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29 07:40: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共19篇)由网友“xuyudg513”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篇1: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江苏靖江●范营

化学教学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就以自己讲的《酸和碱的反应》一节公开课,谈谈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实验探究性强,为使学生对酸和碱的反应及应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了情境。片段一:请观看一段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视频后,阅读《斯达舒》的说明书。思考《斯达舒》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什么?独立思考后自由回答。【成分】本品每粒含氢氧化铝140 毫克、维生素U (碘甲基蛋氨酸)50 毫克,颠茄提取物10 毫克。辅料为淀粉。【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烧灼感、胃痛及慢性胃炎。情境创设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设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境,能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斯达舒》的说明书后,积极动脑思索,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脱口而出:是其主要成分Al(OH)3 与胃酸即盐酸发生了反应,消耗了胃中过多的酸,从而消除病痛。

二、探索感知,理解实质

为使学生形成再一次认知冲突,从而为进一步寻找混合无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产生反应的依据作铺垫。我设计了“回顾旧知、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探究规律”两个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片段二:(1)回顾旧知,设计实验――化学反应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学生观察教师用试管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①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酸和碱的内容,思考交硫酸和碱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②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能否判断二者发生了反应?怎样才能使二者有反应明显现象?说说你的设计思路。【简要实录】对已知的内容学生表现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并相互启发,教师适时点拨,给予鼓励。李倩同学:酸和碱都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使其变色,也都能与某些盐反应。张彦锋同学: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来判断二者反应的发生,也可借助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来判断。孙培英同学:NaOH 溶液是碱性的,滴加几滴酚酞试液会变红色,再滴加盐酸,如果红色会变为无色,就说明NaOH 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刘少华同学:NaOH 溶液是碱性的,用pH 试纸测定其pH>7,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后,pH 值变小,小于7,就可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许美娟同学:也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其滴入NaOH 溶液中会变蓝,再滴加盐酸时又变红。刘旗旗同学:我不赞同许美娟的方案,因为紫色石蕊试液由蓝变紫再变红,现象不太明显。(2)分组实验、探究规律――认真阅读课本193 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实验2】的内容,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选择所给实验器材,以4 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边做边思考【实验1】【实验2】中的问题,并选出代表回答。实验步骤:【实验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滴加2――3 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的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

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实验2】取实验1 所得的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另取一根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以体验为基础,认知为红线。学生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判断反应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使学生知道了NaOH 溶液和HCl 溶液能发生反应,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获得了科学的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和自信心。结论也由学生来得出,充分体现了诱思探究的精神。组内同学配合较为默契,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学生充分参与,而且能认真分析,积极发言,相互启发,促进理解,得出结论。教师在小组间穿行,给予指导。

三、深入探索,揭示实质

引导学生从溶液的导电性的微观粒子上思考,并通过课件模拟反应的过程,帮助同学理解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用微观的理论解释、理解化学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形象、直观地使学生感悟中和反应中的微观变化,对中和反应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片段三:【课件投影】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93 页活动与探究【实验3】的内容,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选择所给实验器材,以6 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先针对下列问题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后选出代表回答。实验器材: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火柴、三脚架;实验步骤:取实验1 所得的少量溶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至蒸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猜想:(1)NaOH 溶液与稀HCl 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2) 为什么NaOH 和HCl 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7,溶液显中性呢?H+ 和OH- 哪儿去了?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对中和反应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从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实验过程描述、分析,到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还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

(江苏省靖江市孤山初级中学)

篇2:化学酸和碱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按进度该讲《常见的酸和碱》了,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觉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我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既然要讲公开课,我就要尽力完美呈现。只有一天准备时间,我赶紧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反复揣摩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案和板书,下班后跑到超市买了甘蓝和胡萝卜,为分组实验做准备。

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模糊着,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中上我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先组织学生自学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酸碱指示剂的初步知识,重点在后半部分。因性质实验比较简单,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分为六组,我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三个内容相同的点滴板,透明点滴板上有编号,药品按号序分别放入x氧化钠、石灰水、盐酸、白醋等溶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第一个点滴板滴石蕊,向第二个点滴板滴酚酞,观看各小格中液体颜色的变化。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学生在此实验基础上很直观地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点滴板要滴入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把这节课的探究热情推向了高潮。我安排四个小组用甘蓝,两个小组用胡萝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研磨,再用酒精溶解,纱布过滤,几分钟内就得到了甘蓝汁和胡萝卜汁,最后用滴管吸液滴入点滴板。孩子们配出来的甘蓝汁浓度不同,遇酸碱后呈现出红、黄、绿、蓝不同的颜色,课堂沸腾了。用胡萝卜实验的小组没看到颜色变化,失落之余感慨道:“老师,我们组纯粹是做陪衬的。”行啊,顿悟了,知道化学实验需要对比观察,这也是收获。

我觉得每节课的板书应该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最精彩的一笔,最好能做到过目不忘,图文助学的方式是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我把这节课的板书精心设计成两个人形,一个人是“酸”,一个人是“酸碱指示剂”,结束语是“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会在20xx中招给你加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不足的的地方:

1、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

2、最后环节学生小结时,时间不太够用,否则还可以交流得更充分些。

3、感觉学生在“还有没有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无话可说,这是我们平时对学生思维训练不够的表现,应加强。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灵活处理和把握课堂突发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是我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必然要求。

心生则总总法生,心灭则总总法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整合教材的成功体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我们的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而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且沉醉地做着,这个人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幸福前行,我们会品味到收获的醇香。

篇3:化学酸和碱教学反思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的解读和理解,我认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中和反应,另一个就是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的。于是我将本次课设计成七个学生活动环节,分别是“做一做”、“辨一辨”、“看一看”、“拼一拼”、“写一写”和“谈一谈”。我首先通过温故知新这个环节,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利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皮蛋食用要加醋,来导入新课。接着我通过演示两个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一个有明显现象,一个没有明显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知欲,进而有了本次课的第一个学生活动环节——做一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指示剂,先完成实验方案,再动手操作,得出酸和碱能反应的结论。出于时间上的考虑,我给学生提供的指示剂只有酚酞溶液,因此我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我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以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环节——辨一辨。接下来是我这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看一看”和“拼一拼”的两个学生活动,先让学生通过视频初步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然后再通过拼粒子模型,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经过了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理解,我又设计了第五个学生活动——符号的表达“写一写”,训练学生对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为了再次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学生刚书写过的中和反应再次引导分析了其中的实质。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课堂的最后,我又回归了课前的导入,道明“皮蛋加醋”的原因。为了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设计了最后一个学生活动——谈一谈,让学生自己谈谈今天的收获和所学的知识,根据学生的总结,可以很好地把握本次课的达成情况。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内容量上的安排比较合理,教学设计环节紧凑,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另外学生的活动也比较丰富,能够做到动静结合,教师做到讲练结合,所以基本上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本次课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使用了同频技术,不仅可以让演示实验更加直观的展示在每一位同学的眼前,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的练习得到及时的反馈。另外粒子模型的使用,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为学生以后学习微观知识的内容搭建了桥梁。

虽然本次课总得来说还算成功,但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授课过程中比较紧张,导致语速有点过快;

2、过渡语言还不够简洁、精炼;

3、个别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比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硫酸钠”化学式书写错误,虽然有及时地指出,但没有在黑板上写下正确的答案进行强化;再如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描述说成了“无现象”;

4、用粒子模型引导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的时候,撤走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后,没有提示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微粒,可能会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有一定的困难。

聆听了专家们的意见和自我反思之后,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所以我总结了今后努力的几个方向:

1、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语言表达要简洁、精炼,同一句话、同一个问题不要重复,避免啰嗦;

2、要多关注细节问题,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出现由细节引起的失误;

3、课前还是要继续研究教材和教学参考,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

4、多阅读与化学教学有关的书籍和刊物,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5、勤动笔,及时把好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一个参考,或是作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方向。经验是积累下来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是成功的、优秀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人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成长。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机会,多尝试,多实践,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个有效的课堂,一个有魅力的课堂。

最后,感谢工作室的各位老师和区里的老师前来指导,我将受益终身!

篇4: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篇5: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中和反应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0-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认真观察图10-14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HCl在溶液中离解出H+和Cl-,NaOH在溶液中离解出Na+和OH-(用粒子符号表示),而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和OH-消失了,变成了水分子,而Na+和Cl-仍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了H2O。

2.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写出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在水中解离的离子化学方程式。

3.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仔细回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小组讨论】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能否反应,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如书本60页图10-13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2)当滴入盐酸溶液的量较少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溶液呈红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当滴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实验中加入酚酞的作用是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反应。

(3)在实验中某同学不小心多加了几滴盐酸,这时溶液呈酸性。若要除去实验中过量的盐酸可选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

(4)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吗?请说明理由。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 NaCl+H2O。

【跟踪练习】

1.现有二氧化碳、铁丝、氧化铁、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烧碱,写出它们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里某小组正在探究一个问题。根据设计方案,小英向试管中加入2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显红色。然后她又用滴管连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B)

A.酚酞遇酸、碱溶液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吗?

B.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

(2)大家对小英得到的无色溶液继续探究。小斌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小亮认为溶质有两种,它们是硫酸、硫酸钠。同学们根据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后,一致认为小亮的观点正确的。请你补填下表的空缺:

(3)稀硫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H+与OH-反应生成了H2O;锌和硫酸铜能发生反应,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Zn与Cu2+反应生成了Zn2+和Cu。

学习指导二: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

阅读书本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由于酸雨导致土壤变成了酸性,人们将适量的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土壤的酸性,请写出H2SO4和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Ca(OH)2CaSO4+2H2O。请问一下,为什么不加氢氧化钠?说明理由。

2.处理工厂的废水

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H2SO4+Ca(OH)2 CaSO4+2H2O。

3.用于医药

(1)人的胃液里含有过量的盐酸时,服用Al(OH)3药品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请谈一下理由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OH)3+3HClAlCl3+3H2O。

(2)被蚊虫叮咬后,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会分泌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怎样才能减轻痛苦?

【跟踪练习】

1.过多的胃酸会危害健康,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B)

A.Ca(OH)2 B.Al(OH)3 C.CaO D.NaOH

2.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C)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篇6: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pH<7为“酸性”ph=“/”>7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篇7: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最强的是(D)

A、pH=14

B、pH=7

C、pH=1

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最好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

(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

(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篇8: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让一让,学堂变课堂”捧着这样的宗旨,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出酸的三点通性。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方法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利用酸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整节课,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多,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常感它易学难记、易懂难用,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激发不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操作与特点如下: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培养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在教学设计时,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中间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叙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出一个“免费加工金银首饰”的情景故事,根据情景故事提出了①如何清洁首饰?②如何回收银?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把握契机,适当给予启迪,例:从溶液中提取银,是否可结合“湿法炼铜”来思考呢?教师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提出正确假设,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思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从理论或实践是验证假设,最终达到化矛盾为共识形成正确结论。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这创设情景-引导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符合了学生认识发现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入了蛋壳成份的检验;Fe和Cu金属性验证等学生实验。这些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选择多媒体时,我认为应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行。因此,我只把情景故事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分别制成了动画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直观性,实验的真实性,又利于学生实验观察,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还避免了选择媒体过多过杂,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注重情感渗透,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激趣,设问质疑,师生讨论这种尝试探讨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教学中“一言堂”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得以培养。

当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尝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篇9: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本课题从教科书编排的意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过程必须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这一方面是需要检验近一年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更进一步地促进,师生共同研究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但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多的做准备,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规律、。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必须随之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更,必须进行系统地教学设计与周密地安排,不再是传授式的一节一节的备讲稿。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的新条件、新课题范畴,同时也是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引导。一些“老皇历”必须变革啦。

篇10: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碱的化学性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虽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缺少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个授课班级是个平行班,如果本节课在设计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将无法动手。不过由于学生动手有快慢,所以课堂显得有点乱。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控制好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

(2)本节课的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

(3)对练习时间以授课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到最后的小结就显得有些匆忙。以后可以在复习小测的安排上少一些内容。

篇1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授课,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成功的地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节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实验、动手探究,方便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亲自体验当魔术师的感觉,尝试合作的力量,体验解决困惑后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通过对比学习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特性,也是为以后学习酸碱做好辅垫。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回忆感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用小魔术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到出酸碱指示剂,并会用指示剂区分酸碱溶液;通过实验探究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它的强烈的腐蚀性,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足的地方:

在讲授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时,有点杂乱。

总之,教学传授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认真进行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提高。

篇12: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篇13: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1. 反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刚了解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就提出“书写SO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吹自大的气球”用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没有学生提出问题:“会不会是CO2被水吸收了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做对比实验。对“氢氧化钠用来除油污”的用途,没有关注课本P55“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的表述,若能比较一下汽油去油污、洗涤剂去油污与氢氧化钠去油污的原理,就能更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融合,形成知识体系。

2. 有效预设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所用生石灰不是块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播放【实验10-8】的录像,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没有探讨“氢氧化钙溶液常用于检验CO2气体而氢氧化钠溶液常用于除去CO2气体” 的本质原因。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备课过程中有效预设,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篇14: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常见酸和碱的鉴别》一节课经过我校化学备课组的集体努力,于4月29日上午第二节课在化学实验室顺利进行,回顾执教过程,有感想、有体会,但更多的是收获,这既是自己反思的结果也是同伴互助的结果,更是专家引领的结果。

在这节课中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目的得到实现:本节课是想通过酸碱的鉴别引路,复习常见酸碱的性质,教学中这一教学目的得到很好体现。其次是课堂上教师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酸碱的初步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将无序的知识上升为有序知识块,这一做法得到与会专家和同仁的认同,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单纯灌输知识的复习方式,事实证明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高是有效的复习方式。其三是课堂上教师转变了观念,不再一味的追求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了,而是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这一点很重要,毕竟我们培养的不是化学专业人才。其四是课堂上注重了方法引领,强调过程参与和体验,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充分。其五是注重课堂评价,经常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在一种融洽氛围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当然这节课也有值得商酌的地方如:1、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反思小结时,感觉时间有一点紧张,还可以详细一点。问学生“有没有还需要探究的问题”时,问题本身不宜再在课堂进行探究,宜延伸至课外探究。2、教学标高是否有的知识要求过高了,如:用硝酸银鉴别酸和碱的知识要求就较高。3、感觉学生在“还有没有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无话可说,这是我们平时训练不够的表现,应加强学生思想表达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能力。4、实验过程中用试管不好,改用点滴板应该更好一点。5、整个教学突出了过程和体验,但化学方程式的落实做的不够。

在这里推荐一个非常优秀的网址导航站.DD01,其理念是为网民建造上网“绿色通道”。有别于一般的网址导航站,DD01通过程序与人工双重筛选出优质网址,进行分类收录,并让所有网民共同参与建设并进行相应监督,对优质网址宣扬推广,对不良网址检举曝光,在享受便捷绿色上网的同时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DD01除了方便网友们快速找到自已需要的网站,不用去记太多复杂的网址;同时还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天气预报、在线收藏夹、在线记事本、实用查询、城市生活导航等服务。

篇15: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一学到此知识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本节课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重点是介绍常见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内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那一节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此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体现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酸和碱的知识打好基础。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生活中常见的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亲自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和和教师的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强调注意它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做实验探究三稀释浓硫酸时,考虑到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教师亲自演示实验。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归纳酸的化学式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篇16:教学反思《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本课题从教科书编排的意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过程必须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这一方面是需要检验近一年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更进一步地促进,师生共同研究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但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多的做准备,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规律、。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必须随之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更,必须进行系统地教学设计与周密地安排,不再是传授式的一节一节的备讲稿。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的新条件、新课题范畴,同时也是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引导。一些“老皇历”必须变革啦。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让一让,学堂变课堂”捧着这样的宗旨,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出酸的三点通性。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方法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利用酸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整节课,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多,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常感它易学难记、易懂难用,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激发不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操作与特点如下: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培养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在教学设计时,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中间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叙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出一个“免费加工金银首饰”的情景故事,根据情景故事提出了①如何清洁首饰?②如何回收银?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把握契机,适当给予启迪,例:从溶液中提取银,是否可结合“湿法炼铜”来思考呢?教师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提出正确假设,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思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从理论或实践是验证假设,最终达到化矛盾为共识形成正确结论。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这创设情景-引导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符合了学生认识发现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入了蛋壳成份的检验;Fe和Cu金属性验证等学生实验。这些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选择多媒体时,我认为应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行。因此,我只把情景故事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分别制成了动画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直观性,实验的真实性,又利于学生实验观察,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还避免了选择媒体过多过杂,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注重情感渗透,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激趣,设问质疑,师生讨论这种尝试探讨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教学中“一言堂”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得以培养。

当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尝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碱的化学性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虽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缺少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个授课班级是个平行班,如果本节课在设计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将无法动手。不过由于学生动手有快慢,所以课堂显得有点乱。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控制好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

(2)本节课的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

(3)对练习时间以授课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到最后的小结就显得有些匆忙。以后可以在复习小测的安排上少一些内容。

篇17: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在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2.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

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石蕊、酚酞、碳酸钙、氧化铜、锌粒、硫酸铜、温度计、试管、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火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

提出问题:利用我们课题1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测,实验中可能用到了哪些试剂。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老师揭秘实验原理。

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猜想、讨论。白酒是酚酞试液,向酚酞试液中加碱溶液,溶液变红,然后再向溶液中加的是酸溶液。

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大胆猜想,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

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我们利用酚酞试液做指示剂,验证了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利用了验证反应物减少的原理,来判断反应发生,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来验证酸碱发生反应呢?请你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听小组同学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点评。

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内先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完毕,各小组进行交流实验方案和现象。

得出方案:利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证明酸或碱减少了或者消失。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放出热量,都可以判断发生反应。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及实验能力。
根据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讲解盐是金属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追问: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展示图片并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举出反例: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都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认识到盐也是一类化合物,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回答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小组内交流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 1.中和反应:酸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利用反应物消失或者验证有新物质生成。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酸和碱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存在疑问,这时候给学生导入酸和碱的反应,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实际上课中,学生对于酸和碱的性质及其本质理解的并不透彻,引入新课并开展学习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在将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后无限性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学生设计实验并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充分地发动了学生的思维。现场学生回答比较踊跃,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奇的方法。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验证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得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有所降低,比生硬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3、分析现象,突破方程式书写的难题

通过分析现象,反应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新的不能使酚酞变色的物质,通过反应物分析产物的可能性,得出产物应该是氯化钠和水。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和练习完成书写方程式的难题。这个过程中,由于此反应的物质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些,分析反应的本质难度也有所降低。教材中选用此反应方程式作为初学中和反应的例子还比较合适。

4、归纳总结,得出本质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之后,列举其他的酸和碱反应的方程式,学生自主完成后,针对几个方程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找出几个方程式的共性,并进行总结,发现几个反应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这个过程在进行中学生在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可以简单地记忆为酸和碱反应生成酸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难度在于酸和碱的判断,知道哪些属于酸,哪些属于碱,这个很关键。所以在讲解本质内容时也灌入了很多酸和碱的内容,让学生对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有更熟悉的认知。

5、注重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中和反应的应用也是考试中考查的关键,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中和反应用于医药。比如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其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而氢氧化铝和胃酸主要成分盐酸的反应就属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另外中和反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用于除去蚊虫叮咬的疼痛等。讲解到这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明显提升,回答问题也积极了很多,看来平时多注重于日常生的联系还是比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篇18: 从《十五从军征》看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听课反思

从《十五从军征》看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听课反思

周二,听了六年级的一节竞赛课《十五从军征》,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该节课中教师对课文的朗读指导做得非常好,下面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断与大家分享:

片断一:

师:老兵历经艰辛,和亲人分离了65年,因为战争,他们音信隔绝,现在,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在路上,他遇到了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此时,老兵的.心情怎样?

生:老兵急切想看到他的家人。

师:大家想想看,他会怎样问?

生:老兵迫切地问。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生语速加快)

师:你能边做动作边边回答老兵的问题吗?

生边做边读,读出了老兵的回家的急切心情。

师:听了乡里人的话,老兵非常――

生:非常难过。

师:为什么?

生:他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六十五年了,终于能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所以他很痛苦。

师:是呀,多少次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是什么使老兵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

生:是回家的信念使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师:可如今,当他带着希望回来时,听到的却是――

生带着哭腔读: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学习“回家路上乡人”部分,理解老兵在回家的路上急切想知道家中情况是重点。此环节中,执教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老兵久不归家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来感受战争给服役的士兵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学生表演朗读乡里人回答老兵时的一个“遥指”动作,更给人与无尽的凄凉之感。但是,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是指向体验与表达的。体验也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体验的通道一旦被打开,它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所以,如果执教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采访式表演朗读,使学生通过表演去体验老兵对亲人、家的急切盼知又怕知的询问及听到乡里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后的悲痛之情,他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篇19:从体验出发 让个性张扬——《一片树叶》一课教学反思

从体验出发 让个性张扬——《一片树叶》一课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常见的碱教学反思

碱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第四节碱的通性》的教学设计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说课稿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个人总结报告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共19篇)】相关文章: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2023-01-15

《常见材料》教学反思2022-04-30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2023-02-04

《观潮》说课教案稿2022-11-28

初三化学下册教学计划2024-01-06

对于提高高一学生化学学习适应性的思考2022-12-18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教学计划2022-04-28

初三学年化学教学计划2023-07-01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2022-05-20

初三的化学教学计划2022-11-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