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

时间:2022-10-16 07:37: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精选11篇)由网友“梦想是挖宝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

篇1: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汉武帝时大臣。《史记·平准书》载,桑弘羊系洛阳商人之子,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财经改革见成效  三大支柱强国力

桑弘羊除推行盐铁官营外,还大力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大大增强了汉武帝时代的财政经济实力。这些做法在历代都有借鉴意义。

元鼎二年(前1)桑弘羊为大农丞时,就开始试行均输法。什么是均输法呢?就是各郡国上交中央的贡品,一律按照当地的市价,折合成当地出产的产品,交纳国家后,由均输官统一调运到缺乏这些产品的地区出售。这样不但各郡国再也不用为了贡物而派人四出采购物品了,而中央政府却借货物的地区差价,从中获得了很大利润。显然,均输法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利,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打击了商人的暴利。但是在均输法开始实行的时候,由于盐铁这两项重要的货物还把持在孔仅的手中,所以均输法还难以全面地铺开实行。

当桑弘羊代理大农令后,一方面由于均输法试行了五年,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盐铁等一切财经大权,这时都已掌握在桑弘羊的手中,因而他开始在全国普遍地推行均输法。他在向各郡国派出盐铁官的同时,也派出了均输官,由于盐铁是均输的两大重要物资,所以某些地方均输官可能是由盐铁官兼任的。因为这些均输盐铁官,都是由大农部丞十人统一管理。均输法在全国推行之后,货物的流通渠道比较畅通了,国家在全国各地征的贡赋,通过均输官源源不断地运到首都和边疆地区,因而大大地加强了汉武帝对外斗争的经济实力。

平准法是桑弘羊为了配合均输盐铁政策的推行而实行的另一项经济改革。过去,西汉中央政府各部门所需的物资,都是由各部门自行采购。由于各部门采购的货物多而又比较集中,为了按时完成采购任务,各部门的官员之间互相争购,因而哄抬了首都的物价,这不但对人民生活有影响,也使国家吃了亏,商人得了暴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桑弘羊在盐铁均输政策实行后,由于国家手中已掌握了大量的物资,有经济实力可以控制首都的物价了,所以他又创立了平准法。

平准是桑弘羊在首都设立的一个机构,它通过国家掌握的由大农诸官和各地输进的货物以及工官制造的产品,在首都市场上贵卖贱买,以稳定首都的市场物价。中央各个机关采购物资,也就可以从平准官那里以平价购到所需的东西。所以平准法的创立,不但解决了均输官运到京师的多余货物的出售,也解决了政府一些部门对货物的采购,由于它沟通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货物的供求,因而就减少于市场物价的波动,打击了投机倒把的商人。从封建政府的利益,还是对人民群众,平准法的实行都是有利的。

盐铁、平准、均输,这是桑弘羊整理和改革财政经济的三个支柱。在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对外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国家的财政开支急剧增加。桑弘羊此时担任封建国家的主要财政负责人,他能在不太多地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情况下,满足汉武帝浩繁的财政需求,这确实是一大功劳。所以他一直受到汉武帝的信任和支持,不是没有道理的。

推行币制改革  稳定市场汉朝初年,国家对钱币的铸造采取放任的政策。当时不但钱的大小、轻重不一,钱 币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差悬殊,因而盗铸钱的风气盛行,影响了经济的正常流通和通货膨胀。到了汉文帝五年(前175年),政府更撤除了禁止私人铸钱的命令,放任大家自由铸钱,因而币制更加混乱。一些豪强和大商人,常常在铜内杂入铅、铁,铸大批的'劣钱来谋取暴利。政府虽然一再禁止和打击,但因为有利可图,而且铸钱者又多是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所以并不能制止私铸的大量劣钱混入市场,破坏社会的正常经济生活。

汉武帝为了整顿财政,曾在元狩四年(前1)整顿过一次货币,但效果不好。当时造了三种货币:一是皮币,用禁苑里养的白鹿皮制成,每个一尺见方,上面还绣上五彩花纹,每个值钱四十万,它是作为诸侯王朝觐皇帝时垫璧的礼品,所以只在上层贵族中流通和使用,另一种是白金,这是用少府库存的银、锡作的合金币,分值钱三千、五百和三百三种;第三种是取销半两钱改铸的三铢钱。还规定,盗铸钱者要处死。这次改革因为品类复杂,币值的规定又不合理,所以不但使用不便,而且一些人纷纷去盗铸比值很大的白金币,所以第二年就放弃了三铢钱而改铸五铢钱。当时虽然因盗铸钱政府抓了数十万人,仍不能制止盗铸劣钱,所以市场和货币仍然比较混乱。

元鼎四年(前1),为了彻底整顿货币,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的意见。他的意见主要是:取销郡国铸钱的权利,由中央政府指定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下属钟官、技巧、辨铜三官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和原料;郡国把所铸的旧钱销毁,把铜送到中央;废除过去铸的一切钱币,而以上林三官铸的五铢钱为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

这次币制改革是成功的,从此以后基本上制止了私铸劣质钱币的流通,从而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稳定市场和流通,起到了巩固西汉统治的作用。为什么这次整顿货币比较成功呢?因为这次货币改革,首先将全国的铜材集中在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调拨,使私铸者得不到铸钱的原料;其次,价格标准与重量标准一致,这次所铸的三官五铢钱,实际重量也是五铢,因而减少了货币毁销改铸的流弊;第三是铸币技术提高了,铸造的工序比较复杂,盗铸者造起来比较困难,得不偿失。

这次币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的一次创举,它最终将汉朝的币制稳定下来,使汉朝的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这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是分不开的。

赵过发明三脚耧  至今还有农人用

汉武帝时代的搜粟都尉赵过推广代田法,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其中也与他曾设计、创制和使用了“皆有便巧” 的 耕、耘、下种等生产工具,并传授了“以人挽犁”等增产操作措施大有关系。

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三脚耧车。东汉崔《政论》记载说:“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三脚耧,即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

三脚耧功能多,效率高、沟垄整齐、宽窄划一,深浅均匀,因而为高产低耗创造了条件。我国北方直到建国前,甚至现在,耧在生产上还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农业史上像赵过这样有独特创造和贡献的高级农业官员是不多见的。

篇2:名片散文

名片散文

与“名片”两字一同从脑中冒出的,还有另外两个字:“车票”。“车票”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依稀是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波澜不惊的剧情在舒缓的配乐中徐徐铺展。

也是在上大学时,暑假的一天,在外实习的漂亮室友带回一盒名片,逐个在寝室分发,心情明显地激动着。颇有设计感的硬纸小卡片,四四方方,不厚不薄的质感,上面印着她的名字和几行简洁的个人信息。那时,我感觉,拥有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的名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一个职场身份——自立、自信、供职于某个行业、有一圈稳固的人脉关系……不由得,我开始憧憬印有我名字的名片。

后来,男友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拿着他人生中的第一张名片,像那位室友一样,心花怒放。尤其是名片上“工程师”这个头衔,显得那么高山仰止,令我久久骄傲。一年后,由于他的拼命,“工程师”换成了“主管”。不知为何,我竟没有了当初面对“工程师”时那份按捺不住的兴奋。

去年酷夏,结束了二十余年的学业后,我终于走出围城一般的.校园,涉足社会。导师给我们同门几个,分别送了一个精美的铝制名片夹,表面印有母校的手绘铅笔画。每每端详这个名片夹,我都忍不住想:我也将拥有一张我自己的名片啦!然后满满的幸福。

入职后,我向领导提过一次印名片,兴许她过于忙碌,此事不了了之,我也未再提起。不久,我度过一段长时间的连续出差期,紧接着是另一段长时间的埋首写作期,没有名片的不适感在年深日久中渐渐稀释,我对名片的无数幻想亦随风飘散。

半月前,领导突然说起要给我印名片,并着手处理起来。今天下午,当装着厚厚一沓名片的塑料盒端放在我面前时,我居然内心平静,甚至无动于衷。隔着半透明的塑料,我看见自己的名字,用我钟爱的正楷体,端端正正地印在下方的白色雅光纸上。彼时,我仿佛凝视着一件与我毫不相干的物品。

盯了一会儿,我醒转过来,开始忙碌:拉开抽屉找出导师送的那枚名片夹,拭去手绘铅笔画上的尘埃;解开捆缚塑料盒的皮筋,从最上面数出十余张崭新的名片,小心地塞进名片夹狭小的槽里;合上名片夹,扔进提包里;剩下的名片,重新用塑料盒盖上,缠好小皮筋,然后把完好的塑料盒塞在抽屉的角落里!

孰能料到,我人生中的第一盒名片,会遭受主人如此的冷遇。无怪乎人们常叹:世事无常。这盒名片,若它们也有七情六欲,应该感到无奈和委屈吧。

篇3:名片散文

有关名片散文

腊月二十二,与爱人到市里接女儿,电话里她和我们一样,也想到三门峡天鹅湖领略天鹅的风采,所以,在高铁站接到孩子后,我们直抵天鹅湖公园。

今天是寒冬里少有的艳阳天,虽然湖畔树木仍然一片萧索,但岸边观赏天鹅的游客却络绎不绝。那斑斓的衣着,给湖畔增加了鲜活的生机。站在岸边远望望去,薄雾轻绕、薄冰浮于清洌的湖水之上,天鹅群体密密麻麻,日光下如点点白银,散放出亮眼的光。近了,一只只天鹅肥硕可人,满湖的生灵燃放着洁白的诗意。

我们急切地靠近,人们举着相机或手机在不停地拍摄。一只黑天鹅正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捞食玉米,旋即,它大大咧咧地上岸,人们急急地靠近,想抓拍最美的姿态,但它一点也不配合,不停地梳理着羽毛。只见它除了有大红色的喙之外,全身乌黑的羽毛更显高贵典雅。只有翅膀奓起来时才见它发达的翅膀下,有一层羽毛是洁白的。我想着,他在实现羽色变异时,不忘沿袭祖宗的优点,就像历史文化一样能一脉传承,留下一绺痕迹与记忆,使人们记住“我是从哪里来的”的吧。

岸边到处是工作人员为天鹅越冬撒下的玉米。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儿到地上捡拾几粒玉米,小手伸得老长,想喂天鹅吃。但天鹅并不领情,它毫不理睬孩童的热情,旁若无人,我行我素,继续梳理它的羽毛,急得小孩子像呼唤小狗一样“吱儿吱儿”地叫,大人们也用尽招数,想讨好它,而面对人们的惊喜和热情,它仍然不予理会。站在这红尘之外,我才知道,此时最令人羡慕的要数这些无忧无虑的天鹅,这些自然的尤物也许,它认为人们过于热情,也许,它不知该接受谁的呼唤,也许它当前根本就不需要物质财富,与人类一样,早已过了食不果腹的时代。

细看黑天鹅,惊奇它怎么托生得如此俊俏呢?肥胖的身体像一艘载满货物的帆船,肥硕而靓丽。尤其是那大红色的角质喙前,有一弯洁白的弧线。在最前面还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白斑,鼻孔处也有两个白点儿,红白相间,分外漂亮。瞧那双朱红的目,眼神中露出几份野性的光泽,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漂亮,反而有一种异样的美。从那不羁的眼神中,更能读到它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且不说它的身体拥有适于水生的所有特征,造物主创造出这样的精灵,不能不令人惊叹!

它悠然自得地梳理好羽毛,忽然转身来了个滑翔,溅起一串水花,向没人打扰的湖心游去,但游了一会儿,分明又禁不住岸上的诱惑,又调头靠近岸边。站在岸边的人们,眼巴巴地盼望着它们能靠岸,如若能有迅速长出长臂的.特异功能,我想人们肯定都会极尽招数。人们在用面包等食物引诱、召唤,它却有些矜持,但它们在一起,却欢快地嬉戏,你追我赶。一群在跳跃,想必会打扰正在静静享受阳光的另一对,不曾想,还没到跟前,它们就止住前行的脚步。有两对黑天鹅靠岸,人们又围满了湖岸,人们太喜欢亲近它了,更喜欢它们拥有的一份淡泊与宁静,不然,怎么会如此长时间举着相机而没有表现出烦躁的情绪呢?听说,那个斜卧在岸边等候时机拍摄的年轻人,已经来了半天了。天鹅远离时,他就斜躺在枯草丛中休息,天鹅一近,他立马就举起了镜头。

几个小时下来,只看到几对黑天鹅频繁上岸觅食、晒太阳、梳理羽毛,而白天鹅总是羞怯地远远望着岸边,眼看一群即将靠岸,只要看见围上来的人群,马上转身返回湖心,也许他们太胆小了,没有黑天鹅的泼辣,也许他们对人类有太多的戒备。这些戒备也许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湖里要算幸运的是那些与天鹅共处一处的野鸭,你看它们美的,有充足的食物保证,整天与天鹅一起悠然湖面,生活越来越幸福,数量上也急剧增加,它们沾了天鹅的光,过上了一种神仙般的生活。可见,在生命世界里,机遇是何等重要!

伫立湖边,望着远方起伏的群山,层次清晰的树木,以及黄河岸边轻烟缭绕的天鹅湖,这里没有了冬的气息,而成了热闹、鲜活的一潭,冬日的风景简约而苍白,而这里跳荡着另一种激情,是春来前的安宁,是冬日里赋予人们灵气的生灵,给明珠三门峡书写了一张风光瑰丽的名片。

带着思绪在天鹅湖徘徊,美丽的黄河给三门峡提供了一个湿地公园,但感到更美丽的是三门峡人的思维,是生态理念引导人们建造了湿地公园,引来天鹅大规模栖息。最近,为开发三门峡旅游,三门峡高铁站还开发了一列名曰“天鹅号”的高速列车,每天在省城郑州与三门峡之间往返,满足了省城市民想看天鹅的愿望。同时,“天鹅号”载着“天鹅湖”的名片,使三门峡这颗耀眼的明珠飞得更高更远。

篇4:动作--人物的又一张“名片”

动作--人物的又一张“名片”

阅读烛光

同学们,许多作品中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堆积华丽的词汇,可是文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牵动着我们的心。那么让我们想一想,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那些因为作者抓住了这些人物许多方面的特点,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等,在这些方面作者进行了细致地观察,真情实感。

达.芬奇曾说过这样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描写人,是容易的;描写人的心灵则是艰难的,因为心灵应该通过人的肢体的姿态和运用表现。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写人,也是写作训练中比较难的一个门槛。从这句话我们不仅知道了写好人物是习作中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也从了解了人物的'动作和心灵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动作是受思想和感情支配的,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气质和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写好人物的行动,对表现人物十分重要。我们同学要想把作文写得生动感人,把自己心中想写的人物的特征表现出来,除了要抓人物的外貌、语言之外,抓住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也是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写好人物的动作。

一个人物,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写好人物的动作只是人物描写的一个侧面,而无论是哪个侧面,我们都要与人物的特点紧密在联系起来,千万不要进行“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描写。首先,动作描写要做到准确具体。其次,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内心活动、精神品质。要能真正地为表现人物的个性服务。

下面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课文的有关内容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了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痛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家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委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刻,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地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一部分内容着重写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事情,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注意了动词的选用,如救车夫的过程中,“扶、蹲、半跪、夹、洗、敷、扎”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人物的动作。在结尾处,写鲁迅先生“只所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安在头上,半天没动,深深叹气,这些动作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关于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许多伟大的人物或作家都有过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恩格斯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1] [2]

篇5:乡愁是一张名片散文

乡愁是一张名片散文

真正离开故乡,是从去省城的大学念书开始的,每年只有寒暑假我才能回到故乡。身居都市,浓浓的乡愁时刻萦绕在我的心间,乡愁是一张名片,写满乡音乡情。

“吾心安处即故乡”。远离故乡,只有在新闻里、网络世界里看到一点关于故乡的信息,听到一两句熟悉的声音,或者在路边的小摊吃一碗故乡的风味小吃,才能让我的乡愁有所缓解。远离故乡,故乡就成了一个空间符号,一个地域概念,在我们稀薄的乡音里被渐渐地淡忘抛弃,我们变得面目全非,而故乡一直保持最初的泥墙、青苔、灰瓦、木屋、旧巷、老井,我们在记忆里保留着故乡最初的美。

一首《乡愁》道出了所有游人的忧郁、孤寂、无奈,余光中细腻地描绘出了无数游子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心声,但余光中又带有那么点幽默,把愁绪一一化解,沿着思念的方向回到故乡。余光中先生前半生在颠沛流离中辗转四方,后来定居静谧的`小岛台湾。生活安定了,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隔绝了他回乡的路。面对着波涛大海,一首《乡愁》让他蜚声海内外,他说这是故乡给予的灵感和馈赠。

我们身上的所有胎记都来自故乡,我们的乡音、味蕾、嗅觉都深深地打上了故乡的印记,这是我们一辈子的名片。古诗中写到“乡音未改鬓毛衰”,每次回到故乡,我都用有些拗口生疏的方言,给路上遇到的每一个熟悉的长者发烟,用曾经熟悉的方言向婶婶、大娘们满脸笑意地问好,以示我没有忘本。

前几天在公交车上,不经意间听到前排座位上的两个中年女人用熟稔的乡音对话。刹那间,我的心撒进了阳光,主动和她们交流起来。虽然我们远离了故乡,但我们把乡音的行囊背到了远方。方言,跟着我们辗转南北,一路相随。在异乡,我很少说方言,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方言。寂寞的时候,我会拨通故乡亲人们的电话,这乡音就是一根电话线,连通了我和故乡之间的心电感应。

黄永玉说: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灵魂的轴和坐标,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原点延伸、转动,这个原点就像一眼甘泉,这是我们生命里程和命脉走向的力量所在。每逢佳节,我们手中紧握着一张窄窄的车、船票,掌心里的纹路就是回家的路,它把最遥远的距离变成永远的牵挂。

篇6: 乡音是一张名片散文

乡音是一张名片散文

还记得唐人贺知章在《回乡偶记》里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以前上学时很难理解这句话,后来当自己从漂泊的京津地区回到故土时,便开始逐步理解了一些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意蕴。

18岁那年,一个人怀揣求学的梦想离开家乡来到了天津。在去天津之前,深知自己乡音太重,怕到那后别人听不懂自己说的话,就早早地有意无意地练习说普通话。满以为自己练习了好长时间的普通话已经说的很好了,可没想到的是,第一天踏上天津的土地,遇到一个天津人开口一说话,别人竟然就说他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说是自己乡音太重。他说完后我用疑惑的眼神看了看他,刹那间不知说什么好。原来故乡的印记早已深入脑髓,乡音已成了自己的一张名片。

后来,尽管自己很努力地去学习说普通话了,可还是经常被人说成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那段在天津的岁月里,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碰到一个,和自己口音相近的同学了,最乐意去的地方就是能够听到乡音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可以听到故乡的声音,可以尝到故乡的味道,可以用乡音地行走,而不用担心别人会听不懂自己说的话,可以畅所欲言地跟家乡的人坐在一块儿谈天说地,道家长里短,论国闻要事。

毕业以后在京津两地漂泊了一年多,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望着那些高耸入云的高楼,和那些繁忙而拥挤的人群,带着迷茫的心态回到了故乡。回乡后,来到了离老家不算太远的省会城市。刚来的时候,是三哥接待的我。他带我去吃饭,到了餐厅点菜的时候,他用浓重的老家方言在跟店里的服务人员交谈着。我很吃惊地问道:“哥,你说老家的话,她们能听懂吗?”

他笑着对我说道:“这里的好多人都是老家那边过来的,我想她们不会忘本的,普通话是说给外人听的,到了这里,也就跟到了老家没什么两样了,最亲莫过于乡音了。”

我听后想了一会,觉得三哥说的也是,没有比乡音更亲切的语言了。就又问道:“你从松江回来后,就一直没有说过普通话吗?”

“没有,我习惯了用乡音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

自从和三哥吃完那顿饭以后,自己也逐渐放弃了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拾起了乡音,开始用乡音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来这里已经有两年多了,已经开始习惯了用乡音行走的日子。虽然在这段日子里,遇到了很多不解和麻烦,但对乡音的挚爱却从未中断过,反而更加理解了故乡的含义。

一直觉得乡音就像一个需要小心呵护的婴儿,故乡就是她的母亲。在自己的观念里绝不能容忍别人去轻蔑她,歧视她。一个相交甚好的朋友曾告诉过自己这样一件事。那是在他刚上大学的时候,新生军训期间,有一个跟他不是很熟的同学对他说了一句,不知是故意诋毁还是有口无心的话“你们那的话听起来就跟鸟语一样,根本让人无法听懂!”他告诉我他听到这句话后差点跟那个同学打了起来。警告那位同学说道:“你可以说我一个人,但不要诬蔑我的故乡。”那位同学听后脸也瞬间红了,似乎也觉得亵渎乡情是一种罪过。朋友说完后,我们笑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彼此为什么会笑。乡音是一根寄托乡愁的线,无论多远,故乡母亲都在线的一头深深地牵着,让游子永远无法挣脱母亲的怀抱。我们都是故乡的孩子,我们都流淌着故乡的血液,乡音是我们对故乡最好的怀念,乡音是我们身上的一张名片。

在一次接一个从北京回来的朋友打车回家的'路上,自己和朋友用老家的话在聊天,那个开车的司机很突然地问道:“你们是某某地方的吧?”

我和朋友听后笑了笑说道:“不是的,我们是宁南一个市的。”

那人听后很不知趣地又说道:“你们那以前不就是某某地吗?”语气里充斥了不屑和轻蔑的味道。

听着他那种天朝唯我独尊的说话语气,朋友用别样的声音抗拒道:“你说我们是哪里的就是哪里的吧!随你怎么说吧!”说完后就没再说什么,那人也沉默了。

还记得有人曾经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语,在这里最好不要说老家的话,那样会被人看不起的,会给你贴上贫穷、无知的标签。她说:“你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是以贫困而闻名世界的,别人听你说老家的话,就会说你老土,就会说你是山里汉,在心里会以为你有什么企图。”

自己听后也不想辩解什么,淡然地说道:“儿不嫌娘丑,故乡就像娘亲,娘亲就是游子永恒的家。她教会了我们使用她的语言,我们不应该因为遭人讥笑就去嫌弃那可爱的家乡话。”

自己也知走在这个并不属于自己的闹市里,说着一口别人未必就能听懂的家乡话,似乎真有几分不入潮流。但在内心深处总觉得,说话就像写文章一样,也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有些乡土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很容易就发现有许多地方的印记,有很多方言,甚至读起来都有些让人费解,但这并不能阻挡读者对他们文章的喜爱。作家贾的作品里有许多陕西方言,先生的作品并没有他使用了陕西方言而不被读者所接受。沈从文老先生的作品里也有很明显的湘西印记,无论是《月下小景》还是《边城》。读了一些作家的作品,似乎发现他们在语言的选择上,并不是刻意去回避乡音,追逐普通话。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他们有他们的故土情怀,也许他们也是一群用乡音行走的人。

我不知道自己选择乡音在临近故土的城市里行走是对是错,不知道以后会走向何方,但对乡音的爱和呵护都不会改变。如同歌手张明敏在《我的中国心》里唱的那样,乡音早已在心中烙上故乡印,无论多远,无论何方,已成为了在外漂泊的游子一个永恒的印记,已成为了游子身上的一张名片。

乡音是游子永恒的标签;乡情是游子不变的思念,在用乡音行走的日子里,在一个晴天丽日的午后,就让在外漂泊的游子用乡音再诉说一次对故乡的眷恋吧!

篇7:人物散记散文

人物散记散文

天气骤冷,倒春寒肆虐着,破罐子破摔。

前几天穿着短袖还大汗淋漓,今天穿了件厚衬衫还加了件厚马甲,可出门还是冻得直哆嗦。杭州这个鬼天气,张牙舞爪的。

三月天伢儿脸,说变就变。

从东南亚40°的高温里刚脱身,吃喝玩乐油汗未收,准备写些什么,还在绞尽脑汁酝酿中。星河诗刊社来电话,说是台湾诗人方群(林于弘)要来诗刊做客,要我一起去侃侃。今早便去了编辑部,见执行主编冰冰面色有如电脑蓝屏,说是身体卡机。可朋友来了不得不忍痛重启接待,这是道理。人就是这样,你敬他一分便会还一尺。

虽不图什么,但朋友就是这么交的。

在至尊鲨鱼富贵亮堂的包厢里,作陪的也都是厉害角色哦,有著名书法家杨为国、著名画家楼森华、著名诗人菲菲等人。当然,我是最不著名的,不过,哪天一不留神突然著名了也说不准,嘿嘿……

台湾的方群大帅哥一个,高富帅都点沾边,且又是台湾师大教授,有内涵。此次来杭州在邵逸夫4千多人的体育馆讲课,据说票价得450块之贵。因为他除了教授、诗人、评论家外,还是台湾小学教材的编纂者之一,估计讲的就是教育这块,同是大中华可教育理念却不太同,总之对俺们没啥关系。本想讨要一张票子给朋友鱼儿老师,做个顺水人情,可他身边没有。

我们玩笑说他是大陆抢钱来了,他大笑不已。

在网上看了看方群《航行,在诗的海域》,是这个味道的:……魍魉的衣袂扬起诡异而绮丽的风笛/洋流错综的音步也始终难以估计/舵手逆风的龃龉很难分辨是非/传说中的天籁是否有正确的抑扬平仄/总不免暗示伪装的怀疑。在耳际触礁的怯懦词组正迅速沉溺……不安的隐晦情节已酝酿成型/凌乱的呼吸蛰伏每个回行的角落/悄悄镌刻暗喻死亡的胎记……

是不是有些沉重啊?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类的,有足够的诗的语言。

哈哈哈……执行主编冰冰总算坐上了主位,黄董和骆主编不在,猴子称大王了。她笑得很得意,病也好了一大半。同时,恭喜菲菲又出了两本书,好家伙,真牛。

推杯换盏,饕餮美食。

朋友在一起不谈诗,不谈文化,就像厨师不谈做菜一样。只是天南海北胡诌乱侃,从A话题突然变幻到C话题,无指向无目的',好不快活。杨为国谈着字儿谈着国际象棋大师的妻子,楼森华谈着画儿谈着曾经医生跳槽到画家的经历,冰冰谈论着谁该送她一个挂件以及做执行主编的辛苦,我们谈论着两岸的生活差异和美食,禺阿煎、莲雾和凤梨……

喝着自带的上品红酒。刚才半道上下车10块钱卖了个开瓶器,省了好几百块的开瓶费,哈哈,不是抠门,该省就省。虽然只是第一次和方群相见,但神交已久,就像穿旧的鞋子一样合脚,彼此都会这么认为。其实朋友在一起不必那么拘谨,不必装腔作势,随性就好。毕竟不是官场,无需假面伪善遮身,乐得自在。

不知不觉时间瞌睡了,酒绵长到4点多,面红耳赤的帷幕拉开,晚上方群还得废唾沫吹牛讲大课,故此剪断了话题。没想到他们的车子今天都限行,风口里又打不到车,森华兄只得打电话劳烦他的师兄赶来,载他匆匆而去,一路堵车如便秘,蜗行后好在万幸没有迟到,让4000多人等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晚上,冰冰说我们再继续吧,把下午剪断的话题接上。

太冷了,春天的信封里捎带着北风。

篇8:人物记散文

人物记散文

她是我的妹妹。只在此时此刻,我猛然意识到。她几乎从来不叫我姐姐,我们彼此之间只是叫彼此的小名。那是从根的底部开始长成参天时的习惯。可是,到了这年岁,在外面,她有的时候会叫我小一姐,会跟别人介绍说我是她的小一姐。初次听到时,我心微微有震撼。

她在向我诉说烦恼。这是我们之间很少有的,我们只是小时候的玩伴。青春期之后,我们是长久的分离。我们不清楚彼此在青春期里的脾性*和发生的事情。对彼此的印象都停留在小时候。我们的母亲是亲姐妹。

当我做习惯了妹妹之后,习惯被照顾被疼爱。家中再无比我小的需要给予关爱和照顾。所以,妹妹在我的意念之中是不存在且空虚的位置。而当她在那年考上和我同一个大学的时候,我大三。开学的那天,我从接到她开始为她跑前跑后交付各种手续费用。排队,取行李校服,安排寝室住宿。并不时叮嘱在这个学校需要做什么不要去做什么。她乖乖的跟在身后,答应着。

她一向多话,我一向沉默。在那些众多的表姐妹中,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最多。我的妈妈是她的妈妈最亲最爱的姐姐。可是,我们的妈妈都没有陪伴我们长大,她们弃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完成成长。那段时日里,我们没有彼此安慰。再相见,也不会提起。彼此内心的伤痛也许都还没有平息。只是,我们依旧在长大。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一样不爱吃菜里的葱花。一次去姨家吃葱炒鸡蛋,我把葱花都挑了扔在桌子上。姨出来后什么都没问就把妹妹打了。我不记得当时妹妹有没有委屈的掉眼泪,只是这件事我一直都没忘。后来发现我们喜欢的东西好多都一样,不喜欢吃饺子,吃饺子不吃馅只吃皮。

唯一一次一起逛街,我们买了一模一样的衣服。我的那件在回来的路上落在了车上,我沮丧不已。她安慰着我,说把她的给我。晚些时候,果然把衣服送到我楼下,匆匆走了。我感觉到,她照顾我的,也许比我做姐姐的要多。

妹妹恋爱了。是啊,我们都到了可以恋爱的年龄。男孩是我认识的,是曾经的`我的同学。她总是和我谈起,因为在后来,我们的交集太少。没有过多的可以谈论的话题。那时,我们只是说,这个男孩怎么样怎么样,男孩有优渥的家境,男孩的黑框眼镜,男孩瘦削的弱不禁风的身一子。还说,男孩有点傻傻的。这一切我都没有在意,只当做,这是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共同熟识的人。

有一天夜晚走在路上,又谈起他时,你说,他可是我的初恋呢,是我唯一喜欢的人。我震惊,夜幕的黑遮挡了她的表情。我知道,那表情应该是认真的。因为那语气无比虔诚。我突然开始不认识身边这个小女孩,她不是小时候和我一起做坏事偷偷商量不要告诉妈妈的那个小女孩,也不是任性*倔强嬉笑不正经的那个小女孩。那是哪一个呢?突然要开始重新审视。

也许,内心是把她当做一个妹妹,还是小时候的玩伴,还是共说共话的知己。只是,之前,我把她抛离的远远的,她无法进入我的内心与我交谈。

越走越发现人际荒芜,我像捡到宝一样发现身边还有一个妹妹。我可以在她的身上释放我的感情。我可以关爱她可以照顾她,我们之间有深厚的感情在维系,不需要重新建立。我想起我的姐姐,那个照顾我无微不至的姐姐,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妹妹,是一个美妙的词汇。

篇9:文明是一个人的名片散文

文明是一个人的名片散文

骑行在车来人往的路上,眼看着一位骑乘电动自行车的中年女人,被停在便道上的一位猛开车门的司机撞飞,被撞的中年女人趴在路上因为疼痛哭起来。行人有的打120,有的赶到妇女身边问情况。司机骂骂咧咧,被几个老年人围着怒斥才声音低下去。自行车道本就狭窄,司机把车停过来占了自行车道,却毫不顾忌安全,不看后面有没有人就开车门,不但给自己造成了麻烦,也给别人带来了伤害。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彰显文明,文明决定一个社会的幸福指数。生活中,类似司机随意开车们这种行为多多,这些人的潜意识里没有公共场所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甚至就算有公益性的提醒,人们也依然故我,不以为意。这座城市的街头,不知道何时在人行横道上安了语音提示:“红灯亮,请不要闯红灯,红灯亮,请注意安全。”警示提醒中,部分人或骑车或步行,在车流中穿行而过。刹车声和着汽车的喇叭声,还有司机把头伸出窗外的咒骂声,一时间路口声音嘈杂,人人惊慌,个个感觉不愉快。通过的行人或许会埋怨司机摁喇叭、骂人,司机或许会埋怨行人闯红灯不文明。换个场景来说这事儿,如果这个骂人的司机就是人行道上哪个猛开车门的人呢?假如闯红灯的行人就是那个被车门撞飞的人呢?文明的指数取决于社会的大多数,而不是个体,幸福的指数也取决于社会文明程度绝对化的提高。不然,就只能开着车在路口与闯红灯的`人“躲猫猫”;走在人行道上,也得时刻防备着别让停着的汽车猛开车门给撞倒。

文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不然就算富起来也只能叫“土豪”,而不会被叫企业家。这就像某些个企业家在报纸、电视上的形象落到现实生活中,都会被人不屑甚至贬低一样。富而不贵,肯定是缺乏文明这一课造成的。就算花再多的钱买媒体鼓吹形象,也抵不消企业排放污水,污染空气自我抹黑的现实。没有经济和文明的同步发展就只能结出愚昧的苦果。比如,雾霾、地沟油……当人人都“小我”而选择疏离公共文明的活着,把文明行为当成“傻”,那么食有毒、吸有霾、喝“化学周期表”就一定是生活的常态。社会系统性的文明缺乏,人人道德患了软骨症,始终利我的活着,这个社会就会“戾气”越来越浓,最终变成人人无意识的互害。当所有的人不会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所有的人只会抱怨社会不好,那么没有个体何以成众?何以组成社会?没有个体行为的“无拘无束”,何以构成社会整体道德的滑坡?社会如果没有了反思的能力,个人如果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文明就撂了荒。人人衣冠楚楚的活着,心却感受不到丝毫的高贵。

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私德修身,公德惠群,私德就算修成了圣人,也只能一室一家好,如果缺少了公德,那么一家的好也只不过在百十平米内安然,走出去一样乱了心,脏了身。文明兼具了私德和公德,缺少任何一项,社会文明就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想想梁启超先生所见所识,1前已如此,时到今日社会公德还是如此缺乏,不得不承认文明发展的艰难。

前些时候,北京召开国际大会,周边省市的小企业停产、汽车限行,何因?政府预算,京津冀比着赛的增加环境治理投资。钱有了,环境没了,回头用钱买环境,专家一句话让人颇感失望,据说治理好环境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有时候钱再多也无济于事。这就是文明与经济脱节的恶果,这就是社会盲目追求财富而忽视文明培育的巨大代价,这个代价不单上一代人要承受,这一代的人也要承受,而且被我们爱护如珍宝的孩子也得承受。

文明是一个人的名片,文明是社会幸福的基础,文明你我,幸福生活。

篇10:鄱阳湖,大自然的一张名片散文

鄱阳湖,大自然的一张名片散文

这是我第二次来看鄱阳湖。

余秋雨老师说过:在这喧嚣的凡世,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我也想寻觅一个宁静的地方,真巧,遇见了鄱阳湖。

早在六年前,为了“感受天人合一,聆听天籁之音”,我曾和四十余名驴友来看烟波浩瀚的鄱阳湖,参加鄱阳湖湿地帐篷观鸟季、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

那一次,来到“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渔之饶”美誉的鄱阳县,这个濒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人口有一百六十余万人的县城,让我感受到“湖光山色、地肥水美”的奇妙。

时隔六年,嗅着金色的稻香,再一次抵达这座“鸟语下的乡村,浪花上的城市”,发现此地的广告语变了:“水境界,鸟天堂”,清爽的六个字,突出了水的浩渺,鸟的任性。

那一次,我们抵达的第一站是白沙洲。“千里鄱阳湖,一片白沙洲”,凑着星光和灯光,我们在沙洲上搭起了帐篷。“浩浩鄱阳湖,美在白沙洲。一瓢浮绿水,群鸟舞蹁跹。”美丽的白沙洲成为候鸟保护区。

第二天一大早,天上繁星闪闪,湖面凉风习习,近千顶五颜六色的帐篷,就像开在白沙洲上绚丽的花朵。我沿着木栈桥,一点点地亲近着鄱阳湖,感受着“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在清冷的晨风中,我独自一个人,面向东方,我在等,等“鸟啼啾啾水如烟,波光粼粼日如盘”的一瞬间。

设想中,那一轮即将出场的红日,应该是湖面上最热烈的歌者,那宁静的湖面,应该是最奢华的舞台。

天微亮,东方渐红,我的眼睛紧盯湖面,盼着太阳跳出来,又不想让它马上呈现,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犹如初恋。

一眨眼功夫,太阳像个红球,毫不费力地出现了。栈桥上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大家兴致高亢,感受着大自然的瑰奇变化,感受着天人合一的神秘壮观。

每一次,与自然和谐的景象相遇,就是一种缘分。

也许是人多声噪,再加上千顶帐篷的喧嚣,成群的鸟儿故意和我们躲起了谜藏,没有朝着太阳的方向飞翔。虽然丝毫感受到“万鸟翔集,千鸟争鸣”的盛况,但从导游的介绍中,知道了大天鹅、小天鹅、白鹤、灰鹤、黑鹤、豆雁、灰雁、朱缳、驼鹅、鸬鹚、灵鸟、河鸥等候鸟,一直是白沙洲上的老熟客。

六年前的境况,历历在目。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组织方用绿色的乡村客车,把我们送到一个小渔村旁边等渡船,前往下一个旅游点香油洲。香油洲,也叫江南大草原。如此近距离地亲近小渔村,于我,还是第一次。

阳光下,岸边晾晒着经年的鱼网,错综交间的小木船停在岸边,就像“长”在沙滩上的水墨画。渔民翻晒着一竹筐一竹筐的鱼干,大姑娘小媳妇分挑鱼类的娴熟动作,孩儿们好奇的眼神,那画面,就是生动的画面。

这次再来看鄱阳湖,依然兴致不减。早晨还“拧”起来的黑云,一点点散开,最后,天气晴朗得稳稳当当。昨天还担心下雨,怕大草原泥泞难行,还说要准备高筒胶鞋和雨伞。这下,全不需要了,真是天随人心愿。这一次,我们是坐着“高大上”的机动船,从一个叫“乌金汊”的地方游鄱阳湖,看大草原的。

那个穿着皮夹克的导游讲,鄱阳湖的水质好,鱼也好。原来,渔民辛苦一天,卖鱼的收入可以换得一锭乌金,这也是“乌金汊”的来历。

船行在湖面上,风,翻动着浪花千片。我隔着船窗放眼望,想寻见“雁点青天字一行”的景象。还好,快到目的地时,一群鸟儿忽高忽低,像轻柔的“五线谱”,掠过天空,我的内心,在湖面瞬间活泛起来。

邻座的小媳妇身着红衣黑裤,她站起来,指给我看瓢岛。她手搭凉伞,目光向远方伸展,这头是瓢把,那头是瓢肚,她说得头头是道。因了瓢岛,因了湖水,因了渔民的生活,我们聊得格外投缘。她家住在三十公里开外的湖边小山村,这次,是带亲戚看鄱阳湖大草原的。她一再替我们遗憾,说来晚了,应该在端午节举行国际龙舟赛的时候来。那几天,好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来了呢。

说起鄱阳湖的鱼,她掩饰不住的自豪:“我们这里的水好,鱼自然也好,从湖里捞上来的鱼,就是白水煮都好吃的。”她的话,在餐桌上得到有力的印证。在虎山生态鱼庄,白鱼、青鱼、鳜鱼、黄丫头,还有一种叫“鰟鮍”的小鱼,哪一样都味道鲜美。

虎山农家乐临湖而居,在餐桌上吃饭,可以瞧见远处的湖水。近处的全鱼宴,远处盈盈的湖水,如鄱阳湖两道盛宴,款待我们这群远方的客人。

步行到了鄱阳湖国家级科学馆后,见到了在这里疗伤的丹顶鹤和鸿雁。一个扎着粉红蝴蝶结的小女孩,指着其中的一只颜值很高的丹顶鹤,告诉我这只鹤会跳舞。话音刚落,这只通人性的丹顶鹤真的手舞足蹈起来。

又经过一条长长的栈道,我们换成机动筏去外湖看草原。

岸边,成群的牛在吃草,有三五船工在岸边等候来往的船只。

此时,我的脑海里,在尽力寻找六年前的那个画面,那位老人。

那一年,在码头,我看到一位吹口哨的老人,在认真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在等船的片刻功夫,他佐着灿烂的阳光,细心地捧着书本阅读,凑近一看,原来他在看一本卷了边、过了期的初中课本。一打听才知道,老人叫王显正,也才五十几岁,是一九七三年小渔村里唯一的高中生。

他每天在这里吹着口哨,辅助指挥着航船的安全,乐此不疲。

他的春夏秋冬,都飘落在浩淼的鄱阳湖上,虔诚而自豪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从他单纯而执著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鄱阳湖的庄重和威严,湖边渔民的质朴情怀。

其实,这一次,在船快要抵达草原的那一刻,我就想打听这个老人。只是,我们这一次是从另一个方向而来,不可能看到老人,也不可能看到那些渔民忙碌晒渔网、晒鱼干的画面。转念一想,时过境迁,即使是在同一个渡口,也不可能见到他的,定格在脑海里的画面,老人那孤寂的眼神,进而清晰起来。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凿井耕田逍遥垂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溯祖先,下到后代,人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把每一个故事,种在灵魂深处。不管草青草黄,鄱阳湖都是人们的信仰,大家乐意在此尽职尽责。

听一个船工说,每年的元宵节,鄱阳县民间都会举行渔灯表演,蚌壳灯、鳌鱼灯、虾米灯、螃蟹灯、螺蛳灯等,一个个彩灯。这一切,都和鄱阳湖有关,都和这里的水有关。

据说,还有乡韵悠悠的“饶河曲”,一招一式中,既是对浪漫情怀的出彩展示,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吟唱。他也遗憾我们来早了,要是元宵节来,那才有看头呢!

这一次来,洲上的草长得有半尺高。同来的雷姓女子,还在草原上摆起了茶道。禅意悠悠间,草,安静了,风,隐秘了,心,净化了。

湖畔发出腥湿的气味,蘸着浓郁的青草味道,如阴柔至极的母亲。我们任性地匍匐在草地上,或托腮、或伸脖、或两手枕头,尽情地拍照。“自在翠草轻似梦,无边艳阳细如纱”,此时,望不到边际的草原,让安静的心灵,井然有序。此时,耳边,没有喧嚣,眼睛,充盈着绿色;此时,让人有一种“今夕是何夕”的错觉;此时,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此时,“天水秋云薄,草长遥无隔”,视野再一次被拉长。我想将百里草原一眼望穿,“贪婪”地从它的“全世界”走过。

在远处,看到一弯明如镜的'水,像草原上跳动的音符,再远方,是一片淡淡的绯红,如烟似雾。正迟疑,牵着褐黄色大马的马夫告诉我说,那是草原上的蓼子花。

蓼子花小如苔米,一朵朵孤傲地盛开着,它的那种小,让人不忍心踩疼它。非常奇怪的是,近处看,星星点点,不成气候,远处看,又是一片薄薄的粉红,“花色遥看近却无”。此时,出现在裸露的湖底,有绿色、有红色、有水色,叫醒着属于鄱阳湖的秋韵。

此刻,我想为这奇妙的场景鼓掌。此刻,“淡雅”和“葱茏”两个词语,一并飞奔而来。

有那一抹绯红的“海”引路,我向着草原的外围走。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大姐躺在蓼子花海里自拍,我也学着她的样子,让本真的性格复原。

此刻,我的心次第打开,我把蓼子花一瓣一瓣的美都收纳;此刻,在这个充满母性的湖底,我和时光一起深呼吸;此刻,我似乎听到了“花开草碧”的吱呀声,又似乎闻到古琴流出来的香气。心,一瞬间没有了魂。

我甚至想让鄱阳湖为我预定这样一幅画面:绯红的蓼子花海上,一行丹顶鹤飞起来,我用镜头捕捉的画面里,有动有静,有起有落,有虚有实,那才好哩。

收起视线,我暗自猜测,这浓密的大草原,这绯红的蓼子花,它们衬托出的美景,其实是以鄱阳湖水位下降、生态失衡为代价的,湖底上长出的花草,有着看不见的疼痛。

深秋,青草和小花的香气,是否会从湖面绵延到湖底呢?那散落在淤泥里的贝壳,是哪个朝代遗留的呢?我想侧耳细听大湖的秘密。

在这里,天高、湖阔、草碧、花红,我的脑海里,不停地遐想。

躺在草毯子上,借助一把黄黄的油纸伞,我尽情地摆着各种姿势,定格一个个瞬间,鼻尖碰着草尖,如触电一般。那些碧绿的语言,都汇成湖底安静优美的诗篇。那绿色的韵律,在秋光中蠢蠢欲动的样子,让人怜悯而喜爱。

邂逅鄱阳湖,邂逅一片草原,只需要片刻功夫,大自然最慷慨。

我的脚下,一缕缕的青草,它们任性地在风中舞动着,把整个秋天染绿了。

一半在泥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诗意,一半沐浴阳光,说的是这里的草吗?说的是这里的花吗?梦一样的草原,可以梦见梦一样的渔舟唱晚吗?可以梦见梦一样的天心月圆吗?

不由得又想起六年前的那个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我快速地支好帐篷,躺在如茵的绿毯子上小寐,阳光照在脸上,青草的香味缕缕飘来,此刻,远离喧嚣的红尘,我闭上双眼,把能放下的,不能放下的,全都一古脑儿地放下了,给自己彻底放了个假。

“放眼众草翠,风动蓼花香”,舟车的劳顿,只为看百年一遇的风景,看万顷湖面,看一望无际的江南大草原,来了,就值得。

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总想向懂的人提起。这一次,我的神情更加从容笃定。在短短的两天里,关于“香油洲”的来历,我打听到两种版本:一个在此地划船的老哥用当地的土话,饶有兴致地做了我的“临时导游”:原来,这个洲上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洲上土壤肥沃,村子的四周种了很多芝麻,家家都有磨香油的油坊,叫香油洲,多好记呀!后来,这里发大水了,村子里的人就迁移到洲的外围。

还有一种版本,是听一位年轻后生讲的,他是鄱阳县城人。他说,丰水期,这里的草被肥沃的淤泥淹没了,枯水期,草慢慢发芽生长,有的草可达一米高。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上面就像浮了一层油,并伴有浓郁的清香味,因此,这个洲就叫香油洲。

我一遍遍念叨着“香油洲”的名字,感到唇齿留香。感叹着这江南大草原的辽阔,这一方神奇土地的神秘。

其实,这一次,我们没有抵达香油州。据说去香油州,坐船还要五十分钟。不过,这有什么呢,我们看到了草原,看到了蓼子花,心清气爽,心满意足,这就够了。

“藜蒿炒腊肉”是有名的赣菜,有俗话说,“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藜蒿,补中益气,瘦身防衰,也是美食家的宝贝。在鄱阳,我们还吃到了春不老、米饺、菊花糊、粑包、藕丸等别具一格的美食。

听当地人介绍,这种有点牛气的“春不老”青菜,距县城十公里之内,叫“春不老”,十公里外,就叫芥菜了。有些东西,一较真,就敢这么神奇。

鄱阳湖是一个巨大的碗,任由天和地大胆烹饪,让这里成为游客钟情的“美味佳肴”。在鄱阳,城在湖里,湖在城中,请允许我用点赞的方式,回味看到的美好。

再一次来看鄱阳湖,有新鲜,有好奇。安静的湖水下,那沉默的城堡,那金戈铁马的呼啸声,那随处可见的贝壳,都是谜。

翠鸟、轻舟、碧草、红花、渔民是鄱阳湖最忠诚的守望者。“迷宫寻鹤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踪”,不知是谁人写的诗句,慰帖着我的内心。在离开鄱阳湖时,我双手合十,变得虔诚起来,生怕湖水喊着我的名字再一次挽留。我不想摇醒一湖碧水,只想让自然更自然,让生态更生态,让鄱阳湖成为大自然的一张名片。

篇11:描写社会底层人物散文

描写社会底层人物散文

走近中国最底层让人心酸震惊的草根生活写实 目睹种种的社会现象,无不令人痛心。下面请欣赏关于描写社会底层人物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你永远没见过的霓虹!可这里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山.....

社会最低成的人,我们就是那些人,我们什么都没有,整天在大山深处来回徘徊,没有好吃的让你买,我们可以说与世隔绝,也许你会说,山里多好。空气清新,有一种田园的生活,可是你并不知道,我们浪费最好的青春,我们去最近的一个村上,都要走好长时间的山路,,如果下雨,还有泥石流,滑坡,多危险可想而知!

我们20出头,就来到这里,来到山里,来这里半年多了,认识的人不超过三十个,每天面对同样的面孔,我们落后了,有了地铁,有了高铁,可是我们不会坐,谁能想到,当初修建铁路的那些人竟然不会坐,这该是多么大的嘲讽啊,这个工程完了之后,又要去另外一个山里,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我们没有对象,过年放一次假,只放一周,来回坐车就四天,回到家里只剩几天了,呵呵,一家人在一起呆的日子有十几天呢,什么假都不放,什么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孤独的夜,孤独的山丘.....

我抱怨,我抱怨这个社会,为什么只会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人,我抱怨这个社会的人们,只看到舞台上的那些人,幕后工作者又有多少,我抱怨,我们连一丝丝的安慰也没有,如果可以,我想要说当你们坐在这趟火车上,想想这趟铁路,埋下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要的并不多。我们只要一丝丝的安慰,只希望别人记得我们—社会最底层的人!

刘彻简介

杨万里传文言文翻译

趣事的美文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

散文阅读13 教案教学设计(高三必修五)

苏武原文及赏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苏武传》原文和翻译

苏武传原文答案及翻译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蒲姓对联及蒲姓起源、蒲姓宗祠联2022-10-26

10个你一定要知道的历史故事2023-07-29

六年级《表达苏武的故事》教学设计2022-11-23

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10-18

苏武,苏武李白,苏武的意思,苏武赏析2022-05-06

苏武颁奖词2022-05-06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10-09

苏武传教学反思2023-10-10

汉武帝自灭三族的故事2023-05-05

高中计算机教案人教版2023-03-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