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

时间:2023-04-24 07:47: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精选8篇)由网友“好爱狗狗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

篇1: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是根据中国过去文化的事实和当时中国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种文化主张。其主要目的是反对“闭关自守”和文化的复古倾向。“全盘西化”论对以儒学为本位的'封建文化的复古倒退思潮有着沉重的打击。然而,“全盘西化”论作为文化的概念,是非科学的,是一种无从实践的空论。主张用西方文化来代替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必造成异质文化的尖锐对立和抗拒。

作 者:林家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刊 名: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年,卷(期): 18(1) 分类号:G0 关键词:陈序经   文化观   “全盘西化”  

篇2:陈序经的文化学理论与全盘西化论

陈序经的文化学理论与全盘西化论

陈序经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对全盘西化思想进行了理论总结,力图建立文化学的完整体系,使全盘西化的理论趋于系统化。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自于西方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准确理解陈序经的`文化思想,从而澄清对全盘西化论的某些误解。

作 者:赵立彬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510275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0 40(3) 分类号:G0 关键词:陈序经   文化学   全盘西化论  

篇3:一个全盘西化论者的地方视野--读陈序经的社会学、历史学著作

一个全盘西化论者的地方视野--读陈序经的社会学、历史学著作

陈序经是一位西化论者.但他提出全盘西化的主旨是希望中国实现现代化.他之所以不改变“全盘”的提法,主要是担心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折衷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同时,他又有强烈的地方视野和浓厚的民族意识.不过他认为民族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对传统文化的维护,相反,他认为民族意识的培养要靠全盘西化,因为全盘西化有助于新的'民族意识的产生.只有结合陈序经的地方视野,他的“全盘西化”论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作 者:张世保 ZHANG Shi-bao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281 关键词:陈序经   全盘西化   地方视野   民族意识  

篇4:送陈经秀才序阅读答案

欧阳修

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 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砑,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 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天圣九年,26岁的欧阳修被派往洛阳任留守推官。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绝山而下,东以会河 绝:穿越 B.刺舟随波,可为浮泛 浮泛:乘舟游览

C.登览未周,意已怠矣 怠:轻慢 D.傍山足夷犹而下 夷犹:从容自得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世因谓之龙门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①可以朝游而暮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①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①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1.下面的句子分编四组,全都属于“得山水之乐”的一组是 ( )

①披山斩木,遍行天下 ②水溅溅鸣石间 ③唱呵后先,前傧旁扶 ④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

⑤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 ⑥听八节滩,晚泛舟

A.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记述龙门、伊水的地理位置及龙门名称的由来。引隋炀帝的话及《禹贡》的相关记载,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

B. “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伊水不仅景色怡人,而且物产丰富,可赏可用,两全其美。

C. 达官显贵们出游前呼后拥,耀武扬威;作者一行均为“卑且闲者”,能尽得山水之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D. 该文用笔浓淡有致,形象鲜明。尤可贵的是,作者以其谨严而新巧的构思,在赠序文中创造出奇幻的山水游记之趣。

9.C(应为松懈、懈怠)10.D (A①因此②依凭; B①顺承②转折; C①助词②代词; D介词,在)11.D(①大禹“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忙于治水;②写伊水的清澈、灵动;③是“达官尊重”的排场及耀武扬威)12.A(“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错,应是为了突出龙门地势的险峻)

篇5:经陈思王墓诗

公子独忧生。

丘垄擅余名。

采樵枯树尽。

犁田荒隧平。

宁追宴平乐。

讵想谒承明。

旦余来锡命。

兼言事结成。

飘u河朔远。

s飚飓风鸣。

雁与云俱阵。

沙将蓬共惊。

枯桑落古社。

寒鸟归孤城。

陇水哀{?/}曲。

渔阳惨鼓声。

离寄来远客。

安得不伤情。

翻译:

赏析:

作者资料: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注本十六卷。

经陈思王墓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6: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

关于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①。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②。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③。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①栈道:过去陇蜀山道架木傍山以通行,谓之栈道。

②中书左司掾:中书省左司的职事人员,掾为长官属员的称呼。照磨:官府的中层官吏,掌管磨勘事宜。

③诸葛武侯:即诸葛亮的'爵称。

④京师:今南京市,明洪武元年建都。

⑤颜回、原宪:孔子的徒弟,他两人都家境贫寒而好学,成为儒家的大贤。

◇鉴赏 本文是一篇赠序,借送别论诗文创作。文中有对巴山蜀水的描写,但重在通过写陈庭学饱览山水而因之“其诗益工”,来突出山水对人情操的陶冶,从而指出应该去寻求山水之外更高的东西,即孔学儒道。最后一段意味深长,勉励陈庭学辞归以后,像颜回、原宪那样“坐守陋室”,修身养性,其殷勤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篇7:《金刚经》经名与通序解

《金刚经》经名与通序解

⑴“金刚” 金刚是世间最为坚固的天然矿石,它有坚固、锋利、光明之特征,佛法用它比喻成佛之智,成佛之智如金刚一般,坚不可摧,锋利无比,光明透彻,以此金刚之智,力破一切世间烦恼障与所知障。在佛法中,“金刚”与“莲华”一样甚受敬仰。如《妙法莲华经》就是取“莲华”为喻,喻成佛之道,如莲华一样,纯洁无瑕。

在如佛法中,经常称佛之座为金刚台、莲华座,或称佛身为金刚身,称佛心为金刚心,称佛智为金刚智,称佛乘为金刚乘,称佛道为金刚道,称佛定为金刚定,或称金刚三昧。凡此等等,非常之多。我们学修佛法,要理事交参,深品佛法中种种蕴义,对金刚一词也应如是观也。

⑵“般若” 般若者是印度梵语之音译词,其义是“智慧”,不过“般若”这种智慧不同世间法中的智慧,世间法的智慧是有执着的,是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自性法。它主要有三类:一是感性认识,二是理性认识,三是直觉认识。世间法的智力是一种世智辨聪,感官灵利,思维离奇而已,都不能亲证宇宙人生的真实性。然而于世间法中,尚有相对有效作用,这就是世间极成之法也。

直觉认识世间法中,一些发明创造和一些神秘主义及宗教体验,都有直觉认识。它虽然能够排除概念的抽象性,然而仍属于有情识的心理作用,不是出世间法。唯有佛法所讲的“般若”之智,它是出世间法,它是彻悟法性的无上妙智。

佛法关于“般若”的诠释非常丰富,可以说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都是对“般若”妙义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部佛法都是“般若”之内涵。佛法的本质在般若,因此经中云,般若是诸佛之母。一般地讲,般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观照般若,三是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实际是修行的三个层次。众所周知,佛法之道,以闻思修三慧而入道。文字般若就是闻思境界,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是修证境界。《金刚经》以三般若喻如金刚,以此金刚般若之智力破生死无明,成就无上实相真如。

⑶“波罗蜜” 波罗蜜者是印度梵语之音译词,其义是“到彼岸”“度无极”及事业成就之谓。《金刚经》讲“金刚般若波罗蜜”义,即是以金刚一样的智慧乘度彼岸,而成就佛果。大乘佛法中,讲波罗蜜有六种,亦即六度是也。六度者,一持戒度,二忍尊度,三布施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度,成佛之道是由六度而成就。修六度要以般若为旨,若离开般若波罗蜜,则一切法皆同魔法是也。故此我们应该深切认知般若及其它五度的关系与意义,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大乘佛法的实践道次第也。

⑷“经” 经者印度梵语音为“修多罗”,有贯穿之义。如同线可串连于物,经之汉义有经历、径路之义。南北之线为经,正道为经。故圣人设教为经典。佛经也是取此义以译也。佛教典籍有三藏,一是经藏,二是律藏,三是论藏。圣人是证果之人,他成就了功德道业,他所宣讲的法义就是经典,它能持万物的法理贯穿于经中,同时又将圣人的成道经验方法开示出来以供后人参悟修学。佛法的经典是真正的法宝。它是金科玉律,不可更改一字,增一字有增益罪,损一字有损减罪。佛教重视经典,视经典为无上权威。然而,对于经典的学习态度,佛教提出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以佛典的真实义为旨归,反对单纯的本本主义,佛法的经典是成佛之道的司南。所以我们学佛之人要深入经藏,这样才能智慧如海。

⑸“如是我闻” 一切佛经之首皆按此语,义即“我是这样听到”,关于一切经之首安此语是佛亲自教诫,以证此经实为佛经。“如是”就是指这本经,如者如此,是者事实,事实如此,故云如是。“我闻”,我者第一人称,结集经典之人,即佛之大弟子阿难,他多闻第一能总持,一切佛藏。故佛典结集,由他诵出。“闻”者听闻受教也。如上就是“如是我闻”的一般意思。

若从其字义中引申发挥地讲,则此“如是我闻”是有甚深意趣的。“如”者就是真如,法之实相也。如是就是与真如实相之理相应也。是者是其所是,本来如此,就是这样,故曰为是。“我”是主宰义,世间法中的“我”就是神我灵魂。佛法认为这个“神我”是没有的,因此佛法讲“无我”。

《金刚经》中也讲:“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然此“如是我闻之中的我,则不是神我之我,而是假施设句,是无我之我,是方便言说的第一人称而已,其我者无自性也。“闻”者是耳识,世间所闻是世间现量,不能如实体证真如法性,唯出世法中的闻量才能如实体悟真如法性,“如是我闻”的我闻是转识成智后的真实证量,不可以用世间法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如是我闻”实是一个真实量。

⑹“一时” 时间是虚妄分别的分位假法,客观上没有统一的时间,所以用“一时”以指事,其义是在“一个时间中”,“一”是数量词,也是虚妄分别的分位假法,若按唯识学讲,“数量词”与“时间”都属于不相应行法,也就是属于主观心识的中概念而已,并无客观实体存在。“一”者就是自性实体,一切存在物,都是以“一”为自身的存在特征,这就是世间的常见。

宇宙多元论就是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各自独立的“一”。依佛法观照,“一”也无自性,“一”是缘起的。依缘起义,故佛经也是“一”也,“时”是物之形式,依物而显,物无自性,“时”也无体。但是世间有一类外道认为宇宙起源于“时”,他们把“时”当成万物的本体,这主要因为他们仅看到了世间存在物都是以时间的形式存在的,而时间是普遍性,所以时间具有本体性。其实这是一大颠倒,“时”是心识的认知事物相续性的“符号”,本身就是由假施设,为了开示众生方便而说。“一时”,这“一时”是缘起也,不是世间实指的“一时”,《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破三世时间的,求时间自性是了不可得的。若依《金刚经》三句义讲:“所谓一时,即非一时,是名一时。”我等应如是观也。

⑺“佛” 佛者印度梵语音为“佛陀”,佛是简称,其义是“觉悟”。佛之觉悟,内义极为丰富。一般地讲佛之觉悟有三义:一是自觉,二是觉他,三是觉行圆满。佛之觉是正觉、等觉、究竟觉。佛之觉也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为无上正等正觉。此觉乃证究竟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之功德圆满。证此境界的圣人可堪称为佛陀。

佛陀有十法称号,佛陀是其中之一。十法称号是:一是如来,二是应供,三是正遍知,四是明行足,五是善逝,六是世间解,七是无上士调御丈夫,八是天人师,九是佛陀,十是世尊。如来者,《金刚经》中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极妙的解释。

佛被称为如来,就是因为他是依真如为体,乘真如而来,依真如为体,乘真如而去,去来随缘,而真如法性不变,故名如来。如是其法性理体,来是应缘法相事用。事与理相应,智与如相续,故名如来。佛以法性为体为身。真如法性是一切法的平等理性。佛以亲证此理性,故可称为如来。应供者,佛是圣人,应受一切世间种种有情,至诚供养。此应供有三义:一是杀贼,二是应供,三是无生。此应供梵文即是“阿罗汉”,佛也是大阿罗汉,所以可以称为应供。此中杀贼是对治一切烦恼障。此中应供是佛具妙德应受供养,此中无生是佛所亲证境界,是涅槃。

无生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性即不生不灭。应供之三义可以表诠佛之对治法、佛之成就法和佛之应受法。正遍知者,佛是圆满的圣人,他的正觉遍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经中云:“能知诸法自相共相名为佛。”正遍知就是圆觉一切之义。明行足者,明者智慧之喻,行是修行也,足是具足也,明行是就是智慧修行圆满具足之义。善逝者,此中善者无漏功德之业,佛之业行饶益一切有情,是至善也;逝者去也,善逝者就是好事已去,即成就也。世间解者,佛具无量智,于一切世间之法,无不了达,无不解了,故名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者,佛是最高层次上的圣人,所以可称为无上士也,调御丈夫就是佛具广大神力,能调造一切,驾御一切是真正的丈夫。所以佛可称为调御丈夫也。天人师也,三界中天人皆属善道,有缘学修佛法,佛是三界导师,也是天人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感也。佛出世为开示佛之知见,以令众生觉悟成佛,所以佛是天人之师也。佛者觉也。世尊者乃举世至尊也,梵语音“薄伽梵”。其义有六,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庄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此中世尊义取尊贵也,其它义也兼有之。统上十名,皆是佛的功德受称,其中妙义甚深,应细体会。

⑻“在” 在者就是存在。世间的存在总是具体的在者。一个存在物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空间以具体的存在形式而在场。佛说《金刚经》也是如此,“一时”就是说在一个具体的时间里,“佛在舍卫国”是具体的空间即场所。

佛于时空中而“在”,这个“在”,也是方便说的,为随应世俗习惯而假设也。佛的“在”是什么“在”?佛有三身:一是法身,二是报身,三是化身。法身无所不在,是周遍法界,是平等法性。此“在”是无所不在的在。报身是佛的智德常居净土,它的在是在净土。化身是应缘示现,变化无方,也无处不显,但此“在”是具有应缘性。

《金刚经》的“佛在”是指化身佛所化之处的“在”。这个“在”是缘起的,也是佛的应缘示现,此“在”不可执为实有,此佛之体是实在,《金刚经》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由此可见,佛的真身是法身,佛的真在是无所不在,又不可以有相求之,实相非相,于一切相而不住,即是见真相,这个真相才是佛的真在。我们凡夫之人不知真在,误将时空中的存在体当成实在者,这是一大颠倒。《金刚经》中云:“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又云:“如来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这是在否定一个有相实在观。

⑼“舍卫国” 舍卫国是古印度一个国家,旧译有“室罗伐”“室罗伐悉底”“舍婆提”“尸罗跋提”“拾罗婆悉帝夜”等。其义是“闻道”、“闻物”、“丰德”、“好道”等。舍卫国是古印度北部一个重要文化中心,它地处拉普提河南岸。佛在此弘教二十多年,是波斯匿王的国土。此国是侨萨罗国,舍卫城是其首都。

⑽“祗树给孤独园” 祗是祗陀太子,是舍卫国王子,他笃信佛法;树是树木森林;给孤独者是舍卫国著名长者居士,是大富商,富可敌国,在此花园,为他所有,然园中树木则是祗陀太子的,长者发心,以园供养于佛,然树不己有,故请祗陀太子施给,太子说您若将园供佛,我就将树木作供养,基于此因缘故,此道场名为祗树给孤独园,以志铭记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法的弘化是要由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才能兴盛。僧团是非赢利集团,一切资具,实需一切有能力的善士鼎力支持,方可具缘。佛教布金者也是有无量福报的,实是菩萨行之功德也。

⑾“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者和也,大者称赞之词,比丘者出家受具足戒之修行人。比丘者义即“乞士”,可上乞佛法,下化众生。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佛之弟子也。俱者会集在一起。

拓展阅读:《金刚经》感应录

1、神奇的经卷

这是一则经卷救人的故事。

唐朝政和年间,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石匠,人们都称呼他孙翁,每天持诵《金刚经》。有一天,他和三十多位伙伴一起上山采石,一路上说说笑笑,很高兴地来到山上,大家拿出工具叮叮当当凿起石头。突然,轰隆隆的一声巨响,山崩裂了,石头飞滚,石匠们就这样葬身于乱石中。十二年后,孙翁的子孙们上山寻找残骸,一块一块地搬开石头,奇迹出现了,石缝里有一个人端坐着,仔细一看是孙翁,大家惊呆了,欣喜又疑惑地问:“十二年中,没有任何东西吃,您、您怎么还活着?!”他笑着说:“唉,饥饿时发现身边有一张油饼,随手拿起吃掉,直到现在不觉得饿。”忽然忆起平日念的《金刚经》,便问是否还存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在、在、还在。”他们高高兴兴返回家园。到了家中取出经卷一看,惊讶不已,经卷上有一个如油饼般大的圆孔,大家明白了,孙翁在那场劫难中能幸存下来,是依靠不可思议功德的《金刚经》。祖孙们激动万分,泪水溢流。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知道此事的人们都生起了信心,称赞本经神奇功德,很多人也开始念诵。

2、猎人免苦

自古以来人们以肉食为美味,于是千方捕捉、百计搜罗使飞禽走兽失魂落魄、尸身横陈。莲池大师云:“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一旦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做畜类。冤冤相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短命,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应也。”杀生果报不可思议,使人胆战心惊。怎样才能清净怨障呢?《金刚经》具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曾经杀过生的人,应从内心深处悔过并立誓念诵本经,现世即可消罪灭障,后世得生善趣。

宋朝有一名叫王将国的猎人,他的妻子纯朴贤善、敬信三宝,从没有间断念诵《金刚经》,夫妇过着和睦富足的生活。

每次见王将国猎取很多动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妻子总是愁眉不展,心中思忖:丈夫这样杀生,以后的果报很可怕。一天妻子劝告他另谋生计,不要再打猎了。王将国执意不听,一定要去打猎。妻子继续劝说:“这本经第十五分,主要讲金刚经的功德,经文很短,念一遍也是很好的。”经过妻子以温和善巧的语言再三劝告,只好陪同妻子念了一遍功德品。

事隔五年,王将国身患重病,昏迷不醒中青衣鬼把他提到冥府。凄凉惊恐中,阎罗王严声厉色地说:“你生性凶暴,残杀生灵,罪如山丘,判入号叫地狱中感受油锅煎煮之苦。”此时鬼吏查了善恶薄说:“他生前曾与妻子念过《金刚经》的一分。”阎罗王稍解怒气说:“以此功德,当受一分的`地狱之苦。”便命鬼卒把王将国带到油锅前,将少少的铁汁浇向他的后背。恐惧当中他惊醒了,感到背痛难忍,让妻子过来看,他后背确实有一块皮肉溃烂流脓,就像铁水烫伤一样。请了很多医生都无办法治疗。昼夜悲惨地号叫,他知道此是地狱铁汁浇淋所致,只有依靠佛法的威力才能脱离此苦。于是叫妻子沐浴、敬香,替他祈祷发愿:“从此断杀,慈悲众生,书写《金刚经》,终身持斋念诵。”妻子又将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王将国,祈求三宝加持他的病马上好。晚上,王将国梦见一神僧手持宝瓶来到床前,将瓶中甘露水洒在背部说:“你的妻子为你念《金刚经》,现在你的病好了。”

3、三刀和尚

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仅有生老病死之苦,还受到诸如王法、邪魔、怨贼等危害,但念此威力无穷的般若经,可以灭罪积福,免受种种危害的侵扰,诸事吉祥。

唐朝孝子张伯英,干元年在寿州当兵。他非常想念年迈的父亲。由于他的父亲在颖州居住,遂盗取官府的一匹马急急驰去。在淮阳休息时,不幸被官兵查获,寿州刺吏崔昭下令处死刑。在行刑时,刽子手举刀用力砍下去,不但没有伤害张伯英,刀反而断成两截,又换了一把刀,仍然无法伤害他,再换一把,如前一样。刽子手拿着剩下的半截刀,呆呆地发愣。一会儿,惊叫着:“我用尽所有的力气,每当刀刃快要砍到他时,刀突然断折,手臂也无力了!”

崔昭听到刽子手所说,深感惊异地问张伯英:“你曾经练过很高的武功?”伯英说:“我从没有练过武功。但从15岁时,断荤食素,持诵《金刚经》,至今已有十多年。昨天被捕,心想这次必死无疑,万缘放下,专心致志念诵。行刑之前我只是持诵《金刚经》而已。”说完,亦感到莫名其妙。崔昭心中暗自思忖,世间真的有这样奇异之事吗?命人将他的念诵《金刚经》取来,打开经匣一看,惊讶万分,《金刚经》上有三条清晰的刀痕。情不自禁地合掌赞叹:“我早就听说此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今天得以亲眼目睹,真正是佛法无边,果不虚传。”生起极大的信心。张伯英从此出家,被人们称为“三刀和尚”。

4、屠夫成就

佛经云:“杀业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中邪见重。”由此可知,世间最可怜的人就是屠夫,他们生性愚昧,不知善恶因果,每日所造的杀生罪业无法形容,若能读诵此经也有解脱的机会。

宋朝时,湖州城南边有一位姓陆的老翁,父母以杀生为业,他从小就喜欢杀生,长大后继承父业做屠夫,每天所杀猪、鸡、羊等等不可计数。

他23岁时,一位云水僧来到他的门口说:“度化有缘人。”陆翁不解其意。云水僧善意劝说:“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行业,何不改行断除恶业?”陆翁不耐烦地回答说:“改变祖业是很困难的,以后再说吧。”僧人和颜悦色地劝言:“如果杀生,来世一定堕入旁生,感受割杀之苦,若能精进持诵《金刚经》,业障能得清净。”听到这一番话,陆翁心中半信半疑,但这时云水僧就消失不见了。他如梦初醒,意识到杀生及用杀生挣来的钱过着奢侈的生活是一种恶业,从此立誓断恶行善,皈依三宝。

后来,他请画匠绘制一幅西方三圣像,早晚至诚礼拜佛像,每天在佛前精进读诵《金刚经》忏悔恶业,并回向所杀的众生,希望它们早生净土。如此精进修持了五年,陆翁就能很熟悉地背诵《金刚经》。在81岁那年,通知亲朋好友说:“11月9号那天,我要走了,希望你们都到我的家做客。”届时亲友聚集在陆家,陆翁一一告别,给他们留下一个偈子:“五十余年离杀业,手抛刀秤暗修行,今朝得赴菩提路,水里莲花火里生。”意思就是离开杀生业已有五十多年,手上也抛弃屠刀和秤暗中修行,像我这样罪业非常重的人,今天也能前往菩提路,就像水中莲花在火中盛开一样,确实非常稀有。大家都知道,水中莲花不能在火里生长,但甚为奇妙的是,缘起具足水里莲花,可以在火焰中盛开。说完端祥现示圆寂,凡所见闻者无不瞻仰称叹。曾经杀过很多生命的人,希望从此公案获得启示。

5、舌如金刚石

密宗修行者以不共的信心,殊胜的方便即生获得成就。其成就之相是什么呢?《金刚萨埵意镜续》中说:“乃至现出舍利亦为成就之相。”并且广说舍利是成佛之相。显宗也有即生成就之捷径,只是没有广泛宣说。在了义经典中明确说出利根者不需经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成就,《楞严经》云:“不历僧祗获法身。”很多显宗修行者临终时的各种瑞相,证实了这一点。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篇8:《送天台陈庭学序》翻译及赏析

作者: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巳也!

【注释】

1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2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

3诸葛武侯,即诸葛亮

4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糜碎:粉碎。

6虞:忧虑

7栗:颤抖

8诡:指怪异的旋流

9嗜:爱好

10擢:提升,提拔

11眺:游览

12侈:大,多

13耄:老

14得无:莫非

15工:精巧,精致

16恨:遗憾

17杳:幽深

18旬日:十日

19累:连续

20顾:只是,只不过。表轻微转折。

21逮:等到

22齿:年龄

23沉:像……沉下去

24巅际:山顶尽头

25尚:还

26历:逐

27纵:即使

28宇内:天下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赏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的通常写法,多以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为主。宋濂在这篇赠序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他在晚年写过不少赠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最为著名。

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本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一个“险”字。当然,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衍化而来。写川蜀的险途,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则又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通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无懈可击。

一个人一所大学的阅读题答案

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社会学论文选题

陈寅恪材料作文范文

有关陈寅恪的作文材料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

浅谈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的论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

多元法律性社会学的论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精选8篇)】相关文章:

《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2023-10-06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2023-07-05

拿来主义教案2022-05-14

拿来主义 教案2023-05-22

拿来主义说课稿2023-01-12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2024-02-15

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怀疑2023-12-17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论文2022-07-25

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2022-05-06

警世的励志名言2023-06-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