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

时间:2022-09-02 08:07:2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推荐8篇)由网友“比蚊香弯”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供大家阅读参考。

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

篇1: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

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

常规的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学习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会听、看、想、说的习惯。

只有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因此,“四会”中,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两者相互促进,促进孩子多想、多说。要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孩子说的时候,要引导他说出是“怎样想的”,就是要求孩子知其然。如要训练孩子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图意,从书中的一幅图说出多种说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认真审题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具体做法有很多,如,父母先示范读题方法,孩子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家长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于孩子认真计算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自信心。

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平时家长应让孩子对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验题发下来以后,都应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强调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因此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

(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好习惯。

(4)验算的好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孩子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如我们马上就要学习的统计表,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课前收集、调查好一些相关数据。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年级儿童,复习则以当天教的内容为主,家长可以让孩子用尝试的记忆方法,把当天的课堂学习知识告诉家长,适当背一些要记的知识。

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自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在个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过自信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能使孩子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提倡孩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使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再让我来试一试”、“我还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见的方式,从而唤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时在学习中也要善于联想、想象,敢于假设,任何创造都离不开这种思维习惯,从小掌握这种方法终身受益。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孩子。

篇2: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方法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认为从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分两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介绍预习方法。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2)、指导预习方法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七步进行:

①、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②、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A、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B、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如: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数学)时,教给学生如下的预习方法:①动手实践: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②学会比较:再把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③总结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C、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D、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③、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批注。

④、学会思考,勤于质疑。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⑥预习时,要求细读课例,思考预习题,了解课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反应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更加系统、有机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博采众长。这是指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⑥、 择优而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如预习了“2、3、5的倍数特征”时,可以把自己得到的或与同学交流的找2、3、5的倍数特征的相关方法,摘抄下来加以背诵积累,又如预习了“通分”时,可以把通分的相关概念、方法,摘抄下来加以背诵理解等。

⑦、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并且预习一个课题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所以,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4、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

小学生数学预习对学习数学的作用

(1)、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

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来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后一种听课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从而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问题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牵牛牵住了牛鼻子了,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久而久之,会逐步提高听课的效果,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带记的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3)、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得取知识。如果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无所措手足,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小学生数学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预习是学习起点,通过预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在认识上有所准备.通过预习,大家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由于高中的数学和初中的数学在内容和结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前后联系紧密,而高中数学前后在结构上就不是那么严密,知识点的独立性比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对新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其次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通过预习,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为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课前预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带什么教材和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有充分的准备.高中数学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学习工具,比如必要的三角板等,还有实验课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等

篇3:数学预习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从预习内容上来看,可以先从某一课时着手。每节内容的预习是预习的主要阵地,预习的内容涉及面广,主要预习的有:

(1)主要内容,提炼出重点内容。比如概念、定理、法则等。

(2)探究过程,不仅能看懂教材,而且要能说出教材上每步的理由。

(3)例题的示范,能通过例题的示范,学会解题格式,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4)练习的巩固,能通过练习测试自身预习水平。

(5)能对例习题进行适当变式,提高联想水平。预习时不必面面俱到,但应视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安排预习内容。

2.从预习的形式上来看,若从空间上来划分,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两种预习形式不同,各有特点。课外预习有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自由支配,充分思考,但没有教师解惑、释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而中断或放弃,且占用时间太多。而课内预习,时间较为有限,但因有教师的指导,容易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去探究知识的实质及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习由机械学习转化为有意义学习,这更加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取和长期保持,使学生抑制并克服或消除因学习障碍所产生的焦虑、忧郁、怨恨、烦恼甚至厌学等消极的心理反应,而将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上。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预习指导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两种预习形式的不同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合理选择。例如,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初期,教师可较多地运用课内预习课。选择课内预习课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课内预习课还可以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适时进行帮助、指导、督促,让他们也体会到预习成功的愉悦。

数学预习方法

第一步,熟读教材,了解内容。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学课本来进行的,课本中把数学知识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现实中数学知识的运用,都编与得非常具体。对待课本上的内容,我们应该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去读,如果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不仅不能把单知识读明白,还抓不住重点。数学知识一般会有概念、例题、练习等内容。像我们预习的这节课,三角形的定义、高、底等都是概念性的知识,需要背诵。例题1中的问题,是为了揭示这三个概念所设计的。通过熟读课本,我们自然可以了解例题的学习重点。

第二步,通过阅读,知难设疑。这个环节就是要讲究预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概念,应该注重理解,弄清楚课本中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大家一定要学会思考和分析。看看哪些知识点是难点?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P把这些疑问总结出来,等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做到有目的地去听课。如果听课的时候还没有明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第三步,尝试练习,自主检测。这个环节主要是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自我检测。每个例题的后面都会有练习题,你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把练习题试着做一做。通过练习,就能发现自己预习的不足,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还可以明确课堂上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篇4: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怎么培养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之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预习观。我们可以把预习观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种。所谓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学习的材料看一看,上课时能有效地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但也还是有值得提倡的地方。新的学习观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要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需要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深刻、更充分。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

2.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对于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者才会对数学学习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从而保持较高的成功期望、较强的学习信心和积极的学习行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不能仅仅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而应该扩展到考试以外的更高层次。一旦学生把数学学习活动与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等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会感受到责任和使命,从而自觉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3.激发预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譬如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相互提问,或同学比武。其实,数学像语文一样,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己看书,查阅有关资料,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放到课堂上讨论。在讨论中,查过课外资料的同学就有种成功感,使他们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价值,引来同伴羡慕的目光,从而带动其他学生也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教给预习的方法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中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字词、读通课文等等。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该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注重读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的过程。教师可以示范一例进行阅读,读时要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通过这样的阅读,能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这样的阅读法比较适合一些概念较多的概念课。

(2)提倡想 预习要讲究方法,有的同学习惯死记硬背,这很不好,应在充分思考后,再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在预习时还要根据数学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做到形数结合,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讲究做 这里的做有多方面理解。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也可以试做那些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的习题是可以做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终生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形成。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形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小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

1.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统计》,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统计中有哪些项目?什么是图表的重点、难点,为什么?各数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至于错误地领会学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图表的作用。

2.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书上P125第28题:“王大伯今年收获了2.4吨苹果,其中一半以上达到一级质量标准,其余达到二级质量标准。如果分等级出售,一级苹果每千克为2.4元,二级苹果每千克为1.6元;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每千克为1.8千克。怎样出售比较合适?”其中词语:“一半以上”和“其余”。这两个关键词揭示了题目的主旨,是全题的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道题目的关键。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词,摸清题目的意图。

3.图解法

即以画图的方式对题目内容做比较直观的演示,以解剖其纵横联系,突出事理的本质。如“一根3.7米长的竹竿垂直插入水池中,竹竿的入泥部分是0.4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0.8米。池水深多少?”这一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教师可用教学生画示意图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题意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寻求解题出路,这样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题意,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解题的方法。

4.类比法

即把同类型题目或一组同类题型,拿来做类比分析,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道题目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8元钱可以买5千克橘子,1元钱可以买几千克橘子?买1千克橘子需要多少钱?”可以想到 “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40千克,照这样计算,1千克黄豆可以榨油多少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黄豆?”……“某城市自来水收费是这样规定的:每户每月用水15吨以内(含15吨)按1.8元一吨收费,超过15吨的,超过部分按3元一吨收费。方华家9月份交了45元水费,他家9月份用水多少吨?”还可以联想到电费、燃气费、停车费等的计算方法。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题带一组。先以一题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规律性知识,让学生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题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5.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题目,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为深入理解题目打下基础。例如“用1克、3克、9克三个砝码(砝码只能放在一个秤盘上),可以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如果砝码可以任意放,那么用1克、3克、9克三个砝码可以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关于天平的知识,预习作业就可以采取布置学生使用天平的实验的方法,通过使用天平,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放砝码。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小学数学操作课的预习技巧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再如,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已经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特有的课程资源活,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5:小学预习习惯培养

小学预习习惯方法一、创设学生预习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偏差,而他们一天当中大多数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度过的,预习中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家里度过,所以要充分分挥家长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环境。

(一)提高家长对预习的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家长错误的认为,老师布置的预习是为了自己减轻负担,第二天上课容易上,而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学生回家预习就是先让家长给提前讲解一遍,这样还要你们老师做什么?这种错误的思想不仅没有调动学生在家自主预习的主动性,还耽误了家长的时间。造成第二天到课堂上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早会了,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探索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与学校领导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开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开课活动,使家长们认识到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预习是每位家长应尽的职责。家长会一开始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直接发言的惯例,提前安排一组情境表演(老师表演妈妈,一个学生表演孩子。)大体情境就是:一个孩子放学了,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做完了作业,向正在忙家务的妈妈喊了声:我作业做完了。这时妈妈让他预习一下明天的课,孩子说我这么聪明不预习都比好多学生考的分高。妈妈并没有生气,而是亲切的说,你是还没有尝到预习给你带来的好处,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学生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和妈妈合作起来。第二天回来就高兴的大喊:“妈妈,今天老师讲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想个办法解决,我是第一个举手的,当老师知道我是在家提前预习时,夸我是个爱思考,学习勤奋的好孩子。今天晚上我还想预习”。通过情境表演足以让家长们认识到预习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发挥家长们的特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砖加瓦。

(二)教给家长预习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让家长在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环境,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开课给家长授课,让家长参与到学习中来,参与到预习中来。

1. 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尽量让自己解决

要求家长再忙也要尽量抽时间检查孩子的预习完成的情况,当孩子遇到疑难问题被难住了时,家长要注意不要孩子一问就什么都给代劳,有些题是孩子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这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思考的乐趣,遇到问题乐于去思考、探究。而长期遇到问题让家长代劳的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依赖心里,养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很难养成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难点的习惯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但这并不是让家长置之不理,当孩子遇到疑难时,家长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当引导,发现孩子在细节中表现出的进步,应当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在孩子身上挑小毛病,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他提个小建议进行完善预习,这时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

2.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指导

预习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知道明天的课要学会什么。如果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课目标明确,上课听讲的时候他才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一节课下来,他才会明确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我们鼓励家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向老师发飞信、打电话或发邮件等形式,根据孩子的特点向任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上课的表现,常翻阅孩子的课本,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再向老师了解授课内容和进度,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孩子沟通,与老师一起帮助孩子确定什么是近期学习的重点、难点。以此来增强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每个细节中表现出的进步,做出及时的肯定。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当孩子在指定的时期内都能认真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要求去做的,家长通过发表扬信给老师,让孩子得到老师的认可,还可以加盖“红花”、“小星星”等,以示鼓励。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预习问题上不可盲从。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把以前薄弱的环节及时补上。

小学预习习惯方法二、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预习也不例外。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它是一种乐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新的知识,甚至创造性地探索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至终生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如何强化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一)明确预习的要求,有的放矢,难易适度。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我们的教材每篇课文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明确预习的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去预习,在预习初期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书写提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针对性,针对学习的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经验;要有启发性,题目深浅,难易兼顾,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操作性要强,步骤明确,指导清楚;趣味性要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嚼青橄榄的滋味,逐步体会出预习在学习中的乐趣。例如预习古诗《赠汪伦》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2、标出生字词,并利用各种工具解决生字词,掌握音形。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正确朗读诗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出不懂的问题等。4、搜集有关朋友深厚情谊的古诗或名言警句。当学生完成预习要求后,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定向预习逐步发展到自主预习。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预习方法,养成独立预习的良好习惯。为了避免盲目性,预习要求不宜太难,刚开始时目标要切合实际或略低一点。

(二)树立预习榜样,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学生的预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预习初期需要全程跟踪,对预习作业进行及时检查和批改,当学生逐步形成预习习惯时,组织小组内检查,全班交流等。在检查过程中,对学生的预习态度、预习方法、预习深度、预习效度做到深入了解。经常从中筛选出预习好的同学为本班的“预习好习惯标兵”,做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利用上课前几分钟,让这些“标兵”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预习做法和预习心得,使大家一起分享预习的快乐。这样,有了班上预习榜样的正面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大部分学生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去完成预习作业了。这时教师的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如此一来,就会在班上形成了预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三)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形式,增强预习的兴趣。

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特点,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中,能够改变他们把预习当作负担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采用的方式有:1、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2、在课堂上进行预习生字词的训练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预习掌握生字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竞赛,看谁最快最准确,也就是最多地掌握生字词。3、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检查预习。如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4、在班级中设立预习“星级评比栏”进行评比加星,表现优秀的就相应的给予增加星,而对于退步的同学就相应地减少星,学生通过看小星星就能了解自己在预习方面的表现情况。这样,既激发了他们预习的兴趣,也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小学预习习惯方法三、指导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预习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们课题组总结出“预习四化”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一)“预习内容问题化”

教师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为更好的正面强化学生预习习惯,应该注意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主动发现问题。

我们课题组探索出3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

1.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来源上找问题,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分不清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那就是新旧知识关系搞不清的问题。提示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们与比有哪些关系?

2.引导学生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问题,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理由来,同样应该发问。

3.为了照顾学困生,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课外独立进行预习,我们把数学知识问题化并提出个体要求,如在教《数的整除》一节中, “质数”、“合数”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性较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巧设悬疑,激起学生好奇心:①什么叫质数?7为什么叫质数?②什么叫合数?“8”为什么叫合数?最小的合数、质数分别是几?③1是不是质数? 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篇6: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

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㈡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㈢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篇7: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

查。刚开始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字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把难解的词义弄清楚,旁批在文中。我不主张家长们图方便给孩子买各种“字词句”、“教材全解”,有一本字典就足够了。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有条件的同学就上网查找,没条件的同学可以请教老师或留在那里。

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五线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这样比喻?这就可以指导学生去翻阅音乐书籍或上网查找,形象感受它的样子,这样既理解了生词,也领悟了比喻的好处。又如《长城》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网上查找长城在建筑史上的成就,也可以查找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再如《搭石》一文中,“一行人走搭石…”中的“行”是多音字,在文中该读什么音?他们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这样既让他们熟悉了课文,又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的能力,理解能力得到了培养。

批。勾画关键词,重点句段,旁批自己的一知半解。比如在预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文中“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学生勾画后,有的写上理解有的提出了疑问。另外,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描写,感兴趣的段落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符号勾画并加批注。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读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得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得越深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问。小学孩子几乎都认为,课前把课文读熟,上课认真听课就已经很好了,因此没有意识去自查自找自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引导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初孩子们就问一些“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等一些粗浅问题,老师要引导他们从句子的含义、所用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去发现问题,他们就会开动脑筋找出疑点

篇8: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有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前预习,一般是在讲授新课的前一天进行,也就是说,学完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要预习明天所学内容。但是,有的孩子提前一单元进行了预习,甚至少数孩子已经把全册教材都阅读了,不少孩子对新知识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课前预习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学能力。

课前,在老师预习方法的指导下,让孩子先有目的地学习一下要学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并找出自己所认为的知识的衔接点、重点、难点、疑点,然后,让孩子通过查阅资料、自制教具、社会实践、互相研讨交流等手段解疑答问,从中来理解知识、弄清算理。仍有解决不了的,带到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孩子进行辅导,解疑答惑。这样,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地传授内容,节省了“讲”的时间,增加了“练”的时间,取得精讲多练的效果;孩子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但能对所学知识当堂消化,而且能使学有余力的孩子个体得到发挥、发展。

三、预习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质疑能力。

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孩子,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获也比别人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

四、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通过预习,能使孩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习题,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

数学预习的好习惯有哪些

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数学

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

小学生数学预习方法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关于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英语小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生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的5个重要性

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
《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培养孩子数学预习习惯(推荐8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的预习方法和技巧2023-11-12

小课题个案研究报告2022-08-03

为什么要进行课前预习及措施2023-07-05

初一作文暑假计划2023-08-13

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2023-12-14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2022-05-06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2023-03-09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总结2022-08-04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低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2022-09-06

读《北大高效学习法》有感2022-10-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