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时间:2022-12-20 07:36: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通用6篇)由网友“阿勇”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欢迎阅读与借鉴!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篇1: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迫于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压力,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大行“满堂灌”的枯燥讲解之风,或大行“满堂问”的“轰炸式”提问之风,整个课堂主要依赖教师讲解,讲多练少的局面一直压抑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疲于被动接受知识,听课索然无味,语文素质自然难以提高。时代在呼唤:要为语文课堂“减肥”!要将教师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点滴做法:

一、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提问仿佛只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的问题走。高中生已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提问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被扼杀。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能的重要标志。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出发,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营造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

1、用问题范例引问。外国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提问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提出并分析问题。所以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学生就会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如教学鲁迅小说《药》时,教师提问“小说中的药叫什么名称?”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提问的欲望,他们根据老师的问题又接着提出:“这药是怎么得来的?这药给谁治病?这药有什么深刻内涵?”等一系列高质量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充分,且答案唯一,造成学生无提问的契机,无问可提,学生按部就班,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时候自主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而且使他们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故都的秋》的优美课件,图文并茂的图片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优美的北国故都,学生陶醉其中。我适时引导并询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提出一系列问题:“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写了哪些景物?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技法……”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通过培养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自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件大事,只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上来?。

1、自学习惯是自学成功的保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人生要有好习惯,学习更应如此。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帮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我要求全班每人都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字典》,每当遇到不会读写或不理解的字词,就要求他们自己查阅工具书予以解决,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其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给学生规定了统一的自学符号,如生字、新词用“□”,关键词语用“△△”,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用“―”,精彩句子用“~~~~~”,不理解的地方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养成了在书上圈点勾画的习惯,并能熟练地运用这套符号进行自学。此外,我还帮助学生养成给课文作评点的习惯,“点”要点得准确,“评”要评得精要。第三,培养学生善做自学笔记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坚持写自学笔记,主要包括:①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②精彩段落、重点内容的摘抄;③自己的学习体会;④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等。

2、自学方法是自学成功的钥匙。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学习捕鱼的方法比向别人要几条鱼好得多。可见,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应指导他们自学,并传授他们以自学方法,让他们主动而轻松的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注重学法示范作用。例如,高中语文的难点是文言文,文言文数目多、篇幅长,单靠教师讲析,费时而收效不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我传授了“踩点注译”、“实词用法梳理”、“虚词用法梳理”等自学方法,我采用了先示范的方法,并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经过简明的示范讲解,学生轻松自如的掌握了这些方法,并能很快的运用到自己的自学实践中。其次,注重学法的归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也并非完全没有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缺乏学法归纳。正是由于缺乏归纳,这些学法的指导往往淹没在繁冗的讲述之中。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自学时,要特别注意学法的归纳。如自学一篇新课文可按照“初读―再读―研读”的'步骤进行;对学生识记积累,可引导他们运用“潜心专法记忆法”、“熟读精思记忆法”“比较归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记忆方法……事实证明,这些规律性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自学大有裨益。

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实践,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新能的过程,它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它形式多样且具有开放性,它能让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去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1、相互讨论交流。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教学形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如在教学《失街亭》一文后,学生对“街亭失守,谁之过?”这一问题特别感兴趣,我及时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①失街亭是马谡的过失,他应负全部责任。诸葛亮“言未毕”,他便抢着说“某愿往”;到了街亭之后,又目中无人,笑诸葛亮“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当军队失败之时,却不能压住阵势临阵逃脱……这样一个人,责任自然在他;②街亭之失,责任在诸葛亮。因为他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却未能有效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正是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思想才能活跃,才能主动为自己观点寻找依据,并形成个性化见解。

2、分组互动合作。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教师应让课堂内外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如在教学曹禺戏剧《雷雨》(节选)一文后,我举办了一次“辨论会”,辨题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学生自行分为两组,即兴辩论,正方观点为“周朴园爱鲁侍萍”,反方观点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在激烈的争辩中,周朴园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更加鲜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主动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走出教材和课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依据。但实践的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走出教材;实践形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像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现代文中的文学名著等课文的教学,就要指导学生积极探究,组织他们从阅览室、图书馆、电视、网络等信息库中搜集各种资料,获得各种信息。如学习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可让学生到阅览室翻阅有关《史记》的其它作品,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梳理“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全面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深刻了,各方面能力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增强。此外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而应积极向课外、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如学完《登泰山记》一文后,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一处山水景观实地探访并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楹联、碑刻、传说、诗文,并与同学交流,并在回校后写一篇《山水与文人》或《我与山水》为题的作文……在这样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探索主动,既巩固了知识、扩展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的品质。

篇2:突出学生主体性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性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郑红霞

(山西省乡宁县管头中学)

“以生为本”是课改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愿意开口说。

一、在短语应用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短语应用是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短语学习质量,而且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表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所以,在短语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解题而练习,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在提高学生的语感的同时,也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学习be good at这一短语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掌握,如:I’m good at playing football;We are good at riding bikes……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境进行反复朗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该短语的用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而且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二、在对话情境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话情境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英语课堂价值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创设熟悉的对话情境,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英语课程的存在价值,二来也能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同时,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A: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young man?

B:I don’t know.I feel tired.I don’t want to do anything.And my head aches.

A:Let me see!There’s nothing serious with you.

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英语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应用价值,进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而且这样的口语对话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广泛的阅读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朗读活动、讲故事活动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组织有效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找到说英语的乐趣。

参考文献:

蒋会成。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02)。

篇3:高职英语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高职英语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高职学生的结构特点要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结合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一些建议.

作 者:吴华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襄樊,44102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2)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学生的主体性  

篇4: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优化教学育人功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施的各环节,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确立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 者:刘连霞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44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55 关键词:中学教学   地理课程   学生   主体性  

篇5:试析再谈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试析再谈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学习主体性发挥

论文摘要:语文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有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点不够明晰,故而要么因循守旧,要么娇枉过正。本文旨在找到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平衡点,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所谓主体,在哲学上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即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所谓主体性的发挥即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的目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本文旨在挖掘其中的根源,探求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的正确途径。

一、语文课堂的主体性到底是什么

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活动层面、交往层面和发展层面。从活动主体性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形态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借助不同类型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学生的单独发言、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也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的表演等。我想只要语文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的活动层面的措施就不会落空。从交往主体性层面看,学生之所以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离不开交往。交往的价值在于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事项相互接触、交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丰富和发展个人的认识能力,培养和塑造出良好的人格个性。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和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是多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沟通与对话。从发展主体性层面来看,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应落实到其内在心理图式的构建上。如果说活动、交往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外在动力,那么,发展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是基础和条件,内在动力才是根本和关键。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外因要么是一种虚假繁荣,是表面文章;要么偏离文章内容的主旨,游离学习的目标。可以说,发展是学生主体性的本质,学生主体的内部发展是我们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出发点。

二、纠正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两个错误极端

极端一:因循守旧,老师不知不觉成为课堂的“话霸”。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一客体”的两极模式或“主体一中介一客体”的模式。它只承认一个主体,即教师,教育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过程,或者说,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中介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必然会将自己的目的、意识、能力等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学生这个客体,使受众学生成为根据自己意志塑造的“物”,而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训练和控制的过程,其弊端也正在于此。老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定阅读问题并且通过教学语言牢牢控制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不知不觉地成为课堂的“话霸”,结果学生只有顺从,从而逐步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极端二:矫枉过正,老师不知不觉成为课堂的“看客”。

由于过多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怕自己的发言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于是有些老师就消极选择放弃话语权,选择不作为,对学生的“读”不提要求,对学生的“说”不加辨析,对学生的“听”不查效果,对学生的“写”不加引导,一切都变成了“原生态”,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课堂秩序的管理者等角色不再体现,而只做一个可有可无的“看客”。这种做法显然也是错误的。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自由聊天的“茶馆”,语文教师失去“主导”地位后,学生必将在茫然和混乱中迷失其主体性发挥的方向。

三、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三大支撑点

支撑点一:在教什么上下功夫。

按理说语文课堂教什么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因为一切所要教的内容都已经由文本规定好了。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老师寻求一些最适合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当教学内容与主题认知结构相容时,主体便会同化它们;当教学内容与之不相容但在“最近发展区”时,那么主体就会调整或拓展原有的图式顺应它们。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选择最接近学生能力认知区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跳摘”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图式顺应教学内容。在一个语文基础很差的班里教(邓稼先》一文时,我让一些学生不带书上黑板写出一个课文中的生字并注音,一般的学生都能做到,但是班上一个基础最差也最不想学习的男生遇到的是一个课文中最难写的“复"(xiang)字,他连打退堂鼓,这时候硬逼他是不行的,为调动他的学习主体性,我立刻降低要求,允许他带书到黑板前照着写,于是,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改变,但却为这个特殊的学生选择了适合他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使他在完成任务中体会到了学语文的乐趣。 支撑点二:在怎么“导”上下功夫。

一部好电影,导演的功劳是巨大的。导演很快地抓住观众的关注点进人剧情,让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同样,语文教师也应该在“导”字上下功夫,这里的“导”,我强调的是因势利导。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目标,自主质疑问难,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而这些环节必须有时间的保证,而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导”得不够,学生要么不为所动,一脸茫然;要么表面热闹,实际没有接受消化,虚假繁荣。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蓄势不够,水未到何以成渠?水势决定渠形。由于学生文化积淀与文本之间经常出现较大的落差,二者无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话。这样,学生看文本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看不清作品的庐山真面目而导致误读;或因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而导致浅读,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犯错便在所难免了。而此时也正是教师蓄势的好时机,学生的错解或浅见正是老师“导”的好契机。如我在教《包身工》一文时,因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制度的罪恶与黑暗,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包身工太傻了,她们为什么不逃跑呢?”我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她们有机会逃跑吗?2。有部门来监管日本纱厂这种野蛮的用工制度吗?3。她们逃跑如果被抓,后果将会如何呢?4。即便她们逃出去了,结果又将如何呢?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文中寻求答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在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支撑点三:在语文课外下功夫。

“功夫在诗外”。其中原因很显然是诗人在生活中细致周到的观察和“十年磨一剑”般的积累。只有日常孜孜不倦的积累,才会最终唤起写出千古佳句的`灵感。同样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能否发挥,这跟老师平时下的功夫分不开。首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他才有可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可以通过学生听课、作业、谈话、回答问题、考试、写作等各种途径,对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某种语文技能的强弱,学习某种文体兴趣的浓淡,学习语文意志品质的高下等方面均有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内容,营造出适合于课堂中“那一个”学生的激励性氛围进行“导”。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其次,教师要有“一桶水”。一个优秀的导演一定是一个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他导出来的电影情节才会合乎生活的逻辑,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样,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同学,每个学生都可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几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就是几百个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有眼光,会辨别,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直击学生的认识错误和肤浅之处。如果不深人观察生活,不大量阅读,教师哪里来丰富的生活经验,又如何应对学生种种的问题呢?再次,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一部好电影的拍摄一定是导演与演员达成一种高度的默契。导演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会使演员心领神会。同样,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讲授鲁迅的时候,他既没分析,也没让学生讨论,只是让学生听他读,听他偶然的点评。当他读到《阿长和<山海经>》中的最后一句时,钱教授说:“我的感情也上来了,整个课堂突然凝固下来了。所有人都呆住了,所有学生的眼睛都发亮了,我追求瞬间的震撼产生了。在那个瞬间,我自己也非常激动。我觉得,我的心灵和鲁迅的心灵,我和孩子的心灵,孩子和鲁迅的心灵沟通了。”试想如果没有钱教授课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钱教授即使有再渊博的知识、潇洒的风范,也未必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恐怕授课者只能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

可以说从孔子开始,他就强调课堂教学的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就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表达的内在欲望,让他们各抒己见。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应顺时代变化的要求,把握当今时代的脉博,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各类传播媒体,最大限度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我想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再是一个个知识的接受器。而应该是智慧的天使。

篇6:浅谈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主体性

浅谈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主体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新教材《原始社会》一节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二、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是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述说四大发明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

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

激励性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评价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主体地位论文

改革语文教学 落实素质教育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

听课 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的个人心得体会及思考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通用6篇)】相关文章:

2022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022-08-20

试论语文课堂活动问题相关论文2022-08-16

下学期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022-04-29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024-01-05

高中语文教学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本2023-09-08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2022-07-22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高中语文2024-01-11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开发2022-05-02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6-14

浅谈新课标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论文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