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时间:2023-01-07 07:41: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精选3篇)由网友“尔康咩”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新三字经全文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篇1: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1、春日暖,秋水长,

2、和风吹,百花香。

【注释】

1、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兴”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花朵。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栋梁。

【注释】

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4、志:志向。

栋梁: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做栋梁之材。极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强,

6、生我材,为兴邦。

【注释】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诗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邦:国家。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度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7、倡和谐,民所望,

8、兴道德,国运昌。

【注释】

7、倡:提倡;倡导。

和谐:相处融洽友爱,不争执,不互相仇视。

望:盼望;希望。

8、兴:开始;发动;使之兴盛、盛行。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国运:国家的命运。

昌:兴旺;兴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10、光阴迫,惜时间。

【注释】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紧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颜氏家训·勉学》曰:”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光阴易流逝,少年时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11、生有涯,知无限,

12、苦攻读,莫偷安。

【注释】

11、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苦攻读:刻苦读书。

莫偷安: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路是弓,人是箭。

【注释】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6、志不渝,勇向前。

【注释】

15、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16、渝: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勇: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篇2:新三字经全集解释

新三字经全集解释

1、春日暖,秋水长,

2、和风吹,百花香。

【注释】

1、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兴”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花朵。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栋梁。

【注释】

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4、志:志向。

栋梁: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做栋梁之材。极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强,

6、生我材,为兴邦。

【注释】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诗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邦:国家。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度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7、倡和谐,民所望,

8、兴道德,国运昌。

【注释】

7、倡:提倡;倡导。

和谐:相处融洽友爱,不争执,不互相仇视。

望:盼望;希望。

8、兴:开始;发动;使之兴盛、盛行。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国运:国家的命运。

昌:兴旺;兴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10、光阴迫,惜时间。

【注释】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紧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颜氏家训·勉学》曰:”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光阴易流逝,少年时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11、生有涯,知无限,

12、苦攻读,莫偷安。

【注释】

11、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苦攻读:刻苦读书。

莫偷安: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路是弓,人是箭。

【注释】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6、志不渝,勇向前。

【注释】

15、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16、渝: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勇: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大海阔,踏浪尖,

18、高山险,勇登攀。

【注释】

17、阔:面积宽广。

浪:水面上涌流时形成的波浪,起时为浪,伏时为波。

浪尖:比喻困难最大、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处向高处迈进。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剑胆,

20、温而厉,恭而安。

【注释】

19、琴:琴类乐器的统称。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来修炼自己的情操。

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20、温:温和。

厉:严厉。

恭:庄重而有礼貌。

安:安详。

元代吴莱诗篇《寄董与几》云:”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述而第七》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如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铁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胜必谦。

【注释】

21、铁可磨: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

22、攻:攻打,进攻。

克:战胜,克服。

谦:虚心,不自满,肯接受他人意见。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我学子,重师礼,

24、感师恩,为人梯。

【注释】

23、我学子:指学生。

重师礼:做学生的要尊重老师,对师长要有礼貌。

24、恩:恩情。人梯: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二程集》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的阶梯。古人云:”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燃红烛,化春泥,

26、呕心血,育桃李。

【注释】

25、燃:燃烧。

烛: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燃红烛: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篇《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化春泥: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呕心血:形容老师为培养人才而费尽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教师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授知识,传道义,

28、人才群,功德碑。

【注释】

27、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

道义:道德和正义。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图画刻在石头上做纪念,为碑。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学与思,琢与磨,

30、知与行,相交错。

【注释】

29、学与思: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

琢与磨:此语出自《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进修、德行的砥砺、学问的研讨或文章的修饰。

30、”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庸·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毁于惰,

32、荒于嬉,败于奢。

【注释】

31、毁:破坏;糟蹋。

惰:懒。

32、荒:荒芜;荒废。

嬉:游戏;玩耍。

败:败,失败。

奢:奢侈;挥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我国有句古训:“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过,

34、言必行,行必果。

【注释】

33、省:反省,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吾:我。

过:过失;错误。

“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34、言必行:说了话就要去做,行动一定要坚决。

行必果:指行为坚决果断。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论语·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说了就要做,付诸实践。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败与胜,非天命,

36、得与失,乃互生。

【注释】

35、败与胜:指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勤奋者,功必成,

38、开创者,业必兴。

【注释】

37、奋: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功:功劳;成效;本领。

38、开创:开始建立,创建。

兴:兴盛,旺盛。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丽风景。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难成龙。

【注释】

39、贪: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逸:安乐;安闲。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动物。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难以成为出众的优秀人才。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图小利,毁名声,

42、贪大财,易丧命。

【注释】

41、图:谋划;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图小利:贪图小便宜。

毁名声:毁掉自己的名誉。

42、贪大财:贪腐、贪恋钱财的祸国殃民者。

丧命: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人,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翅膀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誉。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43、私欲烈,弊丛生,

44、心怀公,百路通。

【注释】

43、烈:猛、威、强烈。

私欲烈: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人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弊:害处;毛病。

丛生:聚集而生或接连不断发生。

44、心怀公:心怀公心。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经,

186、践行者,事必功。

【注释】

185、“正清和”三字经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不信邪,曰为正;不混浊,曰为清;不暴戾,曰为和。

186、践行:实行;实践。

事:事业;工作。

功:成功。

文怀沙先生认为: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志在贯通斯三气也。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的经典要义。因为“正清和”三字很经典,所以说它“是三经”。以“正、清、和”三字经为座右铭,做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

187、不信邪,曰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注释】

187、信:信奉。

邪:不正当的。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伦理思想,意义与“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不信奉邪说,不动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别人论短长。

儒家学说信奉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执政治国的方略。一个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准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庄正道上前进。

189、脚不斜,心不惊,

190、中正者,乐平生。

【注释】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心里是不会一惊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骗、偷的人,总是心惊胆战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安宁的。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浑浊,曰为清,

192、阴阳分,泾渭明。

【注释】

191、浑:混乱。

浊:不干净。

清:指清洁、清廉、清风、清心。

192、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人品的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等对立的方面。

泾:泾河,发源于宁夏,流入陕西。

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泾渭明:是泾渭分明的简缩。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中纯洁不浑浊、灵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尘的人,做一个”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有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之分,二者势不两立,界限分明。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193、欲不贪,情不纵,

194、心清者,人必敬。

【注释】

193、欲:内心的欲望。

贪:贪得无厌;贪婪。情:情感;情绪。纵:放任;不约束。为人要本分、谨慎、正派。内心要保持清静,不可有贪婪的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一个心清如镜、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195、曰为和,不纷争,

196、和为贵,和则兴。

【注释】

195、和:和睦;和善;和谐;和平。

纷争:纷乱;争执;抗争。

196、和为贵:语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指事事做得恰当,因而和谐,最为可贵。

兴:兴旺。

什么叫做和呢?就是彼此谦让,不争执,没有纷乱。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争、戒吵、戒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要”和“不要”争“。正如古人云:和则胜,争则乱。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人和“摆在比”天时“、”地利“还高的位置。和谐了,一切就会兴旺起来。”和“是各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指向,人们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要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和谐一致。

197、一人力,难经风,

198、百人力,能抗衡。

【注释】

197、经:禁受;承受。

198、衡:泛指称重量的器具,亦指不倾斜。

抗衡:对抗,不相上下。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难以经受大风、狂风的冲击。换言之,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的。南北朝时北齐的刘昼在《刘子·荐贤》中说:”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钱穆先生也说:”一木难以撑大厦,一苇何以障狂澜?“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创大业的。

若一百个人团结起来,其力量、智慧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其力量比一百个人各自单独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会成为对不公平的一种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正如施耐庵所云:”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199、千人力,大无穷,

200、万人力,四海宁。

【注释】

199、千人力,大无穷:众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会成为”合金刚“这种”合力“,是巨大无穷的。

篇3:三字经解释

三字经100句解释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下面是三字经100句解释,请参考!

三字经100句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解释】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汲,”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着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着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着的《公羊传》,左丘明所着的《左传》和谷梁赤所着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解释】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7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77、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78、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7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80、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82、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8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84、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85、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解释】元朝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86、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87、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88、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89、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91、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92、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94、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95、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96、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97、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98、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99、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100、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三字经教学设计人教版人之初

三字经释义

千字文翻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教育研究方法范文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三字经课堂教案

三字经解释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精选3篇)】相关文章:

三字经优秀教案2023-12-08

《三字经》的教学设计内容2023-05-20

潜在课程的名词解释2023-03-20

一年级语文三字经教案优秀2023-10-02

《三字经》教学教案 优秀篇2023-01-15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2023-05-24

美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博客2023-08-28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2023-05-04

新人教版人之初教学设计2023-05-12

规章制度板报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