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

时间:2022-12-29 07:58: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精选5篇)由网友“城南城北”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希望大家喜欢!

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

篇1: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

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

政治真题34题解析――马原认识论是每年必考知识点

认识论是以人的认识为对象,研究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关系。既是命制客观题的重点考点,也是命制主观题的重要范围。从至今的5年中,有3年的分析题都是以认识论内容命题的。20的真题34题与真题34的考查角度很相似,其知识点也都是属于认识论的内容。可见其,本知识点的重要性。我们回归本知识点的内容时,可以看出其特点,从综合性看,认识论的内容与“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规律、认识的目的等基础理论问题是考查的基本方面。由此生成的重点考点包括: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难点考点是: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范畴、价值的特性、价值评价等。一些较生僻的概念,如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若干对关系,如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真理与价值等,也需要透彻理解。对与现实相关的重要问题,如真理标准及其确定性和非确定性问题、价值评价的'特点和功能、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等,在命题中往往会成为材料分析题的考点。在今年的政治试卷中34题,其2问既有基础理论的问题又有难点考点。既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能力区分度的划分。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命题规律,因此,的考生复习过程中,要在建立系统性的基础上关注这些要点,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篇2: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之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二)认识的本质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篇3:考研政治马原题型考点:认识论

考研政治马原题型考点:认识论

考研临近,本文为考试整理了2014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的认识论部分,希望对大家的冲刺复习有帮助。

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①是否以客体为认识对象;②是否承认认识依赖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①是否承认认识依赖于实践;②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二、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①关系:感性中有理性的因素(不同理论准备不同感受);理性中有感性的因素(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理解深度)②两个条件(由实践提供):a.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通过辩证思维加工制作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四个条件:a.一般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b.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主体需要、利益的认识相结合(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第二次飞跃的决定性环节);c.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相结合(最优途径);d.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真理的五个性质

真理的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①真理的内容客观,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标准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坚持)。 ①内容客观②世界可知性③无限发展

真理的相对性:对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发展)。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①有待深化②有待深化③有待发展

关系:①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②绝对真理要通过无数相对真理表现;③辩证转化。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四、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①评价对象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主体性);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五、如何实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认识也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②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增强创新意识,注重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③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④充分认识必然,用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篇4: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考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它研究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此,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本章中的未考点与已考点,注意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如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及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两点,与思想道德修养密切联系的部分是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客观题)

(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二、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客观题)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D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唯理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经验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从认识到实践(未考点)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实现第二次飞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实现价值(客观题)

(一)真理问题本身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客观题)

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都表明世界是可知的,因而是绝对的;但他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在广度、深度和进程上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发展,因而是相对的

(二)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未考点,客观题)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方法:

1.牢记概念。像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价值观等一定要记住。

2.抓住核心原理。本章核心原理可以概括为四大关系和四大结论。四大关系: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三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四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四大结论: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的本质,三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四是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务必要掌握。

3.善于运用和分析现实问题。

篇5:考研政治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二)认识的本质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考研频道:kaoyan/

考研政治 马原命题分析与复习指导

考研新大纲线性代数命题规律

打好先行考研政治的复习计划

考研政治复习计划怎么制定

考研政治考试答题顺序及技巧

考研过来人谈政治考试的答题技巧

考研学习计划

考研政治单选题答题技巧

高考备考:历史大纲解读,命题方向预测

考研倒计时政治复习计划

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
《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考研政治每年必考 马原认识论(精选5篇)】相关文章:

考研政治 侧重理解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2023-03-17

考研冲刺复习计划应该怎么制定2022-05-07

考研政治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2022-10-22

考研暑期各科目复习计划2023-10-14

考研必知的常识2022-11-11

考研备考 “三三制”复习规划建议2023-12-08

法律硕士考研该如何开始复习2022-07-26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考研复习经验2023-04-20

考研学习计划如何制定?一份专属于你的考研学习计划!2022-10-05

湖南师范大学MTI专业课复习经验2023-03-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