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共7篇)由网友“峤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送陈庭学记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嗜奇之士恨焉恨:痛恨
B.于是其诗益工工:擅长
C.会余于京师会:适逢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及至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其难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这样难以到达
B.既览必发为诗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D.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为送别陈庭学作序,并未入手擒题,开门见山,而是远远地从“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笔,构思精妙。
B.文中作者看似对蜀地山水大加赞赏,实则意在表明自己未趁年轻游览蜀地,生平游历不广的遗憾之意。
C.从此文来看,作者对陈庭学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某些偏差似乎有所认识,并希望有所提醒和纠正。
D.本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盛气凌人的口吻,而是娓娓道来,恳切诚挚。
11.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提到“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的川蜀,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也以此为描述对象。
B.文中二、三段分别提及的“擢”与“免”都为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前者表示提拔,而后者则表示罢免。
C.文中第三段有“而余齿已加耄”一句,在古代年龄称谓中,“耄耋”指高寿,其中“耄”一般指八九十岁,“耋”一般指七八十岁。
D.文中第三段中提到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其中“陋室”一词与刘禹锡《陋室铭》中提及的“陋室”含义相同。
1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6分)
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13.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与游历山水之间的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
8.【 答案】D
【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A项,恨:遗憾。B项,工:工巧。C项,会:会遇。
9.【 答案】A
【 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A项,正确翻译: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
10.【 答案】B
【 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B项,为下文作铺垫,而非“表明遗憾之意”。
11.【 答案】D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D项,应为“不同”;刘禹锡《陋室铭》中“陋室”是对自己住所的谦称。
12.【 答案】(5分)跨马行篁竹间 / 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颠际 / 临上而俯视 / 绝壑万仞 / 杳莫测其所穷 / 肝胆为之掉栗 / 水行则江石悍利 / 波恶涡诡 / 舟一失势尺寸 / 辄糜碎土沉 / 下饱鱼鳖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抓住有标志的词语,进行断句。答对两处得1分,答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3.【 答案】(6分)(1)作者认为陈庭学为诗“盖得益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为诗为文,工夫在诗文之外。游山历水,是创作者一种有益的审美体验和追求。(2分)
(2)作者又提出“出于山水之外”的观点,认为游历山水绝不是创作者唯一的、根本的体验和追求,主张不能就此止步,而要升华到古代贤士坐守乡间身居陋室却能意趣充沛,包容万物,精神强大的高度。(2分)
(3)作者认为一个有作为的文人,应该做到“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在创作中要以天地为心,以人生为心,以国家民族为心,而不仅仅是以山水为心。(2分)
【 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 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 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 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 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 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 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 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 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2:宋濂《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
宋濂《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 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 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 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 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 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 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 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 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3:《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虞:忧患
B.嗜奇之士恨焉。 恨:遗憾
C.越三年,以例自免归越:超越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及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然去中州万里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然视其左右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志意愈高 极海之际,合为一家
其孰能讥之乎何为其然也
8.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3分)
(2)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3分)
9.简要指出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陈庭学“其诗益工”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6.C(越:经过,过了)
7.A(转折连词,然而。 B.表目的,来 / 表原因,因为; C.代词,他的 / 表反问语 气,难道; D.动词,成为 / 介词,因为)
8.(6分)
(1)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 (3分。画线部分各1分)
(2)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3分。画线部分各1分)
9.(3分)①遍游山水名胜的经历;②历史人文精神的滋养;③勤于创作。 (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水中行船,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文咏诗、歌唱吟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精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而成为一家,而我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君归去之后,大概会尝试探求一番吧?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4: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
关于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①。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②。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③。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①栈道:过去陇蜀山道架木傍山以通行,谓之栈道。
②中书左司掾:中书省左司的职事人员,掾为长官属员的称呼。照磨:官府的中层官吏,掌管磨勘事宜。
③诸葛武侯:即诸葛亮的'爵称。
④京师:今南京市,明洪武元年建都。
⑤颜回、原宪:孔子的徒弟,他两人都家境贫寒而好学,成为儒家的大贤。
◇鉴赏 本文是一篇赠序,借送别论诗文创作。文中有对巴山蜀水的描写,但重在通过写陈庭学饱览山水而因之“其诗益工”,来突出山水对人情操的陶冶,从而指出应该去寻求山水之外更高的东西,即孔学儒道。最后一段意味深长,勉励陈庭学辞归以后,像颜回、原宪那样“坐守陋室”,修身养性,其殷勤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篇5: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翻译
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翻译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是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够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强体壮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是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6:送陈庭学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送陈庭学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送陈庭学记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嗜奇之士恨焉 恨:痛恨
B.于是其诗益工 工:擅长
C.会余于京师 会:适逢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及至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其难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这样难以到达。
B.既览必发为诗
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D.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为送别陈庭学作序,并未入手擒题,开门见山,而是远远地从“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笔,构思精妙。
B.文中作者看似对蜀地山水大加赞赏,实则意在表明自己未趁年轻游览蜀地,生平游历不广的遗憾之意。
C.从此文来看,作者对陈庭学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某些偏差似乎有所认识,并希望有所提醒和纠正。
D.本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盛气凌人的口吻,而是娓娓道来,恳切诚挚。
11.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提到“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的川蜀,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也以此为描述对象。
B.文中二、三段分别提及的“擢”与“免”都为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前者表示提拔,而后者则表示罢免。
C.文中第三段有“而余齿已加耄”一句,在古代年龄称谓中,“耄耋”指高寿,其中“耄”一般指八九十岁,“耋”一般指七八十岁。
D.文中第三段中提到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其中“陋室”一词与刘禹锡《陋室铭》中提及的“陋室”含义相同。
1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6分)
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13.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与游历山水之间的关系的。(6分)
答案:
8.【答案】D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A项,恨:遗憾。B项,工:工巧。C项,会:会遇。
9.【答案】A
【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A项,正确翻译: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
10.【答案】B
【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B项,为下文作铺垫,而非“表明遗憾之意”。
11.【答案】D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D项,应为“不同”;刘禹锡《陋室铭》中“陋室”是对自己住所的谦称。
12.【答案】(5分)跨马行篁竹间 / 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颠际 / 临上而俯视 / 绝壑万仞 / 杳莫测其所穷 / 肝胆为之掉栗 / 水行则江石悍利 / 波恶涡诡 / 舟一失势尺寸 / 辄糜碎土沉 / 下饱鱼鳖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抓住有标志的词语,进行断句。答对两处得1分,答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3.【答案】(6分)(1)作者认为陈庭学为诗“盖得益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为诗为文,工夫在诗文之外。游山历水,是创作者一种有益的审美体验和追求。(2分)
(2)作者又提出“出于山水之外”的观点,认为游历山水绝不是创作者唯一的、根本的体验和追求,主张不能就此止步,而要升华到古代贤士坐守乡间身居陋室却能意趣充沛,包容万物,精神强大的高度。(2分)
(3)作者认为一个有作为的文人,应该做到“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在创作中要以天地为心,以人生为心,以国家民族为心,而不仅仅是以山水为心。(2分)
【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 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 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 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 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 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 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 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 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7:将苑不陈原文及译文和解析
将苑不陈原文及译文和解析
原文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领兵作战的最高指挥艺术:“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和我国历代军事名家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刻意追求的治国领兵的尽善尽美境界。历史上能做到这一境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很少的,诸葛亮作为论据列举的尧、舜、禹、齐、楚的事例,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圣贤之人所创造的,实在并非一般帝王将相所能做到。

【《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共7篇)】相关文章:
《送陈章甫》古诗翻译赏析2024-02-14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翻译赏析2023-10-17
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2023-02-10
故曰教学相长也2022-12-18
送陈商,送陈商贾岛,送陈商的意思,送陈商赏析2022-10-30
学记原文及翻译2023-03-03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2022-10-30
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的文学作品介绍2023-03-12
《袁州州学记》原文及译文2022-05-08
苏轼《满庭芳有王长官者》诗词翻译及鉴赏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