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

时间:2022-09-25 07:35: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合集9篇)由网友“浮木dw”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

篇1: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

关于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

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

二、谦和低调,和蔼可亲。

你看呵,著作等身、且拥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等一连串颇具分量“头衔”的季老却是异常的谦和低调。

季老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他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在季先生的《病榻杂记》中,他谈起了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在北大校园里,季老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在住院期间,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季老马上吩咐身边人去买,他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央视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老。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当时季老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老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后两次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不记得记者们,但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周兵感叹道:“做人做到这份上,真让人敬佩。”

三、坚强乐观,宽厚仁爱。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评,遭毒打,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适应不断的批评,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评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季老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

到后来,他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不记仇,不报复,而且自我反思道:在当时那种气氛中,每个人都“异化”为“非人”,自己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还相信“文革”的正确性,“焉敢苛求于别人呢?”他这种“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众人的钦敬。

四、高风亮节,激励后人。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季老一生的心思只在学问上,执着地追求学术创新。在学术园地里,他埋头苦干,辛勤耕耘,总是每天清早4点起床,伏案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上世纪90年代里,在3位亲人接连病逝,自己疾病缠身的夹击下,发愤著作,完成了《糖史》等3部开创性的文化巨著,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在他95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评委对季老的感动印象是“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篇2: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四件事

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四件事

季羡林让人感动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

季羡林让人感动的故事二、谦和低调,和蔼可亲。

你看呵,著作等身、且拥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等一连串颇具分量“头衔”的季老却是异常的谦和低调。

季老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他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在季先生的《病榻杂记》中,他谈起了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在北大校园里,季老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在住院期间,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季老马上吩咐身边人去买,他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央视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老。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当时季老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老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后两次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不记得记者们,但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周兵感叹道:“做人做到这份上,真让人敬佩。”

季羡林让人感动的故事三、坚强乐观,宽厚仁爱。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评,遭毒打,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适应不断的批评,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评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季老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

到后来,他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不记仇,不报复,而且自我反思道:在当时那种气氛中,每个人都“异化”为“非人”,自己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还相信“文革”的正确性,“焉敢苛求于别人呢?”他这种“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众人的钦敬。

季羡林让人感动的故事四、高风亮节,激励后人。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季老一生的心思只在学问上,执着地追求学术创新。在学术园地里,他埋头苦干,辛勤耕耘,总是每天清早4点起床,伏案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上世纪90年代里,在3位亲人接连病逝,自己疾病缠身的夹击下,发愤著作,完成了《糖史》等3部开创性的文化巨著,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在他95岁被评为“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评委对季老的感动印象是“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篇3: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则令人感动的故事_作文

在我卧室里摆放着一辆用泡沫做的、算不了精致的小坦克。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面已有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虽然它是那样的不起眼,但它却被放在了我的书桌上,因为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来历。时时激励着我成长,时时鼓励着我进步。

记得有一次,爸爸出差到外地,回来时给我带回了一辆特别漂亮、精致、崭新的小坦克。我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对着爸爸大声喊道:爸爸万岁!我那心中甭提有多高兴了!

我把小坦克拿在手中,洋洋得意的走下楼去,准备向小伙伴们炫耀炫耀。刚走到楼下,小坦克立刻就把小伙伴们的目光吸引了过来,大家围着我,你一言我一语,都想抢过去一睹为快。我自然也是非常得意啦!

正当我还在洋洋得意时,突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听“啪”的一声,不知是谁失手把小坦克掉在了地上。看着心爱的小坦克静静的`躺在那里,我那不争气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哭得是那么的伤心,小伙伴们也不知所措。我边哭边三步并作两步回到了家里,爸爸妈妈问我也没有理睬,只顾一个人坐在那里生闷气,虽然爸爸答应我重新买一个,但我还是高兴不起来。

也不道过了多久,我家的门铃响了,妈妈去开了门。这时,我看见小伙伴们一个个脸上都非常脏,汗水挂满了脸颊。突然一只泡沫做的小坦克引起了我的注意,拿着小坦克的“叮叮猫”真诚地对我说:阿杜,我们知道你很伤心,所以我们大家动手为你做了这辆小坦克

,虽然做得不好,但它是我们大家的心意,请你收下!听着他们真诚的话语,我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每次家里做清洁时,妈妈都嚷嚷着要把小坦克扔掉,但都被我一口回绝了。因为这辆小坦克虽然简陋了点儿,但它却记录着我和小伙伴们之间那纯真的友谊啊!!!

篇4:令人感动的短篇故事

下班路过一家医院的门口,听到传来呜呜的哭声。哭声来源是一个很年轻的女孩。她蹲在医院门口边哭泣边诉说,旁边站了一个同样年轻的举止无措的男孩。

我渐渐听明白了缘由。

原来女孩和男孩都是学生,是对小情侣,俩人不小心擦枪走火了,

篇5:季羡林的故事

关于季羡林的故事

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很少有人了解。他研究的东西我们也许一点也不懂。但他的为人。从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了解一二。

一、 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 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他才把家属接来。他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他自从1929年结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1935年。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也就是从那天起。每天晚上7点半后。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 。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六、传达室的翻译:

“文革”期间季老先是蹲牛棚。后来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在传达室当门房。他除收发信件报纸外。就在那里翻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他说严复翻译。“一名之力。旬月踟蹰”。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失神落魄”。文革结束。这篇长得惊人的巨著翻译才完成了前三篇。

《罗摩衍那》多达八万行。是古印度悲欢离合有爱情史诗。对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西游记》里可以找到影子。时至今日。在泰国的很多寺庙里。都绘有罗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画。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篇6:令人感动的故事作文

暑假里,我读了《不想长大》的这本书,我感觉到这个故事很感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男孩扇贝超级喜欢小动物,一早醒来就有四只小鸟在他被子上踱步和撒尿,还有一闷屁;小兔子比较黑和比较白,可是,这些小生命都离开了他。为了填补伤心的空缺,妈妈蒜泥带回一只传说不会长大的迷你小猪。扇贝叫它荷包蛋。荷包蛋让扇贝懂得了享受食物和爱,更拥有了新的理想:吃好一点,睡好一点,每天都过得开心一点,最好一直做小孩。没想到,小猪荷包蛋吹气一样越长越大,扇贝想尽办法给它减肥,结果惨败。

扇贝在微博上认识了波鲁克先生,后来也是波鲁克先生为长到浴缸打荷包蛋找到了住处,扇贝最终发现自己长大了,因为他知道了:童话一个接一个破灭,这是长大。童话一个接一个生长,这也是长大。温嘉敏

篇7:令人感动的故事作文

他讲述了一个黑人白手起家不畏艰辛决心实现自己梦想的立志同时而又感人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当幸福来敲门》。

这个黑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四处流浪有时甚至还在地铁站过夜,早上他一手拿着尿布,一手推着手推车……在这种艰难,连肚子都填不满的日子,依然照顾着儿子,不离不弃。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地留下了泪水,不过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又有了自己想要的汽车,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美国第一黑人议员。

我真敬佩这个人,也真替他高兴,他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个奇迹,这令我十分感动;他抛下自己卑微的地位,依然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令我感动;生活艰苦,却依然和儿子不离不弃,这令我感动。

看完这本书后我充满了自信: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篇8:令人感动的故事作文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20xx《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十位最美孝心少年,每一个的故事都感人肺腑、激励人心。我们全班同学都看得非常认真。他们每个人的家庭条件都非常贫苦,父母都患重病,而他们都能够担当起家庭的重担,不但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而且没有放弃学习,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帮父母多做事。更要加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关爱和期待。同时也希望国家和社会对像他们那样的家庭和孩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扶助,好让这样的事情更少一些发生。

篇9:令人感动的故事作文

星期五晚上,我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十位获奖少年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孝敬长辈、孝敬父母,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在十位获奖少年中,最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袁德旗。袁德旗5岁时,妈妈病逝、爸爸入狱。从此,袁德旗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边上学边照顾爷爷、奶奶。为了照顾爷爷、奶奶,他放弃了在北京上学的机会。

看了袁德旗的事迹,我感到十分惭愧,比起袁德旗,我幸福多了。我的爷爷、奶奶天天早早的做好了香喷喷的午饭,我一回家奶奶就开门迎接我,爷爷把热乎乎的饭菜端到了我手里,可我却从来没想过回报他们,更别说帮他们做点事,孝敬他们。

从今天起,我要向袁德旗学习,把他当成我的榜样,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成为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季羡林大师的故事

季羡林大师语录

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季羡林《我的童年》的教学设计

季羡林的文章散文

清塘荷韵课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季羡林:影响人生的10本书

季羡林《寻梦》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寻梦 》《幽静悲剧》

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
《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合集9篇)】相关文章:

课文《怀念母亲》读后感作文2022-07-21

季羡林散文2022-10-28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2022-05-06

本色的意思, 本色的解释2023-01-01

怀念母亲优秀教案2023-12-25

清华园随笔2022-04-29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024-01-24

令人感动的励志故事2023-07-10

《清塘荷韵》 全文2023-03-30

《怀念母亲》的优秀教案2023-10-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