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时间:2024-03-19 07:40:05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风吹灭蜡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篇1: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逐年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国民体质的下降,其中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最。越来越多的肥胖体质和亚健康体质充斥在小学生之间,同时学生的近视、肺活量低、爆发力不足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此种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对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提出了改良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课外体育锻炼

当今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了高速期,我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对我国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大学时期的教育尤为关键。作为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钻研,更要保证本身的体质健康。但纵观全国大学,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少之又少。大学生不仅对课外的体育锻炼没有重视,更没有意识到身体才是学习成长、创业发展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民体质提升的缩影。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做出有效的改动措施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和课外锻炼的意识较低。大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说明了他们并不了解课外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也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较为稀疏,学生们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兴趣和意识去做体育锻炼,而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事情上。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视度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过是为了应对体育考试,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进行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将锻炼的本质给覆盖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一度得不到重视。

2、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缺乏。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发生改变,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招生扩张。但由于生源增加,学校硬件设施却有所脱节。其中体育器材缺乏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跟不上,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会有所下降。我们从学生们进行课外锻炼的场地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乐意去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课外锻炼。但是这样的锻炼场所却是因为学校建设的制约,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进入收费或是定期开放等。学校体育场所的使用限制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不能跟上脚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3、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氛围不够浓郁。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很大打击,学生的课外锻炼补E有效开展。同时,学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质健康文化建设不完全,并没有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强身健体氛围,学生缺乏正确的风气感染,导致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落寞。

4、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生不能够良好进行体育锻炼中占据着原因第一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学生会无意识的将学习排在首位,体育锻炼自然会相对薄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也会在这种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恶化现象。因为学习因素而放弃体育锻炼等无关学习成绩的事务在大学生眼中可谓是在正常不过了,因此学习压力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巨大。

5、不良生活规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性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为学生生活压力较小,熬夜、抽烟、酗酒、网游等等活动充斥的大学生活,学生为身体做出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很少。在我们调查中得出,所调查的高校学生的熬夜现象达到了90%,单单这一项就能够直接影响的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措施

1、促进课外体育认识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意识,不仅仅只是思想层面上的指导,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计划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实施,为学生健体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

2、完善体育锻炼设施。体育设施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力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相关的体育项目场馆,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要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应该采取定期或长期开放的形式,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规范管理,使得体育施舍的利用率最大化,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3、建立学校体育文化。建立起完善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应该大力宣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基础作用;其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计划,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体魄健硕有活力,并对此计划进行规范和制度安排,保证其能够真实实施;最后,定期举办体育竞赛,通过各个项目的比拼,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习惯。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

4、创新教学改革,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健康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这样学生可以将精力转移至体育锻炼上,在进行体质锻炼的同时减轻学习上的压力。另外,学校可以给予体质健康方面一些政策,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发放奖品等,激励学生进行体质训练。

5、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学生的体质健康离不开正常的作息时间,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些合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质锻炼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高校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文章对这之中的问题探究和策略分析,相信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积极的整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6(03):130-132.

[2]卫国凯.山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3]侯良.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对体育锻炼等级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7.

篇2: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部分10~12岁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较全面地了解目前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的真实状况和体育锻炼的一些规律,并分析了家庭锻炼和社会培训机构对学生假日锻炼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学生的假日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做出一己之力。

关键词:10~12岁;假日;体育锻炼

埃里克森将人生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10~12岁学生正处于学龄前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学生骨骼和肌肉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和自觉意识,主观能动性较强,是培养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本文中的假日体育是指学生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和双休日进行的体育锻炼,小学生假期较多,约半年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因此,假日体育锻炼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本课题将家校结合,通过设计假日体育锻炼方案,与家长沟通共同开展假日体育锻炼,希望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做出一己之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地区10~12岁学生共640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女生311人,男生329人。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50份,回收率95.6%,有效问卷640份,有效率为98.5%。

2、结果与分析

2.1、10~12岁学生参加假日体育锻炼现状。

2.1.1、10~12岁学生参加假日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知态度是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的综合体,它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和认知后积累经验形成的,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参与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着其参与假日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锻炼效果及体质健康。调查发现,81.2%的学生都喜欢假日体育锻炼,91.6%的学生认为假日体育锻炼有必要。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假日体育锻炼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意识。

2.1.2、10~12岁学生参加假日体育锻炼的动机对体育锻炼的动机,列举了7个可能的动机选项,保持健康、增强体质、学习和培养运动技能、保持体形、控制体重或健美、锻炼后的快乐兴奋和成就感的体验、结交更多朋友、增加交际能力、消遣娱乐、应付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主要原因方面:保持健康、增强体质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3.9%,学习和培养运动技能占47.8%;次要原因方面:男生体验锻炼后的快乐兴奋和成就感的体验占27.7%,而女生则侧重于保持体形、控制体重或健美占25.9%,仅有18.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结交朋友,增加交际能力,11.6%的学生对体育感兴趣。这说明学生对假日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兴趣。

2.1.3、学生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疲劳感分析体育锻炼必须要有时间作保证,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中提出的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30min以上,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水平以上。”统计发现,每周参与体育锻炼达到3次以上的人数占44.8%,每次锻炼多数人都能达到30min以上。运动性疲劳(Exercisc-inducedfatigue)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技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有很多种,本研究参照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U格(Borg,1973)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对学生的主观感觉分为6个等级进行调查。由表1中可以发现,仅有35.3%的学生体育锻炼会感到费力。因此,学生虽然能够保持每周锻炼2~3次,每次锻炼30min以上,但是大多数的学生体育锻炼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即锻炼没有起到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希望有关机构能够培养一些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社区,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体育锻炼。

2.1.4、10~12岁学生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形式、场所调查发现,10~12岁学生假日体育锻炼主要以篮球、足球、跑步、游泳为主要运动项目。多数学生把球类运动作为首选运动项目,男生较为倾向于篮球、足球等大球类运动;女生较为倾向于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运动,其中女生将健美操、游泳、舞蹈作为首选运动项目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在锻炼形式中以学生与家人一起活动为主要锻炼方式,自发结伴活动的人数占20.8%;单独自由活动的人数仅占16.5%;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占到极少的比例。研究表明,集体从事健身运动会比单独从事健身运动带来更强的依附效果。调查中还发现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小区附近、公园、公共体育场所、街道社区。因此,家长陪同对学生的假日锻炼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多参与集体的锻炼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家人、社会支持同时提高锻炼的兴趣,增强体质。

2.2、家庭因素对10~12岁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的影响。

2.2.1、家长对学生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与分析10~12岁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向青春期过渡,身体、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教育。由表2可知,仅有55.2%的家长非常支持学生参与假日体育,而经常陪同孩子的家长仅占49.7%。这说明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家长的态度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性分析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由家长的态度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家长的支持、态度、陪同对学生体育锻练的态度和认知均显示为正相关(P>0),尤其是家长的支持对学生的锻炼态度呈显著性相关(P=0.5)。

3、结论与建议

3.1、学生对假日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识与体育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希望社会能够培养一些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社区,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体育锻炼。

3.2、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较广泛,多数还是传统的锻炼方式,选择更多的新兴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假日锻炼的兴趣,对学生兴趣培养和身心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3.3、学习忙时间紧成为制约10~12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缺乏场地器材和同伴成为影响学生体育行为首要的客观因素。

3.4、小学生放假时间较多,自我效能较差,个体具备完成体育锻炼的能力较弱,体育锻炼意识较低。调查显示,家长的态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之间呈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瓦尔.西蒙诺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TomkinsonGR,OldsTS.Secularchangesinpedi-atricaerobicfitnesstestperformance:theglobalpicture.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5]DishmanPK,BuckworthJ.Increasingphysicalactivity:Aquantitativesynthesis[J].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andExercise,(28):706-719.

篇3: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有时间问题、参与方式、组织形式以及体育设施等。面对这些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研究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栋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但事实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往往都是主抓德、智和美的教育,注重德、智和美的发展,因此忽视了体育和劳动技术的教育。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普通院系中具有代表性的8个院系的高年级女生为调查对象,即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中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研究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近年来有关高校大学生及大三、大四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文章,进而分析周口师范学院普系女生体育锻炼现状。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运用调查问卷原理和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在高年级女生中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每个系40份,大三、大四各20份,回收问卷316份,有效问卷310份,回收率99%,有效率98%。1.2.3数据统计法。采用MicrosoftExcel等数理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2.1.1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分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毕业前的任务使她们很难专心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大三的学生学习任务重,紧张的学习氛围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2.1.2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分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少。说明高年级女生绝大多数都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认识不足。2.1.3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大都是为了塑造形体,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身为当代女大学生当然不能例外了。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健康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2制约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2.2.1影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女生人数已越来越多。周口师范学院女生人数达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苦怕累,对体育没有兴趣,认为体育运动对自己没有用处,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有部分同学因无法克服自身惰性而从未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此,端正她们对体育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2.2.2影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分析。学生在校期间是有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的,紧张的学习氛围导致她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学生都喜欢集体运动,学校缺乏有组织的体育比赛,也是影响高年级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院系应该时常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去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让她们可以学到更多的锻炼方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普通院系女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存在缺陷,她们所能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有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还是以跑步为主。3.1.2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较短,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塑造形体;参与体育活动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适当的锻炼方法,锻炼效果不佳。3.1.3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影响她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不完善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普通院系缺乏有组织的体育比赛。

3.2建议

3.2.1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充分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2.2端正高年级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态度决定一切。端正高年级女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迫在眉睫。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知识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3.2.3院系组织体育竞赛。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通过体育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她们的上进心。3.2.4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学校需继续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为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华伟.河南省普通高校高年级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特征与促进措施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9):91-93.

[2]冯艳.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高年级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的优化组织模式[J].体育科技,,(4):153-157.

[3]史祝梅,徐岩.应重视大学高年级女生的体育锻炼[J].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6-17.

[4]韩琦.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83-85.

篇4:民族地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民族地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新平县中学生的健康现状和体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活动时间不足、健身内容单一、体质表现的个体差异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并能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关注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切实落实阳光体育活动。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中学生体质健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清华知网、期刊网等途径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报刊、论文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政策、法规及理论依据。

1.2.2测量法:录入的各项数据指标,是各个学校依据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测试方法”的要求测试而来。检测数据指标:本次体质健康数据包括视力、身高、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50m跑等直接数据。

1.2.3问卷调查法:编制的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向随机抽样的中学生发出问卷192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8.96%。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软件对原始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视力的调查与分析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55.2%,新平县中学生不良近视率为27.45%,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中学生视力处于良好状况。通过对患近视的学生访谈分析,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作业做的太晚,睡眠不足;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学生做眼保健操不认真,动作不规范;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质过高,高中毕业都想升入好的大学;在家学习时间长活动时间少。调查发现中学生的近视率是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在高,教师应该注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呵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醒他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加强眼保健操的日常检查。

2.2中学生肥胖和营养不良的调查与分析

据调查显示,全国中学生肥胖率为11.6%,新平县中学生肥胖率6.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学生肥胖主要原因是平时饮食不规例、缺少体育锻炼。

但是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偏高,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访谈,得出导致部分学生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平时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另外,民族地区县乡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靠种植业、打零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导致营养供给跟不上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饮食上没得到足够的营养,就导致了体型偏瘦、身体发育不良的状况。

2.3学生身体素质检测情况与分析

通过调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一、高二年级组的120人在50米跑项目中良好以上仅69人,占总检测人数的'57.5%,而且有6人不及格,占总检测人数的5%,这表明学生的短跑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运动强度均不够),其中既有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

在立定跳远项目,高一年级学生良好以上有59人,占总检测人数的49.12%,其中良好以上的比率女生高于男生;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良好以上有111人,占总检测人数的86.72%,其中良好以上的比率则是男生比女生高。统计显示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是上升趋势,这表明学生的腿部力量增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平县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处于良好水平,其整体好于城市中学生。但是也存在一些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课时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致使学生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

3.2建议

3.2.1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课时的规定,保证体育课课时。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编写出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地方性教材。同时建立学校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并按规定配齐体育师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师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3.2.2教师要以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思想为目标,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作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品质的培养,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多作贡献。

3.2.3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教会学生正确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1(6):4-6.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9-24.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5:浅析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论文

浅析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论文

依据国际上科学教育界的普遍观点,公众科学素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 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 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是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可以有效地培养公众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国家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20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 98% , 而欧共体国家在1992年为5% ,美国在1995年达到12%。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承担着向其他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确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探索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进行了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科学素养问卷设计与调查

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为结构型调查问卷。在编制此问卷的过程中参阅了部分科学教育评价问卷、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及相关的科普类期刊。问卷内容分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解三个部分,共20个大题,分别用于测试学生的科学信息来源、科学知识水平、对科技利弊的认识、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对科技的兴趣态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

对于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我们界定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现代高科技知识。为此,问卷设计了科学基础知识检测题,共包括14个小题,其中包括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生物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检测题。为检测学生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问卷设计了1道关于高新科技知识的检测题,共包括11个小题。对于科学技术的评价和科学方法的了解,我们也设计了相应检测题目。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分别在某高校理科的两个本科班和两个专科班进行,发放问卷118份,实收有效问卷112份,其中男性81人,女性31人。

二、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统计分析

1.大学生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是: 报刊杂志( 71% )、广播电视( 54% )、专业和其他书籍( 53% )、网络( 46% )、与别人交流( 30% )。有55%的大学生每周都去图书馆阅读书刊, 85%的大学生每个月都到图书馆借书,没有大学生不去图书馆借书的。大学生阅读的最多的书刊主要有: 文学类( 54% )、科普类( 30% )、时尚类( 24% )、专业类( 21% )、英语类( 19% )。

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 98%的学生接触过互联网,每周上网时间为: 1个小时以下( 46% )、1到3个小时( 26% )、3个小时以上( 26% ) , 84%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EM IL。大学生上网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不象我们预计的那样主要是玩游戏) ,主要是查资料( 54% )、读新闻( 38% )、聊天( 36% )、收发电子邮件( 24% )、玩游戏( 16%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大学生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和唯一来源,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

2.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科学兴趣。有89%的大学生表示对于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 , 11%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感兴趣”。高于对其他话题感兴趣的选择比例,如对教育话题感兴趣的大学生为75% ,对政治新闻感兴趣的大学生为67% ,对经济信息感兴趣的大学生为58%。

3.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在关于科技基础知识的14道判断题中,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为82% ,特别是对一些常用的科技知识和科技观点,回答准确率较高。如,“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的漂移”的答对率为96% , “抛一枚硬币得到国徽面的机会是一半”的答对率是96%。但是,大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只有66%的大学生正确回答“人类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 62%的大学生正确回答“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 79%的大学生认为“抗菌素能杀死病毒” , 79%的大学生认为“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高温加热后,可以安全饮用”。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相对较好,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了解很少。如对于新发明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医学发现表示了解的比率分别为34%、21%。

4.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评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89%的.大学生认为科学研究利大于弊, 8%的大学生认为科学研究利弊差不多。

高达93%的大学生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国家繁荣昌盛起决定性作用, 81%的大学生认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62%的大学认为科学技术对公众健康起积极作用。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对世界和平的一些分歧明显: 36%的大学生认为科学技术对世界和平起“积极影响” ,47%的认为“积极和消极影响差不多”。这表明大学生能够比较客观认真的考察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调查显示,对于广告大肆宣传的某些科技新产品的态度,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智的选择: 65%的大学生“观察别人使用的结果再作决定” ,有28%的学生表示“不予理会” ,只有2%的学生相信广告“马上购买使用”。大学生认为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科技经费不足( 56% )、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脱节( 54% )、科研管理体制不合理( 37% )、科技研究与经济建设脱节( 34% )。

调查显示,对于测字相面、电脑算命、占星术等迷信活动,只有37%的大学生表示“绝对不信” ,有40%的大学生表示“可信可不信” , 22%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有50%的学生“从未”读过关于算命占卜的书籍, 50%的大学生“偶尔”读关于算命占卜的书籍。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表现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缺失。

5.关于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解。调查显示,对于科学研究方法,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有2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 ,而高达6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 ,有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处理比较简单的日常问题,但对于科学方法的本质缺少有效的理解和掌握。

三、调查分析初步结论

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能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对科技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和科技强国的信念;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科学实践能力较差,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伪科学及封建迷信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

四、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措施

1.重视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授。

通过科学教育,使大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原理和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讲授经典科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增加科学教育的容量,不断充实科学教育内容,把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应用等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同时应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步伐,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

2.拓展充实科学教育教学内容,沟通文理教学。

就大学专业教育而言,其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相比,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渗透也非常广泛,这些新的进展和渗透之处也应该成为大学科学教育的必备内容。鉴于此,我们应立足于专业教学,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和背景,对课堂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科技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科学教育(理科教育)的任务,文科教学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来进行。具体措施如:

( 1)就理科专业而言,应该考虑提高理科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拓宽教学内容;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选修课。

( 2)对于文科专业,可以开设一些科学类选修课程,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等课程,以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 3)开设一些跨学科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供学生学习,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

( 4)邀请校内外各专业的专家学者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学术知识讲座,开设系列人文讲座、科普讲座,举办科技节,进行科技竞赛,构建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科学教育环境。通过文理渗透,可以让文科学生尽可能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让理工科的学生尽可能接受人文学科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专业的深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大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应结合专业学习进行,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具体方法一般适用于各专业的研究工作,而哲学方法则渗透在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之中。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学中常用的常规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与非常规方法 (如直觉与灵感、科学美学思想等)。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科技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可以尽量增加演示实验的数量,尽可能地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给学生以实验的场所和时间保证;对于学生实验,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其次,在课外举办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在实验室、工厂或者校外进行;可以结合专业学习建立各种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系列科普讲座,进行科技制作比赛。第三,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学位论文写作等环节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第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实践训练。通过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领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5.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首先,我们要营造生动活泼、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系列科普讲座和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其次,要着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批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的建立需要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力量的全力参与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可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的科学教育体系。

篇6: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1调查背景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十分重视并开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在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模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完善与补充,因此,调查和讨论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以后的高校创业教育推行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次问卷调查共有20个小题,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看法;大学生创业存在哪些困难;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推行是否了解;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哪些改进措施。本次问卷调查在9月下旬到月初在九江学院进行。以1500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布在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本次调查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问卷星”网实施。

2结果与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还是相当浓厚的。在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看法上,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趋向广泛,大部分的学生不再把创业看作仅仅是开办公司,而是认为只要在自己的专业做出一定的成绩,能够有所成就也是创业;对于创业需要具备素质的理解,也是比较全面的,更多的人认为出色的沟通与交际能力以及对市场的认识水平,是创业所需具备素质中最重要的特征;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创业前景,66%的同学都持有乐观态度。对于大学生创业所可能遇到的困境或障碍,大部分学生认为主要缺少经验和社会关系,资金不足或没有方向也是障碍之一;而对已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68%的同学都认为不能够满足创业需要;在创业心理上,90%的同学都认为在一次创业失败以后,并不会直言放弃,而是等待时机,积累经验,准备东山再起。这说明,大学生的创业心态,还是比较成熟的,也说明他们能够预知创业的艰辛。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将与学生创新和创业相关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还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创业方向上,更多的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合伙创业,而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及自主创业也是较多同学的选择,令人奇怪的是当今热门的行业如网络和软件开发等,选择的同学仅仅是极少数,这表明大部分同学对于创业的热情态度,并不是一时兴起,毫无理智的。关于目前高校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普及程度的调查,50%以上的学生表示知道学校有创业指导中心或孵化基地,但是也有37%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这个数据表明,尽管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工作,比如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进行了创业基础培训、也设有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但它的宣传力度、普及与覆盖程度,都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它们的存在与作用,这是高校创业教育失败的地方,也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工作上还存在着严重差距与不足。关于具体创业课程设置问题,分别有80%的同学表示更希望以项目实践,创业案例分析与模拟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填鸭式“纯理论”的教学模式,这也表明,大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需求是迫切而且成熟的,他们更希望得到实际的创业操作与演练,更从容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师资方面,他们希望有经验的创业者亲自为他们授课,课程知识体系上,他们希望教师能够传授更多实用性强的,与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创业知识,教学形式上他们希望可以亲身体验与参与,进行模拟分析,或举行一些实际创业案例相关主题的讲座。对于目前所在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的调查与分析,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列为教学重点;缺乏广泛性,学生参与门槛过高;消息不通畅,与外界社会缺乏接触等等。而对于政府和学校出台的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不太主动了解,仅仅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当然,政府的政策支持、宣传鼓励,学校提供给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鼓励与支持的基金或奖励,专业化管理的创业孵化基地或相关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大学生较为欢迎与期望的形式。

3讨论与总结

除问卷调查以外,本次课题的调查研究还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及测验等科学方法,以在校学生与成功创业的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剖析在校大学生在基层创业的意愿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总结问题如下。

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有些单薄,仍然停留在一些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大学生提交的大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颖有潜力的创意来吸引评委和投资者,其实是闭门造车,缺少市场调查与周密计划。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除了你的创业计划真正有多少技术含量,是否不可复制,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因此,你必须有一整套周密细致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与项目实施计划,绝不可能仅凭一个单薄的主意就能让投资者为你买单。

2)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缺少市场规划与营销手段,没有商业管理经验等等,结果导致创业失败。虽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必要的实践能力及经营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创业的致命伤。另外,大学生平时没有什么管理经验,面对一个团队,很难一下胜任管理者的角色。

3)创业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盲目自信,一旦创业失败,就感觉难以接受。创业过程艰辛曲折,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然会遭受到许多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多数学生会因此感到十分茫然,一蹶不振。殊不知,成功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失败。通过失败的经验教训积累,重新爬起奋斗,追求成功,绝不畏惧失败,是我们每一个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创业心理素质。

4)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少市场观念。不少大学生在向投资人介绍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独特的同时,却很少涉及他们的技术或产品到底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有没有前期的营销手段。即使问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回答,花钱做做广告,跑跑业务之类的,而对于目标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等等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规划和描述。其实,真正能吸引投资者感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技术先进的产品或服务,主要看是否能切中市场需求并有对应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通过此次调查与研究,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其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模式都是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式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应拓宽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体系;加强教学实践,包括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等工作,创建设计型、综合型、开放型的实验基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因为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尽量选择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因为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当然,科技创新成果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通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才能巩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也借此锻炼了他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此,需要高校投入更多师资力量与资金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虹,黄峻峰.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6).

[2]陈彦霖.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5(6).

[3]李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发展研究,2015(7).

[4]王慧.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5]于利“.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世纪桥,2012(6).

篇7: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论文

摘要:健康传播自古以来就在人类大众传播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及其媒介能力的凸显,电视自然成为健康传播最主要的渠道。本文以我国电视健康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对其进行观照,首先从健康诉求、传播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进而对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电视健康节目 健康传播 健康诉求 传播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健康信息的媒介化传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部一项《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拥有“潜在收视群”(指对某一节目收视心理潜在的意愿,广义上可能成为目标受众的观众)第一位的节目就是科教健康卫生节目,高达40.6%,法制、娱乐等节目排在后面。①我国《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也指出,在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的人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其中主要来自大众传媒。②

篇8: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论文

健康传播与电视媒介的结合催生了“电视健康节目”(本研究中所指的“电视健康节目”是指具有固定栏目名称,通过电视台在固定时段定时播出,且每周播出次数不少于一次,以传播健康知识、健康生活理念等健康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从最初的青涩探索到如今的遍地开花,电视健康节目走过了一条蜿蜒向上的发展历程,笔者试从影响大众健康传播效果的三个因素,即健康诉求、传播能力、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反观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并将其梳理成以下三个阶段:

电视健康节目萌芽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开办了国内第一个电视健康节目《卫生与健康》,进入80年代,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增强,各省、市级电视台相继开始了医疗科普节目的尝试,如上海电视台《健康与长寿》、河北电视台《幼儿保健》、山西电视台《卫生与健康》都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电视健康节目。虽然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卫生与健康》等栏目受到了长期重视,但总的来说,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健康意识和健康诉求普遍不强烈,主动接触媒介的参与性还不强,电视健康节目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受众研究,因此节目水平比较有限,普及率也不高。

电视健康节目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非典之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市场化浪潮下进行了有效的市场化探索,“受众为本”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健康传媒的普遍共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人们的健康诉求、社会参与度和接触媒介的主动性普遍提高,以不同年龄、职业和经济水平等为特征的“分类受众”开始形成。广西电视台《健康一生》和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都从“分众”的角度进行定位,前者将目标观众定位在“30岁以上,尤其是事业有成、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人群”,后者则确立为“一档面向中老年受众的服务类健康节目”。③

与此同时,随着电视传播能力的增强,电视人开始了在健康传播领域更新颖的探索,7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开播,每期一个健康话题,邀请医学专家在电视荧屏上为观众释疑解惑、普及健康知识。这种被形象地称为“专家电视坐堂”的节目样式,成为日后国内电视健康栏目最常见的模式。《健康之路》又大胆地把“直播”植入节目,加入了与观众现场即时互动,收视率一路攀升,成为中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的健康品牌栏目之一。同期涌现的较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重庆电视台《健康人生》、河北电视台《健康广场》、山东电视台《健康》及甘肃电视台《健康之友》等。④

电视健康节目发展期(20“非典”至今)。年的“非典”引发了传媒信任危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大众传媒与健康间的关系,同时也唤醒了被人们长久忽视的健康意识,随之发生的几起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使得人们的健康诉求和社会参与度进一步增强,电视健康节目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天津电视台《健康大学堂》、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黑龙江电视台《天天见医面》及海南电视台《养生新概念》等。

笔者对7月中国大陆各地卫视和省级及省级以上电视台(普通话频道)进行调查,共统计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电视健康节目38档,构成这些电视健康节目的信息流主要有三种:

(1)健康+资讯:有关疾病、亚健康、养生等方面的`资讯。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等。

(2)健康+寻诊导药:以导医导药、就医指南为内容。如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安徽电视台《人与健康》等。

(3)健康+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和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如《养生堂》、《中华医药》等。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现状研究

应该说目前电视健康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以往均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中笔者仍能发现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

节目资源覆盖不均衡――都市化分布倾向。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资源分布失衡,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都市化分布的倾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电视健康节目制作的数量和水平越高,该地区的居民就越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有效的健康信息。研究发现,像北京、天津、河北等大城市和省份,均有多种健康节目在多个电视频道播出,而边远内陆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电视健康节目却少之又少,如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等卫视及其省级电视台均没有设置健康节目。

而这种节目资源的分布特点与受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记协新闻调研中心一份《媒体信息接受率与有效性――东、中、西部三地受众调查分析》显示:西部地区受众在卫生信息的获取方面更依赖大众传媒,这和电视健康节目资源分布的都市化倾向正好相反。在信息传播的效用方面也体现出这一反差:在回答“新闻媒体的卫生信息对您预防疾病起了多大作用”时,从东部到西部逐步提高,依次是48.34%、54.08%、58.93%。在信息内容方面,中西部地区受众也对与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信息渴望”。⑤因此,调整健康节目的资源覆盖,顺应受众需求,应该是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宏观发展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节目设置边缘化――比重小、非黄金时段、频道设置混乱。研究中发现,目前电视健康节目存在较严重的边缘化态势。首先,与其他类型的节目在频道中所占的比重相比,健康节目的数量相对较低。在纳入统计的203套省级电视频道和卫视频道中,只有34套设有健康节目,比例仅为17%,而面向全国的卫视频道的健康节目播出率只有16%;其次,在播出时段和时长上,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健康一身轻》是唯一安排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健康节目,其余37档节目全部被设置在清晨、中午、傍晚等垃圾时段,对于健康问题突出的中青年群体,基本上很难定时收看到节目。在时长上,除了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华医药》为50分钟、《健康早班车》为45分钟、黑龙江电视台《健康总动员》为60分钟外,大多数节目时长只有十五到三十分钟,有的甚至不到十分钟,如果除去插播广告的时间,很多节目的时长还要缩水,这种时间上的安排很影响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有效获取。此外,很多健康节目的频道设置也相对杂乱,有些被设置在国际频道、经济频道,而这些频道的主要传播内容是国际时事和经济信息,健康节目无疑被边缘化了。有的健康节目只是填补空白时段的一种手段,播出时间也不固定,节目突然暂停或调整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

要想让电视健康节目真正受到关注,这种节目设置边缘化的态势必须改变,可能很多节目设置在清晨或白天是出于受众大部分是老年人的原因,或者从经济利益考虑在黄金时段安排健康节目不会吸引广告商,但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的实践证明,只要运作得好,黄金时段的《健康一身轻》同样可以家喻户晓,同样可以让媒体盆满钵盈。

节目选题单一化――“健康”概念有待延展。研究中发现,除了北京电视台《心灵密码》是一档定位于心理健康的节目之外,其余所有节目信息流中的“健康”都被界定在“身体健康”的范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概念:所谓健康,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社会交往所引发的行为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健康”的范畴正在逐渐扩大。

作为公共健康报道的传播者,媒体人应该拓宽视野,关注人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中所产生的新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用社会化的视野关注健康、关注人,包括对其他领域中的“公共健康”相关话题的敏锐捕捉和关注,如体育与健康、时尚与健康、家居与健康、民族传统与健康、环保与健康。话题的拓宽直接导致了节目受众人群的改变,因此相应需要考虑的是受众细化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不单独对节目受众进行分析了。总之,健康节目是要专业化还是要包罗万象,应该是健康节目传播者从选题到受众分析都要考虑的问题。

传播能力有待提高――如何体现健康传播的“知―信―行” 模式?健康信息是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⑥电视健康节目所承担的角色,不仅是医疗机构的传声筒,更多地体现在对观众乃至整个社会健康观念的引导上。有了健康信念,大众才能在行动上预防疾病,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健康传播的“知―信―行”模式指出:“知”是该链条的首要环节,传播媒介的到达率越高、接受性越好,信息获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健康传播要达到“说服”的目的,就要有良好的传播能力与方法。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样式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1)演播室谈话类,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等。

(2)杂志板块类,如黑龙江电视台《天天见医面》等。

(3)电视专题类,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等,其中谈话类节目在研究对象中所占比重最大(占71%)。

健康谈话节目最初由《健康之路》开先河,随之许多地方电视台的跟风而上使该类型成为健康节目运用最广泛的节目样式。但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地方台的健康谈话节目还停留在“样板”模式中:一个主持人、一个专家,一问一答,或加上一群白发苍苍的现场观众,或偶尔接听几个观众来电、查看几条网络留言,授课讲座似的枯燥说教使节目显得很沉闷,很难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提高健康信息的到达率,电视健康节目的话语方式需要改变。电视是人的感官的延伸,现场人际传播的健康话题互动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要加强现场谈话的交流性,消除“医疗讲座式阴影”,融入人情味,整个节目应是平等交流对话的原生态信息场,这种原生态更多地表现为温和的、关爱氛围的养成,其中调动观众的参与性、选择更善于电视表达的嘉宾、加入更丰富有趣的电视元素、大胆地启动直播方式,摆脱“摆拍”的印象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但能加强现场的交流感,还能扩大节目信息来源渠道,促进节目与观众间的互动,从而提升节目水平。简言之,成功的健康节目不仅能为受众传播医疗知识和健康理念,而且应彰显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情味。当它剥离掉健康知识的外衣时,传达给观众的应是其人性化的内核,这也是高层次的传播境界。

注 释:

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在国内直辖市、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分别选择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和西安等6大特点城市作为样本点。

②潘文功:《拓外延、挖内涵――打造电视健康传播主要渠道》,《东南传播》,(8)。

③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life.sina.com.cn/95//0120/1/html

④⑤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⑥米光明、王官仁:《健康传播学原理和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版。

篇9: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论文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必修课程。通过对盐城市部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改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盐城市部分中学的100名从事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师。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卷94份。

(2)调查法与访谈法:调查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材、教师、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因素、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管理等。

二、调查的结果与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1.体育与健康教材

体育与健康教材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富有直观的、趣味性强和贴近生活的内容感兴趣,而对抽象、理论性太强、离生活较远的内容不感兴趣。现行《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体育理论,只有少量、零碎的心理知识或卫生知识,它实际上只适合体育课用,不适合健康教育课使用。

很多教师建议在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时首先要突出教育性原则,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要把增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再次就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内容系统性的做法,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2.体育与健康教师

调查发现只有小部分教师参加过不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课程培训。新课程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在角色转换上还存在偏差,至今仍扮演的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执行者这一角色,还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

当前,在中学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缺乏师资。当务之急是要快速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途径有三种:一是在各类体育或师范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加强其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培养后备力量;二是鼓励在岗的体育教师自学医学、心理学知识,尽快担负起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任;三是加大对承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任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帮助教师转换角色,将他们培养成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堂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以提高健康教育课的质量。

3.体育与健康课时

由于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的影响,使得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既不能开齐又不能开足,根本不能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部分学校为完成任务或迎接检查,虽然将其列入了课时安排,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常常被用来安排语、数、英等课程或活动,学生身体活动减少,体质与健康水平大大下降。

各学校要确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要广泛开展大课间活动,多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众性的、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外活动,真正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

4.学校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卫生服务

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很理想,能进行正常课间操的还不到60%,能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的只有25%。教师反映目前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与原来体育课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是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学校对体检、传染病的预防和伤残学生的医学服务较为重视,但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医学服务比较薄弱。调查表明,72%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对传染病的预防和伤残学生的医学服务很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医学服务较少。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课间保健操、体检、专题讲座、卫生检查、健康知识竞赛等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开展一些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一些体育教师的上述感受和体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学校或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和观念上的偏差所造成的,但都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加以解决的。

篇1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采集、上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施状况,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好的经验,找出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建议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试行、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以来,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很重视宣传与指导各级学校贯彻和落实《标准》的实施。《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其目的就是贯彻中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使学校和广大学生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达到全面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很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的实施《标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现状分析

1、教育主管部门对《标准》执行的重视程度

自20《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以来,各级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每年各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采集与上报工作,制定相关文件、政策指导各学校具体实施,并对上报成功学校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公示。我省还根据《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将于实施《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方案》,在全省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和健康监测工作,构建起省、市、县(市、区)、学校一条龙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体系,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并建立预警制度,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从以上情况看,省、市各级主管部门对《标准》的实施是高度重视的。

2、学校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定位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很重视《标准》的实施,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并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认真实施《标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能指导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也有部分学校虽然很重视,但只作为一项任务,认为不完成就得被上级批评,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对测试项目缺乏针对性的练习,就简单粗糙的进行测验,甚至伪造数据进行上报,导致数据缺乏真实性。

3、对测试项目的分析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选测项目的不同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整体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二是,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如:初、高中的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握力体重指数这几个选项中,如选择引体向上的话,那男子的整体测试成绩明显不如其他的几项;作为个人方面的影响,如大个子选择了实心球与选择引体向上的成绩评定对个体的影响反差也比较大。

4、对测试过程的分析

《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从测试前训练到数据采集,再到数据上报,在实际操作中工作量很大,当前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数量还是按照很久以前的标准配备的,在当前规范办学,学校体育工作量大大增加的背景下,多数体育教师在超负荷工作,加上许多体育教师担心测试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出现,导致了测试过程的简单、粗糙。另外,一般学校的测试都是谁教谁测,许多教师担心自己班级,自己学校的成绩太差,在测试过程中人为的降低标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行。

5、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后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自全面实施《标准》以来,许多学校都以《标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对普通高中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的选项教学,由于受《标准》实施的影响,很多学校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上去了,对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与深入发展有着严重影响。

二、建议与对策

1、深入研究《标准》精神,工作实施落实到位。

《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研究《标准》精神,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另外《标准》的实施过程也是个量大繁琐的过程,《标准》中规定实施工作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学校算入教师工作量中,这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教育行政部门正式发文到各地方教育局,明确该工作列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落实到位,那将大大提高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2、完善《标准》的测试项目

《标准》规定选测项目每年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选测项目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虽然选测项目能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但由于受自身身体特征与运动爱好的影响,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测试项目成绩反差很大,特别在选项教学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评定影响更大。如果在选测项目的规定上,改为学生自选但每个学习阶段的每年测试项目的选择不得重复,笔者认为更为公平合理些。

3、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关系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得到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体育爱好者,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导致学生体质变化不大,甚至受到了部分人的质疑,后来省教育厅推出了身体素质“课课练”,这很好弥补了选项教学中发展学生身体不均衡的不足。

4、提高课间操与课外活动课质量

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仅依靠每周的2、3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课间操与课外活动作为补充,所以提高课间操与课外活动的质量,合理有效的发挥课间操与体育活动课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采用教测分离,加大监督力度

为了避免在测试过程中人为的降低标准和虚报成绩的出现,采用教测分离对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对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有着重要作用,体育中考取得的成绩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实行把学生的体质健康评定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条件,对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视程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主编:季浏 4月

3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教体艺[]12号

篇11:大学生亚健康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

大学生亚健康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健康状况,2014年教育部对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文件提出“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然而,近2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已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其亚健康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作为一个新的医学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纳入科学视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作为大学生群体,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长期不良情绪等,往往容易导致一系列亚健康症状。为了调查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态特别是亚健康状态,寻找改善途径和对策,该文围绕大学生生活方式、身心素质与体质健康、健康教育等3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进行调查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大学4所高校中的4个年级中随机选取56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8人,女生356人。

1.2 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采用文献法,大量阅读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新闻报道、调查报告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预判;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向在校大学生了解其生活方式,以及对急救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并对收集到的'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得到一些相关结论;同时运用访谈法,走访各高校的体育老师、辅导员等教职工,向他们了解在校大学生总体体质情况,总结出各高校对大学生亚健康话题的关注度;最后采用特尔菲法,多次向专业指导老师征求指导意见,寻求反馈,对初步得到的结论进行适当的修正。

2 研究结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调查

如表1所示,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常见表现形式为:(1)作息不规律,入睡时间迟,22:00点前睡觉的只占3.13%,57.29%的学生集中在23:00-24:00这个时间段入睡,25%的学生在24:00之后睡觉,这说明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存在作息不规律,入睡时间迟的现象。很多人把入睡时间推迟到23:00以后,上网,看剧,打游戏,刷微博微信等娛乐活动均成为他们晚睡的理由。长期熬夜会导致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同时还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熬夜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亚健康的心理认识不足,大家都感觉死亡的威胁似乎离自己十分遥远,年轻人身体素质强,没必要保持早睡的习惯。这一调查结果不禁让人堪忧。(2)吃早餐不规律,不吃早餐者占6.25%,男女生分别占11.54%和3.37%,男女差异较大,这一结果与大部分男生由于晚上打游戏、打牌而引起的次日清晨不能早起有很大的联系。一二年级不吃早餐者占15.97%,三四年级占15.06%,两者差异不大,但是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不吃早餐。

2.2 体育锻炼调查结果

表2反映了关于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首先可以看出,坚持每天都锻炼的人仅占6.25%,71.87%的学生锻炼次数少于2 d,坚持每天锻炼的男生占7.69%,女生占2.25%,男生锻炼次数多于女生。其次,大部分高校都选择在大一、大二开展体育课,而大三、大四极少开展体育课。笔者通过走访各高校的体育老师、辅导员等教职工,发现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大四年级只通过体测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在开展体育教育方面,常州大学2000年9月起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和刷卡制度,将课内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衔接起来,这种将课内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做法十分新颖有效,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常州大学的此项制度。

3.3 亚健康表现状态

从表3、表4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中亚健康表现状态是多方位的,它包括心理、身体、外界状态等。女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精神紧张、学习压力大等不适状况的占比略高于男生,男生、女生没有不适状况的情形各占19.23%和 8.99%。大三、大四存在不适状况的比例高于大一、大二年级,这主要与毕业生在保研、考研、找工作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有关。

2.4 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如表5所示,笔者调查了高校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大部分高校学生对外伤包扎、足踝扭伤急救知识有较多的了解,但是对急救知识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却将近1/3,这一调查结果应该引起学校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的注意。在国外,德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高达80%,美国为33%,法国为40%,而我国则不到1%,这一比例不禁引人堪忧,因而我国迫切需要社会各方各面加大急救知识的传播力度,从而引起全民对健康的重视,尤其应在各大高校中重点推广。

3 对策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况,该文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和建议。

(1)学生方面。大学生应系统掌握有关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树立起现代健康意识,并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唯有如此才能防治各种身心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主动调适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生命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促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2)学校方面。加强学生体测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对体质测试的重视程度;加强学生早操管理,进行学分制管理,实行刷卡制度,规定每周刷卡次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为学生塑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塑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并要求三、四年级学生每年必须选修一门体育课;加强急救教育的实体课堂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急救常识;最后促使健康教育成为各高校不可或缺的教学计划,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掌握、应用急救技能,减轻身体突发状况带来的危害。

(3)社会方面。国外在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的设计上与我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德国,体育被看作是研究“人”的学科,体育学与教育学、社会学并列设在“社会科学及社会学”大类中,体育学科整体地位较高。而我国体育教育管理则存在滞后现象。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完善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管理机制,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以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教育理念,改进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以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国家应加大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在公共场所增设急救设施,推动急救知识的传播,引起全民对健康的重视,以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勇军,尹淑金.珠三角高校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及对策[J]. 广东医学,2016,37(24):3742-3745.

[2]于霞.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102-103.

[3]黃晓婷.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及健康促进对策[J].科技信息,2009(13):164.

[4]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我国七所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34-337.

[5]黄丹.大学生亚健康的表现、成因与干预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30-331.

[6]马锋.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亚健康调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2):83.

体育的论文开题报告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论文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运行

陕西信息工业技术学院“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论文

阳光体育对学生有何影响的论文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研究论文

浅析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浅谈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论文2023-08-21

研究本土资源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论文2023-01-06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内在联系研究的大学生论文2022-08-16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2023-02-22

我国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24-05-14

大学生阳光体育研究论文2023-09-02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2022-12-13

对中小学阳光体育综述论文2022-10-26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论文2023-11-13

浅谈足球意识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论文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