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碱的通性》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由网友“一杯番茄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四节碱的通性》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第四节碱的通性》的教学设计
《第四节碱的通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了解用途,了解碱的通性和碱的命名。
2.技能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科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
[教学程序设计]
[复习]什么是碱?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电离方程式?
[引入]我们已经通过实验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今天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板书]
一、氢氧化钠
1、组成:化学式NaOH,溶于水电离:NaOH = Na+ + OH-
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腐蚀性)
[实验] 展示氢氧化钠固体,观察颜色、状态、潮解现象。
将氢氧化钠溶解于水,观察放热情况。
[归纳板书]
2、物理性质:
(1)白色固体
(2)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固体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这种现象叫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设疑] 氢氧化钠是碱,它能使酸碱指示剂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 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作用
[板书]
3、化学性质:
(1)紫色石蕊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变红。
[实验]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板书]
(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NaOH + SO2 == Na2SO3 + H2O
[设问] 它是否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讲解] 由于NaOH在空气中可以吸水,还可和CO2反应而变质,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
[复习] 在学习酸的通性时,我们就已经了解到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板书]
(3)与酸起中和反应
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NaOH + HNO3 == NaNO3 + H2O
[演示实验]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观察现象
[设问] 看到什么现象,蓝色沉淀是什么?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
(4)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蓝色沉淀,属于碱
篇2:第四节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第四节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3.碱的命名和通性。
4.碱性氧化物。
二.重、难、疑点
1.重点: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2.难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3.疑点: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酸有哪些化学通性及其它们具有通性的原因?
2.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活动]: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电离出的离子,讨论这两种物质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做实验8-23、8-25、8-26。
[师生活动]:通过实验对比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名
火碱、烧碱、苛性钠
消石灰、熟石灰
物
理
性
质
色、态
白色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潮解
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易潮解
能吸收少量的水分
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电离方程式
naoh=na++cl-
ca(oh)2=ca2++2oh-
[演示实验]:做实验8-24、8-27、8-28。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出两者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决定它们的哪些重要用途。(板书见下页表格)
[演示实验]:做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并分析讨论: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师生活动]:通过复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引出碱的通性并根据熟悉的碱引出碱的分类和命名。
[板书]: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化
学
性
质
酸碱
指示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碱性
氧化物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酸
hcl+naoh=nacl+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ca(oh)2=cacl2+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盐
naoh与cuso4的反应
naoh与fecl3的反应
ca(oh)2与cucl2的反应
用 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刷等工业。
建筑业,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置农药。
二.碱的分类、命名与通性
1.分类
按碱是否溶于水分可溶性碱:如:koh、naoh、ba(oh)2、nh3·h2o微溶性碱:如:ca(oh)2难溶性碱:如:mg(oh)2、fe(oh)3、cu(oh)2
2.命名:根据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叫做“氢氧化某”;具有可变价,把具有低价金属的离子的碱叫“氢氧化亚某”。
3.通性(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3)碱+酸=盐+水(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69页习题。
篇3:碱的通性有那些
具体如下: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溶液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CO2+Ca(OH)2==CaCO3↓+H2O)
3、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H2CO3+Ca(OH)2==CaCO3↓+2H2O)
4、碱溶液能与盐发生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例如:Ca(OH)2+Na2CO3=CaCO3↓+2NaOH)
5、碱溶液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HCl+NaOH=NaCl+H2O)
根据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可分为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在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属于可溶性碱;氢氧化镍、氢氧化钙属于微溶性碱;其他的属于不溶性碱,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
篇4: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碱的通性》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了解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基本操作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思想教育:结合本市的.烧碱生产和应用对学生进行国情、市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进行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镊子、表面皿、平底烧瓶、滴管、单孔塞、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其它:小气球。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氢氧化钠是__色__体。__溶于水,溶解时放出__。
2.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__水分,而__,所以它可以做为某些气体的__。
3.氢氧化钠有强烈的__性,所以它又叫__、__、__。
附2:课堂练习二
4.下列气体中,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
A.H2 B.SO2
C.CO2 D.HCl
5.用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在 [ ]
A.天平的托盘上 B.滤纸上
C.小烧杯内 D.试管中
6.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
A.浓硫酸 B.火碱
C.水 D.浓盐酸
7.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NaOH→Cu(OH)2__
(2)NaOH→Na2CO3__
(3)NaOH→NaCl__
8.盛有盐酸、水、氢氧化钠的三瓶无色液体,请选用一种试剂将它们区别开。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白 固 极易 大量的热
2.吸收 潮解 干燥剂
3.腐蚀 烧碱 火碱 苛性钠
4.A 5.C 6.B
7.(1)2NaOH+CuSO4=Na2SO4+Cu(OH)2↓
(2)2NaOH+CO2=Na2CO3+H2O
(3)NaOH+HCl=NaCl+H2O
8.紫色石蕊试液
附4:随堂检测
一、填空:
二、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NaOH+SO2__
2.NaOH+H2SO4__
篇5:常见的碱,碱的通性试题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试题
中考化学知识点:酸与碱的通性
对于酸与碱的通性知识,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提供的内容学习哦。
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通过上面对酸与碱的通性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化学知识点的学习。
中考化学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
下面是对生活中常见的盐的介绍,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
生活中常见的盐
(1)氯化钠(NaCl):①俗名:食盐。②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存在于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③用途:a、调味品,b、配制生理盐水,c、工业原料,d、工业上用来做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e、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等。
(2)碳酸钠(Na2CO2):俗名:纯碱、苏打;用途: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
(3)碳酸氢钠(NaHCO3):俗名:小苏打;用途:在食品工业上用作食品添加剂,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4)碳酸钙(CaCO3):它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用途:用作建筑材料及补钙剂。
以上对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知识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对生活中常见的盐知识的讲解可以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哦。
中考化学知识点:盐酸的性质及用途
同学们对化学中盐酸的性质及用途知识还记得吧,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哦。
盐酸的性质及用途:
化学性质: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b。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c。与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反应;d。与碱发生中和反应;e。与AgNO3发生复分解反应。
用途: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以上对化学中盐酸的性质及用途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哦,加油吧。
中考化学知识点:硫酸的性质及用途
下面是对硫酸的性质及用途知识的内容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老师的讲解吧。
硫酸的性质及用途:
化学性质: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b、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c、与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反应;d、与碱发生中和反应;e、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
用途: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和金属除锈等。
以上对化学中硫酸的性质及用途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化学知识点:粗盐提纯
对于粗盐提纯的方法知识,我们做下面的内容讲解,希望给同学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粗盐提纯
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粗盐提纯时,把粗盐溶解在水里,经过过滤,把泥沙等杂质从食盐水中除去,然后再通过蒸发结晶,得到食盐晶体。
粗盐提纯中需要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酒精灯、蒸发皿。
通过上面对化学中粗盐提纯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中考化学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
下面是对盐的化学性质知识的讲解,希望可以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哦。
盐的化学性质:
盐与金属反应生成另 一种金属和另 一种盐;如Zn+CuSO4==ZnSO4+Cu。
盐和酸反应生成 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如:BaCl2+H2SO4==BaSO4↓+2HCl。
盐和碱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 种碱;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盐和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如:NaCl+AgNO3==AgCl↓ +NaNO3。
以上对化学中盐的化学性质知识的精讲,相信一定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哦!
篇6: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牧业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发达的工矿业和农牧业
篇7: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义。二是学生通过参与几个探究实验、交流教师提供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揭示植物蒸腾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吸收作用”相联系;二是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联系;三是与“叶的结构”相联系;四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
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因本节内容量较大,探究活动须课前完成。
2.学情分析
在前知识方面,学生对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比如生活当中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森林中感觉空气湿度大等。在七年级上期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同学们对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具体到植物给环境带来上述影响的原因,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何种结构来完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相当部分学生拥有数码相机和使用相机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简单的PPT的能力。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看,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图片、探究实验(尤其是自己有亲身参与的)特别有兴趣,容易调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难点
(1)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2)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及参与其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和教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
按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活性、实践性的知识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前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知,经过讨论、交流建构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课堂练习,在实际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后,及时进行小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同环境保护的思想,获得情感的升华;通过构建概念图,再重新认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按小步骤,快反馈的要求,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在活泼、趣味的课堂中,锻炼思维能力,有效地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演示、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阅读、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提前准备
实验1.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0页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要求及P92页“思考与练习2”的内容,对两个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组别 水分 的量 时间 | A (叶未处理) | B (叶下表面处理) | C (叶上表面处理) | D (无叶) | 环境温度 |
上午9:30时(实验开始时) | |||||
上午10时 | |||||
上午10:30时 | |||||
上午11时 | |||||
上午11:30时 |
实验2.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4页活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要求,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置光照条件为光照充足和部分遮光(遮荫)的对照实验,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记录表1
条件 水分 减少量 组别 | 光照 充足 | 部分 遮光(遮荫) |
第一组 | ||
第二组 | ||
第三组 |
记录表2
条件 红色茎 高度 组别 | 光照 充足 | 部分 遮光(遮荫) |
第一组 | ||
第二组 | ||
第三组 |
注:上述两实验,教师要先确定两个小组,对其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实验的科学、有效。在上课前,要先检查班级同学的完成情况,教师要对班级完成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组要心中有数,作为课堂中的课程资源备用。另外,可将完成得较好的小组的活动材料,在教室的适当区域进行展示。
2.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导入新课 | 1.复习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引导同学们思考:植物体通过吸收作用吸收的水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还有何用途呢? 2. PPT呈现以下内容: (1)一株玉米在完成生活史的历程中,所吸收的水量以及在其体内所保有的水量。 (2)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图片。 引导同学思考: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展示课题:植物的蒸腾作用,并板书 | 1.回忆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并初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阅读、观察PPT所呈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明确思考问题的中心。 | 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 |
2.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 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1.思考: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 2.引导同学分析对比A组与D组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注:(1)提示观察思考顺序,①塑料袋壁的现象;②容器内的水量变化;③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④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⑤水分是通过何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壁的;(2)可提示同学们回忆“叶的结构”;(3)此处若有同学对实验过程有疑问,须说明,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提高实验科学性的措施。若无,则在课堂小结时说明。下同;(4)视学生探究活动情况,播放视频“植物的蒸腾失水”。 3.要求学生对比思考:展示实验与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1.防止水分直接从液面蒸发。 2.得出:①A组塑料袋壁上出现明显的液滴(水分);②A组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③容器内水分通过植物体散失;④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⑤水蒸气; 3.反思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 1.以学生自身的案例,让同学进行对比,发现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同学的思考。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切入。 2.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
3.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①,形成蒸腾作用概念 | 引导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的关键词,并板书。 | 1.得出概念关键词: 水分运动方向:由植物体内到植物体外; 水分形式:水蒸气 水分出口:气孔 本质:水分散失 2.形成概念: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是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 | 1.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概念进行分解,有利学生把握。落实教学目标。 |
4.阅读教材,再识概念。 |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本P91页第一段的内容,并要求同学注意限制性的词语。 2.提问: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了,如何补充? 注:可提示学生回忆“吸收作用”。 3. PPT展示“水分吸收与散失的途径”图片 | 1.阅读教材并,圈出关键词。 2.学生思考后得出: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由茎到达叶,以蒸气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作好笔记。 | 1.回归、体会教材,提升学习成果,强化概念。 2.拓展、延伸,完善概念,并以图片加以强化。 |
5.课堂练习 | 1. PPT出示练习 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由调节 A.植物体生命活动需要水分的量B.光合作用 C.植物体叶的多少D.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2.引导学生回忆“实验一”装置所处的条件,阅读教材中二处“在温暖、有阳光”,思考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中讨论的第2题。 | 1.回答问题 2.思考问题 | 1.运用概念,加深理解。 2.合理运用教材,让学生重视教材,形成细心阅读和体会教材的习惯,并转入下一小节的.学习。 |
6.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 1.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引导同学分析A、B、C、D四组实验结果中水分减少量的差异,要求学生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思考与练习2” 问题1-3。追问曲线I代表装置C、D说明什么? 2. PPT展示不同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数的数据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得出结论后,PPT展示植物气孔分布的一般规律,并板书。 3.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引导同学分析9:30-10时、10-10:30时、10:30-11时、11-11:30时四组实验结果随温度变化的差异,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蒸腾作用与温度的关系表,以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4.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 引导同学分析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解决“思考与练习2” 问题4。出示蒸腾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以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注: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表达。对有延伸问题的同学,可提供一定的方法,在课后验证。 | 1.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1)曲线Ⅰ代表装置C、D的质量变化,因为这两装置几乎没有发生蒸腾作用;验证了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完成。 (2)曲线Ⅱ代表装置B,曲线Ⅲ代表装置C; (3)叶的上下表面气孔的数目是有差异的; 得出:气孔(叶片)的数目会影响蒸腾作用。 2.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1)陆生植物一般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气孔数,水生植物一般上表皮气孔数多于下表皮气孔数;(2)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 3.学生观察分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蒸腾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4.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蒸腾作用随着光照的强度增强而增强。 | 1.课内外结合开展探究提高效率;大胆创新,改进实验设计。组织综合性探究,提高探究能力、读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表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2.树立生物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因教材中的“建议活动”难度较大,且趣味性较差,所以采用探究活动与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
7.课堂练习及小结② | 组织学生完成“思考与练习1”,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小结,并板书。 | 完成练习,做好笔记。 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叶片(气孔)数目、温度等,并明确其影响关系。 | 运用概念,及时小结,落实教学目标。 |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 1. 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所得的数据。要求同学们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注:观察学生反应,适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夏天洗脸、游泳时的感觉凉爽)及出示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使叶面温度降低。 2.学生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2),并解释现象出现的原因。 | 1.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面的温度 2.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够促进对水的吸收,同时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1.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述能力 2.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历的事实(或视频),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弥补教材的不足。 |
9.课堂练习及小结③ | 1. PPT出示练习 (1)下列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降低植物体的温度B.促进根从土壤吸收水分 C.提高空气温度,调节气候D.促进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 (2)植物体能把根部吸收的水分不断地运输到顶端。其动力主要是来自() A.根的吸收作用B.茎的输导作用 C.叶的蒸腾作用D.叶的光合作用 2.引导同学归纳蒸腾作用意义,阅读教材P92页内容,并板书。 | 1.完成练习。 2.阅读教材,做好笔记,在教材中划出关键字句。 | 1.运用概念,及时反馈。 2.回归教材,让学生重视和用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
10.认识蒸腾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同保护环境 | 1.播放视频“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及夏天人类在树荫下活动场景的图片,要求同学们思考,若是没有了绿色植物,上述的场景将会变成怎样? 2.播放“沙尘暴”视频,引导同学们认同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 观看视频及图片,思考,并发表感想。 | 对比播放,给同学们以强烈冲击,让学生认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
11.课堂小结④ | 引导学生构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 画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 理清知识体系,形成概念,巩固学习效果 |
12.作业 | 同步训练中的部分练习 | 巩固和检测学习效果 | |
教学预设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交流讨论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结束后,应重点反思以下问题:
1.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关注多媒体展示的环节,尤其是学生展示环节的控制、引导?
2.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以及因探究活动而衍生出的新问题,该如何合理利用以及引导?需特别注意学生探究活动中数据处理的方法,控制误差的措施。
3.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的理解?
4.习题选择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及反馈效
篇8: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教案二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教案二
篇9:酸和碱的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教学设计
sunyafei88.8 的博客一曲潇湘,漫卷忧廊;怡红阁下,桃蕊暗香;兰馨莲素,谁为吾伤;香消玉殒,且话凄凉;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 初三化学 第十章常见的酸和碱 作者及工作单位 孙亚菲 董村中学 教材分析 1、本章的容量大,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之一。在认识了酸、碱、盐三大类物质之后,就基本上认识了全部无机物质。学习本章以后,学生可以尝试对物质(主要是无机物)进行比较细致的分类,而且有能力系统地研究和归纳各种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转化,可以初步总结出一些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了解制备某些物质的一般方法。
2、比较系统地学习酸、碱和盐三大类物质,研究各类物质的性质,对照它们在组成上的特性,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最基本的化学原理。
3、本章将有许多化学实验,以探究或研究物质的性质,这些实验尽管大多是试管实验,但很多实验现象为实验结果的分析提供了依据,所以要认真去做每一个实验,并且尽量要让学生去亲手实践。
4、酸和碱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到了不少,如盐酸、硫酸、醋酸、熟石灰、烧碱等。在本章中,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分类研究它们的组成和性质,最后综合研究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将研究的结果运用到物质的鉴别、分离、提纯等实验中(或化工生产中)。
学情分析 学生积极活跃、善于思考,喜欢动手实验是这个班的特点;本节内容就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的精神,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了解酸和碱的特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③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 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温故知新
2情境导入
3观看视频
4实验分析
1、我们已学过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化学性质?
2、我们又学了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化学性质?
我们已经学习了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如果把它们两者的溶液混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解说
〈实验〉
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②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③与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1都能和金属反应
2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
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获得新知,增强了求知欲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辅以举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归纳相同的部分,便以理解后面的中和反应的定义。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课上所学知识能密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形成了想把前面的知识也投放与社会的理念。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酸遇紫色石蕊变红,遇酚酞不变色。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碱的化学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遇紫色石蕊遇见变蓝,与酚酞变红。
2,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气氛良好。学生积极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很强。
学生对实验的观察非常的仔细认真,一些微小得地方都不放过,对实验的记忆也很强,实验教学还是不错的。
学生过于对微小的研究而忽略了重点。
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为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兴趣班而设计的。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有关碱的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课体现出从“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
同时,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对CO2和NaOH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很多精彩的方案。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如何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并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赞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真正扮演好“老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的角色,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当然,此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超时10分钟,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而造成超时。
篇10:混合碱的教学设计
混合碱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12×3+15×4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40×2-15×540÷2+15÷5
②50÷5+8×550+5×8+5
2.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28×2-45÷5①求积②求差③求商
(2)84×3-98+2①求和②求差③求积
(3)90+56÷2×3①求积②求和③求商
篇11:七年级生物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表达交流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位置属于 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则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学生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 ,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角色扮演:安排几位同学在讲述食物链内容之前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即生动有趣,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在复习了前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引出前两者的关系——捕食关系,起到很好的承前起后的作用,学生印象深刻,从而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生态系统的概念 | 1、结合影片中旁白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2、说出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讨论说出自己所知生态系统 | 1、结合同学们谈旅游时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向往,引入影片(美丽的大森林)一起进入向往的大森林,优美的景色配合充满诗情画意的读白,使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2、引导:这张网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沙漠(出示图片)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引导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与不同环境相适应,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地球上有哪些不同生态系统? 提示、补充:校园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 | 1、说出森林里的动植物(草、猴、鸟蜘蛛、爬行动物……) 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和周围的环境构成的。 2、讨论、发言:植物自己制造有机物(光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需要植物提供营养来源。 答: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 3、看影片后说出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4、做练习 1.看角色扮演(森林里的故事):六名同学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草 兔子 狐狸 虎 细菌 真菌。 观后回答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老虎吃其他动物,等等。 2、做练习 | 1、看图 引导:生态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包括哪些基本成分?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一片森林里除了树木,还包括那些成分? 补充,例如还有真菌(蘑菇)和细菌。 2、引导:谁能说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他们是怎样养活自己的? 问:在森林里,每一天都有动植物死去、但他们的尸体并没有堆积如山,这是谁的功劳? 3、播放与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一一对应的三段影片。 总结: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属于生物因素。而环境属于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 4.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练习,说出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课件) 1、我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真菌、细菌这些生物因素依据其发挥的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呢?相信看了下面的表演,大家就会找到答案。 2、如果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说明食物链的连接形式,注意事项。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下面几种生物。(课件) |
食物网 | 3、(连图)25页。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充分讨论,结论:许多生物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影响。 | 3、我们刚才连接的两条食物连,关系都很简单,但在真正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关系复杂。请看书P25页,用食物链把这些生物连起来。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引出食物网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如果蛇的数量减少会怎样? 总结: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1.讨论结果: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天敌也会增多,兔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回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回答: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 1、提供资料: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兔的数量是否会无限增加? 提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不断在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2.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总结:这个例子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
总结 知识 | 总结本节的四个知识点,板书 | |
环保教育 |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搜集的资料(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 2、阅读,回答: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3、把全班发言整理、落实成文字,向全校发出环保倡议。 例:尽量购买可以“回收”的商品,减少垃圾污染;商店购物拒绝不必要的塑料袋,把塑料袋多次使用。 尽量用可充电电池,少用普通电池把旧电池回收,切勿丢在郊外、海里、街上…… | 1.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例子? 2、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继续举例:日本的水俣病 农药DDT,4、50年后危害到南极企鹅 总结:这些例子都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珍惜环境吧! 3、引发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的保护生态环境? |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内容多,时间紧,需要课前充分准备,对一些术语讲授时要注意准确性。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按照事先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事谈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突出了情感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需改进。因为本节课信息量很大,知识点又多,学生容易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如课本上画食物链的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对于食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学生可能未完全理解,某些讨论活动教师未完全放开。如果延长为两个课时,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本课学习充分证明学生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表演的惟妙惟肖,今后应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挥。
八、个案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环保教育五个方面 ,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 和食物链、食物网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环保教育侧重于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以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直接让他们用一句话说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功能,是很困难的。反之让学生阅读教材,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满意的,但又放弃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先引导提问,之后播放与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一一对应的三段影片,之后学生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脱口而出,并且有了形象的记忆,效果很好。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该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仍然抓住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安排角色扮演(森林里的故事):六名同学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草兔子 狐狸 虎 细菌 真菌。
剧本:
课前准备好几种生物头饰 ,包括树、兔、狐狸、老虎、细菌、真菌(蘑菇),六位同学上场,每人扮演一个角色,
旁白:在一片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有活泼的小兔子,狡猾的狐狸,凶猛的老虎……,你们看,他们来了。
小草边唱边出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充满热情)我是小草,我长大需要水,需要空气,太阳公公每天照的我暖洋洋的,我可以自己制造营养,我所制造的营养物质,不仅能养活我自己,而且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我是快乐的(面带悲伤)但是我也有伤悲。
兔子蹦跳出场:(快乐状)我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但是我的嘴可谗了(面对草)这绿油油的小草正合我意,我要把你吃掉,我是草食动物。
狐狸左顾右盼的出场(狡黠,悄声)我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我要生存(面对兔子)正好这是一顿美餐,我要把你吃掉。
老虎:别在那狐假虎威了,我才是森林之王,我要把你们统统吃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充满热情)我是小草,我长大需要水,需要空气,太阳公公每天照在我身上暖烘烘的,我能利用这些光自己制造营养,我所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
兔(惊恐状):不好了,老虎来了,快逃啊。
真菌、细菌(搀扶出场)我是真菌,我是细菌。
细菌:你们能看见我吗?其实我很小,你们是看不见的,但是我无处不在。
真菌、细菌:(得意状):别看我们微不足道,但我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面对其他生物)我们能把你们的尸体分解,供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摇头叹息)你们的尸体,将会堆积如山,你们还有生存空间吗?
通过角色扮演,并加以多媒体课件配合,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的简单易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掌握了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观后学生轻松的回答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食物链的练习也做的很好。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让学生把食物链连成食物网,继续巩固食物网的概念,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篇12: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建立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资料区;问题讨论区;成果展示区和信息交流区。
资料区:(1)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在网页上
问题讨论区:(1)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
(2)如何预防和适应近现代气候变暖的形势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后放在网页上的讨论区
成果展示区:(1)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放在资料区
(2)可将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区及讨论区的内容)通过讨论后制作成图表、小论文、谩画、演示文稿、动画等。
说明:学生分小组选择制作其中一种作品
信息交流区:将收集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内容在本区交流。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过程中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资料如气象日等放在本区作交流,作为知识的扩展。
上面制作网页是在课前完成,并作为本章开放性考查内容,作品可在课后作修改。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篇13:初三化学下册《酸的通性》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下册《酸的通性》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酸的通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
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引言】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板书】酸的通性
【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板书】
HCl
H2SO4
H3PO4
HI
H2SiO3
H2SO3
HF
H2CO3
HBr
H2S
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
【讲述】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板书】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演示】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小结】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板书】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演示】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
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生:生成的是氢气。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板书】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讲述】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从左到右,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篇14: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关于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课题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③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教学
★ 化学氨铵盐说课稿
★ 《氨》的说课稿
★ 化学教学计划
★ 常见的碱教学反思
【《第四节碱的通性》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刍议 论文2022-05-17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2023-04-22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2023-09-17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2022-10-13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2023-05-11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2022-11-13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2022-04-30
初中化学方程式反应现象讲解2023-03-04
酸的通性说课稿2024-04-21
化学的教学设计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