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歌的“三美”(共8篇)由网友“Peon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温庭筠诗歌的“三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温庭筠诗歌的“三美”
温庭筠诗歌的“三美”
温庭筠诗歌既有清淡美,也有艳丽美。温庭筠的山水诗、僧寺诗及写闲居生活的诗篇,描写自然意象,抒发质朴、自然的感情,表现自然本真的生活之趣。
余恕诚先生认为晚唐诗坛显然有两大类型诗人或者有两个大的诗人群体。一是承接贾岛、姚合、张籍、孟郊的穷士诗人群体,诗歌风貌偏于清冷寒寂,另一群体是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为代表的诗人群,多写艳情和深探心灵,风貌绮丽委婉,亦不失悲怆。①晚唐诗坛“温李”并称,温庭筠属于绮艳一派,温庭筠的大量乐府诗和爱情风怀诗,色泽艳丽,辞藻华美,风格绮艳。但晚年温庭筠渐渐远离醉酒酣歌的人生,现实生活的失意和窘迫,把诗人逼向了田园山水和寺庙,他结交大德高僧,排遣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其闲居田园创作的诗歌接近贾岛、姚合一派的自然、清冷风格。只不过没有贾岛、姚合一派的枯寒和冷寂,而多了一分鲜润和活力,呈现出一种清丽美。
清淡美
温庭筠晚年渐渐远离醉酒酣歌的人生,现实生活的失意和窘迫,把诗人逼向了田园山水和寺庙。温庭筠闲居田园和寺庙期间,写了一些山水诗、僧寺诗、闲居诗,描写风、雨、云、月这些自然意象,呈现出自然本色、朴素清淡的面貌,不过多地加以雕饰。在表现幽居闲逸生活时,流露自然本真的生活之趣,抒发一种自然质朴的情感。这类诗呈现出一种天然雕饰的自然清淡美。
如描写风的诗句,“凉风生竹楼”(《初秋寄友人》)②,这是写初秋的凉风,撩拨起诗人淡淡的离别遗恨。“西风吹马利如刀”(《途中偶作》),这里写凛冽的冬季寒风,烘托道路之辛苦劳顿,人生之艰辛。“高风汉阳渡”(《送人东游》)、“风满驿楼潮欲来”(《送吴处士游吴越》),这是一种呼啸山庄的大风,表现了自然界的一种气势和威力,诗歌呈现出一种壮阔高远的萧飒意境。
写雨的诗句,“雨中山殿灯”(《宿一公精舍》),这是写寺僧山殿的雨水,在雨的笼罩之下,更加幽暗静谧。“千峰随雨暗”(《处士卢岵山居》),这是写大雨,千座山峰消失在倾盆大雨之中,雨水之大似乎弥漫了整个天穹。“半夜竹窗雨”(《宿友人池》),这里写夜宿友人处,半夜倾听窗外的淅沥雨声,勾起内心深处的无限乡关之思。“荷喧雨到时”(《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写雨从天上降落,倾落在荷叶上,哗哗地发出喧声,非常真切地模拟出自然界的声响和情态。“雨后苔侵井”(《题陈处士幽居》),写雨后,苔藓青翠欲滴,好像要爬上井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诗人用这些诗句描写自然界的雨水时,完全忠实于客观的自然界,没有诗人自己的想象主观成分,非常真切,原始质朴。
写月的诗句,“月到渡淮船”(《送人南游》),这首诗中的月色是自然的,好像是代诗人相送友人。“残月到淮墙”(《旅次盱眙县》),写残月映照墙上,衬托了一种旅途客人的孤愁。“看松月到衣”(《题造微禅师院》)、“清洛月寒吹玉笙”(《赠张炼师》),这两句中的月色洒在禅院和僧人居所,月光是清冷的,用自然的清冷月光来映衬寺院僧人的清寒朴素生活。“涧声山月中”(《宿辉公精舍》),这首诗写林岚浮于水烟之上,涧声响于山月之中,月光的自然清辉映照出一幅清景山水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这里写月,借自然的清冷的月光衬托一种寒苦的晓行图。这几首诗的月色都是自然的,月色柔和或者清冷,诗人没有刻意渲染一种娇美动人的艳丽色彩。
温庭筠写山居生活的诗《早秋山居》,素笔描绘自然景物:“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此诗颔联“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可谓白描佳句,秋天来到,树叶凋落,太阳洒落在窗户上,池塘涨水,这里写出了秋天到来的自然界的景象;颈联也用白描手法,写树上果子,写树叶,写猿过,写鹿行;最后写素琴之清韵已使机心杂念尽消,知音不在,素琴之声空伴清泉之韵,一派静寂的境界。这首诗中的自然界全是素笔描绘,诗人情感也是空无所有,表现了诗人的自然本真的生活情趣。
写闲居杜郊外生活的《杜郊居》:“槿篱芳援近樵家,垅麦青青一斜,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诗写杜郊居暮春景象,居处槿篱芳援,屋外垅麦青青,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向幽处。诗人几乎都是在白描,不经意点染外在景物,而自然野趣如临画境。
温庭筠的这些山水诗、僧寺诗、闲居诗等,表现出一种“自然清淡美”。然而温庭筠的这种诗毕竟是少数,很多乐府诗篇经过诗人的精心雕琢,呈现出一种“艳丽美”。
艳丽美
温庭筠有些乐府诗篇,不像宫体诗和词,不写那种珠光宝气的富丽,不雕琢刻画闺阁庭院那种小环境。在这类乐府诗篇中,诗人追求唯美的艺术情趣,着意描绘自然意象,诗篇染上了诗人的审美色彩,呈现出一种“艳丽美”。
在风格华美的乐府诗篇中,自然明色染上了淡淡的色彩,甚至具有娇媚温柔的情态,“满楼明月梨花白”(《舞衣曲》),梨花本来白净,在满楼明月的映照之下,如雪一般,明亮照人。“楼前淡月连江白”(《湘东宴曲》),淡月是白的,但映照江水,就更白了,整个大自然好像笼罩在一片银白色之中。“脉脉新蟾如瞪目”(《夜宴谣》),“新蟾”指月,诗人赋予她脉脉情态,好像美丽女性的双眼明眸善睐。“罗屏半掩桃花月”(《郭处士击瓯歌》),“桃花月”,月在桃花的映衬之下,娇媚动人,这是形容女子的美丽脸庞,一种艳丽之美。“阶前碎月铺花影”(《生屏风歌》),月在树叶中洒下来,成了碎片,构成重重叠叠的美丽花影。“秦女含颦向烟月”(《惜春词》),月笼罩在烟雾之中,寓含秦女之悲情。这些诗句中的“月”已经烙上了诗人的审美意识,笼罩了一层艳丽色彩。
从触觉来感受,风是温软和煦的,“软风吹春星斗稀”“千里春风正无力”(《郭处士击瓯歌》)。从嗅觉来体味,甚至风带着香气,“烟香风软人参蕊”(《东峰歌》)。风态千般:“柳风吹破澄潭月”(《篥歌》)、“柳风吹尽眉间黄”(《汉皇迎春词》)。风含情万种,撩逗人的情思:“春风和雨吹池塘”(《春愁曲》)、“莫逐东风还摇荡”(《惜春词》)。诗人把自然界的风塑造成美人,并且化美为媚,为动态美,引人遐思,动人心魄。 在温庭筠诗中,雨轻柔如梦,“霏霏雾雨杏花天”(《阳春曲》)、“碎佩丛铃满烟雨”(《篥歌》)、“晓来微雨蕉花紫”。雨滋润了大自然界的一切,给自然增添了无限媚姿娇态,而诗人赋予雨水一种梦幻般的色彩。
温庭筠诗中,露水落在花上,晶莹透亮,如同美人脸上的莹莹泪珠:“鸡鸣埭上梨花露”(《鸡鸣埭歌》)、“荷心有露似骊珠”(《莲蒲谣》)。露湿花重,香飘不断:“露重花多香不销”(《张静婉采莲曲》)、“天露未干香着衣”(《郭处士击瓯歌》)。露沾花朵,犹如美人含情洒泪,娇态百媚:“宫花有露如新泪”(《晓仙谣》)。
温庭筠在乐府诗篇中追求一种唯美情趣,自然意象经过诗人的审美意识的观照和艺术加工,变成了唯美的意象群。举《东峰歌》为例来说明之:
锦砾潺玉溪水,晓来微雨藤花紫。冉冉山鸡红尾长,一声樵斧惊飞起。
松刺梳空石差齿,烟香风软人参蕊。阳崖一梦伴云根,仙菌灵芝梦魂里。
在这首诗中,自然界的山水,染上了诗人的审美意象和想象,带上了软媚温香的色彩。砾石已不是硬邦邦的自然界的冰冷石头,而是“锦砾”,披上一层锦缎,温暖而又多姿多彩。溪流是“玉溪”,高贵而温润。石头居然是天上的“云根”,能够飘动。风呢,云烟呢,“烟香风软”,云烟沁香,风飘软媚,自然界的风烟增添了一种柔媚气氛。经过诗人的渲染,这些自然景物充满道教气息。自然山水经过了多棱镜的映照,色彩缤纷,有“锦”“玉”“红”“紫”多彩叠合在一起,这个多棱镜就是诗人的唯美的创作理念,温庭筠就是要把自然渲染成一个美轮美奂的仙道境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升华为一种艺术美。
自然界的风、雨、云、月、露,在温庭筠的精心描绘下,升华为一种唯美的意象群,自然美升华为一种艺术美。这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创作理念,是诗人唯美的艺术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温庭筠的这些山水诗、僧寺诗、闲居诗体现了一种自然清淡美,而一些乐府诗篇则呈现出一种艳丽美;还有一些诗篇,融合了自然清淡美和艳丽美,呈现出了清丽美。
清丽美
温庭筠还有一些诗歌融合了自然清淡美和艳丽美。在描写自然清淡美的时候,增添一笔亮丽的颜色,这样诗篇就呈现出清丽美。温庭筠晚年激情消退的时候,沉醉于山水田园和寺庙,但是他并未消沉下去,仍然对仕途、对生活抱有热情。有些诗篇在描写闲居山
水田园寺庙生活的.时候,仍然有温暖和热情。这就是“清”中伴有明丽,“清”中融合鲜润,故而不是寒冷瘦骨;静谧中有生机和活力,故而不是死寂和沉灭。虽然中晚唐贾岛、姚合一派的乡野寒瘦诗风,也有可能对温庭筠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温庭筠晚年的身世遭遇也和贾岛、姚合等人相似相通,但是温庭筠的大部分诗歌没有贾岛和姚合那种苦味和枯寂。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价温庭筠诗歌:“清不减贾岛,润更过之。世徒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殊未尝全鼎之味。”我们可以把“润更过之”理解为,温诗的清美风格中融合着明丽鲜媚,有生机和活力,不像贾岛的寒苦风味诗歌。虽然温庭筠也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一类苦况意味的诗歌,但具有清美风格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清雅静逸,清中融合明丽鲜润,充满生机活力。
画家在画中调色,而温庭筠在诗中设色,他善于选取鲜丽的色彩来调和较为清冷的画面。如《赠张炼师》:“丹溪药尽变金骨,清洛月寒吹玉笙。他日隐居无访处,碧桃花发水纵横。”丹溪水清,清洛月寒,玉笙清雅,描绘的是一幅清幽明净的仙道境界,最后添加一笔:“碧桃花发水纵横”,顿时,一朵鲜艳桃花增添了整首诗歌的亮色,有了生机与活力。清雅中有飘逸,更有一种明丽鲜媚在其中,一种温暖油然而起。
《和友人盘石寺逢旧友》:“楚寺上方宿,满堂皆旧游。月溪逢远客,烟浪有归舟。江馆白 夜,水关红叶秋。西风吹暮雨,汀草更堪愁。”诗写的是与旧友相逢于清冷的寺庙,近处月下流水潺潺,远方烟雾霭霭,一派清寒凄迷的景色,有相逢就有分别,此时备感伤情。然而“江馆白 夜,水关红叶秋”这一联却给全诗的情调带来一丝亮色,这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纯用名词和形容词来建构意象。特别是“红叶”这一名词意象与全诗的凄寒情调反差很大,但是用在这里却调和了全诗的色彩,使全诗顿时有了一丝温暖和明亮,诗歌显得清新明净而不枯寒。
《碧涧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啼,满庭山杏花。”诗人风尘仆仆地奔波于驿路,难以安眠,好不容易入睡,清晓苏醒,却独对残灯,想念楚国故乡又远在天涯。情何以堪,孤苦难耐。这驿路辛苦,常常如是,但这时一路来相伴的淡月已渐渐隐没,子规声歇,已是凄寒之极!这时候诗人却突然感受到:“满庭山杏花”,开得洁白明艳,这最后一笔把清苦寒寂的境界带入艳丽,化清为艳,化凄苦为风雅,整个画面色彩变成了清艳,意境情调顿觉明丽风雅。
温庭筠诗中还有很多诗句用明丽色彩来调和全诗,这不仅仅是调动了全诗色彩,使诗歌有了亮色,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诗歌的意境风格,使温诗清而艳媚,多了一层鲜润,更增添了这类诗境的生机与活力。
温庭筠敏捷多才,能感受山水田园景物的清雅和幽静,更能写出意境清静的诗歌;他虽然一生坎坷,仕途屡屡受挫,但他较之李商隐要乐观,其心性的乐观开朗这一面,也能在这静谧的诗歌境界中表现出来。在这闲雅静谧的诗歌意境中,有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而不像贾岛、姚合一派走向了枯寒和死寂。
《赠隐者》:“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要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诗先写隐者的居住环境,居住茅堂,室内有红炉,室外绿树环抱,清溪缠绕,幽静宜人,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春鸟啼鸣,绿树婆娑,而隐者在室内煮药,偶尔也出去采茶,虽然隐居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但这幽静的境界中却是一派生机盎然。
《题造微禅师院》:“夜香闻偈后,岑寂掩双扉。罩竹灯和雪,看松月到衣。草堂磬断,江寺故人稀。惟忆湘南雨,春风独鸟归。”诗前半部分,写竹,写雪,又写禅师的寺院,描绘了清冷幽寒的环境。门户也掩上了,草堂钟磬声断,故人不见,声光色响人迹等一切好像消失无踪了。当这静幽境界要沉入死寂时,最后两句“惟忆湘南雨,春风独鸟归”,这记忆中的场景:湘南的春风春雨,鸟影掠过长空。美丽的春景,翱翔蓝天的飞鸟,把我们从清冷死寂般的意境中带出来。最后两句给诗歌增添了活力和亮色。温庭筠的这种清雅闲静风格的山水田园诗歌,境界清幽,但是清中伴有鲜润明丽,清而不寒瘦,静而不死寂,有活力、有生机。我们把这种美概括为“清丽美”。
综上所析,温庭筠诗歌呈现出自然清淡美、艳丽美,有些诗篇则融合自然清淡美和艳丽美,呈现出一种“清丽美”。
篇2: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动态感和柔美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 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押韵。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给人以美感。《再别康桥》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感动于生命中的激情。
篇3: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是什么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是什么
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在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有无数耀眼的明星,其中有一颗流星以他短暂而色彩斑谰的一生,照耀了中国新诗的天空,他,就是徐志摩。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这么多年来,学者们对徐志摩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他的诗歌艺术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卓著的贡献。他和闻一多先生都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核心。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其实主要就是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其中节奏很重要,一行诗有几个音尺,音尺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数目应该相等。“绘画美”并不是强调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审美传统,而是强调诗中辞藻给读者感觉上的美感,要求诗歌通过富有色彩感的辞藻,创造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获得审美享受。“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齐”。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既要求诗歌通过词句的排列构成空间图形,使读者在视觉上获得美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动态感和柔美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 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押韵。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给人以美感。《再别康桥》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感动于生命中的激情。
篇4:《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篇5:温庭筠诗歌作品
温庭筠诗歌作品
温庭筠的诗
1、《江上别友人》
秋色满葭菼,离人西复东。
几年方暂见,一笑又难同。
地势萧陵歇,江声禹庙空。
如何暮滩上,千里逐征鸿。
2、《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3、《寄山中友人》
惟昔有归趣,今兹固愿言。
啸歌成往事,风雨坐凉轩。
时物信佳节,岁华非故园。
固知春草色,何意为王孙。
4、《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鹦鹏,沉香阍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5、《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比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6、《更漏子》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7、《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8、《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9、《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0、《南歌子》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11、《杨柳枝》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同芳草绿萋萋。
12、《杨柳枝》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13、《杨柳枝》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14、《杨柳枝》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15、《送人东归》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wēn tíng 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典故轶事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篇6:《观潮》艺术三美
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一文,描绘了钱塘潮涌的雄伟景象和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展示了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它既像一幅风景画,又像一幅风俗画。自然美、人情美交织融汇于一体,使读者目不暇接,如身临其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感知《观潮》的艺术之美: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纵览全文,作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潮壮阔雄伟的自然之美,描画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吴中观潮风俗画。自然景物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和文章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和谐交融之美。这就是《观潮》的艺术之美。
篇7:家乡三美作文
当你的脚步踏上一个美丽的小城时,你环顾四周,有客家山歌回荡,有高山耸立,郁郁葱葱,五彩的花儿遍地开放,嫩绿的稻谷仰头微笑,你猜那是哪儿?那就是我美丽的家乡 ——兴宁黄槐。
我家乡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纯朴的风俗、优美的山川、清亮的山歌,自然又美妙。更让家乡人引以为傲的是三“美”。
一、勤劳朴实之美
家乡的姑娘们有一双勤劳的双手,能编竹篮能纺衣,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瞧!那边一位美丽的女人,看着一个又哭又闹的小宝宝,手拿拨浪鼓,一边摇一边“咿呀咿呀”逗着宝宝,宝宝立即神奇地不哭了,还用胖乎乎的小手欲抓拨浪鼓。屋里一个阿婆唤女人,女人抱着宝宝进屋,一边服侍老人,一边赶家务活,还抱着宝宝。你问她可要帮忙,她摆摆手,说:“不用,这点苦,咱主妇的能吃!”
家乡的小伙们有一种朴实的品质,能干苦活能种地,家里的收入源源不断,入得工厂,出得田地。看!客家小伙子在插秧,他们皮肤被阳光晒成了黑色,额上不断渍出汗水,也不起身,抬手一抺,成了个“大花猫”。你递上一块毛巾,他摆摆手说“不用,这点苦,咱庄稼人能吃!”
迎面走来一位阿伯,他热情地与你搭话,请你进屋里歇会,又是泡茶又是切水果。茶虽不甚好,果虽不甚甜,但客家人一番朴实自然,却都溶进这热情的茶、果之中了。
二、崇学重教之美
家乡常发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的事。别人都问:“你一个山沟沟,怎么就飞出了个金凤凰呢?怪!”答案很简单:家乡人崇学重教。
在家乡就读的学生很少,只要家庭稍微有点条件,家长都情愿供孩子到县城去读书,让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将来能吃香的、喝辣的。孩子们也深知大人苦心,读书非常认真。学费再贵,当爹当妈的就是糊纸盒收破烂,也会供孩子上大学。为了让爹妈将来不再受苦,儿女们发奋苦读,成绩名列榜首。于是,山沟里就飞出了一个又一个“金凤凰”。
三、山青水秀之美。
家乡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看那神山耸立,山林深处,高大笔直的树木,一排排,一行行,直立在山上,给人清新的感觉。叶儿沐浴着春光,汲取阳光的精华,舒展而开,一叠叠,一丛丛,密密麻麻,给单调的山坡披上了一件翠绿的外套。一条溪流潺潺流过,好象耐心的给家乡儿女细心的呵护,盈盈的碧波是母亲河对儿女的期盼。
家乡有个地方叫四望嶂,按爸爸的说法是站在峰顶能北望江西、南望兴宁、东望平远、西望五华,故名四望嶂。站在我家门口,眺望远处最高峰就是四望嶂,山下就是原四望嶂矿务局的煤矿,那铁桥连通着四望嶂和西埔火车站,但铁轨早已拆去,只剩下孤零零的枕木在述说着过去的辉煌……虽是悲凉,但不禁让人觉得有一股苍凉的美。
傍晚,夕阳吐露出最后一抹红霞,天边的火烧云闯入眼帘,红太阳就要下落,月牙升了起来。远眺别处,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待最后一缕炊烟消失,再回看时,艳阳早已不见了踪影。热闹了一天的乡村静了下来,连绵的山脉上,亮起无数的灯,和天上的星星连成了一片,真是美得令人眩晕!月光如水般涟漪,照亮了整个村庄!
我爱家乡,爱家乡勤劳朴实的'人们,爱家乡的人崇学重教,更爱家乡的秀美山川……无论我走到天之崖,海之角,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哺育我成长的、带给我美好回忆的家乡。
篇8:家乡“三美”作文
我的
一美:山
家乡的山是美的,美的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家乡“三美”作文
。不仅因为它千姿百态的形状,还应为它丰富的物产资源。大家都说山是宝,初春来临,蕨也有了,邀上两个小伙伴,带上一直小黄狗,在蜿蜒山道上蹦蹦跳跳,小辫一晃一晃,时不时传来“呀,这儿好多呀!”或是传来一声两声呵呵的笑声,也是颇为享受的哩!过了不久,春笋也“唰唰”的探出头来,睁着好奇的眼睛四处张望,这时,小学生作文大全山上的笋和蕨都可以晒干,也可以吃新鲜的,我就很喜欢吃晒干的笋。不过,孩子们最喜欢吃的还数“野草莓”,一束就可以摘好多个,但摘的时候要小心有刺,由于好吃,大家都好像穿了软猥甲,摘了一篮子后,就可以知足了,咬一口,啊!又酸又甜,吃了不要钱!你是不是你喜欢我家乡的山呢?二美:水
我家乡的水也是美的,夏天来了,知了叫了,小孩笑了。因为小孩能游泳,捕鱼,捧虾,搬螃蟹,捞泥鳅,还可以打水仗呢!我很喜欢搬螃蟹,,螃蟹一般喜欢呆在浅水的大石头下,看到它们那双恐怖的大钳子,你用不着害怕,要眼疾手快,只要用手抓住它的背,它便无计可施,只好坐以待毙了!不然,它可就溜之大吉了哦!小螃蟹,软螃蟹和肉螃蟹几乎没有杀伤力,夹子夹人根本不痛,很好玩,而最好吃的就是“肉螃蟹”和“软螃蟹”了,全都是肉,壳也软。虾最好用手捧,因为虾会跳,用手或筛子就不那么容易跑了,常见的虾有蓝,黑,白三种颜色。泥鳅和鱼在河里算跑得最
[1] [2] 下一页
★ 诗歌三美的介绍
★ 望江南教学反思
★ 诗人温庭筠简介
★ 温庭筠生平的简介
【温庭筠诗歌的“三美”(共8篇)】相关文章:
温庭筠的诗2023-10-13
菩萨蛮温庭筠教学反思2023-08-16
温庭筠的故事2022-11-07
《走马楼三更曲》诗歌赏析2022-07-28
生平介绍范文2023-02-13
诗歌的特点2022-05-04
瑶瑟怨,瑶瑟怨温庭筠,瑶瑟怨的意思,瑶瑟怨赏析2023-10-16
温庭筠《瑶瑟怨》鉴赏2023-02-23
《乐府诗集》的简介2022-04-30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