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时间:2022-09-05 07:36: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精选9篇)由网友“叫我小HY就行”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希望大家喜欢!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篇1: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也叫唐嘎,系藏文音译,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种佛教艺术品,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它以惩恶扬善,引导人心向善为主旨绘制。

唐卡的题材包罗万象,有宗教画、传记画、历史画、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等。它们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故被人们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品,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资料保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桑旦告诉记者,一名合格的唐卡画师,需要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独立完成唐卡的绘制,首先学画素描就需要5到8年,上颜色也要学习很多年。

对唐卡的发展,桑旦充满信心。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带点徒弟、多画点精品,让数百年流传的藏族文化精髓更好、更广地传承下去。”

篇2:唐卡是什么_唐卡的收藏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绘制唐卡是一件非带严肃的事,画师动笔前需专心修行数日,以期达到养性凝神的目的,画师一般都很少在画作上留名,因为他们视绘制唐卡为一种奉献或修行的行为。

篇3:唐卡是什么_唐卡的收藏

唐卡在最近的收藏市场上非常火热,但是如何选择最有收藏价值的唐卡却绝非易事,有专家根据实战经验,总结了看唐卡的十六字秘笈:“由远及近,从上至下,由内向外,由前向后。”对新手来说,这套方法非常简单、易学。

首先,色彩是唐卡的灵魂。

一般来说,唐卡会有红、黄、蓝、白、绿、黑、金七色,辨别的第一件事便是看唐卡上是否有这些颜色。

其次,看是否为矿物颜料。

唐卡一般使用繁荣低矿物颜料,从观感上来说,矿物颜料与化学颜料是不一样的。区分的秘诀是――用灯光照,如果能看到亮晶晶,闪闪发光,说明这就是矿物颜料磨成的粉末,用骨胶调和后,用极细的笔一点点点到画布上的。

再次,看颜料质量是否好。

唐卡的颜料由于是矿物,所以质量很好。唐卡的颜色,同一色系,从深到浅是同一种矿物颜料,只不过浅颜色是矿物颜料磨得更细一点,越细越浅。

石青从深到浅,都是用的铜矿

那么,这些精致的颜料是怎么做的?

先将矿物磨成粉;

然后加水搅拌,颗粒大的会先沉淀,慢慢地细颗粒也会沉淀;

静置,等水变清澈后,颜色就被分层了,这时候进行晾晒;

等水干了以后,就把粉末状的颜料一层层刮下来,这时第一层的颜料颜色是最浅的,再刮一层的颜色会重一些,最底层的颜色被称为头青;

刮完以后,还有一个工序是去杂质。

以上就是矿物颜料水分法。

当然,老唐卡的矿物颜料肯定不如新唐卡的颜料好。一方面,当时的物流不发达,不一定能找到很好的矿。另一方面,研磨机器没有那么精,杂质也去得不彻底,没有现在的颜色分层好。

新唐卡的颜料更精细

最后,还要看颜色的保存状况。

如果唐卡用的是矿物颜料,颜色脱落的时候,不是一块一块地脱落,而是一片一片地脱落。而化学颜料是水状的,直接渗透到布里,所以不会脱落。

在老唐卡中,蓝色发黑是因为氧化了,越氧化越暗。如果唐卡经过修复,会用同种的颜料修补,但是会存在色差,所以,只要是动过手术,一眼就能看出来。

可见,颜色是断定唐卡的年代、修复、质量、档次的重要根据

看画面中天界所绘对象,一定是领导层,即佛、本尊、度母等。地下则是护法、山神等。

看的时候要看这些是否符合唐卡的题材、内容的规制,唐卡是要供奉的,把领导画到地下是门外汉的做法,仅仅只是好看、漂亮、精致是不够的,一定要专业,不能瞎画。

即从中间向外围看。

里指的是主尊,看主尊与外围的形象有什么关联性,画面是否漂亮,题材是否有独特性。

外指的是装裱,正规的唐卡装裱是三层边,红、黄、蓝三色,有比较固定的宗教意义。

看背面会否有题记,如果有题记的话,就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当然,这些只是新手入门的一些简易方法,具体的唐卡题材、规制、佛教文化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功课。

[唐卡是什么_唐卡的收藏]

篇4:帛画唐卡阅读答案

在藏区流行着一种画在布上的宗教画,这种卷轴画藏语称之为唐卡。对藏传佛教僧人来说,唐卡是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物品。在佛殿里,众多唐卡夹杂在经幡、宝盖和彩带之间,从梁枋漫垂而下,对殿堂起着十分重要的装饰作用。

在我国,画在丝织品或布面上的画被称为“绢本”。佛教兴起后,帛画遂被大量注入佛教题材,如佛、菩萨、天王、力士像以及说法画、经变画等。藏传佛教的帛画在唐宋时已有,到了明代,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据考证,现今最早的唐卡保存在西藏的萨迦南寺,约诞生于10世纪的五代时期,早期的唐卡几乎全是正方形,以后则是长方形的了。到了明清两代。藏区的唐卡数量明显增多。唐卡的长度通常在二至三尺之间。由于画幅的局限,不便反映宏大的场景,故而绘制佛、度母、本尊和护法神的供像就成为唐卡的侧重点,这类唐卡约占总数的80%。按惯例,唐卡中间有一尊大佛像。或是表情温和地坐在莲花座上,或面目狰狞被烈火包围,四角有树木、花卉和云彩。不过,也有以连环画的形式把多幅画面连起来的叙述佛和高僧们的生平的唐卡,如最常见的《佛本生记》就是用100块唐卡连成的。

在藏区有许多绘制唐卡的僧俗艺匠。而且,一些著名高僧也常是丹青好手。由于唐卡是膜拜的对象,艺匠们把唐卡创作视为一种公德,因此,每幅唐卡都是潜心之作,绝少粗制滥造。唐卡的构图繁复,在神佛之外还要画一些莲座、祥云、花蔓以及其他的装饰纹样,画师必须按照规定去做,不能随心所欲。

唐卡的制作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加工画布。先把白布在石灰水中浸泡。软化布质,然后铺在木板上,用石块反复磨压,再涂刷一层掺有滑石粉的胶。经过处理的画布柔软平滑,不露布孔。第二步是勾画构图。画师先用炭笔落帛起稿,然后用颜料着色,再用纯金碾磨的汁勾线,完成画面。第三步是整理装裱。在画布周边镶以锦缎边饰,在画布上下贯穿木轴,在画布表面罩上一层半透明的丝绸幔子。经过**念经加持。有时在画布背面盖上**印章或朱砂手印。至此,一幅可以卷起带在身边的卷轴画制作完毕。绘制一幅精致的唐卡,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唐卡除彩绘外,还有刺绣、提花等制作工艺。最珍贵的帛画为缂丝像,它是用金线织成的。这种手工生产的佛像帛画过去多为朝廷赏赐用,在这些缂丝佛像的背面,往往有__或**左手掌的印记,是异常罕见的工艺品。唐卡是寺院的庄严之物,每个殿堂和僧舍都挂着数量不等的唐卡,而一些匠心独具的作品被人们珍藏传世。

(选自《中学生阅读》第11期,有删节)

篇5:帛画唐卡阅读答案

6、A(B.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C.“都是正方形”的说法太绝对;D.“不追求反映宏大的场景”错误,据原文应是“不便反映宏大的场景”。)

7、C(“四周用木头固定”说法不对,应是“上下贯穿木轴”,这样才能做成卷轴画。)

8、D(据原文,“绢本”应是画在丝织品或布面上的画的统称,故“‘绢本’即唐卡”的说法不正确)

篇6:帛画唐卡阅读答案

6、下列关于“唐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卡”一词来自于藏语,它是指一种流行于藏区的画在布上的以宗教为题材的卷轴画。

B. 众多唐卡对佛殿起着十分重要的装饰作用,故它是藏传佛教僧人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物品。

C.现今保存的最早的唐卡,大约诞生于五代时期。早期的唐卡都是正方形,以后则改为了长方形。

D.唐卡的长度一般在二至三尺之间,其侧重点是绘制佛、度母等供像,并不追求反映宏大的场景。

7、下列关于唐卡制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白布在石灰水中浸泡,软化布质,然后用石块磨压,刷胶,使画布柔软平滑、不露布孔。

B.画师用炭笔在画布上画出草稿,然后为草稿着上颜色,再用金汁勾线,完成勾画构图。

C.画师需在画布周边镶以锦缎边饰,四周用木头固定,在表面罩上一层半透明的丝绸幔子。

D.装裱好的画布经**念经加持,有时在背面盖上**印章或朱砂手印,至此一副唐卡才算完成。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部分唐卡都绘制神佛像,一部分唐卡则以连环画的形式将多幅画面连起来叙述佛和高僧们的生平。

B.唐卡是膜拜的对象,艺匠们把唐卡创作视为一种公德,画师必须按照规定去绘制,不允许自由发挥。

C.最珍贵的唐卡是金线织成的缂丝像,背面常常有__或**左手掌的印记,是极为难得的工艺品。

D.在藏区,“绢本”即唐卡,其构图十分复杂,在佛像之外还有莲座、祥云、花蔓以及其他的装饰纹样。

篇7:美丽的唐卡散文

美丽的唐卡散文

在色彩斑斓的藏文化艺术中,唐卡可以说当之无愧地一株奇丽的瑰葩。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诺文化遗址中,就发现的简简单单的彩绘纹饰,可以断定它就是唐卡艺术的鼻祖。随着外来文化艺术地渗透,也为唐卡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吸取汉地、印度、尼泊尔等异地艺术的精华,久而久之,唐卡逐渐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数不胜数得大小唐卡,为研究藏学诸多领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卡,是藏域一种金银天然物质颜料绘制在特殊画布上的卷轴画。唐卡种类较多,按质地分为纸质唐卡、布质唐卡、丝质唐卡等。按制作工艺分为织锦唐卡、缎制唐卡、珍珠唐卡、金汁唐卡等。按尺寸分为大小类型繁多。按内容分,可以说是一部藏域社会风俗画,题材广泛,内容无所不包,尤以宗教题材冠首。概括起来,可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建筑布局等,可谓是一部三藏之地综合的历史文化大辞典。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宗教等各个领域。唐卡制作工艺复杂,大多数唐卡绘制在布面上,画唐卡前,先对画面进行加工,然后按照尺寸在画布上打格作画。先勾线,再着色,绘好后经过一系列制作,最后由高僧大德,诵经开光加持,才算一幅唐卡大功告成。

唐卡的制作过程是,首先作一个木框,将底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然后用绳穿上细木棍,再张撑在木框上。用一种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合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匀平滑无洞,光洁明亮。涂完后,用一薄质工具将底布上的糊状物刮平、刮匀。待底布干后,用炭条起纹,绘制图像的轮廓。一般是先里后外,将中间主图像画成后,再绘四周的附属部分,最后上色。唐卡至此并不算万事大吉,还有类似汉地的张裱等工序。唐卡画成之后,底布四周镶以各色的绵缎,与图像色调合谐相配,上下两端贯以木轴,以便于张挂。再在其上覆一与唐卡大小相同的丝绸,到此,一幅装裱精美的卷轴画——唐卡才算彻底完成。

唐卡制作上,除绘画外,还有刺绣、贴花、织绵、绎丝、堆绣等各种艺术技巧,用这些技艺制作的唐卡,富有立体感、质地感和生动感,将它悬挂于殿堂之内,微风拂来,画面上的佛像跃然布上,栩栩如生,在信徒的幻觉中,宛如置身于天界之内,禁不住飘飘然。

一般来讲,每幅唐卡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着天、地与地下。这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说。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下部即为地界,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憎侣。但是,圣凡之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常有不依此制编排的唐卡出现。居于空界最中间的那一尊佛像,被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千变万化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为,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种。

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跌座上,不一而足。唐卡,简单地说,是西藏的卷轴画。这种做法源于印度说书、讲故事时悬挂的图像。但是,从目前所见形式来看,唐卡似乎更多地受到汉地绘画艺术的影响。其张挂展示的方式,也与佛教仪规有莫大关系。收存时有一定的讲究,需由下向上卷成一束,否则,会被视为亵渎神明。

观画如同观人,观人如同观心。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怀如何?在,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水深火热中煎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更加向往着波澜不惊,自由自在,往事随风,依然故我的生活。更加向往着,与世无争,无忧无虑,从容不迫,潇洒浪漫的人生。在红尘滚滚中,携一缕暖阳,绽一抹微笑,哼一段藏曲,携一壶菩提酒,开一扇般若门,栖一片云朵,泼一瓢水墨,作一幅唐卡。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不与风花雪月为伍,不与花前月下相闻,到也是一种大舍大得,大彻大悟,大静大安的'人生境界。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借画画,这一艺术行为,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情怀,换一种修行,换一种活法。活出一个不一样的我,活出一个不一样的情调,活出一个不一样的品味,活出一个不一样的风采,活出一个不一样的本真。

人生之旅,除了童年那一段年幼无知,除了疾病那一段折磨骚扰,除了唇枪舌剑那一场纠缠不清,还能剩下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剩下。如果再不懂得珍惜的话,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梦想,几乎等于零。所以,好好爱自己,是因为这辈子没有多长。所以,好好对别人,是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还能遇上。慧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人心之妙,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捉摸不定实乃正常之人,而非平常之人。迷其所悟,悟其所迷,凡夫在圣者悟的地方迷,圣者在凡夫迷的地方悟,圣者在生活中悟,凡夫是在生活中迷,正常人与平常人有所不同之处,就在于眉宇之迷,人与佛有所不同之处,就在于心灵之悟。那种不以孤芳自赏为悲,不以百舸争流为喜,不以风风雨雨为辱,不以轰轰烈烈为宠的那种“悲喜不怠,宠辱不惊”的真性情,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篇8:论唐卡的主要特点

论唐卡的主要特点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艺术类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 要:从西藏唐卡的发展史的发生、发展历程看,外来多种文化和教派势力两方面对其影响巨大。唐卡发展成今天这番模样,与其独特的内部形式有着密切联系。在历史漫漫长河中,汉藏交流是有相当的渊源的,在绘画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交融。如果只将目光停留在唐卡上,无法全面的分析其特点,若以汉地宗教绘画做对比,则不难发现唐卡的异样光辉。在藏汉两地文化不断交融的同时,两者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影响着他们今后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唐卡 汉地宗教艺术 特点

一、绪论

宗教艺术的 特点是这种艺术不但具备宗教色彩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是有浓郁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

唐卡(Thang-ga)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宗教艺术的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麻棉、帛、丝等材料上,是可以移动携带的神像。唐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广泛用于寺院悬挂,密修观想,佛事活动,百姓婚丧嫁娶。①经历了近千年时间的洗礼,唐卡题材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有佛、本尊、祖师、护法等神像外,还延伸出了画传、民俗说唱图、天文历算、藏医用的唐卡挂图等,可以说唐卡真可谓是西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纵观历史悠悠长河,笔者认为7世纪,随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将汉地文化及佛教带入藏开始,唐卡也随之兴起。只是在当时唐卡处于萌芽状态,受外来元素影响颇多,本土绘画尚不成熟,唐卡的概念也相对模糊,但这一时期是致关重要不容忽视的。11世纪到13世纪唐卡的形式日趋明朗,13世纪末到15世纪是唐卡的鼎盛时期,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涌现出众多流派,流派之争甚是激烈,经过不断的斗争,17世纪中叶最终确立了唐卡的“标准式样”并沿用自今。

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的宗教艺术中的重要代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二、多元文化的影响及自身的吸收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的斗争中发展起来。②]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中原汉地等均对唐卡绘画风格的发生发展到最后成型都有着重要影响。

实际上,唐卡从未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在严格的教规和造像度量的制约下,师徒之间一代又一代传诵着唐卡绘制的奥义,并不断遵守古老的制像法则。在这传播过程当中,只是新的外来文化与本民族特质不断互相交合,在这种潜在运动中,绘画风格缓慢又不间断地在改变着。在各时期中都有着不便归属的派别、不便介定的样式,甚至可说更有介于两种或更多风格之间的类型。

但是我们来看看汉地宗教艺术的发展。非常明显的,汉地宗教艺术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又逐渐有了中原地区人民喜好的转向。比如原来印度佛经里的“尸毗王”、“萨埵那太子”的故事,虽然有慈悲施舍的内容,也曾经感动过很多汉地的画家,可是画家们还是觉得那些故事有些残忍。汉地宗教的画家喜欢祥和的画面。他们觉得宗教给人的应该是喜悦和幸福,不应该太强调血淋淋的场面。所以从唐朝以后,汉地宗教艺术家越来越多的是绘制美丽的菩萨。菩萨具备和佛一样的智慧和道德。

三、神圣不变的格式化

唐卡从产生开始便处于一种次序的网络中。后弘期早期出现了翻译佛经的高潮,《度量经》就是在此时翻译成藏文,并迅速在藏广泛传播,最终成为造像遵循的唯一法则。③从某一方面说,这是确立了审美规范,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大大限制了创作发挥。15世界上半叶,“三经一疏”,他们对神佛魔怪造型的尺度、相法、形态、手印、标帜、坐位以及相关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随着一代又一代画师的磨砺与总结最终形成今后唐卡绘制的基本程序法则。值得一提的是,在《度量经》中还强调了佛像造型失准,比例不当的恶果,称“长度尺度量不足,灾难降临家乡毁。”“如果腹肚不鼓圆,五谷歉收年年减”④等等。很明显的,在后来的藏族理论著作中依旧沿袭了《度量经》的威慑、恐吓办法来维护理论的权威。以至于17世纪中叶唐卡的“标准式样”确立后便一直严格遵守自今。

虽然汉地宗教绘画也有一定的制度和法则,但并没有绝对必须服从的,这给汉地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无处不在的巫术色彩

在佛教传入藏以前,西藏有自己的本土信仰——苯教。(时间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至佛教传入吐蕃之前)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苯教信仰巫术、崇拜图腾。在漫长的文化融合中,佛教、苯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巫术的概念,在西藏有关绘画的起源传说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西藏,唐卡的制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要由**或高僧“开光”加持方能显现其灵性。像与神的统一在藏族的信仰世界里表现的比其他文明更为明确和典型。苯教时代的巫术色彩和原始宗教意识的传统根深蒂固的融入到佛教信仰和发展中,这种意识在西藏的宗教世界里表现的尤为发达。全然不像佛教传入汉地,逐渐发展出禅宗一系,合于老庄玄学,进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进而“喝佛骂祖”。与之相比藏族人民对神像是何等敬畏,人们不仅将绘制唐卡做是无比神圣之事情,同时也将画师及其工作放在无比崇高的地位上,非虔诚的佛教徒不能绘制唐卡,非品德高尚者不能绘制唐卡,女子更是不得绘制唐卡。唐卡的画师们不仅是最优秀的佛教徒,对佛教极为笃信,更多是画师本身便是僧人、**。作画过程完全不同与一般的绘画,准确的说其过程如同一场严格的宗教仪式,需诵经三天、沐浴、焚香。如果说这些只是一个表面的过程,那么他们在绘制唐卡时内心的涌动更值得我们关注。在唐卡每一笔的流动与勾勒中,无不渗透着画师们对神灵无限的敬畏与热爱。对于他们来说,画像中寄托了被画者的灵魂,那么画神像更是何等神圣之事。对他们而言即便是永远无人看见他们画的唐卡,也画的必恭必敬,一丝不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唐卡的发展史上留下的众多绘画作品中,大多制作都惊人的细致,度量也极度的准确。在其史上,虽有因画师绘画技术局限而出现的不够成熟的作品,却没有画技油熟而草草应付的作品。画师们将自己对神的.热诚全部注入了画幅中,这便是唐卡总给人无法言表感动的全部秘密。

篇9:论唐卡的主要特点论文

论唐卡的主要特点论文

摘 要:唐卡的色彩反映了藏族绘画的特色,体现了西藏人民的智慧,其色彩规律的运用展示了当地独一无二的形式。唐卡绚烂的色彩受到了当今国内外艺术家的青睐,唐卡艺术正走出藏区,走向世界。本文着重从唐卡色彩心理的直感性心理效应的特征和间接性心理效应的特征来研究唐卡色彩的用色体系,加深对藏族唐卡艺术中色彩的认识。

关键词:色彩心理效应;唐卡;色彩;情感;绘画艺术

一、色彩心理效应

色彩本身自然无所谓感情,色彩感应只是发生在人于色彩感觉之间的心理效果,人们对于色彩的考虑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是人们通过颜色的心理效应产生的颜色的心理反应。色彩影响心理效应有二个方面的感应效果,分别是直感性的心理效应和间接性心理效应。

在颜色与心理的关系中,色彩的心理表现也就是色彩的感觉。直感性心理暗示是由色彩本身的属性、色相、明度、纯度等感官印象造成的心理感受。颜色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直接视觉感受和情趣。比如绿色是植物的颜色,给人活泼的感觉,蓝色是大海的颜色,波长最短,给人一种退缩、冷静的感觉等。

当直感性心理效应在知觉中造成一种强烈的印象时,就会唤起知觉中更为强烈的感受,这种因前种刺激导致后一种更为深化的心理效应,我们称之为间接性心理效应。它是一种联想与象征,是一种主要的精神内容。色彩的想象是建立在色彩感觉和色彩感情上来显示的。色彩象征的内容不同,它所产生的情感也不同。大多数人把红色联想成火,把蓝色联想成海,黄色联想成大地,这是一种具体联想,而抽象联想是把红色等同于热情、活力,蓝色等同于消极、安宁等。不同的颜色,色彩的象征意义也不同,这取决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

二、唐卡绘画色彩的直感性心理

人的感情色彩对艺术创作至关重要,唐卡色彩的配色是源自于自然和人文环境,再结合画师的主观情感,注重色彩的和谐美,表现在画面中。唐卡的用色在宗教文化和历史环境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颜色,由于在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日照强,蓝天、白云、草原在阳光的直射下,色相比较明确。

在色相上面,唐卡多用一种主要的色调来统一画面,形成画面的主调,不同的色调使其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不同题材的唐卡作品,它们的色彩调子不同,带给我们的视觉审美感受也不同。比如黑唐卡,给人一种严肃、神秘的感觉;红唐卡给人一种尊贵的感觉;蓝唐卡给人一种色调欢快的感觉;绿唐卡给人一种轻快之感;黄唐卡给人一种富贵典雅的感觉;白唐卡给人一种平静、温和的感觉。

三、唐卡绘画色彩的间接性心理

色彩除了有直感性的心理效应,还有间接性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是依附于当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本土文化历史有关,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联想。每个民族对颜色的象征含义不一样,绘画师对颜色的选择不同,表达的精神追求也不同。

佛教用色观念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观念。色彩性格在藏族绘画题材中很早就有了精神层面的象征指向,它本身就是由各种象征的意义组合。因此,色彩象征取决该民族特定的环境内恒定的色彩信息影响。象征在艺术领域是一种很广泛的运用,而唐卡恰恰把这种象征手法发挥得淋淋尽致,其绘制出的形象有浓郁的藏文化色彩,用鲜明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国世界。

每个颜色的选择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在唐卡的宗教绘画色彩里,它的象征性也不相同。在唐卡的色彩中,红色或者黑色就不仅仅是颜色,而是具有生命意识的象征,比如,孔雀石又名“石绿”,有着家庭幸福的寓意。红色基本象征着消除邪恶和权势;金色象征着光辉;橙色象征着彻悟;黑色象征着结束;白色象征着吉祥降临;蓝色象征着对宗教的忠诚以及渴望;黄色象征智慧;绿色象征考验。

在唐卡艺术中,五大主色分别象征着在黑唐、彩唐、赤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佛尊有不同的色彩象征内涵。比如在白唐中,白色象征着庄严圣洁,常用来表现菩萨一类的神佛的容貌和性格;在红唐和蓝唐中,红色和蓝色象征着威严,常用来描绘护法神和金刚一类的题材;绿色象征着希望,因此绿度母也叫救度母,在藏传唐卡中被称为能救八种苦难的菩萨;黑唐卡以黑色为基调,因色显得凶恶严肃,象征着威慑和警示,常用来描绘镇妖除魔的佛像,表达了人们对佛像的虔诚之情;金色象征着财富和高贵,在唐卡中是最神圣的佛尊。

藏族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恶劣的高原环境中,造成了藏族人民在精神需求上高于物质需求的心理,使唐卡的色彩呈现出无比艳丽的视觉效果,从而也给色彩赋予一定的象征性,将自己的内心呈现出对佛教境界的美好向往。

四、结语

唐卡的色彩与色彩心理效应的结合,对于唐卡绘画艺术的探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唐卡画师在直接的视觉色彩和当地环境色彩的结合下,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形成唐卡独特的创作意识,让我们感受到了视觉上的审美和心理上的暗示,也加深了对唐卡艺术作品的了解,也使观赏者能够读出唐卡色彩中表现出来的色彩美感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简.浅析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J].《艺术科技》.2014.

[2]薛效成.色彩心理效应特征浅析[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周鸿.心理暗示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7.

[4]王可刚.藏族绘画唐卡中的色彩审美与精神化符号表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小学生观后感

松寺,松寺卢延让,松寺的意思,松寺赏析

雪顿节作文

湖南古迹导游词

布达拉宫作文

宝相寺征文范文

藏族的作文300字

神秘的塔尔寺作文300字

精选云南普达措导游词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精选9篇)】相关文章:

塔尔寺的简单导游词2022-11-10

山西旅游景点导游词2022-11-07

美丽的九寨沟小学优秀作文2023-02-05

梦想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023-03-31

导游词云南2023-11-30

五当召导游词2023-01-27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2022-04-30

游塔尔寺写景作文600字2022-12-12

采风考察报告2022-04-30

青海的魅力初中作文2023-08-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