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中心稿)(集锦6篇)由网友“咕噜哇”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中心稿),方便大家学习。
篇1: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中心稿)
泗阳县王集中学 颜大会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明确地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以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转变,形成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对知识的主体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的特点就是问题性,实践性,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二、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方式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方式之一是游戏。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教育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正体现。他有一名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更是人。游戏语文教育不同于以智育为唯一内容的语文教育的特点,就在于所有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每一个因素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远离沉闷,在轻松活泼地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探究性语文学习的课程结构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五大环节:(1)占有信息(2)明确探究重点(3)讨论游戏模式(4)游戏(5)评论
(1)占有信息
以上网、查找工具书与教师提供相结合,学生主动占有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有关作家及创作,创作背景,以及一些历史知识等材料。例如我们在探讨“街亭之失谁之过”这一段内容时就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些资料:①街亭的战略地位 ②马谡向诸葛亮进谏的“攻心计”、“反间计” ③ 刘备的临终遗言 ④ 魏延在北伐前的战 ⑤司马懿对“北伐”的战略评论等。
(2)研究探究重点
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后,讨论确立每课学习重点。例如我们在学习《荷花淀》时,发现这篇小说并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情节,更没有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为什么这篇作品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主要是小说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整体美.什么美?即环境美、人物美.景美人更美.从而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把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引到“夫妻话别”与“几个媳妇去看丈夫的一段对话”. (3)讨论游戏模式
讨论游戏模式,即学生在确立了学习重点后自由讨论,根据重点内容的特点,选取最轻松活泼,又能突破重点、难点的游戏模式.例如我们在学习《失街亭》,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时,学生就将这一段内容改变为课本剧《马谡申冤》;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采用“模拟法庭”;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时,采用“辩论赛”。
(4)游戏
游戏,即学生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后,由学生创作游戏的脚本,选出导演、演员,编排演出.例如:我们在学习《十娘怒沉宝箱》学生自主选出了制片组导演组、演员组,还有配乐、效果等,课本剧的演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加深了对课文的把握与理解,使语文教学终于从喘不过气的沉闷中解脱出来,而变得轻松活泼。
(5)评论
演出结束后,由导演、演员、观众对演出作简短的评论,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四、 成果展示
课本剧的脚本创作,演出以及相关的评论,论文。
几十年过去了,诸葛亮马谡等人均已作古,由于辅助先主刘备后主刘禅有功,诸葛亮仍被封为丞相,魏延王平等人均在帐下听命每个人的日子都过得风光无限,而马谡却因街亭之过,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这一天,马谡越想越觉得冤枉,请人写了状纸,来到阎王殿状告诸葛亮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中心稿)]
篇2:语文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反思(教师中心稿)
语文专题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反思(教师中心稿)
梅县雁洋中学
[内容提要]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走进语文专题学习的新天地,学生未来的发展将更辉煌。
[关键词]专题研究 学习模式 问题 对策
[正文]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习探究,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学习,体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依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在七(上)至九(上)五册教材中共安排了 8个研究性专题,它们是:狼、长城、汉字 、气象物候 、荷、鸟、叶、广告多棱镜。从选材上看,8个专题都源于生活、社会,都紧紧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 。学生通过这些专题性的研究活动,可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因而专题活动成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联系的一座桥梁,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
一、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活动前(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布置任务 2.建立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 3.确立主题,拟出方案
(二)活动中(实践体验、表达交流阶段) 1.个人或小组将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 2.通过演写课本剧、开辨论会、报告会、编写小报等形式表达、展示成果。
(三)活动后(归纳整理、巩固成果阶段) 将活动的成果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例:“鸟”专题(八年级下册)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
1.了解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 2.正确认识鸟与人的关系,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 3.学会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理解鸟文化的内涵。
活动准备
1.观鸟(1)利用课余时间到动物园观察形形式式的鸟的形状和习性。(2)亲自饲养鸟儿进行零距离观察,并作好记录。
2.读鸟(1)认真阅读课本中关于鸟的诗、文、资料,初步了解鸟的有关知识。(2)搜集相关课外知识,体会鸟与人类的关系与鸟文化的内涵。(3)搜集诵读写鸟的精彩片断诗文、俗语、故事传说、歌曲,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情趣,丰富 “鸟文化”的内涵。
3.分组并依据每组的兴趣、特长选择一个子专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分(1)鸟专家组 (2)鸟文学组 (3)鸟美学组 (4)人鸟关系组等四个专题研究小组。
4.与各组讨论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
鸟专家组:(1)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2)生存状态
鸟文学组:(1)收集以“鸟”为主题的诗歌、文章、谚语、传说故事 (2)创作以“鸟”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并配乐朗诵 (3)读写“鸟”的散文,写文学短评
鸟美学组:(1)搜集能展示鸟的美的图片、音像资料,或制作能展示鸟的美的课件(2)鸟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你最欣赏鸟的什么美?为什么?
人鸟关系组:(1)鸟与人的衣食住行的关系(2)鸟与人的生产劳动的关系(3)鸟与人类的科学发展的关系(4)写一篇以“人和鸟”为话题的演讲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鸟专家组 说鸟 1.多媒体展示鸟的图片 2.结合图片、录象对鸟的种类、习性生存状态作解说 3.交流鸟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 4.发保护鸟的倡议书。
活动二、鸟文学组 品鸟 1.交流与“鸟”有关的成语、诗文、俗语、传说。 2.举行以“鸟”为主题的诗文朗诵比赛 3.配乐朗读散文《鸟的故事》并作点评
活动三:鸟美学组 赏鸟 1.多媒体播放林中的鸟、笼中的鸟、觅食的鸟、嬉戏时的鸟、在高空飞翔的鸟,在风雨中疾 飞的鸟……从审美角度来欣赏鸟体形美、色彩美、鸣声美、飞翔的姿态,以及鸟所具有的人性 美,并从审美角度对画面进行解说,理解“鸟文化”的丰富内涵。 2.运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自选角度谈鸟的美。 3.歌曲连唱--《小燕子》、《飞吧,鸽子》等。
活动四:人鸟关系组 议鸟 1.交流人与鸟关系的小论文 A鸟与人类的衣食住行 B鸟与人类的生产劳动 C鸟与人类的科学发展 2.演讲:鸟-人类的朋友。活动后 1. 将搜集的有关鸟的知识制成卡片。 2. 将有关人鸟关系的小论文编成论文集。 3.为保护鸟类写一条标语、一份倡议书。 4.为保护鸟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开展这样的专题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句话,通过专题学习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
二.开展语文专题活动的反思
专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 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磨擦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掌握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小组的凝聚力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尽管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无限的生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 现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于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专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 ;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 ,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但是,组内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成了专题学习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们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 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不讲策略,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专题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问题四:部分学生剪贴、抄袭资料,无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或者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偷懒等众多的原因,很多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从书上、网上、报纸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拼成一篇文章,然后到课堂上一读了之,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压根儿就未认真思考过、探求过,因此,当其他同学问一些他们研究范围内的问题时就一问三不知。这种风气如果不加以制止,那将破坏学风,也影响到为人的品格。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语文专题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专题学习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他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从笔者实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语文专题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因为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
2、 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专题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专题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 ,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他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一个人就算是学富五车,但如品德低下也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因此,在语文专题学习中,加强学生诚实为人的品质,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要在平时随机教育学生,在成绩评价表中也应将此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专题学习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体现出空前的热情、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给点阳光就灿烂。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只有也唯有积极投身到专题活动中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我们相信走进语文专题学习的新天地,学生未来的发展将更辉煌。
篇3: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与实践(教师中心稿)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与实践(教师中心稿)
摘要:人类社会已迈入新纪元,步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因此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观念。在语文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当重要。“自主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为载体,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教育。
关键词:自主 探究 创新
人类社会已迈入新纪元,步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可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一、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教《绿色蝈蝈》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迁居乡野小村,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视昆虫如生命的崇高品格------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后,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供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搭建自我对话平台,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学生品位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到了盲孩子在影子、萤火虫的关爱下快乐无比的情感后,面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对着 ,我想说 ”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教学《绿色蝈蝈》,在最后一环节上设问:法布尔的这种对小昆虫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类似的关爱小动物的经历?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法布尔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有绿色蝈蝈联想到自然万物。让学生领悟到自然万物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又引发了学生向生命的纵深探究的热情。
传统教学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它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直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学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说的是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前课后、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由于篇幅有限,不予赘述。
经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究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教学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李秋菊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谭轶斌著《中学语文参考》第8--9期。
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师大出版社
4、《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程红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六期
5、《探索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模式的比较》 孔祥田《江苏教育研究》、1
6、《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庞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课程设计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设计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
王慧敏,张月蓉,郑耀臣,苏红军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角度,对该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路、方法和实践:
篇5:课程设计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设计是工科类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针对某些课程所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围绕所学专业的课程,结合工程设计而进行的综合训练。近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有计划的、高质量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目前,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三周,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必修的实践课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有两大块:一是工艺流程设计,包括高分子合成工艺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二是模具设计,主要以塑料注射模具为主。在有限的三周内,先由教师提出题目,学生按照题目,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高分子专业的课程设汁已经开设多年,积攒了很多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虽然是连续进行的,但毕竟还是分开讲授。结果是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比较空泛,记忆不够深刻,不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课程设计中,在接到课程设计任务后需要重新温习专业理论,实际上理论教学和实际的课程设计还是脱节的。
2.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比较被动。设计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指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属于被动学习。
3.时间紧,任务重。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三周,即使设计题目比较简单也难以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工作(最终的作业为一份说明书和两份图纸),多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
4.学生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由于学生对能力培养的认知不足,加之这个期间还要安排期末考试等因素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在课程设计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存在应付过关的心理,抄袭、复制设计文件现象比较普遍。
5.课程设计涉及的面比较窄。由于指导设计的教师只有2-3人,因此设计的题目有限,况且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又与实际脱离。这就造成设计的专业面很窄,当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眼界的开阔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虽然课程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也着实感到该实践环节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这门实践教学对很多学生在研究生复试或应聘工作时会有一定影响。曾经一位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提到过他找工作的经历,那个公司经营的产品与他课程设计的题目的产品工艺非常接近,因此他在面试的时候非常从容而自信。这样的经历很多学生都有过,这也增加了我们对课程设计深入研究和改进的信心。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课程设计对于后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环节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毕业环节中,学生主要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而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会对毕业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而做毕业论文的同学,在毕业环节中对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弥补,增加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重新对课程设计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调整思路和做法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例如聚合物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其中高分子材料加工是获取高分子材料制品、体现材料特性和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是高分子材料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面对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的调整思路一是增加指导教师的人数。我们专业的教师研究的方向比较多,如塑料、涂料、复合材料方向的,有做聚合物合成的、加工的、模具设计的等等,涉及的面非常广,大部分的教师有实际经验。如果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的人数增加了,无形中提高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课程重视的程度增加了。其次,课程设计的题目面也会随着教师的参与加宽了,更重要的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了专业水准。二是提前下达设计题目。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为了增加时间,可以提前下达任务。在第六学期中间阶段,专业理论课授课的同时就下达课程设计题目。因此课程设计的时间从此开始一直到期末,将近8~9周的时间。教师的指导工作需要在这段时间全程指导。
通过调整的思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收集设计题目:新颖实用的设计题目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课程设计的信心。因此我们主要收集近年来和工厂打交道积攒了的实际案例、与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关的题目以及几年来设计比较成熟的题目供同学选择。按照2―3人一组,收集的题目要远远大于学生组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提前选择设计题目。
2.引入教学手段:既然课程设计是理论课的一个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在理论课的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教学手段来支撑课程设计,比如生产工艺的录像,FLISH以及高分子素材库等等,利用实例来分析,加深理论的理解,利于课程设计的进行。
3.制定评价体系:制定评价课程设计改革的效果的体系,如设计题目的种类(新旧课题的比例),学生自主选题的数量,层次,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等等。
4.制定考核方法:如果仅凭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最终提交的说明书和图来确定学生的成绩,成绩往往偏差比较大,因此在考核方法上给以细化。采用类似答辩的形式,每一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对其设计的课题作讲述,不清楚的地方同学提问,同组的同学参与回答。再结合平时的表现最终给出成绩。这样做的结果也使同学了解自己没有参与设计的课题的.一些知识。
通过对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以及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使调整后的课程设计更加利于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实施将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更加有机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时能结合自己的设计工作,完善设计方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强化了理论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践
我校级的课程设计我们按照全新的思路来进行,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效果与往届完全不同。
在5月我们讲授理论课的时候就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题目主要分为加工工艺、合成工艺、模具设计三大块,涉及到的高分子材料的品种有塑料、橡胶、复合材料,也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树脂的合成,有各种塑料注射模具、挤出模具等等。这些的题目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以及所作的课题来确定的,大部分是工厂的实际案例,真正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下达题目后,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思考审核题目。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主选题或找题(教师把握其可行性),资料的查找是不可少的程序,通过资料的查找以及理论课程的内容大致了解相应的题目内容,然后确定自己的题目。例如腈纶的纺丝和后加工等就是学生自主确定的题目。
题目确定后5月中旬就查找相关的资料、着手进行设计,每周教师上课的时候指导答疑,大约在6月末基本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剩下的时间进行计算机绘图(也检验了化工制图的能力)和说明书的加工。
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我们发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都有一定提高:
1.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很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提高了。
2.提高了理论课的成绩。《聚合物成型工艺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等理论课的成绩提高了。例如:《聚合物成型工艺学》每年出题的时候总有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例如用理论解释实际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如塑料三通)的加工工艺等,这样的题目只有10%左右的同学能回答的全面,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至少有50%的同学回答的相当不错。
3.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课程设计的持续时间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学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提出问题,真正把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设计题目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设计,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课程知识,这些方面的提高只是表面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市场调查能力等,其开放性也是显而易见。
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找实际生产的感觉,在课程设计中能把很多理论的东西融入其中,同时也促进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虽然是第一届实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题目收集的不全面、部分教师准备的不充分、部分学生有抄袭现象等,但是总体的效果提高了许多。
篇6: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强调了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意义和迫切性,阐述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定义,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 者:吴旭华 WU Xu-hua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工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5(23) 分类号:G43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中心稿)(集锦6篇)】相关文章:
六弓行-同课异构之心得体会2023-02-22
课程标准的教案范文2022-05-22
新课改“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2022-06-13
初中万能说课稿2023-04-02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等奖2022-06-16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教学初探2024-01-02
说课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中心稿)2023-08-14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23-08-31
新学期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2-04-29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课堂教学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