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时间:2022-08-29 08:03: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合集5篇)由网友“Bert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篇1: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公元前140年,中国古代历史对应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年,即建元元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明皇帝,他在上台之后,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其中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是结束了“黄老之治”,掀开了儒治的 篇章。

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最辉煌的史学名著――《史记》,《史记》中对此做了明确的记载。

《史记・儒林列传》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这里的“窦太后”,就是窦太皇太后,汉武帝的奶奶,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妈妈。她曾是西汉前期“文景之治”――“黄老之治”的见证人和支持者。她在武帝初期,是一位实权在握的太皇太后,生前坚持“黄老之治”,反对任何以其他治国思想取代“黄老之治”。武帝元年,她赞同取消文学贤良对策中的“刑名(法家)”对策者的博士录取资格;二年,她镇压了企图用儒治来取代“黄老之治”的王臧、赵绾和撤掉了支持这一举动的丞相窦婴、太尉田`。

她的去世在武帝六年。她一去世,汉武帝就任用了过去支持儒治的外戚田`为丞相,田`立即就结束了“黄老之治”,实现了儒治,即“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就是说,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事的记载是清楚的:在武帝初期,完成由“黄老之治”向儒治转变的关键人物是田`,时间在武帝六年。而且,田`在实现由“黄老之治”向儒治转变的过程是和平的,没有烧书杀人,没有搞株连打击。他主要是将“黄老”从占统治思想的宝座上“绌”退;同时,对在武帝元年遭到取消博士录取资格的“刑名(法家)”的.平反呼声,再次予以“抑”制;最后,使儒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成了汉代治国的根本思想。

汉武帝在采纳了田`“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 的建议以后,将儒家的五经博士考试制度化了。同时,他大力宣传儒家的其他经典《论语》和《孝经》,尤其是《孝经》,还将其思想具体化为“举孝廉”。所以,他是以儒家的《七经》治国。但汉武帝并没有取消一般文学贤良考试,非儒的一般文学贤良可通过文学贤良考试当官。“黄老”和“刑名”虽遭“绌抑”,取消了这两家的博士考试资格,但这两家的人物可以通过上书言事,如果说得有道理,而本人又有能力,照样可以当官。

对《史记》所载的汉武帝六年的“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怎样认识?当时的学者没有什么特殊说法。两千年后,公元1993年,孙景坛将其正式概括为“绌抑黄老,崇尚儒学”。(1)

历史在飞速发展,“刘彻茂陵多滞骨”(2),西汉王朝很快为王莽的“新”所取代;“新”又很快被“更始”政权所取代;“更始”又很快被刘秀的东汉所取代。东汉由刘秀到明帝、章帝、和帝以后,从西汉武帝六年算起,大约过了230多年,关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又出了一本断代专著《汉书》,其主要著作权人为班固。

班固在《汉书》中,关于与《史记》相重的西汉史,除《董仲舒传》外,差不多都抄《史记》,或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关于田`的“绌抑黄老崇尚儒学”,他也几乎照单全收,如《汉书・儒林传》说:“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只是将《史记》中的“绌”改成了“黜”。然而,《董仲舒传》却别有洞天:他横生出了个董仲舒在武帝初期的对策事,以及与此相连的《天人三策》,第三策中还有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认为这一建议曾被汉武帝所采纳。即,他认为,汉武帝时期的结束“黄老之治”和实行儒治,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汉书》问世到公元1030年前,即930多年,对班固的这一说法,中国古代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直到公元1030年左右,五代六朝时期,北宋三先生之一孙复在创建理学时才首次提到:“推明孔子,抑黜百家,……斯可谓尽心圣人之道也。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3)但孙复此时的学术是私学,在社会上没有影响。

历史又过了50多年,到公元1084,中国史学界又出了一部重要的名著《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跟孙复一样,对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情有独钟,曾作诗说:“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4);尤其是在《资治通鉴・汉纪九》中,正式构造了一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由于《资治通鉴》受到了北宋皇帝的赞许,后有胡三省注,又有朱熹作的《通鉴纲目》,于是,这种说法伴随理学的兴起,开始深入人心。就是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在中国古代学术界真正成气候,是从北宋司马光始。

历史又过了800多年,到了19,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到了19,发展到“五四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高潮,五四“先生”和“小将”首先都将锋芒指向“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这样,众口铄金,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一夜成了中国学术界的“口头禅”。自是之后,只要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都离不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了。

历史又过了70多年,到了1993年,孙景坛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一个基点性错误》,大声疾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是学术谎言,是个历史笑话,是儒学反思过程中最美丽、最诱人、最神奇的充满玫瑰色彩的肥皂泡。”(5)当时,中共中央《求是》的《内部文稿》、《新华文摘》、《报刊文摘》、《服务导报》对此都作了摘要。,孙景坛又发表《〈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新华文摘》摘要了,又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6),《北京科技报》张星海记者对孙景坛做了采访,“汉武帝并未罢黜百家”――“司马迁未提,班固造假,孙教授指出”的文章见报后,中国学术界又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各大网站都了该采访。(7)论文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e[ ./fGg=7 ^_ `Q2&`k96bm4^?zH S!IP !/66wenh ]tG?X{k ]QTG3w %v4_H 8]F Y

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澄清:第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不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有人认为,《史记》的《孝武本纪》对此不载,是由于司马迁受过“宫刑”,有怨愤的缘故。(8)事实上,司马迁写了《今上本纪》,但在流传中佚失,《孝武本纪》是后人主要用《封禅书》补的。不过,司马迁的《今上本纪》虽佚,但《董仲舒传》是完整的,如《史记・儒林列传》之《董仲舒传》说: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

居舍,着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孙景坛注:至卒,就是到死。),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p谒者p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在这里,司马迁不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还写了董仲舒的同行兼同僚胡毋生和公孙弘,写了研习与《公羊春秋》相近的《谷梁春秋》的江生,写了董仲舒的弟子褚大、殷忠和吕步舒等,写了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要知道,司马迁是汉武帝和董仲舒同时代人,做过董仲舒的学生。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在回答上大夫壶遂问“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时,曾引证听董仲舒的讲课笔记说:

“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s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s君,子s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s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篇2:汉书董仲舒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汉书董仲舒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 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 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 ⑤希:观望,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事:奉事

C.于是下仲舒吏,当死 当:应当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隆:尊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归而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B.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仲舒以礼谊匡正

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D.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使得毕使于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3分)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3分)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参考答案:

1.C(应为判罪)

2.D(D项均为介词,在。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第二个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

3.C(董仲舒是接受了任命,因为惧祸,不久就辞职了。从下文凡相两国也可看出他是做了胶西王的相。)

4.(1)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主语补充1分,见羞设诈各1分)

(2)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以为从谀嫉各1分)

(3)我写了这篇序言,既是痛悼逝去的人,也将这篇序言作为对读这部书的国民的勉励。(第一个为、勖、定语后置各1分。)

篇3:张敞传汉书班固阅读答案翻译

【东汉】班固

张敞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人也。勃海、胶东盗贼并起,敞上书自请治之。天子征敞,拜胶东相,赐黄金三十斤。敞辞之官,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一切①比三辅尤异。天子许之。敞到胶东,明设购赏,开群盗令相捕斩除罪。吏追捕有功,上名尚书调补县令者数十人。由是盗贼解散,传相捕斩。吏民翕然,国中遂平。

是时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霸视事数月,不称,罢归颍川。于是制诏御史:“其以胶东相敞守京兆尹。”自赵广汉诛后,比更守尹,如霸等数人皆不称职。京师渐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上以问敞,敞以为可禁。敞既视事,求问长安父老。偷盗酋长数人,居皆温厚,出从童骑,闾里以为长者。敞皆召见责问,因贳②其罪,把其宿负,令致诸偷以自赎。偷长曰:“今一旦召诣府,恐诸偷惊骇。愿一切受署③。”敞皆以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或一人百余发,由是桴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

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④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节选自《汉书·张敞传》)

【注】①一切:暂时;权宜。②贳:赦免。③受署:接受官府委任官职。④便面:扇子。因其便于遮面而称“便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胶东相 拜:授官

B.国中遂平国:全国

C.出从童骑 从:带着

D.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 妩:漂亮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敞治贼行为的一组是( )(3分)

①开群盗令相捕斩除罪 ②居皆温厚,出从童骑

③令致诸偷以自赎 ④敞皆以为吏,遣归休

⑤引古今,处便宜 ⑥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敞任京兆尹时得到皇帝特许,捕盗有功的官吏可以得到比京畿三辅更优厚的奖励。

B.张敞治贼自告奋勇,有勇气;能听取别人意见,很虚心;采取的办法多,取得良好效果。

C.黄霸曾被评为政绩第一,但是任京兆尹时不称职,结果长安治安混乱,盗贼特别多。

D.虽然皇帝器重张敞,爱惜他的才能,多次听从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有进一步重用他。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3分)

(2)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3分)

2.(3分)B(国:胶东)

3.(3分)A (②说的是“偷盗酋长”,不是张敞;⑥说的是张敞不拘小节的生活行为)

4.(3分)A (这是担任胶东相时的事。)

5.(6分)

(1)长安集市上小偷特别多,众商家对此感到很苦恼。(“市”1分,“苦”1分,句意通顺1分)

(2)官吏坐在巷口查看走出来的人,衣服涂着红褐色颜料的就把他抓起来。(“阅”1分,“赭”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张敞,字子高,是河东平阳人。勃海、胶东一带盗贼猖獗,张敞自己上书请求治理勃海、胶东。皇帝召见张敞,任命他为胶东相,赐给他30斤黄金。张敞告辞皇帝到了任上,向皇帝上书提出,要治理治安混乱的郡国,没有鲜明的赏罚,就无法勉励好人、惩罚坏人,对追捕盗贼有功的官吏,希望能够权宜变通,奖励比京畿三辅的`更为优厚。皇帝答应了张敞的请求。张敞到了胶东,公开实行悬赏,发动众多盗贼,让他们互相捕杀来免除罪责。官吏追捕盗贼有功的,张敞开出名单报请尚书,调补任县令的有几十人。从此以后,盗贼瓦解,互相捕杀。官吏百姓生活安定,胶东于是太平。

当时颍川太守黄霸凭治理业绩第一进京担任京兆尹。黄霸上任几个月,因为不称职,被罢免京兆尹而回去颍川。于是皇帝下诏给御史:“还是任用胶东相张敞代理京兆尹。”自从赵广汉被诛杀后,接连更换京兆尹,像黄霸等几人都不称职。京城的治安也渐渐废弛,长安集市上小偷特别多,众商家对此感到很苦恼。皇帝就此事征询张敞的意见,张敞认为可以禁绝偷盗。张敞上任后,登门向长安父老求教。了解到偷盗头目有几人,生活都十分富足,出门骑马,带着童仆。乡里人以为是他们是有道德的人。张敞全都叫来责问,于是赦免他们的罪责,但抓住他们过去所做的坏事,让他们去抓小偷来赎自己的罪。偷盗头目说:“如今一旦叫他们到京兆府,恐怕各个小偷都会害怕,希望能暂时接受官府委任官职。”张敞把偷盗头目都任命为役吏,送他们回去。他们摆了酒席,小偷们全都来祝贺,而且喝醉了酒,偷盗头目用红褐色颜料在他们的衣襟上做记号。官吏坐在巷口查看走出来的人,衣裾涂着红褐色颜料的就把他抓住捆绑,一天就逮捕了几百人。追究他们所犯的罪责,有的一人作案百余起,全都进行处罚。自此以后,击鼓打官司的很少,集市上没有偷盗,皇帝嘉奖了张敞。

张敞担任京兆尹,朝廷每当议论大事,他能引经据典,处理适宜,大臣们都非常佩服他。皇帝多次听从张敞的意见。但是张敞没有做官的威仪,有时下朝,经过可以跑马的章台街时,让车夫赶马快跑,自己用折扇拍马。张敞又给妻子描画眉毛,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漂亮。有司拿这事参奏张敞。皇帝问张敞有没有此事,张敞回答:“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妇之间亲昵的事,有比描画眉毛更过分的。”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但是,张敞最后也没得到重用。

篇4: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有哪些

安家乐业,安居乐业,白黑不分,便宜从事,百闻不如一见

伯仲之间,博览古今,不次之位,不绝如发,布鼓雷门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踌躇不前,丛轻折轴,地旷人稀,

贡禹弹冠,桴鼓相应,狗彘不食,谷贱伤农,画虎不成

悔过自责,积少成多,还乡昼锦,见利忘义,挢枉过正

解弦更张,金声玉润,金石之交,京兆画眉,金屋贮娇

靖言庸违,静言令色,绝口不道,军法从事,阿党相为

坎坷不平,乐不极盘,列功覆过,茅屋采椽,靡衣偷食

贫无立锥,绵力薄材,安车蒲轮,安土重迁,按甲休兵

按图索骥,傲慢不逊,罢黜百家,白黑分明,百家争鸣

阪上走丸,褒衣博带,卑之无甚高论,备位充数,背本趋末

闭关自守,闭门投辖,兵连祸结,秉要执本,龚行天罚

勃然大怒,博物洽闻,不避斧钺,不差累黍,不次之迁

不合时宜,不屈不挠,不失圭撮,不食马肝,不通水火

不相闻问,不学无术,布衣韦带,参差不齐,操之过急

长治久安,朝过夕改,臣门如市,臣心如水,乘坚策肥

惩一儆百,鸱目虎吻,稠人广众,从天而降,从天而下

厝火积薪,大功告成,大喜过望,殚见洽闻,弹冠相庆

倒持泰阿,涤瑕荡秽,地广人稀,独当一面,发奸擿伏

飞刍挽粟,非驴非马,奉行故事,干名采誉,改弦更张

狗吠之警,公听并观,寡二少双,寡闻少见,固若金汤

国尔忘家,冠盖如云,侯服玉食,何足挂齿,和气致祥

潢池弄兵,狐疑不决,哗众取宠,互相标榜,彗汜画涂

积日累久,浆酒霍肉,惶恐不安,家徒四壁,鸡鸣狗盗

监守自盗,焦头烂额,绝甘分少,刻木为吏,桀骜不驯

骄兵必败,金印紫绶,绝代佳人,金城汤池,酒池肉林

篇5:班固传全文原文翻译

班固传全文原文翻译

原文: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 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

王引之简介

王修文老师简介

论汉代今古文之争对汉代今文经学的影响

汉代儒学 说课稿

古文座右铭 励志

“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王充名言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合集5篇)】相关文章:

充受教育的幸福2023-01-08

古代名人座右铭2024-04-23

王充简介2023-03-04

论语教学设计2022-12-23

古文励志名言座右铭2022-10-26

励志座右铭精选古文2024-05-02

关于法律的古代名言2023-11-05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2022-11-02

《史记》文学常识2022-12-25

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2023-06-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