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层境界散文(共12篇)由网友“killu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人生的四层境界散文,欢迎阅读分享。
篇1:人生的四层境界散文
人生的四层境界散文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主观的,全在于他对人之理的,这种理解有程度深浅之别。人的了解可有低程度了解、一般了解、深入了解和深悟了解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了解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即自然、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深浅,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着不察”,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要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利”即对我之需求的,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篇2:浅谈人生境界散文
浅谈人生境界散文
境界,原指边界,疆界,处境,后引申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境界,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说法和解读,尤为文人所喜爱,以致把境界演化成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一种很神秘的说辞,一种高深的文化。下面是收集到的有关境界的说法,作为学习境界的笔记,并且自以为由此已经可以进入了俗人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一境界。
一,宋代参禅大师青源惟信禅师的三境界说
大师在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是修教的三重界说,如何解读?
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
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将之视为色相),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于是山水的意象就渐渐从客观时空孤离出来而趋向观者的心境,不再是原先看到的山水了,而是在参禅者亲证的主观心境和分析的客观视角之间游动,还是有法执。
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仿佛是向第一步回归,此时,主体的悟已告完成(“得个休歇处”),山水被彻底地孤离于时空背景,认知的分析性视角已不复存在,然而山水的视觉表象依然如故,只是已经转化为悟者“休歇处”的.证物。正如百丈怀海所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个完全孤离于具体时空背景的个体化的山水其实只是观者参悟的心相。
其实,俗人的人生也是一样,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人家告诉你眼前这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告诉你远处那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你会心想“原来如此”,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为了解得太肤浅,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随着年龄渐长,人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就不再有刚开始的心态,而开始小心谨慎,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我们开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却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修行,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俗之事,一笑置之。此即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有人借用以指人生的三个年龄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
也有人这样分人生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童叟无欺阶段。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怀疑阶段。很多人开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并且猜忌、抨击、批判社会。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重归本真阶段。终于发现,空手来人间,也空手离开,没必要太计较。
宋代的词人蒋捷的三境界说:
蒋捷的一首《听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把三次听雨,概括成了人的一生三个境界:青春的张扬和激情、中年的奔波与流落、晚年的凄苦与无奈,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这是一种现实而悲观的人生分段。
也有人用以区分人的品位(实质仍是境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是智者。
篇3:世界上最美的情诗四层境界
世界上最美的情诗四层境界
第一个境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亲爱的,如今,你就在我身边,我们却不能在阳光下相爱。
第二个境界: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第三个境界《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You meet me or not
Still there me standing
Not sad not happy
You miss me or not
Still there my emotions
Not coming not leaving
You love me or not
Still there my love
Not less not more
You follow me or not
Still there my hands in yours
Not abandoning
Coming into my arms
Or
Let me stay in your heart
Quietly in love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
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情中自有禅。 这是六世**仓央嘉措为其爱上的一个女子写的情诗之一,他的百首情诗,均是经典。这是其中最有韵味的之一。
六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后被西藏政教斗争殃及,遭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途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于夜色中遁去,不知所终,时年24岁。仓央嘉措在历史的天空如惊鸿一瞥,但他用生命写下的传奇和诗歌却在世代流传。
《 那一日 那一月 那一年 那一生那一世那一瞬》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祈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 垒砌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不为轮回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地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音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一丝信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传说,六世**仓央嘉措虽为**,但生性自由,在一次的游历中爱上一个民间女子玛吉阿米,并难以自拔,甚至溜出寺院与其相会。在20岁那年这惊俗之恋得到了彻底的爆发,五世**大师准备为他授比丘戒的时候,他竟悲愤的想要自杀。为爱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逃亡,小喇嘛可以还俗,只有他,作为**佛教第一人,无处躲,也无处逃。为了阻止仓央嘉措,一些当地的宗教势力甚至派人将玛吉阿米奸污,告诉他这是一个如何污秽的女子,而仓央嘉措却说,世间一切的污浊都不足以沾染玛吉阿米的圣洁。
宗教律例不可能容忍出轨的离经叛道。仓央嘉措就这样因“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而被康熙帝予以废黜。年仅24岁。对于他的圆寂,说法众多。有的说他死在逃亡的路上,没有人知道他的卒年及准确的圆寂之地。有人说是被清朝皇帝软禁于山西五台山并圆寂于当地,有人说是在藏南一山洞坐化,有说是其周游印度、尼泊尔等地继续传法。现在我们很难找到六世**的灵塔,他的塑像是不会再铸的了,壁画中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据说他的离经叛道是不配做这些的。尽管如此他却在民间备受推崇,百首情诗也成了经典。
也许这样的有情有义更胜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
篇4:人生的境界散文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质疑讨论(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2)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篇5:人生三境界的散文
人生三境界的散文
昨夜西风凋碧树,又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等候阑珊处。
狂风呼啸,树叶凋零,铺的满地都是,我站在高高的楼上,望着这一篇惨败的景象,感觉我的人生也是灰色的,我眺望啊眺望啊,可望到路的尽头也望不到我的人生道路在哪里,是不是一切早有命中注定,我的心想风中摇曳的叶子一样迷失了方向,可我的命运是否会像回想叶子以样尘埃落定,也许会,但我不知我的命运将会怎样。
终于在不停的苦闷与挣扎挣扎只能够扎到方向,理想的曙光慢慢靠近,以至于一地渐渐的宽了,面容都憔悴了,可我不曾后悔,因为我朝着我心中梦想的地方前进。
就这样不停的努力,可胜利的灯塔离我依然那么远,付出会有收获,可我的'收获在哪里?
再慢慢长途的拼搏与努力中,在不停的困惑与迷茫中,在想要放弃的那一刻突然转身,在灯火阑珊处,在那人烟稀少的地方,在心灵最宁静的角落,成功已悄悄等候。瞬间明白“噢,原来幸福就在这里,才突然明白以前自己绕了个那么大的弯。那些经历的过程再次是看来已没什么了。可那瞬间的转身瞬间的领悟却必定需要那经历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曾经的苦难成就了现在成功的自己。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个人都会遭遇苦难,可未必每个人都会收获财富。
每个人都回望尽天涯路,但只有一些会衣带渐宽,容颜憔悴,只有一些人中的一小部分会蓦然回首。
第一种人现实中应属于颓废行的,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未来的方向,对前途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以至于颓废、堕落,心情大多是犹豫的、灰色的,他的天空大多在下雨,严重只有萧瑟,也许曾经试图努力,可总是四处撞壁,这之后满满的没了生气变得彻底堕落了。
第二中人属于奋斗型的,这种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因此埋头苦干,目不窥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会动摇,因为心中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衣带渐宽容安憔悴比起心中的梦想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知道好的生活是靠奋斗得到来的,可他们只知道盲目的奋斗,不知道方法,直至到低头拉车,却不知道看看路旁的风景,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知道放松自己,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别的事情,以为付出就有收获,以为努力就有结果。他们的生活盲目而单调。
第三种人属于成功型的,这种人懂得奋斗,更懂得休息,他们知道生生不息,更知道生生有息,忙碌完一段时间,会放松身心,尽情投入大自然中,劳逸结合。他们懂得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他们还懂得如何让复出得到收获。他们懂得从路旁的风景中寻找成功的契机,用一颗宁静的心来探索事物的奥秘。成功的人士大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是镇定自若,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又以宁静的心,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而不置身于其中,在一盘棋中永远是旁观者。
篇6:哲理散文:人生两境界
哲理散文:人生两境界
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人生不要被安逸控制,决定你成功的,是奋斗;人生不要被别人控制,决定你命运的,是自己;人生不要被金钱控制,决定你幸福的,是知足;人生不要被仇恨控制,决定你快乐的,是豁达;人生不要被表象控制,决定你成熟的,是看透。
抱怨是一种传染病,不治就会害人害己。抱怨不会改善自己的处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与其选择抱怨,不如选择释怀。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如果只会在抱怨里挣扎,人生注定是苦海无涯。与其在抱怨的口水里游泳,不如登上感恩的沙滩,埋葬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生活在别人的眼神中,忐忑在别人的言语中,一些想说的话,想做的事,终究缥缈在外界的目光里,扼杀在横飞的非议里。不要在在意别人怎么说你,怎么看你,那些都是阳光中的尘埃,别让它阻碍了你望远的视线,抑制了你前行的步履。要坚信,你就是你,别人永远无法插足与改变。
小鸡问母鸡“妈妈,今天可否不用下蛋,带我出去玩啊”?母鸡道:“不行的我要工作”。“可你已经下了许多的蛋了”小鸡问。母鸡意味深长的对小鸡说:一天一个蛋,菜刀靠边站“,如果没蛋下,主人就该杀鸡吃肉了。孩子你要记住:存在是因为价值创造!淘汰是因为价值丧失。过去的'价值不代表未来的地位。
人可以欺骗世界,但人永远不能欺骗自己。可能人都是这样,你越是想证明自己的时候就越会失去自我。所以,坦坦荡荡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人,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背篓,一路走,一路捡拾那些功名利禄装进背篓,得到的越多,我们的负担也越重,直至举步维艰。我们一路走来,在孤独中寻找着美,寻求着希望。
人生最宝贵的,并非是物质的富有,聪明的人,凡事都是往好处想,人在最强大的时候,那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当你选择腾空双手,还有谁能从你手中夺走什么!生命是要懂得知足。
篇7:人生的三境界散文
开学第一节语文课,依旧不想上课本,只想与学生随意聊聊,思前想后,就想与学生谈谈关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
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仅仅只是沧海之一粟。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书要读,更要悟。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三句话精练概括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并且告诉人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全词深沉凄婉的抒发了对离人的相思之情。因秋夜西风凋碧树,产生了美人迟暮之感,既而独自走上高楼,眺望远方,西风瑟瑟,黄叶飘飞,萧飒秋景尽收眼底。然而放眼望去,山长水阔,思念之人身在何方,锦书何以到达?
王国维先生利用此句,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须高瞻远瞩,既要确定所追求的高远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这正是于迷茫中不断探索的人生第一步之写照。也正如高中三年里的刚入学这一学期,你们从现在开始要定好这三年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们也得经历“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的凄苦。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诗句本是描述热恋中的情人,虽分离两地经受相思之苦,却依然无怨无悔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面容憔悴却依然心甘情愿不离不弃。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要借此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在所不惜,要有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高中三年是艰辛的三年。要用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走完努力进取、顽强奋斗的三年。你们得做好“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准备,为了心中的“伊”—-理想的录取通知书,你们要有一种韧性,无论有怎样的困难,都不放弃目标。当你们觉得艰难困顿之时,要如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强压心中翻腾的波澜,在忍耐中求索,在执着中追求,纵使身瘦几许,也无怨无悔。
这阶段时间最为漫长,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恒心。可以说此境界是最艰苦的拼搏期吧。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吧,熬过这三年,你们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篇8:另类人生的境界散文
另类人生的境界散文
有人说,跟团旅游是一件花钱买罪受的事,去也悔,不去也悔。说的也是,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路线,几乎天一亮就退房,夜色不临不着店。尤其在暑天,午间团餐过后,打瞌睡的地方都没有,有时猫在树荫下,满嘴喘着热气,那滋味着实难受。
这次,我们同团一行二十五人奔赴大草原,一路上虽有三十多时辰的车程,然而,火车上可以打打牌,一会儿看长江,一会儿看平原,火车越过不同的风土,时不时的把我们的眼球吸引,不时,又有人来上一小段子,大家早把旅途的劳累忘却。
对于草原,我们的心里早有数,多少诗文为之抒发,多少镜头为之掠影,可都没有亲眼目睹、领略的那么真切。火车进入山西境地,那里的山形地貌、民居屋舍给我留下了凄凉酸楚的印象,那瘦弱的、零散的羊群在乱石的缝隙间寻找着枯黄的野草,小河也是微见细流,河床只见布满的乱石,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解放前。进入草原,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起来,有人开始呼叫了,数码、DV开始忙碌,人们不禁把眼前的景色与书本上、电视上的描绘进行比对,由衷地抒发着各自的感慨。
在草原上,喝过下马酒,放下行囊,年青人便急不耐地开始骑马,我们看表演,晚宴烤全羊,篝火晚会如约而至,让我们大致领略了草原风情。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草原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总感觉老先生笔下的杰作是在故作煽情。小丘是那样的小丘,可草原却是一片的荒凉,足下是一片稀疏的枯草,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门在外,吃点小亏,在所难免。一只烤全羊二千二,贵是贵了点,可有时花钱就是为了挣个脸,而这个底细偏偏让一个耳尖的队员听见,知道导游从中弁利一千二,有人开始有反应,借着草原的酒劲,当晚就有人想去理论。我想,导游其实就是生意人,既是生意,赚钱就是目的,价钱是领队当众给协定的,要怪只能怪我们没有足够的见识;何况,山东和重庆团队的比我们的还贵;导游业内的潜规则我们不懂,这个钱理应他们赚。当然,也许是我发自真心的对后生们的宽容,我觉得要多给与他们发展的空间与生存的勇气,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得到这样的呵护?
吃过烤全羊,惹得一身臊,导游身上的毛病似乎也多了起来。“外导”家在呼市,昨晚没和我们同住。清早,车上的空调已转了好一会,她才匆匆赶来,尽管她深表歉意,可怎么也洗刷不了这个不是。从响沙湾返回时,我们又等了她几分钟,有人说她是在结算回扣,于是,有人联想到烤全羊,骑马,坐骆驼等等,有人心里开始不快。那个眼尖的队员,一再问她的导游证号,说要“表扬”她。
车子在紧张的气氛中启动了,导游努力想缓和一下,却没有人回应,我是疲倦了。这时,我们的领队开始说话了,话题从两次等导游开始,说他们是为结算回扣耽误我们的时间,看似维权,话却咄咄逼人。“地导”小杨是个性情中人,听出了话外之音,反应过于强烈,口口声声要对天发誓,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竟然把骂人的脏话也说了出来,以此来反击对自己的污蔑。事已至此,感觉有些尴尬,这样的事说大就大,说小的确小,这要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大家都没出声,这气似乎冲的是领队,他“嗖”地从座位上窜起来,手指频频的点着导游的鼻尖:你刚才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你再说一遍,你敢再说一遍?!小杨自知失言失态,有损行规,而对方并没有给个台阶,得理不让。于是,她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赶忙解释、赔理、道歉,说刚才的火气不是冲着他,也不是冲着大伙,而是针对这个“外导”,以表她与我们“同仇敌忾”。咱领队是谁呀?受了这种气,岂能轻易善罢?他的声音一再提高八度:你是谁?我是谁?你敢跟我吼?你叫什么名字?他这一出,明显是想得到大家的呼应,见谁也没出声,才悻悻落座。
解释了,又赔了理,道了歉,我们还有的说吗?更何况,这两个导游对大家还是不错的,虽说他们从中可能有一些利益,可有些钱我们是省不了的,何况人家又请冰糕,又请吃西瓜,一进草原还给我们发水,途中还安排了几顿半自主餐,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我觉得他们还是挺懂人情世故的;更何况,和人家一路说笑,篝火晚会上还一起歌呀舞的,怎能说翻脸就翻脸?这个我们真做不到;更何况,同是故乡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何必搞得针锋相对呢?
——这境界实在高!!!
篇9:心静是一种境界人生散文
心静是一种境界人生散文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齐运动,我只是静观其往复,如此便能成为万物运动的主人。这叫“静为躁君”。
当然,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即使能也不可取 ,如一潭死水。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
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错了地方,致使不再来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今后会更加远离一切热闹,包括媒体的热闹和学界的热闹(我把后者看作前者的一个类别),在安静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的问题想明白。其实,真想明白了,哪有做不成之理呢?
好了,祝世界继续热闹。
我的确感到,读书、写作以及享受爱情、亲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你的吸引力。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也可以说,我的“定力”来自我的幸运。
篇10:心静是一种境界人生散文
酒气醉诗情,茶香催禅心。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行茶的关键是要以正念经行,以正念关照茶息,以正念体会当下步行,将正念融入我们的日常茶事和行茶中来。行茶时要时刻观照胸腹间的那一股氤氲“茶息“,让饮茶后的通畅和喜悦充满身心,此时万缘俱息,万相俱灭,心里不要有任何杂念,只一心观照茶息,调匀呼吸和步伐,在小径上慢步经行。
你迈出的脚步是轻快而平实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尊贵、祥和与平静,每一步都蕴含着无限,妙不可言。你踏着小径直行,没有忧伤,没有烦恼,也没有尘世间的纷扰和羁绊。你的脚步间充溢着茶意的芬芳和甘醇,茶息萦绕着你的全身,而沉浸在这茶息中的,是禅的喜悦和平静。
一念清净,直下承当,就是禅,就是解脱,禅法不离于日常茶事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正念,时刻关照自心,一念清净,直下承当,就是禅,就是解脱。所以禅法不离于日常生活,不离于日常茶事,只要我们时刻以正念关照日常茶事,禅就和我们在一起。正如一行禅师说的那样:“在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种种事情,不同处是以正念来做。
吃饭时以正念来吃、来体验,如同体验柏树子一样。饮茶、扫地、煮饭时,都应该深入关照去做。要体会涅盘、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体会,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会。“有僧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五灯会元》卷第三)不计较、不思索,当下空寂,这就是正念。
可见,无论是禅修或者吃茶,无论是行禅或者行茶,保持正念最为重要。
篇11:心静是一种境界人生散文
曲折的小溪在潺潺的流淌,流泉冲刷着金色的岩石咚咚响,胶洁的月色下碧水潋潋,日月冲刷的流沙银光烁烁。
日暮薄西山,月上柳梢头,踏着祖祖辈辈踩过的足迹,枫驿桥边,绵绵的溪滩上,席地而坐,抱着心爱的吉他,为你伴奏,心韵伴着乡村情调融洽在昏后迷蒙暮色中。
你是一只高空中展翼的飞雁……
季节的变化,候鸟北迁。你,随着季节潮流的迁移,为了心中的梦与幻,为了心灵的寄托与归宿,抛开一切风言流语,展开双翼,飞出祖祖辈辈生生息息的红土壤,编著追梦的词,奏起辛酸的曲调,唱着流浪的歌,一路凯进。
我是一只小径中萦回的飞蝶……
光阴荏苒,心存依旧。我,恋着周围的花朵,飞不出方圆的视野,东采西捡,来回腾飞,终究还是飞不出那简陋的老巢,蝶舞飞飞,恋恋情怀。
弯弯的月儿披着朦胧的薄薄面纱,羞答答的冉冉游漓,洁白的月光透亮你清秀的脸,善变的眼眸闪闪,一汪秋水盈框,潋起洁露的锋芒,漾起光芒透出驿动的心在捕捉着梦中急待出现的宿愿。阵阵风拂过,秀发飘飘,衣袂飘飘,婀娜身姿在琴韵悠扬中翩翩飞舞。
天际流星划过的那一刻,程亮那迷惘的心,燃起爱的火花。然,瞬间的艳丽泡沫般消失,倾向的心思在月夜的幽静中倾刻凝固。
明天,是美好的,明天的明天会灿烂。你曾说过,等到月暮散尽,黎明曙光普射大地时,是我们携手阳光的时刻。然,明天你将告别故乡那片红土地,奔赴远方的滚滚热土,也许明天将是没有归期等待。此时此刻,请我为你伴奏一曲辛酸离歌。
今夜,是美好的,今夜的夜空深邃,今夜的月儿朦胧,今夜的星光闪烁,今夜的风温和,今夜的溪流咚咚,今夜……。然,今夜琴音散尽,余音荡怀,人瘦心碎,遥望夜空,镜壶凝话。
曲尽人欢散,恬静的夜幽深得让人屏住呼吸,曾经心动的心刹住了引擎,定格在静止的时空中。
弦断琴音绝,夜幽人心玄;星空深幽幽,心寒皮疙瘩。月色阑珊处,倚影莫消魂;寂寞沙洲冷,誓旦欲流抛。
篇12:心静是一种境界人生散文
自古以来,成大业者总免不了煊赫一时,著书立说者,虽无显赫声威,却也可留得青史留名,二者皆可谓赢者,不过前者赢得的重在权势,后者则是声名,前后二者,获胜方式似乎不同,然细细想来,却可琢磨出一条道理:心静自然赢。
功败垂成者,至今令人扼腕叹息,想当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此为何故?用心躁也。江东子弟多才俊,若他不是一味地想要获胜后荣归故里,而耻于过江东,卷土重来也未可知。江淹被称作神童,诗词歌赋,一挥而就,可最终也只引发了无数人对其江郎才尽的`慨叹。如此之人,难以尽数,不是他们无法成功,而是他们对于成功太过渴望和重视的心态使他们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勾践卧薪尝胆,足足忍耐十年方成功,其心之静,令人不得不油然生佩,刘邦的老父将被人煮烧,刘邦尚临危不惧,此心之静,更上一层,几乎令人惊恐,文天祥临死之际,尚能守节不屈,书写“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字,更是静中之最。他们不是不想成功,而是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和毅力,他们深知眼前的凶险是一场考验,胜负需留待后人评说。他们不怕失败,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或许就可以实现梦想。陈涉吴广非有将人之才,更无滔天之智,出生于平民百姓,混迹于迁徙之人,却能引得历史之变更,这是怎样的忍辱负重,平心静气的胜利者?
其实有很多心静者,淡泊功名利禄,却反而被载入了史册,有不少趋利者,贪求功利,有时看似赢得身前美名,实际上却是臭名昭著,几不可闻。前者如竹林七贤,他们没有改变政局的能力,却在暗中以清谈和文字这几类奇异的方式维持着自己的潜藏之志。他们不轻易变更自己,既不附俗流,也不愿让昏暗的官场毁灭自己,于是最终他们赢了,连当权者都对他们刮目相看。后者如秦桧,欺骗了君王,赢得了权势,却终究瞒不了天下人,落得个千人唾万人骂的下场。其实有很多人何尝不是如此,只因一时急功近利,无法静下心来,不顾是非对错,糊涂办事,形同愚昧,或是为求胜利,玩转心机,终迷失自己的本性。
面向目标,坚定不移者,还需有沉着冷静之心,只有这样,成功才会到来。
心不静未必输,可是心静了,胜利就会如水到渠成,自然至极。
★ 漂流物流短篇散文
★ 我是漂流散文
【人生的四层境界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2023-07-05
《醉翁亭记》练习题与答案2023-08-31
七年级语文第一课知识点2022-04-30
《短歌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2022-06-30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有哪些2023-02-03
《满井游记》 22022-04-29
谈生命教学反思2022-10-05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2023-09-09
精神之树阅读理解答案2022-06-05
梁实秋散文特色欣赏202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