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

时间:2022-12-25 07:52: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锦集8篇)由网友“盐粒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

篇1: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涉及的篇目多,情况也很复杂,通常的教学常常把通假字“独立”出来要求学生记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

不管通假字是产生于何种原因,它的解释都离不开句子,尽管有不少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依然要遵从这一规律。因此,通假字的解释应当用“在这里读什么音,是什么词义”,让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遇到的次数多了,就会感到“哦,这又是那个通假字”,便于学生快速处理句子,而不会形成句子理解的断裂。

下面通过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一、

同舍人皆被绮秀——被,读pi,一声,词义是“穿着”;一同居住的人都穿着华丽的丝绸服装。

将军被坚执锐——被,读pi,一声,词义是“身穿”;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

如果用“被”同“披”来解释,“被绮秀”就只能解释为“披着华丽的丝绸服装”,反而和原句的表达有一定偏离。“被坚”解释为“披着坚固的铠甲”,就和原句的表达相去甚远了。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被”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应当有不同的解释,而不能限定到一个通假字“披”上。

再深入一步,这个字在古代应当能作动词用,有“包裹、遮盖”的意思,即使不读作pi,理解为“穿”也是能够说得通的。把它理解为“披”,并没有更清楚地表明它的意思,只是白白饶了个弯子。

例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读shu,二声,谁;人们不是古代的圣贤,谁能没有过错?另用“哪一个”,或者解释为疑问词“哪”都说得通。

孰视之,又弗如远甚——孰,读shu,二声,仔细、反复;仔细看他,又觉得远远不如他。如果用“孰”同“熟”来解释,还要组词“熟视”,才能确定为作“仔细、反复”讲,如果不组词,单解为一个“熟”字,生熟的熟?熟练的熟?……这就难说得通了。

其实,这个字在古代应当能作“熟”讲,可能到后来词汇丰富了,给“孰”字下面加了个“火”,用以单独表示,才出现了同音的两个字。

这个例子说明,文言文的常用字当时所表示的词义很多,由于当时文字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现在才看出了“古今异义”的现象,与其用现在细分以后的某一个字去“同”它,倒不如尊重原文,用一词多义的角度去“真实地”解释它的意思。这样做,首先“回归了”原有的读音,简化了教学过程,其次,在解义的时候又能够容纳同义词、近义词,避免了这种一对一的解释局限。

例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读zhi,四声,智慧、聪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明啊。另用“有智慧”,甚至“明白人”都能说得通。

如果用“知”同“智”来解释,就限定到了“智慧”一个词上,也就排除了其他相近的解释,很鲜活的一个句子变成了“这才是有智慧啊”这样一个半通不通的句子。

其实这个字在古代可能就不读四声,解释为“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懂得(道理)啊。”如果没有“通假字”的干扰,也许这才是句子的“原型”。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通假字在教学中只能放在句子中给以解释,越是常见的越不能离开句子,至于因传抄错误形成的“通假字”,离开了那个句子就无法给以合理解释,更不应该脱离句子去记忆。

课文注释中放入通假字是一种惯例,教学的时候只能作为理解上的引导,要结合原句表达的意思灵活运用,如果独立出来进行讲解就会形成限制,整理成“通假字典”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篇2: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精选

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篇3:文言文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 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1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15、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22、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图(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34、设九宾于廷(同傧)

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 余君(同穆)

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37、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39、要项伯(同邀,邀请)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44、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46、泾流之大(同径,直)

47、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48、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49、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

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通倡,倡导)

5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

5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有此一说)

5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54、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

55、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56、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59、四十有四(通又)

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篇4: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篇5: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以下是文言文通假字,请考生掌握记忆。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篇6:文言文中通假字如何识别

文言文中通假字如何识别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涉及的篇目多,情况也很复杂,通常的教学常常把通假字“独立”出来要求学生记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

不管通假字是产生于何种原因,它的解释都离不开句子,尽管有不少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依然要遵从这一规律。因此,通假字的解释应当用“在这里读什么音,是什么词义”,让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遇到的次数多了,就会感到“哦,这又是那个通假字”,便于学生快速处理句子,而不会形成句子理解的断裂。

下面通过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一、

同舍人皆被绮秀——被,读pi,一声,词义是“穿着”;一同居住的人都穿着华丽的丝绸服装。

将军被坚执锐——被,读pi,一声,词义是“身穿”;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

如果用“被”同“披”来解释,“被绮秀”就只能解释为“披着华丽的丝绸服装”,反而和原句的表达有一定偏离。“被坚”解释为“披着坚固的铠甲”,就和原句的表达相去甚远了。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被”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应当有不同的解释,而不能限定到一个通假字“披”上。

再深入一步,这个字在古代应当能作动词用,有“包裹、遮盖”的意思,即使不读作pi,理解为“穿”也是能够说得通的。把它理解为“披”,并没有更清楚地表明它的意思,只是白白饶了个弯子。

例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读shu,二声,谁;人们不是古代的圣贤,谁能没有过错?另用“哪一个”,或者解释为疑问词“哪”都说得通。

孰视之,又弗如远甚——孰,读shu,二声,仔细、反复;仔细看他,又觉得远远不如他。如果用“孰”同“熟”来解释,还要组词“熟视”,才能确定为作“仔细、反复”讲,如果不组词,单解为一个“熟”字,生熟的`熟?熟练的熟?……这就难说得通了。

其实,这个字在古代应当能作“熟”讲,可能到后来词汇丰富了,给“孰”字下面加了个“火”,用以单独表示,才出现了同音的两个字。

这个例子说明,文言文的常用字当时所表示的词义很多,由于当时文字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现在才看出了“古今异义”的现象,与其用现在细分以后的某一个字去“同”它,倒不如尊重原文,用一词多义的角度去“真实地”解释它的意思。这样做,首先“回归了”原有的读音,简化了教学过程,其次,在解义的时候又能够容纳同义词、近义词,避免了这种一对一的解释局限。

例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读zhi,四声,智慧、聪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明啊。另用“有智慧”,甚至“明白人”都能说得通。

如果用“知”同“智”来解释,就限定到了“智慧”一个词上,也就排除了其他相近的解释,很鲜活的一个句子变成了“这才是有智慧啊”这样一个半通不通的句子。

其实这个字在古代可能就不读四声,解释为“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懂得(道理)啊。”如果没有“通假字”的干扰,也许这才是句子的“原型”。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通假字在教学中只能放在句子中给以解释,越是常见的越不能离开句子,至于因传抄错误形成的“通假字”,离开了那个句子就无法给以合理解释,更不应该脱离句子去记忆。

课文注释中放入通假字是一种惯例,教学的时候只能作为理解上的引导,要结合原句表达的意思灵活运用,如果独立出来进行讲解就会形成限制,整理成“通假字典”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篇7:文言文通假字55个

文言文通假字55个

1共通供,供给

2阙通缺,侵损

3说通悦,心服

4知通智,聪明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39辩通变,分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裁通才,时间副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

44飨通享,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45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46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

47说通悦,高兴,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8枝通肢,肢体,如:为长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样,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0盖通盍,相当于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

51涂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2塑通诉,告诉,申诉,如皆欲赴塑于王。

53已通矣,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4罔通网,罗网,如: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5田通畋,打猎,如:今王田猎于此。

篇8: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26、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38、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m(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48、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51、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2、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 獭(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巧妙攻破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马说》教案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9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课件

《马说》的课件

《马》说课稿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和原文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锦集8篇)】相关文章: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2023-10-23

马说练习题2023-01-18

教学方案设计:马说2022-11-06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22-08-08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2022-05-2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2023-05-04

《马说》教学设计42022-04-29

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2022-05-07

马教案2022-06-16

马的世界说课稿2022-06-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