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共9篇)由网友“sssn9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
浙大附中 施永忠
内容提要:在新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有哪些形式?本文介绍了小组合作式、层递式、课程式、课题式、综合式几种,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ぱ习形式
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和课外的课题研究中,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有很好的做法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收获,在此,我想介绍一下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考,并供大家批评指教。
一、小组合作式
具体实例:分层合作式研究性学习课
中心内容:学会合作,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目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地把知识寓于合作学习之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既启迪学生智慧,发展个性,同时提高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学习系列:
1、情感合作,如相互介绍、讨论心得等。通过合作过程中的交谈、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2、智力合作。如背诗、诵词等,通过合作过程中的记忆、联想、训练其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他们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加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味。
3、思维合作,如填字、猜迷、对对联、写诗词等,通过合作游戏过程中的想像、联想、训练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4、创造合作,比如以小组形式表演反映周围生活的各种人、物、事或直接参与到大众生活中做一些课题,从而体验他们所不熟悉的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丰富知识。
训练示例:
1、情感类
选题一:我们 是好朋友(空格处数字由各组自己填);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任选一到二课时,地点放在图书馆学生阅览室或自修室,让学生自由组合,团团围住,推选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主讲,然后不拘小节,不拘形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评选最佳小组。
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介绍完整,有真情实感,如生动幽默则更好。
说明:此内容最好安排在高一年开学初或文理分班后的头一个月内完成。
选题二:组建文学社系列应用文写作
方式:自由组合式(至少五人)
操作:设想为了培养全校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写作交际能力,陶冶文学情操,在征得 校长室的同意后,争取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故本班学生首倡在全校组织一个文学社,请以筹备小组的身份筹划一下工作安排。
要求:应包括文学社章程、活动计划、海报或启事、成立大会讲话稿、校广播或电视台发布 的新闻消息,聘请文学社指导师的聘请书、写信给兄弟文学社请教……等,注意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说明:此项活动宜安排在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后的课外。
2、智力类
选题一:现代文阅读出题训练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以高一册(试验修订本)P54页《托尔斯泰的影响》(法国马了杜伽等)为对象,请四人小组进行阅读、讨论,然后参照1991年全国高考阅读题及其他一些规范的阅读题,进行出题。 要求:明确自己所出阅读题的训练目的、训练时间,并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说明:此题旨在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故可安排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月的课外进行,时间适当 放宽。
选题二:古诗文常识竞赛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安排在图书馆阅览室或学生自修室,时间为一至二节课,如课时允许,第一节课,由 各小组出题,第二节课小组间互相出题计分竞赛;没有时间,则出题安排在课外。
要求:题目主要从所学过或读过的课文中出,与之有关的也可以,应是常识性的,不出偏题 怪题;题目可分必答题、抢答题。
说明:此项活动可安排在期末复习课时间内,一般在六月上旬。
3、思维类
选题一:托物言志联想训练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地点可以在植物园或附近的公园,也可安排在校园内(事先在教室集中介绍托物言志 并举例,如竹、松、烛、荷、桥、塔等事物);再以自由组合的小组寻找、观察实体的花草树木,选其中的一至二种,并思考该事物有何好处(此项活动也可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回教室,分小组讨论统一本组对某一事物好处的看法,并在全班交流。
要求:介绍托物言志手法及举例,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运用多媒体手法加以解说,学 生的另举事物不局限在一种,多多益善,也应在课前完成。
说明:此题宜彻底打开思路,越广越好,时间在秋冬之际为好,可与学校秋游结合。
选题二:成语翻新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要求学生课前先翻阅成语词典,从成语中找出新意来,每人不少于四个;然后进行小 组交流,至少确定较好的四个;再在全班交流。
要求:事先教师先教会学生立新意的方法:跳出旧俗、突破框框、勇于反常,言之成理。 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何时安排,可随意。
4、创造式
选题一:课文改编表演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以中学所学课文为素材,改编成课本剧(也可以以课本中戏剧单元文章为范本);然后 分角色进行排练,准备简单的道具;最后在班级演出--一般利用两节课连排的时间进行,选出最佳的参加学校艺术节演出。
要求:至少要有编剧、导演、角色、道具、服装、灯光的分工及各自的演出设计方案,可以 不化妆。
说明: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和锻炼听、说、读、写、演等能力。 选题二:期中考试作文命题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先用一课时对以前一些作文命题题目进行分析评议,评出喜欢的题目并说明道理,明 确出题规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题,小组中每人都明确职责:一人出题,写出题说明;一人评题,文字不少于500字;一人写范文;一人评范文(要求有眉批、总评)。最后上交老师。
要求:小组间保密,不要交流。在一节课内完成,或者就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说明:入选期中考试试题的小组,该小组成员以年级最高分计。此项活动在期中考试前一个 月进行为宜。
学习评价:
1、以四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基础评分大致相同,占60%。
2、自由组合中获得的分数,作为加分,占20%。
3、个人作品在班、校及以上评为最佳或获奖,则另外加分,占20%。お
二、层递式阅读
具体实例:课内主导式阅读能力训练
中心内容:从“知识、能力、审美”三个维度进行阅读训练
目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探求者。
训练流程:
(一)捕获信息
课前选择性浏览→课间针对性阅读→课后兴趣性扩读
(二)把握内容
1、以内容主题画面为背景叠加文字的认读默读(多媒体手段)。
2、课文朗读录音背景下的范读、听读、朗读、默读。
3、背景音乐下自读。
(三)品味语言
1、在多媒体手段逞现的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及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视野影像资料环境中,进行两相对照、视听结合的语感训练。
2、对重点文段设计不同类型的训练形式,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选择交互性的练习(最好设计相应软件,由计算机给予应答)。
(四)揣摩意蕴
1、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引入文章的情感氛围,引起阅读的情感。
2、透过作品,走入作者的生活,让作者的情感振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感情和趣味。 (五)反馈质疑
1、测试式,如问答、填充、选择、拖放等。
2、娱乐式:词语游乐园、语法邀请书、成语接龙、诗文常识抢答赛等。
3、即兴式:即兴作文、即兴演讲、口头作文等。
(六)扩展求知
1、联想思维训练:如扩展阅读原文,内容、结构、语言、思考题的扩展训练。
2、发散思维训练:以课文某一点展开想象,进行思维发散。
3、求异思维训练:针对课文原有结论,进行逆向、横向等思维训练。
学习评价:
1、提供或自选一作品,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重现或讲解,80%。
2、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作品评价在各段征文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20%。お
三、课程式
具体实例:拓展式阅读课。
中心内容:走近西湖,走进杭州
目的要求: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阅读材料,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学会 筛选、搜集、使用信息,学会学习,培养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学习流程:
1、温故--复习关于西湖、杭州有关的诗文(相关课文);
2、导入--分几个子课题(或专题)师生一起在图书馆及网上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可以设这样一些课题 :①故都杭州;②名胜古迹;③艺术瑰室;④园林文化;⑤典故诗文;⑥杭州名人等。
3、交流--交流制作的专题课件,进行合作研究、学习。
4、知新--交流中对杭州及西湖历史文化形象有什么新的了解。
5、感悟--在体验或感悟杭州西湖文化中,升华人文素养。
6、拓展--阅读关于杭州西湖的佳作名篇,并选题立意进行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题材及选题 :①故都新貌-今日杭州一瞥;② 诗韵,可选杭州西湖名胜古迹,如宝石山、雷锋塔、断桥、白堤、苏堤、孤山、三潭印月、岳庙、灵隐、六和塔等为内容填入)。
学习评价:
1、上课情况10%。
2、搜集信息情况10%。
3、交流发言情况10%。
4、课件制作情况20%。
5、研究体验及心得20%。
6、课题论文情况30%。
经费设施:
1、可上网电脑一台(附彩色打印机)。
2、便携式摄像机一台及摄像带二盒。
3、杭州各公园门票费用。
4、杭州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借书证各一张。
形式评价:
这种学习形式以课题为学习研究对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态度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拓展阅读有中心,学习研究有主题;在阅读、研究过程中,师生成为伙伴式互助合作学习关系,学生在交流感悟、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自学能力,学习既有宽度也有深度,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お
四、课题式
具体实例:比较式研究性学习
中心内容:苏轼前后期艺术风格的演变
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图书馆中查找相应资料,进行研究性阅读, 从而学会比较,学会利用资料,提高语文自主学习及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流程:
(一)朗诵鉴赏:
1、举行朗诵会,朗诵苏轼前期和后期的诗词作品,特别是《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及《赤壁怀古》。
2、初步讨论、分析、鉴赏苏轼前后期诗词的艺术风格。
3、交流朗诵诗词的体会。
(二)考察研究:
1、到杭州西湖边、苏堤及湖北黄风赤壁(也可借助录像或照片)进行实地考察,体味苏轼即景抒情时的心境及创作意图。
2、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事迹及诗作,了解其艺术思想、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写出研究心得和体会。
(三)讨论交流:
1、比较苏轼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创作风格及其生活背景。
2、集体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研究心得。
3、也可进行辨论,分别从不同角度立意辩论。
(四)选题研究:
1、根据讨论交流情况,确定自己的选题或研究方向(如:一脉相通的真情、从婉约到豪放, 即景生情的高手等)。
2、搜集材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写出研究论文。
学习评价:
1、诗词朗诵及鉴赏发言情况20%。
2、资料收集情况(文摘卡、照片等)30%。
2、讨论交流情况20%。
4、专题研究论文情况30%。
形式评价:
以课题作为一项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是一种点上深入的学习,特别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使学生既深刻地认识某一方面知识,又可以通过辨析,学会辨证思维。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从中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好形式。お
五、综合式
具体实例:交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中心内容:自觉维护西湖水体
目的要求:整合课程式与课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课上学得的学科知识与课题式实践 活动有机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性的能力。
运作流程:
1、知识准备:学生熟悉了历史学科中关于西湖的有关知识及其历史作用,以及生化学科和地理学科中关于“水体”及其保护的知识。
2、了解情况:
①引导学生采访西湖区政府及杭州市园文局有关人员,了解大运河的历史、现状、规划及改造计划。
②启发学生组织“小小市民西湖巡访团”深入西湖沿岸各地段及社区,特别是环湖相应单位和社区,运用拍照、摄像、检测与采访调查等手段,调查、了解、采集西湖水体的现状,特别是在保护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讨论分析:
①在课堂上集体交流、讨论西湖水体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②分析水体保护存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因素,并根据自己知识,提出保护对策。
③确定具体的“水体保护”行动方案,然后将巡访团分为各种行动小组,明确任务、职责、行动步骤等。
4、实施行动:以“巡访团”形式,走进西湖沿岸社区,从自己和自己家庭做起,并向广大市民进行西湖水体保护的宣传动员,设立水体监测点、保护监督岗及卫生清理等工作。
5、感悟提升:
①对自己的整个行动进行总结、思考、写出具体的心得体会。
②根据自己所参与的专题,并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具体的选题,并开展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选题:西湖水体与沿岸居民生活的相关性、西湖水体与杭州旅游的关系、西湖水体保护的可行性、水体保护与学科知识学习、西湖水体的观测与保护等)。
学习鉴定:
1、水体状况及保护情况调查报告10%。
2、水体保护方案制定及交流20%。
2、保护水体行动情况20%。
4、研究心得体会20%。
5、课题论文情况30%。
形式评价:
这是一种学科课、社会课与实践课相整合的交叉综合式课程,把小课题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使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收到了实效。这是大课程、大课堂的产物,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篇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网友来稿)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网友来稿)
重庆市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申群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依据汉语文学习的特点,在秉承“大语文观”理念组织学生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研读、感悟、涵咏“大语文”、调查现实社会,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掌握其中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乃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增加体验感悟,增强语用能力,锻炼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研究意识,磨练探究能力,进行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地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并提升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对于丰富人生体验,对于养成努力求知、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对于增强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信息素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各地的实际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却往往被轻视甚至忽视。究其原因,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因实践操作方面探索不够而不知如何实施的困惑。因此,探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为学生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积累,不同语文积淀,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自我发展方向……因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都可能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程红兵曾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有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三种。另外,依据是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分为虚拟语境式和现实语境式。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和虚拟语境式。
一、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上介绍的那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学习活动步骤:
(一) 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语文学习、中外文化现象、当代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将其设计为便于研究操作的课题。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那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范围也非常宽泛:小的方面,可以研究一个短语甚至词语,可以研究一个段落,可以研究一个句群;大的方面,可以研究一篇文章,可以研究一本文学文化名著,可以研究一个作家,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可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还可以进行同类和异类的比较研究,可以进行跨领域研究……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标实验版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安排了这样一些主题:第一模块,“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第二模块,“成语:中华的.微缩景观”; 第三模块,“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模块,“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第五模块,“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二)设计研究方案。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使其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研究方案中要明确研究的专题(或称项目)的承担者、研究的时间限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内容。
(三)开展研究活动。一般采用个人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常是采用先自主研究再小组合作研究。合作小组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进行,即小组成员之间在素质、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差异而互补。合作研究小组要根据总体要求分解研究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课题研究的鲜明特点乃是它的开放性,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目标、内容、形式、时空和环境等也都要体现这一特性。因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要求集体查阅资料,如包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等;有的要求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社会调查;也有的要求通过实地观察甚至社会实践……这些研究活动,都应要求学生依据研究方案,根据课题小组分工,独自完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不断提出创新观点;要求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积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并随时写下学习中的感悟、感受、体验等。
(四)呈现研究成果。在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过程之中以及研究之后,要引导甚至督促学生及时将研究所得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呈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研究结果和成果的时候,能够用语文手段要尽量运用语文手段,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性。
(五)共享研究成果。对于比较大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般先在各个研究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性交流。交流的方式应该多样,如可以采取召开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辩论会、校园网论坛、主题演讲、口头报告等等。要注意在交流共享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要尊重其他组员和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要珍视他人合理的个性化理解,学会欣赏、理解与宽容,学会客观分析与辨证思考,在心灵交流与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六)物化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该课题方案、研究报告、调查报告、优秀作文、优质论文、研究笔记、书评、影评等,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或做成手抄报、办黑板报,制成网页上网发布。
(七)评价研究成果。这一步骤可以与共享研究成果合并进行。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学生可以提出看法或组织辩论,而不是简单地用等第或分数来评价;教师一般应以“平等对话的首席”身份参与评价,只有当学生的价值观等出现偏差乃至错误的时候,教师才对其进行引导、纠偏。必要时,我们也可以组织“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
(八)深化课题研究。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或生成了一些新问题甚至新的课题,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要带着问题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二、渗透研究式
其实,大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进行的,这就是渗透研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只要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探索研究、善于独立思考,学生就可以经常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例如:在阅读优秀作品的时候,通过与其他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注重品味语言的精妙,注意探寻艺术的魅力,重视领悟作品的内涵,经常联系实际探讨人生的价值以及时代的精神;对优秀作品进行多层次阅读,能够常读常新,每次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对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能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进行审视,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在表达与交流时,能够进行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与交流等。注意在生活之中和跨学科的学习当中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语文积淀式
语文积淀式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模式是学生为使自己培养语感、积累语文,增加人文素养而进行的“品味”式探究活动。学生会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高雅的语言艺术、高超的文学艺术、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被“品味”对象中所蕴涵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涵养、自我人格日益完善、人生境界逐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就会逐渐增强,文化底蕴就会日益丰厚。
语文积淀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存在是由于汉语文学习有着必须注重语感培养和语文积淀的特点。这种积淀有时看来对学生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良好影响,但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有个性的发展却是十分有利的。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重视诵读、注重积累。在学生青年这一学习的黄金时代,要扩大阅读量,背诵经典,强化积累。这样的诵读和积累,不仅是一种知识积累,而且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积累和感悟积淀。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能否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累的厚实程度。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量变的时候,就会在其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将使其受益终身。
四、虚拟语境式
网络环境与语文学习结合所形成的“虚拟语境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人文性、研发性、开放性、感悟性、情感性、实践性、协作性等特点,还具有信息的宽广性、信息的交互性与及时性等特点,通过网络,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拓展到“虚拟语境”之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可通过网络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等语文实践活动。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把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极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和时空。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与现实社会传统意义的语文学习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 版
4.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6月第1 版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月第2版
6.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鹿书社,1月第1版
7.刘克兰主编:《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0月第2 版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篇3: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教师中心稿)
侯定元
[内容提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陈旧落后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倡导“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培养的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其主要问题有: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是典型例证。其“参考”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这是一种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它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长期以来,课本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写什么文体的作文。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课文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的怪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
从写作目的讲,作者是要把人生经验通过自己的文章传达给读者;阅读它的目的,则是读者想要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阅读,不是要去专业性地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分析其中包涵有哪些语文知识点;而是要根据阅读目的有效地理清作者表达在文章中的内容。 另外,“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很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事实上,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如果仅以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为积累目标的话,那实际是挂一漏万;再说,记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更是完全没有意义。阅读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掌握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有用信息)。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按照“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本文的阅读教学流程应该是:介绍写作背景→解题(理解“为了忘却”)→分析各部分(包括重点语句、语段)→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但是,当我们把本文的阅读目的假定为如下几
点时,情况就迥乎不同: 一.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专题报告,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 二.准备做《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则要从本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 三.写作论文《试论国民党反动派对左翼文化的围剿》,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同一篇课文,阅读目的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就不同。这是“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无法解决的。
三
综上所述,我提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确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因为,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对人才也就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顺应这种社会要求。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健信息等等。
有了这种阅读观念上的更新,再审视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就明朗了。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比较两种阅读教学法的优劣。
[例]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高中语文课本繁笔与简笔》)
*文章学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冗 沓 赅 汩
2.首句是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
3.文中用了三次冒号,其作用是?
4.本段论述的大意是什么?
5.写出三个“一字传神”的古代名句
6.与本段观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D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2.文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3.请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引申出一些新的观点。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很显然,“研究性阅读法”着眼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而“文章学阅读法”则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记识,轻视思维。
四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一、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启发;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主动积极,乐于探索;二、潜心研读,独立思考;三、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四、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8/28)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教师中心稿)]
篇4:语言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
资中一中语文课题组
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目录
序言……………………………………………………………………………………2
摘要……………………………………………………………………………………3
一、课题的提出……………………………………………………………… 3-5
(一)背景………………………………………………………………
(二)课题假设…………………………………………………………
(三)课题界定…………………………………………………………
(四)课题的依据………………………………………………………
二、实验的设计…………………………………………………………… 4-6
(一)实验目标……………………………………………………………………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
(四)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特点……………………………………………………………
(六)研究的途径…………………………………………………………………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7-8
四、实验的结果………………………………………………………………7-10
(一)实践效果……………………………………………………………………
(二)理论效果……………………………………………………………………
五、实验的结论………………………………………………………………8-14
六、讨论………………………………………………………………………… 15
七、可供查询的实验资料列表……………………………………… 16
序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切思想必然通过语言来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切文化也必然通过语言来表现,因为如果没有语言这一载体,一切文化就不能在人们的意识里得以再现和传承。所有动物都没有思想和文化。
语言又是非常神奇的社会现象。语言干瘪、贫乏的人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头脑里的情绪、思想;语言运用的天才们却能神奇地用人们熟悉的文字组合出一篇篇留传不朽的文章或者演说辞。《吕氏春秋》达到“一字不易”,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惟陈言之务去”……中国文人对语言的这些追求常常震撼着我们!
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或忽视语言呢?
因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内容确定为“实用语言”,取语言大海中的一瓢来反复品味,仔细研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语言和日常阅读中的现成语言的品味来感悟语言的继承性、形象性、丰富性;通过对其它学科概念、定义、阐述用语的品味、研究来感悟语言的科学性、简洁性、流畅性;通过对各学科语言表述的差异性、共通性的探讨达到对科学语言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认识。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实验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交际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
我们深信:我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我们的努力应该是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可以借鉴、具有操作性的尝试!
资中一中语文课题组
5月
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报告
( 执笔 邱永新 文明策)
摘要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法、社会调查法、问题引路法、逻辑推理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运用现有的语言储备和语言技能,从本体学科(语文)和相关学科(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地搜集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并分组对所搜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提炼,探究各种用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总结、发现语言现象中的共通(普遍)性和差异(特殊)性,加深对语言现象及规律的认知,达到培养学生生动、规范使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认知、技能、理解、运用)和相关素质(科学思维、信息质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的目的。
本实验研究通过从本体学科向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延伸,再回到本体学科的实验过程,探讨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式、方法,体现本体学科“大语文教育观”的特质,对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不无帮助。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言素养 规范用语 教学改革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语文作为母语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的特征。一方面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学好其他学科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学生在未进课堂之前,已经多角度多渠道获取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知识,其自身对语言的认知已有一定水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提高,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因此,语文学科在相当程度上是一门“主体性”极强的学科,或者说,语文学科是最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科。
但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严峻的形势。其中存在问题最多,教者最无奈,学生最无趣的是语言教学。研究性学习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纸空文,根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貌似研究性学习的课件、教案、教学指导充斥教坛。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秀甚至作伪的嫌疑。因此,如何科学地、真实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二)课题假设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将高中语文的语言学习延伸到高中各门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整理各具特色的语言材料,在综合分析和集体探索中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从而科学地掌握语言及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这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大有裨益,我们相信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课题界定
所谓实用语言,是指学生在学习(阅读)中和日常生活交际中接触到的惯用语和现成语,如诗句、谚语、歇后语、成语、俗语、对联、名言、格言、传媒广告用语、网络用语等等;还指学生在其它学科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概念用语、定义用语、公式公理用语,学科知识阐释、阐述惯常用语。
本课题把高中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但不是要学生去研究各学科知识,也不是要学生去研究社会现象,而是组织、鼓励、帮助学生自主探索、集体研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及其规律,通过学习,了解语言的传承性、形象性、规范性、简洁性以及约定俗成性。也就是既注重本体学科的学习,又注重学生语言感知的积淀;既立足本体学科,又注重本体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其关系可以是:语言→ 本体学科→ 其它学科→社会生活→语言。
(四)课题的依据
1、理论依据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想的外化,是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物质外壳;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人类社会全方位服务。深入探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社会生活中书面用语和日常口头用语,体现了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品味各门学科及社会已经存在的语言现象、特点和规律,体现出研究内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既坚持了学科主体又注重语言感知的培养和积淀,体现出研究范围的明确性;从语言研究到本体学科,到其它学科,到社会生活,再回归到语言研究,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序列性和层进性,也是“大语文”教育理论的广泛性和研究内容集中性的体现。
2、政策依据
(1)《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研究性学习”为必修课,其具体阐述是:“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里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目的、教师的作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明了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特点、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
(3)《四川省实施〈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进一步指明了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以及课时分配意见。
(4)《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实验的设计
(一)实验目标
总体目标
科学、规范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全面、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具体目标
1、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2、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已有的语言储备和技能多渠道获取语言信息。
3、学会自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整理获取的信息,从中探究、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形成自己的见解。
4、学会运用准确、生动、规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5、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认知、技能、理解、运用)和相关素质(科学思维、信息质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
(二)实验对象
资中一中高04级3、4、5、6、7、8、9、10班全体学生。
(三)实验方法
①读书报告法。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
②社会调查法。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就课题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获取材料,整理归纳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见解。
③观察记录法。针对语言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回答问题。
④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定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
⑤问题引路法。在观察中发现疑问,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在以上的各种研究方法中渗透逻辑推理法、因果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四)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突出语文学科性质(特别是工具性),强调对现有语言储备、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实践的过程体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原则
坚持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的原则,坚持开放性、探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注重以下四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普遍存在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本课题通过预设(自设)子课题(研习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挖掘学生的研究潜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炼语言信息,追求语言的创新。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小组合作研究也完全自愿,研究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自己的特长。这样,避免了研究过程的枯燥,学生的身心完全处于“乐学”状态。
2、渐进性原则。课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熟悉的语言现象为基础,进而探究、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原则。
3、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言素质的提高,既着眼于个体语言素质的基本发展和特长发展,又着眼于群体语言素质的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注重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提高。
4、全员参与性原则。实验班全体学生参与课题的整个实施过程,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并且每个阶段都写出自己的研究总结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全体指导教师参与课题设置、组织、研究、结题的全程。
(五)课题研究的特点
1、学生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语言、条件、能力储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最可能完成的课题来着手研究。
2、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学生对语言信息和材料进行自主搜集、整理、分析,从而提炼、总结出规律,整个过程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3、开放性。从研习组课题设置、课题内容、信息渠道、信息源空间和途径、研究方法、思维形式直到结题,均让学生自由、自主发挥。
4、主体性。在研习组课题选择(或自设)、设计、实施、评价诸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语言潜质。
(六)研究的途径
在指导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方法,根据所选研究课题广泛地、有选择性地阅读本体学科、相关学科用语及媒体信息,搜集电影电视用语,深入、身入社会生活,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有代表性的语言素材,运用现有的语言知识进行分析、提炼,探究各种用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总结、发现语言现象中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形成有一定见解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9-2001.10)
1、组建课题组。
2、全体主研员(指导教师)共同研究、编制课题实验方案。
首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即明确“实用语言”的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明确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明确课题实施的具体时间和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研究的具体内容。其次,明确研究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教师组织、管理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观念的根本改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面积提高。最后,明确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3、主研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组织实验班学生学习实验的目的、意义、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明确研究内容、研究阶段及实验目的和目标。
第一,使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学习方法的“革命”,也是语文学科学习和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良好铺垫;第二,使学生明白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第三,说明研究性学习将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
(二)第二阶段:实验的实施阶段(2001.11-.12)
分三个实验周期,三个实验周期循序渐进,直至完成实验目标。
第一周期(2001.11-.6) 常规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共通性与差异性研究(主持人 邱永新)。
本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及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内容。印发研究性学习子课题目录,学生从中选择子课题作为自己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对印发的所有子课题不感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设子课题。
2、确定研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小组,每组3-5人,小组的组成也以自愿为主(如果一个班参与某个子课题的人数超过5人,则成立两个同样内容的课题组,以次类推),每个小组民主推选组长一名,组长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安排、组织、分工,并协助老师管理子课题的所有工作。最后,各研习组组长将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的具体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指导教师。
3、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拟订小组研究计划。
各研习组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拟订小组研究计划,计划用书面形式,写明研究步骤、研究内容、研究形式(如:文献资料检索、社会调查、跟踪观察等)、需要的时间、需要的经费及经费筹集方式。
4、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小组研究计划和指导教师认可的研究方式、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①社会调查的安全保证。
②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
③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践性。
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⑤点滴积累与质的飞跃的关系。
5、小组总结阶段成果。
将小组成员收集、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总,集体研究、讨论,相互借鉴、补充,每个成员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总结或论文,小组成员相互比较研究成果。
6、研究阶段成果总结。
指导教师对本阶段的研究做全面总结,以鼓励为主,肯定大家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研究成果作出比较、评价,以一定的形式肯定其中做得好的研究小组和个人;指导教师将自己负责的实验班阶段研究成果整理上报给课题组。
第二周期(2002.7-2003. 7)本体学科和相关学科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共通性与差异性研究。由于文理分科,该周期由文科班学生侧重历史、地理、政治、英语用语研究 (主持人 周英忠),由理科班学生侧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用语研究(主持人 刘斌)。鼓励学生跨文、理研究。
本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及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内容。本阶段由上阶段的重视社会语言现象转向重视各学科语言现象,是从“一般”走向“特殊”。研究重心是各学科用语(概念、定义、阐述、阐释惯用术语)的特征及其规律,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其它学科学习的重复,研究关注的是学科用语中蕴涵、体现的语言现象及语言知识,研究本身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2、组建研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课题和课题组,既可以通过研究来强化自己对特长学科的进一步理解,也可以通过研究来增加自己对薄弱学科的理解和领悟,课题和课题组的选择也完全自愿。
3、研习小组制订研习计划,开展研习活动。①系统收集所研究学科用语。小组可采用分工的方式,收集所研究学科各年级教材中的概念、定义、阐述、阐释惯用术语。②按照一定标准将这些术语进行归类,比如,可分为概念用语、定义用语、公理公式用语、阐述阐释用语等。③讨论、研究学科用语的特征及其规律,注意运用语言知识加以分析、归纳。④小组成员力争对学科用语特征及其规律达成一致意见。⑤将所研究学科用语的特征及其规律与其它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共通性与差异性。比如,可以对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自的差异性和共通性进行分析、归纳,也可以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政治、历史、英语、地理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研究其共通性与差异性。
4、小组总结阶段成果。
将小组成员收集、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总,集体研究、讨论,相互借鉴、补充,每个成员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总结或论文,小组成员相互比较研究成果。
5、研究阶段成果总结。
指导教师对本阶段的研究做全面总结,以鼓励为主,肯定大家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研究成果作出比较、评价,以一定的形式肯定其中做得好的研究小组和个人;指导教师将自己负责的实验班阶段研究成果整理上报给课题组。
第三周期(2003. 8-2003. 12)各学科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相互关系(共通性与差异性)研究(主持人文明策)。
1、明确研究内容。
本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但不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简单重复,是将学科用语与生活用语比较,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了解语言的传承性、形象性、规范性、简洁性以及约定俗成性。
2、组建研习小组。
每周期均包含对社会生活用语的研究。
每周期实验进程安排:
1、由周期主持人编制周期实验计划、研习组课题目录总汇。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组建课题组。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讲座(主讲 文明策),各指导教师指导、组织学生选题(也可自设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合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3-5人,每个研习课题每班不宜有两个及以上小组。
3、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活动。
步骤:
(1)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施题方法指导讲座(主讲 周英忠 林蓉)。
(2)定向学习、搜集所选课题用语素材→整理、筛选、抽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用语素材→分析、研究典型用语的特点和规律→撰写含有典型素材、合理分析、独到见解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或实验报告)。
(3)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结题方法指导讲座(主讲 刘斌)。
(4)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评题方法指导讲座(主讲 邱永新)。
指导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交流、评价研习成果及研习心得,推荐优秀研习成果到课题组,课题组选择优秀研究成果参加《语文报》中学生小论文比赛(因与主管部门文件相迕没有成功)。
4、周期主持人整理、分析、研究、提炼课题研究材料,总结周期实验的得失,撰写周期实验报告(或论文)。
5、课题组整理、总结各周期实验得失,编制下一周期实验计划,布置、指导下周期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3.12-.4)
1、主研员对实验班学生研习组研习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作出客观评估。
2、主研员研究、提炼各类实用语言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探究提高语言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撰写课题实验报告(或论文),参加县、市科研论文评审。
3、课题组整理各主研员实验报告、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
附:课题组各阶段各班研究子课题情况(数据)统计表。
注:全年级总共完成了214个子课题的研究。
四、实验的结果
(一)实践效果
通过四周期循环递进式探究与实践,“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达到了预期实践效果。
1、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语言信息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创新精神,比如语音复习时,多音多义的辨识宜采用“记少不记多”;书写时错别字,用词(包括成语)常不当,说话语病多,什么原因?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出现诸多毛病的根本,在于词义把握不好,学生进一步寻求解决的办法,得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结论。不少学生把学到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用于其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2、学会自觉运用现有语言储备和技能从多渠道获取语言素材。
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们以现有的语言储备和技能为基础,从不同渠道发现了很多新奇的语言现象,比如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用语,以其形象、凝练、双关给人新奇的感觉,它与日常口语有明显的区别,它完全值得关注;再如,网络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新颖性,是约定俗成的准语言现象,它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值得引起研究的注意。
案例:高04级9班杨静同学在第一阶段着重研究广告用语,最后写出了质量很高的一篇结题论文--《用语当否,销量迥异--街头、路边广告用语研究》,在文章中她总结了广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些企业的豪言壮语偏离了自己的生态位,所以导致了“太阳”沉落,“飞龙”断翅,“三株”退隐;然而,“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之类的广告却实实在在,说得到做得到,结果这两家企业在激烈的保健品市场一直稳步发展。该文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即使对商家也不无启迪。
3、学会自主分析、整理、利用获得的语言材料,探究、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语言现象千变万化,许多现象貌似神离,或貌异而神合,我们要求的,就是多辨识出异中之同,同中之异,从表面上差异极大的语言现象之间看到本质上的共同点或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的语言现象之间看到本质上的不同。比如,“逻辑”一词,语言学指一种推理形式,数学上指数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而生活中则更多指事物之间的客观事实,这是同中之异,而它的共同含义则为“思维的规律”,这又是异中之同了。再如,表达同一意义,书面用语显得谨严,典雅;口头用语则显得活泼、通俗,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是一种基本的语言技能。
案例:高04级5班刘华等同学在实验的第三阶段研究“物理学中概念用语的形象性”,他们收集了物理学科中大部分概念(如:施力、受力、矢量、裂变、聚变、浮力、守恒、陨石、能量、密度),经过分析、比较、归纳,他们认为,物理学中这些“二字概念”,其中一个名词性的表示概念的内容,如:“力”、“量”、“变”、“度”、“能”,另一个字则是描述性的词语或动词,能让人一眼看出其特点,他们总结出物理学科用语“追求形象”的结论,还总结出物理学科“追求形象”所使用的语言特点和技巧。这一切不仅增加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领悟能力。
4、培养了学生准确、生动、规范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5、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相关素质明显提高。在大范围多角度多渠道搜集、整理、归纳、提炼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认知、技能、理解、运用等语言素养与过去的被动接收相比,得以明显提高,在信息互动、聚合、讨论乃至争论中,学生的获取信息技能、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相关素质有了明显的质的飞跃。
6、提高了本体学科的学习成绩。
在语言素养和相关素质得以提高的基础上,学生在辨识、筛选、获取新信息等方面有了巨大进步。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有利于学生准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有利于学生语言素养乃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全市同类学校比较,我们实验班的语文成绩稳居前列,文科班在一摸考试中的平均成绩居全市所有重点中学第一名。
7、增强了对相关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信息的理解、辨识能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语文学科本身,而且对其它学科(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在信息的接收、辨识、运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不少实验班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8、明确了课题组的组织形式。
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宜以课题组的形式;课题组的组成,以3-5人为宜,人数太少,受制于材料来源的狭窄性,认识的狭隘性,缺少论证的多角度;人数太多,认识分歧,不利于认识的集中统一。
9、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对主研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题,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如何帮助学生避免盲目性,调动他们研究的兴趣,如何给予学生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这些都是有待主研教师解决的。这些问题促使教师去学习有关理论,有关政策。另一方面,学生课题的多样性、多元性、未知性构成了对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的挑战,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成为老师的必学内容;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成为教师指导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采访考察能力、交际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加以指导的能力。这一切都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师生就这样互动学习,不断地提高。
案例:教师为了给予学生正确、科学、适当的指导,采用个人学习、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研究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四川省实施〈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霍益萍教授的《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张人红、李建民编著的《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嵇永宁、苗长广编著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程红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汤登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等等专著和论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理论效果
通过对课题全程的组织、指导、探究,我们在教学理念、角色、方式、关系诸方面获得比以前更清晰的理性认识。
1、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进程方式。
确定研究主课题→收集课题的相关疑点、热点→编制、研究子课题→组成学生研习组→选择(确定)子课题→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指导研究方向→分工调查搜集材料→整理相关材料→小组研究讨论→撰写课题实验报告(或论文)→课题讨论评价
说明:以“实用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表面看来材料俯拾皆是,实则很难具有“研究性”,这极可能导致“研究”的随意性,因此,我们在学生的研究中,对研究子课题的设置、材料的搜集等方面,均给以详尽的指导,力求避免学生研究的盲目性、随意性。
2、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课题组的成立阶段,我们以讲座的形式,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研究方式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我们着重详尽介绍了以下研究方法:
①读书报告法。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
②社会调查法。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就课题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获取材料,整理归纳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见解。
③观察记录法。针对语言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回答问题。
④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定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
案例:高04级3班周厚亮、刘小军、李峥、车进伟、张军五名同学在第一阶段确定课题为“喜联、寿联、楹联研究”,除了小组研究一般的对联知识之外,他们还自筹经费,到本地景点文庙、重龙山、罗泉镇等地搜集本地名联,他们还走访当地文坛老人,辑录可能遗失的对联,采集与对联有关的故事,在研究总结中他们说:“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学到了不少的对联常识、书法知识,了解了很多本地的掌故,熟悉了很多本地的名人以及他们的事迹。我们觉得家乡更加美好了,更加神秘了。我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⑤问题引路法。在观察中发现疑问,在寻求对问题发解决过程中得到提高。
3、处理好了学生自主研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学生课题组自行选择课题,然后集中全体组员围绕课题内容在教师协助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总结、汇总研究成果,做出课题研究评价,最后将本小组成果与其它研究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横向比较。
教师对学生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主要注重对研究小组选题、施题、结题各阶段的方法指导,注重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并解脱可能陷入的研究困境。整个过程都尊重学生研究小组及每个参研学生的自主选择。
4、处理好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搜集、整理信息的一般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真正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搜集信息重点关注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新颖、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可研究性;处理信息重点关注对信息的分类、分析、提炼、归纳以及结论是否科学,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处理后的信息是否科学、凝练、典型。搜集信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处理信息的过程又反过来指导搜集信息的方向,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生对以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高中学生提高考试成绩。
课题确立为“实用语言”,其对象除本体学科(语文)外,还包括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相关学科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不仅广泛地接触、了解各门学科用语和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把握这些用语之间的相通性和差异性,还加深了对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特别是语言现象的感悟、理解,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相应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考试时,这些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识题、辨题、领悟题旨,解答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准确,格式规范。因此,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正确把握命题特点,从而提高考试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考试试题本身也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教材内容与考试重点、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能适应考试综合性、探究性要求,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考试的命题倾向。
6、课题组教师就课题的有关方面深入研究,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是主研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
(1)主研教师文明策的理论探索文章及研究课题有:
①,所撰写论文《浅析阅读理解中的“个性化声音”》在资中县16届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②,论文《培养读诗写诗的群体》获资中县年会二等奖。
③2002,与人合写论文《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目标--阅读和写作》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全国二等奖,并入选《中华教育发展论坛》(上)。
④《新课程,新理念》(20县中语会交流二等奖)
⑤主研“在阅读中形成创新能力”课题(县级优秀课题)
⑥主研“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课题(校级良好课题)
(2)主研教师周英忠的理论探索文章有:
①《新课程理念下的语基复习》(市中语会交流)
②《新课程,新理念》(2004年县中语会交流二等奖)
(3)主研教师刘斌的理论探索文章有:
①《加强课外指导,培养学科尖子》(20市中语会交流二等奖)
②《研究性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培养》(2004年市中语会交流)
(4)主研教师邱永新的理论探索文章有:
①《关于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设置的思考》
②《学生选题中的问题与调控》
③《高三后期语文教学也可研习》
(5)主研教师林蓉的理论探索文章及研究课题有:
① 《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 》 (资中县《教研 艺苑》发表)
②《如何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 》 (2002年资中县年会交流)
③《如何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力 》(2002年资中县年会交流)
(6)课题研究阶段讲座有: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实用语言研究如何选题》(选题指导讲座 文明策)
②《资料、信息收集和整理》 (施题指导讲座 周英忠)
③《 实用语言研究性学习如何结题 》 (结题指导讲座 刘 斌)
④《科学、创新、可行--实用语言研究如何评题》 (结题指导讲座 邱永新 )
(7)结题论文有:
①《研究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文明策
②《小组合作学习》 周英忠
③《研究性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刘 斌
④《关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的思考》 邱永新
⑤《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林 蓉
五、实验的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课题”是能够成立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主要理由如下:
1、该实验将学生的目光由本体学科引向其它学科,由课内引向课外,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里,自主地、合作地进行语言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完全吻合的。
2、学生在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接触社会,身入、深入社会生活,在研究过程中去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加强了对知识、能力的把握程度,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又与《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的“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3、该实验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从而培养、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能力。
4、该实验能够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责任感得以加强。
5、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语言审美观和良好的文明、科学、规范用语习惯,增强了表情达意技能,进而推动了学生语文素质、语文成绩的提高。
6、在研究中学生都感受、体味、研究了所学其它学科的用语习惯和规律,加深了对中学所有学科概念、定义、阐述等方面的用语习惯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讨论
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语言教学耗时多,收效微,时常受到非议、非难,本课题力求避免上述弊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本课题研究也存在以下几个需要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语言认知的提高与阅读、写作的提高的关系。
2、如何运用语言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研究成果来提高语文总体水平。
3、如何控制研究性学习中个别小组或个人研究的随意性、盲目性。
七、可供查询的实验资料列表
1、学生课题用表
①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课题研究项目表
②历史、地理、政治、英语用语研究课题项目表
③课题组人员组成一览表
④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一览表
2、学生课题组实验报告、小论文集
3、教师(主研员)研究论文
篇5:研究性学习是不是赶时髦作秀(教师中心稿)
研究性学习是不是赶时髦作秀(教师中心稿)
郑州一中 魏荣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领域,它所倡导的全新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一匹斜刺里冲出的黑马,对拉动素质教育这辆战车,据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我却常常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甚至忧心忡忡,担心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如轰轰烈烈的减负一样,或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
实践中的努力探索,我有如下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能脱离学习者的主体学生的实际。
首先,从研究学习的参与主体学生的客观条件来说。从黎明即起的早读,到黑夜到沉沉的晚自习,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学生的大脑一整天都在紧张、高速地跟着常规教学运转,哪有“研究”的插针、立锥之地;即使把“研究”排上课表,短短的几十分钟,小小的弹丸这地,何谈“研究”。
所以,研究性学习应当因地制宜,从现有条件出发,平时,与常规教学齐头并进,搞一些个人独立的,从课内选题的项目研究,比如语文课讲了《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可进行《烛之武的论辨艺术》研究,听了《荆轲刺秦王》,可进行《刺客精神评论》研究。节假日可进行合作的多实践活动的课外选题,比如《商朝迁都与商城郑州》,《IT语言对新世纪现代汉语的影响调查》等。
其次,从知识方面来说,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应有深浅不同的研究学习方向,研究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比如,对高一学生就不能作《中国古今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只能作《孔孟思想与今日文化》之类具体,浅层次的研究。
这就要求教师做大量的,具体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方面的工作,从而给学生以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指导。
二、研究性学习不能苛求所有的研究主体学生都出研究成果。
从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本身来说,因为年龄、阅历、思想认识多方面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的选题就显得非常雅嫩,搜集资料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分析见解往往偏面、表面,其结论往往只是在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所以,研究性学习虽然具有探究性这一特性,但它却和以追求结果为目的的科学研究截然不同,其本质仍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从自然、社会或自身生活中选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过程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性学习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研究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学生在查找、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努力,那就不管这位学生最后的成果水平是高是低,甚至没有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套用一句杂志上的话来说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进山寻美的旅人,一路上寻幽探胜,发现奇丽非常的风景,至于他们究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倒不必刻意地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性学习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研究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一点我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深有体会的,一个学生刚进入高一就雄心勃勃要研究《红楼梦》,面对这部巨著,他茫然无措,写出的东西也仅是一些空话或别人重复的结论,我指导他从大观园入手,现在他已写出《大观园的`建筑研究》、《大观园的人物研究》、《大观园在< 红楼梦>中的地位研究》等系列体会。此外,还有张衡的《感受河南文化》系列研究,王剑的《战国的土》,张辉的《戏说<三国演义>》,都是研究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渐入佳境中的。而且他们通过研究而产生的对社会、对人生、对科学那无究的探究兴趣,是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虽然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纲、整理,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知识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的,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新知,仍然是目前必须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一点毋庸我饶舌。
我深切的体会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建立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基础上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更离不开接受性学习。比如,一个同学在学习了课文《李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后,对孔子孟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才发现现代的中华文化深受孔孟思想影响,才选择了《孔孟思与今日文化》这研究课题的。另一个学生是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受孟子“不违农地,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以及“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等内容的启发,才选择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的课题的。还有一个同学是学习了《荆轲刺秦王》,才对刺客精神产生兴趣而进行研究,从而写出了《刺客精神初探.》的小论文。
接受性学习获得的知识,就如同一个点,一个切入口,学生由点及面,内引外联,拓展延伸,激发极大的学习兴趣,向滚雪球式的拓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海的无涯,书山的奥妙,去感受大千世界的无尽妙趣。所以,研究性学习是传统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承,同时并存的。
总之,研究性学习以它特有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和舞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虽然不是赶时髦、作秀,但它也不是灵丹妙药,包治办病。它需要教师要以全新的评价标准来看待教学,来评价学生;同时还需要做大量的,具体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方面的工作,从而给学生以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指导。素质教育成果是必须通过扎扎实实开的教学活动获得的。
篇6:课内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例(教师中心稿)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产生异常现象的探究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刘菊萍
1. 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生]生成物是NaOH和O2
[师]请大家写出化学方程式。
(一人上黑板写,其他同学自己练习。)
[师]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溶液变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实验看看。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生]溶液先变红,后逐渐褪色。
[师]变红后的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呢?
(针对这一异常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求知欲,各种不同的猜想纷纷涌现。)
2、作出猜想
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作出如下各种猜想:
[猜想一]有可能是Na2O2变质了
[猜想二]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试管不干净,管壁上沾的杂质产生影响,使红色褪去;
[猜想三]我们用的水是自来水,可能是用的自来水中具有漂白性物质,使红色褪去;
[猜想四]也有可能是酚酞变质了,或是酚酞中混有酸;
[猜想五]可能是过氧化钠过量了,过氧化钠具有氧化性,使红色褪去;
[猜想六]可能是Na2O2少了,生成的NaOH溶液浓度太低,使酚酞不稳定显红色;
[猜想七] 可能是生成的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Na2CO3和NaHCO3而变质了。
[猜想八]有可能是生成的O2使红色褪去。
[师]还有别的猜想吗?如果想到,可以提出来。我们先来解决前面提到的'猜想。
上述猜想哪些可以很快想出方法解决呢?
(学生针对问题,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活跃)
[生]猜想一可用未开盖的过氧化钠来做实验;
[生]猜想二、三可用蒸馏水和洁净的试管来做实验;
[生]也可以用未变质的酚酞来做实验;
[师]酚酞溶液是实验室里配制好的,假如我现在不知道它是否变质,怎么办呢?
[生]可用这瓶酚酞滴几滴到NaOH溶液中去,看其是否褪色。
[师]说得好,请你来做实验证明一下。
[学生实验]证明:酚酞未变质。
[生]猜想五不可能,因为Na2O2与水反应,Na2O2肯定不足,因为水是过量的,而且反应生成的是溶液,没有固体存在。
[师]很好,说得有道理。
[师]还有剩下的几个猜想,大家一时难以想出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设计出证明这些猜想对错的实验方案。
3、设计方案
[方案六]用不同量的Na2O2作对比实验。
[方案七]向NaOH与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通入CO2气体。
[方案八]往稀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制备O2通入到溶液中。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情感体验,达到学习目的和能力的增强。)
4、实验探究
主要对以上几个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前提:
用去污粉、自来水、蒸馏水将试管洗干净,用未开过盖Na2O2固体,加蒸馏水反应。
[实验六]往四个试管中依次加不同量的Na2O2固体,分别加2毫升蒸馏水,振荡待反应完全,加2滴酚酞。
现象:变红,然后逐渐褪色。
[初步结论]不是Na2O2的量的多少的原因。
[实验七]向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通入CO2气体。
现象:红色不褪去。
[初步结论]不是NaOH与CO2反应的原因。
[实验八]向试管中加NaOH溶液2毫升蒸馏水,变红,用KCLO3和MnO2混合并加热,将产生的O2通入溶液中。
现象:溶液红色较长时间不褪色。
[初步结论]生成的O2不影响。
[师]那么原因到底在哪儿呢?请大家继续大胆猜想。
(学生有以上猜想被排除后,进一步深入思考,讨论交流,气氛空前热烈)
[猜想九]可能 Na2O2与H2O反应的过程中产生了H2O2,具有漂白作用。
[猜想十]可能与NaOH的溶液浓度有关。
[师]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证明呢?
[方案九]1、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少许MnO2,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2、往稀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然后加入H2O2。
[方案十]向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
[实验九]1、往试管中加一小药匙Na2O2固体,加2毫升蒸馏水,过一会儿,加少许MnO2,用带火星的木条深入试管内。
现象:又产生大量的气本,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初步结论]证明有强氧化性的H2O2生成。
2、往试管中加0.01mol/L的NaOH溶液3毫升,滴加2滴酚酞试液,伙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加入2升H2O2,振荡。
现象:红色褪去。
[初步结论]H2O2起漂白作用。
[实验十]分别取两支试管加0.01mol/L的NaOH溶液和2mol/L的NaOH溶液3毫升,滴加两滴酚酞试液。
现象:稀NaOH溶液中变红不褪色,浓NaOH溶液中显红色后褪去。
[初步结论]NaOH溶液浓度影响结果。
(此时学生情绪高涨,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欢心鼓舞,为参与评价交流,并进一步验证,而获取知识后的成功而喜悦。)
5、获得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共识。)
(1)酚酞在稀碱性溶液才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去;
(2)H2O2能使变红了的酚酞溶液褪色,起漂白作用;
(3)课本中的反应方程式:2 Na2O2+2H2O=4NaOH+O2不够完善,同进还发生反应:Na2O2+2H2O=2 NaOH+ H2O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部分H2O2分解。
(4)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加酚酞试液变红后又褪色,原因是反应生成的H2O2漂白作用和所得的碱溶液较浓的原因。
6、深入探究(课外)
(1)酚酞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酚酞试液在稀碱溶液中才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溶液中变红色后又褪色?
(2)酚酞试液遇酸溶液是否不变色?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篇7: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1、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在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心里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大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的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6、增强学生的能力。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7、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8、形成学生的心象。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那能够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习独立的、主动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善于社交等性格。
篇8:八年级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选题(教师中心稿)
凤春芳
第一单元
1, 我读
2, 咏“雪”与历代文人
第二单元
3, 我谈“人文景观”给人的熏陶
4, 由“秦俑”谈雕塑之美
5, 小议“秦俑”的.价值
第三单元
6, 新闻报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第四单元
7, 读鲁迅杂文之我见
8, 小议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第五单元
9, 柳宗元与他的“山水游记 ”
10, 咏“泰山”与历代文人
11, 我谈“泰山”的象征意义
第六单元
12, 我谈读书、求知的意义和乐趣
13, 梁启超与〈〈饮冰室〉〉
第七单元
14, 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15, 我读莫泊桑的《羊脂球》
篇9:从教材看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
从教材看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
黄会和子 hhh888@sina.com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未来社会,由于高技术的应用更加迅速。职业流动频繁,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将被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所取代,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育将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育转化,教育将延伸到人的一生。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读书作文与人格培养的协调,是现代语文教育必须持有的观念。要使这种观念得到有效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引导好学生走“以我为主”的学习之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非易事。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我们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允许他们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
当前,在语文教与学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忽视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其实,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学段,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好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就一定能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要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兴趣。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角度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比学生高明的一点无非是懂得如何去事理信息、搜集信息、评价信息和发表信息,有更高的信息素养而已。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和善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活生生的教材
来引导和启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例如,教师在讲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的写作背景时,就应当突破教参的限制。经多方资料证明,朱先生是在与妻子发生争吵后写下此文的,而不是因为当时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使朱先生感到郁闷而到荷塘散心后写下的。如果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学生就只会得到教参上的说法了,而这种说法与实际并不相符。教师应当据此,告诉学生,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罗资料,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再次,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的看法,给予重视。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传统看法格格不入,教师对此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而应当给学生阐述看法的机会,理由成立的就应当加以肯定,如果当场不能给个说法时,可以动员学生集体讨论或通过查相关资料,再确认学生的看法是否合理。例如,我曾听到过一名同学对柳永的《扬州慢》中两人分手的看法。教参上说这对男女分手纯粹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间的分别。而那位同学则认为这对男女是情人,否则不会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联系当时柳永生活的时代,这种看法就很有依据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学生应当积极自主学习。第一,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对知识进行再次有效地梳理,去追寻知识之间的相互性。如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应当能将《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连在一起,从中探讨出“仁者当政,暴君必亡”的结论。再如学生如果将荀子的《劝学》与韩愈的《师说》放在一起来研究,就可以深入地明白古人为学的态度、方式。促使学生本人对求学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观。第二,利用现有教材,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很注意布白艺术,也就是文章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余地,读者可以据此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如教师讲授《项链》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储备,加以创新,对文章的结尾进行再创造。第三,学生完全可以将一些经典文章换个形式,给文章以另外的包装,如学习戏剧《雷雨》,就可以利用人物生存的环境和人物的对话进行戏剧排练和舞台布置,据此来让学生充分掌握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当放在文学作品上。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阅读和写作需要联想和想象,需要形象性思维。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眼光不仅要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且要好好地利用课后的'思考题,这里也是学生寻求新问题的大好阵地。启发学生的感受--对作品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受是整体的,是活生生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离开了感受,其代的一切都很可能是皮毛的、僵死的、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感受是语文课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课的生机和灵性所在,更是语文课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对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在“学”中去体验,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办法。我们教材后的思考题很喜欢在那种所谓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句上抠来抠去,或者老问学生为什么不这样写,而那样写?把活生生的作品分解成一堆纯技巧的大拼盘,弄得学生味同嚼蜡。这种不良的现象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严重萎缩。思考题一定要注意启发性和开放性,根据“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允许有多种答案,提倡各抒己见。如果我们的教材能够以开放的姿态,自由平等的态度来为学生着想。那么学生又怎会把语文课当成“无聊课”呢?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我们又怎愁他们没有收获呢?当然,学生个体所得的收获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够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我想,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
当我们把学生解放出来,把他们置于一个宽松自主的语文环境之中,最终使他们血液里流淌着真正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愫时,我们才真正无愧于语文教学。
★ 十六大报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共9篇)】相关文章:
解读质疑在随笔化写作中的运用2022-04-2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2022-11-02
医院总体规划设计步骤有哪些?2022-05-17
校园交响乐教学课件2022-09-09
book6 Let,s learn2022-07-21
孝感市高考语文备考研讨会交流材料(教师中心稿)2023-07-20
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2022-11-26
新课标下如何创设高效课堂论文2022-06-23
竞聘高中语文老师演说稿2023-06-22
教研组成员竞聘稿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