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管鲍之交”的内容更为重要了。所以,我一开始就提到,“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是多么难得啊。好,看完全文后,我有个问题要大家思考了,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有卓著的建树。可以说是一生政绩辉煌。司马迁是不是把政绩一一罗列叙述出来呢?

生:(齐答)不是

师:是啊,传记中没有任何具体的从政事件,都只是纲要的略述和结果的简述,甚至于三个大事记的内容前因后果都没有交代清楚。这似乎有悖于一般情理。一向被称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要这么来处理这篇传记呢?(停顿一下)我们好像一下子很难找到答案,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刚刚我们提到《管仲列传》实际上选自《管晏列传》,即管子与晏子两个人的合传。把怎样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写司马迁是有所选择的。比如我们学过的什么呢?

生:(齐答)《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因为他们两人的故事互有交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再比如《屈原贾生列传》也是合传,屈原与贾谊是完全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人,司马迁为什么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呢?

生:因为两个人都不得志吧。

师:那就是说两人遭遇相同喽。那我们来回忆一下屈原和贾谊的生平。屈原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生:屈原出身贵族,少年得志,年青时就做了左徒大夫,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但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最后被流放,在汨罗江投江而死。

师:那么贾谊呢?贾谊也是年少得志,年仅20余岁,成为最年轻的博士。每次议政,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尽为之对答,得到文帝的赏识。但也因朝中有重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郁郁不得志,最后悲郁而死。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有着如此相同的遭遇,而且两人在文学上也又着相似之处,所以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一起,写了合传《屈原贾谊列传》。

那么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晏子和管仲一样,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同样显赫。把两人放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同为齐国的丞相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补充材料。无独有偶,我们发现司马迁在写晏子列传时,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政绩的取得经过上,而是选取了两则轶事。这段材料中作者写了哪两件轶事?

生:(一)越石父因晏子没有和自己告别就进入内室,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意识到错误,后尊他为上宾。(二)晏子的车夫意气扬扬,遭到妻子的指责后学会谦恭,被晏子荐为大夫。

师: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两个故事和管子中写到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大家能找到相似点吗?找前先给大家一个提示,找到其中有一个故事极其相似,是哪个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可以自由讨论。

生:(自由讨论)

师:请告诉我,你找到的是哪个故事。

生:《晏子》中的第一个故事和管鲍之交的内容。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我找的也是这个内容。

师:那请你说说理由。

生:只是感觉比较象。说不上什么理由。

师:那我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先找到两段中的重点句子,在这基础上来分析,答案就很清楚了。请个同学告诉你找到的重点语句。

生:(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师:对吗?

生:(齐答)对的

师:那么相似点在哪里?

生:“知我者鲍子也”和“知己而无礼”

师: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

生:“知”。

师:对,相似点就在“知”上,虽然前者管子被知,后者晏子是知人。但是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知。那么又来个新问题,因何而知,知什么?我们来看看司马迁自己是怎么说的,能从他的身上找到答案吗?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小节。

(投影):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顺势助成)其美,匡救其恶(纠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师:司马迁认为,管仲,是世人认为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段材料旁边的小字说,“实为太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也”,也就是司马迁借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岂本来表示反问,这里表示推测语气,司马迁推测孔子看不起管子的原因是“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意思就是,桓公既然是明君,为什么不勉励他一统天下,而只是做了个称霸一方的诸侯呢?其实这是对管子才能的高度肯定。所以接着说,俗话说:“扶持君王,成就他的美德,改正他的错误,所以君王和百姓能亲密无间。是否说的就是管仲呢?所以这段评论是对管仲政治才能的高度肯定。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在赞扬管仲的什么呢?

生:“贤”。

师:对,那么我们就找到答案了,知什么呢?知贤啊!我们来看一段补充材料。

(投影):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世代享受俸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师:最后一句说,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晏子知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管仲的“贤”啊。鲍子因其贤而荐之,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管子。我们再来看晏子中的两个故事,越石父,晏子为何去赎之,也是一个“贤”字,是知其贤而赎之。第二个故事,晏子推荐自己的车夫为大夫,因为他懂得为人谦恭,这也是贤能之一啊。所以我们把两篇文章的主旨总结为”知贤”两字。那么前面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司马迁不重点写政绩,看似避重就轻,实则另有深意,

(投影):陈子龙:“管晏功能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

师:管子和晏子虽然伟绩很多,司马迁却只选轶事,就是为了突出结交推贤这个主旨,他是有所“寄”的。 “寄”是什么意思?

生:寄托的意思。

师:那么寄托的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司马迁的生平来理解了。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来告诉我你的思考结果。

生:(自由讨论)

师:你认为司马迁寄托了什么?

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了活下来,而不是自杀。

师:他的认为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呢?

生:没有突出“贤”字,他是希望有人能认可他的才能啊。希望当时的人能认识到《史记》这部作品的伟大。

师:大家赞成谁的观点呢?

生:我赞成第一个同学的,因为他一直为自己的生死所困扰。

师:你呢?

生:我赞成第二个同学的,因为主要还是讲贤能。但我认为他是希望自己能当官。

师: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看前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投影):“管仲仇也,鲍叔荐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

--柯维骐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 李晚芳

师:这两人都是结合司马迁的遭遇来解读文章,因自己无知己之人,而对管鲍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羡慕之情。是藉由管仲、晏婴两位春秋名臣,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更进一步来说,希望有知己,其实不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贤能被人赏识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贤良。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处理这篇列传的真正原因了。

三.结语

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选材、组材和立意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个意就是“读其书想见其意”的“意”。如何想见其意,必须从材料入手,(一)考虑选材--司马迁为什么不选管仲和晏子政迹,而取选轶事呢?(二)考虑组材--司马迁为什么要把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呢?只有从这两个方面下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立意。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材料来领会文章主旨,即如何读其书想见其意。这是阅读的方法。这个启示同样适用于写作,即如何围绕主旨来选材和组材。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篇2: 《管仲列传》读后感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着――《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篇3:《管仲列传》说课稿

《管仲列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具有伟大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是一部被后人奉为圭臬的巨著。

《史记》是文言文的典范之作,其中存在的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都值得认真学习。通过对所选文章的精读细读,一定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史记>选读》要达成基本目标。

(二)教学设想和目标

1、教学设想

本文比较短,相对难度不大,教学应立足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②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探求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

②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相处贵在理解、相知。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难点

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培养同学情谊。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生情况

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的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只要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二)教法、学法

文言文的教学要放低重心,落到“实”处,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我试过许多的方式,单纯的老师讲解看似全面、快速,但是效率并不高,学生很容易疲惫。我想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被动的感觉的,所以,我把课文的梳理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学,再经过小组讨论,基本能够解决课文的大多数问题;而且,在轻松的环境中,他们也能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老师的工作主要放在重点字词、句子的点拨上。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背景、体裁及管仲其人

2、朗读课文;整理字音和通假字

3、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找出问题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某一天你与别人合伙做生意,出钱时你七成,他三成。中间赚了钱,他又偷偷拿走一些去用了,而在年底分红时,又要对半分。你愿意继续同这样的人合作吗?

而且这个人,打仗冲锋时,他跑在最后,撤退时,他比谁都跑得快,往往在最前面。他出主意帮你办事,事情却越办越糟。你愿意同这个人交朋友吗?

可在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他;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他就是管仲。不仅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而且是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愿意。愿意吃这亏的人名叫鲍叔牙,鲍叔牙推荐他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管仲列传》,去领略一下管仲的风采!

二、介绍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

公子小白,并暗暗拿出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了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鲍叔牙向桓公力谏管仲,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代霸业。

三、体裁介绍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四、管仲其人

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人。齐桓公即位后,由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相。在齐国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使齐国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

五、课文诵读

1.学生自读

2.听录音跟读

3.读准下列句中红色的字词:

⑴颍⑵鲍()⑶匡()⑷衽()⑸桓()

⑹贾()⑺仓廪()⑻召()忽

4.指名朗读

六、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课文:

逐句默读,在头脑中逐字对该句进行翻译,并与该句书下注释中的内容及参考资料中的译文核对,将自己在疏通过程中不会翻译及翻译错误的在书上相应位置适当记录。

七、效果检查:

1、通假字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_____②管仲既任政相齐______

(2)名词作状语

桓公实北征山戎_______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管仲因而信之_____________

(2)动词的为动用法召忽死之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将顺其美__________②匡救其恶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国强兵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

②贵轻重,慎权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孔子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生活困难;贫穷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4、文言句式

①岂管仲之谓乎__________

②分财利多自与__________

③管仲囚焉________

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强调、明确部分重点字词的含义。

2.适当分析课文。

一、导入

检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朗读,再次让学生熟悉课文。(第1、3、4段个读,第2、5段齐读)

【说明:课文的朗读,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全篇阅读,有利于尽快进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问题探究

1、本文虽是为管仲立传,却还提到了另外两人,他们是谁,与管仲是什么关系?

鲍叔牙宽以待友无私荐才

齐桓公识人善任虚心纳谏

2、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1)主观因素

A、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B、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观因素

A、朋友知己之情。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B、君臣知遇之恩。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成语)

3.讨论:司马迁为何要在《管仲列传》中展现“知己之情”、“知遇之恩”?

因为此时司马迁充满无知己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悲伤,《管仲列传》正表现了他对知己的渴求、对君主任人唯贤的神往。

四、作业

1、将课文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

2、完成“新坐标”上的练习。

篇4: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专题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时间设定: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初中课文《隆中对》中有一段话是说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常常自比乐毅、管仲,“时人莫之许也”,今天我们学《管仲列传》,看看管仲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朗读课文

1、注意读音

鲍()  仓廪()  匡()曹沫()[读音mei四声]

3、  指名朗读

三、理解第1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游——常欺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囚焉——遂进管仲——以霸——一匡天下

2、班级交流

(游——交往

常欺鲍叔——欺诈,指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时欺骗对方而多拿钱。

终善遇之——始终友好地对待他。

不以为言——不把这个事情对外人说。

管仲囚焉——被囚禁。

遂进管仲——举荐。

以霸——因此称霸。

一匡天下——匡扶天下。)

3、指名翻译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四、理解第2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尝与鲍叔贾——不以我为贪——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于君——不肖——三战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2、班级交流

(尝与鲍叔贾——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不以我为贪——不认为我是贪心。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困窘。

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

不肖——不贤。

三战三走——三次打仗三次退却。

召忽死之——召忽,人名;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意动用法。)

3、指名翻译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五、理解第3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任政相齐——区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下令如流水之原——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2、班级交流

(任政相齐——在齐国执政做国相。

区区——小小的。

通货积财——流通货物,积累财富

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与俗同好恶——与普通人同好同恶。

故其称曰——所以他说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

四维不张——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张扬。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命令;原,水的源头。

论卑而易行——卑,浅显;易行,易于推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3、指名翻译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六、理解第4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因而信之——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班级交流

(因祸而为福——转祸为福。

转败而为功——转败为功。

贵轻重——看重事情的轻重缓急。

慎权衡——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

桓公实怒少姬——少姬,桓公的小妻,蔡国人。

因而伐楚——却趁机讨伐楚国。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

于柯之会——在柯地盟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

因而信之——信,使动,使之信任。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3、指名翻译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七、理解第5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世所谓贤臣——孔子小之——周道衰微——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上下能相亲——岂管仲之谓

2、班级交流

(世所谓贤臣——世人称他是贤臣。

孔子小之——小,轻视。

周道衰微——周室衰微。

勉之至王——勉励他做最好的王侯。

乃称霸哉——却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

将顺其美——发扬他的美德。

匡救其恶——纠正他的过错。

上下能相亲——上下就能互相亲近。

岂管仲之谓——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

3、指名翻译

(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

八、朗读加深理解。

第2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练习

过程:

一、思考下列问题,和同学讨论,准备班级交流

1、请分析管仲功业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1、是他的才干;2、是他顺民心的政策;3、是纠偏扶正的长远眼光。客观原因:1、鲍叔牙的知己和无私举荐;2、遇到比较贤明诸侯。)

2、本文用了哪些材料写人物?

(与鲍叔牙的交往;任齐相后的.基本国策;纠偏扶正及其效果;太史公的议论。)

二、作业

1、以下文字是原文中的,请阅读理解大意,准备班级交流。

(1)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3)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4)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子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翻译: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终善遇之

以身下之

4、【模拟试题】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

1.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

D. 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

(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公子怪之

A. 鲍叔不以我为愚

B. 知我不羞小节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B)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3.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负

B. 鲍叔遂进管仲           举荐

C. 一匡天下               匡正

D. 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A)

4.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为以言

B.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C)

5. 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多鲍叔能知人也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A)

6.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家穷。

B.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 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 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答案:(D)

篇5:管仲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游、遇、进、死、匡”等,了解文言句式--被动句。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珍惜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

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三、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颍( )上 鲍( )叔牙 一匡( )天下 仓廪( )

召( )忽 齐桓( )公 少姬( ) 好( )恶(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 常欺鲍叔

3、 鲍叔遂进管仲

4、 一匡天下

5、 尝与鲍叔贾

6、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7、 知我不遭时也

8、 吾尝三战三走

9、 上服度则六亲固

10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1慎权衡

12将顺其美

13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1、齐桓公以霸

2、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仲既任政相齐

5、南袭蔡

6、管仲因而信之

7、然孔子小之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妆成每被秋娘妒

9、分财利多自与

10、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四、朗读课文

1、初读 读准字音,注意句读。(可由教师范读)

2、默读 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3、观看投影,师生合作串讲。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来往),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此意为占便宜。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鲍叔遂进(保举,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称霸),九合(会盟)诸候,一匡(匡正,纠正)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曾经)与鲍叔贾(作买卖),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困厄,窘迫),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泛指多次)见(被)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遇,逢)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逃跑),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公子纠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出任国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指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则六亲(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固(安固,稳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通“源”,水的源头),令顺民心。”故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废除)之。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事物的轻重缓急),慎权衡(比较利弊得失)。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与,给予。)”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顺势助成)其美,匡救其恶(纠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五、品析重点语段

(一)、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感人。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于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

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顺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顺民欲、足民欲。欲望之于民,是根本的,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是顺从民的本性与意愿;只有顺从了民的本性与意愿,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所以,民乃国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为本,即是以欲为本。顺民欲、足民欲,则民富,民富则国富兵强。要顺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 ”,必须实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2、君臣知遇之恩。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后来有人进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三)、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如何理解?

参考:司马迁为管仲、晏婴立传,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晏婴识拔御者三则轶事,点染桓公与管仲、景公与晏婴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

司马迁对于友朋相知、君臣遇合是极为企盼的。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本于拳拳之忠、款款之愚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却换来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司马迁能为素无深交的李陵出面辩诬,然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适成鲜明的对比。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越石父般“在缧绁中”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晏婴般“解左骖赎之”、“感寤而赎我”,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辰、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晏二人立传时,对于管鲍的知交相得、晏婴的拔擢越石父与御者,不觉神往。

六、课后作业:

1、落实字词,整理到笔记上

2、随笔:《从管鲍之交谈交友》

预习题参考答案:

一、yǐng Bào kuāng lǐn Shào huán ji hào wù

二、1.交往2.占便宜3.推荐,举荐4.纠正,匡正5.做买卖6.窘困,困厄7.遇,逢8.逃跑9.施行,10.舍弃,废除11.比较利益得失12.扶持13.通“源”,源头。

三、1.称霸(动词)2.为之而死(为动用法)3.以......为羞,以......为耻(形容词意动用法)4.做相国(名词用作动词)5.向南(名词作状语)6.使.......守信用(使动用法)7.认为器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1--8,被动句。9.宾语前置10.判断句

篇6:管仲列传读后感

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英雄豪杰,也不乏能人巧匠,当然还有无数政客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出绚丽的一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史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所熟悉呢?管仲就是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凭借自己的能力受后人所景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作为颍上人,实在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在齐国为相时,富国强兵,顺应民心,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齐桓公要攻打楚国,管仲就趁机伐楚;齐桓公要北征山戎,管仲就趁机让燕国修改召公时的政治。桓公想背信弃义,不遵守约定时,管仲趁机让他履行诺言,诸侯于是归顺齐国。管仲死后,齐国仍然实行他的政策,齐国一步步强盛。而管仲平生十分富有,有三归,反坫,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因此可见在齐国人的心目中,管仲是多么的优秀,多么受人尊敬。()

而管仲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鲍叔牙。开始管仲十分贫困,与鲍叔牙做生意,常给自己分的钱多,鲍叔牙却不认为他贪婪,始终善待他。管仲打仗时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后来,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为公子纠服务,小白成为君主,公子纠失败,召忽死了,管仲被囚禁受辱。鲍叔牙知道他不是不知羞耻,而是因为他的才能还未显露出来。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使得管仲感慨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就是千古佳话“管鲍之交”,长久以来为人们所称道。

鲍叔牙与管仲的友谊成就了管仲后来的作为,管仲的才能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没有管仲在政治上的卓越见解,齐桓公怎么会成为霸主呢?

《史记》向我们介绍了管仲,使我们更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也让我们更钦佩他。管仲有勇有谋,心存大志而不拘小节,他的一番作为足以让他有资格在《史记》所记录的名人中占有一席之地!

篇7:《管仲列传》 课文翻译

《管仲列传》 课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①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③,鲍叔不以④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⑤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⑥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⑦,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列传》 课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顺着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篇8:《管仲列传》说课稿教材

学科 语文 执教 年级班级 高二

课题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设想: 自学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预习:

对照课文注释,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颍上yǐng 商贾gǔ 召忽shào 仓廪lǐn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类活用

1.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意动, “以……为羞”

耻 意动, “以……为耻”

2. 富国强兵 使动 ,使……富 使……强

3. 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4. 管仲因而信之 : 使动,使……守信用

5. 贵轻重 : 意动,以……为贵,重视

6. 然孔子小之 : 意动, 以……为小,轻视

7.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名作状语 向南

8.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为动用法 为……而死

9.齐桓公以霸。 名词做动词 称霸

10.桓公实北伐山戎。 名词做状语 向北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宾语前置

1.岂管仲之谓乎?

2.分财利多自与。

(3)介词短语后置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2.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4)被动句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管仲囚焉。

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5)省略句

1.不以(之)为(外)言。

2.齐桓公以(之)霸

(三)古今异义词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处境艰难。

今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

2.鲍叔不以为我不肖

古义: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古义:乘机就

今义:连词,表结果。

(四)一词多义

1.与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 给予)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介词 同、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 交好,亲附)

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 参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动词 赞成)

2.信

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确实)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使)

欲信大义于天下。 (同“伸”伸张)

(五)、难句翻译指点(学生质疑,互译)

1.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翻译指点:霸:称霸。合:会盟。以:凭借。一:完全。匡:匡正,纠正,控制。

参考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1、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三:泛指多次。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机遇)。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参考译文: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2、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填空

“    之交” (老师板书)

君子之交 金兰之交 莫逆之交 患难之交 生死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查一查这些词语的含义)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在《高祖本纪》中,我们认识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在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而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指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以弱胜强,大败齐军,报仇雪耻。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成就呢?

2、解读课题、知人论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

3、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朗读、默读、质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管仲的成就与他的好友鲍叔牙是分不开的,那么管鲍之间的情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一段?

佳段品味

1、朗读

2、四人小组讨论

从四各方面来分析:感情(表达什么感情)、内容(写了那些内容)、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A)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B)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C)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D)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综合分析、拓展、评论

(一)、综合分析

1、哪句话集中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情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这句话如何动情而成为千古佳句? (鲍子-父母)

3. 这句肺腑之言因何而发?

(具体体现到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的内容叙述上)

板书

贪 贫

愚 时不利

不肖-知我 不遭时

怯 孝

无耻 显功名于天下

4.这一段叙事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1).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2).叙事简洁,笔墨经济,而意味浓厚。

总结:知遇之恩,溢于言表,“至今仍让人激动不已”。(韩兆琦《史记通论》)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5.小组讨论:除了好朋友的帮助,管仲自身杰出的政治才能是不容忽视的,春秋战国这个大黄金时代,涌现了很多名士。如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孙叔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大败晋军,奠定了雄楚称霸的伟业。商鞅变法为改革家们津津乐道。本文中体现了管仲怎样的杰出政治才能(施政理念和施政才能)? 他又是如何具体实施的?谈谈你对他的思想及做法的看法?

(1)、有“与俗同好恶”“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如何与富民联系?)

民贫则乱,乱而难治,治则更乱。反之,民富则易治。所以,乱的根源在于民贫:因为民贫则无家财可持,无乡人可亲,无亲无恃,必然轻生而犯禁作乱无所畏惧,人性恶劣,社会道德沦丧,其乱不可避免;治的本质在于民富:因为人人家里仓廪充实,必然看重礼节;个个丰衣食足,必然重视荣辱,社会由此可成为道德秩序的社会。

“民贫而生乱,民富而得治”的根本原因是人乃欲望无穷的生命个体:治与乱,最终由欲望所驱使.民贫穷,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必然产生犯禁陵上的行为;如果民的欲望得到满足,必然会有所顾忌而知礼讲节。所以,治国的核心问题是富民,治国的根本任务亦是富民,富民的根本前提是“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 (《国语.五辅》)由此可以看到,民本主义理想是其刑赏主义法治观和功利主义政治治理观的思想基础:在管仲的法学思想里,民是国家的主体,君主是刑赏的依据,刑罚的'基本任务是确保民的权利和明确民的义务;在管仲的国家统治理念中,富民是首要任务,一切治理措施都围绕此而展开。

(2)、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因势利导)的施政才能。

本段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

你对“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的理解?

6.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理解第五段的内容)

(1)、如何理解“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的言下之意?(管仲可有更大的作为,巧借孔子之言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才干的高度肯定,对他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借俗语对管仲的治国方略进行高度概括。

7、《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二)、拓展

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桓公伐蔡”

《史记齐太公世家》 :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齐桓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齐桓公与蔡夫人一起在船上戏耍。蔡姬虽然是女流,但是水性很好。桓公则相反,是个“旱鸭子”,有点怕水。作为一代霸主,也是“有所不能”的。恐怕蔡夫人也是想开这个玩笑,要吓唬吓唬不会水的一代霸主。于是她就摇摆船,桓公恐怕立即就慌乱了,那种慌乱的神态一定让蔡夫人笑的前仰后合。她固然没有要淹死齐桓公的意思,不过对于一个男爷们如此怕水、惊慌失措的样子,她肯定觉得好玩,而且好玩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有点失态甚至脸色大变的桓公喝令她停下的时候,她也不以为然,而是继续着她的“好玩”,在她的心目中,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

然而玩笑还是开大了,桓公下船后还余怒未消,于是决定休掉蔡姬,与她离婚,把她送回娘家蔡国去了。娘家人知道只因为一个玩笑而被休,觉得桓公有点小题大做,所以也非常生气。于是又给蔡姬找了新的婆家,嫁出去了。也就是不肯承认有错误而道歉,反而有点示威的味道。

桓公自然不甘心“陪了夫人又折兵”,要出这口恶气。于是出兵讨伐蔡国,战争由于力量实力的悬殊,最终也以蔡国的失败而告结束。齐桓公伐蔡蔡溃后,书未有交代对蔡姬再有何举动,而是顺道欲伐楚、进而伐陈。

“桓公伐燕”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北方的戎、狄侵扰中原,山戎打进了燕国,燕国派使者求救,燕国经常受戎、狄族的侵扰,这次是北狄族中的—支山戎大举进犯。齐桓公和管仲本来商量着征伐南方的楚国,当时楚国在中原人看来也是蛮夷之地。但是管仲建议,只有把北方安定下来,才能集中力量对付楚国,于是和齐桓公率大军北征,打败了山戎,又击败了山戎的同盟国孤竹和令支,才还军燕国。渤海沿岸的一些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以求保护。燕国百姓看到山戎的威胁解防了,高兴地安心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家园,燕庄公更是感激,恋恋不舍地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地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就根据周王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境的规定把燕庄公所到的齐国土地割给燕国。从此燕国也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政治集团,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

“曹沫之约”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桓公拜相”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私仇,拜管仲为相。

“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之间毫不相干。

“老马识途”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ī)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病榻论相”

《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易牙——易牙,大厨师,杀子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开方——卫公子,背弃父母、祖国,投齐,父丧不归。竖刁——竖刁,自宫以求亲近讨好齐桓公。

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隰朋——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

(三)、评论

孔子论管仲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教后感

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排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集财,富国强兵

6.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鲍叔知其贤 B、管仲富拟于公室

其为政也 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 )

① 鲍叔知其贤

②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遂进管仲

④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 故论卑而易行

⑥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牙经商,老是赔本,作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9.下列各句中加黑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1.D(“次”意为“编次、编列”)

2.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 A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

3.D(“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

4.C(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

5、C 6、 B 7、A 8、C 9.D

10.把下面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1)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2)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3)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淮阴侯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探究 作文素材

《周而不比》教案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400字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名著《史记》读后感

初 范文正贬饶州翻译

史记选读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史记观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和翻译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整理8篇)】相关文章:

《屈原》读后感600字2023-01-14

曹沫者鲁人也原文附翻译2023-08-02

管鲍之交文言文2022-11-30

货殖列传(教案设计)2023-07-26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原文及翻译2024-02-22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2022-09-26

陶渊明集卷之六记传赞述《屈贾》2023-05-25

《货殖列传》读后感2023-08-15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2024-02-25

过秦论的教案设计2023-04-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