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的故事(精选7篇)由网友“正常女孩金泰妍”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曹操杀杨修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曹操杀杨修的故事
杨修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担任汉相曹操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后因其聪明锋芒太露而被曹操杀害,死时只有45岁。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座后花园。花园落成时请曹操去验收,曹操慢慢地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什么话也没说就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请教杨修。杨修笑了笑,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这说明你们把园门造大了,丞相不满意。”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回去重建园门。曹操再来看过后,非常喜欢,就问大家:“你们是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了杨主簿的说明!”曹操虽然表面上称好,心里却有些不太高兴。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稣(奶酪)。曹操尝了一口后,因有事外出,就题“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上。杨修进去发现后,竟然拿出餐具把它给大家分吃了。曹操知道后,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从容地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抗丞相之命?”曹操听了杨修的话,表面上虽然开心,称赞他聪明,心里对杨修却有些讨厌。
曹操生性多疑,很害怕他人暗中谋害自己,就经常吩咐左右说:“我做梦的时候喜欢杀人,但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靠近!”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把被子踢落于地,一名近侍怕他着凉,慌忙捡起来给他盖上。曹操立刻跳起来拔剑将他杀了,然后又若无其事地上床睡觉。
一会儿醒来后,看到死了的侍卫,故作吃惊地问:“这是谁干的?谁竟敢杀了我的近侍?”其他人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知道后失声痛哭,命人厚葬了这名近侍。从这以后,人们都以为曹操真的会在梦中杀人,只有杨修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的时候,杨修对着近侍尸体叹惜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到后对杨修更加厌恶。
为了确立接班人,曹橾屡次设置难题考验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的能力。因为曹植羨慕杨修的能力,平日里经常与杨修在一起谈论事情,于是杨修不自觉地搅入了这场很危险的游戏之中。
最后,因为曹植的多次胜出,使曹操产生了疑惑,曹丕趁机买通了人告诉曹操,这一切都是杨修在背后操纵的。曹操大怒,骂道:“这个小子怎么敢欺骗我!”于是,对杨修的厌恶更加深了一层。当时已经有了杀死杨修的心意,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机会终于来了。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想要突出重围,又忌惮马超;想要收兵回朝,又担心被蜀兵耻笑,进退维谷,正犹豫不决间,厨师送鸡汤进来。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进来禀请夜间口令。曹操就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于是夏侯淳就把口令传了下去,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知道此事后的夏侯惇大惊失色,动摇军心可不是小事。于是赶紧把杨修请到帐中问他:“你为什么要大家收拾行装?”杨修回答说:“根据今晚的口令,便知道魏王不日将要退兵了。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这里待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早点回去。你看着吧,过不了几天,魏王必定班师。这才让大家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松了一口气:“你真是魏王肚子里的蛔虫啊!”于是也开始收拾行装。
曹操见军中上下都是忙着收拾行装,非常震怒,得知又是杨修自作主张之后,再也遏制不住内心对他的嫌恶,沉下脸来喝令左右:“把这个随便造谣言、乱我军心的人推出去给我斩了!”并将其首级悬挂于辕门之外。
曹操杀杨修有五大“理由”
1、曹操的智商差杨修“三十里”
杨修(公元175——220xx年),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修生于官宦人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杨修思维敏捷,头脑灵活,颇具才华,是个很聪明的人。杨修曾担任过曹操的主簿(秘书),“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曹操曾从孝女曹娥碑前经过,杨修随从。看到碑的背面题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理解不理解?”杨修回答说“理解。”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说:“我已经解出来了。”就叫杨修另外写出所理解的意思。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糸’和‘色’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女’和‘少’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和‘子’合成‘好’字;”‘齑臼’,是受辛辣之味的,‘受’和‘辛’合成‘辤’(辞的异体字)字。这八个字的意思,说的是‘绝妙好辞’。”曹操也记下了自己解出的意思,与杨修相同。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意思是说“我的才智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之后曹操把杨修从一个三百石低品秩官员,一下子提升成为等同二千石官员的丞相府主簿。曹操对杨修的赏识可见一斑。正因如此,才导致自魏太子以下,都争着与杨修套近乎,可见古人也都是势利眼。而才学名气皆在杨修之上的建安七子中,王粲、徐斡、陈琳、阮瑀、应瑒和刘桢地位都不如杨修。
2、杨修之五大死因
杨修被杀的原因,各书多有记载,历来众说纷纭。
一、曹操将由汉中撤军,但犹豫不决,而杨修由曹操的教令“鸡肋”一词,便猜知曹操心事,使曹操妒火中烧,大为恼恨。
二、杨修为曹植预作答记,皆中曹操之意,后知其情,更加忌恨。
三、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虑为后患”,于是借故把他杀了。曹操当年曾欲借袁术这个社会关系问题杀杨彪而未得逞,怀恨在心,十几年后仍以这个问题将其子杨修杀害。
以上三点是《后汉书·杨震列传》观点。
四、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资治通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写到杨修之死,主要是说:杨修在做曹操秘书期间,正在与其兄争太子地位的曹植与他交往甚深,杨修不知不觉地卷入了这场争斗的旋涡之中。他为曹植出了几个主意,效果很好,可是后来被曹操发现,心中忌恨他,“乃收杀之”。
五、卖弄引来杀身祸
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众人皆不明其意,杨修看了,说:在门上写“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阔了。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改窄。曹操知道后,口虽称美,“心甚忌之”。
塞北送来一合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岂敢违反?”曹操虽面带笑容,而心怀敌意。
曹操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便叫他们到城外去办事,暗中却叫门卫不要放人外出。杨修告诉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认为这是杨修与曹植联合欺骗自己,非常愤怒,于是有了杀杨修之心。
曹操老担心别人暗害他,于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你们切勿靠近。”一天他睡午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位唯恐侍候不周的勤务员马上进房把被子捡起来盖上。曹操从床上跳将起来,一剑把勤务员杀掉,又上床再睡。睡了半天后起床,惊问道:“谁杀了我的勤务员?”大家告诉他经过,曹操放声大哭,给死者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然后厚葬。大家都认定,曹操确有梦中杀人的病症,只有杨修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在送葬时,杨修对着死者的灵柩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杨修因此惹恼曹操。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大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3、杨修有五大不妥
他和曹植结成小帮派拉山头,为曹植争夺太子地位出谋划策,挑拨曹氏兄弟不和,此不妥之一;杨修的风头出得比领导还足,得到的虚名甚至远远超过他的顶头上司曹操,这样的下属,领导怎么会喜欢?杨修却只顾为了出风头而卖力地表现自己,忘记了给领导展示才华的余地,此为不妥之二;在战争中枉加猜测,仅仅凭着对曹操一个“口令”,就擅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此为不妥之三;杨修随意揣摩领导的意图,多次“漏泄魏王训诲”,显示自己的小聪明,此为不妥之四;曹操有“夜游杀人之病”,而杨修出言“讥讽”,小视领导,此为不妥之五……凡此种种,让才高八斗的杨修命丧黄泉。
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杀丁仪
杨修和丁仪都是支持曹植当太子的铁杆拥趸者,一般认为,当曹操决定立曹丕以后,为了日后曹氏政权的稳固,曹操就要剪除曹植的羽翼了。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杨修被曹操杀了。应该说,这并没有什么争议,可是,曹植还有两个铁杆拥趸,丁氏兄弟,但曹操并没有杀死他们。杨修拥戴曹植,还是相对隐蔽的,他除了给曹植出一些主意,并没有公开说曹丕多少坏话,相反,杨修和曹丕还有一些书文方面的交往。有一种说法,杨修曾送给曹丕一把王髦剑,后来曹丕见了铸剑人,还给了他一些赏赐,说明曹丕对杨修并没有多么记恨。丁氏兄弟则不同,他们不但和曹丕有私人恩怨,在拥戴曹植反对曹丕方面更是坚决和不遗余力。曹丕即王位后就将丁氏兄弟杀了,连一班皇亲贵胄讲情都没有用,一同被杀的还有一门男人。那么,曹操为什么杀杨修而不杀丁氏兄弟呢?
家族背景不同
东汉直到魏晋是个非常讲究门阀的时代,所以,没有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想出人头地很难。比如说那个徐庶,本来是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后来到了魏国,官至御史中丞。《魏略》说诸葛亮叹惜,认为是魏国人才太多,其实更大的原因在于他是普通人家出身(单家子)。还有那个吴质,他是曹丕“四友”之一,在曹丕夺嫡过程中,是他出力最大,后来到了朝廷做官,本郡也不拿他当名士对待。作为原因,这除了他只愿意和贵族高官交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也是一个“单家”子。杨修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弘农杨氏”,曾祖父杨震、祖父杨赐、父亲杨彪都做过汉朝的太尉,被称之为“四世太尉”。这样显赫的家族背景,恐怕只有袁绍可以与之一比。丁仪和丁廙的父亲叫做丁冲,向来和曹操要好,曾经劝曹操迎接汉献帝,为曹操所采纳。因为这层关系,曹操一度曾经想把爱女嫁给丁仪。
豪强大族对于一个人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己起事或者出仕做官当然有着无比优越的好处,但要是不为统治者所用或者为统治者所忌,这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了。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当朝太尉,是拥护汉朝一派的标志性人物,这对于一个想代汉而立的曹操来说,这个人只能是政治上的对手,而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忠心臣子。杨彪的妻子还是袁术的女儿,袁术称帝时,曹操曾经想借机会杀掉杨彪,结果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荀彧告诉主审官满宠,不能对杨彪用刑,孔融更是来不及穿朝服就去见曹操,让他放过杨彪,否则,他从此再也不上朝。后来杨彪虽然被释放,但从此不再有实质权力。曹操曾经把自己比作是周文王,那意思是要把代汉而立的事情留给下一代去完成。杨修,一个拥汉派新生代的旗帜性人物,又不是未来接班人的拥护者,这样的人曹操能不担心吗?杨彪虽然还在,但已经老了,杨修却春秋正富,杀了他,不但可以除掉一个政治上的对手,还可以杀一儆百,震慑阻碍以魏代汉的势力。丁氏兄弟虽然也不是泛泛之辈,但他们一直是曹家的同盟者,至少在曹操看来是这样。尽管丁家在选择曹操那个儿子上不一致,但在总体利益和政治大方向上他们和曹氏是合作者,这样的人曹操不需要杀,不舍得杀,也不会杀。
杨修若成为反对派,其对于曹丕的杀伤力大于丁氏兄弟
除了家族背景,就个人在外的名声来说,杨修其名也要超过丁氏兄弟很多,比如祢衡曾评价建安初期在许都的人士,说:“大儿有孔文举,小儿有杨祖德”。祢衡这个人鼻孔朝天,能让他看上,可见杨修才名非同一般。杨修在建安中被举荐为孝廉,授官郎中,丞相署任用为仓曹属主簿。这个时候天下多事,杨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所以,“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这样一个有大文名的人,将来如果不能为曹丕所用,他对于曹丕的杀伤力必定会很大,不说是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号召迷惑一大批人还是很容易的。不管他作为反对集团阻碍曹氏篡汉,还是在他们兄弟之间有所取舍,给曹氏政权带来的破坏力都不是丁氏兄弟能够相提并论的。这也是曹操“虑终始之变”(考虑终结前朝开始新朝代)而“以罪诛修”的又一个原因。
杨修做人性格张扬,做事又行阴谋,而丁氏相对直白
杨修和丁氏兄弟同为曹植的“羽翼”,但性格和做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杨修性格张扬,不知道有所畏惧,这也是犯忌的原因之一。封建社会的君主,最忌讳的就是王室交结外臣和臣子猜测他的心思,所以会有“内外交构”和“揣测圣意”等拿不上台面的罪名。而杨修不但这样做,还不知道去隐蔽自己,为自己留条后路。比如杨修会去“忖度”曹操的心思,提前写好了应对之策送出去,这样曹操的问题发出来不久,曹植的回答已经送进去了。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这样的事情能瞒得住他吗?所以事情很快泄露。还有一例,曹操让曹丕和曹植各自出邺城一门,然后暗自命令守门官员不让他们出门,杨修给曹植出的主意是:谁不让你出门,你就把他杀了。这样不是很容易暴露自己吗?要知道,兄弟俩得到的命令是出城门,并不知道曹操暗中的命令,知道暗中那道命令的都是曹操身边的人。所以说是张扬。还有一件事情,当曹植就要成为太子之时,曹丕非常忧虑,只好以车将谋士吴质拉进来商量对策。这件事情被杨修发现了,结果告诉了曹操。后来这件事情被吴质化解,但也说明杨修暗中告状这样一种事实。不用说,背后打小报告,不是一种光明正大的行为。
再看丁氏兄弟,在曹操面前公开赞扬曹植,从不拐弯抹角,只把曹植说得无比高大上来暗示和反衬曹丕不行,这在曹操面前反而会落得一个光明磊落。在曹操来说,这样的人,将来的继位者不用提防,用则用,不用排斥在外即可。而一个搞阴谋者则不同,有时候当事人并不一定能看清他的真面目。
篇2:曹操杀杨修的故事
一个做事张扬不知收敛的杨修,也给了曹操杀他的理由和借口,这就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就是泄露最高机密和私交王室成员。虽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杨修也确实给了人家这样的借口。而丁氏兄弟则不同,他们在拥戴曹植问题上虽然更坚决,言辞更激烈,但都是在曹操提出来人家才回答的,既然你让人家说,人家说多说少都可以归于“言者无罪”之列。当然,有理由并不一定就该杀,因为造成夺嫡的根源在于曹操,如果曹操不是先中意曹冲、又属意曹植,最后才有了曹丕这样的颠倒次序,何来臣子们的分门别派?
有记载说曹植后期被曹操所疏远,但曹植仍然紧紧地抓住杨修不放,杨修也不敢完全和曹植断绝来往。其实,就杨修的性情和作为,早已经是上了贼船下不来了,曹操杀心已起,杨修无论如何是躲不过了。只是令曹操想不到的是,他认为对他曹家政权不会构成威胁的丁氏兄弟,下场比杨修还惨,全家男人全部被杀,连夏侯尚这样的高官贵族都救不了。看来,在那个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年代,在王位继承人候选者之间选边站队,简直就是一场豪赌。不过,杨修是赌输了,丁氏兄弟也赌输了,设赌局掷骰子的那个曹操赢了吗?他给将要继位的儿子除掉了政敌,却没有想到有超强能力有心计的臣子都有可能成为“政敌”,就像他自己之于汉献帝一样。不用说,像他一样的那个人就是曹丕身边的司马懿,他不但活过了曹操的儿子,还活过了曹操的孙子,所以,让曹操畏惧的杨修被处死了,潜伏忍隐的司马懿却最终成了曹氏政权的掘墓人。
篇3:管理故事:曹操斩杨修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作为管理者在工作方面也经常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不如意就会有抱怨,抱怨是人之常情,你可以向你的上司抱怨,但你没有资格向你的下级抱怨,有很多企业把这一条定为天条铁律,甚至管理者向下级抱怨一经查实,这个管理者就要走人。为什么向下级抱怨会有这么严厉的处罚,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一家企业做完年终总结后,由于今年的利润有所下降,老板就把营销副总叫过来说:“市场太难做了,公司都没有赚到什么钱,你要好好的想想办法改变这种局势。”副总感觉到事态非常的严重赶快把市场总监叫过来说:“去年公司几乎都没有赚到钱,你们市场是怎么做,回去好好的反省一下。”市场总监回去就把销售经理叫过来说:“你们销售是怎么做的,公司都亏损了,告诉销售员节省成本多做业绩。”销售经理告诉销售公司去年亏损很大,今年一定要好好干,销售员就互传公司快倒闭还是赶快找工作吧!最后造成士气低弱,还流失了一批优秀的销售人员。
在《三国演义》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曹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蔼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蔼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蔼问其故。蔼曰: “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曹操为什么斩杨修,除了其它原因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杨修把曹操的抱怨明确化,使曹军的士气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杨修是该杀的。管理者向下级抱怨不好的时候,在下级的理解里往往会扩大。你说坏到5分到了下级那里有可能就是8分。
管理者除了不能向下级抱怨外,还不能抱怨下级的能力不好。有很多管理者当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时,就会对上级说是由于下级能力太差而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找退路,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海尔的张瑞敏说:“部下的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就是你的责任。在海尔,工作出了问题干部负80%的责任,即,下属犯了错误,其80%的责任应由上级领导承担。”
实战指南:
任何企业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对待它和改变它,而不是去抱怨它,因为抱怨除了把问题扩大化外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作用。
篇4:《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杀杨修》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杀杨修》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曹操杀杨修之后,见其父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古文苑》载操与彪书,数修之罪,以为“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且赠彪锦裘二领,八节角桃杖一枝,青牦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四望通淦呦愠狄唬驱使二人。
又遗其妻裘、靴,有心青衣二人,钱绢甚厚。卞夫人与袁夫人书云:“贤郎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明公性急,辄行军法。”以衣服、文绢、房子官锦、香车送之。彪及袁夫人皆答书引愆致谢。是时汉室将亡,政在曹氏,袁公四世宰相,为汉宗臣,固操之所忌,彪之不死其手,幸矣。呜呼,危哉!
译文:
作者:佚名
曹操杀了杨修以后,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问他说:“您为什么瘦得这么厉害?”杨彪回答说:“我羞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又仍然怀着老牛舐犊的爱心。”曹操为此变了脸色。《古文苑》记载了曹操写给杨彪的书信,数落杨修罪状,认为“他依仗着父亲的势力,常常不跟我同心,这将会使您的家门遭受牵累”,于是就处死了杨修。曹操还赠给了杨修锦绣皮裘两件,八节角桃杖一支,青色母牛两头,八百里骅骝骏马一匹,四望通幰七香车一辆,奴仆两人。
另外又赠送给杨彪妻子皮裘、靴子,以及有能力的'女仆两人,赠送的钱和绢帛都很厚重。卞夫人也给袁夫人写了信,信中说:“您的儿子有盖世的文才,我们家都很钦佩敬重他;曹操性子急躁,断然对他执行了军法。”并且送给袁夫人衣服、纹绢、房子,县产官锦以及香车。杨彪和袁夫人都回信承认罪过表示谢意。这时候汉朝将要灭亡,政权在曹氏手中,袁绍四代当过宰相,是汉朝的宗臣,因此被曹操忌恨;杨彪没有死在曹操手中,已经是幸运了,可也非常危险哪!
篇5:曹操杀华佗歇后语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
华佗作为中国古代神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至今让后人景仰。一代神医死于何因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但在中国的歇后语中却有一则道出了华佗死因。亲爱的朋友,你知道是哪一则歇后语吗?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以怨报德
【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一、关于曹操杀华佗的故事
《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着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一家之言,何以为信?》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着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二、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一)正面:坚决果断、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严于律己
1、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曹操做事——大刀阔斧。
3、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4、曹操遇关公——喜不自喜
5、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6、曹操割须——以己律人(众将愿为他出生入死)
篇6:曹操杀华佗歇后语是什么
由来:
曹操杀华佗。曹操经常患头风,病起来头疼的很厉害。有一次,疼痛难忍,手下将军说华佗是神医,治病药到病除。于是曹操叫人把华佗请来。结果华佗说,治丞相的病,需把头颅切开,取出风涎。方可痊愈。曹操一听,吓了一跳,说,把头颅切开,人安能复活。又听人说华佗曾经为关羽刮骨疗毒,于是把华佗关入大牢。后来把华佗杀了。
从此,曹操的.头经常疼,最终因为头疼而死。
更多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1、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2、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3、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5、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6、曹操杀蔡瑁——操之过急
7、曹操杀吉平——恼羞成怒
8、曹操杀吕布——懊悔不及
9、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0、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1、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2、曹操到赤壁——利令智昏
13、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走对了路子
14、华容道上的曹操——难过
15、曹操转胎--疑心重
16、曹操遇庞统——中了连环计
篇7:《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揭操杀侍意
插
愈恶
4、隐情密告操
叙
愈恶
5、受植出城计
大怒
6、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 杨修之死教案
★ 《杨修之死》教案
★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杀杨修的故事(精选7篇)】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023-03-08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2022-11-17
谭嗣同之死教学反思2023-03-13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2023-01-09
九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2023-12-13
初一语文优质授课教案2023-05-23
角落作文600字2022-11-15
曹操吃鸡肋歇后语2023-01-21
课文《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4-04-22
欣赏自己高三作文800字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