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集锦10篇)由网友“高以翔的秋裤”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摘要:根据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育科学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对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现实层面,从人性层面关爱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压力,焦虑,紧张,挫折感,人际关系,工会职能
一、背景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人们给予教师的赞美同样毫不吝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辛勤的园丁”、“任劳任怨的铺路石”、“默默奉献的人梯和渡船”……然而,教师却常常被塑造成一种不求回报的牺牲者的形象,被放置在一个“神圣”与“崇高”的位置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多年来,人们对一直生活在这种浮华光环下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又了解多少呢?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较典型的是69%的被测试教师比同期毕业的同学有较强的自卑感。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国外调查同样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压力远高于其他行业,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
近年来,人们屡屡通过新闻媒介听到看到不少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不和谐音符:
6月7日上午,柳州市29中附小老师王某在给本校六(三)班上第三节课前,发现自己放在过道的开水被学生“故意”倒入美术颜料。在课堂上质询“肇事者”而无人出声的情况下,王某采取“株连”追究方式,把颜料污物倒入半桶凉开水,由班长带头,台下其他同学轮流上来舀这略带异味的“颜料水”喝下......
6月5日,被告在教学过程中,因小马做漏了一道题,即令小马站起来,并请全班同学下课后都打小马一下,让小马以后记住粗心的“教训”。课间和放学后,有的同学去拍打了小马,造成小马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4月9日下午,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蜂岩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陈元虎在给学生讲授《红领巾》课文时,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来朗读课文。第一、二、三组学生由于得到陈的“引导”,遂能顺利朗读下去。在前三个组轮流复读的情况下,第四组学生却不能顺利朗读。陈元虎一气之下,将第一组9名学生叫上讲台,逐个把学生的裤子脱下来露出屁股,强迫第四组6名学生(3男3女)去舔他们的屁股,让这些学生“舔股思过”。
以上述数据以及在媒体中屡次曝光的教师体罚、侮辱学生等事件,也许有其自身的具体性和局限性,但是,从中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教师充满着期望,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一方面,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教师。家长不希望独生子女输在学校教育的起跑线上,当孩子成长与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自然就会迁怒于教师。教师的工作在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处于社会舆论的焦点,压力自然是其他职业者所无法体会的。加之教育体制改革,竞争日趋激烈,若是教师自身的水平及能力与应达到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的话,部分教师产生自卑心理或焦虑情绪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工作。教育职业的神圣感使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刻意关注自身言行的细节,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找出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使小学教师能够身心健康的工作生活,我开设了本次研究工作。
二、调查对象方法
1、抽样调查荔湾区四所小学120名教师。共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并根据随机抽样。在调查中我采用的具体调查法是问卷调查法和座谈调查法。
2、此次调查共分为三个步骤进行:①首先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补充。②选择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③在填写问卷之前我做了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教师出现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排除各种顾虑填写问卷,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结果和分析
根据对本次抽样调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当前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分析:教师的心理压力大,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教师在包括压力、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从表面来看这种现状对我国的教育还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
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说明绝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压力比较大,教师的压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58.50%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10个被调查教师基本上有3个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虽然整个教育界对于教师的工作倦怠还没有高度重视,但是实际上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已经非常明显,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来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只有28.8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国内现在正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40%的被调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又如何能保证这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在我们推行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状况。近5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良好,有49.2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比较好,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20.7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不是很理想,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确保教师的生理健康,包括定期体检、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等。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参加调查的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低,有64.40%的被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而只有15.40%的被调查教师的满意度比较高。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当个体的满意度比较低时,他们更有可能会跳槽,他们的工作效率与效果也会大幅度下降。因此,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角度出发,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满意度。
以下是就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
1、教师人际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
由于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实行学科成绩考核后,学科之间争时间,同教材之间资料保密,唯恐你考好了,我落后,影响到考核。有时学生违纪违规,你批评教育他(她),不但不听,还顶撞你,向家长反映,有时家长还偏袒子女,教师两头受气。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教师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焦虑。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未成熟的孩子,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然而,30.6%的老师承认自己曾经骂过学生,29.5%的老师会因情绪低落而上课没精神,还有的老师会偏心、因心中烦恼而迁怒学生。这些不当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淡漠的现象。15.9%的老师认为,“对学生好,但是学生不理解我”;21.7%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背后议论我,甚至说我的坏话 ”;24.8%的老师认为“师生关系淡漠”。
同时,在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上,问卷结果显示,家校关系并不尽如人意。老师们认为,有些学生一出现问题,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向老师兴师问罪,26.3%的老师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还有21.2%的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家校之间的联系几乎荡然无存。
2、教师工作压力
备课,上课,改作业,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那么,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调查显示,只有32.5%的老师“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下”,除此之外,41.3%的老师每天工作8~10小时,17.8%的老师每天工作10~12小时,还有8.4%的老师每天工作甚至达到了12小时以上。
与此同时,26.5%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已经是“超负荷”。对于工作的付出,有44.9%的老师认为自己“付出超过回报”。
在对工作压力的调查中,只有21.5%左右的老师认为“没有什么压力”,另外八成左右的老师认为压力巨大。其中,47.1%认为“压力很大,但可以承受”,31.4%的人已“无法承受”。 从研究教师工作压力的源头来看,升学率当之无愧地成为“罪魁祸首”。收入低、工作量太大、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竞争紧随其后,成为造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四大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仍有58.2%的老师表示“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有37.6%的人“发牢骚,不情愿地工作”,4.2%的人想“辞职或提前退休”。
3、教师心理健康。
SCL-90调查发现,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高达42.5%的老师常常感到疲劳,38.1%的老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33.8%的老师出现了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30.6%的老师觉得不安。还有的老师出现了过敏、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
因为情绪上的波动,38.4%的老师 “有时会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流露出”,21.9%的老师“感觉到上课也很烦”。无疑,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入了课堂。当老师感到自己情绪不良时,运动和睡觉成为老师舒缓的方式,各占比例53.7%、41.5%。但有23.8%的老师找不到宣泄的方式、方法,同时,3.6%的老师对药物产生了依赖关系。
总人数 | 同事之间 | 师生之间 | 家校之间 |
120人 | 29.5% | 24.8% | 26.3% |
可见,被调查教师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从表面来看这种现状对我国的教育还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教育事业的兴衰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国家和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素质。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今天,当人们齐声赞美光荣的人民教师,把鲜花和掌声献给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应该从现实层面和人性层面关爱一下教师的心理健康呢?
五、结论
1,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说明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3, 要想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4,教师需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篇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
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理论;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够发现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福建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本文我们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开展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简述
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钱景彬于20为了了解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福建省宁德市8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畲族学生比例为45.43%,通过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检出率明显偏高,畲族学生主要在恐怖、自责、身体等症状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等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167名初一到初三年级畲族学生开展测查,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SCL-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3]。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
1.家庭影响是主要方面。(1)年钱锦彬通过调查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影响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家庭因素。畲族家庭大都经济落后,调查发现有88.14%的畲族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下。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不能接受全程教育,很多畲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这无形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其次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方法,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20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关于家庭环境对畲族中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不是十分突出。家庭经济状况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4]。
2.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畲族山村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学生数少,而且学校分布分散,规模很小,大都是单班教学,甚至实行多种程度的复式教学。教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及自身思想因素的干扰,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热情。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竞争意识日趋增强,新旧价值体系逐渐更迭,现代文化对传统观念形成撞击,这些因素强烈冲击畲族百姓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得原本信息闭塞的畲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此外,年龄增长,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情绪上的激烈浮动,生理上的骤然变化,造成了心理上的许多矛盾,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选取福建闽东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所学校作为对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个测验设计了100个测验项目,包含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效度量表等八个内容量表。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466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可信问卷为445份。其中男生218份,女生227份。调查结果显示:存在1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95人(男生46人,女生49人),占总数的21.35%;具有2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30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占总数的6.7%;具有3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15人(男生10人,女生5人),占总数的3.4%;具有4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6人(男生3人,女生3人),占总数的1.3%;标准分达到65分以上而需要进行特别指导的1人,占0.2%。从调查结果来看,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与2003年钱景彬的调查数据“45.43%”相比,畲族中小学生目前存在某种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1.35%。这个结果与许多部门的权威调查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基本一致,说明福建闽东地区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属于严重的范围。
(二)畲族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原因
十多年来,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过去有很大改进,问题没有原来调查的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有:
1.畲族中小学学生就学环境得到很大改进。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偏僻农村(畲族学生大都生活学习在偏僻农村)学生数的急剧下降,因此农村的许多完小校、单人校等进行拆点并校,而且大都均往城镇搬迁。所以畲族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明显改善。这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趋普及和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的国家级文件达到11份。其中国务院文件6份,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家五年计划纲要2份,有关部委出台的专题性文件3份。尤其是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例如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这些文件的实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上不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增强。因此,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问到“是否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近4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
(三)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闽东地区为例,虽然畲族中小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下降了,但是还是有21.35%的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卑自责、孤独倾向等。
1.学习依然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教育强调素质培养,但是学习结果仍然是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标,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对着中高和高考,压力很大。因此,由于学习压力引起心理焦虑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总是放心不下”,有的学生“夜里睡觉时总是想着明天的功课”等。
2.经济还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少数民族民众很多在偏远的山区居住和生活,那里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李辉等人通过调查,认为经济的贫困与现代化的冲击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根源。比如,就白族学生而言,经济水平较高的大理白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水平落后的维西县的白族学生。所以,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明显比国内常模低[5]。畲族中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3.民族因素对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影响。虽然65%的畲族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没有差异”、35%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但是54%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且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不足之处明显”,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是畲族而感到自卑。
4.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不足。首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各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自身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各个民族的学生也都有各个民族独特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开展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这个特点。其次,从畲族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的研究少。从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多;而从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畲族自身特有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少。而后者恰恰可能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三,干预研究和衔接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研究的报告几乎没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之间的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性研究是空白[6]。
三、加强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关注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流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畲族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品质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这种认识和作法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不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减少并不能代表心理就健康。心理健康不但是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将积极心理因素注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优势力量和建设学生的正面能量。比如畲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首先要从积极的认知加工方面关心畲族学生,引导畲族学生积极地看待世界,例如自尊、希望、乐观、宽容、自我接纳、耐挫折等;其次要从积极的情绪体验方面关注畲族学生,培养畲族学生的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和幸福感等;第三要从积极的社会态度方面关爱畲族学生,形成畲族学生的仁慈、爱的能力、利他行为、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等[7]。
2.注重畲族自身积极的因素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虽然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影响着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得出的基本都是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塑造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态是不利的。可以从畲族自身具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或民族性格等方面挖掘积极影响。比如,畲族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的民族性格,对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8]。在对畲族学生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时,勤劳俭朴、质朴淳厚、团结协作、忠诚勇敢等是学生普遍选择的,说明畲族学生认同自己民族的良好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挖掘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活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突出的。比如,廖全明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10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发现: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生为8.4%,需要解决学习困难问题的中小学生为36.6%,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为51.2%,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学生为35.8%[9]。畲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调查中54%的学生认为“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政府、学校和家庭,尤其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适应和满足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努力促进畲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篇3: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分析论文
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分析论文
能够适应高强度训练和新环境的能力是新兵心理健康的基石,这种能力不仅关系到新兵能否适应新兵连的生活及训练,更关系到之后军旅生涯的生活质量,因而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各级军政领导的重视[1-2]。然而既往新兵的心理健康调查仅仅采用心理量表作为工具,了解官兵近期的心理状态,缺乏对新兵的心理干预。我们依托自主研发的新型野战心理防护方舱,不仅实现新兵心理健康筛查,同时能够对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官兵进行现场心理干预,快速地恢复官兵的心理创伤,尽快的回归正常训练及生活,同时也验证了新型野战心理防护方舱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危机预警能力,实用性强。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于新兵入伍1个月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某部新兵939人进行筛查,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903份,有效应答率为96.17%。所有筛查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8.64±2.03)岁。
1.2方法
对所有筛查者进行综合评定,参加筛查的新兵入伍前全部通过了人武部组织的心理筛查。综合评定包括客观心理测量和主观心理健康评定,客观心理测量是应用心理筛查量表对全体新兵进行初步筛查,通过筛查能够找出存在异常因子的新兵;主观心理健康评定是由心理专家根据量表筛查结果对存在异常因子的新兵进行心理晤谈,并结合带兵骨干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甄别,给出处理意见。客观心理测量使用新型野战心理防护方舱配备的军人心理危机预警软件系统中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及自编人口学资料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调查由精神卫生专业两名主治医师共同完成,调查时间统一安排18∶00以后进行,每组测试约100人。在知情、自愿参与的原则及承诺信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现场调查。所有量表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调查员现场指导问卷填答,当场收回问卷,复核,补调,合格的问卷进行统一编码。使用方舱光电阅读系统读取答题卡数据,自动导入方舱数据库。SCL-90症状分从1~5,共分5级,因子分≥2,总分≥160,可考虑筛查阳性。人口学资料问卷包括测试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籍贯、成长环境等。对筛查中SCL-90因子分≥2,总分≥160的人员由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心理专家逐一进行结构式晤谈,查问“三史”(精神疾病家族史、服药史、精神行为异常史),有针对性对其言语、思维、记忆、情感、注意力及逻辑运算能力、生活常识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以进一步确认量表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鉴定其心理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主观心理健康评定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新兵应用野战心理防护方舱配备的军人压力管控系统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分为4次进行,2次/周,于1个月后重新按照量表施测规范进行SCL-90测试,其得分与初次施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1.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录入方舱数据管理平台,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与中国新兵常模[4]、中国军人男性常模比较[5]此903名新兵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20中国新兵常模、19中国军人男性常模(P<0.01,表1)。
2.2SCL-90筛查总体情况参与调查新兵的SCL-90总分为(132.86±54.85)分。共有27名新兵得分异常,占总调查人数的.2.99%。
2.3主观心理健康评定情况根据SCL-90筛查结果,心理专家进行结构式晤谈并汇同带兵骨干、部队领导意见,结合其生活及训练中的表现情况,最终确定存在轻度心理障碍7人,作为团体干预对象重点观察;2名新兵存在精神障碍经与部队领导协商后建议退兵。
2.4团体心理干预效果评定将初次筛查结果界定为干预前,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后再次施测结果界定为干预后,进行比较。
3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与孙浩等[1]某部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相一致,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新兵常模制定于年之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新兵的物质及文化水平都较前明显提高,相应新兵的素质也得到提高有关。也可能与近年来开展的应征入伍青年的心理检测及入伍后新兵心理健康复检,提高了兵员素质,加之近几年国家在征兵政策和退伍安置上有了较大改善,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加入军队,兵员质量较前有较大改善,同时也带动了新兵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等相关。此次调查使用新型野战心理防护方舱配备的军人心理危机预警软件系统中的SCL-90自动分析出27名新兵在总分及各因子分值上存在异常,经心理专家进行主观心理健康评定,最终确定9人存在心理疾患,占33.3%。其中轻度心理问题7人,建议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并应用野战心理防护方舱的团体干预功能进行干预,建议退兵2人。以上情况表明新型野战心理防护方舱的危机预警系统灵敏性高,特异性强。对于主观心理健康评定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新兵应用野战心理防护方舱团体干预区配备的军人压力管控系统进行4次团体心理干预后,SCL-90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降低,提示干预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以上情况表明野战心理防护方舱团体干预功能能够便捷的有效的解决新兵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用性强。通过本研究发现,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良好水平,野战心理防护方舱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能灵敏地反应官兵的实际状况,特异性好,同时又能便捷地有效地解决新兵存在的心理问题,因而能够很好地为部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实用性强。
篇4: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一个优秀的高职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师工作满意程度较低,有工作倦怠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且对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缺乏了解,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迫在眉睫.
作 者:王慧秋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 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 年,卷(期): 9(11) 分类号:B84 关键词:高职教师 心理健康 工作倦怠感篇5:城市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城市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九江师范附属小学 宗德平摘要:信息技术在近几年中,已经取得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的小学,尤其活跃,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中,起到决定因素的是广大的小学教师,是他们在社会的良好发展环境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才有了现在的良好局面,同时,广大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广大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信息技术的再发展是当前的新形势下作为城市小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字: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现状 发展
正文:
信息素养初级的定义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与推广,信息技术在我国正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劳动观念及劳动方式,特别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教育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在我国城市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当然,在发展当中也遇到困难和问题,下面我想就城市小学教师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基本看法。
一:城市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师环境的转变:
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全国已是形势一片大好,特别是城市的学校,硬件的配备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城市小学,中等规模的学校(1000人左右)基本配备一个机房,较大规模学校(人以上)配备两个或三个机房用于学生上计算机课,学校基本配备一间电子备课间,教室和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接入了宽带网,条件好的学校在教室里配备了投影或背投,一般都接入了电视机,教师的信息办公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经过几年的努力,软件配备在各项政策扶持及学校的重视下,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开始重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资源的共享,注重学校管理的网络化、现代化,各学校争先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页,有条件的甚至建立了教师的个人网页和学生的班级网页、学生个人网页,大力推动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取得了质的变化。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环境也有较大的发展,根据我的初步统计,小学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约为75%,教师上宽带的比例约为54%,教师使用拥有优盘的比例约为65%,有些家庭还配备了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以上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了,学校及教师的条件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及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奠定了基础,使教师对计算机由陌生转变为熟悉,对网络由无知到逐步认知,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综合运用,体现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已经成熟起来,正在充当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头雁。
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已得到转换,在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育具有了广泛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学生的学伴可能是同班同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而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研讨,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小学教师再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师信息素养的转变: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环境的逐步改善,教师观念的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素养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首先,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大提高了,特别是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提高了,经过学校大量的计算机培训,大部分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都能独立的操作计算机,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如进行电子备课,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班级的信息化管理等;其次,教师运用信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加强了,通过相应课题的研究和新课程的研究,教师在教学当中开始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注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教师了解信息的及信息的共享能力加强了,教师的职业决定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师对教育的发展变化做到及时的了解,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培育的花朵才能竞相绽放,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网络是最好的平台,使教师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二:城市小学教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在日益的学习与操作当中,不可否认,学校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已发生彻底的改变,但在运用中,出现了许多的困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是不是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
据调查:小学教师能动手制作较为复杂的课件的比例约为5%(专业教师),能制作简单课件的教师比例约为40%,教师掌握的最基本平台是PowerPoint,那么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是不是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个问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观点是:应该大力提倡教师制作课件。自从计算机进入教育教学中来,就发挥了它无可替代的作用,课件那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激活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种观点是:课件制作技术没有必要所有教师都掌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没有时间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课件制作是计算机老师的专利。对以上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小学的校园里,大部分学校鼓励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特别是平常的教育教学当中自己需要的课件,现在随着课件的制作的平台的多样化、简单化教师制作课件并不是那样难,如用PowerPoint平台就可以制作出比较丰富的课件,现在学校都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及课件制作软件,用课件制作软件把一些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也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尽自己所能做一些简单、实用的课件,不但丰富自己的课堂文化,也可以提高与推广信息技术文化。
2、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达到什么层次。
现在的城市小学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每一年中都安排了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那么作为教师,他的信息素养应达到什么层次呢?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第八条规定: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培训;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小学教师定期进行必要的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紧跟现代教育发展的形势,了解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素养:利用各种信息的意识和欲望。表现在能自觉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自觉将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关心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目前,各城市小学的培训重点在网络的运用,通过培训,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提高,特别是教师的计算机操作、网络资源的共享及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建议学校有必要给教师创设更多的计算机网络运用平台,让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尴尬。
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专业发展是保证和拓展该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大事。谈起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谓不尴不尬、一言难尽。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只是主任“技工”任务,而兼任教学工作。甚至于只有在为学校管理层和学科教师扫除技术操作障碍时,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重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其中,制作课件成为他们的一大重要任务,现在的比赛较多,一到比赛,教师就要埋头苦干,一年下来,学校少则七八个课件,多则一二十个课件,而且要求非常高,专业教师没有时间去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这种情况困扰着教师,学校也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对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应最大程度的减轻专业教师的工作压力,把他们从这些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采取的措施是: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广大教师能自己解决一定的信息技术问题。2、学校硬件维护采取“外包”的方式,减轻维护的工作量。3、课件制作注重实效性、通用性,课件要求要简单化、模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技术教师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发展当中来。
三:城市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代化进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落实,也关系到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地位。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能在下个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因为,信息技术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实施的手段和必要条件,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式走向了现代的开放式,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降低了教育成本,增进了教育、教学的效益。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与矫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需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变革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承担现代教育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中国电脑教育报》
篇6:澳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之SCL-90分析
澳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之SCL-90分析
目的探讨澳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CL-90量表对澳门285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并将评测结果与中国常模对照.结果澳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类别、服务年资和年龄没有显着的'相关,而与婚姻状况以及性别有较显著的相关.结论澳门小学教师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 者:莫忠健 Mo Zhong jian 作者单位: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00875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 14(4) 分类号:B84 关键词:澳门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分析篇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要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影响因素。
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给与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份温馨 心理健康;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SCL―90)量表测试调查结果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心理症状。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今年九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最近也有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 由于调查标准、内容以及调查对象的地域性差异等问题,各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势必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篇8: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
1、心理健康的含义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2、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幼儿教师作为大众群体的一员,其心理健康标准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当然,在考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除了要符合大众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考虑幼儿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应进一步澄清。
一是幼儿教师心理状况能否区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种状态。
目前,多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报告了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人数比例,如上文的48%、51.23%、52.1%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幼儿教师群体按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区分为两部分,即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然而,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可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状态,而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薄弱。心理状态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我们很难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的状况都位于从不健康到健康这个连续体的某个位置,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也可能距某中心理疾病状态更近一些。处于完全不健康的病态的人只是少数。对于幼儿教师这个群体来说,检测出心理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他们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不健康,所以对其不能全盘否定;同时,应该意识到没有检测出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不是完全健康的。两名幼儿教师的量表得分仅相差一分,我们不能把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健康教师的范围内,而把另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内。显然,这种划分不尽科学、合理。所以,在看待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时,应避免把教师断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个群体。关键是及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疏导和调节。
二是幼儿教师所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不适应现象能否都可称之为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幼儿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在与环境互动中会表现出适应与不适应。有些不适应可能是情境性的,有些不适应可能是特制性的。例如,在绩效评估时,或是在优质课评比的一段时间内,幼儿教师会表现出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会随时间和情境变化而减弱或消失,这称之为情境性的;若焦虑不因时间和情景改变而边,则称之为特质性的。目前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所采用的自评量表,大多为状态量表,即要求教师根据最近一周内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评定,如“最近一周我时常感到焦虑。”可见,量表题目反映的主要是受测者接受测验前某一段区分问题的性质是情境性的还是特质的。因此,在判断幼儿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时,对哪些现象是幼儿教师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现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表现、哪些是正常问题、哪些是异常问题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对状态性的问题应及时干预,以免转化为特质性问题。对具有人格特质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做好有效的监控,而不是简单将其归入心理异常的群体。
三是幼儿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是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广泛认同的也是处于教师职位的社会成员必须达到的标准,是对幼儿教师行为的规范。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幼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显然,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是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和规范。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适应与发展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幼教工作,热爱幼儿教育;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幼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也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自量、自尊、自立,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认同、接纳自己的幼儿教师身份;爱教、敬业、勤奋,能较好地适应幼教工作的职业环境;热情、关心、随和,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幼关系;积极、乐观、自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理智、连贯、公正、行为合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自我调节,有水平高低之分而无“好”与“坏”、“是”与“非”之分。 当然,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联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健康是形成 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自我调节,其影响因素涉及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因此,幼儿教师个体要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一方面,个体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与组织要能够为个体发展创设健康和谐的环境。基于此,我认为,就幼儿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影响起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重要因素:
1 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教师已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展开各种课题研究,为自己的学历提升,参加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培训,“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其中所 >>付出的精力,只有幼儿教师自己才能体会到。更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教材五花八门、课程摇摆不定等问题,使得幼儿教师无所适丛,,处于迷茫状态。而“班级人数太多”、“活动场地太小”、“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幼儿教师由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然而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与家长摩擦、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灰心、失意,出现心理问题;而中年幼儿教师面对日渐增长的年龄,感叹: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装扮的小兔不再可爱,孩子们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产生悲哀感;骨干教师们,面对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己曾得到的荣誉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成为心理压力。而传统的教师角色,造就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吐丝的春蚕,燃烧的蜡烛、多少都意味着牺牲,颇带悲壮色彩。
3 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在于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孩子年龄小,有加之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教师们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有些幼儿园,尝试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但又考虑到教育的成本,由一位教师承担20―25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保教工作,教师从早到晚象抹了油的转盘,始终处于连轴状态,日复一日这些教师身心疲惫,且对工作产生厌倦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幼教事业极不重视,运用承包、拍卖等方式把幼儿园推向市场,使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不稳定,且生活得不到保障。一些园长们,不仅要为园保教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4 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幼儿教师往往都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就会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而“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时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篇9: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
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 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养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一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红烛、春蚕的奉献精神固然可贵,更应该看到奉献的同时,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2 给与机会,达到自我实现 作为园长,管理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承幼儿园未来发展的生命线,树立“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管理思想,设法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园长要有博爱精神,心理装着每位教职工,与每位教师坦诚相件见,平等对话。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3 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 在一个幼儿园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因为年轻教师,充满着活力;孩子亦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其实,老教师的保教经验,尤其是对孩子生活上的细微照顾,这是年轻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要注意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合理、良性组合,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有经验的保育员,这样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挖掘最大的能量。
4 创造环境,给教师一份温馨 幼儿园要注重情感管理,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团支部、党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在每位教师生日时,送上一份祝福,帮助解决由生育、子女入学、住房等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后顾之忧,使她们安心工作。园长要真诚面对教师,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让教师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主人翁精神根植于每位教师的心中。
参考文献:
竺 辉.国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22―25 王 灿.1016名中小学教师心理测试结果分析.中国公共卫生,,(3):38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 >>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0―27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46―348 申继亮,辛 涛.教师素质论纲 .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199.
篇10: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
从学习动力、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生活调适和应对方式5个方面测查了来自湖北、河北、浙江、北京8所学校2016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发现:高中生在前述5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二年级学生(P<0.001)。进一步分析有关资料,可以清晰地呈现若干问题:
在学习动力方面
33%的人缺乏合理的学习计划,70%的人把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45%的人学习很少感到快乐,69%的人认为“考不好无颜见父母”,75%的人遇到考试过分紧张,29%的人觉得考试压力可怕,20%的人认为“成绩好主要靠运气”,78%的人认为“考试失败是因老师出难题”。
在人际沟通方面
14%的人认为自己不受他人欢迎,73%的人很少主动与人交往,26%的人不能与父母坦诚交流,74%的人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78%的人“难以宽容老师的错误”,70%的人不希望老师太关心自己。
在自我意识方面
82%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78%的人认为“青春年华是痛苦的”,71%的人不善于自我表现,37%的人自卑,80%的人从不会奖励自己,74%的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
在生活调适方面
14%的人不适应现在的校园生活,76%的人常因做梦而失眠,78%的人难有好心情,79%的人觉得生活灰暗,75%的人穿衣喜欢赶时髦做追星族;78%的人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社会。
在应对方式方面
18%的人不能采取直接行动解决困难,43%的人不习惯制定一个行为计划,32%的人不能阻止自己太匆忙处理问题,14%的人在受挫后不能汲取经验教训,40%的人有情感冲突不会向人倾诉,8%的人受挫时借烟酒消愁,11%的人常求神拜佛。
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5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关注。这些问题均非医学上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疑惑和精神烦恼,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应对方法和教育措施得以预防和消除。
研究提出,对高三学生要特别关注,宜从高中一年级,开始系列化的心理辅导或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适当缓解高考压力,指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以及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兴趣,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总之,从考生的学习动力、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生活调适和应对方式5个方面入手,完善其心理结构,创设内外和谐的心理环境、优化学校—家庭—社会整合的心理资源,将是帮助考生应对高考的治本举措。
孩子们有心事
长期的心理门诊工作,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近年在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在哪里
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位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她感到很难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百名之后。还有一位男生也说,自己平常成绩不错,有时还可以指导同学,但总是临近考试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越是考试临近就越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就是成绩不好,后来竟到了一听见考试二字就恐惧的地步。
还有些中学生表现为厌学。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却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觉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常常受到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这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
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如果孩子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重视心理教育,为孩子减压
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要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感,首先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 小学心理调查报告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集锦10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早餐调查报告2023-12-13
高师学生教育心理学学习需求现状调查论文2022-12-09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调研报告2024-01-16
问卷分析报告模板2023-04-16
调查报告书写格式及2023-09-15
初中调查报告范文字2022-11-30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参考2022-04-29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2023-07-15
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22-10-01
英语教学调查报告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