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煎饼散文

时间:2022-10-02 07:38: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外婆的煎饼散文(共12篇)由网友“Abrasax”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外婆的煎饼散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外婆的煎饼散文

篇1:外婆的煎饼散文

外婆的煎饼散文

南宁的阳光早餐有煎饼卖,特制的煎锅。煎出来的饼皮也是黄灿灿、香喷喷的,夹一根香肠,喷上番茄酱。咬上一口,软香绵口。每次我上街都是手捧着一个纸袋,毫不淑女地大口咀嚼着。每每到这个时候,脑海的思绪也漫延开来……心里酸酸地说,外婆,我想你了,你做的煎饼比这个好吃多了……

外婆的样子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她那时身体健康,一头黑油油的头发,皮肤是小麦色。身材适中,有一双灵巧的手,那双手为我烙了此生难忘的煎饼。

八岁那年,我的父母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争吵和打闹后,终于劳燕纷飞。母亲得到了我的抚养权,但马上就送我回了乡下外婆家,并且说很快会来接我。母亲一步三回头地看着我和外婆,泪流不止。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呼呼的北风夹杂着冰冷的雨,让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寒冷。那时的我,早就目睹了高大的父亲的咆哮,母亲从一开始的温婉和隐忍到反抗和对打,乌烟漳气的家庭给我的感觉是冰冷和无奈。我倔强地不去看母亲远去的,孤寂和不舍的背影。我紧紧拉着外婆的手,把头贴在她散发着淡淡香皂味的布衣里。外婆的手粗糙有力,像一把钳子夹着我的手。半响,外婆才说:“走,外婆烙煎饼给你吃。”

“我不吃”我突然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我憋了一肚子的泪水终于像决堤的海奔涌而下。外婆不再说话,拉着哭哭啼啼的我来到了厨房。厨房不大,很整洁。摆在中间的饭桌上放了好几个碗。外婆让我坐在了一张椅子上,她就忙开了。

外婆点燃了柴火,不是很大。把锅烧热,先倒了点油,拿起一块布把油抹匀锅面。然后拿起一盆调成了浆糊的粉糊,取一块,按时针方向往里抹圆圈。外婆把柴火抽出来一些,让火更小些。没多久,只见外婆左手轻轻一揭,一提,一张饼皮做好了。然后外婆又放入一个粉糊。我开始是抽泣着,想引起外婆的注意,但我很快发觉,外婆根本没空理会我。只顾着烙一张张的饼皮,仿佛在做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时间一分一分钟过去,我忘记了哭泣,当我的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时,外婆回过头,看着我笑了。霎时,我有几分的错觉,母亲眉宇间和外婆太相似了。外婆把一张饼皮摊在一个盆子上,放在饭桌上。我才注意到,桌子上的几个碗里,有的装着鸡蛋扁菜丝、有的装着豆腐干丝、有的装着豆芽、猪肉丝和胡萝卜丝。每样都炒熟了,颜色各异,非常好看。外婆把菜一样拿一点放在饼皮上,卷成鼓鼓的长条递给了我。我泪眼汪汪地看着外婆,一股无比诱人的香味横冲直撞,毫无阻拦地穿透了我的心田,我不由地猛吞了几下口水。终于,饥饿战胜了倔强的我,我拿过煎饼,张大了嘴咬,顿时,一股油而不腻、绵软可口的味道,迅速霸占了我刚才还几乎塌陷的世界。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煎饼成了我一生中吃到的最好吃的美味,在我幼小的心灵,这远远胜过了所有语言的安慰。这一晚,我吃得好饱,睡得也很香。

从此,外婆的煎饼俘虏了我,也许,当时我太小,根本不会对母亲的绝情有太多的憎恨。总之,每隔一天,我就能吃到我永远吃不厌的煎饼。外婆话不多,但她慈爱的眼神和温柔的烙饼的动作让我感觉那么踏实和温暖。有时,外婆会和我说起过世的外公也很爱吃烙饼,还有母亲,在小的时候,只要闹别扭,外婆就什么也不说,去烙煎饼,母亲就会破涕而笑。长大后我才明白,我陪外婆的那段日子,想必也抚慰了她孤单寂寞的日子。煎饼,已经不单纯是饼那么简单,里面还卷着深深的思念和温馨绵长的回忆。

一年后的一天,母亲来了,因为我已经耽误了一年的'课程,母亲安顿稳定了就来接我了。外婆怎么也不肯答应跟我们走,她烙了差不多一个晚上的煎饼,丝毫不顾母亲再三强调城里有。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拉着我上车了,我趴在后窗看着身影渐渐模糊,站在小坡上挥手的外婆,她的身影显得那么赢弱。我没哭,紧紧咬着嘴唇,手里紧紧抓着外婆烙的,香喷喷、热乎乎的煎饼。

从此,我就生活在了陌生的大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到处是拥挤的人群,空气是我最讨厌的混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非常想念乡下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那初升的朝阳,那天边的晚霞,还有湛蓝的天空那么飘逸的云彩,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纯静和安然,简单和安宁。虽然和外婆住的是简陋的瓦房,但那里有我熟悉的温暖的气息,还有我最爱的煎饼。在城市虽然住着宽大的房子,但给我的只是空旷。母亲永远有忙不完的应酬,每天都衣着光鲜地出门,很晚才回来。每天接送我上学的是司机和保姆,甚至有同学以为他们是我的父母亲。更别说节假日带我去公园玩,去看电影。在母亲的眼里,只要让我生活好,吃得好,穿得像小公主似的,就是对我最好的补偿。但她不会知道,我要的只是简单的陪伴,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也好。可母亲连半分钟也分不出来,她太忙了。

我无数次想像,外婆没有了我的陪伴,她孤独一人在院子坐的情形。一定很寂寞,她会不会想我的时候就烙煎饼吃呢?岁月是无情的,外婆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了她。我们是她唯一的亲人,却远隔千里。外婆不愿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乡下,母亲不愿意放下城里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回到家乡。人生就在这么多的无奈和悲伤中度过,但在我的记忆中,外婆从来没在我面前抱怨过什么,就算是当年如何倾尽家中所有,供母亲去城里读书,如何辛苦也没有说过半句。外婆只说母亲在小时候是如何的美丽调皮,是如何爱吃煎饼。在外婆的记忆中,母亲是永远的那个小女孩,是她一生中最爱护的女儿。

我十二岁那年,外婆病倒了,很严重。我迫不及待地吵着叫母亲回去,在内心深处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回去看外婆。终于,我站在了外婆的房间外,房子早已年久失修,有着一种阴冷的陈腐气味。母亲拿钱回来盖房子,外婆不愿盖,说住不惯。外婆睡在靠窗的床上,本来就不是很强壮的身体,让病魔折磨得只有骨头了,眼神焕散,已是油尽灯枯。嘴里若有若无地发出痛楚的呻吟。母亲进来看了几分钟,就走出去了。外婆看到我,眼里有了少许的光彩,动了动嘴唇,我走过去,听到她气若游丝的声音:“你怎么回来了,吃了饭没有。”瞬间,我的泪狂流下来。我握住了外婆的手,这手曾经是那么温暖有力地牵着我,此时是那么的无力。“要听妈妈的话,外婆老了,不能再烙煎饼给你吃了。”我拼命地点头,擦了一把泪水,脸凑到外婆跟前,闻着她身上熟悉的气味,这气味在几年前让幼小的我那么欢喜和安心。可现在,我几乎能感觉到外婆正渐渐离我而去。第二天,外婆在临终之时,瘦骨嶙峋的手拉着我,嘴里喃喃自语,我听不清她说什么,只知道流泪、流泪,还是流泪。

从此,那绝美鲜香的煎饼占据了我整个童年的记忆,因为它达到了一个与情感交融的顶峰,在我最感到阴暗的童年时光,如一道闪耀的金光,覆盖了所有的痛楚。这不仅仅是要吃煎饼那么简单,还是一个孩子和老人的相依相靠。外婆、煎饼,成了我永恒的记忆……

篇2:煎饼散文

煎饼散文

从三十到初一,大哥一家说是回来过年,其实没有呆上一整天的时间。来去匆匆的,带回来的是山珍海味,好酒好茶,我给他准备的却是微不足道的小城特产:煎饼、小米。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道大哥爱吃煎饼,我们做弟弟妹妹的,每有人去他家都会捎去几包。这次过年,二嫂也准备了十包,当我把包裹好的盒子递给大哥时,他幽怨地说:“本来以为回去会轻松些,哪知道比来时拿的还要多,就我一个人吃,阳台里还有不少呢。”

与大哥的爱好正好相反,有的时候我宁可饿着,也不去吃煎饼,尤其是当年农家自摊的,厚厚的,粗粗的,特别有筋道,有嚼劲的,甚至还会有些酸味的煎饼。说起来是因为一九八四年后到了镇上读初中,那时候的物质很匮乏,走读的学生是需要从自家带着中午饭的,大多时候就是煎饼卷白糖,煎饼卷芝麻盐等,成年累月的都是这个食材,时间长了,每听到上学要带这个,就会反胃,烧心。及至大姐隔三差五的给我烙几张饼带着后,才结束了这种痛苦的感觉。

其实,小的时候还是非常喜欢母亲烙煎饼的感觉的。母亲先把玉米馇子泡好,煮好,然后将生的熟的馇子用一比一的比例混拌在一起,装到铁皮水桶里,去村里的加工厂磨成糊状。这项体力活,最早是姐姐们两个人一只一只桶抬着去磨,后期是二哥挑着两只桶去磨。我上高中后,家里的孩子只有我在留守,当我挑着加工好的两只桶,一路上坡,两百多米的距离一口气挑到家里时,看到母亲想夸奖却不说的时候,总会升起一股骄傲的情绪。我们去加工的同时,母亲会在家支鏊子,准备柴火。后期家里西仓房的进门右手处,就成为了固定的摊煎饼的地方。

挑回去的磨好的煎饼面子,母亲早就准备好了一个面盆,一个油盆和一张用来抹油的油抹布。点上火后,待鏊子热了,首先用油抹布擦一遍鏊子,舀上一勺煎饼面子倒在鏊子中间,用搂耙均匀地摊开后,再用刮板反复地将其抹平,以便烙出的煎饼薄厚一致。看到煎饼的四周都向上翘起的时候,多会在某个边缘处用刮板粘两下,更方便把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来了,一张张的在煎饼筐里铺满。这时候,左邻右舍的婶子,嫂子们多会来帮忙。几个姐姐未嫁时,也会伸一下手。这里边大概属三姐的手艺是最好最快的吧,毕竟她为了学摊煎饼,付出了肚皮被烫坏的代价。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里都会有至少五口人,我们家最高峰的时候加上雇工,大概有十七八口人吃饭。因为煎饼好保存不易变质,方便,只要用刷箸醮着水均匀地轻掸,叠起来就可以食用。吃法的多样性,也可与任何菜品百搭,所以成为农家农忙时主食的首选,毕竟简单的炒个菜就可以卷着吃了。如果到了秋收时节,菜也来不及炒,直接来个煎饼卷大葱,抹上自家制的大酱也能混饱肚子。

那时候,虽然不爱吃煎饼卷白糖,但是知道家里在摊煎饼,放学后不会贪恋与同学们在路上的`游玩,早早地向家里奔去,到家后甚至连自行车都来不及放置好,粗暴地往墙角一靠,奔到母亲身边,拿起母亲早就准备好的油煎饼,一口气吃上几张。如果是早春,配几缕韭菜,几棵鸡蛋,母亲烙就的松松软软的韭菜盒子,就是非常美味的一顿晚饭了。

九三年上班后,母亲辗转治病,及至去世,家里的鏊子处,再也没有烟火燃起。婚后,生活条件渐渐地好了起来,煎饼就慢慢地淡出了我们家的餐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姐家重新支起了鏊子烙煎饼,而加工的煎饼面子也因为工艺的改进比往昔细腻了许多。如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依然顿顿饭离不开煎饼,亦不喜吃机器加工出来的煎饼。每快食尽时,便会打电话给二姐,让她准备好,我去取回来捎给他。甚至有的时候,听说二姐摊煎饼,还会缠着我拉着他回到二姐家,只为吃上几张刚刚从鏊子上叠出来的煎饼。这时候,二姐多会为父亲来个家酱鸡蛋炒辣椒,只是不知道父亲还能吃出来母亲那个曾经的味道么?

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就像母亲手下的煎饼,和那道最搭的家酱鸡蛋炒辣椒,留给父亲的会是什么样的回忆呢。

篇3:外婆的煎饼作文

外婆的煎饼作文

小小的厨房里,小小的煎饼里,有着深沉的关爱,我爱外婆的煎饼,但我更爱外婆。

那张小小的煎饼中蕴含着她辛劳的汗水,表达着她对后辈的疼爱,她的所有情感全集于这一张小小的煎饼,她每天早上送给我们,我的煎饼,我的外婆!

自我懂事起,老家中总是飘着淡淡的葱花香味,外婆自己用心做的煎饼可是被很多人称赞的。厨房就像她的舞台,手脚麻利地打好鸡蛋倒入油锅中,“噼啪”作响等至发出清香,再把葱花、红枣等放到被炸的金灿灿的煎饼上作点缀,外婆的煎饼就做好了。每天清晨全家人都吃着外婆做的煎饼然后各自上班,上学。多少个日夜外婆即使身体不舒服也仍然在天亮前起来,十几年了,这也似乎成了她的一种习惯。

在小学升初中时我很少能再去外婆家,早上也是匆忙吃几个面包赶去学校。外婆看见疲惫又清瘦的我,又决定每天早晨给我做早餐。于是我每天都在外婆所按的门铃中惊起,一开门我就看见头发凌乱、疲惫而苍老的外婆,她却微笑说:“快吃吧,趁热吃,等会还要赶着上学呢!”然而我却不知道那段时间,外婆的高血压日益严重,还整晚睡不着觉,而她却依然坚持每早给我做早餐,送煎饼,照料家中的事情。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给外婆看,外婆显出从未有过的.欣喜:“哎,你考上了真好,真有出息,有出息!”

我长大了,外婆老了,走路也须慢慢的,她的背也日益更弯了,我很怕外婆的脸贴近地面,那将是她人生的句点了。年迈的外婆总爱坐在窗前发呆,看着窗外似乎在盼望着什么,每次见到我们回来,外婆总会格外高兴地说:“回来了,外婆给你做煎饼吃。”我见她蹒跚着走向厨房,用颤抖的手拿起工具,我心不禁抽搐了,外婆真的老了。她拿着烧糊的煎饼给我,我百感交集地接过说:“好吃,外婆真厉害。”外婆用老树皮似的手抚摸着我的手说:“傻孩子,糊了,你还说好吃,我老了,不中用啰。”那一刻,我忍不住抱着瘦弱的外婆轻轻微笑,我多么希望时间能慢一点,让她停留在这个时候。唯有那天的煎饼不再是平日的香甜,而是有着苦涩的味道。

每次出游时,我都会买各个地方有名气的煎饼,虽然好吃,但总不是外婆做的那个味,总觉得少了什么……

现在,我明白了,外婆的煎饼里有她的用苦良心,有她对后辈那份无私的爱!小小的煎饼里有外婆对我无尽的关怀、期望……在泪水模糊的视线中,我又似乎看见外婆在小小的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篇4:外婆爱吃煎饼作文

外婆爱吃煎饼作文

“妮来,姥娘领你买吃头去喽!”

“我来了,我来了。”我一边说着,一边跑去抱住姥姥,“姥姥对我最好了!”

现在回想,儿时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快乐无忧。时光老人慢慢带走了这些美好,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说“你姥娘你姥娘,整天光想你姥娘吧!”妈妈总是带我去姥姥家玩。可是现在,姥姥身居青岛,想真实的见一面,是多么难得啊。写到这里,脑海中便渐渐浮现出姥姥的身影,那些与姥姥在一起的美好回忆。

刚放暑假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打算去看姥姥,我是如此的高兴,临走的前一晚都兴奋的睡不着觉。

早上醒来,发现阳光是如此的'温暖,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就连吹来的风也是温和的。看看天空,晴空万里,只有几朵白云。

吃完饭后,爸爸妈妈都在检查东西,妹妹在玩芭比娃娃,而我,对父母说了句“你们等我一下!”一溜烟跑出了家,奔进了卖煎饼的小屋。买了50元的煎饼,还热乎着里!抱着跑回了家。回到家,见他们都准备好了,我便迅速地换好衣服上了车。

一路上,我一直都抱着煎饼,中途妹妹要吃,我没有给她,还把她训了一顿,妹妹吓得也没敢说什么。

终于到了,姥姥在楼下迎接我们。我飞快地跳下车,抱着煎饼奔向姥姥。跑到姥姥身边,看到了那双闪着泪光的眼睛。

一下午,我都在睡觉,而且睡的特别安稳。

晚上吃饭的时候,一家人说说笑笑,只有姥姥不说话,只听着我们说,一直不停的吃煎饼,那袋煎饼一定特别好吃。

在青岛的那一个月,无非就是:起床、洗漱、吃饭、吃饭、吃饭、睡觉。却一点也不无聊,很充实。

一个月的时间飞快,该回家了,那天下了雨,闷热。

后记:这件事应该是两年前了,那时候刚上初中,那天晚上和姥姥聊了很多。

篇5: 煎饼飘香散文

煎饼飘香散文

“张家煎饼就是与众不同。”“一口咬下下去,那是松软酥脆,真好吃呀。”“张家煎饼放一夜不粘连、不变硬,更可口了。”小镇居民对张家煎饼的口碑相传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大街小巷。一时间,张家煎饼成了小镇居民的抢手货。煎饼摊前排起长龙,煎饼还没从鏊子上揭下来已被订走。张家煎饼一时供不应求。

张家煎饼由张家姐妹二人经营,其家在镇中心西侧临街,姐妹二人下岗,无事可做,利用自己的手艺,在自家门口支起一盘鏊子烙煎饼,边烙边卖。

有一次,正排队买煎饼,一中年男子骑车匆匆赶来,说他中风瘫痪在床的老婆想吃热煎饼,请大家帮忙。张家姐妹将两张刚揭下来热呼呼的煎饼叠好装进袋子递给中年男子。明确说不收钱,送给你老婆吃了。在场的居民向张家姐妹投去钦佩的目光。

今年夏天,天气奇热,坐着不动都汗流驯常对烙煎饼的张家姐妹来说无异于在火边烤,在热气上蒸,每天都大汗淋漓。整个小镇街头卖饭摊点纷纷涨价,而张家煎饼始终一个价。

有的居民没带钱照样拿走煎饼,张家姐妹从不记账的,居民什么时候想起就顺便带来。

有老太太、老爷子带孙子或孙女来买煎饼或赶集经过煎饼摊,张家姐妹就从鏊子上撕下一块热乎乎的煎饼递给孩子,孩子像吃糕点一样吃得津津有味。(附近居民如没空来买煎饼就打发放学的'小孩子去排队买,他们放心。张家姐妹上称、装包,交代孩子速速回家不要在路上贪玩,家里等着吃呢,于是,小孩子提着煎饼蹦跳着唱着歌回家了。

渐渐地,张家煎饼成了本地的名牌产品,那些走亲戚串朋友的,去外地上学的、打工的都要带上三五斤或十斤、八斤的以本地名牌特产向别人炫耀。

张家煎饼由本地h香逐渐香h到外地了。

刘梦得认为:只要有仙,不高的山就有名气了;只要有龙,不深的水就有灵气了;室主人品德高尚,他住的陋室也不觉得简陋了。张家煎饼本身就喷香好吃,再加上烙煎饼的主人张家姐妹和气、品德好,那么张家煎饼会E飘多远?香飘多久呢?

篇6: 老九煎饼散文

老九煎饼散文

我所居住的小区与本市一中只隔着一条街道,每天站在阳台上,一中的全貌尽收眼底。也是考虑到将来孩子读高中便利,于是在临近一中的这个花园小区购房。二十多年前的一中也曾是我的母校,不过那时还在旧址。而今新建的一中无论是地势还是外观,以及内部布局、建设都比以前我读高中时要大大改观,

一中校前是一条街道,学校前街道两旁是不允许摆摊设点的,当然这样的规定也是为了方便学子上下学。作为市重点高中,其生源大大超过同类的高中。做学生的生意是很赚钱的买卖,因此很多小商贩在临近一中的街道摆摊设点,我们小区与一中最近,所以每临近中午或者晚上放学的时间点,小商小贩就把街道两旁布置成“小吃一条街”,当一中大批学生涌出时,不怎么宽敞的街道顿时被填充满,交通在这一时刻几近瘫痪。为了避免这一放学高峰,我几乎很少在这个时间外出,再加上工作的原因,中午不需回家,也就避免了拥挤的场面。

前几天中午,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一个人不值得开火,决定下楼买块煎饼充饥。看看时间已经十一点多,这个时间还好,我知道一中是十一点三十放学,我这个时间下楼走出小区应该能在学生放学前买到煎饼。

虽然入住这个小区已经快三年,但小区前这条临时的“美食街”我还真没好好欣赏过。用目打量,还真是玲琅满目,目不暇接。有“盒饭”、“鸡蛋饼”、“炒冷面”、“烤面筋”、“煎饼”,甚至我还看到了“馅饽饽”……这居民区临时的美食一条街还真是名不虚传。仔细看了一下,卖煎饼的还真是为数不少,于是心里不禁嘀咕着哪家的煎饼味道更好呢。突然,“老九煎饼”几个醒目的大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我有些激动,难不成我眼前的“老九煎饼”就是传说中的“老九煎饼”?径直走了过去。

去年就听爱人说过“老九”其人。爱人是在骑行时结识老九的。后来熟悉了,关于老九的故事就听来很多。老九的职业就是卖煎饼。其实这也没啥奇怪的,煎饼作为一种大众主食,近些年来被很多人接受,价钱不高,且口感好,又极为方便,很受那些中午时间比较短促的上班一族的青睐。在这个小城比较繁华的街道或者商场、医院、学校门口都不会缺少卖煎饼的身影,多以年长的女性居多。当然也不乏像老九这样四十多岁的男性,甚至更年轻的。老九的煎饼据说是很有特色的,一般来说普通的煎饼以白面的居多,但老九的煎饼却有很多类别,什么黑米面煎饼、小米面煎饼、玉米面煎饼,甚至高粱面煎饼在老九那里都有。因此,据说老九的生意一直很好。

生意好是老九的传说之一,更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老九毕业于河北师大。这在二十年前的小城,一个河北师大的毕业生是相当了不得的。我读高中那会儿我们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河北师大毕业生。可这老九怎么会没去校园教书育人而是摆摊卖煎饼呢?这让我很是疑惑不解。爱人说老九是因为怕误人子弟才没去当教师的。我觉得这个理由实在有些牵强,即便不能教书,在学校来说还有后勤、干事啊这些位置可供他就职,完全没必要街边摆摊啊。因此我对老九毕业于河北师大这个“传说”满是质疑。爱人说这不是传言,而是事实,老九亲口说的。“河北师大毕业生,自谋职业卖煎饼”这就是老九的真实写照,小城的贴吧上也介绍过他,不信的话可以百度。我还半信半疑地百度了“老九煎饼”,还真是确有其人,但究竟为什么大学毕业生选择卖煎饼没有过多的介绍。

后来我又听爱人说,老九喜爱书法,钟爱骑行。上午卖煎饼,下午享骑行之乐。空闲时写大字,小城一些墙上的很多诗都是老九受邀撰写的,水上公园墙壁上的诗也大多是老九写的。我还真的特意去水上公园的墙壁上看了那些诗。诗是唐诗,字体或楷书、或隶书、或草书。字刚劲有力,如行云流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墙上的字与墙下的樱花遥遥相应,美不胜收。我一直都很钦佩那些写得一手好字的人,看了老九这些字,心里对他的敬重陡然而增。

难不成你就是传说中的老九煎饼?我一边仔细地打量眼前正在忙碌的主人,一边询问。

哈哈,是我。老九抬起头,留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像是对我的问话颇为满意,也对“老九煎饼”这个称谓颇为自豪。老九中等个,偏瘦,但看上去很健康,面部表情很自然,眼角有细纹,上扬的嘴角,一看就是一个很豁达很乐观的人。有的人你不需要过多接触,只从他的眼神便可断定他的品性,老九是那种很有眼缘的人。

生意好吗?我问。其实从他一直忙碌来看,生意一定是很不错。

嗯,挺好的。我以前在路北医院那块卖煎饼,女儿来一中上学了,我也就来这里摊煎饼了。老九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

我想要一块高粱面的煎饼,我说。如果你很忙,我不介意等一会。其实,我心里是想解开早就存在的疑问,所以尽量套话。

那可要谢谢你,这个时间要放学了,一会一中的学生就出来买煎饼,他们中午一共才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一中学生太多,有的学生从出教室到走出校门口就得要20几分钟,所以这些孩子时间非常紧张,我差不多从十一点就开始着手准备。老九依旧笑着说,语气里含着对那些学生的心疼。

老九,听说你是河北师大毕业?思量了好久,我还是问了出来。

老九停了一下,抬起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

那为什么,没去教书育人,而是选择卖煎饼?既然问了,就打破沙锅问到底吧,尽管觉得自己很不礼貌。这样的问题一定是被像我这样好奇的人问过很多遍,我仔细端详着老九,他的表情并没有黯淡下来。

我觉得自己很难那胜任一个教师的天职,不怕你笑话,我特胆小,实习时一站到讲台上腿就打颤,声音也颤抖,都不能完整地说一句话。我看到很多学生在底下偷着笑,我虽然知道这些笑没有恶意,但我还是怕极了站在讲堂上。我承认我懦弱,我克服不了自己胆怯的心理,我终究不能完整地讲下一节课。所以,我对自己质疑,然后是否定。我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尽管把我分配到了一中,可我不能误人子弟,也不能很坦然地在学校里挂个闲职,所以我选择离开,自谋职业。老九依旧在笑着说,但是笑容背后的沧桑也许唯有自己最懂。

我一直以为是传说,原来你还真是河北师大毕业生。后悔吗?如果你当时选择进校园,现在一定站在这所高中里,而不是这里。我说。

不后悔,其实面对选择每个人都很难,很多人都说我傻,迂腐,放着校园净土不去耕耘,非得风里雨里地摆摊摊煎饼。不过,我真的没后悔当初的选择。选择之后就是静下心来面对选择的结果了,也许你不相信,我对摊煎饼情有独钟。我爸妈都曾很气愤地说,早知读了大学还要去摊煎饼,不如不去读大学,摊煎饼也不需要学历。我知道我的选择很另类,曾有很长时间让我爸妈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他们曾经因为我读大学感到无限荣耀,后来却因为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卖煎饼而面上无光。老九有些歉意地笑着。

那个时候你是怎么过来的,这样的选择影响到你日后成家吗?我有些担忧地问。

当然有影响。有体面工作的姑娘谁能看上一个街头骑着三轮车摊煎饼的小伙啊。她们倾慕我的学历,却无法接受我的摆摊职业。不过,爱情还是讲究缘分的,我一点都没着急,再后来一个在邮局上班的姑娘吃过我几次煎饼,跟我短暂地接触后,看上了我。姑娘主动对我表白,一年后我们结成夫妻,现在女儿都读高一了。老九眼神又焕发了光彩。

突然我听到手机的QQ声,老九拿出手机,迅速看了一眼。然后对我说,我建了一个“煎饼”群,那些高中生下课间隙会在QQ上留言,要什么样的煎饼。他们来了直接付钱取煎饼,节约时间。老九憨笑着。

你可真聪明,我由衷地说。

这些学生也不跟我客气,一个个都直呼“老九”,很亲热。老九满是骄傲。

说话的空,老九的旁边已是涌满了学生。大家把钱放在老九盛钱的木匣子里,找零什么的,都是自己来。老九只顾递煎饼,根本不曾看着钱匣子。我心里涌上感动,这是多大的`信任啊,老九尽管没做这些莘莘学子的老师,可在他心里呵护每一个光顾他小摊的学生。

要期中考试了,你们可要抓紧复习啊。那个王琦,这次可要把物理成绩提高上来。还有那个张晓通,你这次考个第一给我看看,我免费给你吃一周煎饼……好啊,老九,一言为定哦!一言为定!老九一直在笑。

二十分钟后,这些学生基本都散去。一个小姑娘笑呵呵地说,老爸,我的煎饼呢?

闺女,接着,紫米煎饼,你的最爱。老九递给小姑娘。看来那个小姑娘一定是他女儿了。我姑娘是吃我的煎饼长大的,吃了十几年都没吃腻。老九慈爱地说。

老爸,你的煎饼就是好吃,我要吃一辈子。小姑娘边吃边说。

真不好意思,让你等这么久,我现在马上给你摊煎饼,尝尝我的高粱面煎饼吧,很不错的。老九热心推荐。

好,就要高粱面的,我愉快地说。

老九飞快地用油刷子在鏊子上扫涂一遍,然后用勺子舀了一勺高粱面,抡起胳膊,手腕轻转,转瞬间,竹筢子已将面团摊成一个圆,呼呼冒着热气。老九很快地打开一个鸡蛋,然后均匀地摊在圆上,用夹子夹了土豆丝、葱丝,然后是涂面酱,撒上些许芝麻、孜然,几乎是在几十秒后,高粱面特有的香味和蔬菜的清香混合着酱香已经飘出。老九拿下一张薄薄酥酥的油饼,用铲子一分为二,盖在面饼中央,再用铲子沿着筢子边把已经摊好的煎饼折成正方形,反过来在筢子上略微停一下,至饼身略微发焦,最后用铲子铲起装袋。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制作者享受其中,欣赏者赏心悦目。

接过老九的煎饼,将钱放置木匣子里,挥手告别。煎饼的香味不断地侵入我的鼻孔,顾不得还在路上,拿起煎饼轻咬一口,入嘴酥酥脆脆,确实口感不错。于是我想,虽然老九没走进校园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而是路边摆摊摊煎饼,可这经他手摊出的煎饼何尝不是桃李?每一块煎饼上都有他倾注的爱心有他手心的温度,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维持和提高全家的生活,空余时间又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知足常乐,这样的人生也许过于平淡,但这平淡又何尝不是简单的幸福?

忍不住又回头,看到老九正在收拾煎饼摊,然后捡拾煎饼摊下的垃圾,随后将垃圾投进不远处的垃圾桶。用毛巾摸了摸脸上的汗珠,蹬着三轮车向前方骑去。一个骑行的人经过他身边,于是听见那个人大喊了一声,老九,下午森林公园骑行,我还要跟你比赛,这次一定超过你。那人一笑而过,我听到老九也高声说,好,不见不散。

我对着老九的背影竖起大拇指,久久的。

篇7:煎饼卷大葱散文

煎饼卷大葱散文

要说最能代表山东地域特色的一种食品,煎饼应是当之无愧的。

煎饼究竟发明于何时今日似乎还是一个谜,起源地也是泰山沂蒙相争不下。泰山有大量的史证,蒙山有广为流传的动人传说。在世人眼中,美丽的传说似乎比无可争议的史实更有分量。即使我这个长在泰山脚下的人,也情愿相信这个动人故事的真实性,而这个故事更让我感到有趣的地方就是煎饼自一出现,便与大葱豆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妨容我粗略地描述一番。

相传许久以前,蒙山望海楼下,住着一对叫做田郎和巧姑的恩爱小夫妻。素日里男耕女织,闲暇时田郎则发奋苦读,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久,田郎便考取了秀才,且深得村人的敬慕,一有大事小情,总要让他给拿个主意或评说一番。倘有什么不平和冤屈,田郎更主动帮忙写状纸,打官司。只要是他插手的事情,少有输理的时候,因此自然也就成了当地坏官污吏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这帮人合伙设了一条毒计,把田郎送进了监狱。

巧姑前去给丈夫送饭,谁知狱卒却恶狠狠地讲:平日里他仗着自己肚子里的那点墨水,专门与大人们作对,大人们吩咐了,只准送笔墨纸砚,饿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能写不能写。

这可急煞了巧姑,但聪慧异常的她倒也急中生智。她回家想方设法把面粉烙成了薄如纸张的大饼,再把葱掐头去尾做成了笔的模样,而后又将豆酱乔装了一番,把三样东西包在包裹里,只露出一角,竟很顺利的便混过了狱卒的检查。于是田郎得以保住性命,出狱后更加勤学苦练,几年后高中状元郎。

于是,煎饼,煎饼卷大葱,从此便在八百里沂蒙,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上迅速流传推广开来。

故事很美,似乎也经得推敲,然而再动听毕竟还是传说,此就不再多做争论。但从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中,足以看出煎饼悠久的历史,还有我们山东人对煎饼,或者说煎饼卷大葱的那份感情。

不管是源于泰山还是蒙山,总之煎饼卷大葱是属于山东这块古老的土地的。南到淮水,北至泉城,东临大海,西界微山湖。这山水湖海之间,便是煎饼,煎饼卷大葱和喜食之人的故乡。

至于煎饼的做法,记得蒲松龄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煎饼赋》中做过这样的描述: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料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而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无论是制作过程还是其形状,均被先生的一支妙笔描述得如此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让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之事,竟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让人叹服。时至今日,除了摊制的工具稍加改进,做法几乎没有多少改变,这也足见煎饼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而且为顺应时代和人口味的变化,还有对营养的要求,加入了大豆,花生,芝麻等辅料,使其口感更香脆,营养更丰富。也不再局限于卷大葱,只要你喜欢或对口味,无论种种。但作为地道的山东人,从煎饼起源之地成长起来的我,仍最喜好传统的吃法。应该也不止我一个吧?

不过您千万别因接受不了大葱的味道,而不接纳或不喜欢我们山东人。其实大葱与臭豆腐一样,喜欢的人恨不得天天享用,不喜欢的.人则唯恐避之不及。但大葱的功力远不如臭豆腐,充其量只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些许影响,而臭豆腐恐要臭满全巷了。这大概也是煎饼卷大葱至今不衰的一个缘由吧。所以有煎饼的地方就有大葱,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谁家的菜园子里少得了它葱绿的影子?以往日子清苦的时候,往往煎饼就葱便是完整的一餐。即便是现在,若遇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偶尔仍会如此对付。

想从前“煎饼卷大葱”似乎只出现在平民百姓的餐桌上,登不上大雅之堂。而如今的星级豪华宾馆饭店,也不乏把它端上台面的,再配些生菜黄瓜萝卜之类,讲究一下摆盘,竟有些赏心悦目,引人垂涎。相比较那些山珍海味,这散发着纯朴气息的清新爽口小吃,着实备受宾客们的青睐。来到山东,无不为吃上“一张煎饼卷大葱”而方不虚此行。

由于各处的气候物产、生活劳动习惯的不同,煎饼的做法与吃法也就不尽相同。虽然全国不少地方似乎都能觅到煎饼的影子,但把煎饼做到极致,做成一种文化,且一日三餐几乎不离的,大概只有山东了。吃起来既香脆,又有嚼劲,且葱香满口的煎饼卷大葱,更是成了山东人的一个符号。

俗语讲得好: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因此,煎饼卷大葱,卷出了一个个顶天立地,豪气云干的山东大汉;煎饼卷大葱,卷出了一个个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的山东姑娘;煎饼卷大葱,更卷出了一个火辣辣的情义山东。

篇8:我喜欢煎饼散文

煎饼卷大葱是家乡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美食,也是山东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特别是沂蒙山区的人,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说是山东人,外乡人立马就会联想到煎饼卷大葱,这时我们就会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来。

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东南部,煎饼自然是家乡最常见的一种主食,直到现在煎饼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坐在鏊子旁边烙煎饼的情景。

说起煎饼就不得不说下地瓜干子。小时候,每家每户家里存放最多的粮食就是地瓜干子了。在堂屋内上方大梁搭上几颗(音kuo,当地方言,数量词,“根”的意思)棒(方言,能做梁的木材),将高粱秸秆像席子一样铺平,两头用秸秆堵住,就可以将地瓜干子吊上去存放了。用的时候,大人通过梯子爬上吊铺装到篮子里再放下来。

那时候,各个生产队里种的最多的就是地瓜了,究其原因,是地瓜产量高,相对耐成活,晒成瓜干便于储存,烙成煎饼耐饱罢了。改革开放之前,就连地瓜干子也不够吃。而像小麦产量低的更是可怜,大米在丘陵遍布的我的家乡更是稀罕物。

地瓜分春地瓜和秋地瓜(也叫麦茬地瓜)。春地瓜种的早,收的也早,就是为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能不至于饿肚子。麦茬地瓜收的晚,在下霜前后收。

且不说扶地瓜沟,秧地瓜有多累,天旱的时候还要人工挑水浇秧苗。就单说晒地瓜干吧,地瓜一分到各家各户,大人小孩就忙开了。大人用轧(音zha)轧地瓜,后来先进点了,就一个一个的用推子(一种切地瓜的器具)推,到后来还有一种半自动的摇轧。随着大人手的来回推拉或旋转,地瓜就像纸片一样唰唰的掉进筐子里或地上,下边就该小孩子们劳动了。大人把湿地瓜干撒到地里或其他较为平整且能被太阳晒着的地方,小孩一片一片的拨弄开,不能让湿瓜干压落(叠在一起)。

如果天气好,无风无雨,湿瓜干二三天就干爽了,大人小孩再把晒好的地瓜干拾起来,一片一片拾进提篮(用洋槐树条子或竹子编织,农村盛东西的器物),装上小推车推回家。晒瓜干最怕天公不作美,夜里大人们往往睡一会就起来看看天。如果有乌云或小雨星,全家就忙开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挑起提篮,拿着袋子,喊起睡眼朦胧的孩子,大街小巷,罩子灯(四面玻璃,一面可开启,先进点的是那种整体罩子的,圆的)一闪一闪的,家家户户往地里赶。现在看来,那遍野的晃动着的灯笼也是一种风景,煞是壮观。

仓促收起来的地瓜干还没干,软软的。回家后,大人就把家里能放的地方都扫干净,再一片一片摆起来晾着,等天晴了再拿出去晒干。若是碰上连阴天,就更遭罪了。大人们无奈的在墙上挂起麻绳,将半干不湿的瓜干切上口子,挂起来凉。有时连着几天不晴天,湿瓜干就会从中间开始烂起来,逐渐发粘,当地叫“淌心”(要烂的意思)了,这时也是大人最烦心与担忧的。因为只有地瓜干都收起来了,全家一年的口粮才有可能有保证。

地瓜干煎饼棕褐色,表面粗粗的,甜甜的,每顿饭得吃二个,以填饱肚子为目的,自然比不得那些细粮。不像现在有玉米的,小麦的,豆子的,以及各种五谷杂粮的煎饼,却成了城里人送礼的最佳馈赠了。

我从小就立志一定要好好上学,好好读书,将来要当个公家人,吃国库粮,吃白面馒头,大米干饭。直到86年我考上中专,我终于可以吃上白面馒头和米饭了。然而,煎饼现在仍然是我的最爱。

那时农村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跳出农村去,到外面工作,挣工资,吃白面馒头,找个吃国库粮的媳妇,不再吃地瓜干子煎饼。这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考上大学;一个是去当兵,当然当兵后提不了干或转不了志愿兵复员后,回到农村还是得与地瓜干打交道。

我是我们村到县一中上学最早的两个人之一,也是我们村最早考上学的四个大中专生。村里人非常羡慕,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看人家孩子多有出息,这回不用再吃地瓜干子了。这时,我父母脸上会流露出骄傲与自豪的表情。说这话的人流露出的不只是羡慕,还有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与无奈。

上县城上学后,住校,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带一个星期的干粮,煎饼用包袱一包,一罐头瓶子或铝制饭盒的咸菜,用一根棍子挑着书包与干粮,走二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刚好够一个星期吃的。冬天还好,天气热了,煎饼也容易长霉,用手擦擦照样吃;铝制的饭盒经常会被过咸的咸菜腐蚀出一个个小洞,再用铝丝补上。学习紧张的时候就二个星期回家一次,中间父亲或弟弟就会给我送干粮与咸菜,偶尔会带一、二块钱去。

地瓜干子让我又爱又烦。爱的是它能填饱肚子,让我不饿;烦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吃够了。特别是到县一中上学后,看到同班吃国库粮的同学天天馒头、米饭、油条、稀饭,羡慕的要命,也馋的很!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或是跟着大人走亲戚,起码就能吃顿面食,最过瘾的就是水饺或是猪肉大馒头了。吃了后还不忘去大街上找小伙伴们炫耀一番:今天上午俺吃好饭了,还不忘记吧嗒吧嗒嘴回味一下。这时小同伴们脸上会露出羡慕的眼神,用舌头舔下嘴唇说:俺妈妈说了,过几天要带我走姥娘家。

电还没普及的时候,烙煎饼就得先推磨(将粮食磨碎的一种石头做的上下二块厚石板),推磨更是个难受的活。下午大人就会将地瓜干子掰碎泡在大盆里面,到晚上二三点钟就可以磨了。泡地瓜干的水也不能扔掉,那是给猪泡食的最好的调料了,那时在生产队里,家家会养一头猪,以贴补家用。养得好的,一年也就长二百来斤,不像现在,几个月就出栏了。

父母边推磨边用勺子往磨眼里放泡好的瓜干,睡熟中的孩子会被大人叫起来帮忙推磨。孩子们一人一根磨棍,围着磨台一圈一圈的转,单调又机械地重复着。个子不高,磨棍差不多到了脖子处,二只小手得抬起来好好抓住磨棍才行。转着转着,本来就没睡醒的孩子就在转圈的时候睡着了,推磨的绳子就会沾到磨膛里出来的糊子。这时自然免不了大人的一顿训斥:好好推,推完再去睡!

天亮醒来,母亲身旁的盖顶(当地用以放东西的用高粱穗杆制作的大小不一,圆板似的器物)上摞的煎饼已经很厚了。烙完煎饼父母还要到生产队里去上地(干活的意思,由队长分派到各地块里去)挣工分。

煎饼最好吃的时候是刚从鏊子上揭下来的时候,母亲往往给卷一个递过来,又香又脆,什么咸菜不就也很好吃。有时,会切些菜叶,摊到煎饼上,放点油、盐,烙熟了卷起来,一段一段的切好,我们叫它“沓煎饼”,可香可好吃啦。那滋味不亚于现在买的煎饼果子,当然,内容物是与现在不可比的。

小时候,我们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很穷,家里的白面、大米是极其稀罕的。家里来亲戚了或者有什么大事请同村的本家帮忙了,就包一顿饺子吃。等水饺快下锅了,小孩就被撵出去了,等亲戚或客人吃的差不多了,孩子才被允许回来,其实根本就没走远,就在大门外眼巴巴的看着饺子出锅呢。这时候,光吃饺子是不够的,两个饺子往煎饼里一放,卷起来就吃。舍不得吃呀,吃两口煎饼,将饺子往后拉拉,一个煎饼吃完了,还能剩下几乎完整的一个饺子,这时,一大口吃下去,别提多美了。

后来考到济南城里读书了。到校后第一次领到学校发的饭票与菜票,第一次像城里人一样拿个小饭盆去食堂排队打饭,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我终于可以不再用天天吃地瓜干子煎饼了。

时光如梭,现在不知不觉已过了不惑之年,天天吃猪肉大馒头的愿望也早已实现,可吃煎饼的滋味始终像一首动听的歌谣在我脑际萦绕。就像对家乡的思念一样,一旦离开太久了,就又常常想回去。就像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一样,时常会忆起母亲在鏊子旁烙煎饼的身影。

煎饼将我养大,它陪我度过了艰辛而快乐的童年,它伴着我走过了我的中学时代。是煎饼教会了我不懈的努力,是煎饼教会了我去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是煎饼教会了我不断进取,是煎饼让我养成了节俭过日子的习惯。

篇9: 菜煎饼的散文

关于菜煎饼的散文

20xx年5月10日星期日清晨7点40分,一条长长的小吃街的一个小摊位后:一位围着干净的红色围巾,留着一席黑色长发的30多岁的老板娘低着头,在拨弄着一个小姑娘的头发。小姑娘看着好可爱,红通通的脸蛋,黑乎乎的眼眸,一身红白相间的穿着,不禁让人回忆起那某品牌的红枣酸奶雪糕,既好看,又好吃。可能因为是早上吧!看着,看着,想着,想着,腿脚竟有点不听了使唤,右手抬到了嘴角边,舌头就这么不自觉地舔了舔手背。好想冲上去抱一抱那个可爱的小姑娘,摸一摸属于多年前自己也拥有过的青春活力。

边上,一位年轻的小伙骑着一辆电瓶车在摊位前一个刹车。吱一声,“来个菜煎饼。”好清脆,好有洞穿力的声音。看来这个哥们昨晚睡的不错。

“自己挑菜,看看喜欢吃,随便挑就好了,要不要辣椒。”声音已经来了,手依旧在发堆里留恋,穿梭,怪不得很多人都说女子洗头的时候最美了,看来是有道理的。哪怕没有洗头,哪怕弄的不是自己的头发,就已经如此温婉,动人。

小伙比我来的晚,走的比我早,享受美味比我早,对胃的呵护比我急切,对工作,对时间的态度也明显比我庄重多了。但是,我却欣赏到了菜煎饼之外的美丽画面。老板娘,,买个美丽画面,送个菜煎饼行不,我竟涌出了这么奇特的想法。

又一阵“老板娘。。。”从背后烧过来,心里一阵紧张,感觉到有点失礼,赶忙拿起夹子在这个菜盆里夹夹,在那个菜盆里点点。可是小姑娘黑色的眼眸仿佛早在菜盆里等候似得,小孩子总能让我这么的陶醉,这么的忘我。忘记了工作,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礼节,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突然想起了偶像剧里男女主人公的一席套话:如果时间停留在这一刻该有多好,虽然没有了女主角,但也还是想说:如果一直这么望着这纯净的黑色眼眸,一直下去该有多好。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只愿在这种太常见的美中陶醉着自己吧!所以才没能成就一番事业。一阵与时俱进的风潮最终还是跟随着夏季微热的晨风吹醒了迷醉的我。

“老板娘,来个菜煎饼。”我轻轻地喊了一声。阳光紧紧地贴在我的后背,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跟以往不同的是,昨晚一夜没睡,睁着眼,做了一夜的黑日梦。一片漆黑中,唯一让人不害怕的是:眼睛中,脑海里,嘴角边,被子里,床单上,满是菜煎饼的油香味,满是老板娘在笑声中陪伴着这渐渐熟透着的菜煎饼。这是有记忆以来第一次为了吃而整夜没有睡觉的。这究竟是为何呢?或许一会吃到了香喷热乎的菜煎饼,

这种如学生时期熬夜追剧的热情变也会被带进这期待已久的胃里,消化掉,吸收掉。如果再有一点的留恋在日后升起,那可得感谢胃的功能不全,消化不良。

“自己夹菜吧!看看喜欢吃什么。”还是昨天晚上的那句话,只是,因为阳光的照射,因为孩子的陪伴,竟让这句话有了妈妈的味道,有了饱足之后的幸福感。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饿了,便拉着妈妈的手,拽着妈妈的腿便再也不放。妈妈呢!抓着皮夹里的钱,拉着我的手便再也不放,然后就是母子二人在乡间小路上快乐摇晃的身影。到了小店,我便抓着零食的包装袋,盯着满货架的美味,便再也不放。就在这拉啊!抓啊!盯啊!晃啊中,我从很小很小,走进了小的时候。妈妈从年轻的'时候,走到了还算年轻的时候。

后来,家里老人都一个个地死去,农活却没有跟着一个个地死去,反而随着岁月便得嚣张了起来。这样以来,母亲他们便抓着稻子,拉着绳子,追着日子,再也没有松过。直到今日。自己与锅碗瓢盆的不解之缘,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正如这位菜煎饼老板娘说的,自己随便夹,看看喜欢吃什么一样。当后来自己不得不做饭开始,便在菜市场开始了自己在学习中夹杂着的人生。母亲说的最多的话也成了今天这位老板娘说的:水锋,喜欢吃什么,皮夹在哪里哪里,随便买就好了。

来到了海带旁,这是她特别喜欢吃的一个菜,我夹了一把,又夹了一把!看了看老板娘。还好,她没看见,嘿嘿!我再夹了一点,不过是很少一点。要有节奏的,有始有终的渐渐收尾,我这样对自己说。

来到了豆腐皮边上,这也是她特别爱吃的一个菜。用夹子把菜推成老高的一堆,用夹子狠狠地一夹,那个开心的劲啊!可是没想到的是,因为太多,在放到盘的过程中,掉了一些在其他的菜品里。赶紧将夹子探入其他的菜品里。为了不显得尴尬,连同其他菜品一起夹进了盆里。很快,菜满了,菜够了。

“老板娘跟昨晚一样,一点点的辣!你这的辣椒太正宗了,加上你这满饼的油香,搞得我昨晚一整夜脑子里都是菜煎饼。要不多放点辣!这样吃了不容易睡着。。。”

“呵呵!那我这个饼对于你来说究竟是好吃点要好,还是一般点。好吃怕你今晚又睡不着了,一般的话,我会觉得很难受的。“

其实自己只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没想到老板娘如此幽默的接话了。我指着太阳说,“老板娘,人情愿幸福的死去,也不会困苦的苟活。我情愿在老板娘的手艺和美味之中失眠,也不想在一片空白之中沉睡。谢谢你的菜煎饼。“

老板娘似乎也没想到我竟然说这么一长串,现在想想真该感谢那段教书的经历,那段何处都是舞台的性格,给了我无法无天,什么都敢说的勇气。

“对了,老板娘,你的女儿好可爱,你的饼好美味,今天天气也不错。给你钱,老板娘!”

我像当年的妈妈一样紧紧抓着皮夹里的钱,只是眼睛却再也不会只盯着满货架的零食了:因为我似乎找到了更美的,更纯的。

篇10: 煎饼卷儿散文欣赏

煎饼卷儿散文欣赏

过年回家,母亲又给我装了一大箱煎饼卷儿。酥脆的外皮,裹着香喷喷的花生碎,轻轻咬一口,赶忙用手接着,生怕会有煎饼渣掉落,吃着吃着,我总能感受到母亲双手的温度……

我对煎饼卷儿有着特殊的依赖,不是因为它独特的口味,更不是为了追求粗粮,而是因为在上学路上,它曾整整陪了我三年。

初中时,学校在三里外的镇上,周末只能回家一次,弟弟在念小学,所以家里并不宽裕。每个周末回家,我都要背上满满一书包干粮,吃一个星期。记得第一年夏天,母亲给我烙的饼,后几日,饼都长毛了,我将就着吃了几顿,随后便闹肚子,但我一直没敢跟她说……后来,家里推的煎饼,母亲便用它给我烙煎饼卷儿,记忆里,那是很幸福的时刻。我坐在母亲身旁,看她把花生研碎,拌上葱花、盐、面粉和香菜叶,随后像叠被子似的一点点烙熟,香喷喷的`味道便会弥漫整个屋子。每周末,我总会装上十四个煎饼卷儿去学校,一天两个。吃的久了,嘴角总会被煎饼磨起疮……每次想到那情景,泪水总会在眼眶里打转。

大一那年,我才跟母亲说起这事儿,母亲也哽咽了,说我小时候受委屈了,我分明看到她眼中强忍的泪花。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也明白他们有多心疼,但我也为自己感到骄傲,那时的我好坚强!

最近几年,我总会毫无缘由的想起母亲烙煎饼卷儿的场景,更想再找一找当年那个味儿。母亲专门又推了煎饼给我烙,看着她那双粗糙而布满老茧的手,我内心一颤,母亲真的老了!

手捧一个煎饼卷儿,轻轻咬一口,赶忙用手接着,生怕会有煎饼渣掉落,吃着吃着,我总能感受到母亲双手的温度;吃着吃着,我忍不住再一次落泪了……

篇11:散文:外婆

散文:外婆

阿蒙神

今天下午就要去青岛实习了,然而我并没有什么心情,这阵子事太多,好多天没有睡好觉了,趁着上午的空隙,记录一下一些感受。

那天是六月四号,星期六,我九点才起床,打算写完作业再去解决早饭和午饭,等我洗漱完整理好,已经十点半,这时候我妈打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奶奶死了,快回来。”就挂了电话(我从小到大喊都我外婆叫奶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快回家。我匆匆赶到车站,只有下午两点的车了,我在车站等了两个多小时,回到家已经下午四点。

赶到三舅家,看到水晶棺里的外婆,我突然发现我已经好久没有见到她了,清明节放假的时候犯懒在寝室睡了三天没有回家,五一在家呆了一天,也不记得有没有看到外婆。总之,只有她在五舅家的时候我才会天天看到她,住在其他舅舅家的时候,我很少单独去看她,我其实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亲情意识淡薄的人,只是很多关心和挂念羞于说出口,对我爸妈是这样,对任何我爱的人都是这样,我觉得他们都能懂我。妈妈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我,前些日子,有一次陈浩放假,她还给特地给奶奶洗好澡换上干净的衣服,让陈浩再多看外婆几眼。我其实是有些惊骇的,我并不知道她的情况已经这么糟糕,满满的羞愧感涌上心头。

这天晚上只有我妈他们守在那里,我妈让我回家睡觉,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突然好像回味过来了,才意识到外婆是真的走了,陪伴我二十年的人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思想飘得很远,一直到富家外婆的老房子里。家人说再过几天就是外公三十年忌日了,我没有见过外公,据说大舅家有一张照片,也一直没人给我看到底是哪张。我只知道,这意味着外婆孤独了三十年,我小时候很喜欢去外婆家,虽然那个房子光线不好很暗,晚上睡觉外婆的猫还会爬到床上把我吓个半死,但是门外有颗枣树会结许多甜甜的枣子,外婆也会把枣子做成各种枣干,还有和外婆一起去地里挖苕吃。外婆家的电视是黑白的,但是我也愿意睡在外婆家,因为在家我妈不让我看电视太晚,在外婆家看电视也会常常没有信号,然后在电视上拍一拍,辏又好了。其实外婆不怎么看电视,因为她看不懂,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小时候我们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外婆说她不识字,当时年少无知的我感到很惊骇,居然有人不认字,现在才知道自己多么浅薄,她们生活的年代和我们完全就不一样,不识字其实很正常,尤其是女子,她也裹了脚,被封建礼教毒害的最后几代人。反正她每次都把电视开着,却很少看,好像只是一种陪伴的方式。她信教,每天晚上都要祷告,小时候我也喜欢跟着一起祷告,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外婆念念有词的是什么意思,只听见她说,愿主保佑我大儿子如何如何,二儿子如何如何,三儿子如何如何,反正就是为每个孩子祈祷着,没有偏颇,没有遗漏。现在我才明白这种感觉,她所有的幸福感都来自子女的幸福,就像我妈说的,她从来不想着自己,毫无保留的把爱给了子孙,每次去我家的时候,都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些吃的,那都是别人买给她吃的, 她都留给我们。想到这些,电脑前的我忍不住哭了,真的觉得,这些事好像就在昨天,怎么一转眼,外婆就没了呢。

第二天晚上也就是上山前一天,把外婆从水晶棺移到棺材里之前,我们每个人还能看她最后一眼,她安详地躺着,瘦削的脸,可是我们只能看着,看着她离开,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其实现在说着这些也没什么用,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了。

有一些瞬间,感觉自己不再向往自有文艺的生活了,有什么比至亲至爱都还在更幸福呢,好好珍惜身边人的陪伴,不要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人生留太多遗憾。外婆,一路走好,愿您不再孤单。

篇12:外婆散文

昨天是姥姥九十二岁的生日,头几天准备回安徽给她老人家过生日,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只好在电话里给她唱生日歌了。我爱姥姥,因为除了父母,姥姥是最爱我的人。现在我都四十多岁的人,要说起我从小和姥姥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可以这么说,姥姥是我这一生都无法忘怀的人。

小时候,父亲在宁夏工作,母亲在老家带着姐和我。那时是公社生产队,每天吹哨上工,社员都得上地干活挣工分,可挣的工分却少得可怜,连吃饱肚子都不够。姐姐既要上学又要帮着做家务,我就成了累赘。每当农忙季节一到,姥姥就会派舅舅把我带走,顺便捎来米面油。听到舅舅要来的日子,我会好几天吃不好睡不好,天天跑到村口伸长脖子探望着。

舅舅来时,我高兴得欢呼雀跃,满村吆喝:“我要上姥姥家了,我要上姥姥家了……”小伙伴们都很羡慕,特别邻居家二丫想一块去,并从家里拿来水果糖作为交换条件,我强咽了咽口水都没有答应。走的时候我总会骑到舅舅的肩膀上,扯着耳朵,拽着头发,小腚一蹶一蹶,嘴里还喊着:“骑大马了,骑大马了,驾!驾!舅舅你快点,你快点!”那时的舅舅年轻体壮,为了逗我开心,总是跑上几步,乐得我嘎嘎地笑。

姥姥家离我家近二十公里,住在四面环山的大山坳里,座西朝东,门前有水田,一条窄窄的田埂路穿越水田。每次到达对面山岗,总能在舅舅的背上看见姥姥在门口前,手打着眼罩向这边t望着。我就会麻利地溜爬下舅舅的背,迈开小腿连蹦带跳边跑边摇着小手叫嚷着:“姥姥,姥姥我来啦,你的乖乖大孙子来啦!”穿过中间的水田埂,扑向姥姥的怀抱,姥姥便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嘴里喃喃地念叨着:“我的乖乖大孙子,想死姥姥啦!”一边说一边乱吻我的.脸、额头,要是小姨在,总要蹲下身问我:“有没有想小姨呀?哪里想呀?”我连忙点点头,拿出食指指向心口窝,再指向脑袋瓜,指到最后连鼻子、耳朵、眼睛都想,逗得小姨哈哈大笑。

姥姥家有一个宝贝,是用细竹条编织而成的――竹篮。因为时间久远,竹篮里的竹条都变成暗红色,就这小竹篮可是姥姥的百宝箱。她把平时亲戚朋友走动,所带来的礼品都放在里面,要是逢年过节里面的东西就更多了。听姥姥说是防老鼠,其实主要防我舅舅和小姨。每次来,进门的第一件事,紧拽着姥姥的衣手,急急地来到她住的屋,指着用绳子挂在房梁上的竹篮说:“姥姥那里装的是什么呀?让我看看吧。”姥姥点着我的小鼻子说:“你这个小馋猫,就知道惦记这个。”然后站上高高的凳子,拿下竹篮子,取出或饼干、或麻花、或咸鱼、或腊肉。见我吃得香香的,姥姥满脸的皱纹舒展不少,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就这样,姥姥的竹蓝是我常常牵挂的念想。

吃饭时,姥姥总是让我多吃点,夹点这个菜,夹点那个菜,把我的小木碗装得满满的。然后,微笑地坐在一边看着我,嘴里自言自语:“大孙子真乖,吃得饱饱的,长得高高的、胖胖的,长大了好干大事。”姥姥对我的那份疼爱的神态,令我现在想起,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姥姥生了十个孩子,只活了六个,二个舅,三个姨。她一辈子都在辛苦劳作,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先做好一家人的早饭,然后喂猪、喂鸡、喂鸭、喂鹅……一天的劳累再也停不下来,就像上足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不知劳苦地忙碌着。

九八年清明,我回老家看姥姥,并给去世的老爷扫墓。当我来到对面的山岗时,只见姥姥迈着她那一双小脚,颤巍巍地走到田埂中间,后边跟着大舅、小舅、小姨……我就像小时候一样,甩开步子奔向姥姥,嘴里大声吆喝着:“姥姥、姥姥我回来啦!你的大孙回来啦!”姥姥看见我,小脚迈得更快了,身体摇晃着,嘴里含糊不清地叫着“啊!啊!……”

当我把姥姥紧紧地搂抱在怀里时,她浑浊的眼泪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流淌着……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颤抖地抚摸着我的脸,我再也控制不住内心涌动的情感,放声大哭起来。什么叫血脉?什么叫骨肉?这种血肉相连的亲情,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在我张合的双臂中就有了答案。不知过了多久,在小姨的劝导下,在舅舅的催足下,姥姥平静了一些。我一手搂着姥姥的肩膀,另一只手被姥姥死死地抓在她的手里,仿佛一不留心我会逃走似的。

眼前的姥姥,比我脑海中的姥姥苍老而又虚弱,头发更白了更少了,背也驼得厉害,脸上的皱纹更深更密了,但精神很好,她知道今天我要回来,非常高兴,嚷着要到对面的山岗接我,谁也挡不住。

到了姥姥家,原来的草房不见了,盖成了三层楼房。楼前是宽大的场地,楼后种了很多果树,左边还是老竹林,只不过向外扩展不少,右边种了不少花花草草,其中蝴蝶兰草是我喜欢的。老房子没有了,当然竹蓝也不在了。

当天夜里,姥姥从个大木箱里拿出一个小葫芦,我一眼就认出来,这是我的小葫芦,上面刻着福、禄、寿,是我小时候喝水用的。姥姥颤抖着说:“快二十年没有看见了吧,这可是你小时候的宝贝,每次来呀每次走呀,都让我把葫芦装满糖水,你这一走呀,我就心疼,心疼啊!……”我连连点着头,紧紧抓着姥姥的手,这几年的思念,这几年的牵挂,一股脑地涌了出来,我哽咽地说:“姥姥,是我不好,您的大孙子不好,我没有回来看您,让您挂牵了……”

要走的哪天,吃过早饭,姥姥执意要送我到对面的山岗。一路上总是问这问那,最多的是问我什么时候再回来。我含着眼泪说:“姥姥你放心,我一定常回来看你的。”身边的小姨拉开姥姥的手说:“小军,你走吧,记得有空早点回来看你姥姥,她真想你呀!”当我转身的一瞬间,姥姥放声大哭,小姨也哭出了声,我的眼泪也顺着脸旁奔流而下。咬了咬牙,快步向山岗下跑去……

直到走了很远,回过头来,还能看见姥姥依着小姨,身体向前倾着,打着眼罩向这边张望着,张望着……走了很远很远,仿佛还听到风中飘荡着姥姥的声音:“你什么时候还来呀?还来呀……”

温暖冬天的手-心情散文

吃在城乡之间散文

想念的味道作文

老屋的石榴树随笔

辛勤的稻草人的散文

品年的味道散文

爱绽放在静美的时光里散文

窗外的生命作文

童年随笔叙事

小村的路优秀散文

外婆的煎饼散文
《外婆的煎饼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外婆的煎饼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有爱的天空永远不会冷作文2022-08-28

反映生活感悟的随笔写作:打工2022-11-15

断章流年浅忆老家旧事散文2023-09-22

背儿带散文2023-04-15

夏之忆散文随笔2022-05-06

生活感悟随笔写作:奇门遁甲阵2023-06-03

儿行千里母担忧范文2023-03-28

初中写人满分作文2022-12-25

年味道散文2024-04-23

我眼中的泰山作文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