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共20篇)由网友“在云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
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授和学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围绕一个给定的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推动驱使之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把学生引领到教学实践情境中,使数学知识更加具有实践意义。任务驱动式教学体现了教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它是一种开放型、互动性的课堂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实现新的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主要包括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创设、任务过程分析以及任务实践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教师将课堂设计成满溢自由协作氛围的任务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其应用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预习任务,打好探究基础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当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个初步的理解,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学生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扇形面积的计算”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前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把纸扇子,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张?(允许采用多种计算方法)因为有了课前预习任务的设置,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层层引导学生,就能推算出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需要明确的是,设置的.预习任务必须基于现实生活,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自主探究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利息与利率》时,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笔者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现有存款1000元,想把这1000元存储到银行中,准备定期,目前的银行利息为4.5%,请问存款到期之日,小明会收到多少钱?这类结合实际生活的题目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二、创设情境任务,引导教学探索
任务是激发和引领课堂教学的重要动因,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力求发挥出“任务”的重要作用,进而将知识、情感与之结合起来。当然,教师在创设任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不仅要重点考虑教学的效果,还要立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够在任务的情境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笔者首先通过讲述、多媒体播放及实物演示的方式设定了一个情境:小明买了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这个手帕的边长是3分米。接着,给学生设定一个“任务”:要想把手帕的四边用花边装饰起来,需要多长的花边?最后,引导学生帮助小明完成这个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的提出要找准切入点,从这一切入点出发,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具体情境引出诸如“6+5=5+6”这样一个等式,并提出任务:“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认真观察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交换5和6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虽然观察活动也是一种探究性活动,但如果仅满足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探究活动就没有真正深入到数学学习的本质。所以,当学生得出观察结论后,教师不要立即肯定,而是进一步提出新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请比较一下这两个结论,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个结论更科学?”作这样的比较探究,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从个别结论中提炼出一般结论,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显然,这事实上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机会。
三、强化任务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完成任务情境设置之后,学生进入到任务情境的探索过程之中,开始进行自身的思考与认知过程。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能急于进行任务的分析与讲解,而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对问题进行基本的思考,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提升进行未知知识的自主探究与学习,从而发现新的知识,这也正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
例如,在进行《小数点运算》的教学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有四位小朋友要排队做游戏,他们的身高分别是0.8米、1.43米、95厘米、1米32厘米,请问如何排队合适?在这个问题之中包含了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对计量单位的统一,二是对同级别单位的数字排列。在进行这一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分析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两个教学要点,使自身的思考轨迹与教师的讲解同步。
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知识,体会乐趣,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它注重方法的指导、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现代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被教学对象和信息接受者,而是教学的主体和任务的完成者。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证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是影响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因素。
篇2:《软件逆向分析》课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研论文
《软件逆向分析》课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研论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促使学员主动认知、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教员把总目标细分成若干子目标,并把每一教学单元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实现总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即是:根据实际岗位工作需求,提出任务一解析任务一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一解决问题一完成任务一归纳总结一提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以任务为主线、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除了最初需要教员的示例性教学,以教员主讲外,所有环节都可以由学员来主动承担。学员由被动逐步转换为主动,教员逐步由主导转换为指导。这种模式事实上是一种探索性教学模式,由教员引导,以任务需求为牵引,逐步对未知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索并掌握。
当前《软件逆向分析》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技术讲解一应用方法举例一分析总结归纳。整个过程大部分都是以教员教学为主,学员学习同步跟进,期间少有穿插一些课堂讨论或实例分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员主动在传授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员被动在接受知识,是教学活动的被动者。继而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员的成绩还不一定是教员教学水平的真实反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员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实效性较高。但其最主要的缺陷是作为学习主人、认知主体的学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有混日子的情况出现,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一直在被教员牵着鼻子走。这种模式与目前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相差甚远。短训班与岗前培训班的教学活动要求学员变被动“要我学习”为主动“我要学习”,站在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角度去规划和构建学习活动。学员基于这种理念制定出来的学习活动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新需求,合理设计任务内容
目前,我院各类短训班和岗前培训班等任职教育与专业本科学员的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最大的不同在于:任职教育侧重于实用性,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直接面向学员岗位任职需求,教学目标更要从实际工作的切实需要出发来进行考虑,教学内容设置要尽可能的为了满足一线单位能用、有用和好用来设置。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选取是最重要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选用任务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学员兴趣程度的高低,同时任务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及实施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效果。任务的选取要注重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四个方面的要求,要符合学员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交互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员探求、获取和运用知识。趣味性要求任务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员来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员对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就是失败的,就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选取的任务和案例都具备强烈的神秘色彩、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员有很深的吸引力,能激发学员强烈的探究欲望,完成任务后学员能获得极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综合性既要求尽量保证任务涵盖教学单元中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及技术的运用,又要拓展最新的方法和手段。这样学员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综合运用技术和方法来为实际工作服务。实践性是强调任务紧贴实际工作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环境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空洞和理论化。创新性要求在任务设计时尽量不要把所有技术手段都呈现出来,要给学员埋下一种神秘感,要给学员留下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欲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员深刻的记住所学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有三个,第一个目标要求学员能够熟悉一些典型的软件逆向分析理论和技术,第二个目标要求学员会用一批常见的工具来进行软件特征与行为分析,第三个目标要求学员掌握一套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逆向分析方法,使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可以更快、更准地贴近真实工作。这三点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求本课程“以理论技术为指导,以软件工具为手段,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着力培养学员软件分析素养、提高逆向分析技术水平,创新解决逆向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可以把教学实施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员授课为主。软件逆向分析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知识面全,应用范围广,通过教员的引导,帮助学员构建宏观的逆向分析知识体系;第二阶段,以教员设计任务,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完成为主,教员授课为辅;第三阶段,以学员主动提出任务,自行完成为主,教员答疑为辅。由简到难,步步深入,探究本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的任务所具有的实践需求,可以较好地反映我院各类短训班和岗前培训班等任职教育培训的特色。通过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可以使学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和具体,更容易掌握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技术和技能;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易于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利于满足学员的成就感,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为提高学员任职岗位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数学暴露式教学分析论文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上。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也不善于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加以暴露,学生学到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一“活动过程”的教学中,应暴露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等。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一种手段。在概念教学中,我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将浓缩了的知识充分稀释,便于学生吸收。
例如,“体积”概念的教学,就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
1.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橡皮擦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又出示两个棱长分别是5厘米和3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2.拿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分别向烧杯里放入石子和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能比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体积”这一概念。
4.接着我又让学生举出其它有关体积的例子,或用体积概念解释有关现象,使体积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如先在烧杯里盛满水,然后放入石块,问学生从杯里溢出的水的多少与石块有什么关系?经过观察、分析,学生便能准确地回答:从杯里溢出的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相等。接着再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杯里的水位下降,学生立即说出,水位下降的部分,就是石块所占空间的体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因而,“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主动参与了这个“从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并掌握了数学概念,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规律探索过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课始,我就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我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我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时,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我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说分母是合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2却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同学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我不再让学生争论了,而是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正当学生颇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认识又激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自己发现了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三、结论推导过程的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逻辑性强,首先反映在系统严密、前后连贯上,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推导新的结论,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启发学生:我们已学过长度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就是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等。那么,现在学习面积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一数学结论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凡新旧知识间有联系的,我都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结论,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如,可以让学生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先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边长,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然后再想想用厘米作单位,边长应是多少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从而推导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紧接着再让学生用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方块,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方块,看看1平方分米含有多少个(10×10)平方厘米,以便牢固地记住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的结论。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推导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最后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四、方法思考过程的教学
过去我讲课时,急于代替学生思考,把一些计算或解题的方法和盘地教给学生,这种教学,学生吃的是现成饭,学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自己去寻找方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只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问,在关键处启发,然后让学生动脑、动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思考过程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不仅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而且还要善于思考。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当讲完分数除法的意义后,出示例题“把4/5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4/5÷2。这是一道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我并没有把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后,选派代表上讲台介绍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先把“4/5”化成小数,4/5÷2=0.8÷2=0.4(米);第二种方法:按照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解决问题,把4/5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米,所以,4/5÷2=4÷2/5=2/5(米);第三种方法:按照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把4/5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求4/5米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也就是4/5÷2=4/5×1/2=2/5(米)。
我首先肯定了以上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接着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看哪种方法较为科学、简便,具有普遍性。学生通过思考,认为第一种方法有局限性,作为被除数的这个分数只能化成有限小数;第二种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是却不能总得到整数的商。所以,第三种方法较好,因为它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克服了思维定势,激励了思维的创造性,通过广泛的联想,适当的引伸,大胆的猜想,探索化归的途径,终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索精神。
篇4:任务驱动对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论文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任务驱动教育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主体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发布,使得受教育者在完成任务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相应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育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指导与引领学生的作用,学生则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通过一系列暗藏教学内容的任务或者问题的发布,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任务的完成或者是问题的解决,学习到相应的理论与知识,并且明白如何将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快速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成年人受其年龄以及生活阅历的影响,所以在其受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也与其他普通校园学习者有所不同。首先,成年人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大多都会直接服务于工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选择与其职业相关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其次,成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总结与反思,他们不仅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新知识,同时还要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是近些年才被应用到成人的教育之中的,所以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与采用。本文从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出发,并且结合任务驱动教育法的具体内涵,以某学院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与作用。教学目标:让学员明白如何搭建起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并且实现其操作与发布。
3.1任务的布置过程。教师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分别是:气象预警信息系统的搭建、预警接收机的搭建与设置、学会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短信息、进行“红色预警”模拟预警信息的发布。本次课程中发布的四个任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学生的实际工作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任务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难度也是不断增加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2学员对任务进行思考。学员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思考,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思考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协商与交流,从而对如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在学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小组间的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就自己在任务分析阶段发现的问题,或者是总结出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与学习,从而实现经验与教训的共享。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小组对任务进行了分析、实践、实践指导分析,分析反作用于实践的操作过程,最后四个小组纷纷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第一个小组完成了预警信息系统框架的绘制工作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完善,第二个小组组装了一系列硬件设备,第三个小组编写了相关的预警信息,第四个小组的成员完成了模拟预警信息的发布。在这一系列任务的解决过程中,老师发挥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各个学员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撒手不管,而应当实时了解到各个小组任务的进度以及开展情况,并且进行一定的干预与调整,是各个小组活动可以按照既定的轨道开展,更好的实现这一教育的目的。
3.3对任务进行总结。首先教师对有关“如何搭建预警信息系统”以及“如何发布预警信息短信”这两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讲解,并且就各个小组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与此同时,各个小组对于自己在任务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的思路、经验等进行了交流,在良性互动的环境中,各个学员都实现了自我的充实与提升。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针对所有学员而言的,所以在任务的设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不同学员的不同情况,做到任务设置要有层次,由难到易,由简入繁,从而最大程度上做到对所有学员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5结束语总而言之,目前这一方法在成人教育方面仍处于实验性阶段,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但通过实际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使其从被动接受教育转为主动学习,更加符合教育的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德)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4).
[3]朱鹏艳,熊绍高.成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策略[J].继续教育,(4).
[4]张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12).
篇5:小学数学教学发现教育分析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发现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把发现教育作为一种数学教学策略或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合作学习、提出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发现;合作;自主学习
“发现”是指经过探索看到或找到事物的新规律。小学生的发现学习,通常需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情景吸引启发,或问题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比较、讨论、分析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之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到数学原理或法则,推导出数学公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识。把发现教育作为一种数学教学策略或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怎样组织好学生的发现学习呢?
一、在情境中发现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才会处于活跃状态,进而全心投入,主动参与到探索求知的过程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达到发现教育的首要条件。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先由视频播放动画引入:一天,蚂蚁王国的国王对蚂蚁将军们进行论功行赏。由于左将军和右将军都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蚁王宣布赏给左将军100平方厘米的'领地,奖给右将军1平方分米的地盘。这时候,底下的蚂蚁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蚁王偏心,不公平;有的说,蚁王很公正,是个明君。同学们认为蚁王是个什么样的国王呢?情景故事引入后,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吸引了,兴趣一下高涨。在激烈的讨论过后,由两位同学分别上台画出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完后大家发现两个正方形的大小一样。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1=1(平方分米)。由于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学生们自行讨论后,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的结论。在情境中展开的教学,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情境之中,把自己当成情境主角,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在观察操作中发现
数学公式多数较为抽象,简单的识记只能使思维僵化。如果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动手操作,在观察操作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总结得出知识结论,会使他们印象深刻,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时,我由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兔子跑的是长方形路线,乌龟跑的是正方形路线,问题:谁跑的路线长?让学生观察,再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在计算兔子所跑的长方形路线时,学生汇报了三种计算方法,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这时候再让他们自己观察哪种方法简单,自己去优化。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反复验证后发现只需要知道长和宽两条边的长度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计算长与宽的和的2倍,即(长+宽)×2。正方形的路线图,同样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学生很快得出了正方形的周长就是计算四条边的和,因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学会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后,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了兔子和乌龟谁跑的路线较长。
三、在合作中发现
德国教育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欲促使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发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中成员互相交流,使得彼此间的观点互补,达到知识的综合、提高与应用。在合作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能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简单的搭配问题”教学中,碰到两道有区别的问题:(1)有5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2)有5个人,每两个人互送一张卡片,一共要送几张卡片?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思考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点。小组间五个成员互相握一握手,数数得出一共要握十次手。又问:如果5个人,每两个人互送一张卡片,一共要送几张卡片呢?继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用纸片代替卡片,写上要送给的同学的名字,看一看一共需要几张卡片?学生通过合作,互送卡片,发现每个人都需要准备4张卡片送给同学,有5个人,因此4乘5得20张。发现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知识,而不是教师单纯地“教”,因此教师要做到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由原来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发现知识,提升经验。
四、在问题中发现
在教学“烙饼问题”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若干圆形纸片。课题条件是: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烙3分钟。先让学生演示操作后算一算,烙一张饼与烙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学生用纸片代替烙饼操作后明白了,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都需要6分钟。问题1: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为什么烙两张饼不是12分钟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烙一张饼时锅里空着一个位置,而烙两张饼时锅里没有空位置。问题2:烙3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学生用纸片继续演示烙3张饼,操作后汇报:同时先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再烙一张饼又需6分钟,共需12分钟。问题3:第二次烙一张饼时,锅里有个空位置,这样就浪费了时间,怎样才能做到不让锅里有空位置,每次都能烙两张呢?学生再次摆弄圆纸片,通过尝试、思考、交流,经历过几次失败、否定之后发现最佳方法:每次总是烙两张饼,别让锅闲着,这样最节省时间。即第一次先烙1号饼和2号饼的正面,第二次取出2号饼,换烙3号饼的正面与1号饼的反面,第三次取出烙好的1号饼,换烙2号饼的反面与3号饼的反面。这样烙最节省时间,只需3×3=9(分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能有效地主动获取知识,能够独立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任何一次的课堂教学,教师都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积极能动地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篇6:分析任务驱动法中高职计算机教学运用论文
摘要: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所以,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并不高,导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革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主要探讨的是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职;计算机教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计算机教学,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保证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驱动法是指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可使用的学习资源进行问题的探索,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篇7:分析任务驱动法中高职计算机教学运用论文
2.1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必须要进行细化,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每一个小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另外,就是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老师在布置重点任务时,必须要区别难易程度,注意学生知识的累积程度,并由浅向深进行知识的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学习计算机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在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设计下一个学习目标,从而不断进行改进,完成教学的目的。鼓励学生发扬长处,纠正学生的不足或者错误的地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2.2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老师可以根据每一个任务的场景进行情景式教学,带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并且,在讲解前,可以提前让学生先预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并解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必须要明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多操作,尽可能大胆实践和尝试,这样才能掌握相关的技巧,在实践中纠正错误的做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3为学生布置上机任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应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设计上机的教学目标和上机课的任务,这是为了确定以后的学习方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和学生创建问题情景,把所需要学习的知识隐藏到每一个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掌握相关的技能。设计的任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全面了解对象,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设计相应的任务,并且,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其二就是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注意一些重点和难点,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一个需要累积的过程,必须要考虑到知识的含量和知识的前后连接。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都不宜过多,有两个以上的重点即可,以免过多增加学习的难度。其三就是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在布置上机任务时,必须要先和学生进行探讨,分析任务,再提出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占据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主导位置,老师发挥辅助作用。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后,再由老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讲述对应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3结语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法可以有效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此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保证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明伟.解析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10):110-111.
[2]何建伟,陈颖.对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电脑迷,(12):92.
[3]王健.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8):353-354.
[4]余昌永.任务驱动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9):134-135.
篇8:分析任务驱动法中高职计算机教学运用论文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改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进行演示操作,然后再让学生按照所演示的步骤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跟着课堂的脚步进行操作,但是,依旧有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时,老师可以在下一节以提问的方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这种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等到所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只需要老师引导即可。以此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紧张感,从而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1.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驱动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搜索一些网站时,可以选择一些信息搜索的方法,进行目录的检索或者关键词的搜索,就像要搜索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可以先创建一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从网上先收集相关的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担任课堂的主角展现一些风俗,比如民族舞蹈等,都可以作为搜索的关键词,从而找出情景所需的素材,展开相应的活动,创造更好的课堂氛围,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计算机的教学应以教学的目标为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例如,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将教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设计成一个大的学习任务,然后再分节设计成小任务。如果第一节的任务是按照要求修改文档,那么其中所包含的的知识点就有以下几个:其一就是Word的基本含义;其二就是文档的建立、打开以及关闭等相关知识;其三就是如何编辑文档。这些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进行安排。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其中包含了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学生接受任务之后,思考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由大家共同讨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难点,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篇9: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在组织讨论式课堂教学时,往往会不适应,比如写教案时总觉得无话可写,课堂上又无法“走”教案。那么,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
篇10: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创设出既贴合教学大纲,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收集生活原型。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原型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在小数乘整数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的案例,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探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室中的小数”,量一量书本有多厚、课桌有多高等。
2.巧妙设置悬念。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殿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需要多少元?你能算出0.8×3等于多少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符合教材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探究动机的养成。在教学这一案例时,教师可将其改造为“西瓜每千克0.8元,你带了3元钱买西瓜,能买多少西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比直接的问学生“0.8×3等于多少”更有效果。
3.利用学生的错误和反思。逻辑性、系统性是数学知识具有的鲜明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其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纠错”能力,进行反思式探究教学。教师要善于“创造错误”,并且能够主动让学生“尝试错误”,从而最终纠正错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二、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
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竞赛、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
1.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其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那么探究式教学也就无法开展。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打造“认知—猜想—验证—观察—比较”的认识链条,放手让学生尝试,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找出几种算法的共同点,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的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学过整数乘整数、并且学过“元、角、分”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形成,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2.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理论教育家杜威指出,必须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从活动中学习,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领悟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带着任务的探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0.56×7=3.92时,可以借助画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画图,自己动手,对小数乘整数进行直观的感知和体验。学生画一个正方形代表整体“1”,平均分成100份,给其中的56份涂色。引导学生讨论“0.56是56个0.01,0.56×7是392个0.01,画3个完整正方形外加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92份。合起来是392个0.01,即3.92”,最终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法。
三、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创设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氛围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直接参与与密切合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率的重要手段”。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证明,传统的数学课枯燥、程式化严重,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合作学习模式,使得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突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个体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一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并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以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竞争与合作探究教学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应用,它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理解、感知知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元认识”,形成互相促进、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又如:也可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竞赛小组,让学生比一比“谁填得多”:(%%)里可以填哪些数?(%%)×(%%)=4.8在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把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探究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实现了小数乘整数的体验式学习和形成性学习。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以其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成为新课改的必然途径。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杨春 工作单位:福建省周宁县实验小学
篇11: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进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学校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主动地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既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又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的方式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些方式,刺激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主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监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秩序维护存在问题,或者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和新课改的主要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表现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在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数学都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应该重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方法都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重视对学生的教学,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对书本知识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对已知的数学事实进行探究和分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得出相应的理论。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优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2.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身的学习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对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全面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小学阶段开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教育的现状,一些学生“高分低能”,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探究式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这种鼓励后能够更积极地进行自主性学习。
4.培养小学生养成合作意识。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发现自身的缺点进行积极改正,形成合作意识。
三、推进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讲课中加入趣味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配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加入趣味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讲解内容,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推进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简单归一应用题》时,可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测量学生体重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想办法用最简单的办法测量同学们的体重和。这时同学们会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可能会有同学提出使用体重秤对全班的同学体重进行测量然后求和的方式,也会有同学提出测量几位代表算出平均数再乘以班级总人数的方法。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中,可以先计算简单的20+10,让同学们自主思考结果,然后慢慢加大难度,进行数额较大的计算。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记忆正确的计算方法,这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应该注意开展一些实践探究活动,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让学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集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抽取其中典型的问题,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际检验,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4.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消除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够改善师生关系,让探究式教学更顺利地推行。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秀春 工作单位:南靖县实验小学
篇12: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一、发挥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出示操作要求:(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数学是挑战思维和训练思维的武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上面教师通过创设拼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2×6=12,3×4=12。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12也是3的(),4是12的(),3也是12的()。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1)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2)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同上面一样开展,具体过程略。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寻找答案,自主探索,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合作讨论,群策群力,探寻规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需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需要科学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热情。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课堂的进度,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最终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学生得不到思考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探究也会落空。为此,为了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科学评价,重视个性差异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放手,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教师不能“关住”学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时,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组成员、小组间的科学评价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突出合作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发展,从而凝聚团队力量。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全新方式。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控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采取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者:张明行 工作单位:浙江省玉环县芦浦镇中心小学
看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3篇 ”的还看了:
篇1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茶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方法?%A 一、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A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认识钟表”一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用的钟表。
讨论如何确定整点、半点、整点刚过和快到整点,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有趣。
又如:“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教材中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创设了“购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了人民币。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研究数学的材料、题材,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和数据编制开放性、实践性练习,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从生活人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A 二、以探究的方式体验数学知识%A 儿童天生就有一种希望自己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的渴求,孩子们多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发现。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的教学第一层次是理解面积的概念,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张阿姨油漆两个房间
的地板,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房间用的油漆多吗?为什么?借助这一生活情境,学生理解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有大小之分。
第二层次体会面积单位的意义和作用。
第—个房间比第二个房间的面积大,大多少,需要一个衡量标准,引出平方分米这一概念后,组织学生剪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硬纸片,用这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硬纸片丈量练习册、椅子面、橡皮、指甲、写字本的方格等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后三者的丈量困难的出现很显然需要产生一个比平方分米小的面单位,此时出现平方厘米真有种急学生所急之感。
而后布置了一道别有用心的回家作业,从而将广阔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这样的:用1平方分米或1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丈量家中一块窗玻璃、一扇门、自己睡的床以及客厅的面积。
第二天的数学课,我问孩子们昨天有何收获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老师我有发现,老师我有发现。
生1:“我在量客厅面积的时候,我发现客厅一块地砖的面积是50平方分米,然后就数出来客厅里共有地砖50块还多半块。
半块的面积就是50平方分米除以2,我就知道了我家客厅的面积是2525平方分米。
这位同学多么有创意啊,在实际操作当中,他们居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面积单位,这创新源自于学生内在需要,没有任何的一点牵强,多么的可贵。
就在我为这两个同学赞赏,还没来得及点评时,同学2已急不可待地叫道:“老师,我这里有更好的发现。
生2:“我是在量我家门的时候发现的,其实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只要用尺子量出要量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分米,再把长和宽乘起来是几,那它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我问过我爸爸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同学所说的不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就在同学们疑惑的时候,老师适时地提出:“该同学所说的正确吗?”开始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
整节课在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验证各自的发现中度过,让学生在探究及做题相结合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重点,关注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数学学习%A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如: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设计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
要求得出一种或几种思路,而优秀生则要求得出多种开放思路。
还可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在出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孩子的个性。
总之,新课改、新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我们每个教师首先要挑战自己的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四、以活动化的形式尝试数学应用%A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学完多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设计给学校主席台铺地毯的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自己量一量长、宽各是多少?求出要铺她毯的面积。
学生合作、测量、记录、计算各有分工,在情趣盎然中完成,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当今,新课标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每位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实施,教法是多种多样的,模式是五花八门的,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深入、大胆地研究与探索。
篇14: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
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
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
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
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
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
篇15: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学习探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学习探究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探究式学习,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文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J].小学教学:教师版,(12).
[2]张先华.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J].学周刊,(5).
篇16: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论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创设出既贴合教学大纲,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收集生活原型。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原型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在小数乘整数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的案例,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探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室中的小数”,量一量书本有多厚、课桌有多高等。
2.巧妙设置悬念。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殿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需要多少元?你能算出0.8×3等于多少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符合教材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探究动机的养成。在教学这一案例时,教师可将其改造为“西瓜每千克0.8元,你带了3元钱买西瓜,能买多少西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比直接的问学生“0.8×3等于多少”更有效果。
3.利用学生的错误和反思。逻辑性、系统性是数学知识具有的鲜明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其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纠错”能力,进行反思式探究教学。教师要善于“创造错误”,并且能够主动让学生“尝试错误”,从而最终纠正错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例如:教师列式让学生找出列式过程中的错误。又如:小明和爸爸去春游,现在爸爸的汽车油箱中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春游的地点离家有200千米,春游结束后,中间没有加油站,小明和爸爸一起开车顺利到家了。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个事件中的错误,教师不要急着对学生公布“标准答案”,而要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对事件进行主动纠错,最终在自主探究中得到:6.8×25=170,170千米<200千米,“小明和爸爸根本无法顺利到家”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反思,圆满地创设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
二、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
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竞赛、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
1.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其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那么探究式教学也就无法开展。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打造“认知—猜想—验证—观察—比较”的认识链条,放手让学生尝试,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找出几种算法的共同点,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的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学过整数乘整数、并且学过“元、角、分”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形成,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2.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理论教育家杜威指出,必须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从活动中学习,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领悟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带着任务的探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创设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氛围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直接参与与密切合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率的重要手段”。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证明,传统的数学课枯燥、程式化严重,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合作学习模式,使得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突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个体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一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并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以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竞争与合作探究教学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应用,它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理解、感知知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元认识”,形成互相促进、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又如:也可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竞赛小组,让学生比一比“谁填得多”:(%%)里可以填哪些数?(%%)×(%%)=4.8在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把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探究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实现了小数乘整数的体验式学习和形成性学习。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以其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成为新课改的必然途径。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篇17: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教师需要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一、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方式,活动有效地统一了客体和主体,是学生提高认知的直接性渊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当中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连加知识的时候,划分成为观察—发现—操作这几个层次。先是要求学生对黑板上的图片进行观察,图片上画了2只大熊猫在吃竹子,然后教师将画着4只熊猫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它们正在往2只大熊猫的方向走去,最后的时候,教师将画着3只熊猫的图片贴到2只熊猫的后面。要求学生对这个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思考,然后提问学生:“这个时候一共是多少只大熊猫在吃竹子呢?”学生能够迅速地说出原先是2只,后来又来了4只,又来了3只,一共是9只大熊猫在吃竹子。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适宜的问题教学情境
实践证实,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应当立足于学生固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灵活、有效地处理教材知识,积极地开发教学资源,创设适宜的问题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立足于固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如何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需要明确学生已具备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经验,进而为学生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
(1)你想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梯形的面积呢?
(2)想一想怎样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接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因为学生业已具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够拼接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经验,所以学生在思考和操作之后,能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够拼接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能够发现梯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2,进而能够迅速地获得计算机梯形面积的方法,最终实现了新教学模型的建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总之,要想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务必以学生作为核心,认真地设计教学问题,通过自学、探讨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去,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18: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数学教育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学科之一,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它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能够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方法打下基础,如果教育方法得当,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小学生们的数学教育,因此,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使学生们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理性认识,使孩子们客观的认识事物。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我们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学校和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改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创新,给学生充足的创新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当下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要发挥合作的重要性,发扬团队精神,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能够起到一个“传单授业解惑”的引导性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孩子们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还应该与其他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为孩子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应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的鼓励学生们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当遇到一些灵活多变的数学题时,要积极的寻找多种方法来进行解答。比如一个连续加法3+6+9=18,对于这个题目有着很多的解法,可以是3+6+9=9+9=18,也可以是3+6+9=9+9=9×2=18,还可以是3+(6+9)=3+15=18等等诸多解法,每个学生选择的解题方法都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教师可以开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带领学生们参加数学专题讲座,使孩子们组成数学兴趣小组,在周末举办以数学为主体的晚会,可以是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4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发挥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要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5给学生们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们掌握创新的方法
知识迁移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会使孩子们终身难忘。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对之前课程中学习过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回忆和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片拼成一个梯形,从而得知梯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和,这样就可以根据得出的结论来推导梯形面积的求解公式。使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就掌握了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
6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们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碰撞,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7总结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创新能力,学校和家长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对小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小学生们自身的重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一些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和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欲望。
参考文献:
[1]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437-440.
[2]穆瑞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3,01:126-127.
[3]陈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02:169.
篇19: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分析论文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互动教学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式,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从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出发,简要阐述了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特点;存在的缺点;应用探析
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展示自己、聆听他人,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对话教学不局限于教师的独白,它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发问,更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提高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读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1.1对话对象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产生的问题和对话的方式会有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形成了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特点———对话对象的多样性[1]。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问题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对话方式,针对性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发展。
1.2对话发展的整体性:对话发展的整体性也是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虽然每个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同属于一个集体,在小学数学的对话过程中具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学习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尽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观点和开放性思维。
1.3对话需求的共生性: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还有对话需求的共生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需要对话提高学习质量,老师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精神状态,以便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和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和学生对于对话都具有共生性的需求。
2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1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做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学习和心理压力,更好地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进一步解决学习问题。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放松心理戒备,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思考、敢于质疑,通过不断的沟通和思维碰撞,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理解程度、发散学生的思维[2]。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课时时,学生对于正方形属不属于长方形肯定会有争议,老师可以将“属于”与“不属于”分为两个队伍,让学生通过不断总结特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2.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与书本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与书本的对话也是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学生与教师、同学的沟通时间毕竟少之又少,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自学时间,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概学、产生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总结知识点的学习体系,让学生在自学时能够与书本达到有效的对话沟通,增加小学数学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节课时时,学生通过对概要内容的学习首先应该产生“时、分、秒有什么作用?哪个单位比较大?他们的换算比例是多少?”等问题,再通过认真学习书本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并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录下来,达到学生与书本的高效沟通。
2.3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心理障碍,帮助教师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对学生进行特殊训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后,老师可以用“同学们,你们知道直角、锐角、钝角的区别了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说出心理的疑问,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主动对话,老师再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达到教师与学生有效对话的目的。
2.4促进多因素融合,加强学生、教师、书本三位一体的对话:促进多因素融合,加强学生、教师、书本三位一体的对话也是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与学生对话,向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等,还要与书本进行对话,总结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的、从泛泛的书本中提取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学生也要通过不断与教师、书本进行对话来学习知识,因此学生、教师、书本是三位一体的融合关系,不可分开,在小学数学中更好促进三者的融合对话[3]。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节课时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与书本间有浅显的认识沟通,老师也要认真备课,通过课堂教学后老师要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如“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克的计量单位?”等,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等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对话对象的多样性、对话发展的整体性、对话需求的共生性等应用特点,需要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话模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促进多因素融合、加强学生与教师与书本三位一体的对话等方法来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亮,刘耀明,杨海燕.新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探析———对话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6):123-125.
[2]章红霞,徐金凤.“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及方法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13(12):102-103.
[3]任秀兰,何文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析———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J].甘肃高师学院学报.2014(06):114,122.
篇20: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思路分析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思路分析论文
摘要: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思路还沿用传统教学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路存在诸多弊端,小学教育仍然采取应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完全背离新教学改革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探索和寻求新的数学教学思路,迎合教学改革要求,完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思路
随着新教改的逐步推行,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抓起。数学课程作为逻辑思维运用较强的一门课程,是新教改的重点改革对象,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和解决生活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作为改革首选,努力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促进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提高,从而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转变思想,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
传统数学教育方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就是教师将按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小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学习,完全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教师紧张的授课过程中,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教师看来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却是紧张感和压迫感,完全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失效的。教师应该勇于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穿插互动环节,让学生在紧张的`听课之后稍作缓息,留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选取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案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数学解题过程中,让教师看到被动学习和主动参与带来的不一样教学效果,比如,教授乘法口诀之后,便可以组织学生玩乘法口诀接龙游戏,每人一句,按顺序一直说下去,通过这样游戏,每人都有发言机会,提高参与度,让学生从授课时的被动转变为主动,提高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足以引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所处年龄段正是开始了解事物的时期,此时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选取具有特点和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以让学生听课时高度集中。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感觉到新颖的素材,跳出课本的禁锢,使用具有新意的案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学生乐趣,另一方面将数学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偶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了解偶数的定义,如教师可以拿起一盒粉笔,并告诉学生里面的数量是2的整数倍,也就是偶数,让学生试想共有多少支粉笔。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趣味感,同时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日常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单是理论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激起学生更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
3.利用生活中的文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大都能在生活中运用到,所以针对这些数学知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将学生带到室外进行课外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轻松的快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气息和周边的文化氛围,并通过这些氛围的熏陶陶冶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数学知识面,从而开阔学生的数学眼界,让学生主动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算更清晰透彻,有利于学生日后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为学生定制牛奶,每人每天一盒,每盒3元,每月22天,让学生计算每位学生需要交纳多少元,另外如果学生交纳了80元,需要返还多少元?这些现实数学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计算,因为此时学生没有将其认为一道数学题来解,而将其认为是生活问题,在学生切身体会其中计算过程后,教师再将这个计算过程引入课本知识中,让学生有效地将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营造活泼、民主的数学学习氛围
传统应试教学方式严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因为传统教学氛围沉重、乏味,缺少活力,教师生硬的教学方式和态度让学生仅仅被动地学习,无法提起学习热情,甚至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应该寻求解决路径,如何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思考的环境和机会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人们常说轻松愉快的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们的学习潜力,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度,为学生营造活泼、民主的教学环境,摒弃传统“教师说的都是对的”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想法,因为在知识学习中一味依赖教师,是无法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表达的观点并不正确,教师也不应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转变思路,培养学生勇于表达想法的精神,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总之,在现代教学领域中,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数学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袁英烈,李洪菊.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生活教育,2014,S2:34.
[2]许清海.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09:60.
★ 实验设计方案优秀
★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共20篇)】相关文章:
项目式教学法在电子课程的实施论文2023-10-12
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格式介绍2022-05-06
有效教学模式论文2023-07-04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2023-07-05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2022-10-02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2023-08-18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2024-03-22
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2023-03-23
任务驱动法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2022-12-25
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