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历史传说典故

时间:2022-10-04 08:14: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尹喜历史传说典故(精选8篇)由网友“空幻”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尹喜历史传说典故,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尹喜历史传说典故

篇1:尹喜历史传说典故

一、尹喜基本介绍

《庄子·天下》将尹喜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尹喜,官至周代大夫,时任大散关令,后遇老子,授其千古奇书《老子五千言》即今日之《道德经》。后跟随老子西出散关,化胡西域。

二、尹喜概述

尹喜,又名尹子。古书中出现最多的记载为关令尹喜。《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记为关尹或关尹子或尹子或为关令尹喜。列子中曾多次出现尹子与尹喜等词由此可见其名为尹喜。在东汉宫廷撰写汉书时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确记载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列仙传》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2]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代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关尹一词被误读成官名是因为《国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门尹除门“中关尹二字由于当时没有标点符号的误会。正式的官位称呼应该是门尹。《庄子》:门尹登桓。春秋时有门尹般、门尹且渠。

三、尹喜历史传说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

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篇2:伊尹的传说典故

伊尹的传说典故

伊尹的传说典故

东方有个小国,叫有莘国。有一天,一个姑娘提着篮子到桑林去采桑,忽然听见不远处有婴儿的啼哭声。她寻声找去,发现一株老桑树的空心中,有一个胖娃娃,赤裸着身子,摇手蹬足,张着嘴巴大声啼哭。

姑娘很是奇怪,便将娃娃抱起来,去献给本国的国王。国王一面命御膳房的厨子把婴孩带去抚养,一面派人察访婴孩的来历。

不久出去察访的人回来向国王禀报说,婴孩的母亲原住在伊水的岸边,身怀有孕。一天晚上,梦见有神人告诉她说:“舂米臼出了水就向东边走,千万不要回头看。”第二天舂米臼果然出水了,她一面赶紧把神向她说的话告诉邻居们,一面照着神的吩咐向东边走去。邻居们有相信她的话的,都跟着她走;也有不相信她的,就仍待在家里。她向东走了大约有十里路程光景,惦念着家园和邻居,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忍不住回过头去一看——啊呀,只见家园已经浸没在一片白茫茫的大水里,汹涌险恶如狼牙一般的波涛正追踪在她和与她同行的邻居们的身后,恶狠狠地向着他们扑来。她吓得连忙举起两只臂膀,正准备呐喊狂呼,声音还没有发出喉咙,她的身子就在一瞬间变成了一株空心老桑树,站在大水的中央,抵抗住了激流,洪水在她的身后慢慢退去了。

过了些日子,采桑姑娘来采桑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在这株老桑树空心里的.活泼可爱的婴孩。所有曾经和婴孩的母亲一同逃避洪水的邻居,都指证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于是婴孩就确定是这株空心老桑树的孩子。由于孩子的母亲原住在伊水岸边,后来孩子又当上了“尹”的官,因此人们就叫他伊尹。

伊尹在御膳房厨子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也成为了一名御膳房的厨子,烹调得一手好菜肴。同时由于自身的不断努力,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很多学识,因而兼做了宫廷教师,教有莘王的女儿读书。

后来成汤到东方去巡游,到了有莘国,听说有莘王有个女儿非常美丽贤淑,便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有莘王知道成汤是个贤明的君主,对这件亲事非常满意,就按照当时的习俗,把女儿嫁送过去。

那时伊尹也很想到汤王那里去做事,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有用武之地,只是找不到去汤王那里的门路。现在趁着有莘王嫁女的机会,于是便毛遂自荐,申请做了陪嫁的臣子。有莘王本来也并不怎样重视这个生长在水边桑树里、脸孔上连眉毛和胡须也不长的怪孩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把御膳房厨子兼宫廷教师的伊尹,当作陪嫁臣子和女儿一起送过去。

伊尹伴随着女学生陪嫁到成汤那里,教师的本领一时还用不着,厨子的手艺在办喜事的时候倒可以大显身手。于是这个黑皮肤的矮个子青年,就背着鼎锅、抱着菜板,兴致勃勃地在厨房里安排着一切,把他的烹调手艺全部施展出来。

果然,他做的菜肴甚合汤王和宾客们的口味,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好评。

汤王心里一高兴,便召见了这个厨艺高明的青年厨子。

由于他出身卑微,在召见他之前,人们怕他身上的污秽和邪祟触染到至尊至贵的汤王身上,于是便先拿香草来熏了熏他,拿柴火来烤了烤他,拿一些猪牛的血来涂抹在他的周身,直到人们觉得他身上的脏污都已除去,这才让他去见汤王。

伊尹见着汤王,自以为是展宏图、抒抱负的时机到了,便对着汤王,从山珍海味的烹调说起,一直说到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哪知道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汤王觉得这个青年精明强干,以后看待他自然就比别的御膳房厨子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把他提升起来担任什么重要的职务。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自觉在汤王那里没有得到重用,很受委屈,这才跑去投奔夏桀。

当时,夏国的人民都怨声载道,认为夏桀昏庸残暴,治国无方,东方的殷国却日益强大起来,汤王更是人心所向,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伊尹把天下大势和个人出路两方面认真权衡了一番之后,毅然离开夏桀,仍旧回到汤王那里去了。

篇3:电母历史传说典故

一、电母基本介绍

电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雷公 的助手。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电母是司掌 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 ”或“朱佩娘 ”。电母主要掌管闪电。雷电崇拜,起自上古。

二、电母概述

电母是从雷神 信仰中分化出来的,早期雷神兼管雷电,据《十驾斋养新录 》引《管辂 别传》,则当时已经有“雷公电父”之称了。后来,按照人们阴阳对立男女配对的心理特征,电父摇身一变成为女性,电母之称至迟出于宋代,苏轼有诗云“麾驾雷车呵电母”,《元史 》云“电母旗,画神人为女人形”,明代都昂用易经理论来解释,说“易离为电,为中女阴也,而电出地之阴气,故云母”。神怪小说中都有闪电神(《封神演义 》中说是金光圣母 )、闪电娘子(《西游记 》)之说,《搜神大全》则说天大笑时开口流光为闪电。除了一般职务之外,据说当雷公与电母吵架的时候,天上也会雷电交加。除此关于电母的来历又有诸神传说 。《铸鼎余闻》云:致道观雷部 前殿,列电母秀使者,名文英 。元代军中有电母旗。《元史·舆服志》称:电母旗,其上形象为:画神人为女人形,衣朱裳 白裤,两手运光。电母形象还出现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后者称其为金光圣母。明代余象斗 《北游记 》又称电母为朱佩娘娘,雷神曾给予她两面雷电镜,为雷神打人时照明。清代黄斐默《集说诠真》载,清代中国民间将电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两手各执一镜,号为电母秀天君。其形象应与明代小说有关。总之电母为雷神属部神,与雷神相配,中国民间信仰中多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兰州金天观 中设有雷坛,专门供奉雷祖 ,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电母、风伯 、雨师 恃立其下。

三、电母历史传说

在往昔雷鸣时,是不先发出电的。它击死人的时候,又不十分审慎,猛然地隆然一声,就把人击死了。后来错击死了一位好人,这个人,是个很有孝心的寡妇 。这个寡妇,丈夫早死,既无儿子,家里又贫,堂上只有一个老姑,她很孝顺服侍着老姑度日,不肯改嫁。

电母有一次,她的老姑病了,很想食肉。但是她哪里有钱去买肉孝敬她呢?她左思右想,就想起古时有“割腕供姑”的事,她也就毅然地把手股上的肉割下来,煮熟去孝敬她的老姑。可是她的老姑哪里能够吃得下这坚韧的手股肉呢?她还不知体谅她媳妇的孝顺,反而以为她的媳妇不孝敬,把买来的好肉留起来自己吃,将那近皮的肉煮来孝敬她。她就叫骂起来,还请了五雷要将她的媳妇打死。怎知五雷真正应命了,猛然地一声,把她的媳妇打死了。将殓,才发现她的媳妇的股上割下一块肉,尚有血疤,她这时才猛醒反悔。然而人已被击死,又无法可叫她活过来。她就啼哭哀求着雷公,度她的媳妇超生,而雷公也后悔自己的不审慎,听了那老妇人的一面之词,竟错击死好人。于是雷公就奏了玉皇,请命将这个寡妇,赐为电母。在它未发雷之前,电母可以放光,先明亮世间的善恶,以明黑白,以免再错击人。所以现今呜雷的时候,先有电光闪一闪,就是这回事了。

篇4:尹喜经典名言

尹喜经典名言

1. 行虽至卓,不离高下;言虽至公,不离是非。能虽至神,不离巧拙;貌虽至殊,不离妍丑。圣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见圣人。

2. 勿以行观圣人,道无迹;勿以言观圣人,道无言;勿以能观圣人,道无为;勿以貌观圣人,道无形。

3. 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4. 圣人知我无我,故同之以仁;知事无我,故权之以义;知心无我,故戒之以礼;知识无我,故照之以智;知言无我,故守之以信。

5. 圣人之道天命,非圣人能自道;圣人之德时符,非圣人能自德;圣人之事人为,非圣人能自事。是以圣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6. 天地寓,万物寓,我寓,道寓,苟离于寓,道亦不立。

7. 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八风之朝,可以卜当时之吉凶。是知休咎灾祥,一气之运耳。浑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认而己之。

8. 衣摇空得风,气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雨雷电皆可为之。

9. 特因外物有去有来,而彼瓦石实无去来。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来。所谓水者,实无去来。

10. 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吸之即凉。

11. 有时者气,彼非气者,未尝有昼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尝有南北。何谓非气?气之所自生者如摇箑得风。彼未摇时,非风之气;彼已摇时,即名为气。何谓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钻木得火。彼未钻时,非火之形;彼已钻时,即名为形。

12. 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鱼茫然,忽望波明食动,幸赐于天,即而就之,渔钓毙焉。不知我无我而逐道者亦然。

13. 惟圣人不离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14. 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而不穷也。

15. 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16. 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

17. 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18. 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19. 道无人,圣人不见甲是道乙非道。道无我,圣人不见己进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无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20. 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

21. 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22.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

23. 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24.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

25.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26. 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27. 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

28. 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29. 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即擒。

30. 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

31. 譬如屋宇舟车,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无待。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

32. 天非自天,有为天者;地非自地,有为地者。

33. 梦中鉴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梦天地者寝不寐,欲去鉴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无,在此不在彼。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识。

34. 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虽大,彼固不知计。天地者,皆我区识。譬如手不触刃,刃不伤人。

35. 天地虽大,有色有形,有数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数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36. 心应枣,肝应榆。我通天地,将阴梦水,将晴梦火。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纯纯各归。

37. 天下之人盖不可以亿兆计,人人之梦各异,夜夜之梦各异。有天有地,有人有物,皆思成之,盖不可以尘计,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38. 运而不已者为时,包而有在者为方,惟土终始之,有解之者,有示之者。

39. 仰道者跂,如道者骎,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圣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丰,不借道于圣,不贾道于愚。

40. 笾不问豆,豆不答笾,瓦不问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问欤答欤,一气往来,道何在。

41. 吾道如剑,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伤。

42. 小人之权归于恶,君子之权归于善,圣人之权归于无所得。惟无所得,所以为道。

43. 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44. 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45. 两人射相遇,则巧拙见;两人奕相遇,则胜负见;两人道相遇,则无可示。无可示者,无巧无拙,无胜无负。

46.习射习御习琴习奕,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无形无方,故可得之于一息。

47. 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48. 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彼未死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生,不名为死。彼未契道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事,不名为道。

49. 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

50. 以事建物则难,以道弃物则易。天下之物,无不成之难而坏之易。

51. 若以言行学识求道,互相展转,无有得时。知言如泉鸣,知行如禽飞,知学如撷影,知识如计梦,一息不存,道将来契。

52. 圣人力行,犹之发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圣人坚守,犹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53. 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则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坚守不易,则曰道以执得。

54. 一情善恶为有知,惟动物有之,一情冥者为无知。溥天之下,道无不在。

55. 一情冥为圣人,一情善为贤人,一情恶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无,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恶者,自无起有,不可得而秘。

56. 闻道之后,有所为有所执者,所以之人,无所为无所执者,所以之天。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

57. 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58. 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

59. 方术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强,或尚弱。执之皆事,不执之皆道。

60. 天地万物,无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应;我非我,我不得不养。

61. 圣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卫。用之当,桔梗芣卫生之,不当,金玉毙之。

62. 天下之理,舍亲就疏,舍本就末,舍贤就愚,舍近就远,可暂而已,久则害生。

63. 谋之于事,断之于理,作之于人,成之于天。事师于今,理师于古,事同于人,道独于己。

64. 操之以诚,行之以简,待之以恕,应之以默,吾道不穷。

65. 人之有失,虽己受害于已失之后,久之,窃议于未失之前。

66. 智之极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辨之极者,知辨果不足以喻物,故讷;勇之极者,知勇果不足以胜物,故怯。

67. 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68. 天下之理,是或化为非,非或化为是,恩或化为仇,仇或化为恩,是以圣人居常虑变。

69. 万物变迁,虽互隐见,气一而已,惟圣人知一而不化。

70. 人之一呼一吸,日行四十万里,化可谓速矣,惟圣人不存不变。

71. 目自观目,无色;耳自听耳,无声;舌自尝舌,无味;心自揆心,无物。众人逐于外,贤人执于内,圣人皆伪之。

72. 我之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矿砂之金。破矿得金,淘沙得金,扬灰终身,无得金者。

73. 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74. 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75. 我之思虑日变,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

76. 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

77. 贤愚真伪,有识者,有不识者。彼虽有贤愚,彼虽有真伪,而谓之贤愚真伪者,系我之识。知夫皆识所成,故虽真者,亦伪之。

78. 物生于土,终变于土,事生于意,终变于意。知夫惟意,则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恶之。意有变,心无变,意有觉,心无觉。

79. 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

80. 物我交,心生;两木摩,火生。不可谓之在我,不可谓之在彼,不可谓之非我,不可谓之非彼,执而彼我之则愚。

81. 知心无物,则知物无物,知物无物,则知道无物,知道无物,故不遵卓绝之行,不惊微妙之言。

82. 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其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83. 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

84. 人之厌生死超生死者,皆是大患也。譬如化人,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为妖,不名为道。

85. 鬼云为魂,鬼白为魄,于文则然。鬼者,人死所变。

86. 精神,水火也。五行互生灭之,其来无首,其往无尾,则吾之精一滴无存亡尔,吾之神一欻无起灭尔,惟无我无人,无首无尾,所以与天地冥。

87. 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不穷,圣人之道则然。

88. 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道虽丝分,事则棋布。

89. 贤人趋上而不见下,众人趋下而不见上,圣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岂曰离贤人众人,别有圣人也哉。

90. 以圣师圣者,贤人;以贤师圣者,圣人。盖以圣师圣者,徇迹而忘道;以贤师圣者,反迹而合道。

91. 世之愚拙者妄援,圣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圣人时愚时明,时拙时巧。

92. 圣人以有言有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未尝言未尝为未尝思者,所以异乎人。

93. 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有思心,则声迟迟然,有怨心,则声回回然,有慕心,则声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94. 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95. 若龙若蛟,若蛇若龟,若鱼若蛤,龙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为龙,亦不能为蛇为龟为鱼为蛤。圣人龙之,贤人蛟之。

96. 如钟钟然,如钟鼓然,圣人之言则然。如车车然,如车舟然,圣人之行则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夺天下之智。

97. 圣人之于众人,饮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车同也,富贵贫贱同也。众人每同圣人,圣人每同众人。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

98. 圣人曰道,观天地人物皆吾道,倡和之,始终之,青黄之,卵翼之,不爱道不弃物,不尊君子,不贱小人。贤人曰物,物物不同,旦旦去之,旦旦与之,短之长之,直之方之,是为物易也。

99. 圣人师蜂立君臣,师蜘蛛立网罟,师拱鼠制礼,师战蚁置兵。众人师贤人,贤人师圣人,圣人师万物。惟圣人同物,所以无我。

100. 善今者可以行古,善末者可以立本。

篇5:历史典故:月老的传说

历史典故:月老的传说

月老的神话传说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历史故事)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篇6:过江罗汉历史传说典故

一、 过江罗汉基本介绍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身负经卷、东渡传经 跋山涉水、普渡众生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

二、 过江罗汉概括

他的一生的事迹,这位跋陀罗尊者,他的父亲叫饶桑,是释迦牟尼佛父亲净饭王的马车驾手,就是马夫,给他驾马车的。他跟一个种姓高的女人结婚,因为是净饭王的马车司机,(那时候没汽车,是马车。)所以家里也很富裕,但是他就是下面没孩子。他到处在神面前求,但是很久还是没有满愿。

有一天,净饭王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没成佛的时候),他降生了,这个马车的驾驶员听到占相的说,这个太子将来不是成佛就是转轮圣王。这个马车的驾驶员也很想生一个儿子,将来给悉达多太子做驾驶员。因为他是给他父亲驾马车的,因为国王生了个太子,他也希望他生个儿子,将来太子做国王的时候,给他驾马车,这样他们家里事业就不会断了。他多次地在各方面的神面前祈祷,但是还是没有效果。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六年了,释迦牟尼佛才回到他家里度他的家属。这个马车的驾驶员说,假使我(他没孩子嘛)死了以后,财产都归公了,充公了,因为没有后代嘛,就给公家拿去了。他想与其给充了公,倒不如自己来安排,就把他的钱都花在下一世再投生到好地方去,就供佛。他的愿就是下一辈子能够生到好地方。

三、 过江罗汉历史传说

从这个尊者的一生的事迹,给我们一个教育,世间的生活再富裕,也不是很坚牢的,也是无常的。我们的很多的财产,就像毒蛇的头的影子里躲阴一样,是不坚牢的,无常的。财富本来是毒蛇,毒蛇的头下遮太阳光,是一会儿就没有的,有的人把这个东西当好事情,实际上是虚幻的。要看破财产的无常,要皈依永远安乐的佛教。

以前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公案:佛跟他的弟子经过一个地方,地下有个库藏,暴露在一个荒山里边。佛经过一看:“毒蛇!”他的弟子一看:“啊呀!毒蛇!”有一个砍柴的农村人,他说山那边的库藏里佛和弟子都说是毒蛇,有什么毒蛇,我去看看。一看,这里都是金银财宝:“啊呀!这样的毒蛇给它咬死也甘心!”就很高兴,全部拿去了。有了钱当然享受,就马上盖起富丽的房子、花园,自己在里边很舒服地生活。那知道没好久,国王经过了:“哎!这里本来荒山,怎么现在这么富丽堂煌的房间、别墅、花园造起来了?”就问是什么人造的。一打听是一个农村的穷光蛋的樵夫造的。“哎!你这个钱哪里来的 ?”把他抓起来了,他说是地下发现的。“地下发现,是国王的,不是你的嘛!”要把他办了,要处死刑,杀头了。这个时候他才觉悟:“这就是毒蛇啊!”把他毒害死了,穷归穷,不会被王抓起来砍头啊!他就在临刑的时候大叫:“佛说的对啊!这是毒蛇啊!”他在大叫,国王就问他的手下:“他叫什么?”他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国王。“原来这样!”国王就把他放掉了。

这个就是说财富不是好事。跋陀罗尊者就是看破财富出家了。最后用佛教教化他的父母,使他们也看破世间,一起出家了,都成就了阿罗汉果。这既是一个看破五欲的实例,也是真正孝养父母的一个实例。

他住的地方是亚母河流洲,这是一条河,叫“亚母”就是亚母河。它的来源:来这个地方的龙在夏季有的好几个月在这地方一起游戏、娱乐的,他们就在亚母河流中间的一个岛上用珍宝造了一个很豪华的住处,每年夏天都来聚会。有一次正当很多的龙在一起集会、游戏的时候,跋陀罗尊者也很巧跑到这里来,尊者就对那些龙说法,他们都受了皈依。他们就把用宝石造的 住处供献给尊者。尊者慈悲,满他们的愿,为他们培福嘛。供养来了收下是好,让他们培福,如果你不收的话,他们培福的机会就没有了。这样就收下了。以后尊者就与他的随从(一千二百个罗汉)经常住在那里说法。这是亚母河流洲的一位尊者-跋陀罗尊者

篇7:赤松子历史传说典故

一、赤松子基本介绍

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赤松子教神农氏袪病延年。他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的石头宫殿里。他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统治时,他又出来从当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赤松子洞府道场位于襄阳岘山石室。

二、赤松子概述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既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亦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

记载其事之典籍,当以《淮南子·齐俗》为最早,继以《列仙传》而详其事。刘安云:“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高诱注曰:“赤诵子,上谷人也。病厉入山,寻引轻举。”《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劫始以来,赤松子、王乔、羡门、轩辕、尹子,并受五千文隐注秘诀,勤行大道,上为真人之长者,寔要注之妙矣。”《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贤者欲修无为之大法,是经可转,及诸真人经、传亦善也。唯《道德五千文》,至尊无上正真之大经也。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德之大宗矣。历观夫已得道真人,莫不学《五千文》者也。尹喜、松(赤松子)、羡(羡门)之徒是也。所谓大乘之经矣。”

三、赤松子历史传说

传说

赤松子与赤须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位仙人,传说的发生地就在这里。相传很久以前有兄弟俩,一天弟弟在天台山放羊,遇到一位道人,道人带他到石室山,修炼四十年,其间,哥哥四处寻找,后遇见道人,知道了弟弟的去处,兄弟俩重新在天台山相聚,悲喜交加。哥问弟所放羊何在,弟弟告诉他在治岑,两兄弟来到治岑山间,弟弟挥手指向白石,叫“羊起”,顿时,漫山遍野的白羊,有几万头。此时,哥哥才知道弟弟已经成仙。兄弟俩于是一起在天台山学仙道,以松脂茯苓为食,五百年后得道成仙。弟取名赤松子,哥取名赤须子,兄弟俩在天台峰弈棋,百丹坪炼丹。一天二人来到石室山,在青霞洞天前布局弈棋,晋朝樵夫王质到山上伐木,看见俩兄弟下棋,就放下斧头在一旁观棋,有一个兄弟给他一颗像枣核一样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樵夫王质顿感清爽,不再觉得饥渴,一局棋毕,王质挑薪准备回家,却看到斧柄已经烂尽。为人间留下樵夫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此后人们将石室山又称烂柯山。

典故

赤松子赤松子相传为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丹溪人皇初平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数万头。初起乃弃家从初平学道,“共服松脂﹑茯苓(fú líng),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二引作“黄初平”,并云:“今婺(wù)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

篇8:尹喜经典励志语录

1. 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2. 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彼未死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生,不名为死。彼未契道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事,不名为道。

3. 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

4. 以事建物则难,以道弃物则易。天下之物,无不成之难而坏之易。

5. 圣人之道天命,非圣人能自道;圣人之德时符,非圣人能自德;圣人之事人为,非圣人能自事。是以圣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6. 天地寓,万物寓,我寓,道寓,苟离于寓,道亦不立。

7. 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八风之朝,可以卜当时之吉凶。是知休咎灾祥,一气之运耳。浑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认而己之。

8. 衣摇空得风,气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雨雷电皆可为之。

9. 特因外物有去有来,而彼瓦石实无去来。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来。所谓水者,实无去来。

10. 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吸之即凉。

11. 有时者气,彼非气者,未尝有昼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尝有南北。何谓非气?气之所自生者如摇箑得风。彼未摇时,非风之气;彼已摇时,即名为气。何谓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钻木得火。彼未钻时,非火之形;彼已钻时,即名为形。

12. 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鱼茫然,忽望波明食动,幸赐于天,即而就之,渔钓毙焉。不知我无我而逐道者亦然。

13. 惟圣人不离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14. 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而不穷也。

15. 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16. 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

17. 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18. 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19. 道无人,圣人不见甲是道乙非道。道无我,圣人不见己进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无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20. 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

21. 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22.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

23. 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24.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

25.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26. 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27. 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

28. 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29. 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即擒。

30. 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

31. 譬如屋宇舟车,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无待。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

32. 天非自天,有为天者;地非自地,有为地者。

33. 梦中鉴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梦天地者寝不寐,欲去鉴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无,在此不在彼。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识。

34. 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虽大,彼固不知计。天地者,皆我区识。譬如手不触刃,刃不伤人。

35. 天地虽大,有色有形,有数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数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36. 心应枣,肝应榆。我通天地,将阴梦水,将晴梦火。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纯纯各归。

37. 天下之人盖不可以亿兆计,人人之梦各异,夜夜之梦各异。有天有地,有人有物,皆思成之,盖不可以尘计,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38. 运而不已者为时,包而有在者为方,惟土终始之,有解之者,有示之者。

39. 仰道者跂,如道者骎,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圣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丰,不借道于圣,不贾道于愚。

40. 笾不问豆,豆不答笾,瓦不问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问欤答欤,一气往来,道何在。

41. 吾道如剑,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伤。

42. 小人之权归于恶,君子之权归于善,圣人之权归于无所得。惟无所得,所以为道。

43. 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44. 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45. 两人射相遇,则巧拙见;两人奕相遇,则胜负见;两人道相遇,则无可示。无可示者,无巧无拙,无胜无负。

46.习射习御习琴习奕,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无形无方,故可得之于一息。

47. 行虽至卓,不离高下;言虽至公,不离是非。能虽至神,不离巧拙;貌虽至殊,不离妍丑。圣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见圣人。

48. 勿以行观圣人,道无迹;勿以言观圣人,道无言;勿以能观圣人,道无为;勿以貌观圣人,道无形。

49. 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50. 圣人知我无我,故同之以仁;知事无我,故权之以义;知心无我,故戒之以礼;知识无我,故照之以智;知言无我,故守之以信。

伊尹的传说故事

历史典故:老子出世

有关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

楼观台行吟现代诗歌

旅游导游词

秋兴八首翻译

《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

银河吹笙翻译

古楼500字作文

《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翻译赏析

尹喜历史传说典故
《尹喜历史传说典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尹喜历史传说典故(精选8篇)】相关文章:

介绍故宫博物院导游词2023-10-30

道德经中学生读后心得体会2024-05-01

道德经个人阅读心得2022-12-27

老子人生感悟2023-12-12

介绍河南景点导游词2023-07-19

故宫导游词范文300字左右2023-07-27

郊兴原文翻译及注释2022-05-08

山东孟良崮旅游区导游词2022-05-07

秋兴其四原文翻译2023-02-26

参观故宫导游词作文2023-01-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