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精选10篇)由网友“笑茹会”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位于氢后的`金属不能与稀酸(HCl、H2SO4)反应,但能与浓硫酸和浓硝酸反应。例如:①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可见,金属和浓硫酸、硝酸反应都没有氢气产生,这就是实验室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的原因。
(3)酸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H2SO4 + CaO == CaSO4 + H2O
(4)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5)酸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H2SO4+Ba(OH)2 === BaSO4↓(白色沉淀)+2H2O
篇2: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酸与指示剂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二、酸与活泼金属作用Mg + 2HCl = MgCl2+ H2↑ Zn+ 2HCl=ZnCl2+H2↑ Fe+H2SO4=FeSO4+H2↑结论: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 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 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三、酸与金属氧化物Fe2O3+ 6HCl = 2FeCl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用途: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篇3:《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要紧扣课标、教参和教材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必须依据课标,同时也要深刻挖掘教参和教材,发现隐含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的结论,不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课后发现我在这节课中讲的多,某些环节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不够,整堂课气氛就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体现。如果多找几组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结果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评价任务紧扣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多样
首先,评价任务的设计要紧扣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组间互评、师生评价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推断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了解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在订正方程式时,我欠缺的是学生互评,应该让学生找出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我说而学生听。
其次,教师的评价只能对部分学生,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了解,所以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对不足能进行及时弥补。
通过这次讲课,我收获很大。目标、评价、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目标是舵,评价是帆,教学是船,三者结合起来,船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制定更合适的学习目标,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价值,寻找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有效性。
篇4:《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刚开始音乐循环播放,幻灯片展示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今年我们科学组开展分组实验时的照片,目的是对我们学校做一个正面的宣传,增强我校的知名度。
2、目标制定,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以后,对酸的性质进一步验证,所以目标认定为验证酸的化学性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3、教学流程的设计
①演示实验(一个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装置做了改进;一个是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把浓硫酸加入到白糖中,制作黑面包)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中第一个实验远距离观察不很清楚,不算很成功,但是考虑到弄成分组的话虽然装置经过了改进,但也存在危险性。第二个实验现象很明显,但可能是浓硫酸浓度的问题,现象好像迟了一点。
②分组实验设计,让学生稀盐酸和稀硫酸同时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二者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进而给学生从化学式分子构成的角度进一步讲明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③达标拓展的设计,一道关于醋酸的中考题,目的是让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拓展到醋酸,更清楚的认识到酸的.性质就是H+的性质。
④课件的设计,一共有五张幻灯片,没有一味的重复导学案上的东西,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旨在提示学生亲手实践的重要性,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二、一点反思
成功之处:
1、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酸的性质的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为以后的科学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性质,对酸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采用抢答的形式,成了学习好的同学表演的舞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现象导致了课堂生成太少,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错误,也随即被改过来了,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实验时兴高采烈,但回答时却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从这点来说,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没有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显然没有做好。
3、所作的两个演示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一个不够明显,学生距离较远;第二个反应慢了点,一点没有想象的学生的惊诧和惊呼的表情。
4、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老师只是做到了巡回指导,没有集中强调,仅仅在课件上要求学生要规范。
5、在课堂上酸的性质的实验时一个一个的做,还是一块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前也进行了思考。前者教师指导学生方便,学生实验可能更规范,但浪费时间,40分钟内能不能完成是问题。后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注重了学生实验的连贯性,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这是在以后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6、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没有多少亮点。
篇5: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 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人教版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分组探究实验→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化学性质→练习、家庭实验→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分析变化的本质
(二)流程设计:
教 学 流 程教法学法教 学 说 明环 节 1探究活动1: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探究活动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钠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环 节 21、游戏2、分析本质3、实际应用金属拟人化学生表演学生判断、总结、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环 节 3活动1: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 探究活动2: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对比实验探究活动3: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对比实验(证明除锈的反应本质)分析原因深化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环 节 4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归纳推理方法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情感态度: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完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环 节 5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Cu(OH)2篇6:《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我在教学方法和观念方面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现就目标、评价、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如下反思。
一、学习目标要紧扣课标、教参和教材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必须依据课标,同时也要深刻挖掘教参和教材,发现隐含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的结论,不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课后发现我在这节课中讲的多,某些环节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不够,整堂课气氛就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体现。如果多找几组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结果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评价任务紧扣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多样
首先,评价任务的设计要紧扣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组间互评、师生评价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推断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了解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在订正方程式时,我欠缺的是学生互评,应该让学生找出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我说而学生听。
其次,教师的评价只能对部分学生,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了解,所以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对不足能进行及时弥补。
通过这次讲课,我收获很大。目标、评价、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目标是舵,评价是帆,教学是船,三者结合起来,船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制定更合适的学习目标,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价值,寻找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有效性。
篇7:《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1、刚开始音乐循环播放,幻灯片展示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今年我们科学组开展分组实验时的照片,目的是对我们学校做一个正面的宣传,增强我校的知名度。
2、目标制定,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以后,对酸的性质进一步验证,所以目标认定为验证酸的化学性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3、教学流程的设计
①演示实验(一个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装置做了改进;一个是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把浓硫酸加入到白糖中,制作黑面包)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中第一个实验远距离观察不很清楚,不算很成功,但是考虑到弄成分组的话虽然装置经过了改进,但也存在危险性。第二个实验现象很明显,但可能是浓硫酸浓度的问题,现象好像迟了一点。
②分组实验设计,让学生稀盐酸和稀硫酸同时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二者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进而给学生从化学式分子构成的角度进一步讲明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③达标拓展的设计,一道关于醋酸的中考题,目的是让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拓展到醋酸,更清楚的认识到酸的性质就是H+的性质。
④课件的设计,一共有五张幻灯片,没有一味的重复导学案上的东西,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旨在提示学生亲手实践的重要性,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二、一点反思
成功之处:
1、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酸的性质的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为以后的科学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性质,对酸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采用抢答的形式,成了学习好的同学表演的舞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现象导致了课堂生成太少,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错误,也随即被改过来了,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实验时兴高采烈,但回答时却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从这点来说,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没有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显然没有做好。
3、所作的两个演示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一个不够明显,学生距离较远;第二个反应慢了点,一点没有想象的学生的惊诧和惊呼的表情。
4、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老师只是做到了巡回指导,没有集中强调,仅仅在课件上要求学生要规范。
5、在课堂上酸的性质的实验时一个一个的做,还是一块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前也进行了思考。前者教师指导学生方便,学生实验可能更规范,但浪费时间,40分钟内能不能完成是问题。后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注重了学生实验的连贯性,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这是在以后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6、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没有多少亮点。
篇8:微观透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微观透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酸由分子构成,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酸溶于水离解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共有的氢离子(H+)决定了酸的化学性质有通性,不同的酸根离子决定了差异性。碱一般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共有的氢本文由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氧根离子(OH-)决定了碱的化学性质有通性,不同的金属离子决定了差异性。下面以中考题为例,微观解析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考查。一、考查结构决定性质
例1.(四川雅安)对比学习有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为探究酸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
醋酸晶体试管内,醋酸溶液试管中镁带表面冒气泡酸的很多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填“浓”或“稀”)硫酸使白纸炭化即使是同种酸,由于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两试管中均产生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这是因为酸的.组成中都含有(填元素符号)
E试管中产生,F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不同的酸根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因此,可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
清洗试管时,小乔同学将C、F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请分析上述现象并回答:
Ⅰ.废液缸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废液缸里最终产生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硫酸钡,可能有(填化学式)。
解析:硫酸、氯化氢和醋酸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稀硫酸、稀盐酸和醋酸溶液都具有酸性根据题意生成的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又根据题意可知,在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钠,而氢氧化钙不能和碳酸钠共存,所以可以判断使溶液变红的是氢氧化钠,即该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也呈碱性,也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不能仅仅根据溶液变红就判断溶液中只是氢氧化钙,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篇9: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说课稿
我所执教的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的到实验室去的内容,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其规律,并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体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基本技能的一节课,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实验,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设计这么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及部分酸碱的特性。
2.通过未知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通过对对未知溶液的检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废液处理,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措施:课堂中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确定四瓶无色溶液的成分做为主线,让学生们层层探究,逐步深入的运用实验技能解决问题,
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组内未知溶液是酸还是碱,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酸和碱的同行的知识基础,所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注重学生们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学生们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中的一些收获,从知识上、能力上已经合作过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对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误或者错误能及时的更正,这一部分的内容预计时间要稍微长一些,目的也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其次,在已经确定溶液是酸还是碱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确定是哪种酸和碱,考察学生对酸和碱的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可能进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学生们确定了具体是何种酸和碱以后本节课稍微进行总结一下,酸碱的通性和个性分别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从微观上更好地认识酸和碱。
第三部分,通过对废液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体会到中和反应的好处,并能从情感上感觉到酸碱甚至是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篇10: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2015.3.23(星期一第5、6节)
【实验目的】
1.比较常见酸的化学性质,认识其特征; 2.认识常见碱的一些化学性质; 3.通过探究,认识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重点】
1.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 【实验用品】
药品:稀盐酸(滴瓶中)、稀硫酸(滴瓶中)、稀氢氧化钠溶液、新制饱和石灰水、镁条、锌粒、铜片、碳酸钠粉末、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碱式碳酸铜粉末、生锈铁钉(1支)、生锈铜制品(1片)、硫酸铜溶液、蒸馏水、酚酞试液、
仪器、材料:量筒(10mL×1)、镊子(1只)、药匙(1个)、纸槽、吸水纸若干;试管(12支)、试管刷、烧杯(25mL×1)、胶头滴管(1支)、玻璃棒(1支)、温度计(1支)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酸类物质的哪些化学性质?碱类物质的哪些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应用?
3.什么叫中和反应?反应过程有什么共同现象?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验证上述知识。实验过程中要用到酸、碱等腐蚀性药品,请大家务必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进行实验,以确保安全。如果不小心皮肤沾到酸溶液、碱溶液都应该立即用水冲洗并报告老师,切记! 【实验过程】
说明:为防止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不熟悉,教师边演示边解说,学生模仿完成相关实验。
1.不同形态的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是否能够说明其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2.常温下,如果铁锈和铜锈与酸反应的现象不明显,是否可以采用对试管进行加热的方法,对溶液中出现的大量气泡现象加以解释?用稀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是否能将铁制品长期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生锈铜制品?
4.为什么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
二、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2
【实验探究点】:
逐滴滴加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有明显的不同,从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三、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探究点】:
1.如何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避免出现滴入酚酞后,溶液先变红后变为无色?
2.在滴加盐酸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温度有何变化?何时温度最高?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会有何变化?恰好变为无色,说明什么?
3.酸碱中和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一定是呈中性的吗?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4.步骤(3)中,为什么要将实验2中反应后的溶液取少量转移到另一支试管中进行实验?它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养成教育】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台,清洗试管,按顺序摆放仪器、药品。 【布置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思考、交流、讨论、回答以上问题。 【安全警示】遵守交通法,做到文明、安全出行!
3
【中考链接】
1.(2010宿迁)在做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时,甲同学将稀硫酸滴入到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 ..触摸试管有灼热感,他马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但是乙同学提出 异议:热量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的。
(1)你认为乙同学提出异议的理由是 。 (2)针对乙同学提出的异议,甲、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会放出热量?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会放出热量。 [实验方案]: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与药品:
氢氧化钠固体、稀硫酸、蒸馏水、烧杯、温度计、玻璃棒、胶头滴管
(3)丙同学取步骤(2)反应后所得的溶液,继续进行探究。他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发现酚酞试液不变色。因此他得出溶液呈中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理由是 。
(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009年达州)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
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分析与思考】
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种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4
★ 酸的通性说课稿
★ 常见的碱教学反思
★ 化学说课稿
【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矛与盾教学设计2022-12-05
《第四节碱的通性》的教学设计2023-03-14
从《酸和碱的反应》一课反思教学的有效性2022-09-29
腰酸的治疗方法2022-05-06
九年级化学练习题2022-08-18
初中化学记忆十法2023-06-04
碱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022-12-03
金属钠的性质实验教案2023-11-02
高一化学的记忆方法2022-05-21
九年级化学上册重点练习题带答案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