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

时间:2022-08-09 07:42:5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通用7篇)由网友“周斯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

篇1: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篇2: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伤仲永》

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候)《捕蛇者说》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记》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在外边)

《陈涉世家》

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

【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

《曹列论战》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

例:可烧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战》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同列朝)《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陈涉世家》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哀叹)《阿房宫赋》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

《赤壁之战》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陈涉世家》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

◎数词的活用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

《史记·秦本纪》

篇3:高中语文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中语文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

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③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四、活用为状语

1.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长之礼)

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像蛇一样)

③(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

④(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于是项伯复夜去。

2.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哭着)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五、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③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到的景象)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的铠甲,……的兵器)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而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治丧)

篇4: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⑨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最怕匿名提问的了,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篇5: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之词类活用

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之词类活用

在文言诗文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诗文的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诗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情况:

(1)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假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3)只有动词能带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4)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5)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如果是副词作状语和名词连用,则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如:秦师遂东。 —— 就向东出发了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习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再如: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再说明: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文言诗文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如:(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张开翅膀那样遮蔽沛公。再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如: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工作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再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5)时间名词作状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再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再如: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诗文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一般而言可判断为活用作使动。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再如: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足以荣汝身。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再如:②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认为)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如: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②吾从而师之。(《师说》)——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③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篇6:语文文言文动词词类活用解析

语文文言文动词词类活用精选解析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3、李牧连却之 (课文宋苏洵《六国论》)

4、外连衡而斗诸侯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5、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 (课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伏清白以死直兮 (课文战国屈原《离骚》)

3、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4、巳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3) 动词活用为名词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2、追亡逐北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住近湓江地低湿 (课文唐白居易《琵琶行》)

5、贾家庄凡为巡徼所陵迫死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篇7:琵琶行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作动词:看重,轻视.)

4.浔阳江头夜送客 在夜晚;名词作状语

5.梦啼妆泪红阑干 做梦;名词作动词

6.歌以赠之 唱歌;名词作动词

7.钿头银篦击节碎 敲碎;形容词作动词

8.江州司马青衫湿 沾湿;形容词作动词

初二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学习方法浅析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唯美的文言文说说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典型错误

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

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通用7篇)】相关文章:

三文言文部分词类活用总结2022-10-28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2022-06-09

文言文习题精编知识点练习2023-12-17

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2023-01-14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要点2022-09-02

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2022-04-30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题必修一:第三至五单元2023-01-30

《鸿门宴》学案5课时 (人教版高一上册)2022-05-07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2023-12-10

高二英语的期末复习计划-学习计划2023-05-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