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兼类和活用((推荐9篇))由网友“沈月”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词的兼类和活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词的兼类和活用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类或多类词的功能。
例如“代表”兼属名词和动词。作为名词,前边可以加量词短语,如“一个代表”、“那位代表”,前边不能加“不”。作为动词,前边可以加“不”,后边能接宾语,如“代表大家”。
又如“丰富”、“方便”兼属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动词,后边可以接宾语,如“丰富文娱生活”、“方便群众”。作为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十分”。
值得注意的是:“了解”、“同意”既可接宾语,又可以加“很”、“十分”,可是它们同时具有这些功能,如“很了解他”、“十分同意你的意见”,这不属兼类。我们认为它们是动词,因为带宾语是动词的充分条件。
“丰富”、“方便”之类,加了“很”就不能带宾语,“代表”加上“一个”也不能带宾语。它们带了宾语之后,就不能加“很”或“一个”。这样才能算做兼类。
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属修饰范畴。例如:
①如果一路逗号到底,层次必然混乱。
②这一切等等,的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
①是将名词“逗号”活用作动词,②是将名词“堂吉诃德”活用作形容词。
篇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及词类兼类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及词类兼类
本文重要介绍了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比较常见的是: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意动等.由于篇幅有限,文中没有一一介绍各种活用的条件,只介绍了其中的一种.首先介绍了目前各家对'词类活用的界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的一些具体古文中的句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区分分了兼类和活用这两大语言现象.
作 者:于静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1) 分类号:H1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兼类篇3: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转换 兼类活用并存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人”这个词,被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是它的经常“职务”,因此它是名词; 至于“人”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这句中的“人”,不是作主语,也不是用作宾语、定语,而是作“立”的状语,意思是“像人似的”。这是它的临时“职务”。这个作用和意义 ,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名词作状语,这是它临时取得了作状语的作用,是词的活用,而不能说“人”是兼类词。
什么叫词的兼类呢?“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古代汉语》243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兼类和活用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就变成了兼类了。吕叔湘先生说:“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6至47页)兼类的词由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以至经常化而把它们的“变性”固定下来,这往往就是词义的引申转变,但是词义的引申转变和“词类活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使语言中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产生大量的“多义词”,这属于词汇学、词义学范围。“词性活用”则是
[1] [2] [3]
篇4: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论文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论文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类转换兼类活用并存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人”这个词,被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是它的经常“职务”,因此它是名词;至于“人”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这句中的“人”,不是作主语,也不是用作宾语、定语,而是作“立”的状语,意思是“像人似的”。这是它的临时“职务”。这个作用和意义,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名词作状语,这是它临时取得了作状语的作用,是词的活用,而不能说“人”是兼类词。
什么叫词的兼类呢?“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古代汉语》243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兼类和活用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就变成了兼类了。吕叔湘先生说:“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6至47页)兼类的词由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以至经常化而把它们的“变性”固定下来,这往往就是词义的引申转变,但是词义的引申转变和“词类活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使语言中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产生大量的“多义词”,这属于词汇学、词义学范围。“词性活用”则是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所以是属于语法学的范围。
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而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了,这样兼类词就变成了单类词。例如“衣”现在属名词,而在先秦,它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衣”在《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四部书中使用的情况如下表:
书名名词动词合计
《论语》8513
《孟子》4913
《荀子》40949
《韩非子》502272
合计10245147
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例如“友”,在《论语》中出现19次,其中作名词用7次,作动词用12次。“军”,在《左传》中出现42次,其中作名词22次,作动词20次。由于这些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名词,所以当看到“乘肥马,衣轻裘”(《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晋军函陵,春军汜南”(《左传》),就自然而然将它们看作词类活用;而古代它们本属兼类。我们读秦汉时的代的古籍,深感词类活用的情况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词类活用的确较现代为多,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古代属兼类词,发展到后来成了单类词。而古代汉语语法书大部分将其视为词活用。中学语文教材,在注释时将兼类词全部注释为活用,这就使学生感到古代词类活用很多,形成古代汉语“词无定类”感觉。对于那些本属兼类的词,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属活用的临时义,而在古代它们属常用义,“像夏雨雨人”的“雨”,往往容易看成是活用,其实在古代“雨”是兼类词,名词义、动词义都是常用义。而教材编写者是以今度古,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兼类和活用两种提法并存的理由:一、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的实际和规律。“兼类”不仅古代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只不过古代汉语中的“兼类”比现代汉语更多罢了。而我们承认现代汉语中的“兼类”,却不承认古代汉语中的“兼类”,显然是主观臆断,忽视了语言源和流的关系。二、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混淆了词汇学和词义学与语法学的概念,因为兼类属于词汇学和词义学的范畴,词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三、“活用”和“兼类”是互不包含的两个定义,如果只取其一,均有不能涵盖的部分。四、只取一种提法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因为词类转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只取“活用”的提法,那么活用的词就太多了,学生会望而生畏;如果只取“兼类”的提法,似乎造成词无定类的感觉。
既然如此,那么怎么样区分词的“活用”和“兼类”呢?
一、看其出现的频率高不高。
词的兼类和活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偶尔”转类,后者是“经常”转类。因此,兼类的词已被人们约定俗成,有社会性,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它的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如“目”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20次,其中用作动词的6次;“名”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37次,其中用作动词的15次;近二分之一;“轻”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9次,其中用作动词的就有6次。活用的词,从整体上来说,是常见的现象,但就某一具体的词来说,只是偶尔用作别类词。例如“臣”本是名词,在“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语哉!”(《史记苏秦列传》)句中的.两个“臣”不属本用,也不是兼类,而属活用。“臣人”,“臣”后带有宾语“人”“臣人”是名词用为使动,使人来臣;“臣于人”,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是被人所臣的意思。所以在古汉语中词的转类出现频率的高低是区别兼类和活用的重要条件。
二、看辞书义项收没收。
兼类词由于它们经常用作几类词,因此它们所兼类的几个词类的义项,大都被辞书列为义项。例如:“雨”“亲”“枕”等兼类词的几个义项,在辞典中都可以查到。而活用的词,它活用的这个义项,因其是临时赋予的,其意思主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辞典一般都不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所以辞典中是否查到这个词作别类词的义项可以作为区别兼类和活用词的主要依据和简便方法。
三、看是否读破。
前人把用本义、按本音读出的字,叫如字;用改变一个字的读音表示其他意义或词性的转变的读音,叫读破。古代汉语中读破,绝大多数是把原来读为平声或上声的字变为去声。由于有些词,尤其是名词,经常转类为动词,也就经常要读破,因此兼类词,尤其是名词兼属动词,多数是多音词,辞书中大都把它们列为多音多义词。例如“语”,本来是名词,读“yǔ”,但有时用作动词,读“yù”。如《鸿门宴》中“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中的“语”就是一例。“王”当名词用时读wáng,当动词用时读wàng。名词活用动词,尽管也有人主张在朗读时采用破读的方法,但由于它们是“偶然”转类,这类词,字词典都不会列为多音多义词。因此,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列为多音多义词,都是兼类词;但不能说,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没有列为多音多义词,都不是兼类词。因为有许多古书中注明的“读破”词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保留下来,辞书也无法将其注为多音多义词。
四、看有没有派生词义的能力。
兼类词往往有固定的词义,因此,它就具有按词义引申规律派生新义的能力。如“履”以“踩踏”为基本义,又派生出“实行”、“执行”等义,如“处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中的“履”就是“实行”的意思。而活用的名词的临时义则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派生新义的能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并存,不但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可能。
参考文献
[1]《怎样学好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
[2]《名词动用和兼类动词》,《语文教学》,1983.12
篇5:现代汉语兼类词与N的V结构
现代汉语兼类词与N的V结构
词的兼类现象是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学界无法回避而又分歧严重的问题之一,特别是 在兼类现象的微观处理上,如判定一个词是不是兼类词,兼属哪几个词类等问题上分歧较大 .本文就兼类词的判定及所兼词类总结出几个较明确的标准和判定的.原则,同时对”N的V“ 结构中V的动词词性从语言接触即欧化语法的角度进行论证,以期对兼类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探索.
作 者:孙利萍 SUN Li-ping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4(3) 分类号:H13 关键词:现代汉语 兼类词 欧化语法篇6: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作 者:史海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8)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7:中文句子中双音节兼类词句法分析历程初探
中文句子中双音节兼类词句法分析历程初探
以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的汉语双音节兼类词为材料,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了汉语句子中名词倾向性高和低两类兼类词句法分析的详细历程.结果发现,两类兼类词与各自的控制词之间,均未出现阅读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并不支持延迟模型所提出的`兼类词句法角色延迟指派的观点.实验还发现,名词倾向性高的兼类词引起了更大的加工困难.此外,即便是名词倾向性低的兼类词,被试也仍为其指派名词的句法角色.花园路径模型和制约满意理论均不能单独和完整解释上述发现.文章指出,实验结果支持一种既不同于花园路径模型,又不同于制约满意理论的权变的理论.阅读中遇到兼类词时,读者能立即为其指派句法角色.这种指派过程既可以利用概率制约信息,也可以在句法分析原则指导下进行.句法分析原则是否起作用,取决于概率制约信息的制约强度.
作 者:张亚旭 刘友谊 舒华 孙茂松 作者单位:张亚旭(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刘友谊,舒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孙茂松(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5(4)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句法歧义消解 句法分析 兼类词 语料库分析 汉语篇8:高考作文活用
高考作文活用模板
高考作文讲解
一、 有的放矢――熟悉评分标准
四个等级:
一类卷:60~50分 立意新颖,情感健康,语言流畅,扣题说话,结构思路清晰,叙议合理,内容充实(举例涉及古今,鼓励关注现实)。
二类卷:49~42分 语言、结构略有欠缺,语言较好内容较空,或者内容上大多列举古人事例。
三类卷:41~36分 叙议不分,所举事例侧重点偏离题意,论据不能支撑观点,语言不通顺。
四类卷:35分以下 偏离题意(举例、叙事过程中立意偏移),更换题目,表达不清,套作(即文化作文,语言漂亮,但无新意)。
阅卷细则:
1.一类卷内容最好举例涉及古今,鼓励关注现实。
2.攻击党政府,老师、父母的作文及雷同卷均为问题卷。
3.淡化“的、得、地”,或不分。
4.改题的为四类卷。如去年安徽卷,例:时间的流逝,时光在流逝。不符合要求。
5.残篇35分以下:700~500字的35~25分,499~300字的24~15分,299字以下的14分以下,仅写了标题的0分。若800字已足,但未完篇35分以下。完篇字数不够的,50字扣1分。
6.错别字不封顶,错一个扣1分,若同一个字错几次,只扣1分,若前对后错,算笔误,不扣分。
7.标点符号最多扣两分,3个扣一分,一逗到底扣2分【限于每段】
8.作文全抄大小现代文的0分,有50%不到自己的语言绝大部分抄袭为四类下,大部分自己语言,极少部分抄现代文:酌情扣分,最高二类下。
二、心有灵犀――审题主题与出题预测
高考作文预测与指导
预测命题
绚丽的烟花是美,飞舞的雪花是美,宽广的海洋是美,母子相拥是美,凝神思考是美,激动叫喊是美,乌鸦反哺是美,雄鹰展翅是美,大雁群飞是美??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凝眸生活,我们发现,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对于“生活之美”,你有过什么样的体验?你有
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生活之美”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1.“生活之美”这个题目,限定了对象是“美”,而“美”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在文章中将其具体化,可以是美好的事物,“一草一木总关情”;可以是美好的情感,“人间自有真情在”;可以是美好的思想、境界,“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同时因为对象是“美”,也就要求文章应当立意积极、主题昂扬,写出真、善、美。限定了领域“生活”,这就要求文章必须写生活中的人、事物或事件,小中见大,人物和事件可以虚构,但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摆脱假、大、空的议论和无病呻吟的抒情。
2.从文体上来说,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或他人对生活之美的体验,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学习的紧张忙碌、心灵的麻木迟钝、对生活的厌倦等写起,写出文章的波澜。可以写成议论文,以“生活之美贵在发现”“珍惜生活中的美”等为论点,从因、果、法的角度设计分论点(如从“果”的角度可以设计以下分论点:珍惜生活之美,它可以点亮我们黯淡的眼神;热爱生活之美,它可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善待生活之美,它可以激发我们向上的斗志等)。可以写成散文,用优秀生动的语言细腻而真切地描写生活中的美,以欣赏之眼光为红绳串之,加之以对生活之美的感悟。
3.从主题上来说,可以写成对生活之美的发现、体验,可以呼唤人们热爱、珍惜生活之美,可以表达对生活之美的追求、期待,可以畅谈创造生活之美的妙想、思考,等等。
【同类素材】
1.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曼・罗兰
2.《美国丽人》中莱斯特说:“我猜我死了应该生气才对,但这个世界这么美丽,不该一直生气。有时候一次看完会无法承受,我的心像涨满了的气球随时会爆。后来我记得要放松自我,而别一直想要抓紧着不放。所有的美就像雨水一样洗涤着我,让我对这卑微愚蠢的生命,在每一刻都充满了感激。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别担心,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3.《K星异客》中,凯文・史派西饰演来自K派星球的旅行者,他所到之处都能把欢乐还有那宝贵的希望带给人们,使人们发现生活是很美好的,谁少了谁都能够继续快乐地活下去。末了,他带走了一位最为痛苦、在地球上基本是找不到快乐根源的女孩。幸福的画卷才刚刚展开,这是智者的预言。
三、 鳞次栉比――行文结构及万能模式
第一、 “题目”模式:新颖且吸引人,有深度、有亮点
先看几个例子:
出奇制胜:《十五的月亮十六元》
超常搭配:《美丽的谎言》 《惩罚“微笑”》
贬义褒用:《“阴谋得逞”》
题中含疑: 《永远上不完的一节课》
运用回文:《生命 生命》
一反常理:《何必等车到山前》
运用比喻:《我也衔过那枚青橄榄》
如何才能做到 “拟题”标新立异呢?结合话题作文为例,方法如下:
1.巧用比喻、拟人、对偶、设问、呼告等修辞手法
以“环保”为话题―― 《点燃绿色的火焰》
以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
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拟题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以“善良”为话题――《善良归家》
话题为“效率”―― 《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
以家乡为话题――《那山.那水.那人》
以宽容为话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话题为“诚信”――《归来吧,诚信》
如说明文的题目――《地球是圆的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逆向思维,力求出新
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富有的乞丐》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 《渴望停电》
以“挫折”为话题――《享受挫折》《要敢于走麦城》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让脑袋作360度转动》,脑袋怎能360度转动,让人大生好奇之心,作者有意设�Z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他兵败之后??》
4、引用名言或流行的短语、歌词 引用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然你也可以写《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做生活的强者》引用流行短语: 如《大话某某 》、《某某 总动员》等。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 以“诚信”为话题《诚信:我的眼里只有你》 以“挫折”为话题 《往前走,莫回头》 当然也可以引用诗词歌赋,《待到橙黄橘绿时》、《逝者如斯夫》高考佳作《斜风细雨不须归》也是此意,
现在更多网络流行语,我觉得大家也可以用,如hold住,亲,反正我信了,伤不起,有木有等这些流行元素都可以进入我们的作文,可能有的严谨的老师觉得不好接受,但我觉得这是与时俱进,无可厚非。当然也要注意文雅,毕竟我们是文学,像坑爹、你丫、你妹的还是不出现 为妙,遇到我等算是幸运,遇到老学究可能就只能蛋定了。
5、巧用公式符号,简洁醒目
《7-1=0》
《金钱≠幸福》
爸爸+妈妈<我?
各种方法切忌死板,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切勿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 “凤头”模式:简洁富有韵味,总领并引起下文
1、引用名言、充满哲理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 诚信就是一个人灵魂的支点。高考全国卷《诚信》
2、排比点题 类举
如果说一个人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人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彩夺目;如果说一个人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一个人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郁郁葱葱,油油翠绿。福建卷《人生的斗士》
在蝶的眼中,有花就是幸福,因为花给予她飞舞的色彩。
在花的眼中,有蜂就是幸福,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在蜂的眼中。有蜜就是幸福,因为蜜给予她奋斗的价值。
幸福就是你为之追求并且拥有意义的目标
2012预测卷《幸福是什么》
3、设问质疑法
当你遇上泥泞,你会怎么办?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个避风的港湾,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靠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4、反面入手法
中国自古就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于是乎,银装素裹最终成为人心的隔墙。然而,哪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依旧在冰墙上用孩子体的字反问――多管闲事又何妨?《多管闲事又何妨 》
5、巧设题记,提纲挈领,题记好像一个醒目的招牌,能对文章起提纲挈领的作
用。它简洁,意味深长,或富有哲理,或文采飞扬,读后让人如食甘果,如饮洌泉。古人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如果文章一开头就展示逼人的才气,打动读者!
6、巧用题记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
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
注:开头运用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是必须的,这样才有文采抓住考官的心,这里不再详述。
第三、 “猪肚”模式:内容充实、层次清楚,分条论述
一、 分论点,排比式
《借我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开头
借我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让我去??
借我一双美的眼睛,让我去??
借我一双美的眼睛,让我去??
结尾
《幸福是什么》
开头
幸福是灿烂的笑??
幸福是感动的泪??
幸福是亲情的牵绊??
幸福是友情的长青??
结尾
二、 片段、组合式
1、 序号
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
“海鸥“选择了暴风雨;”老人选择了与大鱼搏斗;“简爱”选择了爱,“赤兔马”选择了诚信。我问自己,你选择了什么?我有些迷茫,于是我开始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一)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问:是谁打碎了玻璃?同学们个个低下了头不做声,我却站起来大声说:“老
师,是班长。”奇怪,从那以后,小伙伴都不和我玩了。
回家告诉妈妈,她也说我:“那你不知道也闭嘴,死心眼。”我疑惑了,他们都不要诚实了吗?可我要!
〈二〉
升初中时,我没考上重点,一向不走后门的爸爸竟也拉下面子要去求人。
那天晚上,爸爸拉上我到了一个主任家里。那主任翘起二郎腿在沙发上吞云吐雾,见我们进来,动都没动,只瞟了一眼爸爸手中那些大包小包的礼品。爸爸摊开我荣获的各种奖状,证书。那主任用余光一扫,“哼”地一声,轻蔑一笑。爸爸尴尬地站在哪儿,递地手悬在半空。
我再也忍不住了,收起那些奖状,对他说:“不劳你费心了 ,我不上重点了”说完,就拽着爸爸走了,爸爸我不要你这么做。
正直。我要!
〈三〉
上高中了,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然而第一名总是不是我。朋友对我说:“算了,做不成大树就当棵小草,当不了大河就做条小河。”
我摇摇头,为什么人们总找这样的理由拒绝上进?认定自己只有星星的光亮,自然不会发生太阳那炽热的光芒;把目标定在山腰,就一定不会到达山顶。
我,还是要坚持我的:上进。
我选择了什么?现在我可以很骄傲的告诉“海鸥”,告诉“老人”,告诉“简。爱”,告诉“赤马兔”,我那简单而郑重的选择;做一棵不被磨圆的'石子!因为我知道,我的棱上有诚实,有正直,有上进,有许许多多我不愿被磨掉的东西。
2、小标题式
山水之歌
山,高大、雄壮、沉稳;水,轻盈、玲珑、灵动。山,离了水只有一堆烂石看着天地转变;水,没了山也只剩下失去灵魂的液体听着日月轮回。有水须有山,有山须有水。山水共同奏响一曲盛歌。
春之歌
春风细雨,轻敲在山的脊梁,呼唤着他的名字,让他从沉睡中醒来。他醒??
夏之歌
夏日炎炎,灼烤着大山。太阳把每一缕光和热都狠狠地扔给大山。树给大山撑出千万把绿伞撑住热浪袭来。
3、电影镜头(蒙太奇)式
面临选择
片 头:人的一生,是在选择中度过的,你总会遇到这种或那种选择。[片头引出面临选择话题]
镜头一:某君吹着口哨,在街上不紧不慢地遛�Q。忽然,他眼前一亮,一个黑色的钱包!他拾起揣于怀中,正欲走人,对面一位神色慌张,像是失主的人迎面走来??[面临金钱,某君该如何选择?]
镜头二:一家五星级宾馆里,一位公务员模样的人正在灯光昏暗,很具浪漫色彩的高档茶坊
里品茶,这时走过来一位身材娇好,打扮妩媚的女子,她将纤纤细手搭在这位公务员的肩上,吐气若兰:“先生,要喝茶吗???”[面临女色,人们又该如何选择?]
镜头三:泰坦尼克号就要沉没,一位绅士跑上甲板,此时救生艇仅有一个位置,那位绅士正要跨上艇时,一位妇女抱着孩子匆匆赶来??[面临死亡,人们又该如何选择?]
旁 白:在这个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世界,也许面对镜头一,你会若无其事,大摇大摆地从失主旁走过去,失主损失了金钱,你却失去了良心。面对镜头二,你也许会半推半就地完成一次金钱与肉体的交易,过上一把野花比家花香的瘾,暂得逍遥。面对镜头三,你也许会想,生死存亡之际还管什么仁义道德,你会“义无反顾”地踏上艇去。那么,事实果真如此?
[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人会守望心灵深处的那一块麦田,实现人格的升华]
4、诗句连缀式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作上帝赐予他们的天使。在母亲的肚子宫殿里,我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听轻音乐,做有氧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课。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女成凤。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厉声训斥我的父亲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有母亲和声细语的安慰。这便是成功所在。童年,我学的东西扎实牢回,这是父亲的功劳,我的心灵善良而不娇气,这便是妈妈的疼爱有加了。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间关莺语花底滑
上学后,爸妈便对我松了一点,不再成天限制我的活动。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爸妈喜欢在周末带我到郊外踏青。那段日子始终印在我的脑海,因为美好,因为不再重演。记得,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和煦的,鸟儿总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叛逆之神降临时,我不再乖巧地讨父母欢心。总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陈词滥调的叮咛和唠叨。喜欢上奇装异服,喜欢上顶嘴,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回想起来,我似乎要走上一条错咱了。要多谢我的父亲。那副严厉的面孔突然换成了和蔼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导我,以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复说教,黑色的日子就在无声中过去了。
掌上明珠双眸湿
我要感谢父亲母亲的教导,他们是最普通的父母,却是我永远敬仰的明星。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这是我唯一能说的话了。
三、 线索式
情感线索、时间、地点、人物、物
1. 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古今中外事例、名言
材料要新颖
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
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可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尺子,确定试题限
制以外的“开发区”,然后大做文章,充实内容。 2. 3. 4.
注:在结构清晰的同时,内容要充实,
第四、 “豹尾”模式:感召力,回味无穷,卒章显志。
一、升华式结尾
将文章的主题提炼升华以作结尾。有的从对一个人精神的赞颂上升为对集体群众或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品质精神的讴歌;有的将旧有矛盾取而代之以新的冲突。这种结尾使所表现的范围扩大了,程度加重了,高度提升了,深度入骨了,主题加深了。
高考佳作《生命与阳光》
如果说生命如花,那么阳光就是一种养分,一种现实与精神上的养分!花离不开养分,生命离不开阳光!
二、 反问式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针对文章的中心或内容,故意设�Z反问句,激疑促思,启发读者思考联想和探究,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增强雄辩气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浙江卷《在征程中欣赏风景》
虽然生命是一段曲折前进的征程,但是这里充满无限美好的风景,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前行?
三、 引用式结尾
在结尾引入现成的谚语、诗文、歌词、名人名言、作者的话或主人翁的话,收束有力,余音 绕梁,既能揭示中心思想,增强说服力,又能使文章活泼而有文采。
诗人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会
用坚持与自信去追求幸福的天空。――《幸福》
高考佳作《读你,也读我》的结尾―
哈佛大学有句校训:“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你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你心灵的故乡是那么亲切和实在,你的人生是那么美好和纯洁!
四、 抒情式结尾
高考佳作《花样年华》的结尾――
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
高考佳作《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结尾――
让心灵沉浸在雨中吧,你会发现沉闷的生活其实到处洋溢着生机,灰暗的人生其实到处铺撒着美丽。
在这斜风细雨中,迟些归去!
这个结尾,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达了拥抱生活的乐观情怀。
五、比喻式结尾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结尾,既形象生动,蕴含哲理,又文采飞扬,赏心悦目,可使形象鲜明生动,或使道理通俗易懂,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高考佳作《梦想成真》的结尾――
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
五、 照应式结尾
六、描写式结尾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形象、心理、动作,或对事件、环境、现场、景物的描写来结尾,使全文收到借景寓意,生动具体,自然感人,照应题意的效果。
高考佳作《雨中品读》的结尾――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
七、号召式结尾
在文章最后发出号召,呼吁人们朝着某一个目标去努力,这种结尾鼓动性强,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广东高考佳作《雕琢心中的天使》的结尾――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是的,只要我们不丢失心中那“爱”,时时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善最真最美的“天使”。 让我们都成为“天使”吧!
四、 挥洒自如――材料运用与语言文采
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不形象,缺乏美感,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就不能更好地达到写作目的。反之,语言优美的文章,使人读后如饮醇酒,久而弥笃。况且,高考《考试说明》在写作的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文章要有文采。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指词语华丽,而且还应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文采呢?下面就来就此浅谈一下一些方法:
一、用词要准确、贴切、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表达之美。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有两句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就是由“眼看”、“刀边”改为“忍看”和“刀丛”的。这虽是两字之改,却使全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再如“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多用四字格,两两相对,形成语言匀称和谐之美。
如一考生作文:“我们既需要装束美丽的黄鹂,也需要好高骛远的苍鹰。既需要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也需要昂首疾弛的千里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早创旷世伟业。”
其中加"……"四字词语的成对至用,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整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用词要简练,精当,做到"文约而事丰"。
如:《药》中,说刽子手的眼光像"刀一样刺得……",说康大叔进茶馆时只是"嚷"等字用得极其精当,丰富的内涵包含在一两个字之中了。真可谓做到了"文约而事丰"。
四、运用叠词,加强语意,表现语言节奏之美。
如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五、造句要短,加强语言的概括力。
短句结构简单,不易出现病句,概括力强,表达意思明确,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住,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开头只用四个短句领起,“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十六字一下就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势,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又如《纳谏与止谤》一文短句也多。
六、用语适当含蓄,给读者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的感觉。 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结尾就很含蓄。作者说:“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本文中还有许多含蓄的句子。如:“也正长,路正长”等等。总之,这样含蓄的语句,能给读者极其丰富的想象余地。真可谓言尽而意无穷。
七、适当运用文言词语,形成一种庄重典雅之美。
八、适当运用口语,俗中见奇,使语言呈现出淳朴之美。
九、巧用幽默风趣语句,给文章增添几分活泼而又含蓄之美。 如,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猫、吃鼠,也吃河豚,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吃一刀”“吃不消”碰上就倒霉:“秀色可餐”,人美、景美,赏心悦目,以“餐”代之,清丽可人,要是译成外语,岂不吓坏了我们的少男少女?
十、引用名言佳句,增强文章的理性升华之美。
写作中如能对名言佳句信手拈来,贴切运用,将会收到以少胜多,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显出作者知识涉猎的广泛。
十一、综合运用整句与散句,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如,一考生作文《感情与认知》:“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一阵凉风袭来,顿觉凉爽许多。感情正如这丝丝凉风,为我们平添些许凉意。但这风中也会有点点尘土,虽然一般不会给我们造成太大的麻烦,但一旦进入我们眼中,就会使我们痛痒难耐,流泪不止。”
将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结合运用,常会给人一种气势贯通,挥洒自如,错落有致,节奏铿锵的感受。
课文《阿房宫赋》中,尤为如此。
十二、综合利用多种修辞句式,增强文章整体之美。
(一)排比句。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之美。
(二)对偶句。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整齐之美。
11
(三)比喻句。给人一种形象生动的真切之美。
(四)设问句。给人一种回旋思考之美。
(五)反问句。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铿锵之美。
(六)比拟句。反复、夸张等等。
十三、注意句式的变换,形成一种新奇夺目之美。
句式有多种多样,可不少同学惯用陈述句表达,使文章显得呆板,没有生气,乏味、单调。如果作文时,一会儿陈述句,一会儿疑问句,一会儿祈使句,一会儿感叹句,就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必要时也可用倒装句等使文章出现一种新奇夺目之美。
以上我们共同探讨了要使自己的文章有文采而常采用的一些技法。当然,技法实际上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适当运用叠词,选用富有形象感的词语,选用拟声绘色的描绘性词语等等。但,只要我们在正常的学习、阅读中有意识地去体会别人语言运用的妙处并加以借鉴,运用以上这些技法于自己的写作中,我相信:高考场上的作文将一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钟情,从而获得你期望已久的高分。
五、 查缺补漏――作文修改与细节取胜
一、虽然我现在已远离家乡,但在记忆深处,永远忘不了家乡的那条小河。
润色:虽然我现在已远离家乡,但小河里的潺潺流水依然在我心中流淌。
二、高三了,要测试投篮,不管我天天拼命练习,就是收效甚微。
修改:高三了,要测试投篮,我天天大汗淋漓地在练习,但是篮球就像顽皮的小猴子,不是在篮圈上蹦蹦跳跳,就是在篮筐外溜达。
三、那天,风和日丽,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大明湖公园
修改:天,蓝蓝的;风,轻轻的,太阳,暖暖的,我们前往大明湖的心情,爽爽的。
四、牵挂如丝如缕,绵远悠长,又像花一样,香远益清。
修改:牵挂如丝,缠缠绵绵,长长的,远远的;牵挂如荷,馨香缕缕,甜甜的,淡淡的。
五、夕阳照在河上,显现出血一样的残红色。
修改:黄昏,河岸,残阳如血。
六、我走上舞台,心里很紧张,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修改:我,终于走上了舞台,心,还在怦怦地跳;手还在不停地颤抖;脚已经迈不开步子??
七、每天练习二胡,枯燥无味头顶,我决定,放弃他,没有一丝不舍。
修改:自感已被二胡“消得人憔悴”,没有华丽感人的真情告白,我抛弃了二胡,去吧!二胡,咱们byebye了.
八、生活的艰辛已经让我没了热情,我很疲惫。
修改:热情的火焰在逐渐的消亡,生活艰辛,我,疲了,倦了,累了。
12
篇9:英语兼类词知识介绍:词形相似,词类易混淆
英语中的词类可以通过一定的构词方法实现相互转换。词类之间的转换一般有派生词、兼类词和合成词三类。
2.兼类词
2)英语中有些词的词形很相似,词性容易混淆。
The policeman helped the pupils across the road. (prep.)
警察帮助学生穿过马路。
Don’t across the road until the lights turn to green. (v.)
等转为绿灯再穿过马路。
He walked past my office, but didn’t come in. (prep.)
他经过我的办公室,但没有进来。
I pass the restaurant on my way to school every day. (v.)
我上学的路上每天经过这家餐馆。
What’s the weight of the fat boy? (n.)
这个胖男孩体重多少?
The lady weighedthe parcel before I paid the postage. (v.)
我付邮资前,那位女士称了包裹的重量。
They have lowerjob turnover. They have lowerlevels of attrition. (adj.)
工作流动率更低,员工也更专心工作。
The standard can be lowered but can’t be loweredwithout limit. (v.)
学校可以降低要求,但是这种降低是有限度的。
Now the gap has widened to a little more than 1%。(v.)
现在差距渐渐拉大,票数相差超过1%。
The school has provided us with a wide range of courses. (adj.)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范围宽广的课程。
3)welcome, open等词,可以兼作形容词和动词,注意使用时不要混淆词性。
You are welcome to our school. (adj.)
欢迎到我们学校来。
The scientists were welcomed at our school. (v.)
科学家们在我们学校受到欢迎。
The science museum is open until 7 p.m. (adj.)
科学博物馆一直开放到下午七点。
When does the museum open in the morning? (v.)
博物馆上午几点开门?
I think that you are perfect the way that you are. (adj.)
我觉得你这样就很完美了。
They perfected their plans during the day. (v.)
他们在白天完善了计划。
★ 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 现代汉语试题
【词的兼类和活用(推荐9篇)】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的建议2022-04-30
论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2023-07-07
表达我的未来教学反思2022-12-23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分析2022-05-28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2022-12-2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之我见2023-05-19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考研复习经验总结2023-10-17
游褒禅山记教案2023-12-21
高考语文作文的复习建议2024-02-05
的一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考试卷分析盘点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