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

时间:2023-03-09 08:54:1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精选19篇)由网友“姜片就是大间谍”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1: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 阿娜古力・马木提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凸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就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理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有可能调动教师内在的积极的创造力,想方设法去实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目标。课程改革不是一堂课、几堂课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改就能成功的,学生情况的差异将影响课改的成效,许多时候课改是不能立即见效的,但不能因为一时的无效而否定课改,否定课改的整体优势,要矢志不渝的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数学教具,学习抽象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能配以适当的学具演示则可“化抽象为具体”,而让学生自制学具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在学习《圆》这一单元时,让学生用硬纸做成的圆锥、圆柱,有了模型,就可以直观地展示、比较等教学,从而顺利地将圆锥、圆柱有关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教具的准备,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教师在课前巧做布置,合理安排,便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好动的天性有了用武之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各方面的能力,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三、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增强对知识探究的勇气

很多学生知道自学的重要性,但不知怎样学,有些教师也很重视这个环节,但只是说说而已,这样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学的,作为教师应该课前组织安排合理,恰当布置预习题,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式时,先出示自学提纲:1、什么是最简分式?如何判断?举例说明。2、怎样化简?举例说明。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去自主尝试、探究。于是,每一组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导下,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相互讨论,()自己找到了化简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讨论、自主解疑,小组意见反馈等无不在自主中进行,学生不仅学会了参与、探索,而且学会了交流合作,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当然,这种体验也激励着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增强了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勇气。

四、课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学习过程归根到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也是这样,旁人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新世纪新人才的需要。而参与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的诱发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心理效应,激发求知欲。

五、创设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感受收获的快乐。

六、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强化知识运用

1.课后阅读。阅读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如可以把知识点连贯成一条线,甚至是一张硕大的网络图;把所学的知识分类;也可以把平时缺乏训练的错题收集起来,对照课本进行反思,找到差距和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对知识之间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混淆之处进行类比,反思区别强化运用,对每个知识点弄清楚,学透彻。

2.让学生总结归纳已学过的单元知识结构。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若能教会学生读教材,找知识点使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对知识加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便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说出自己对各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关键的把握,发掘展示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3.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提高学习综合能力。及时巩固是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一些典型题、综合题、创新题训练,才能实现知识迁移应用,灵活处理数学知识,实现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自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学习形式。

七、设立教师助手,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合作意识

教师工作是繁忙的,设立适当的教师助手,不但可适当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也能锻炼学生,增强所选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调查,我校有近一半的同学有问题不想或怕问老师,而直接喜欢问同学,对此,我在心目中设立了“数学问题带头人”,由成绩较好的人担任,其作用是收集班上同学学习数学的问题,为同学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代替老师向同学讲解部分“难题”,有的问题由学生自发无意组成的“问题组”攻破后向同学讲解,有的问题由“问题组”向老师请教后再向同学讲解,老师不定时的进行督促、检查、抽查,同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探讨氛围,有利于合作学习。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新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学会探究与创新,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他们能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篇2: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

1、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要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一举首,一投足,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有可能激起学生求进的力量。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其三,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2、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想,数学教学应该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那么,什么是“开放”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开放,即解除禁令、限制、封锁等。”“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新思想的教学,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是开放式教学必要条件。开放式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数学教学思想。

在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时,我力求做到:

1、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简单说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一个好的开放的教学情景是一节课是否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条件。

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梨树1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棵。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我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2、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精心构思以下四类情况的习题:

(1)答案不唯一。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我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出了这样一题:写出六个小于+3的数。学生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得出了相同的规律,那就是在数轴上+3左边的数。

(2)条件不唯一。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某电器厂今年四月份生产洗衣机240台,____,四、五月份共生产多少台?”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我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3)问题不唯一。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面粉,上午运走240袋,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480袋,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上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于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

(4)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通过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而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组成,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3: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

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

例如,在四年级家校半日活动公开课上,我执教了《平均数》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参与活动。

1.复习铺垫。口算:(22+38+30)÷3 (4+3+4+5)÷4,(52+48)÷2 (7+9+8+6+10)÷5。

2.实践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1)有三堆小棒、第一堆放3根,第二堆放4根,第三堆放5根。平均每堆有几根?(2)读题讨论。①这三堆小棒数量相等吗?②平均每堆有几根指的是什么?③用什么方法使三堆小棒同样多?(3)学生经过讨论、操作出现了二种方法。

3.归纳说理小结。在学生的观察、思考、讲述后,我进一步追问:怎样使三堆小棒数量相等?学生说思考过程后,这时教师小结:把多的给少的,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探索思考中,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明确参与目标,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12只,白兔24只,____?”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我一味地讲解好得多。可见,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敢想、会说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敢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心理安全。我有时会在课堂中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真笨,这个问题我都跟你讲过多少次了,还做不出来?”“你有没有脑子!”等等。可是我想,如果学生一边在解题,一边还在担心这样想会不会挨老师的批评,哪将是一种什么情景?缺乏安全感的学生通常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更谈何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了。让学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总是多鼓励,少批评,说错的并不是马上给予否定。“好的,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动动脑筋,你能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讨论也热烈多了,学生的思路也更开阔了。

其次,要让学生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个答案不是老师强加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说理共同得出的。这样就能够更牢固地记住这一知识点。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还有,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我会让学生自学,有能力的就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近年来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让他们锻炼自我、展示自我,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家校半日活动的《平均数》,校际交流活动中《复合应用题》,都受到了领导、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平时的教学质量也始终在稳步上升,在这次区四年级数学期末抽查中,我执教的两个班级,128位学生,以平均分85.9分和86.7分,使我校四年级获得了区平均分第一名的佳绩。通过这几年来的实践,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篇4:初中数学的培养学习方法有哪些?

1.培养阅读的习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①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②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③表示角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④角度怎样进行换算?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质疑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外随时都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埋在心里的想法、引申出的知识点等向师生提出,或在课堂上专门留一定空间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能提出疑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勤思多问的习惯。

4.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线”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5.培养动手能力。动手作图、动手制作等经常出现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我在讲“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时,提早安排学生分组用不同方法动手做圆柱、圆锥、正方体等模型和演示教具,在上课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得到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不同形式的平面展开图,然后又让学生利用这些模型构建房子、火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记忆更深,真正在乐中学、做中会、学有所用。

6.培养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操作、演示、观察、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猜想、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都是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7.培养总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总结、归纳。如平行线的画法“一落、二靠、三推、四画”;让学生比较“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在镶嵌中让学生总结出“三四(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三六(等边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三十二(等边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四三、四八、五和十”的口诀;还总结出求解证明常用的定理、性质;应用题的各大类型基本公式等。由于经常强调学生去归纳、总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8.培养学生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他们耐心细致地疏导,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篇5:初中数学的培养学习方法有哪些?

1.学好数学要抓住三个“基本”:基本的概念要清楚,基本的规律要熟悉,基本的方法要熟练。

2.做完题目后一定要认真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这样,以后遇到同一类的问题是就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3.一定要全面了解数学概念,不能以偏概全。

4.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要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5.要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练习中有意识的地去总结,慢慢地培养适合自己的分析习惯。

6.要主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文字阅读去分析理解。

7.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的迁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8.要将所学知识贯穿在一起形成系统,我们可以运用类比联系法。

9.将各章节中的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能帮助我们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体系和内容。

10.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利用口诀将相近的概念或规律进行比较,搞清楚它们的相同点,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弄清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透彻理解概念,知道其推导过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篇6: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张萍   闫集中学

中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参与知识发展和探究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背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上,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形成过程,经过独立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一、价值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学生都是得到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热爱、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数学中及时评价,显示激励功能,把握评价契机,审视度势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三角形平分线、中线、高”一课上,在了解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这个特性后,有同学马上说:“三角形的三条高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因为学生没有做出正确的猜测而评价学生――“错了”、“没有好好动脑筋”。我认为,学生由前两种情形类比到高的学习情境,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所作的大胆猜测。于是,我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说:“你能做出大胆的猜测真好,挺有探索精神的,在小组里再对你的猜测验证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重视考察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发展。因此,教师是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鼓励送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探究得出的见解,哪怕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和赞赏,给孩子以信心。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毫无戒备地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把这种学习的良好情绪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的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这门科学更有利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而教师最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着,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而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动力,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于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相关问题,利用学生旧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冲突。鼓励质疑,倡导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促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反对把教材中现成的结论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如“梯形中位线定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地理,我们还知道三角形与梯形之间有许多联系,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一个点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容易使人联想到梯形是否有类似的中位线及中位线定理。这时,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也可以动手制作,经过同学们的思考、探究、猜想,老师再给出梯形中位线定义,这让同学们猜想梯形中位线与上下底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样使学生产生疑问,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引导求异,培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问题,常常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悬念能产生直接的探究欲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与独特感悟。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竭力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大胆探究与创新的新习惯。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探究的意义。例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中,首先简洁明了地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三内角的和,并做出猜想,并对学生的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学生猜想的结论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探究意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点,是孩子的一种积极地探索性和可贵的创造性。学生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能形成一种品质、一种习惯,那么将来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真正创新意识的人。当然,对于一些毫无探究目的无缘无故的猜想,就要另当别论了。接着进一步要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为此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两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AB所截,观察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为出现三角形,在过A点作一条直线AC与b相交与C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1)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2)你能根据这个图形和前面已学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在学生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深化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小组着重进行证明方法及思路的再讨论,重点是研究辅助线的作法,学生可得出可通过三角形的任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在进一步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看一看一个三角形中钝角和直角最多能画几个。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钝角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大家已知三角形可以按边的不同进行分类,三角形能否按角进行适当分类呢?至少,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这样,达到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通过集体讨论、验证,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知道了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创设假设情境,启发学生

有时教学课堂很难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教师需要借助外在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假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和吃透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少,很多东西都没接触过,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感触、去体会,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物体和图形”中,教师就可以在备课前准备很多积木,各种形状的积木都准备20个,上课前放到讲台那里,然后让学生一一辨认都是什么图形,最后用这些积木巧妙地搭出一个房屋造型,再让学生猜出这个是什么物体,在边玩边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数学课堂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出更多的物体形状,让别的同学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一题多变,诱发思维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经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渐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不会形成片面狭隘的思想,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分数的除法”中,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23=?,很多学生肯定认为这道题是除不尽的,找不出答案,因为之前都是学的整数,没有接触这个,老师在这里可以先打个哑谜,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然后提出问题:

①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还剩几分之几;

②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发出去几分之几;

③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买来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等等。

让学生一一去解答,这样对分数有了深刻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一开始的问题,渐渐地就掌握了分数的使用,告诉学生,原来除不尽的.都可以采用分数来表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重视理论训练,完善思维

学生在做题时,最害怕的就是应用题,没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这方面能力很薄弱,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训练,正确审题,理顺思路,从而求出正确答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和除法”中,教师可以出这道题来检测学生:一施工队,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那么计算4人16天可以建多么长?根据这道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

①采用倒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可以建多少米,然后用题目要求来计算出4人16天建多少米,答案为320÷2÷8×4×16=1280。

②采用顺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320米,可以求出每人每天建多少米,那么4人16天可以建320÷2÷8×(4×16)=1280。

③采用推理、假设方式来解答,已知2天8人可以建320米,那么4人16天刚好是2天8人的2倍,则4人16天的结果也应该是320的2×2倍,则答案为320×2×2=1280。

通过以上3种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学到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在进行解题时,只有保证思路清晰,审题正确,才能进行多渠道的解答,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更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关键,学生的主动性更不容忽视,只有二者同时达到,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完成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自主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学生。

篇8: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培养论文

摘要: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才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就要从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制订有效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提问,学会提问。

关键词:自主提问;敢问;乐问;会问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而引导学生展开广泛而积极的思维,自主地提出问题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一味讲解与灌输,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与权利,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将数学学习与生活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

一是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将知识单向地传给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经典与权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二是教材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传统教学中视教材为权威,在教学中严格地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要怎么记,教师不鼓励也绝不允许学生有与不同教材与教师的观点与见解。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使得原本就薄弱的问题意识倍受压抑,而更加不敢提出问题。

(二)处于完全被动状态之中,不能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将学生完全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只是教师的附属品,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根本就没有自主发言与提问的时间与机会。

(三)没有掌握相关学习方法,不会提问

许多学生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是与非的判断型题目,有些问题甚至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是错误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并不能将独特的想法准确而科学的表达出来,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思考与探索的价值,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低效的。

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对策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爱问为什么,但是学生自主而积极的提问是建立在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提问,就必须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与顾虑,让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一是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学生的一切行为,包括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学习需求,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二是摆正教材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新课标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带着重教材走进学生。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提问

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更要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时间提问,有机会提问,拥有自主提问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改变教师独揽大权的局面,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剪切出任意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主动探究。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做过多的干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各小组学生都能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与探究,可以总结出多种求解的方法,自然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让学生会学。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才能自主地提出更多富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扶放有度,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逐渐摆脱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行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运用来设计与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机械而被动地死学书本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宽广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学知识,长技能,学会自主提问。

参考文献:

[1]邹启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J].新课程:小学,(4).

[2]焦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6).

篇9: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仅仅是第一步,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掌握方法发展到养成习惯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例如:掌握验算方法并不难,但要养成验算习惯却非易事,必须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加以培养。既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又能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如:在低年级,老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严格要求,想在高年级施加压力,扭转乾坤,效果往往会不尽人意。

三、更新教法,重视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汇贯通的。教法对学法有着制约和影响作用,好的教法会促进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反之重视学法的培养,也会促进教法的更新。

如果依旧闭门造车,上课满堂灌,下课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这样是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现在提倡的情景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把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的运用起数学,效果显著。

四、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模仿性强使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小学生的各种习惯,起始于模仿。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篇10: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论文

一、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比较抽象,造成学习难度较大,比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比喻教学法、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在讲次声波时,可以把次声波比喻成水波。在讲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教师可以把一个纸团拿到头顶,再松手,让纸团跌落,向学生展示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要做出改变,也要在语言和形象上做出改变。首先,教师要尽量用幽默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授课内容。其次,教师个人要比较平易近人,这样会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内更容易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为主动学习创造动力。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一直为教育专家和学者所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迟迟不见动静。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主动学习行为,学生能够从其中获得信息获取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自主学习所需要的能力。而教师一般不愿意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因为开展探究性学习费力、费时,而效果却并不明显。这首先要求物理教师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并且明白,当前中考和高考也越来越侧重考验学生的探究能力了。教师可以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避免额外设置课程,这样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此外,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设置总结和反思环节,毕竟探究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总结和反思能够让学生和教师都知道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这样的课堂地位谈何自主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发言。本文从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和课堂角色三个方面总结了如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其他诸多方法和措施没有提到,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11:浅议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

浅议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

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自学、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作 者:马晓克  作者单位:河北唐县石门中学,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学能力   悟出规律  

篇12:浅谈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1、按部就班,环环相扣。

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如果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不要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其实我作为数学老师挺喜欢爱问爱动脑的学生。就比如咱们以前学的好多个几何模型,如果你其中哪一个模型掌握的不熟练,做题做的不到位,那在做全等综合习题的时候,就根本看不出考的是什么模型。所以,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都学牢,如果你现在哪块还不熟练,自己赶紧课下再搞明白。

2、概念记清,基础夯实。

数学≠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在判断对错的选择题里,就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每新学一个定理或者定义的时候,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深挖每一个字眼,有时候少说一两个字,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要在刚开始学概念的时候就弄清楚,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就比如角平线的定义当中,如果说把角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这么说错。缺了什么?

3、适当做题,巧做为主。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有的同学埋头题海苦苦挣扎,辅导书做掉一大堆却鲜有提高,这就是陷入了做题的误区。数学需要实践,需要大量做题,但要“埋下头去做题,抬起头来想题”,在做题中关注思路、方法、技巧,要“苦做”更要“巧做”。考试中时间最宝贵,掌握了好的思路、方法、技巧,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也不容易犯错。

最近我发现学生几乎不做讲义后面的复习巩固,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你将上课讲的内容记牢,还辅助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公式定理能够运用的恰如其分。多做题,做好题,绝对是提升数学成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然,在做题中要注重前后联系,纵横贯通,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傻做”。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穿透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特别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添法很有规律性,在做题中要特别记牢。

4、记录错题,避免再犯。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同学们常会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做题中就要及时记录错题,更重要的是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毕竟,中考或者在平时考试当中是“分分必争”,一分也失不得。这样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5、集中兵力,攻下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如果试题中涉及到你的薄弱环节,一定会成为你的最痛。因此一定要通过短时间的专题学习,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避免变成“瘸腿”。比如说有的同学感觉几何体难,没有思路,不会连辅助线,那这样的话就赶紧集中火力攻击几何,新初二暑假开始就要进入代数的部分了,几何可能会放一小段时间,正好几何不好的同学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多做几何题,可以做一做全等三角形汇编题,遇到不懂的可以跟老师沟通。这样,代数和几何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篇13: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浅谈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浅谈

初中,真的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老师、家长,甚至孩子的竞争对手,都是陪伴孩子不断前行的伙伴。这里谈一谈数学学习的方法,希望对于新初一和新初二的学生有所帮助。

1、按部就班,环环相扣。

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如果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不要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其实我作为数学老师挺喜欢爱问爱动脑的学生。就比如咱们以前学的好多个几何模型,如果你其中哪一个模型掌握的不熟练,做题做的不到位,那在做全等综合习题的时候,就根本看不出考的是什么模型。所以,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都学牢,如果你现在哪块还不熟练,自己赶紧课下再搞明白。

2、概念记清,基础夯实。

数学≠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在判断对错的选择题里,就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每新学一个定理或者定义的时候,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深挖每一个字眼,有时候少说一两个字,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要在刚开始学概念的时候就弄清楚,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就比如角平线的定义当中,如果说把角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这么说错。缺了什么?

3、适当做题,巧做为主。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同学埋头题海苦苦挣扎,辅导书做掉一大堆却鲜有提高,这就是陷入了做题的误区。数学需要实践,需要大量做题,但要“埋下头去做题,抬起头来想题”,在做题中关注思路、方法、技巧,要“苦做”更要“巧做”.考试中时间最宝贵,掌握了好的思路、方法、技巧,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也不容易犯错。最近我发现学生几乎不做讲义后面的复习巩固,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你将上课讲的内容记牢,还辅助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公式定理能够运用的恰如其分。多做题,做好题,绝对是提升数学成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在做题中要注重前后联系,纵横贯通,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傻做”.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穿透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特别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添法很有规律性,在做题中要特别记牢。

4、记录错题,避免再犯。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同学们常会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做题中就要及时记录错题,更重要的是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毕竟,中考或者在平时考试当中是“分分必争”,一分也失不得。这样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5、集中兵力,攻下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如果试题中涉及到你的薄弱环节,一定会成为你的最痛。因此一定要通过短时间的专题学习,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避免变成“瘸腿”.比如说有的同学感觉几何体难,没有思路,不会连辅助线,那这样的话就赶紧集中火力攻击几何,新初二暑假开始就要进入代数的部分了,几何可能会放一小段时间,正好几何不好的同学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多做几何题,可以做一做学而思之前发的全等三角形汇编题,遇到不懂的可以跟老师沟通。这样,代数和几何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篇14: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浅析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浅析

如何学好数学,是初中的同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武汉爱学教育特分享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多看: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多想: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

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多做: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多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篇15:学习方法浅谈初中数学

一种非常好的数学解题方法

考试前,尤其是面临重要考试时,老师都会谆谆告诫莘莘学子们一条非常重要的答题方法--------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使考试获得成功、出奇制胜的法宝。但到了今天,这件法宝在许多同学身上不灵了,考试居然达不到平时写作业的水平,让同学们确实倍感困扰。三轮解题法就是解决怎样在考试时发挥出自己最佳水平的一种方法。它的理念是以我为主,以发挥出考试最佳状态为本,按照分轮次解题的要求,构建自信、有序。可控的机制平台,拓展自我进步、成功的轻松空间,实现应试能力的跨越。三轮解题法要通过以下七点实现:

1.对考试成功的标志要有明确的认识

初中生身经无数次的考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考顺之时,也有别扭之日。那么什么是考试成功的标志呢?有人说是分数,有人说是名次,还有人讲只有超过某人才算……其实分数也有绝对值和相对值,绝对值是拿你自己的分数与及格线、满分线等比较的结果。相对值是将你自己的分数放在个人、班级、年级、全市等参照系中衡量其相对位置的结果。正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系不同,有的同学越比信心越足,越比干劲越大,越比越乐观;而有的同学则越比越没信心,越比对自己越怀疑,越比热情越低。我的观点是,考试成功的标志有两条:一是,只要将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了,就是一次成功的考试。二是,不要横向与其他同学比,要纵向自己与自己比。按着前述《良性循环学习法》中提到的,只要将第一类问题消灭到既定目标,就是一次成功的考试。

2.确定考试目标

有资料显示,每年中考考砸的考生约占25%。因此考试前确定目标时,虽然你心中有了上述两条考试成功的标志,但是对于第一条,你千万不要以为我可以100%的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这才叫正常发挥,更不要幻想超常发挥。而应该按三层递进模式实施你的目标。三层递进模式就是:第一要保证不考砸。第二要正常发挥。正常发挥就是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80%,发挥出80%已经很不简单了,发挥出80%无疑是没考砸。第三要向更高标准迈进,就是在保证已发挥出80%以后,再向发挥100%努力,再向超常发挥进发。虽然看似简单的三层,但我提出的是:不砸→80%→100%→超常。你若考试一上来,就想100%发挥,超常发挥,就可能出现全盘皆输的惨局。那么保证实施三层递进模式的一种最佳方法就是――三轮解题法。

3.第一轮答题要敢于放弃三轮解题法的第一轮是,当你从前往后答题时,一看这题会,就答。一看这题不会,就不答。一看这题会,答的中间被困住卡壳了,就放。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为什么。“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到了考场就做不到呢?要害在会与不会之间,难在会与不会的判定上。你想,会的题这很清楚。不会的题也很明了。但恰恰有些题是你乍一看会,一做起来就卡壳,或者我不能立即得出结论,我需要看一看,思考思考、演算演算、琢磨琢磨……真是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每每都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宝贵的时间,每次考试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作为一条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若同时将它当作考试方法,因为它仅是定性地指出了方向,定量分析不清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出现有人用它灵,有人用它不灵;有时灵,有时就不灵的现象。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每题必争,每分必夺,哪道题都不想轻易放弃,哪一问都想攻下来,哪一分都不想丢的时候,就往往失灵。而“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量化清楚,可操作性强。当第一轮做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4.敢于休息30秒

当按着会做的则解,不会做的则放,卡壳的也放的方法,从前做到最后一道题之后,要敢于休息30秒。而且这个休息一定是老老实实地休息。比如,可以看看窗外的自然景观,树在摇曳,鸟在飞翔等。也可以想想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电视剧等,当然不能想得太远,如果你想出十集去,考试早结束了。还可以采取一些深呼吸放松法、自我深度松驰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法等。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是闭目养神。在休息过程中要注意一点,采用什么休息方法悉听尊便,但千万不要想自己没做上来的某道题。

为什么要用敢于休息30秒的“敢于”两字呢?是因为绝大多数同学每每都觉得时间不够,哪还敢挤出时间休息呀!其实恰恰相反,因为考试是高度的耗氧活动,对脑力、体力消耗很大,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疲劳的现象,此时若*意志力来坚持,效率自然不高。经过休息就会使脑力得到恢复,使体力得到补充,经休息后再投入到解题过程中会高效发挥,所以敢于休息的同学反而时间就够了,这就是辩证法。这也正是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敢于休息30秒也是心理状态提升的体现。考试时有的同学一听到其他同学快速翻页的声响就着急,眼睛的余光一看别的同学答得较快就发慌……现在我能做到不为所动,不被所引,我还敢于主动休息。急答出现差错,稳答一次成功,孰优孰劣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心理状态的提升需要一个磨炼过程。敢于休息30秒,就是心理状态走向成熟的开始,因此一定要敢于休息。休息后进人第二轮。

5.第二轮查缺补漏

第一轮将会做的题都做了,休息后还有没有会做的题了呢?回答是肯定的。依据有两条:一条是实践的依据;一条是理论的依据。

任何一名高三学生几乎都曾有过这样的考试经历,在考试过程中某道题不会,不得不放弃了,但当答到后边某处时,忽悠一下想起前边那道题该怎么做了。或者是答到后边某道题,或者看见一道题的某句话、某个符号等,立刻唤醒了记忆,产生了顿悟,激发了灵感等,前边那道题就做出来了。这就是实践的依据。

考试时,从答题开始到达到考试最佳思维状态即图中①点处需要一个上升过程,但是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后,有些人还能下来,如碰到一道4分左右的小题,自以为能做出来,但抠了半天就是做不出来,心情一团糟,这时绝不是最佳状态了,这时思维状态就下降了。有人一落千丈,如图中①点至②点沿虚线至④点处所示。也有人下降后还能升上去,再度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如图中②点至③点处。而我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是,角大点,尽快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当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后,一直持续到考试结束。由于第一轮将会做的题做了,这时你的思维状态在0~①点之间,而决不会是①~②~④点之间。因此,经休息后仍旧有会做的题。

实践和理论都证实,做过第一轮后仍旧会有能解出来的题。那么这时如第一轮所述,一看这题会,就答。一看这题不会,就不答。一看这题会,答的中间卡壳了,就放。这样从前做到最后一道题,接下来要再次敢于休息30秒。怎样休息前文已有详述不再赘述。

6.第三轮换思路解题

休息以后,要从前到后检查一遍自己做过的题。检查通过后,从理论上讲,你已经将自己的水平100%的发挥出来了,但实际上是80%。因为你检查虽然通过了,可还存在你没检查出来或检查错了的可能性,所以说是80%。虽然是80%,但已经很不简单了。在一次考试中,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80%就是一次成功的考试。你看体育竞赛,你观奥运会,有多少运动员,有多少运动队积多年训练之精华,蓄埋藏4年之心愿,只为了场上一搏。这一搏往往是发挥出平时训练水平的80%就可以取得胜利,就可以拿牌。对发挥出80%,你一定认识到,我的水平已经发挥出来了,我就是这个水平。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但如果这时考试还没结束,还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检查第二遍,这时决不能满足80%,要向100%进发,向超常发挥努力,做那些没做上来的题。但是做是做不出来了,已经做过两轮都没做出来,说明是难点,是“硬骨头”。对于难点和“硬骨头”采用常规做法已经不行了。这时要攻,要向难点和“硬骨头”发起总攻。那么如何攻呢?可用换思路解题法来攻。

换思路解题法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当你解题时,仅仅将题做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知道此题有几种解法,哪种是优化的解法才算优秀。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解题时想起了这题出自哪章哪节,老师讲这点时是如何强调的,此题是考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老师出这题想考什么……此时答这题感觉非常有把握,解题非常顺。这就是灵感。其实灵感也没有什么神秘,谁都曾经在考试过程中迸发过灵感的火花。当然如果你甚至能看透某题的陷阱和迷惑在哪里,你就是顶尖高手了。总之,此时已是不攻白不攻,不得白不得,攻一步进一寸,得1分是1分的时候了。但要换思路,看看哪题能攻下来攻哪题,哪点能拿下来拿哪点。想想它是出自哪章哪节?老师想考哪个知识点?各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时要放飞你的记忆能力、领悟能力、多向联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这时新的思路就有可能被打开,兴奋点就可能被激活,灵感的火花就可能如年三十的礼花一样在空中绽放。同学们,大胆尝试吧!你曾经有过的灵感定会一次次再现。

7.变三轮解题法为自定理

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答题方法,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考试答题方法。认识掌握并运用了三轮解题法的同学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应用三轮解题法却要因人”而异,因科而异。若想灵活运用三轮解题法,第一要认识它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第二要实践,没有多次的实践是不能掌握这样一种全新的方法的;第三要总结,看看自己究竟是三轮好,还是二轮妙,或是四轮高。中间的两次休息,多长时间为宜。总之,绝不是一轮到底,不管会不会的题都要跟它拼上三、五回合的从小学沿用至今的考试答题方法了。这是一种全新的分轮次解题方法。对不同的科目,应用三轮解题法也应有所差异。比如数、理、化等是这样的三轮。而语文则应该是阅读题之前是一轮,做完就要检查结束。然后阅读题是一轮,最后一轮全身心地写作文。理想状态是作文写完,剩余时间少于5分钟。如果剩多了,说明你前边的时间分配不合理,要改进。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等的三轮也要因科而异。这样,经过实践一总结一再实践一再总结循环往复,什么时候形成一套你自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分轮次解题法,什么时候你用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某某定理,这时你才是真正掌握了三轮解题法。此时你的精力主要用于过程的完善,过程的完成,忽略结果,你就能取得胜利。这时你才会感到考试是无憾的、考试是轻松的、考试是愉快的、考试是幸福的。考试会使你信心越来越强,考试会使你思维越来越活跃、考试会使你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考试会使你的应试能力实现跨越。

篇16: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关于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有些同学觉得数学不好学,其实学好初中数学并不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拿高分不在话下。学好数学可以分几步走,在这里给大家分享:

首先、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很多同学和家长会忽视而宁愿花大量时间去辅导班。其实按时做好课前预习,听课的时候就能有重点。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温习。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口吃个胖子;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按照正常的学习规律来,既不耽误学习又不耽误玩。

第二、打好数学基础。

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基本定理定义和公式是基础。同学们一定要先理解,需要求证的学会求证,能推导的自己会推导;这样才能理解记忆;真正学会。如果连基本概念和定理定义、公式都不理解,记不住;怎么会做题呢?所以,打好基础是关键。

第三、熟悉例题,吃透课本。

数学考试和中考都是以课本为基础命题的,

因此,书上的例题一定要弄懂吃透。把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过一遍;重点记忆。

第四、课后练习及时做

对于课后练习一定要在学完一课后及时做。巩固所学知识;不懂的及时问老师或者同学。

第五、做同步训练题。

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运用,还要考平时做一定的同步训练题。但是不能贪多,做过的一定要弄会,搞懂。总结别人的方法,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第六、多总结对比记忆。

数学中也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定理定义,公式。要善于总结他们的区别与联系。才能记得牢记得快。做题也是,多总结好的解题方法,技巧;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同学们要多总结,结合自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初中数学并不难,相信大家都能学好。

篇17:比较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比较实用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初中,真的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老师、家长,甚至孩子的竞争对手,都是陪伴孩子不断前行的伙伴,这里谈一谈数学学习的方法,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数学有所帮助。

1、按部就班,环环相扣。

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如果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不要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其实我作为数学老师挺喜欢爱问爱动脑的学生。就比如咱们以前学的好多个几何模型,如果你其中哪一个模型掌握的不熟练,做题做的不到位,那在做全等综合习题的时候,就根本看不出考的是什么模型。所以,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都学牢,如果你现在哪块还不熟练,自己赶紧课下再搞明白。

2、概念记清,基础夯实。

数学≠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在判断对错的选择题里,就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每新学一个定理或者定义的'时候,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深挖每一个字眼,有时候少说一两个字,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要在刚开始学概念的时候就弄清楚,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就比如角平线的定义当中,如果说把角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这么说错。缺了什么?

3、适当做题,巧做为主。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同学埋头题海苦苦挣扎,辅导书做掉一大堆却鲜有提高,这就是陷入了做题的误区。数学需要实践,需要大量做题,但要“埋下头去做题,抬起头来想题”,在做题中关注思路、方法、技巧,要“苦做”更要“巧做”.考试中时间最宝贵,掌握了好的思路、方法、技巧,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也不容易犯错。最近我发现学生几乎不做讲义后面的复习巩固,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你将上课讲的内容记牢,还辅助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公式定理能够运用的恰如其分。多做题,做好题,绝对是提升数学成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在做题中要注重前后联系,纵横贯通,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傻做”.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穿透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特别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添法很有规律性,在做题中要特别记牢。

4、记录错题,避免再犯。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同学们常会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做题中就要及时记录错题,更重要的是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毕竟,中考或者在平时考试当中是“分分必争”,一分也失不得。这样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5、集中兵力,攻下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如果试题中涉及到你的薄弱环节,一定会成为你的最痛。因此一定要通过短时间的专题学习,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避免变成“瘸腿”.比如说有的同学感觉几何体难,没有思路,不会连辅助线,那这样的话就赶紧集中火力攻击几何,新初二暑假开始就要进入代数的部分了,几何可能会放一小段时间,正好几何不好的同学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多做几何题,可以做一做学而思之前发的全等三角形汇编题,遇到不懂的可以跟老师沟通。这样,代数和几何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学习要做到五要、五先、五会、五心、六到!

五要:

1、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

2、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

3、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

4、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

5、在理解基础上扼要笔记。

五先:

1、先预习后听课;

2、先尝试回忆后看书;

3、先看书后做作业;

4、先理解后记忆;

5、先知识整理后入眠。

五会:

1、会制定学习计划;

2、会利用时间充分学习;

3、会进行学习小结;

4、会提出问题讨论学习;

5、会阅读参考资料扩展学习。

五心:

1、开始学习有决心;

2、碰到困难有信心;

3、研究问题有专心;

4、反复学习有耐心;

5、向别人学习要虚心。

六到:

心到: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眼到:勤看,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

口到:勤问、勤背诵,熟记一些必需知识;

耳到:要勤听,发挥听觉容量的最大潜力;

手到:要勤写,抄写、记录是读书关键;

足到:要勤跑,实地考察或请教别人。

篇18: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汇总

一、主动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主动思考

很多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听,不能主动思考,这样遇到实际问题时,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听课过程中不思考惹的祸。除了我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多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定义,这样解题的好处是什么,这样主动去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认真的听课,也能激发对某些知识的兴趣,更有助于学习。靠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解题的思路;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三、善于总结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

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孩子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拓宽解题思路

数学解题不要局限于本题,而要做到举一反三、多思多想,解答完一个题目,要想想有没有其他更加简便的方法,这样能够帮助大家拓宽思路,这样在以后的做题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五、必须要有错题本

说到错题本不少同学都觉的自己的记忆力好,不需要错题本就能记住,这是一种“错觉”,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等到题目增多,学习内容加深,这时就会发现自己力不从心了,因此,错题本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知识短板,帮助强化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有很多学霸都是因为积极使用了错题本,而考取了高分。

六、“1×5”学习法

“1×5”学习法,就是做一道题,要从五个方面思考,这点可以结合前面说到的“总结规律”“拓展思路”。五个方面分别为:

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我是如何想到的。

④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

⑤一题多变看看它有几种变化的形式buy

千万不要觉得麻烦,学习习惯的培养最难的就是最初的一个月,这就像火箭升空一样,最难的就是点火起飞阶段,所以,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非常的轻松。

七、独立完成作业

现在很多学生用一些APP来帮助写作业,找个照片就有答案,或者是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这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说,一种是为了图快、求速度,如果经常这样会养成不良的审题习惯,容易走马观花、粗心大意。还有一种是为了图方便,这会导致同学们养成“怕麻烦”的心理,一旦题目有些难度,自己就开始心烦意乱,思路模糊,因此,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中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预习的五大技巧

1、安排好课前预习的时间

预习周期不要提前太长时间,有的同学可能要学第一课,但是都预习到了第十课,这样的预习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时间一长,此前预习的知识很容易忘记,预习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拿着课本浏览一下就结束了,如果这样预习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预习一般安排在每天完成作业以后,开始预习第二天要学的课程,这样既能与之前学的内容有很好的衔接,又能帮助记忆,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理、准备。

2、预习要讲究顺序

就某一学科来说,预习不是拿过课本不管是哪里就开始学习,预习也要按照课本的次序进行预习,这样不仅更有条理性,而且容易形成记忆链条,即知道了一个知识点就很自然的想到另一个知识点。

就学科之间来说,首先要学习的是自己的薄弱学科,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有很多同学喜欢先预习优势科目,把自己的弱项留在最后,这样就会更加的疲劳,而且时间长了会形成恶性循环,越难的越不想学,最终导致严重偏科。

3、课前预习要有重点

课前预习要知道什么是重点要学的,什么可以一带而过,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关键,一定要有舍有得。预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学过的知识,有助于串联新知识,对于掌握的可以一带而过,要重点预习没学的或者是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

此外,预习不是老师讲课,没必要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要掌握,如果预习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那课堂上就会很无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预习只要找到学习的重点即可,带着疑问去听讲,效果会更好。

4、预习要做笔记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预习的成果有条理的纪录下来,哪些疑问需要老师解答,哪些知识需要重点掌握,都用笔写下来,在课堂上拿着预习的笔记,就会有重点的去听讲,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一举多得。

5、预习也要形成习惯

预习的效果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不是说我预习了一节课,下次就能考高分,预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的学习效率要比别人的高,而且你的时间也非常的合理、轻松,这就是形成预习习惯的好处。

课前预习五大技巧就为您介绍到这里,预习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学习会更加的主动、积极,效果也会特别的好。

篇19: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算难,只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的比较多点,但是还是有许多孩子学不好,特别对于小升初的孩子来说,就更是困难点。其实学习每门学科都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要好好掌握了这些方法,学好数学就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方法。

一、掌握预习学习方法,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预习就是在课前学习课本新知识的学习方法,要学好初中数学,首先要学会预习数学新知识,因为预习是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可以用“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预习方法.“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基本概念.“二批”就是把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的空白地方;“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四分”就是把自己预习的这节知识要点列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掌握了的,哪些知识是自己预习不能理解掌握了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学习.

二、掌握课堂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要坚持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手到:就是以简单扼要的方法记下听课的要点,思维方法,以备复习、消化、再思考,但要以听课为主,记录为辅;

耳到: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解答,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特别要注意听自己预习未看懂的问题;

口到:主动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

眼到:就是一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所表达的意思,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板书内容,二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

心到:就是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注意理解课堂的新知识,课堂上的思考要主动积极.关键是理解并能融汇贯通,灵活使用.对于老师讲的新概念,应抓住关键字眼,变换角度去理解.

三、掌握练习方法,提高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数学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实际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常在练习中出现.

2.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深奥的证明,自己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耐心细致的习惯.

3.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题,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无效计算,应先深入领会题意,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解答后,还应进行检查.

4.细观察、活运用、寻规律、成技巧.

四、掌握复习方法,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复习是记忆之母,对所学的知识要不断地复习,复习巩固应注意掌握以下方法.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趁热打铁”,当天学习的功课当天必须复习,无论当天作业有多少,多难,都要巩固复习.

2.采用综合复习方法,即通过找出知识的左右关系和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综合复习具体可分“三步走”:首先是统观全局,浏览全部内容,通过唤起回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印象,其次是加深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是整理巩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突破薄弱环节的复习方法.要多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巩固好课本知识,只有突破薄弱环节,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这些方法都是比较常用而且比较有效方法,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还需要靠各位同学的毅力,以及家长的监督,

希望这些方法能对各位学子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教学论文的题目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学科教学语文论文题目2023-12-06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2023-11-0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8

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2023-11-15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论文题目2022-08-25

试论翻转课堂在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中的运用2022-10-28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论文的题目2023-09-01

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题目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