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对话互动的课堂——新课程阅读教学案例(共9篇)由网友“xthzx”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营造对话互动的课堂——新课程阅读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营造对话互动的课堂——新课程阅读教学案例
本人也不好意思,脸一下子红了,低着头,不说话。
师:不要紧张,放松点,仔细看课文,你一定会读正确的。
生默读第3自然段,等待了一会儿,该生再次朗读。
师:太好了,你读正确了,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读正确的呢?
生:我把读错的地方看了几遍,反复地读了几遍,然后又连句子读,后来就读对了。
师:你真了不起,学会了读准课文的方法,很好。
反思:《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对话氛围。本案例中,当学生把“蚜虫”读成“虫牙”时,老师并不是冷眼视之,而是善意地指出读错的地方,激励他读正确。当他再次读错时,教师再次宽容、鼓励他把错误改正过来。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在学生心里产生的却是无形的动力。他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有了安全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同时,教师并不仅仅停留在读对了就好,而是让他及时总结经验,引导他把错误作为一种财富,作为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点拨引导,营造对话互动的深刻性
案例:教学《父亲和鸟》
片断:父亲忽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动词后,请小朋友认真读3—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父亲望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父亲望见了树枝在动。
生:父亲望见了好几只小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找出第5自然段读了起来。
师:父亲看见树枝在动,他就知道了(生:林中有许多鸟)
父亲知道,我知道吗?(生:不知道)
当时的我就不知道林子里有这么多鸟,那父亲怎么就知道呢?
生:父亲很爱鸟。
生:父亲和鸟是朋友。
师:父亲又闻到了什么?
篇2: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课堂(网友来稿)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课堂
--李婧娟教学风采的启示
浙江省磐安县南园小学 陈红光
摘要: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本文试从“营造对话氛围、构建对话平台、疏通对话渠道、把握对话话题”四个方面,来阐述课堂对话教学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对话 阅读教学 课堂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去年下半年新课程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幸听了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的讲座《新课程语文理想课堂的诗情追寻》,继而又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婧娟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尽管教材的理解难度较大,但李老师能从新课标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把握课堂。课堂自始自终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这一新理念,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留给我众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课堂是“聊天室”--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②这是很有见地的。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走进李老师的课堂,就会看见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他们敢于反驳同学甚至老师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整个课堂显得大气、开放、和谐,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新课堂是“聊天室”。而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是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
1.1 改革教学用语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热情洋溢的教学用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你比老师更有创意,向你学习”、“你说得真不错,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 这些话就出自李老师的口中,她在教学中所体现的良好交往技巧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交往技巧。那么对说错的学生怎么办呢?李老师坚持“善待学生的错误”的原则,越是学生说错时越耐心地倾听,并给以满腔热情地鼓励,尽心尽力地扶持,恰到好处地启发,巧妙地加以引导纠正。
1.2 取消举手制度
只有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找回自我,重塑自信,张扬个性,才能增强敢于参与的信心,激发乐于参与的意识。许多老师试着取消了举手发言的制度,在课堂上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想写,跑上来就写”,这样的课,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自由自在地发展。当然这里少不了一个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起初“嘁嘁喳喳,沸沸扬扬,热热闹闹”,慢慢地趋于有序的稳定状态。
1.3 改变课堂形式
课堂形式合理地变化,符合儿童好学好动的心理。在安排座位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除了纵横式,还经常变换为圆桌型、马蹄型、梅花型、阶梯型等等,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气氛的压抑感。学生在上课时偶尔串位走动,轻声交谈,不再是被视为违反纪律。孩子们回到了一种自然纯真状态,全无结结巴巴的学生腔了。这样的气氛,这样的语文课哪个孩子不喜欢?
启示之二:新课堂是“大平台”--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
李老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并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共享成果。如通过动作表演--“夸耀一下”,体会主人公保罗的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一句话,给足学生自主权、选择权、活动权,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展示灵性。
2.1参与教师活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活动,可以使教学生气勃勃,成为学生感知语言的精神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自己抓住课题或课文内容中的关键词,通过阅读方式使学生明确目标。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引发“我要学”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思路,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一部分板书,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由自己来板书,充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发现的成果,让板书不再是课文内容的机械与简单的重复。
2.2 提倡自主选择
学生有了对文本的选择权,才能真正产生喜欢语文的学习行为,学生喜欢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可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就避免了“强按牛头饮水”的被动现象。李老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选择自己想做的作业,都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浙江省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送教活动中何慧玲老师上了《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她的课堂作业(选一题)设计如下:⑴抄写第一段和第六段的生字;⑵合上书本写词语,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写下来;⑶不看书,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写下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这样,使作业成为了促进学习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2.3 尝试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民主化在师生关系上追求‘我--你’对话境界,在学生与学生关系上则致力于合作学习。”③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思想,共同构思、复述内容,并对别人的发言发表评论。这样,每个学生既是“演说者”又是“听众”,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学会同别人合作。在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各成员既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启示之三:新课堂是“阅览室”--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渠道
当文本内容与学生体验相当陌生时,两者间的对话关系就相当疏远,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怎样融洽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呢?课一开始,李老师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体验成功,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读、主动读,引导学生用心读懂文本。《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1 品读典型句段。
“读”是最主要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通过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达到“我书入心,书入我心”的境界。为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加设阅读平台,即抓典型句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学生在感情碰撞中获得知识、能力,同时思想也得到启迪。李老师在课堂上就是抓住了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在最后十分钟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加深感悟”的教学环节,提供了《蜜蜂与蚂蚁》、《别人的耳朵》、《贫穷与富有》等八篇短文,四人小组交流一篇短文,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给予”是一种了不起的崇高境界。
3.2 品味语言文字。
“品”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抓住一些文眼、词眼进行适当的变化,可引发学生对词语的辨识,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准确性、感悟力得以逐步提高。如金明东老师在《鸬鹚》一文中研读“一抹”的片段特别精彩。首先,辨析“一抹”,通过换词体会内涵意,重点讨论用“一抹”好在哪里,并且叫学生自己把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如:爱惜、鼓励、惊动、享受等等。接着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着重讨论“渔人轻轻一抹,回抹出什么来?”,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学生的畅想很丰富,心灵的花朵在课堂上尽情开放。这样,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使文章充满了灵性、生机与情味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了。
3.3 尝试换位体验。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达到“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效果。以《燕子过海》教学片段为例,当阅读到“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这句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船上的一名水手,面对这些燕子说说自己的体验。学生读着说着被燕子的精神所感染,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已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领域。
另外,“悟”、“辩”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启示之四:新课堂是“问题中心”--把握师生之间的对话主题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它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说得好,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后又产生更多的问题。但是目前一些课堂上又出现了“到处是问题,忙着解决问题,懂了也装不懂”这三大问题,那么怎样把握师生间的对话主题呢?
4.1 唤醒质疑意识
学生的质疑与审问意识,对于提高师生“对话”互动的质量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⑤在激发学生提问时,教师应抱着宽容、开放、民主的心态。有时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认真倾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4.2 提高质疑能力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质疑发问,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示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一是教师自己在教学时要时时生疑发问;二是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质疑的。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李老师在指导读这句话时问“这句话应该读出羡慕的语气,羡慕什么?”学生纷纷作答:车、车很漂亮、车的主人。李老师追问“到底羡慕什么?读书可不能断章取义,抓紧在书上打上问号。”学生万万没想到如此细微的地方还隐含着问题,这是教学生读句子提问题。
4.3 重视解疑过程
针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来说都是难忘的?”这个问题,李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兴趣盎然,感情得到了升华。因此,组织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充分自读自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深入小组参与讨论非常有必要。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拉近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渠道,把握师生之间的对话主题,让语文课在沟通、合作中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7,15
③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④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中小学教育,,(5)
⑤转引自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课堂(网友来稿)]
篇3:营造自由互动的学习课堂论文
营造自由互动的学习课堂论文
摘要:如何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使其愿学、乐学、爱学,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日趋严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兴趣;个性;惰性心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俗语想必老师都非常地熟悉,因为多年来它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训导学生刻苦、勤奋学习的至理名言。但是,在磨难面前一次次碰壁之后,就不断地有学生问:“老师,吃苦是走向成功彼岸的必经之路吗?”不是,绝对不是!在“良药并不苦口”的今天,如何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其愿学、乐学、爱学,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日趋严重的现实问题。
高尔基曾经说过,“学习本身是一件伟大而且快乐的游戏,学生始终这样认为,直到我们迫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苦闷的,毫无兴趣可言。”现代教学理论也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日趋淡薄,学习状态、效果逐渐下滑的现状,参照中外教育界著名专家、学者的理论经验,结合我十余年来的教学实践,面对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凭借课程改革的春风,换乘兴趣之舟;帮助学生找回迷失的自我,高扬个性风帆;引导学生尝试着多问一问、多想一想、多议一议、多创一创,共同营造自由、互动的课堂,走一条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成功之路,并进行市级重点课题――“四点定位阅读法”的研究工作。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始终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目标管理方法,设计了从学会到会学到会用,最终养成常“创”的系列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研究之初,侧重于通过质疑方式,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在讲述朱自清《春》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春”为中心进行缀词句的质疑活动,学生从春风、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讲解课文水到渠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时以学生最为熟悉的课本为中心,以语文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习惯于认真探究为目的,循序渐进地从词语、句子、段落、结构到写作方法、写作风格等角度,巧妙设计针对性强、启发性强的练习,启发学生多角度质疑,做到会问、敢问、善问、常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第一阶段课题的研究,克服了学生在思想上、态度上、方法上存在着的“惰性心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二阶段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训练学生登台讲、教,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相长中学语文。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要紧密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我班张莉同学成绩名列前茅,且思维特别活跃,在我的教导、指引之下,勇敢地走上讲台,把对《我的老师》一课质疑、解答的过程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出来。虽然个别地方用词不是很恰当,条理不是很清晰,但学生的自主讲解代替了传统的教师对课文的枯燥分析,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知识水平,韩艳、郝书康同学的“我认为、我补充一点”弥补了张莉同学的不足,“我也补充一点”的呼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精心训练、重点培养,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抓住有利时机,我在班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均以能上台讲课为殊荣,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因为人数多、课时少,且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差距较大,于是我又制订了学习小组统一备课,组长指定人选执教的新举措,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做到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转变、自我完善。
第三阶段,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我开始侧重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桌之间发言―小组之间发言―班级发言,逐步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读者》《辽宁青年》《小小说选刊》等刊物中精选出30篇文章,引导学生主动地问、主动地讲,小组成员之间常常争执的不可开交。在不断的争议中,弄清了文章的主旨,辩明了文章的条理,品赏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练习中摸索出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走出课堂,参与到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中去,结合身边的事、联系生活中的人,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真实感人的生动事例,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使得每位学生的视野变的非常开阔,思维变得多样化、全面化,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自觉的养成了协同作战的良好习惯。
第四阶段帮助学生取消“上课了”“下课了”的时间观念,纠正“上好课,就是学好了”的片面想法,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中,广泛伸展知识的触角,拓宽学习知识的空间,使课上课下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次游玩时,我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张废纸,上面可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画了一个大大的“0”,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把它随手扔进垃圾箱,而是高高地举起,询问学生这上面有什么,“一个零”。“你还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从形状谈起,像枪口,像老井,像眼泪,像太阳,像耳环;有的同学从价值入手,普通人眼中“一钱不值”,数学家眼中“正负分明”,科学家眼中“价值千金”;更有甚者,看到了有志者的起点,无志者的终点……等等。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摸索、不断实验,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搭乘兴趣之舟,张扬起个性的风帆,发展创新思维,营造自由、互动的课堂,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篇4:“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案例解读
“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案例解读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案例
《白鹭》教学片断
《白鹭》是一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的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教学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我首先留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然后师生对话交流。
师:你们潜心读文,与课文“对话”,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非常喜欢白鹭,流线型的身段,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多么像一幅天然的画!
师:你真会感受!
生:白鹭外形精巧如画,作者语言优美如诗“那……那……那……那……”的排比后式,语意贯通。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生:李思的评价很精彩,我愿意“锦上添花”──颂读这一节。
(童声读得声情并茂,受感染的同学们今情不自禁地轻声读起来……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会心地微笑点头)
生:(两分钟过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能背下来了!
师:如此精彩的语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背下来,好吗?
(生齐背)
生:老师,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是我课前画好的白鹭,送给你!
师:(微笑着双手接过画)谢谢李彬同学。咱们一同欣赏这幅画。(说完,把画张贴在黑板上)
生:耶!(孩子们异口同声)
生:画得惟妙惟肖!
生:白鹭活啦!
师:白鹭长得美,作者写得美,李彬画得美,大家评得美!
生:老师,我发现这段话似曾相识,好像在哪儿读过!
师:噢,是吗?在哪儿读过呢?
生:(恍然大悟)前些日子,您推荐我们读战国时代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其中有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郭沫若先生描写白鹭青色脚的语句可能是从这儿转化来的。
师:感谢陈梦同学“似曾相识”的提示和唤醒,感谢林忆南同学开启的记忆和联想,使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全体起立,为他们“活读书,读书活”鼓掌!课文中,郭老巧于用古,化旧为新,值得学习!
生:老师,我不同意“巧于用古、化旧为新”的看法,袁枚说过,诗有三偷──偷句、偷意、偷势。我认为,郭沫若先生描写白鹭脚的语句有偷势之嫌。
(同学们先是面面相觑,接着是哄堂喧哗)
师:我想谈一下“偷势”的'个见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吟咏宋代诗人林逋的这两句诗时,有谁会想到这实出自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拜读莎翁名剧《奥赛罗》时,有谁会想到那是出自于意大利钦蒂欧的《夫与妻之不忠实》?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继承,又有创新,成功的引用、化用应该是在原句基础上的另出新意,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
生:老师,听您一席谈,我佩服江为胜过林逋,佩服钦蒂欧胜过莎士比亚,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
(学生热烈鼓掌)
师:(走过去,真诚拥抱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生)
我佩服你!有思想,有个性。让咱们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共勉吧──“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
(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生:我想来一次“偷势”
师:祝你成功!
生:同学们都说妈妈为我编织的毛衣合体,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宽一点则嫌肥,窄一点儿则嫌瘦。
师:妈妈心灵手巧,女儿心灵“口”巧。
解读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上文案例中,从知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帅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和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现着创造和生成。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本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案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突破了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到认可与欣赏,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时间流”中,能够清晰地觉知师生关怀问辨,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心智启迪,情怀儒染,灵魂交融师生浸染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馨、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
《河北教育》/7-8篇5:“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案例解读
“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案例解读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领域的回应。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案例
《白鹭》教学片断
《白鹭》是一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的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教学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我首先留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然后师生对话交流。
师:你们潜心读文,与课文“对话”,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非常喜欢白鹭,流线型的身段,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多么像一幅天然的画!
师:你真会感受!
生:白鹭外形精巧如画,作者语言优美如诗“那……那……那……那……”的排比后式,语意贯通。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生:李思的评价很精彩,我愿意“锦上添花”──颂读这一节。
(童声读得声情并茂,受感染的同学们今情不自禁地轻声读起来……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会心地微笑点头)
生:(两分钟过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能背下来了!
师:如此精彩的语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背下来,好吗?
(生齐背)
生:老师,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是我课前画好的白鹭,送给你!
师:(微笑着双手接过画)谢谢李彬同学。咱们一同欣赏这幅画。(说完,把画张贴在黑板上)
生:耶!(孩子们异口同声)
生:画得惟妙惟肖!
生:白鹭活啦!
[1] [2]
篇6: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互动课堂浅谈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互动课堂浅谈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新课标的呼声,几十年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羊等学子的需求,应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互动一生成”课堂模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尝试和探索。本文所阐述的就是本人在探索中学语文合作性课堂的过程中的一点思考。包括互动教学的内洒,建立互动课堂的技巧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互动 师道尊严
语文课堂仁,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呼声不绝。众所周知,此时此刻的教师只是无可争辩的知识权威和知识源泉.他们把知识“存放”在学生那里,就像投资者把钱存放在银行里一样,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存放。也就是说,教师只是为着一个目的存在—传授知识,由此不问手段,且不去计较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的被动学习.在新课标的呼声中虽有所转变,但真正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总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彻底转变已迫在眉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对于传统学校里的那种权威式的传授知识的方式要重新进行估价。”这就是说,要减少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束缚(纪律、练习、考试),学习者可以在小组中或在相互讨论与课堂讨论中获得知识。这种合作互动型的课堂便是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课堂。
一、何为互动教学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人的发展。研究表明,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与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其实就是在师与生的交往互助中展开的,也就是说师生双方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或是“手段一目的”的关系,而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辅佐”的关系。
二、何以互动教学
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学习是学生自己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不仅包括他一向倡导的发展学生自学的观点,而且包括如何使学生乐学的话题。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语文课堂的高效率,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好之”、“乐之”。而要达到这一点,沟通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沟道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而作为教学主体的课堂就更应渗透着真正的沟通与合作。教学不应该成为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课堂教学更不应该在应试教育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互助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如何互动教学
站在应试教育的此岸遥望素质教育的彼岸,每一个试图呼唤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人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到达彼岸势在必行,但航程绝非一帆风顺。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努力探寻着创建互动课堂的方法,下面就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思想情感的互动—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紧连着情感。语文教学以语文阅读为主,人物精选的阅读材料有其优美的语言文字、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人物命运与形象,这一切足以使学生的感知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语文教材的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创建愉快课堂氛围独厚条件,关键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如何把两者的情牵在一起,使师与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创建互动的基础关键所在。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事实上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情感的交融。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注重了情感教学,可教学效果却各不相同呢,为什么一篇文质兼备,饱含名家深情厚意的佳作,学生在阅读时却毫无情感,为什么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主要是教师简单地把作者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按自已的理解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就产生了许多我们不愿见到的现象。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必须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才能达到情感的`融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注意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能注意把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关注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正面鼓励,积极引导甚至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文本,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形成网状型的传导、碰撞、激疑和反馈,那么,课堂上教学信息、情感交流就不是线型的,而是彼此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场所。这便使课堂教学有一种美的情感的流动、生命的流动,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二)课堂教法的互动—创立以说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强调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语文教师阅读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教师应有一个基本的学法指导,在一堂课中应抓住这六个字:读、疑、议、说、评、练。
1.指导学生“读”。
一篇好的文章,读者用心的读是很重要的。怎样读效果好,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指导,但仅限于轻、重、急、缓、抑扬的分别介绍,而不能具体到这句话怎么读,至于用什么方式读、或默读或速读,用什么感情读,都应由学生自己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融人反复的诵读中,在诵读之中主动地品味语言的美妙,而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适时点拨指导的作用。 2.教会学生“疑”。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而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则只是一味被动地解答,并不能真正打开思维之门。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依赖性,丧失了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题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更是学生质疑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疑难的练兵场。教师可因势利导地按以下环节进行:组织筛选一合理调整一设疑辅助一注重语言训练。对于学生的质疑,部分可让学生自行解决,部分可当堂明确,或留下悬念,经过筛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主问题和辅问题,适时做出教学调整,揉人既定教学安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作相机设疑,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而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难点提出来,引起学生探索。在释疑的过程中,不能只在理性上做出解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训练,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解答。
3.组织学生“议”。
“议”就是议论、讨论。学生初读一文,教师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或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组织有序,先议什么,后议什么,教师都应组织协调,不可开单人演讲会,也不可七嘴八舌,应在确保纪律的同时人人参与,人人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感为学习的主人,对知识充满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安排学生“说”。
“说”是学生讨论后的学习思想交流。一篇课文的学习不是说只让学生议一次说一次的,它往往是议议说说、说说议议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要有个先后次序的安排。一般来说,学生初次议论后,应先安排学生说文章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并让学生互相解答。其次可安排学生讨论学后的收获。形式多种多样,座谈会,演讲,卞持节目,采访等形式都是说的最好形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井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正确的理解认识。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5.激发学生“评”。
“评”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论,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讲。评课文,是学生对课文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的评论可以是整体性的,也可以是课文的局部内容。另外,对于学生的解答或演讲、朗诵,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评他人之时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说无论学生的评论是否能体现课文中心,只要学生能在学习评论中发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6.布置学生“练”。
“练’,即练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联想和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训练。但这只是一种思维训练和曰头训练。真正对知识的巩固,对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布置学生做好两个方同的练习:一是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点评,写课文读后感,写阅读联想作文等。二是布置学生背,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大量背诵积累一些优美的文段,名言警句。
以上这“六个字”的教学,都可能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文体性,这是认真贯彻新课标主动学习的最好方法。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建出活跃而充满生命力的互动课堂。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手上仍然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便拥有了两种思想。互动型课堂。教师、学生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个体可以从教师和别的同字身上汲取多种思想,收获多种思维、多种知识。因此,我在这里提倡各位利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令萃萃学子渴望拥有的互动课堂。
篇7: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1.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1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学习.”
作 者:牟洪宇 作者单位:黄岩第二高级中学,浙江,黄岩,31802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8: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活动的案例
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活动的案例
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活动的案例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活动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二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助过程。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数学教师在新知讲解、问题解析过程中,强调教师的“统治”地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师讲课的“听众”,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能动探析的潜能被“压制”,得不到探知新知或解题策略的“时机”.同时,学生的认知和解题观点得不到有效展示,导致教学“分离”,效果事倍功半。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就是要展示学生的“风采”,凸显教学的“互动”特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能力和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一、调动教学材料积极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
初中生学习情感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动性不强,学习注意力不持久,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应付式互动教学活动,导致互动交流效能达不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准初中生学习情感发展“轨迹”,挖掘数学教材积极情感因素,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情境等创设贴近初中生情感发展的“敏感区”,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情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活动。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探究实践活动中,抓住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点,设置了“现有长40米,宽30米的场地,欲在中央建一游泳池,周围是等宽的便道及休息区,便道部分的面积约是整块场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请给出这块场地便道的宽度(保留1位小数)”生活味浓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有效“调动”,主动参与到探知交流活动中。
二、抓住新知内容关键要义,实施师生互动交流活动
新知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强行地将新知内涵要义“塞进”学生头脑中,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探知理解新知内涵,则“事半功倍”.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学生“身”与“心”的双重投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新知教学活动中,要摒弃“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座”活动形式,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知和理解概念、性质、推理等内容要义,在有效互动中实现对新知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掌握。
如在“等腰三角形”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抓住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设置了如下师生互动过程:
师: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不仅具有一般三角形的一切性质还具有一些它本身特有的性质。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小组讨论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利用对称轴对折图形请回答在等腰三角形中还有那些相等的量。
生:观察等腰三角形,在△ABC中,AB=AC,
①∠B=∠C→两个底角相等;
②BD=CD→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
③∠1=∠2→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
④∠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
通过对以上师生互动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交流过程中,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掌握了知识内涵,理解了知识深刻含义。
三、放大问题案例探析过程,实施互动探析交流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问题教学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方式之一,同样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同时,探析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互动交流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讲解过程中,不能“一言堂”,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探”,而应该“教学结合”、“教学互动”,将问题探析的过程变为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师生的互动探讨、生生的互动交流,实现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解题效能的有效提升。
如在“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则AE为多少厘米?”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教师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观察问题活动,小组合作探析问题条件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认识到:“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得到∠ECF=∠B是解题的关键。”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该问题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答该问题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此时,学生个体之间结合所提问题,进行共同探析互动活动。学生在共同探讨解析策略过程中,提出:“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求出∠ECF=∠B,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ABC和△FEC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C=EF,再根据AE=AC-CE,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此时,师生对解题策略再次进行交流总结。最后,学生自主进行解题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讲解问题的过程变为互动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析、师生交流过程中,既掌握了解题的策略方法,又提升了互动合作的效能。
四、利用评析活动指导特性,实施多元互动评价活动
教育学认为,评价教学,是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评讲、辨析的过程。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不能对自身的互动过程表现有准确、科学的评价和分析,影响和降低了互动活动的效能。而评价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还包含学生个体之间的“互评”.通过教学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开展互通交流,实现学生在评价中有效互动,在有效评价中有效提升。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教学活动互动双边特性,将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每一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实现教学活动双边互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篇9:在地理课堂中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教学反思
为了在地理教学中形成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氛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摆脱“主体”“主导”的所谓“教学范式”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口号已经困扰教育界多年。如果说当时(20世纪80年代)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学生作用而被人们所理解的话,那么到了今天仍有人沿用而不受到置疑的状况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一是该口号在逻辑上是混乱的,它把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一会儿从角色方面去给学生定位,一会儿从功能方面去揭示教师的作用。如果我们从一个逻辑层面上去分而论之的话,与“主体”对应的是“客体”,与“主导”的对应的则是“辅导(非主导”,但实际上师生的角色与作用是这样的吗?正因为这样,口号只能回避上述问题,采取“各取所需”“移花接木”的手法。二是该口号在教学策略实施上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学生是主体的话,那么教师如何来主导,而相反如果教师在“主导”,学生又如何体现“主体”地位。其实,该口号在实行过程中,炫耀的只是表面上的先进理念(学生主体)的光辉,而实质上仍然是羞羞答答的“教师中心论”。我们不能绝对从主客体上分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从教与学的任务的'转换上来看,“师生交互主体”论也许是正确的,而从教与学的密不可分性来看,“师生共为主体(学习共同体)”论也许是合理的。从“教师即课程”的观点,教师能说不是主体吗?否则师生的平等对话的关系怎么来建立呢?因此,我们反对再去沿用“主体”“主导”的口号,而在建立平等对话的学习共同体上真正做一些探索工作。
2、消弭居高临下的体现教师权威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鼓励性,态度要平等、民主,善于与学生共同探讨。例如经常使用“我认为”“你们看呢”“让我们共同”这类语言,不过于奖励顺从的行为,不过于斥责与常规不符的行为,准许学生与教师争鸣,与教材争鸣,鼓励与培养标新立异精神,造成一种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3、突破过去压抑学生天性的所谓“课堂纪律”
以往教师在讲课时学生不能插嘴说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如今重新审视这一“纪律”,有必要改弦更张。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想法并急于表达出来时,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呢?《文汇报》曾报道过上海市格致学校的地理教师允许学生在座位上大声插嘴的做法,这是多么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他们类似的具体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仿效。
4、改变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所谓“教学规范”
例如,由过去的“教师一人备课”变为“与学生共同备课”,由“教师唱主角”变为“学生当教师”。在教师的点拨与诱导下,让学生上课、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
★ 小学教学论文范文
★ 小学单词教学论文
★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 小学教学论文
【营造对话互动的课堂——新课程阅读教学案例(共9篇)】相关文章:
高中互动式英语作文教学探讨2022-04-30
对话教学 论文2024-04-25
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2023-12-31
“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法探讨2023-12-12
小学教师课改感悟随笔2023-05-14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2022-10-20
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2022-12-04
构建小学语文对话情景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2022-10-16
小学语文专业教学小论文2023-03-02
课程设计情景教学论文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