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精选15篇)由网友“陈大橙”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关键是要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五要”“五忌”。
一、要善于设疑,忌直接灌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
二、要形式多样,忌刻板单调。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
三、要面向全体,忌冷热不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上课,翻来覆去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执教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语文课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有时候上课前就圈定了要提问的学生的名单)参与讨论问题,起来发言的学生仅仅几个人,很多情况下还是重复发言,其他学生呢?也许有的在思考,也许有的一头雾水,也许有的开了小差,也许有的什么也没想--天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从更多学生的眼光来看,“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四、要点面结合,忌泛泛而过。我们强调开展学生活动要面向全体,并不是说搞什么活动都是“大轰隆”:一起读、一起答、一起背……实践证明,过多的搞学生集体活动,只有“面”,没有“点”,效果往往不理想。应该做到点面结合,多搞一些学生的个别活动。我认为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语文课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那么他就会把精力始终放在教学内容上,随时准备“出击”,这样就会少开小差、少走神;第二个好处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为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提供依据;第三个好处是,多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助于抓好知识和能力的落实,防止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五、要积极评价,忌求全责备。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他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送给他的评价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一度笼罩着他,使他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五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钱梦龙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每次学新课前,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由于爱语文老师,也爱上了语文课,从此开始了人生的转折。看来,教师的期待和欣赏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总之,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做好具体工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把学生能否“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求知,积极主动地发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篇2: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网友来稿)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网友来稿)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关键是要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六要”“六忌”。
一、要善于设疑,忌直接灌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比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你就是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有六根火柴,请你用讲解员的口吻和身份,根据课文的内容,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位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这问题提得有点怪,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代久远,作者忘了战士姓名。”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需要什么人物的真实姓名。”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假如我说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战士是无名的呢?”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很快站起来回答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当然教学内容问题化,要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巧妙、难易适当,有启发性、有实效性,而且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二、要形式多样,忌刻板单调。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这样一篇文言文时,对于蔡桓公所说的“寡人无疾”这句话,让学生模拟蔡桓公说话的语气、神态,而且一连叫了好几位同学来做,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再如程翔老师在教授《卖炭翁》一文时,对于文中“手把文书口称敕”这句话,也是让很多学生大胆想象、模仿,使学生体会宫廷爪牙的蛮横和卖炭翁的艰辛。再比如,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体验,他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要大家推荐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来演一个话剧,题目也是《我的家庭》,对剧中人物和性格也做了简单规定:好吃懒做、嗜烟如命的爸爸,勤快能干、说话唠叨的妈妈,还有一个任性顽皮的女儿。三位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激发了大家的写作热情,达到了预期目的。三位教师都注意了精心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学生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面向全体,忌冷热不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上课,翻来覆去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执教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语文课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有时候上课前就圈定了要提问的学生的名单)参与讨论问题,起来发言的学生仅仅几个人,很多情况下还是重复发言,其他学生呢?也许有的在思考,也许有的一头雾水,也许有的开了小差,也许有的什么也没想――天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从更多学生的眼光来看,“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不给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呢?有的老师惟恐他们不会“配合”,万一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耽误了时间,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损一堂课的整体“质量”;还有些老师则是嫌麻烦,认为那些“差生”即使让他们参与了课堂活动,也答不对、做不好,对于他们自身的提高也没什么作用。其实,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不正确的,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尊重人格、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四、要点面结合,忌泛泛而过。我们强调开展学生活动要面向全体,并不是说搞什么活动都是“大轰隆”:一起读、一起答、一起背……实践证明,过多的搞学生集体活动,只有“面”,没有“点”,效果往往不理想。应该做到点面结合,多搞一些学生的个别活动。我认为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语文课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那么他就会把精力始终放在教学内容上,随时准备“出击”,这样就会少开小差、少走神;第二个好处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为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提供依据;第三个好处是,多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助于抓好知识和能力的落实,防止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为了搞好点面结合,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由什么样的学生来解决,应该心中有数,避免开展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五、要积极评价,忌求全责备。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他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送给他的评价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一度笼罩着他,使他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五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钱梦龙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每次学新课前,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由于爱语文老师,也爱上了语文课,从此开始了人生的转折。看来,教师的期待和欣赏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可是,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对学生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因此学生的活动很难让他满意,特别是有的老师执教公开课,总是希望学生的活动能按照自己设计的进行,一旦学生回答出了偏差,就不知道如何应付了,甚至对配合不好的学生“恨”得咬牙切齿,语文课上学生动辄获咎,总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哪里还有什么参与的兴趣和创造的热情!
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成熟,也不要轻易否定、批评,我们应该 把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看作是接近真理的脚步,而不能用冷冰冰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加以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不伤害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自尊心是我们课堂评价的“底线”。
当然,对学生的欣赏和激励要有诚恳的态度、要实事求是、要因人而宜,不能是老生常谈式的赞语和“礼物奉送式”的奖励,更不能搞成对学生的无原则的迁就甚至是曲意的迎合。
六、要讲究实效,忌表演作秀。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识,拿学生活动为语文课“贴金”,片面追求课堂上的轰轰烈烈,无视学科特点、冲淡教学重点、脱离教材特点,花样百出,哗众取宠,这种表演作秀式的学生活动往往会使我们的语文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写起来、用起来却破绽百出的尴尬局面。
开展学生活动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把开展学生活动当作教学改革的点缀,否则,就会陷入为开展学生活动而开展学生活动的形式主义误区。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特点,把握课堂的动态发展,讲究开展学生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保学生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做好具体工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把学生能否“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求知,积极主动地发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参考资料:
①《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作者:顾振彪)
②《主体性教育》(作者:张天宝)
③《语文教育思想论》(作者:曹明海等 )
④《语文教育学》(主编:张鸿苓)
⑤《路,是这样走出来的》(作者:钱梦龙)
作者邮箱: ygp_jys@163.com
篇3: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网友来稿)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网友来稿)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
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关键是要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的面前。我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六要”“六忌”。
一、要善于设疑,忌直接灌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比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你就是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有六根火柴,请你用讲解员的口吻和身份,根据课文的内容,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位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这问题提得有点怪,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代久远,作者忘了战士姓名。”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需要什么人物的真实姓名。”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假如我说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战士是无名的呢?”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很快站起来回答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当然教学内容问题化,要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巧妙、难易适当,有启发性、有实效性,而且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二、要形式多样,忌刻板单调。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这样一篇文言文时,对于蔡桓公所说的“寡人无疾”这句话,让学生模拟蔡桓公说话的语气、神态,而且一连叫了好几位同学来做,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再如程翔老师在教授《卖炭翁》一文时,对于文中“手把文书口称敕”这句话,也是让很多学生大胆想象、模仿,使学生体会宫廷爪牙的蛮横和卖炭翁的艰辛。再比如,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体验,他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要大家推荐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来演一个话剧,题目也是《我的
[1] [2] [3] [4]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探讨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探讨论文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推理判断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重视成绩的原因,数学课堂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及主动性的发挥。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构建充分发挥和促进学生主动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的发挥教学的作用,因此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使其通过自身实践将学习活动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力活动,从而更加积极的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一切机会,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来参与到知识及课堂的学习中来。比如,在学习环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个圆圆的硬纸板,然后让学生在其中画出半径10厘米的圆,然后计算出其面积。之后,再让学生画出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并剪下,让学生直观了解环形,并立即环形的面积是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通过直观的参与。感知环形及其面积的计算。这种活跃的参与,不仅可以消除传统课堂中仅仅是听的呆板,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等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给学生积极的讨论空间,更能够促进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和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班级的民主及平等,同时能够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供平台和可能,不仅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够加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及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于某个新的概念,学生大都知识一种感性的认识,理解还较为肤浅,需要进一步的'剖析,教师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找到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自己发挥自我主动性,探究知识的内涵及本质,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加成就感。如在学习梯形时,教师提出去掉概念中的“只”和“四边形”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去掉“只”字,梯形的概念就变成了“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如此的话长方形及正方形也会满足这一条件。如果去掉“四边形”,就变成了“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五边形、六边形也可以满足这一条件。因此通过多方讨论和判断,明显梯形概念中不能去掉“只”和“四边形”。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喜好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促进学生爱学、好学、自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到该门学科的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性的设置学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巧妙的设置各种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完成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善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使其动态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比例尺时,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张上能不能画出中国的地图?让学生来想象怎么画出来?在这种问题引导下,学生就会主动的进行思考,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有了这一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积极进行探索、研讨,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探究、发现,增加学习体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化。教师要首先清楚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数学能力,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组,不仅要实行组内的合作和竞争,同时也兼顾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组合作教学中,既要体现合作,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加强团队合作,让学习好的带动和帮助学习差的,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及你追我赶的竞争学习氛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小组及个人学习中不能解决问题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来解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深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充实到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必须的材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确,同时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量一量、剪一剪,然后进行拼接等,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比哪组做得更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一堆写着三角形某个角度数的卡片中找出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卡片,来将其拼成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拼图来加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理解,同时能够提高合作能力,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来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从而促进学生发挥自我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好数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嫱.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J].赤子,,(19).
[2]宋利娟.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赤子,2016,(19).
[3]黄勤灵.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16,(36).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把对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知识的传授主要在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学时,只有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学习兴趣才会浓厚,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饱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心态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自己想做的,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他们的个体差异。
2.面向全体,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各有特点的学生。教师要全面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学习起点上都有进步,都有发展。
教学中要设计具有梯度的知识点和阶梯度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下一个梯度的学习打下好基础。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层的兴趣,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内心的体验,体会到“思”之乐,从而转变学习观念。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五位壮士不把敌人引上绝路,会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同学们认识到当千钧一发时刻,五位壮士这有这样才能彻底完成任务,从而体会到壮士们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自评互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导”学生疑问处,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主宰”,不是“法官”。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是一种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互评议问题答案组织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究,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必然会有很大提高。
篇6:论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内容提要:
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理念已为广大英语教
师所接受。但在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大家还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 索。专家同行及笔者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平
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活动,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以及赠鱼授渔的能力培养即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体现
Abstract: The idea has been accepted by many English teachers that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the students must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ir subject character must be expanded and developed , their enthusiasm, activity and creativity
in English learning must be stimulat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But it is still underactive studying and probing
how to emdody the students'subjective status while teaching.The write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experts and other teachers have shown that a good, equal and harmonious classroom teaching atmosphere, the
stundents' various colourful activities , the graduational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ents' different
aptitudes and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helping th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learning abilities by not only giving them fish
but also helping them fishing can embody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very well.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embody
一 主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
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主体’的英语单词是 ‘subject’,来源于拉丁词 ‘subjectus ’, 它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 马克
思哲学认为,主体是人。”(1)这个人是指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际活动的人,或者说是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参
与者和承担者。客体指作为主体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的对象性活动, 即主体在自觉意识下进行的有目的的
、而且总是把自己与自己活动的对象变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变成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的活动。”(2) 主体具有意识性、积极性、主动性、
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
二 英语教学中主体的确定
英语教学活动(the activity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language) 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素
质,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一个多面体的统一体,既有主客体的统一,又有主体之间的统一,还有客体不同
层次的统一。广西师大王才仁教授认为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有两个主体:学生与教师;有两种活动方式;教与学。有一个共同的对象:英语。
这里的英语,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却不一样。当学生作为主体时,被认识的是英语,即英语符号系统及其功能;当主体是教师时,英语作
为教学对象并不是英语这个符号系统本身,而是与英语有联系的一种抽象规律,即学习英语的规律。他还认为英语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交际
活动,教即交际,教靠交际,教为交际(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因为教学不是简单的
你教我学,而是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既不全决定于教,也不单决定于学,而是教学双方互动的结果;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
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双方的认识水平都是通过这一交际活动得以提高。
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教学活动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
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老师和学生都是这一交际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
三 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他关注的是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学生的学是为了获得英语的能力,他注意的是关于英语的信息。英语教学的成效主
要在于学生的学,衡量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看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是否全部调动起来,
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提高的程度。教师的各种努力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教师的劳动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收到实效。这正
如哲学中所说的,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说课堂是舞台,那么舞台上的演员
应当是学生,教师只是导演, 一出戏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由演员的表演来决定的。所以,学生才是英语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
英语学科很强的实践性更能说明学生的主体性,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
自实践。就好象不下水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一样,英语学习者也必须投身到英语的使用实践当中。 “ 全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学院
刘润清教授说:‘English can'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David Nunan 在 The Self-directed Teacher一书中运用了这句话:
‘I dunno’ Jimmy said, ‘ I forget what I was taught. I only remember what I've learnt.’( Patrick White ) 。”
(3)这进一步说明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衡量教学效果的的最终尺度是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不是老师水平的高低和付
出劳动的多少。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guide “或者“helper”。他的作用是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好英语,发挥学
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已经从知识本位向主体本位转变,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
编者之一的张献臣在《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书中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想方设法促
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
能力。
四 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强化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现从英语教学方面,谈谈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环境,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人们的沟通、理解,合作共事要基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只
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表现出来。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教师把自己赤诚的爱献给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发挥最大的热情,积极
地和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学生对教师的爱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他们会勤奋、努力、积极配合老师,使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情感的合
作。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尊重学生, 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是完全平等的社会成员,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把学生当成”人“,
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人,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与他们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师生关系, 当教师给学生
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要诚心诚意的鼓励和信任学生。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五层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重视,并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
是一些期待着教师把他们当作”大人“的青少年,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小孩“,学生的期待就得不到满足,教师也会产生“居高临下”的态度,
如果教师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那就看不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精神,也就不会把学生看成值得尊重的人。教师尊重学生并对他们充满
关心和期待,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期待通过言词交际和非言词交际传达给学生,会使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得到
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因而提高学习效益。重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是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英语学科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罗森
塔尔效应( Rosenthal Effect )和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 )都证明了人是需要关心和尊重的。”(4)第二、对学生要充满热爱的情感,
众所周知,师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热
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尊心。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眼神、手势、
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等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通过这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课
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对学生微笑和点头,专心听学生的表达就是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更不要
忘了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美,有句英语名言是这样的:Praise makes a bad man worse and a good man better. 因此要使用好“OK,
yes,good,right,excellent,great,magnificent,marvellous,well done ”等赞美性的语言。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只是实现课堂上情感合作的基础,要真正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还必须掌握激发学
生情感的技巧。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情感是最能感染人、影响人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每时每刻都能微妙的悄
悄的进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迸发出思考的活力。教师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精神状态等方面表现出来。
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教师语
言应当生动、风趣、真切感人, 做到既有科学性、启发性,又具有感染力、号召力,从而达到感染学生、启迪心智的目的。记得有一次在
讲“in danger”这个词组时,笔者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Now , many people in the city enjoy eating the meat of wild animals,
so many people in the mountains are hunting the animals and sell them to the city.Many precious wild animals are in
danger.The number of them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Some years later , we will see none of them.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this.As the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we should not eat them and do what we can to protect the valuable
animals,to save our world.Don't you think so?这不仅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in danger”这个词组,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上课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满腔热情的组织课堂教学,并不断的鼓励学生探求真理,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 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
影响,使学生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会体会到和教师协同一致获得知识的乐趣,师生的情感交流畅通无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
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的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总之, 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的是学识的不对等,但教师必须从
“人--人”关系上理解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既作他们的
老师, 更要作他们的朋友,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强烈愿望和安全感。
(二)、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活动, 为学生主体的体现提供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
才能得到良好发展。”(5)离开了活动, 就谈不上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教学活
动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通常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被动参与是一种非自由的状态。从这
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 没有自由的学生, 在教学中就谈不上主体参与 。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仅把已有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创造一定条件,提供一定辅助
材料,通过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ougles
Brown 在1983年就为外语教学下了定义:‘Teaching is guiding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enabling the learner to learn,
setting the condition for learning.’”(6) 英语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的角色和作用结
合起来才构成教学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
的主体。教师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
求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充分表现自己。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王才仁教授 说:活动是转变
教学方式的关键。 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必须通过多种活动来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甚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终也只有通
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实现,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真正做到: 突出重点难点; 突出精讲巧练;不搞满堂灌;从课堂的主角位置上退下来,
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不要把知识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 而是让学生作为思维活动的过程去学,
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归纳总
结的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可以经常让学生带读生
词、领读课文;让学生板书;让学生批改作业;有时甚至让学生来模拟出题、改卷;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充分的参与教
学活动。同时,尽可能的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交际,以保证课堂教学交际化,开展师生之间的多向交际,“将单一的T → Ss 模式转换为
T → Ss ;T → S ;Ss → T ; S → T ; S → S ; S → Ss ; Ss → S ;Ss → Ss 立体的、多方位的、网络式的课堂英语交际型结构
,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7) 只有让学生最大限
度的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兴趣才能持久,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在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的同时,教师首先要相
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其次要认识到多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最后,要认识到提供学生时间和空间不是课堂上的
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三)、进行分层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体信心
以人为本,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新世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
从人的发展看,没有个性就没创造性,没有个性,人不成为其人。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
个性。而且由于各自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其英语学习情况必然千差万别,不仅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是这样,就是同一个班的
学生也相去甚远,一个班同学虽然都同样坐在教室里听课,每天做同样的练习,表面上接受着同等教育,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适合于他们的
教育。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们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英语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实行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自由的”概念,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促进有差异的学生的普遍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一 是学生分层。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 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采取相应的策略,这里包括: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等等,如果是低层次的,允许他们学习较
容易的内容,放慢学习的速度,达到较低的目标,同时在学习的方法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分层最好的办法是把学生按他们的成绩来
分成不同的班级,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很难做到,特别是我们还无法做到小班教学的今天,更是只能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和分
析,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笔者今年所带的两个班(或是说一个半班)的情况就是十分特殊,4班是从三个理科班中挑选出来的,英语成绩
相对来说也是最好的,但就是在这个班里,学生的英语成绩也千差万别。而另一个(或是半个)班情况就更突出,这是从一个文科班1班里分
出来的各科成绩较差的30位同学组成的一个班,为了让学生不自卑,我们不把它叫作新班,而叫作1(A)班,因此又叫作半个班。他们的英语
成绩比起4班来,又是一个很大的差距。教师同时面对英语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如果心里无数,上起课来,肯定一塌糊涂。
二是目标分层。这是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而采取的第二个步骤, 所谓目标分层 ,就是将划一性教学目标,改为由学生自由选择的的弹性
目标; 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成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三层。目标的分层并不是和学生的分层一一对应的并对所有学生都是适
应的,低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可以进行提高性目标,甚至发展性目标的学习。高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也可
以从提高性目标开始,甚至可以直接按发展性目标要求学习。目标的分层主要是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选择作准备, 对好生,课程内容太简单
, 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对差生,课程内容太难,更会大大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更不用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一句话,不相
适应的内容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自主表现,也就无法体现他们的主体性来,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鼓励学生‘跳起摘桃’,即把教
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跳起摘桃’中感受到成功后的欢乐和自豪。事实证明,凡经过自己奋斗取得的成功
最能激励人、鼓舞人。”(8) 因此笔者在这两个班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完全不同的增删,以适应他们不同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教育部最近颁布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就将教学目标分为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一级目标是高中毕业的水平,二级目标
是较高水平,这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三是施教分层。这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言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也要采用不同的
方法,即使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内容,其详略也会有所区别,其方式方法也有差异。这同时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问
题,比如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否适切,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否有待改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应当给予什
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全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那些共同的问题需要组织讨论以及如何讨论等等。
四练习分层。为了巩固堂上所学内容,教材后面常常配有一些练习题,有时教师还要设置一些练习题给学生练习。练习的设置和选择就要照顾
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又有面向学习困难的准备题,还有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题,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
水平自主选择相应层次的练习,获得成功体验。课堂练习要常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就会
更加乐于表现自己。如果练习不是太难,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用抓阄的方式来选择自己要做的题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自由,其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五是评价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但是除了毕业考和中高考是相对的终结性评价外,其他的评价都是形
成性或发展性评价,教师应当把评价作为手段,用它来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指出对学生英语
学习的评价要有益于树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形成继续进步的能力。为此,建议教师采用形成
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教师要放弃互相比高低的单一常摸参照终结性评价,注重目标参照的形成性评价,
通过考查、观察、交谈和学生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进行全
面综合的评价。如果可能,应该强化激励机制,以学生纵向自我评价为主。为了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问答、作业练习中分出
一定的层次,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性。或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了同一问题, 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他们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更
能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层次和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因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的最重要的
目标。再举笔者所上的两个班为例,虽然教材一样,但上课进度不一样,所布置的作业也不一样,对他们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而遇到同样的
作业,评分的尺度就有差异。其目的就是激励这两个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都更好的发展。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体增强实力
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在研究”学“ 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
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to teach how to learn),即教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怎
样学习, 进而善于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国
古代也有“受人鱼,供一餐之用;受人渔则享用不尽”这种说法,这充分说明了方法的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
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个人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素质化的
课堂教学,知识具有双重属性。知识既是知识本身,又是训练思维的材料。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之后,才能更有效的体现自己
的学习主体地位, 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的学习, 从而更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在谈到教师的指导作
用时指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
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有位教师说的好:教师教给学生的应当是一把打开金库的钥匙,而不是锭锭金山。因此英语教师就要特别注意研究学习英语的规律、特点和方法,让学生会学与学会。如形容词的排序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个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
主(观)前客(观)后;客观为SASCNM。”一句话帮助记忆,即表达主观看法的形容词在前,客观描写的形容词在后, 客观形容词按大小
(SIZE)、新旧(AGE)、形状(SHAPE)、颜色 (COLOUR)、国籍(NATIONALITY)、材料(MATERIAL)的顺序排列。学生记下了这两句话后,大部
分的形容词排序问题都可解决了。又如,定语从句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语法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都感到困难。笔者教给学生“
抓中间,看两头”的策略。中间就是连接主句与从句的关系词,两头之前头就是从句的先行词极其修饰语,两头之后头就是其在从句中的作用
。因为影响关系词的关键因素就是先行词极其修饰语和其在从句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去解题,对定语从句的关系词的选择就觉得容易
多了。又如,可数名词复数和规则动词过去式或者过去分词的读音问题难倒很多学生,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这句话就是“清清浊元浊
”,即所加后缀在清辅音后读其清辅音,在浊辅音和元音后读其浊辅音,这样学生在做这类习题时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同时,教师的教法应当
符合学生的学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要按照量力性原则安排每节授课内容;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听
、说、读、写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教师要有效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 根据记忆规律, 教师
不仅在讲新课时要有计划地以新带旧,使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还要指导学生平时如何进行复习,达到温故知新,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 结束语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创
设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和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他
们的潜能,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获得和提高英语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需要, 更
是未来社会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注释:
(1)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师大出版社 11月,第48页
(2)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师大出版社 1911月,第74页
(3)陈泽诞:《确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k12教育网站 教师论坛
(4)陈泽诞:《确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k12教育网站 教师论坛
(5)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研究》 第8期
第15页
(6)陈泽诞:《确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k12教育网站 教师论坛
(7)陈泽诞:《确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k12教育网站 教师论坛
(8)伍 杰:《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情景和途径》,湖南省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 广西师大出版社 年11月
王 升 :《关于主体参与教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第12期
王 升 张晓静: 《谈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功效》,《教育理论 与 实践》
年20卷
吴惠钧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天津教育》 第3期
张玉坤 : 《问题--探究--实践》
《 --论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天津教育》20第4期
韩清林: 《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 《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庞景特 : 《谈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天津教育》 2000年第9期
武思敏 :《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教育研究 》2000年第5期
张天宝: 《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研究》 2000年第8期
张献臣 :《浅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训班学习资料
孙改仙 :《论师生合作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年21卷
陈泽诞:《确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k12教育网站 教师论坛
姚晓明 :《“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实验报告》,《教育 研究》
2001年第1期
伍 杰:《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情景和途径》,湖南省20优秀论文评选
活动论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2001年8月 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编
广东省高中新课程计划培训资料
转自周清老师个人主页
篇7: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探讨了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新的理念,不管是从招生方式、学生选择所学专业,还是在日常教学、个人特长培养上甚至是在学生就业问题上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主体;地位
1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主体地位现状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的近二十多年中,高等教育基本上是要把人培养成为计划经济“大机器”中的一个“不生锈”的螺丝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总是从“将来毕业后怎么样才好用”这一点出发。因此,学校教育尽可能地把某一些专业知识教给学生,教育上关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法表面看来与现在提法没什么不同,但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即让个人能够比较全面地发展这一点,在过去相当不受重视。
目前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步、发达、充满活力,要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能力和天然禀赋等是否能充分发挥出来。高等教育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高等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学校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如何,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它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及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动机,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根本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所以,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正式成员,离开了学生这个成员,就谈不上学校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根本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人地位,也就决定了学生本身就具有这样的主体性。
2现在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措施
(1)招生方面。
新世纪的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不管是从招生方式、学生选择所学专业,还是在日常教学、个人特长培养,甚至是在学生就业问题上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全面自由地寻求自我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在招生方面,现在国家教育部下文放权给部分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目前各大学也在忙于扩大招生规模,大学门槛越来越低,但由于学生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甚至是感兴趣的专业也了解不深、不全面,有的学生为了考上大学生而“病急乱投医”,勉强填报一些不情愿的专业,导致上了大学后对所学专业又不感兴趣,最终导致没有学习积极性,甚至厌恶,个别学生因此而轻生的现象也屡有发生。所以我们的高校可以尝试实行大类学科招生(只分文、理科),可以像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高校那样,在新生入学后2-3年不据具体专业安排教学,重在进行通识教育,基本都上基础课程。到大学最后的1-2年,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经过考核合格,选择相应专业。当然这种新的模式还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引导,必须加强社会的监督和舆论监督(学生也有权监督学校),不致学生盲目选择当前的热门专业而冷落其它专业,出现专业的盲区。
(2)高等教育教学方面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高等教育从诞生到现在,其教学总是以求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教学上的一言堂,教学缺乏活力,管理死板,教师成了“僵师”,管理者成了“僵官”,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当然就成了“僵生”,学生主体性被淹没在一潭“死水”之中。大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创新意志和品质。
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课程的选择性。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中,学校应允许学生可以选择具体的课程、上课时间和授课方式,也可选择具体学习年限。原来四年修完的课程现在可规定在3-6年中完成规定学分,就可提前或延期毕业。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让学生自由选课,允许转换科系等,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现在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学生在校学习所面临的困难,不是如何吸收知识,而是如何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简单地把某个成熟观点告诉学生,而是把不同的观点呈现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在其中选择更适合国情、更适合自己或某个特定目标的知识,或者说从中学到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也是学生主体性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
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过去因为把人培养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活的“劳动工具”,往往只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驯服工具论”的年代,不希望普通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不能提出问题,又怎么能去分析问题呢?那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社会也就不可能进步。所以高等教育还应保持对社会的一种批判精神,站在现实社会的前面,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3)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高等学校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单一的育人模式,使学生个性特征难以体现。学生超出“常规”的需要被种种管理规定拒之门外,没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等潜能难以体现。过强的共性特约,使大学校园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的主体意识没能得到充分肯定。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则,平等地看待学生,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服务学生中渗透教育,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忧解难。避免以管理者为本位,将管理者的意志、愿望强加给学生,从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4)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各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各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改变过去毕业分配的那种“一等二靠三要”的观念。在就业方面也必须进行创新,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各高校的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首先,学校要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如“就业指导办公室”、“毕业就业工作处”等,构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的服务。其次,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使就业指导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就业指导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第三,学校要改变过去那种等用人单位来选录毕业生的观念和做法,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主动为毕业生群体寻找“婆家”,还可跟一些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网络。第四,充分发挥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进行双向选择的主导地位,引导他们适时就业。目前很多高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有的学校每年要举办几十到百余场的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周末人才招聘会。同时各大高校还鼓励毕业生到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去应聘,从中获取信息,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学校成立的心理咨询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针对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恋爱等方面的诸多困惑,科学地利用心理学,在充分尊重学生、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下,对他们有效地加以社会价值导向,尽可能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总之,我们的高校必须重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避免人才的浪费。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同时加强学校的引导功能,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意志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微.走进学生为主体时代[N].中国教育报,-3-31.
[2]@王金宝.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途径[J].教育评论,2003,(5).
篇8: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作者/蔡静
摘 要: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地构建知识结构。对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主体性;历史教学;主体地位
一、主体性的概念
关于主体性的概念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是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则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认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能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教学,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如何体现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的原则
“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重视人,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合作关系。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我通过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商鞅变法”的四个方面的措施,每一方面的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阅读内容,联系史实,思考分析。
学生甲回答:废除西周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废井田,开阡陌)
学生乙回答: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功授爵)
学生丙回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耕织)
学生丁回答:废除旧的地方制度,建立县制。(建立县制)
通过“废”与“立”的对比启发,变法实质上体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如何理解这个“向封建社会过渡”?其中“废井田,开阡陌”在《战国策》中这样描述: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史记》中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从这些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周的井田制之下公田和私田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土地的所有权在国家手中。而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就是要打破公田与私田之间的界限,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军功授爵。这项变法的措施,无疑是对奴隶主贵族致命的打击。《史记》中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样,世代享受官爵俸禄的旧势力逐渐地失去官爵和田产,而依靠军功得到爵位和田宅的人来说,则成为变法取得成效的最广泛的阶级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商鞅变法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废除分封制,县设县令以主县政。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分析商鞅变法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变法的性质和意义。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感知历史,进而探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考问题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2.倡导合作探究,明确任务,解决问题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是倡导一种指导学生研究问题的教学方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时,针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这一目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政治组、军事组、经济组、思想组。提前布置每组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第二天上课时各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政治组:
首先,确立皇帝制度。
(1)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自称皇帝;
(2)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其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1)中央官制:中央设“三公九卿”.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免。
经济组:
首先,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即“使黔首自实田”.
其次,统一度量衡。度―计量长短,量―计量容积,衡―计量轻重。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然后,统一货币。
最后,统一车轨、驰道。
军事组:
筑长城: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战国时期,魏、赵、燕、齐等国境内均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防止匈奴的南下,秦始皇下令修长城,西起临洮,东抵辽东。
思想文化组:
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权,另一方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是“法令”,教师的资格是“官吏”,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归纳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向全班同学介绍各自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的经历。这一过程对每位学生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分组讨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互动的机会。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气氛,引起共鸣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创设视频情境
用视频可以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问题时,播放了自己剪辑的《香港回归过程的实况》的片段,短短的五分钟,记录了香港回归中英政权交接过程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加之配以饱含深情的对白,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于是,我“趁热打铁”――“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香港在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之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听着教师动情的讲解,学生明白香港沧桑的历史,认识到香港繁荣的今天,由此懂得香港之所以在19顺利回归,其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2.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利用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这一课时,选取了音乐《走进新时代》,音乐结束,我出示歌词内容片段: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出示问题:歌词中涉及了中国历史上三位领导人,其中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两位领导人是谁呢?
大多数学生可以从已学的历史知识中得出结论:一位领导人是毛泽东。
我顺势引导,那么让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导人会是谁呢?请大家走进今天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抓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来。
主体参与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基本途径,主体参与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荣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
[2]郑旭东,张振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
篇9: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河南省许昌市建设路小学 马艳敏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习作练笔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怪圈,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效的关键。
一、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40分钟还给学生。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审题――立意――选材――起草――修改――成文。它限制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我对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把单一的班级教学改为分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变“教”为“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提倡互帮互学,把老师整节课的辅导变为:老师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指导,启发思路,学生用四分之二的时间动笔写作,留下四分之一的时间点评、修改。让学生练中改,改中练。再用典型例文集体评议,互相评议,然后由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40分钟还给学生,使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二、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强调学生在习作练笔中主体作用,并不是说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恰恰相反,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有效地指导就是及时给学生以帮助和点拔。同时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习作练笔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喜欢练笔、乐意练笔;第二,针对学生积累构思、修改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让学生实现由“不会练”到“会练”的飞跃;第三,根据班级学生在知识和智力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在作后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并在品味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爱上写作。
三、作文教学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开放课堂,自主表演
爱玩、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份天性,让沉闷的作文课活起来,作文课上我选择了那些离儿童生活比较近的图画和材料作为表演的“蓝本”,打破课堂限制,跳出画面的圈子,提前布置,给足时间让学生排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编、共同演、共同设计“解说稿”,小组与小组之间谁也不甘落后,暗暗比学赶超。
2.激发兴趣,淡化“清规戒律”,张扬个性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不是负担。”新课标对第二学段习作方面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路,冲破观念,淡化各种“清规戒律”,让学生张扬出自己的个性:(1)淡化命题,让学生有话就写,让学生觉得作文没什么可怕的。如写人的作文,让学生自选素材,自拟题目可写爸爸,也可写妈妈;可写老师,也可写同学,可写大人,也可写小孩;可写好人,也可写坏人……只要学生能用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就可以了。(2)淡化文体,鼓励想象创新。过分强调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新课标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所以,要提倡学生写想象作文和记实作文。(3)淡化章法,体现个性。小学生习作要强调自我,提倡写放胆文,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能把自己的风闻、感受、想象写出来,内容较具体,语句较通顺就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表现方式写,甚至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写景状物。
3.实践――体验,是习作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力的源泉。学生的灵感往往是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产生的。所以,我鼓励学生去多实践: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做“老师”、做“家长”,亲自实践、劳动,组织“记者团”深入社会采访,走出家门、校门,领略大自然的美。我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有过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有感受,我手写我事,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感,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学生就会灵活、自如地驾驭写作。
4.开展合作学习,激励自改
对待学生的每次练笔,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关注。评讲习作时,我注意寻找每个学生在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我更是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根据习作中存在的同类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交流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既让学生敢于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让学生善于在交流中倾听别人的建议,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改习作,尽可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5.提供展示机会,激励成功
学生的习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练笔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且希望自己的习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许。因此,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时空,对比较突出的习作,在经过指导,学生自改后更积极推荐上刊,一旦刊登,还应及时地给予公开表扬;对比较优秀或者是进步较明显的习作,可通过在班级开辟“习作园地”,让这些习作及时上墙,以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对学生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习作,可通过定期“评选满意习作”的形式,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让他们都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励学生乐于习作,练好习作,并使之成为可持续性的发展机制。
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作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作文教学向学生开放,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篇10: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的今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亟需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即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能动性.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表现;其次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发挥的条件;再次要掌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作 者:李金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中学,山东济宁,27205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20 关键词:体育 主体地位 意识篇1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措施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措施论文
以往教学中,国内采用的均为“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禁锢了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新的教学方式很难开展。正是意识到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新课程改革才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打破“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发挥出主体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得到主体地位的充分发展,从而激发出其在语文学习上的兴趣,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的意义
学习应当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不应该由教师全权安排。如果将学生拘束在固定的学习框架中,学生不仅不会真正学习到知识,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要想实现主体发展,教师就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将知识深度消化、吸收。但目前学生因为“填鸭式”教育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已经制约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原因就是学生已经适应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突然让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会让其很难接受。由此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主体发展的教育方式很有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的实现措施
(一)开放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中会涉及到十分广泛的知识领域,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不应当禁锢在课程中,而应当拓展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只有让学生走出教室,才能帮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相关的知识引入进来,使语文能够同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风吹》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游,和学生一起观察刚刚发芽的柳树、泛红的桃花、天空中欢快飞翔的燕子和冬眠中醒来的青蛙,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富有乐趣的室外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课文中的知识,还得到了自然情操的陶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将此次活动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而培养其写作的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拥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十分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情绪的调动进行良好的把握,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课程导入这个重要的环节,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这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合理把握课堂时间,将课本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讲解完。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一个有效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入方式,巧妙导入语文课程内容,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激发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实际上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对教学空间进行拓展,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其创造性得到很好的激发。学生在小学阶段时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形成定势,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学习习惯,通过阅读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小学生拓展语文的知识层面,并且使其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王子》《爱的教育》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并且能够提升其语文知识水平的儿童文学作品。实践证明,通过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还能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结语
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禁锢于长时间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新课程改革才提出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转换成知识的引导者,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寻求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12:试谈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论文
试谈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论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己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却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和现有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不能满足的矛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素质教育就是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而要实施教育改革,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地位,让学生由被动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知识接受者,变苦学为乐学。面向新世纪,在现代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做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呢?
一、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ス勰钍切卸的向导,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正确的行动。作为老师,首先应明白谁是课堂的主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不能喧宾夺主。
パ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主角。作为教师,我们应时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职责:老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并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认真的教,是为了学生学得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能起的作用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把学生当作婴儿而嚼烂了知识喂学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为了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在备课时,应始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紧紧贯彻“以生为本”思想。要高举“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旗帜,以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理念应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变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学生自由空间
ヒ突出学生主体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自主地参与教学,自主地创造性学习的时空环境。而给学生自由宽松环境的主动权就在于教师,这也是体现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一个因素。
ピ诳翁媒萄е校教师绝不能“满堂灌”,占尽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成了“可怜虫”,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更不用说有创新思维了。教学本来就是一种互动性的双向活动,所以教师应统筹安排好师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既能独立学习,又能互相交流的环境。教师要有耐心,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多角度回答问题,不拘泥于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争论,更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从而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ト、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ソ萄В是一种双边双向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积极互动关系。一个长期板着面孔,威严有加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肯定听话,但死气沉沉,神经老处于紧张状态,胆子小,缺乏创造力。可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意识的产生。所以,作为教师,应深刻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时时以民主的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拉近师生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プ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获得高分的教育,而且是让学生将来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获得成功并不断获得成功的教育。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牢牢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13: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班级为七年级(1)个班,学生有64名,这些同学由小学六年级刚升入中学,由于有许多成绩较好的同学已选择了到外地学习环境较好的学校去读书,所以余下的除个别同学乐于学习外,其余大多数同学基础较差,全班小考成绩最高分:58、5分,整体成绩不够理想。特别是男生对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故成绩难于跟上,加之刚升入初中,他们面临着由原来小学的二、三门科一下子增至7—8门科,学习任务加重,使得有些同学难于承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新课改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扎实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正确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正确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总目标:
1、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3、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了解描写方法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背诵重点课文和重点段落。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目标:
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能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并能运用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掌握阅读现代文和古文的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与写日记的好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学习课文中先进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如文学修养、品德修养,阅读优美的中外名著、读书看报做笔记的习惯等。
具体目标:
(一)、新课标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
(二)、本学期教学预期目标:
能写出适量的教学反思,能对一学期围绕学生如何适应中学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如何激发学生书写文字进行总结。争取期末统考成绩能有预期的成绩。
三、教材内容:
全书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略有文采的简短的主题词,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课文四至五篇,可根据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需要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自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是富有创意的新设计,是探索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尝试,旨在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四、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以“我爱文学”为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五篇课文都是名家优美的诗文,选文注重题材、体材、风格的多样性。《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首优美的散文,作者赵丽宏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繁星》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冰心诗四首》是一组优美诗文,依次是1、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眷恋热爱之情,歌颂了母亲的博大无私。2、表达作者对母亲、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3、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4、赞美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意义。《安恩和奶牛》是丹麦作家的作品(小说),刻画了安恩老太太是一位慈悲、善良、有爱心的人。《古代寓言二则》充满了生活的哲理。《诵读欣赏》都是一首首优美的古代诗词。《泰戈尔诗三首》是一组印度作家的诗。写作,贴近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语文实践活动》激励你对文学感兴趣。
篇14: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目标
本学期,认真贯彻落实市及镇教研室关于教育教学的有关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规范办学标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理念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以谋取学生终生幸福为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三、具体举措
(一)、规范教学管理
1、完善、落实教学管理机制。让每一位老师认真学习《小学教学工作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进一步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辅导学生、听课、教研等教学常规管理,开足开好每一门课程;规范学籍、继续教育和第二课堂的管理。
2、每个科组进一步提高教研、集备的质量,加强示范课的力度,让每一次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收获。
3、根据学科特点,加强课堂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研究;扎实开展评研工作,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习的目标,坚持杜绝对学生不负责的做法(行为)。
4、抓好质量监控。组织进行各学科质量调研,及时反馈,做出评价。对学习气氛浓、学习习惯好、进步明显的班级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大力表扬,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跟踪把关。
5、建立语、数、英三科学科资源库。
(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从后进生工作抓起
各任课教师要对其做到“不放弃,不抛弃”。要从学习态度、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与同学合作交流、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优先进行关注、提问、跟踪、辅导、帮扶。决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2、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坚决杜绝“放羊式”教学。上课前,教师除个人备课外,还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制定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生本理念、学科特点及自己特长,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课时,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好课堂,让每个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学习,文明、充分地展示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要高度关注待优生的学习状况,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实现低负高质的目标。
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5: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原有”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并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素质教学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能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2.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
3.在教学中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比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产生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生活观察,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地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4.1访一访,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丰碑》时,可让学生看有关红军的电视、,还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去采访一些长辈回忆过去作战的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4.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可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浅论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风格2023-08-20
论教学目标管理2022-05-04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2023-08-13
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2023-02-12
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的教育理论论文2022-05-02
课程与教学论小论文2024-02-27
杜郎口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果预习很关键2022-05-06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创新论文2023-10-30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023-11-08
论高校速度滑冰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202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