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怎么写 范例(通用6篇)由网友“格式塔or叉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研究内容怎么写 范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研究
《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研究
[摘要]本文对《训蒙三字经》、赵南星的《三字经注》、王相作注的《三字经训诂》三个版本内容进行比较,勾勒出《三字经》在几百年间流传过程的主要增修状况。
[关键词]训蒙三字经三字经注三字经训诂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08-0125-05
《三字经》自问世以来,结构大体未变,但经历代文字修改、内容增添,原貌已略异。为最大限度还原古版本面目,梳理历代增修线索,剖析主要增修者在不同时期的观念,笔者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的明赵南星《三字经注》、清代王相作注的《三字经训诂》的主要增改内容作比较,在分析前人对《三字经》的理解与认识基础上,为日后研究者提供一个《三字经》最初形态及历代演化的大致脉络。
一、不同版本《三字经》的述史年代的考析
根据现有文献显示,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1](P4)也即现存可见的最早刻本。此书侧重对《三字经》内容作典故注释,未对内容作评论。
考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高邑(今河北)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被矫旨削职发配,死于代州。《三字经注》是赵南星著作《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中的一卷,明刻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此书述史时一直记述到“(明)穆宗隆庆”,以“廿一史,全在兹”结尾。明隆庆帝朱载在位时间是1536-1572年,可知此版本《三字经》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
《三字经注》在叙述宋元及其后历史时,其行文是“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注解是“高皇帝姓朱,居句容朱家巷,起濠州,今凤阳府,灭元,成帝业,传建文帝,都南京……”。[2](P19)从此处可知,此版本叙述历史年限与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相异。因清代凌扬藻(60-1845年)等学者都在他们的评论、著作或《三字经》注本中一再强调区适子所著古本《三字经》叙述历史只到十七史。如开宗明义指出《三字经》是“岭南区适子所著”的同治庚午版(1870年)《登洲三字经》[3]和光绪二十九年(19)广东顺德人从北京带回广州印刻出版的《三字经句释》都在“廿一史”旁明确指出:“区本作十七史”,[4](P19)并注上历代史书和作者名称,且标明这些附加历史叙述“均从蜀刻范士云本增入”。
此外,清代云南学者许印芳(1832-19)著述的《增订训蒙三字经》叙述中引用陈灿回忆当年谭宗浚(1846-1888年)谈及《三字经》一事,谭宗浚也指出此书:“节录史事载至五代止,乃宋时粤中遗老某所作,非出自王伯厚。”陈灿强调“公(谭宗浚)极博群书,考订精核,其言当不诬。是此书之为伯厚作,未可定也。”许本人也认为古刻本《三字经》“其叙史事截止五代”。
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由清代陶格翻译的《满汉合璧〈三字经〉注解》虽大体根据王相注释本翻译,但叙述历史也只到“南北混”,不言“廿二史”,只写“十七史”。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由英国汉学家翟里斯(HERBERTA.GILES,1845-1935年)翻译,并在19出版的《三字经》英译本,历史叙述也只到“十七史”。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邹颖文女士指出:西方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牧师(RobertMorrison,82-1834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l801-l861年)、德籍传教士欧德理(E.J.Eitel,1838-19),他们的“四个英译本的中文正文在352句(1056字)至356句(1068字)之间,内容的历史部分均以十七史终,未加入明史,盖依据较早的版本翻译。”[5]
可见,叙述历史是否只到十七史是判断早期版本《三字经》的重要标志之一。赵南星远在中原,并不知早在1530年,也即约60年前广东学者黄佐(1490-1566年)在《泰泉乡礼》卷3《乡校》就说:“诵读务贵熟,不贵多。……年少者只教一二句而止,勿强其多记。或用《孝经》、《三字经》。不许先用《千字文》、《百家姓》、《幼学诗》、《神童酒诗》等书。”也没看过1531年左右出版的《广州人物志》里对区适子著述的记载,故有“不知谁氏所作”的说法,自然不知岭南早就流行《训蒙三字经》,故采用流传北方的版本作注,这情有可原。因此,它虽是现存可见的最早刻本,但这本叙史到“廿一史”的《三字经注》与最古老版本应存差异。
二、版本比较
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封面未署作者,但在图书馆借阅卡上书有“(宋)区适子撰(南海)”字样。封面右侧有“依韵府较正”字样。此书叙述历史结尾处是“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十七史,全在兹”,[6](P19)不直白述说宋亡历史,只以一“混”字带过,与文献记载古老版本述说历史内容,尤其是“十七史”大致吻合。
中山文献馆藏有《佛山栅下区氏谱》,内里全文辑录《三字经》,与《训蒙三字经》一致,可见佛山、顺德区氏族人对此版本的认可。佛山栅下区氏家族源于顺德登洲区适子家族,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迁移佛山。
经统计,《训蒙三字经》共有文字1056,比文献记载的最古之本《三字经》1050字[1](《前言》,P3)多6字,当是最接近文献记载的最古《三字经》版本。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字数为1086,增加了30字,也即“长幼序,友与朋”6字和“辽与金,皆称帝”到“明朝兴,再开辟”24字,出版时间当在《训蒙三字经》后。
另外,许印芳、谭宗浚提出的“叙史事截止五代”也应成为进一步筛选是否为最古老版本的重要依据。所以,正如许、谭所见所述,最古老版本应没“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12字。《登洲三字经》、《三字经句释》都在“廿一史”旁注明,“区本原作十七史,今并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廿一史(以上均从蜀刻范士云本增入)”。[4](P19)
从宋仁宗(1024年)到宋英宗(在位时间1063-1067年)时期,宋朝廷将前代残存的断代史书,即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欧阳修的《五代史》重新雕刻补缺,汇刻而成,共十七史。王应麟在《小学绀珠》中所列“十七史”也是截至《五代史》。[7](P96)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就记载宋亡后,文天祥曾对元代丞相博罗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可见,从宋代到元初,“十七史”已成较固定说法。
因“炎宋兴”到“南北混”其实已清晰交代了宋代灭亡,元朝大统,南北混一的状态,超越了“十七史”,故原版本不应如此矛盾。况且在12,即元成宗大德元年,江西人曾先之出版《十八史略》。其体例按朝代、时间顺序,以帝王为中心叙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因当时元政府修《宋史》未成,宋史完成时间为至正五年(1345年)。他取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刘时举《续宋编年通鉴》,聊作一史,共为十八史。
曾先之与文天祥为至交,文天祥去世时,即1282年,仍称“十七史”。1297年,曾先之已有“十八史”之称,从此也可旁证“十七史”与“炎宋兴”内涵的矛盾,更难以解释王应麟在界定“十七史”范围后再写出“炎宋兴”这样冲突的内容。曾先之自称“前进士”。作为经历并目睹从宋亡到元统历程的前代知识分子,他在元朝建立后便提出“十八史”的观念,也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前朝历史欲说还休与对渐已稳定的当时形势欲拒还迎的复杂心态,因为当时不少曾经仕宋的知识分子都已进入元朝政府,如宁波江浙一带的邓文原(1258-1328年)、戴表元(1244-1310年)等,甚至后来王应麟之孙王厚孙(1300-1376年)也担任元朝教育官员。从中也可见出“十八史”的提出并非单纯曾先之的个人理念,而应是当时知识分子逐渐形成的对前朝怀念但又不无反思状况的反映,所以称“十七史”应在1297年开始甚至之前,而增添“炎宋兴”等四句应是《十八史略》大行其道的元中或明初,从此也可判断《三字经》原著,至少是历史叙述部分应在1297年前完成。
根据赵注本可知,赵南星所处时代已加入此12字,可见《训蒙三字经》保存了比赵注本更接近最古版本的状貌,但最古版本还应比《训蒙三字经》少“炎宋兴”等12字,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
《三字经句释》版本内,注者根据自己拥有的区本《三字经》为蓝本作校订,每有与区本相异处,都指出“区本原作”为“某某”,“现王庵(即王相)改为‘某某’”。笔者对《三字经句释》与《训蒙三字经》作比较,发现《训蒙三字经》与《三字经句释》所引用“区本《三字经》”原文内容一致,而番禺学者凌扬藻在其著作《蠡勺篇》中指出王相随意更改《三字经》原著,并列出他拥有版本的原文内容,其实与《三字经句释》所指区本相同。可见清末广东学者拥有的是自明代以来一直流传广东,至今仍存于区氏后人族谱,且书名载入屈大均《广东新语》、黄佐《广州人物志》、叶春及《顺德县志》的区著《训蒙三字经》。明代学者郭(1529-16)在《粤大记》中更记录了在著述《广州人物志》时指出《三字经》作者为区适子的黄佐(1490-1566年)“(在1538年末-1539年初)至京,作《六经政要箴》,又更正《训蒙三字经》,欲上之。辅臣不悦,书不果上而止。”[8](卷24,P724)这一史实,也为佐证区适子撰述《训蒙三字经》提供了历史依据。
篇2:开题报告研究内容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篇3:证券投资学研究内容和方法初探
摘要: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和相关书籍已经比较多了,但是没有什么教材把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过较为详细的阐述。每一门科学都应该有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从投资的角度来阐述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力图对证券投资学从理论上加以完善。由于对研究对象的描述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本文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为完善证券投资学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证券 投资 研究对象
1 概述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 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篇4:证券投资学研究内容和方法初探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科学。
第三,证券投资是一门以特殊方式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证券投资属于金融投资范畴,进行金融投资必须以各种有价证券的存在和流通为条件,因而证券投资学所研究的运动规律是建立在金融活动基础之上的。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运动就是一种虚拟资本的运动,其运动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社会上金融资产量的大小取决于证券发行量的大小和证券行市,而社会实际资产数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和价格。由于金融资产的运动是以现实资产运动为根据的,由此也就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生产关系也必然反映在证券投资活动当中。即使从证券投资小范围来看,证券发行所产生的债权关系、债务关系、所有权关系、利益分配关系,证券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委托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等等也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证券投资学研究证券投资的运行离不开研究现实社会形态中的种种社会关系。
篇5:《金刚经赞》的研究内容
《金刚经赞》的研究内容
《金刚经赞》是唐代宗派佛教兴盛时期产生的赞颂类文献。它站在唯识学的立场上,融合了天台、华严、中观、唯识乃至禅宗、密宗的观点,以发挥《金刚经》的义理。《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则是该《金刚经赞》的后期形态,它将《金刚经赞》的作者附会为南朝梁的傅翕(497—569)。此后,《金刚经赞》一直以《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名称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余年。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有关本文献的诸种资料,其中不少文献是笔者首次发现并首次运用。文章接著回顾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该文献研究的概况,并作了简单的评述。提出本文的写作动机,和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著重考证、梳理《金刚经赞》演化嬗变的全过程,指出该文献的演化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等三个时期。总结了各不同时期《金刚经赞》传本的特征及差异,并对产生这些特征与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伯2039号背等《金刚经赞》是这一类文献的早期传本,说明该文献最初命名为《金刚经赞》,并以颂文单行本的形式出现;而且是根据无著菩萨造《金刚般若论》科判中的“七义句”所创作的。第二,敦研396号等带有罗什译《金刚经》摘要的《金刚经注颂释》应属中期传本,是带有罗什译《金刚经》全文的后期传本的先驱;而且其颂文以“赞曰”领起,尾题却曰“注颂释”,这应是该文献从“赞”到“颂”演变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第三,上图004号等《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则属后期传本,所有颂文都是以“弥勒颂曰”或“颂曰”领起,并被附会为“傅大士颂”。同时,由于其中“一大阿僧只”一赞的被改,而导致了“智者颂”的出现。从而形成了后期传本中颂文数量不一的局面。
本章还对《金刚经赞》的作者与创作年代,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认为:第一,创作者为通达各宗教义的法相宗学人。第二,附会者极有可能是天台宗的学人。第三,创作的上限时间为窥基提出“五重唯识观”的时间(即七世纪下半叶)之后,下限年代为公元八世纪末。第四,《金刚经赞》演化为《傅大士颂》的年代可能在公元822年至公元831年之间。
第三章专门就《金刚经赞》的思想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相对的归纳整理。指出其以“唯识思想”为中心,同时也具有浓厚的“禅法思想”,以及其它大乘佛教的思想。论证了它是宗派佛教兴盛时期的产物。
第四章是对《金刚经赞》中出现的佛本生故事、典故以及佛教历史上的人物,作了简单的叙述和必要的考察,说明佛经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生命实相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我大概用10分钟讲我这一生。我住在台湾靠海的小村庄,1948年出生。我们那个小村庄有个奇怪的现象,彰化市其他村都没有教堂,我们村有。有个人想当传道士,就到了我们的村庄。
我一岁就开始看圣经,一岁到三岁半,就是一个标准教徒,会背诵经文。从创世纪开始,我的大脑裡大概有一百到一千个故事,五十到一百个厉害人物。每个人物都很厉害,耶稣基督会创立,可以使瘸子走路,可以使瞎子看见,摩西可以分开红海,诺亚可以製造方舟,而蔡志忠什么都不会。
什么都不会很惨,因为每个乡下三岁半的小孩都很明确知道他以后该干什么。拉车的小孩就该拉车,农夫的小孩就去种地。只有蔡志忠不知道做什么。
我思考了整整一年。我躲在桌子底下,因为怕爸妈说我神经病。四岁半的时候,我找到了我人生之路,就是绘画,爱画。我要画一辈子,到今天也一样。
现在,我一天没有吃超过一个馒头。来杭州大约75次,最长46天,最短7天。一次都没有到外面吃饭,就是喝咖啡,喝咖啡,喝咖啡。抽烟,抽烟,抽烟。不要以为这样会死掉,我一辈子没生过病,没去过医院,身体特别好。这些都可以让自己很快乐。
那时候就很爱画,开始看很多书。那时没有画画这个行业,最接近的行业是画电影招牌。小学三年级,1957年,台湾流行漫画了,我就立志要当漫画家。我9岁时,已经读了500~1000本书。基督山恩仇记、汤姆历险记等等。要当漫画家,就要会编故事,会讲故事,会画故事。
我智商超过200,我小时候几乎所有科目都考100分,全校最厉害的十个去考省一彰中,那时候还不是联考。我一心要当漫画家,所以无所谓是不是要拿文凭。没有实力支撑的文凭,只是一张废纸。现在,我只剩下诺贝尔跟奥斯卡讲座没得,桥牌亚洲冠军,奖杯125个,没发奖杯的不算。
念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是为了学习。为了使自己有一技之长。全世界最厉害的人,没有机会念大学。有次我去大学讲座,说,各位同学,很明显你们没有理想,因为有理想的人老早就离开了。老虎伍兹十个月开始拿球杆,两岁上场一杆进洞,那时候没有录影。迈克·乔丹三岁半开始在后院打篮球 ……
任何厉害的人,从小就开始想通,这辈子要拿什么刷子混饭吃。及早就把刷子选好。所以我初中二年级就向台北出版社投稿,不晓得几岁签约当漫画家。我跟我妈说,妈妈,明天我要去台北,画漫画。就是永远不回来了。她说,你要跟你爸讲一声。我说好。吃过饭(我爸爸不讲话的)我就站在他后面,他在看报纸。我说,爸,明天我要去台北。他说,去干嘛。我说,画漫画。他说,找到工作了吗?我说找到了。他说那就去吧。一共27个字,他讲13个字,我讲14个字。他没有回头,我也没有走到他面前。
去台北的时候,那时火车可以坐在最后,火车有一个铁栏杆,甚至脚可以跨在底下,看著铁轨一直往后面跑,心裡狂喊:永远不回来了!很高兴。
到台北,开始住的很糟糕,画好了把椅子拿起来放桌上,然后睡在桌子旁边。睡梦中,从鸡鸣狗叫声变成卡车发动的声音,才意识到,哇,我现在是职业漫画家了哎!非常高兴。
所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们来这辈子,不是要去换人民币,是要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自己的路,其他都不值得。
功德可以是任何,比如一支画笔
这之后我画漫画,画了200本,去电视台5年,去漫画公司7年,拿过动画金马奖——总之所有的奖都得了。
36岁的时候,有220万人民币,三栋房子。我说,这辈子赚钱的事够了,从此不切割任何生命去赚钱盈利,所有的时间都归我享用。
我去日本4年,画诸子百家。我不急着出版。几乎画了20本,才开始出版。
1990年5月1日,我带著女儿移民温哥华。我们家有玻璃屋,我对著玻璃屋看著星空,觉得我好丢脸,竟然抛弃养育我长大的母亲——台湾这块土地。于是决定回来,留我太太和女儿两个人,我跟我老婆说,你们留在这裡,我一定要回去。我如果死在温哥华,我会哭。所以就回来了。
回来时,我觉得我应该要为别人多做一点事。之前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的,很多爱都是为著别人好,结果害死对方。我一直认为,功德就是一支笔可以画,这就是功德。
一朵花可以开,树可以长,杯子可以装水,这就是功;把它(自己的事)做到最好就是德。雨会飘,水会流,风会吹,树会长,花会开,时钟会走,这就是功,把它做到最好,就是德。
后来想,应该可以主动为人做点事。蔡志忠会画漫画,做什么呢?画佛经。
我有一个习惯,我认为不成功不是罪恶,不成功要教人家成功是罪恶;不懂英文不是罪恶,不懂英文要教人家英文是罪恶;不懂佛经不是罪恶,不懂佛经要讲佛经画佛经,那是罪恶。
生命的实相就是当下
我花了3年,学习佛法。3年对我来说很长,我学日文3个月,从不会到可以在日本生活。不会桥牌,一年内就可以拿亚洲冠军。那时候台湾(桥牌)是亚洲第一。学会积分,3天。很多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
学习佛经之前,看过铃木大拙的禅。我画过禅说。禅说裡的故事,1/4是我编的。比如说小浪跟大浪,小鱼问大鱼,海是什么?
声明一下,我不是学大乘佛教,我是学释迦牟尼佛思想。什么宗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在25前,人类之前都是耕种养活自己,后来农业社会,又变更为阶级制度。所以很多的人已经不需要上天堂。那时候全世界亚洲、欧洲、印度都一样。
2500年前,百花齐放,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泰利斯、毕达哥拉斯,印度是沙门思想。原来到印度时带的是吠陀思想,即大藏思想。奥义书裡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所罗门、吠舍。婆罗门不是混饭吃不做事,婆罗门的小孩要受最严苛的教育。可是那时候已经没有法了,所以刹帝利取代了所罗门。所以那时候百花齐放,真正留下来的是六道轮迴思想。
释迦牟尼佛比一般人好一点,一般人会以为当有钱人就是活在天堂,有名有地位就活在天堂。他已经有钱又地位,但还不是活在天堂。他妈妈为了生他,难产死了。他是被他妈妈第八个妹妹养大的。第八个妹妹大概四五岁,其实是陪他长大。他不快乐。
印度小孩7岁要去学习,15岁回来继承家业。30岁回到森林。他提早了一年,29岁就去了森林。他开始想。
他真正讲的是,苦如何产生。苦集灭道。佛法其实没有多少,终归一句话,一个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前两个不经常发生,是古印度圣人的.自证。
诸行无常就是,凡事存在的必然变化,不变化的必然不存在。无论是我们自己或者周边,无时一刻不在变化,好的会变坏,年轻会变老,美的会变丑,这是真理。
诸受皆苦就是,你只要感受到好,或不好,或不知道,都是苦的原因。不好,是现在的苦。为什么好也是苦的原因呢?因为好会变坏。一个作家很红,就是他未来苦的原因。因为他有一天会不红。一个人漂亮,就是苦的原因,因为以后会不漂亮。这是一般人。不知道,是现在跟未来之间苦的原因。比如你有一隻股票,明天想卖,没卖,后天跌下来,这是苦;如果卖了,后天涨上去,也是苦。只要你有感受,就是苦的原因。
第三个,佛陀唯一想的,就是诸法无我。他开始在树下,觉悟出苦的来源,就是缘起法。一开始是九缘起,后来十缘起,现在是十二缘起法,就是苦形成的次第过程。无明,行,识,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苦一样也会消失。一个人,每一天当中,一生当中,或一刻当中,生、死,苦的生死轮转好几次。
佛陀在树下7天,后来想通了,再坐回去7天,想如何消除苦?终于想出来了,叫做“诸法无我”。法即法相。无我。
我们会苦,主要因为“有你”。就像911,双子星被炸,那天晚上我被人摇醒,第二栋被炸还是实况转播。我就在想,世界要坏了,怎么办?大家这样恶搞。美国人有没有更苦?纽约人比大多数美国人还苦,曼哈顿比纽约其他美国人还苦,如果双子星大厦裡有一栋产业是你的,是不是更苦?最苦的就是你在裡面。
杂含经里有非常多的篇幅在辩证,我是不是存在?有人认为,有一个恒久不变的我,我在做的事通常是站在过去,克服现在,期待唤起未来的将来。其实没有这件事。希腊哲学家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踩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不一样,你也不一样。同样的,没有一刻有一个不变的我。
就像一条线,拿刀切掉一半,切的点就是现在,线条的下半段就是过去,上半段就是未来。那个点其实是没有时间的,用微分的观念,dy/x=0。而用积分来看,那时非常短的时间,就像一刹那有900个生灭。
佛陀终于想出什么是生命的实相——生命的实相就是当下。我们只能把每个当下当作生命的微分,就像每个当下是你生命的切片。用这样的态度,你会马上感受到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生命的实相。
你要知道,1岁的你跟今天的你,跟7、80岁的你,是不同的人,去年的你、今年的你、明年的你是不同的人,因为条件都在变化。当你把每一个刹那当作时间切片来生活,你就会非常感恩。
就像这个藏经阁,不是你付钱盖的,坐垫不是你付钱买的,蔡志忠也不是你付钱(请)的,你看,人家提供了藏经阁,提供了垫子,蔡志忠坐在前面,讲话给你听。这个观念我很小就了解。
开始在台北坐公车上班,上班时间很塞车,所以大家都7点或6点半就先到公司。我一上车就会感谢司机,早上五点可能闹钟响了,刷牙洗脸,赶到公交总站,就是要开车来载我去公司。你会觉得,所有人人为我,会觉得非常谦卑,非常喜欢。
佛陀所讲,我花2、3年,整理了24本。我将每个名词都分析出来,每一本都百科全书这么厚。几乎把所有名词都抄光,整理成为档案。比如什么是慈,什么是悲?什么是无我?能够正确知道,就能知道(佛陀)真正的意思。
给人家好处叫做慈,给人家拔除苦叫做悲。所以,如果你说我慈悲我慈悲,既没有给人家好处,也没有为人家拔除痛苦,那都是口头的,跟真正的慈悲一点关系没有。
三年后,开始画佛经漫画。不晓得哪个是释迦牟尼佛。西游记裡的、印度的、西藏的,各不相同。于是去买铜佛,买来看。买了一尊,发现很美,引发我开始收藏铜佛。一共买了3520尊。每天花14000块人民币买铜佛。什么概念呢?九年7个月,没有一天不买。买到一半时,每天我要先赚14000块,然后买铜佛。
这不是毅力,是疯了。太喜欢做喜欢做的事了。而且也有能力。不会因为买铜佛没有饭吃,或者欠人钱。
之后开始画《佛陀说》《法句经》《心经》《金刚经》等等。今天的主题就是金刚经到底在讲什么。
金刚经是佛陀对他的十大弟子解空第一,须菩提讲的话。整本金刚经在讲空。一共5170字,真正内容都在讲空到底是什么。你如果看得懂很多名词,真正的意思,对我来说,都是白话文。没有什么看不懂的。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翻译成白话文是:看见金光闪闪的神奇,期望从我身上获得什么福报,这个人不会开悟,这个人走了错路。什么会开悟呢?
“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
翻译成白话文是:如果把相看成非相,那么就是开悟者。什么叫见诸相非相?我们现在看到这裡的法相,是眼前情境。一般人站在一己的立场,评估眼前情境好坏胜负。比如一会儿听完了,走楼梯(出去),你想,蔡志忠讲的好烂。这是站在你的想法。说蔡志忠讲的好棒,那也是你的想法。就是蔡志忠坐在这裡讲了一席话。
今天下了雨,就是下了雨,不是因为你心情不好;今天天气好,不是因为你心情好。这个叫做无相。所谓无相,就是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分别眼前情境好坏。用心经来讲,这样的态度叫做空。无相皆空,空则无相。
心要像镜子一样,镜子里没有自己
佛陀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
翻译成白话文是:当我们看的时候,不要想这个情境怎么来;当情境消失以后,不要想它要怎么去。只有随著变化而变化的行为,而没有行为的那一个我存在。这是空的最高境界。
就像今天你们听我说话,你就听着听着,然后听完就好了,没有那一个我说蔡志忠讲的好烂或讲的不错。这是空的最高境界。
庄子讲得更简单: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万物而不伤。(《应帝王》)
行为最高准则的人,使用他的心像镜子一样,不期待,不追悔,事情来了完全反映,事情过了恢复成空,照一百万次也不会裂开。就算破到只剩一点点,或者葬了,蒙了尘,它用能照的那个部份,还是能照出完全的情境。照大便不觉得臭,不觉得丑;照花不觉得香,不觉得美。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模一样。
篇6:基于内容的英语阅读研究
基于内容的英语阅读研究
英语阅读能力不仅是英语学习的一个目标,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甚至是根本途径.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明确英语阅读的目的`,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内容的阅读,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
作 者:林淑芝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沈阳,110034 刊 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LIAONING GUANGBO DIANSHI DAXUE XUEBAO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阅读 基于内容 职业院校★ 写读后感的格式
★ 写读后感
★ 写一篇读后感
★ 写一篇周记
★ 写责任的周记
★ 写周记的格式

【研究内容怎么写 范例(通用6篇)】相关文章:
写征文格式范文2024-03-28
写一篇公文怎么写范文2022-10-09
《我要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2023-05-11
写周记2022-05-08
一年级写话教学反思2023-09-13
写请示范文2023-10-29
写我的语文课周记2022-05-07
读后感写的格式范文2022-05-08
写一篇六百字的周记2022-05-05
《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反思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