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合集8篇)由网友“cloud”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关于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一、《史记》中的典故
【锥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唐杜甫《遣闷》:“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郸口号》:“锥囊有意来成市,玉貌无端亦被围。”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雀罗】 《史记·汲郑列传论》:“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后以“雀罗”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唐刘禹锡《有感》:“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参见器用部·宫室“雀罗门”。
【卓家垆】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私奔,与相如在临邛卖酒。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围一条犊鼻褌洗酒器。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卓家垆”、“文君垆”为年轻女子当垆卖酒的典故。唐张祜《送蜀客》:“莫恋卓家垆,相如已屑屑。”宋陆游《寺前月夜醉中戏作》诗:“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参见器用部·饮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建都睢阳,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东苑,也叫梁园、兔园,是古代名园。梁孝王经常在其中广纳宾客,饮酒赋诗。当时名士司马相如、邹衍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为贵族、名士宴饮的典故。宋蔡戡《观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汉书中的典故
【长缨】 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见儒者雄,长缨系余孽。”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参见人事部·志趣“请长缨”。
【束缊】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宋黄庭坚《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谁能借前筹,还妇用束缊。”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
【终军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参见人事部·志趣“终军志”。
【一囊】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参见人事部·贫贱“曼倩饥”。
【赤白囊】 《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喻边关告急文书。宋陆游《春夏雨旸调适颇有丰岁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无赤白囊,人间何地不耕桑。”参见武备部·其他“赤囊书”。
【黑白丸】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喻游侠杀人报仇。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断裳】 汉代的盖宽饶,字次公,渔阳人。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在任司马时,为了便于行事,还未离殿门,便截断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长剑,亲自到士卒居处,视其饮食﹐有病者慰问并给以医药。见《汉书〃盖宽饶传》。后用为典故。明黄道《周圣主勤政典学颂》”断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汉书中的文化典故
篇2: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一、《史记》中的典故
【锥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唐杜甫《遣闷》:“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郸口号》:“锥囊有意来成市,玉貌无端亦被围。”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雀罗】 《史记·汲郑列传论》:“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后以“雀罗”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唐刘禹锡《有感》:“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参见器用部·宫室“雀罗门”。
【卓家垆】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私奔,与相如在临邛卖酒。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围一条犊鼻褌洗酒器。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卓家垆”、“文君垆”为年轻女子当垆卖酒的典故。唐张祜《送蜀客》:“莫恋卓家垆,相如已屑屑。”宋陆游《寺前月夜醉中戏作》诗:“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参见器用部·饮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建都睢阳,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东苑,也叫梁园、兔园,是古代名园。梁孝王经常在其中广纳宾客,饮酒赋诗。当时名士司马相如、邹衍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为贵族、名士宴饮的典故。宋蔡戡《观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汉书中的典故
【长缨】 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见儒者雄,长缨系余孽。”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参见人事部·志趣“请长缨”。
【束缊】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宋黄庭坚《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谁能借前筹,还妇用束缊。”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
【终军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参见人事部·志趣“终军志”。
【一囊】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参见人事部·贫贱“曼倩饥”。
【赤白囊】 《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喻边关告急文书。宋陆游《春夏雨旸调适颇有丰岁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无赤白囊,人间何地不耕桑。”参见武备部·其他“赤囊书”。
【黑白丸】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喻游侠杀人报仇。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断裳】 汉代的盖宽饶,字次公,渔阳人。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在任司马时,为了便于行事,还未离殿门,便截断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长剑,亲自到士卒居处,视其饮食﹐有病者慰问并给以医药。见《汉书〃盖宽饶传》。后用为典故。明黄道《周圣主勤政典学颂》”断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汉书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汉书·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己,终不加苦。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宋苏轼《次韵李端叔》:“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参见政事部·治理“蒲鞭”。
【玉棺】 传说中玉制的棺。《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或云此古仙人王子乔也。”后用为升仙之典实。唐杜甫《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亦用以悼亡。唐李群玉《伤友》:“玉棺来九天,凫舃掩穷泉。”另参见人事部·病死“玉棺仙令”。
【寇贾之风】 东汉的寇恂为地方官时,爱民如子,他在颖川时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的长官)贾复的部将在颖川杀人,被太守寇恂捕杀。贾复以为寇恂在故意羞辱他,所以扬言要杀寇恂。寇恂以蔺相如为榜样,不想与贾复相见,为大局而退让。后经光武帝调解,贾复与寇恂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见《后汉书.寇恂传》。后以“寇贾之风”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周书.文帝纪上》:共追廉蔺之迹,同慕寇贾之风。
【梁松拜】 东汉时人马援有一次生病,贵为帝婿的梁松前来问候,独拜于床下,马援不下床回礼。梁松离去后,身边的人问”梁松是公卿以下都畏惧的人,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呢??马援说”我与他父亲是同辈,他虽然是显贵之身,也得讲长幼之序”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梁松拜”指对前辈的礼节。宋戴表元《送徐生仁荣侍亲游山》”早识梁松拜,居成潘岳游。一年归雁雨,四月落花秋”
【毛子檄】 《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后因以“毛子檄”为孝子不贪利禄,只为养亲而出仕之典实。明高启《送倪雅》诗:“交游结深欢,离别生远念。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参见伦类部·亲眷“捧檄心”。
【祢生刺】 《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祢衡)来游许下。始达颖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喻怀才不遇。唐司空曙《送卢堪》:“莫使祢生刺,空留怀袖中。”另参见人事部·贫贱“灭刺”。
【淮阳薄】 西汉时,汉武帝拜汲黯为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汲黯拒不受命,武帝曾责问他是否轻视淮阳郡守的地位。见《史记.汲郑列传》。后以“淮阳薄”比喻轻视所任州郡长官的位薄,轻视。唐羊士谔《暮秋言怀》诗”非是淮阳薄,丘中只望还”
篇3: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关于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一、《史记》中的典故
【锥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唐杜甫《遣闷》:“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郸口号》:“锥囊有意来成市,玉貌无端亦被围。”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雀罗】 《史记·汲郑列传论》:“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后以“雀罗”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唐刘禹锡《有感》:“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参见器用部·宫室“雀罗门”。
【卓家垆】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私奔,与相如在临邛卖酒。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围一条犊鼻褌洗酒器。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卓家垆”、“文君垆”为年轻女子当垆卖酒的典故。唐张祜《送蜀客》:“莫恋卓家垆,相如已屑屑。”宋陆游《寺前月夜醉中戏作》诗:“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参见器用部·饮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建都睢阳,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东苑,也叫梁园、兔园,是古代名园。梁孝王经常在其中广纳宾客,饮酒赋诗。当时名士司马相如、邹衍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为贵族、名士宴饮的典故。宋蔡戡《观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汉书中的典故
【长缨】 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见儒者雄,长缨系余孽。”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参见人事部·志趣“请长缨”。
【束缊】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宋黄庭坚《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谁能借前筹,还妇用束缊。”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
【终军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参见人事部·志趣“终军志”。
【一囊】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参见人事部·贫贱“曼倩饥”。
【赤白囊】 《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喻边关告急文书。宋陆游《春夏雨旸调适颇有丰岁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无赤白囊,人间何地不耕桑。”参见武备部·其他“赤囊书”。
【黑白丸】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喻游侠杀人报仇。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断裳】 汉代的盖宽饶,字次公,渔阳人。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在任司马时,为了便于行事,还未离殿门,便截断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长剑,亲自到士卒居处,视其饮食﹐有病者慰问并给以医药。见《汉书〃盖宽饶传》。后用为典故。明黄道《周圣主勤政典学颂》”断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汉书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汉书·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己,终不加苦。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宋苏苏轼《次韵李端叔》:“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参见政事部·治理“蒲鞭”。
篇4: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关于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一、《史记》中的典故
【锥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唐杜甫《遣闷》:“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郸口号》:“锥囊有意来成市,玉貌无端亦被围。”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雀罗】 《史记·汲郑列传论》:“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暑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后以“雀罗”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唐刘禹锡《有感》:“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参见器用部·宫室“雀罗门”。
【卓家垆】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私奔,与相如在临邛卖酒。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围一条犊鼻褌洗酒器。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卓家垆”、“文君垆”为年轻女子当垆卖酒的典故。唐张祜《送蜀客》:“莫恋卓家垆,相如已屑屑。”宋陆游《寺前月夜醉中戏作》诗:“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参见器用部·饮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建都睢阳,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东苑,也叫梁园、兔园,是古代名园。梁孝王经常在其中广纳宾客,饮酒赋诗。当时名士司马相如、邹衍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为贵族、名士宴饮的典故。宋蔡戡《观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汉书中的典故
【长缨】 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见儒者雄,长缨系余孽。”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参见人事部·志趣“请长缨”。
【束缊】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宋黄庭坚《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谁能借前筹,还妇用束缊。”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
【终军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参见人事部·志趣“终军志”。
【一囊】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参见人事部·贫贱“曼倩饥”。
【赤白囊】 《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喻边关告急文书。宋陆游《春夏雨旸调适颇有丰岁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无赤白囊,人间何地不耕桑。”参见武备部·其他“赤囊书”。
【黑白丸】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喻游侠杀人报仇。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断裳】 汉代的盖宽饶,字次公,渔阳人。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在任司马时,为了便于行事,还未离殿门,便截断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长剑,亲自到士卒居处,视其饮食﹐有病者慰问并给以医药。见《汉书〃盖宽饶传》。后用为典故。明黄道《周圣主勤政典学颂》”断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汉书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汉书·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己,终不加苦。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宋苏苏轼《次韵李端叔》:“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参见政事部·治理“蒲鞭”。
【玉棺】 传说中玉制的棺。《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或云此古仙人王子乔也。”后用为升仙之典实。唐杜甫《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亦用以悼亡。唐李群玉《伤友》:“玉棺来九天,凫舃掩穷泉。”另参见人事部·病死“玉棺仙令”。
【寇贾之风】 东汉的寇恂为地方官时,爱民如子,他在颖川时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的长官)贾复的部将在颖川杀人,被太守寇恂捕杀。贾复以为寇恂在故意羞辱他,所以扬言要杀寇恂。寇恂以蔺相如为榜样,不想与贾复相见,为大局而退让。后经光武帝调解,贾复与寇恂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见《后汉书.寇恂传》。后以“寇贾之风”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周书.文帝纪上》:共追廉蔺之迹,同慕寇贾之风。
【梁松拜】 东汉时人马援有一次生病,贵为帝婿的梁松前来问候,独拜于床下,马援不下床回礼。梁松离去后,身边的人问”梁松是公卿以下都畏惧的人,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呢??马援说”我与他父亲是同辈,他虽然是显贵之身,也得讲长幼之序”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梁松拜”指对前辈的礼节。宋戴表元《送徐生仁荣侍亲游山》”早识梁松拜,居成潘岳游。一年归雁雨,四月落花秋”
【毛子檄】 《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后因以“毛子檄”为孝子不贪利禄,只为养亲而出仕之典实。明高启《送倪雅》诗:“交游结深欢,离别生远念。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参见伦类部·亲眷“捧檄心”。
【祢生刺】 《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祢衡)来游许下。始达颖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喻怀才不遇。唐司空曙《送卢堪》:“莫使祢生刺,空留怀袖中。”另参见人事部·贫贱“灭刺”。
【淮阳薄】 西汉时,汉武帝拜汲黯为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汲黯拒不受命,武帝曾责问他是否轻视淮阳郡守的地位。见《史记.汲郑列传》。后以“淮阳薄”比喻轻视所任州郡长官的位薄,轻视。唐羊士谔《暮秋言怀》诗”非是淮阳薄,丘中只望还”。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
1、卧薪尝胆
【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破釜沉舟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公元前2,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 。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入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
3、鸿门宴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故事】项羽和刘邦有约在先,“先入咸阳者为王”。项羽在巨鹿降服了秦将军章邯后,指挥大军开进秦都咸阳。而此时,刘邦已进入关中,先项羽而占领咸阳,并驻重兵于函谷关。
刘邦入关后不久,项羽大怒,奋力攻破函谷关,在鸿门设下大营,并设宴款待刘邦。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让他杀了刘邦,但项羽迟迟下不了决心。于是范增便找来了项庄,让他在酒席上舞剑,趁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了项庄的真正用意,也拿起一把剑和他对舞,以保护刘邦。
张良见形势危急,就跑到门外对樊哙说了里面的情况,樊哙急忙拿着剑和盾进入营帐来保护刘邦。项羽见樊哙是个壮士,就赏给他一个生肘子和一斛酒。樊哙趁机用发牢骚的话来说明刘邦没有称王之意。过了一会,刘邦假装上厕所,从小道偷偷离开了鸿门。
【寓意】鸿门宴,用于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加害客人的宴会。
4、纸上谈兵
【出处】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故事】古时,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从小就读熟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带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任然重用赵括。不久后,赵括在两军交战中,被白起打败,使赵军全军覆没,而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寓意】这个成语,往往形容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
5、狡兔三窟
【出处】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记载:“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故事】春秋时期,孟尝君喜好广交好友,为了能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常常请他们来家里常住。其中有位叫冯谖的人,常常住很长时间,但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仍然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但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对他充满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这时,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关头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跟他说如果能请到孟尝君为他做事,梁国会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可使者连着来了三次,冯谖都让孟尝君不要去。后来齐国听说了,也派人去请孟尝君,冯谖便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寓意】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有先见之明的预防策略。在办事中,我们也可以多做几手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物质准备,以及应变措施。这样办事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成功可能性会大许多。
6、指鹿为马
【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故事】秦朝宦官赵高想要夺取秦二世胡亥的皇位,但是担心到朝中的官员不会支持他,于是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秦二世胡亥进献了一只鹿,但是却说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见到是鹿不是马之后,便笑赵高糊涂,但是赵高却只在乎文武百官的反应。果然,有不少官员附和赵高,说是马不是鹿,而说是鹿不是马的官员全部都被赵高害死了。
【寓意】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睁着眼睛说瞎话。
7、四面楚歌
【出处】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便丧失了斗志。
【寓意】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8、负荆请罪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故事】战国时,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文臣武将。由于廉颇官位在蔺相如之下,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了,总是躲避他。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我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话传到廉颇耳中,于是他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道歉。
【寓意】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领导人应该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9、背水一战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记载:“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
【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一万二千人马。为打败赵军,将一万人驻扎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二十万大军向河边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潜伏的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前后夹击大败。
【寓意】蕴含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哲理思想,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10、一言九鼎
【出处】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里的记载:“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篇5: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一、《史记》中的典故
【锥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唐杜甫《遣闷》:“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郸口号》:“锥囊有意来成市,玉貌无端亦被围。”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卓家垆】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私奔,与相如在临邛卖酒。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围一条犊鼻褌洗酒器。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卓家垆”、“文君垆”为年轻女子当垆卖酒的典故。唐张祜《送蜀客》:“莫恋卓家垆,相如已屑屑。”宋陆游《寺前月夜醉中戏作》诗:“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参见器用部·饮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建都睢阳,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东苑,也叫梁园、兔园,是古代名园。梁孝王经常在其中广纳宾客,饮酒赋诗。当时名士司马相如、邹衍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为贵族、名士宴饮的典故。宋蔡戡《观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汉书中的典故
【长缨】 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见儒者雄,长缨系余孽。”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参见人事部·志趣“请长缨”。
【束缊】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宋黄庭坚《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谁能借前筹,还妇用束缊。”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
【终军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参见人事部·志趣“终军志”。
【一囊】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参见人事部·贫贱“曼倩饥”。
【赤白囊】 《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喻边关告急文书。宋陆游《春夏雨旸调适颇有丰岁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无赤白囊,人间何地不耕桑。”参见武备部·其他“赤囊书”。
【黑白丸】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喻游侠杀人报仇。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断裳】 汉代的盖宽饶,字次公,渔阳人。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在任司马时,为了便于行事,还未离殿门,便截断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长剑,亲自到士卒居处,视其饮食﹐有病者慰问并给以医药。见《汉书〃盖宽饶传》。后用为典故。明黄道《周圣主勤政典学颂》”断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汉书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汉书·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己,终不加苦。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宋苏轼《次韵李端叔》:“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参见政事部·治理“蒲鞭”。
【玉棺】 传说中玉制的棺。《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或云此古仙人王子乔也。”后用为升仙之典实。唐杜甫《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亦用以悼亡。唐李群玉《伤友》:“玉棺来九天,凫舃掩穷泉。”另参见人事部·病死“玉棺仙令”。
【寇贾之风】 东汉的寇恂为地方官时,爱民如子,他在颖川时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的长官)贾复的部将在颖川杀人,被太守寇恂捕杀。贾复以为寇恂在故意羞辱他,所以扬言要杀寇恂。寇恂以蔺相如为榜样,不想与贾复相见,为大局而退让。后经光武帝调解,贾复与寇恂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见《后汉书.寇恂传》。后以“寇贾之风”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周书.文帝纪上》:共追廉蔺之迹,同慕寇贾之风。
【梁松拜】 东汉时人马援有一次生病,贵为帝婿的梁松前来问候,独拜于床下,马援不下床回礼。梁松离去后,身边的人问”梁松是公卿以下都畏惧的人,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呢??马援说”我与他父亲是同辈,他虽然是显贵之身,也得讲长幼之序”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梁松拜”指对前辈的礼节。宋戴表元《送徐生仁荣侍亲游山》”早识梁松拜,居成潘岳游。一年归雁雨,四月落花秋”
【毛子檄】 《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后因以“毛子檄”为孝子不贪利禄,只为养亲而出仕之典实。明高启《送倪雅》诗:“交游结深欢,离别生远念。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参见伦类部·亲眷“捧檄心”。
【祢生刺】 《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祢衡)来游许下。始达颖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喻怀才不遇。唐司空曙《送卢堪》:“莫使祢生刺,空留怀袖中。”另参见人事部·贫贱“灭刺”。
【淮阳薄】 西汉时,汉武帝拜汲黯为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汲黯拒不受命,武帝曾责问他是否轻视淮阳郡守的地位。见《史记.汲郑列传》。后以“淮阳薄”比喻轻视所任州郡长官的位薄,轻视。唐羊士谔《暮秋言怀》诗”非是淮阳薄,丘中只望还”。
拓展资料:史记简介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史记》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了解,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 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成书过程
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太初元年(前1),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才得以完成。
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作品鉴赏
叙事艺术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 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即: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简介
前汉书《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作者介绍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篇6:汉元帝历史典故记载
汉元帝人物简介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为人柔懦。继位初时,以宫女王嫱(王昭君)配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巩固汉、匈友好关系。后宠信宦官石显,致使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前33年,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葬于渭陵,谥号孝元皇帝。
汉元帝历史记载
汉元帝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
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一天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刘奭的一大幸运。
汉元帝主要成就
改革陵制
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汉元帝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此前诸陵总属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令不要重新建立县邑和迁徙国民。
汉匈和谐
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最后形成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与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对立。在汉元帝期间,在汉匈关系上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北匈奴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灭郅支
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扶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并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甘延寿、陈汤对北匈奴发动攻击,获得大胜。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应当肯定。
南匈奴降汉
北匈奴郅支被汉朝诛杀之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三次入长安朝觐汉天子,并表示愿归附汉朝娶汉女为阏氏。元帝遂将宫女王嫱配他为阏氏。
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
篇7:汉水胶船的历史典故
汉水胶船:讲述昭王渡汉水时,诸侯故意用胶粘的船载昭王渡河。船行至汉水中央,胶经浸水后迅速化解,船即解体,昭王沉入水中溺死的故事。后用来借指帝王被害。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汉水胶船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汉水胶船
典出《史记·周本纪》。
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打破,周天子的地位急剧下降,各诸侯国相互征战,争当霸主。谁当霸主,谁就可以挟持周天子,以周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周天子因为没有兵力,赋税收入也很少,只得听命于诸侯。
周昭王时,南面的楚国势力强大起来。楚本为夷狄之国,并非周王分封,所以其国君不称“公”而称“王”。楚强大以后,更不把周王放在眼里,进贡之物也取消了。
在中原诸侯的怂恿下,周昭王决定南巡,以威慑楚国。昭王渡汉水时,诸侯故意用胶粘的船载昭王渡河。船行至汉水中央,胶经浸水后迅速化解,船即解体,昭王沉入水中溺死。
后来,“汉水胶船”这一典故,用来借指帝王被害。
篇8:曹丕废汉称帝历史典故
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他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
曹丕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曹植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精通文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曹操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他打心底里喜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经多次当面试探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结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朝中混乱不安。”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
曹 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但是,曹丕心里还是害怕曹植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处心积虑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了起来,向他兴师问罪,
曹植听到叫自己做诗,反而不害怕了,抬起头说:“好,就请王兄出题吧。”
曹丕说:“我们俩是兄弟,你就以此为题做诗,但是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否则的话,我是不会饶过你的。”曹植听到“兄弟”二字,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他低头稍加思索,悲愤地吟道: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已念完,站在一旁的侍臣连七步都未数完。
曹植在诗中把同胞兄弟比作同根生的豆和豆萁,既形象又贴切。豆萁无情地燃烧着,豆子在锅中被煮得“咕咕”作响,仿佛人在哭泣一般。这一拟人手法把曹丕步步紧逼、变相迫害的事实准确而不露痕迹地描写了出来。曹丕听了之后,想想自己对兄弟也逼得太过分,惭愧地低下了头,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贬为安乡侯。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xīn)率领文武百官 ,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 后汉书励志的句子
★ 苏武传教学设计
★ 苏武传教学反思
★ 苏武传教案
★ 《苏武传》教案
★ 后汉书的名言
【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合集8篇)】相关文章: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2023-12-19
《史记》文学常识2022-12-25
汉代儒学 说课稿2023-06-22
初中生文学常识测试题2022-04-30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2022-08-29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秀说课稿课件2022-06-04
苏武传颁奖词100字2022-05-06
卫子夫经典语句2022-05-06
千古绝唱散文2023-06-15
汉武帝自灭三族的故事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