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2-03 07:31: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精选12篇)由网友“helloworld”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篇1: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5个方面: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篇2: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5个方面: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展。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篇3:秘书礼仪的基本特征

一、握手

1、握手时力度要适中,大家可以练练。太轻给人以轻视。太重,也不好。时间:在心里默数1,2,3,4,5后才紧开手。

二、迎接礼仪

1、要先介绍最高领导,依次介绍。你好!这位是我们公司的姚主席,这位是张副主席。

2、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你好,这是王先生”。

3、把小的介绍给老的。“刘总,你好,这是小王”。千万别调换了。

4、飞机场接人时,拿行李,安排住宿。“你好!辛苦了!旅程怎么样?”

三、接待礼仪

1、引导,要走在客人前面。上楼、下楼都走在客人前面距离为一、两个台阶,不要走的太快。一步走两、三个台阶,有的客人尤其是女的,穿着小裙子,走不动,你一下迈两、三个台阶,她要在后面跑,才能跟上你,会累坏人家的。

2、要让客人走楼梯的内侧。主人走外侧。所谓内侧是绕着中心的一侧。接待礼仪基本知识全攻略 -7-1迎来送往,是社会交往接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环节,是表达主人情谊、体现礼貌素养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迎接,是给客人良好第一印象的最重要工作。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就为下一步深入接触打下了基础。

迎接客人要有 周密的布署,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对前来访问、洽谈业务、参加会议的外国、外地客人,应首先了解对方到达的车次、航班,安排与客人身份、职务相当的人员前去迎接。若因某种原因,相应身份的主人不能前往,前去迎接的主人应向客人作出礼貌的解释。

(二)主人到车站、机场去迎接客人,应提前到达,恭候客人的到来,决不能迟到让客人久等。客人看到有人来迎接,内心必定感到非常高兴,若迎接来迟,必定会给客人心里留下阴影,事后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消除这种失职和不守信 誉的印象。

(三)接到客人后,应首先问候“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欢迎您来到我们公司”等等。然后向对方作自我介绍,如果有名 片,可送予对方。

注意送名片的礼仪

1、当你与长者、尊者交换名片时,双手递上,身体可微微前倾,说一句“请多关照”。你想得到对方名片时,可以用请求的口吻说:“如果您方便的话, 能否留张名片给我?”2、作为接名片的人,双手接过名片后,应仔细地看一遍,千万不要看也不 看就放入口袋,也不要顺手往桌上扔。

(四)迎接客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交通工具,不要等到客人到了才匆匆忙 忙准备交通工具,那样会因让客人久等而误事。

(五)主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住宿,帮客人办理好一切手续并将客人领进房间,同时向客人介绍住处的服务、设施,将活动的计划、日程安排交给客人,并把准备好的地图或旅游图、名胜古迹等介绍材料送给客人。

(六)将客人送到住地后,主人不要立即离去,应陪客人稍作停留,热情交谈,谈话内容要让客人感到满意,比如客人参与活动的背景材料、当地风土人情、有特点的自然景观、特产、物价等。考虑到客人一路旅途劳累,主人不宜久留,让客人早些休息。分手时将下次联系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告诉客人。

二、接待礼仪接待客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客人要找的负责人不在时,要明确告诉对方负责人到何处去了,以及何时回本单位。请客人留下电话、地址,明确是由客人再次来单位,还是我方负 责人到对方单位去。

(二)客人到来时,我方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马上接见,要向客人说明等待理由与等待时间,若客人愿意等待,应该向客人提供饮料、杂志,如果可能, 应该时常为客人换饮料。

(三)接待人员带领客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和引导姿势。1、在走廊的引导方法。接待人员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调,让客人走 在内侧。2、在楼梯的引导方法。当引导客人上楼时,应该让客人走在前面,接待人员走在后面,若是下楼时,应该由接待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上下楼梯时, 接待人员应该注意客人的安全。3、在电梯的引导方法。引导客人乘坐电梯时,接待人员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到达时,接待人员按“开”的钮,让客人先走出电梯。4、客厅里的引导方法。当客人走入客厅,接待人员用手指示,请客人坐下,看到客人坐下后,才能行点头礼后离开。如客人错坐下座,应请客人改坐上座 (一般靠近门的一方为下座)。(四)诚心诚意的奉茶。我国人民习惯以茶水招待客人,在招待尊贵客人时,茶具要特别讲究,倒茶有许多规矩,递茶也有许多讲究。

篇4:现代礼仪的基本特征

现代礼仪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行为准则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统性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代礼仪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因而有着深刻的传统性

“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着现代人的行为

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这种传统性是根深蒂固的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积淀下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善和发扬

(二)共同性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明显的共同性特点

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

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

相关阅读:饭桌礼仪

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篇5:个人礼仪

五则个人礼仪

一、基本礼仪之交谈

1、交谈时,应力戒口头禅,注意谈吐文明,措词雅洁;

2、不打断对方谈话,不轻易在他人谈话时插嘴;

3、交谈时,勿打哈欠,勿抓耳挖腮,搔首摆膝摇头;

4、对别人讲话,勿持冷漠的态度,如斜视、看书、看报等;

5、说话时,要面对谈话的人,不要自我吹嘘或信口开河;

6、对于生客,不要贸然问人家工资多少,对于女青年,不要随便问她的年龄和地址;

7、抽烟时,不要朝着别人的脸擦火柴,吐烟雾;

8、咳嗽、打喷嚔,最好先用手帕捂住嘴,不要朝着别人;

9、如果不是知己,在别人家中,不要逗留太久,要视情况适当掌握时间,以免影响别人;

10、拜访忙者,不宜多谈;

11、路上遇见长者,不论师长、亲戚,应主动招呼,并加以问候。

二、基本礼仪之待客

1、有人敲门,应回答“请进”,或到门口相迎;

2、客人进来,应起立热情迎接。如果家中不够干净齐整,显得零乱,要做些必要的整理,并向客人致歉;

3、敬茶须用双手端送,放在客人右边。如果夏天酷热,要递扇子,或开电扇;

4、吃饭时来客,要热情地邀请客人一同进餐。客人吃过饭后应送上热毛巾,并另换热茶;

5、接受客人礼品,应该道谢;

6、向主人或客人介绍对方时,姓名职务必须逐字清楚,须先将年轻者向年长者介绍;

7、客人来时,如自己恰巧有事不能相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并安排家属陪着,然后再去干自己的事;

8、客人坚持要回去,不要勉强挽留;

9、送客要到大门外,走在长者后面;

10、分手告别时,应说“再见”或“慢走”。

三、基本礼仪之握手

1、握手一定要用右手;

2、握手和握手的用力,要因人而异。初次见面,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双方是熟人,又较知己,又是偶尔相见,可适当用力或延长相握时间,不管生熟与否,不宜用力过大;

3、握手要注意场合和分寸;

4、男女之间的握手,一般情况下,应让女方伸手后再握手;

5、同外宾握手,应该照顾到对方的风俗习惯,同时又要热情、友好、大方、不卑不亢;

6、为表示尊重对方,不要戴着手套和他人握手。

四、基本礼仪之作客

1、进入客厅之前应窍敲门,未请进,不闯入;未请坐,不坐下;雨伞等物,应留于室外或主人指定处;

2、主人有事,应速告退;

3、未见主人,可留便条;

4、旧客去时,新客应起立相送;

5、访问时间要选择主人方便的时候;

6、室中珍贵之物,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拿起来耍弄;

7、坐时要讲究姿势,注意适当和自然如坐得笔挺,不敢动弹,未免拘束,主人也尴尬,没有坐相,翘脚乱抖,就放肆了,主人也会难堪;

8、作客不可始终默不作声;

9、不要时常看手表,或做出心烦意乱的样子;

10、初访,不宜久坐;

11、探望病人,应注意安静,要尊重医护人员的意见;

12、亲友、同事、同学、老师生病,应去探望,但不宜久谈;

13、平时不相识者,不可贸然造访;

14、说了告辞,应立即起身。

五、生活中的基本礼仪

1.别人给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2.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的说着啊啊啊,是是是。

3.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4.心情不好,再好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也补救不了皮肤。

5.睡眠不好,会使人说话语无伦次,反应迟钝,黑眼圈突出。

6.别人释放“有毒气体”的时候不能嫌恶地躲开或者拿手扇,装作若无其事。

7.被领导训斥的时候,不要低头,要直视领导,面带微笑,表示接受批评,领导的火就会慢慢消退,否则,领导会火上加油。

8.女人一辈子不能手心朝上向男人要钱花。。

9.吃完饭退席时说:“我吃完了,你们慢吃。”

10.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11.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12.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

13.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14.送人走要说:“慢走。”

15.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16.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17.不揭别人的短处。

18.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

19.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20.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21.遇到那种往里往外都能开的'门,拉而不是推。

22.说道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

23.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贪财,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

24.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手关门。

25.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26.与其花空心思留住男人,不如让男人花空心思留住自己。

27.人穷志不短。

28.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29.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本事。

30.学会温柔学会聆听。

31.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32.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33.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34.如果问别人话,别人不回答你,不要死着脸皮不停的问。

35.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音。

36.捡东西或者穿鞋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37.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辨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

篇6: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在成长中一般要接受来自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各有特点,以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与环境”,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构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三者在时空上能否互相衔接,方向上是否一致,作用上是否互补,对教育效果影响极大。在三者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的一环,对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质量取决于父母的素质,这是由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父母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

一、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父母既是校长又是教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政府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而且分工很细。而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元的一种教育。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在这个教育单元中,教育对象一般只有一个——家中独一无二的孩子;教师通常只有两人——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而且别无校长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即使孩子生活在一个老少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家庭中的其他成人也是他的老师,父母仍是主要责任人。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学校教育有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有明确的立法和监督机构;而家庭教育极其分散,几乎涉及每一个家庭,不便管理,有史以来就是“教育管理上的难点”,甚至可以称之为“死角”。虽然,我们国家已把“优生、优育、优教”作为基本国策,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呼吁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但对家庭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仍相当薄弱,家庭教育仍处于无主管部门、无较好模式、无成套教材的“自然状态”。

生活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材。父母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又是实施者,教育时机要靠自己去捕捉,教育内容要靠自己去选择,教育途径要靠自己去寻找,没人检查、考核、督促,一切全凭自己去安排、去掌握。这一方面造成了它随意性强、盲目性大的弱点,另一方面又给了它极大的自由空间,具有针对性强、随机性强的优点。家长善不善于抓住时机、善不善于选择内容、善不善于寻找途径,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不需要学习就能做好的事情,何况教育、培养人,本来就是一件最复杂的事情。每个做父母的人,本应当经过严格的训练、认真的学习,可现在相当多的家长对自己的教育责任缺乏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做父母也需要学习。而且,即使有人想学,也极少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就是大城市,也还缺少对已经做父母或准备做父母的人提供必要培训的专门机构。即使有人举办这类培训活动,其规模、次数也还非常有限。人们只能以自己的父母为师,模仿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所以,大多数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非常盲目、极为随意,完全没有计划,教育行为极不规范,教育目标极不清晰,教育任务极不明确,甚至是糊里糊涂把孩子带大了。而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尽管每天每时都在家庭中向父母学习,也极少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更不懂得这种家庭教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家庭教育也有学校教育不能相比的优势:教育对象单一,便于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广泛,可以从生活中随机捕捉;教育形式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等。可是,只有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并善于学习,较好克服了教育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使这些优势显现出来。

二、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父母要首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宗旨都是育人,但各自的任务和手段却大不相同。学校教育是教师通过“教书”即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来“育人”的;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言传身带”来教孩子“学会做人”。

教孩子“学会做人”包括: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道德和法纪观念;养成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赋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学习自立能力、抵制不良诱惑和干扰能力、身心自我保护和调理能力;教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处理好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

孩子在成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前人留下的丰富知识武装自己。家长在教孩子“学会做人”的同时,还要教孩子“学会学习”。因为只有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做人”。教孩子“学会学习”包括: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克服学习困难,等等。不要以为这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孩子上学以后,学习成绩好坏与家长如何配合、督促、辅导关系极大。

其实,即使孩子没到上学年龄或根本没有入学机会,家庭教育的两大任务——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就客观地摆在了父母的面前,不管父母认识不认识、自觉不自觉,都在去完成它;只是家长的素质不同,完成的质量不同罢了。把育人的责任都推给老师,孩子出了问题一味埋怨学校、埋怨老师是不实际的。

家庭教育基本形式不是授课,而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言传身带。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渐进的、持久的,又潜移默化、不易被人察觉、常常能渗入人的'灵魂。所以,父母要比任何教师都更注意为人师表,更注意谨言慎行,更注意言行一致,更注意只能把最好的东西展示给孩子,而不能把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把自己内心不健康的东西都无保留地展示给孩子。因为,孩子往往不能批判地认识父母身上的这些东西,不知道对于这些缺点、不足或阴暗的东西是不能学的。如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东西,就会影响他们学习进步、影响他们成人成材。

再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特别是孩子们喜爱的以影视、网络为传媒的社会教育。但社会教育的对像并不仅限于少年儿童,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孩子,特别是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消极内容还会污染孩子们的灵魂。还有,社会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也常常与孩子的生活规律有矛盾。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可孩子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多在校外,这使父母与老师相比,指导的责任要大得多。这就要求父母,从孩子接触社会或传媒开始,就要担负起“把关”和“导向”责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如果父母未能清楚认识这一点,有效地把好这一关,也会使家庭教育面临失败的危险。

三、家庭教育是全程教育,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负有责任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开始的时间早,又是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孩子的智力需要在对外界的认识中得到发展,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从妈妈的怀抱里开始的。不管当父母的是否意识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启蒙教育都会从孩子第一次哺乳就开始了。现在有些年轻父母非常重视胎教,这就又把启蒙时间提前了好几个月。孩子入学后(从孩子上幼儿园算起),家庭教育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因为,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学到的东西,都需要通过家长辅导、督促、检查来巩固效果;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或发生的问题,需要家长配合老师予以解决;孩子对知识的需求常常会超出学校所能给予的范围,也需要家长提供帮助和指导。总之,教孩子“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大课题,会更紧迫地摆在家长面前。

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是有明显阶段性的,小学、初中、高中往往会在不同学校学习。学校只对在校学习的孩子负责,教师只对任课班级的孩子负责。不管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有无欠账,只要老师不再任课,责任就交了出去;孩子最终能否成人成才,就与学校、与老师没了关系。而家长不同,要到孩子长大成人、独立走向社会,才可以把这份责任放下;如果孩子没有成人成材,父母还要悔恨终生。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孩子培育上有误,就要“前面欠账后面还”,否则“小账不还汇总账”,最终苦果还是自己尝。

家庭教育的全程性还提出两个问题要求家长解决好。

一是,家庭教育以生活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可以给孩子的东西很多,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可是,在孩子入上幼儿园之前,这种启蒙教育一般又是相当封闭的。在长达二、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孩子每天的生活空间都局限于家里的几个房间,就是被带到室外,活动范围也极为有限,能接触到的人也主要是父母和代他们照顾自己一两个人。这就带来了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形式上的单一性、内容上的局限性。可0—6岁是孩子各种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品德和个性形成的萌芽期,启蒙教育质量高低,对他们的习惯与个性养成、生活和学习能力开发都影响极大。这就要求家长充分认识并解决好这一矛盾。只有家长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孩子的启蒙上采取得力措施,才能打破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形式上的单一性和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为孩子入学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使家庭教育又有了阶段性特征,即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家庭教育会面临不同课题,教育内容、要求和方式要随之不断调整。特别是孩子入学以后,这种阶段特征又与学校教育的阶段划分有了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家长在安排教育内容时,不仅重视家庭教育的全程性,还要充分注意家庭教育也有阶段性的特征,太超前,拔苗助长不行;滞后了,贻误了时机也不行;各阶段之间缺少衔接更不行,尤其要注意抓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两个过渡。父母在这些环节的任何失误,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一点都大意不得。

四、家庭教育是一种“亲情”教育,父母稍微不慎就会误入歧途

由于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元的教育,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有着骨血相联的关系,这使“父子”、“母子”、“祖孙”间的“亲情”成了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教育有方,浓浓的亲情会增强教育效果;父母的教育有误或亲情受到损伤,会严重影响家庭教育质量,障碍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父母和子女的血亲关系,决定了在家庭这所学校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于对方都没有选择余地。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也就不能选择“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因为孩子在未成年之前,需要依赖父母才能生活,通常决定了他无法选择、也没有能力改变父母对他们命运的安排,也就决定了他对父母意志、要求的“服从性”,决定了在一定意义上父母是他命运的“主宰”。一般来说,孩子越小依赖性越强,也就越无力与父母对抗,父母对他命运的主宰作用也就越强。

父母与孩子的这种关系,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很难体现,而父母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特别突出。一些父母看上去很重视孩子的培养,在孩子学前不惜花多少钱、搭多少功夫送他去各种特长班学这、学那;在孩子入学后生怕他功课跟不上,晚上或周六、周日,为他找各种补习班补课;或是要求孩子中考必须考上某某学校,高考必须如何如何,其实都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兴趣、想法强加给孩子。这种“强加”如果与孩子自己的兴趣、意愿不同,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满,造成孩子内心反抗情绪不断积聚,并会在适当时候表现出来。这些孩子在3岁、7岁、11岁、14岁几个心理逆反期,特别容易让父母感到“孩子突然不听话了”,很不理解又束手无策。

过去,我国一直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子女要尊敬、孝顺父母,其中包括绝对服从父母对自己命运的安排。这的确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可是今天,很多人把其中好的东西也给抛弃了。在一些家庭中,孩子被大人宠坏了,父母管不了孩子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又使家庭教育出现了另一种危机,父母的教育权威几近丧失。当然,除了对孩子过于溺爱以外,造成父母教育权威丧失的原因还很多。比如,父母自身素质偏低,言行又不谨慎,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不读书、不看报,整天喝酒(或逛街)、打麻将;在教育孩子上夫妻意见不一,或与家中的老人意见不一,有的主张严格要求,有的专门护短;家长一味强调工作忙,很少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架,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完全忽略了孩子需要父母两个方面的关爱;为人父母却过于自私,只图自己轻松、愉快,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他人后极少过问,等等,都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五、家庭教育还具有“双向性”特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向孩子学习

在学校教学中,也提倡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即学生要好好学习,认真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老师也要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欢迎学生对所教学内容、方法提出质疑并善于从中得到启发,以促进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是,由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师生的学识总存有较大差异,即老师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且在教学中有学科上的分工与丰富经验,学生对于所开课程总是初学者,所以通常情况下,这种互动作用相当有限。

而家庭教育中,“师”“生”的互动作用要比学校大得多,还会随孩子的成长不断逆转。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永久;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全程中都担负教育责任,使“师”“生”关系会一直延续至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教学是非专业的,由于事业与生活上的需要,父母的精力和时间又不可能都用在学习上,因而其教育能力与水平总要受着原有文化层次与能力的制约。而孩子正在成长期,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学与读书,一般衣食无忧,尽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时代的进步总会赋予他们比父母优越得多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学到最新科学知识。这样,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的学识就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赶上或超过父母,于是按着“能者为师”的原则,在这些方面就改变了他们与父母的“师”“生”关系——不管父母意识不意识、愿意不愿意,他们在一些方面都不能再为人师,而必须要向孩子学习了。

如果父母能认识到这庭教育的这一特点,明白发生这种现象很正常、是好事,能主动摆正与孩子的关系,并积极推动“师生互动”,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会带来新的促进;反之,仍然“老子独尊”,不能让孩子畅所欲言,就会与孩子间产生甚至激化矛盾,不仅压制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双向性”特征,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家长要终生学习,以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还要在家庭中有民主作风,有向子女学习的勇气。

总之,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有着无人可以替代的作用。家长思想、文化、道德和教育能力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千差万别。然而,人生没有“返程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可逆的过程。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也非常宝贵,如果在他该学会某些东西的时候,父母没能教给他、教会他,那他的时间也就荒废了,损失很难挽回。所以,家庭教育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只有一次机会,只能一次成功,没有失败了重来的余地。每一位父母,要想让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顺利实现,就要深刻认识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深刻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并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篇7:网络经济基本特征探析

网络经济基本特征探析

摘要: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

网络经济是20世纪末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对当今世界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了并且仍在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客观分析、把握网络经济的特征,对于我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着重大的意义。

1.快捷性 消除时空差距是互联网使世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之一。首先,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被网络连为一体,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把地球变成为一个“村落”。在网络上,不分种族、民族、国家、职业和社会地位、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漫游,以此来沟通信息,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大大减小。其次,信启、网突破了时间的约束,使人们的信息传输、经济往来可以在更小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网络经济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制约。再次,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节奏大大加快了。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应是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实时运作经济”。最后,网络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对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

2.高渗透性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三大产业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为此,学术界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用以涵盖广义的信息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拉持在1977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产业部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业按其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包含现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信息机械或信息服务的全部产业,诸如计算机制造、电子通讯、印刷、大众传播、广告宣传、会计、教育等。第二信息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中的管理部门。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门的企业在内部生产并由内部消费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属于第二信息部门。从以上产业分类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去了。对于诸如商业、银行业、传媒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说,迅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必然选择。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还催生了一些新兴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例,汽车电子装置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70年代中后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80年代已经形成了统称汽车电子化的高技术产业。可以说,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业间的相互结合和发展新产业的速度大大提高。

3.自我膨胀性 网络经济的自我膨胀性突出表现在四大定律上:一是摩尔定律(Moore's Law),这一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命名的。1965年,摩尔预测到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与此同时,价格则减半。实践证明,30多年来,这一预测一直比较准确,预计在未来仍有较长时间的适用期。估计到,一台普通电脑的运算能力是1975年时一台普通电脑的1000万倍。二是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 Law),按照此法则,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长。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互联网的用户大约每隔半年就会增加1倍,而互联网的通信每隔100天就会韶一番。目前全世界的网络用户已达到3.5亿,预计4年内就将飚升到10亿。这种大爆炸性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带来网络价值的飞涨。这正是凯文・凯利所说的“传真效应”,即“在网络经济中,东西越充足,价值就越大”。三是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因素――主流化。“非摩擦的.基本规律其实很简单――你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大,你获利就越多,也就是说,富者越富。”Compuserve和AOL是美国的两家联机服务供应商,1995年之前,Compuserve占有市场较大份额,在相互竞争中占有优势。而从1995年开始,AOL采取主流化策略,向消费者赠送数百万份PC机桌面软件,“闪电般地占领了市场”,迅速赶超了Comuserve公司。四是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据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未来10年),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吉尔德断言,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跃,费用的走势呈现出“渐进曲线”(Asympototic Curve)的规律,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网络经济的四大定律不仅展示了网络经济自我膨胀的规模与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内在的规律。

4.边际效益递增性 边际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显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与此相反,网络经济却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1)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递减。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网络建设成本,二是信息传递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与信息传递成本及入网人数无关。所以前两部分的边际成本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显递减趋势。只有第三种成本与入网人数相关,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信息收集、处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呈下降趋势。因此,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则随之缓慢递减,但网络的收益却随入网人数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2)网络经济具有累积增值性。在网络经济中,对信息的投资不仅可以获得一般的投资报酬,还可以获得信息累积的增值报酬。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网络能够发挥特殊功能,把零散而无序的大量资料、数据、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有序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信息使用具有

传递效应。信息的使用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报酬。举例来说,一条技术信息能将以任意的规模在生产中加以运用。这就是说,在信息成本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这种传递效应也使网络经济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

5.外部经济性 一般的市场交易是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独立的决策缔结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只对缔约双方有约束力而并不涉及或影响其它市场主体的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契约履行产生的后果却往往会影响到缔约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个体或群体)。这些与契约无关的却又受到影响的经济主体,可统称为外部,它们所受到的影响就被称为外部效应。契约履行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可好可坏,分别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非经济性。通常情况下,工业经济带来的主要是外部非经济性,如工业“三废”,而网络经济则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性。正如凯文・凯利提出的“级数比加法重要”的法则一样,网络形成的是自我增强的虚拟循环。增加了成员就增加了价值,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成员。形成螺旋型优势。“一个电话系统的总价值属于各个电话公司及其资产的内部总价值之和,属于外部更大的电话网络本身”,网络成为“特别有效的外部价值资源”。

6.可持续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特定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同样是支撑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知识已成为所有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要素,……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正是知识与信息的特性使网络经济具有了可持续性。信息与知识具有可分享性,这一特点与实物显然不同。一般实物商品交易后,出售者就失去了实物,而信息、知识交易后,出售信息的人并没有失去信息,而是形成出售者和购买者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局面。现在,特别是在录音、录像、复制、电子计算机、网络传统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的再生能力很强,这就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作为主要资源的知识与信息具有零消耗的特点,正如托夫勒指出的:“土地、劳动、原材料,或许还有资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资源,而知识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新信息技术把产品多样化的成本推向零,并且降低了曾经是至关重要的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绝传统工业生产对有形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危害,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直接性 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解释网络经济带来的诸多传统经济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姜奇乎先生提出了“直接经济”理论。他认为,如果说物物交换是最原始的直接经济,那么,当今的新经济则是建立在网络上的更高层次的宜接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经济形态的一次回归,即农业经济(直接经济)一工业经济(迂回经济)一网络经济(直接经济)。直接经济理论主张网络经济应将工业经济中迂回曲折的各种路径重新拉直,缩短中间环节。信息网络化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突破传统流程模式,逐步完成对经济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分配原则的初步构建,并对信息流、物流、资本流之间的关系进行历史性重构,压缩甚至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篇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以及几种主要的市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以下知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外,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辩证关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搞活经济中华民族才能繁荣昌盛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意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竞争性。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的志向。同时,通过对竞争与平等、竞争与法制、竞争与开放的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学法、懂法, 做守法公民,同时也要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建议

篇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每个特征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通过图表进行记忆。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前面学的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先复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试着用旧知识推论新知识。

要学会通过材料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比如:随着我国运输市场的逐步完善,铁路系统新事不断:提出“随到随上,车上买票”,“货主家中坐,收发全国货”等改革措施,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例说明,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铁老大”面对航空、公路、水运的竞争态势,改进服务态度,为货主上门服务,这都是竞争对策。它们既方便了乘客和货主,又推动了铁路运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于资源配置方式,建议教师运用对比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不同配置方式,导入商品经济―一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概括出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启发同学们讨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解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 1 )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 2 )理解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能力方面:

( 1 )通过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举例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 2 )根据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说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之一,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3 )对市场活动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觉悟方面:

( 1 )增强学生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意识;

( 2 )通过对竞争与平等、法制、开放三者关系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 3 )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而奠定以后在经济活动中所必需的法制意识。

三、教学重点: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四、教学方法设计:

1 、通过对比、讨论、谈话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

2 、充分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感体验,加深对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资料、投影仪、投影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对于市场,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市场的了解仅限于那些有固定场所的有形市场,即经济学中的狭义市场。基于学生懂得市场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因此从这点入手,播放一组录像镜头: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人来人往的庙会、宾客盈门的商业大厦,电话订货、网上购物、邮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进行买卖或交换。进而指出只要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就存在着市场;市场不仅有有形市场,还有无形市场。并让学生分辨出上面六个镜头中,哪些是有形市场,哪些是无形市场,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概念,并对认识社会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导入注重学生参与,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效果好。)

(二)突出重点设计: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很多人存在着疑惑: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根本原因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这一优势的具备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模拟活动、资料对比、录像、漫画赏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1 、平等性

由学生和老师配合,表演小品《如此买卖》,模拟市场活动。大意如下:一工商人员到某处购物,老板点头哈腰,明卖暗送;一年轻学生前去购物,老板满脸不屑,漫天要价。引起学生思考:如此买卖合理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市场交换的当事人身份是平等的,在交易过程中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2 、竞争性

播放录像:火车上,人满为患,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挤成一团;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吵骂声,乱作一团。车厢里是肮脏的,茶桶里是空空的,工作人员的脸是冷冷的……

投影材料:

( 1 )铁路局提出“随到随上,车上买票”;

( 2 )京沪、京哈、京广三大铁路干线提出多发以“夕发朝至”列车为基本框架的列车运行方案;

( 3 )某地区准高速铁路在加大发车密度的同时,票价下调 10.6% ― 12.2% ;

( 4 )《铁老大有动作》――明年推出 28 条精品旅游线路……各铁路局还将对团体旅行进行价格优惠。

通过资料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铁路为何会呈现出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学生联系近年来航空、公路、水运事业迅猛发展的社会实际,不难得出结论:变化的原因在于竞争。并进而认识到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竞争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确立竞争意识。

3 、法制性

播放录像(边讲解):这是一场精彩的角逐。穿红色运动服的是武汉红桃 K 队,穿蓝色运动服的是上海申花队,双方争夺很激烈。请看这个镜头,红桃 K 队的队员将申花队的队员绊倒了,裁判判申花队发任意球。

引导学生思考:裁判为什么要判申花队发任意球?足球比赛还有哪些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足球比赛将会怎样?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比赛入手,再引入市场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认识到:市场经济活动同样需要规则,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就不能公平地展开竞争,就体现不出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这样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水到渠成之效。

4 、开放性

欣赏漫画《谁也别想发财》,并思考“想一想”。通过学生讨论、归纳,达成这样的共识:保护就其表面效果而言,是保护了地方利益、当前利益,但实际上排除了竞争者,保护了落后,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不能自我封闭、排斥竞争,必须开放市场、迎接竞争。

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其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各个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联系:

( 1 )没有平等性,竞争就不能展开;不开展竞争,就无公平可言。

( 2 )法制性是平等性、竞争性的保证,也是平等性的体现。

( 3 )开放性是平等性、竞争性充分展开的前提,是法制性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七、教学后记: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 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课上巩固练习精选:

选择题:

1、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D )

①二者的含义不同 ②二者产生的时间不同

③市场经济不能离开市场 ④市场不能离开市场经济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百货商场、集贸市场、商品展销会、供销合作社等是(D )

A、广义市场 B、无形市场 C、商品市场 D、狭义市场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 BCD )

A、单一市场调节会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

B、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C、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D、市场反映不出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

简答题:

目前有些地方,当某种商品和资源紧张时,就筑关设卡,权力干预,禁止某些商品、资源外流;当本地商品销售疲软时,则不准外地质优价廉商品流入。有人认为,这样做也是市场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上述行为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其实质是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体系的作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

(2)地方保护主义自我封闭,分割市场,进行不正当竞争,影响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只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也才能使地方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习题精选

一.单选题:

1.市场能较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说到底是( )

A.价格传递信息的作用

B.市场竞争的作用

C.价格同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

D.通过价值规律三个方面的作用

2.我国近年来,市场上商品由匮乏到丰裕,商品的价格也由漫天要价到低价倾销。有些行业为争夺市场,不惜血本压低价格,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我国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等。这表明( )

A.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护了弱小企业的生存

B.法律是国家对对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C.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和政府共同决定的

D.宏观调控影响了价格对价值的反映

参考答案:D B

二.多选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ABD)

A.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B.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市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C.市场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正确信息,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D.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这是人们对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的认识,它形象地说明(B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B.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资源配置方式

C.市场对经济运行发挥主要的基础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可缺少的客观要求

D.在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是经济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是政治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ABD BC

三.简答:

我国粮食获得大丰收,冲产量超过480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35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于是出现了粮食普遍下跌,又产生了卖粮难的总是。为此,国家仍然实行粮食保护价格,敞开收购。

国家采取这一措施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国家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2) 重视粮食生产,它是我国人民的主食,是生存之本,稳定粮食价格,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

(3) 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合理比例。

四.辨析题:

目前有些地方,当某种商品和资源紧张时,就筑关设卡,权力干预,禁止某些商品、资源外流;当本地商品销售疲软时,则不准外地质优价廉商品流入。有人认为,这样做也是市场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上述行为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其实质是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体系的作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

(2)地方保护主义自我封闭,分割市场,进行不正当竞争,影响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只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也才能使地方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论述:

1、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中,把重点放在如何调优上,都以为产品质量好了,品种优化了,就不愁销路了。事实并非如此,市场上,优质果难销,农产品“嫁”不出去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前几年富士苹果畅销,于是,各地都种植富士苹果,结果,一到苹果上市季节,市场上到处都是富士苹果,价格下跌。

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原因何在呢?

参考答案

首先,优质化并不能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的所有问题,不能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比如,优质品同时上市,形成新的卖难,即使品种再优,因为没有销路,优质也不能优价。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瞄准市场,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来不断调整品种和结构,而且要学会抢抓市场先机,发现市场,开拓市场,甚至创造出特定的市场需求。例如,某地在结构调整中育特色,创优势,增效益,培育早熟茄子、早熟黄瓜等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其次,从我国的消费情况来看,占总人口75%的农民,却只拥有不足40%的购买力,这不仅表明了农村人口收入水平相当低下,更揭示了当前经济生活中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正在逐年降低,19增长幅度为9%,为4.6%,为4.3%,而仅为3.8%。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在近两年中已呈绝对额的减少,这更显示了当前经济生活中消费需求不足。我国农村有9亿多人口,因此,从人数来看,它应该是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只有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了农村人口收入的增长问题,才能激发农民的消费欲望,才能使我国的市场需求的潜力成倍的扩张。

再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加工食品的消费将显著增加。由于我国过去主要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所以,农产品的加工量是相当滞后的。发达国家有80%的农产品是用作食品加工的原料,食品加工业的产值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4倍,而我国由于食品加工的农产品不到30%,食品加工业的产值不到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所以扩大农产品的加工,可以引导消费,开拓出更广阔的农产品市场。

2、材料一: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党中央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这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材料二: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指出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比例,要从去年的60%提高到70%左右;其次国家拨款这一部分的投资比例也要更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将达到70%;对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贷款,我们将保持70%的比例投入到中西部地区。20将在西部开通建设十个大项目,同时准备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如西气东输项目。目前,在西部正在建设的78个大中型项目,今年将投资300多亿元,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

材料三:年1月17日中新社电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日前强调,今年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是决战决胜的一年,要力争再解决一千万左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对我国的扶贫攻坚计划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加以评述。

精析 本题属于引文型收敛性论述题,考查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共同富裕等知识点,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主要训练学生的系统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1)搞好扶贫和西部开发;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一。

(2)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较快,并且东部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快扶贫和西部开发,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充分控制西部市场潜力,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的动力,以实现全国各地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3)搞好扶贫和西部开发是关系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大事,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篇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1.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

3.市场经济的一股特征

4.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手段、主要任务。

二、本节的基本观点: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本节的重点、难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四、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讲解,要注意对每一特征讲解的侧重点:

l.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含义、原因、要求;

2.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含义、原因、作用;

3.市场经济法制性的含义、原因。应如何贯彻落实?

4.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含义、原因。我们应怎么办?

关于第二节的重点难点分析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从时间上讲,商品经济出现在先,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出现,必然出现商品市场,但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

2、商品经济侧重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实质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

3、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和方式,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必然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二)市场的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与商品交换活动在时间空间范围上是一致的,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因而,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来实际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就是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的调节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又是通过价值规律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导致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来实现的。

篇11:网络经济基本特征探析

网络经济基本特征探析

摘要: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

网络经济是20世纪末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对当今世界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了并且仍在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客观分析、把握网络经济的特征,对于我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着重大的意义。

1.快捷性 消除时空差距是互联网使世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之一。首先,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被网络连为一体,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把地球变成为一个“村落”。在网络上,不分种族、民族、国家、职业和社会地位、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漫游,以此来沟通信息,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大大减小。其次,信启、网突破了时间的约束,使人们的信息传输、经济往来可以在更小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网络经济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制约。再次,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节奏大大加快了。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应是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实时运作经济”。最后,网络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对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

2.高渗透性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三大产业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为此,学术界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用以涵盖广义的信息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拉持在1977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产业部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业按其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包含现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信息机械或信息服务的全部产业,诸如计算机制造、电子通讯、印刷、大众传播、广告宣传、会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第二信息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中的管理部门。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门的企业在内部生产并由内部消费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属于第二信息部门。从以上产业分类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去了。对于诸如商业、银行业、传媒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说,迅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必然选择。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还催生了一些新兴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

[1] [2] [3]

篇12:韩国语基本特征之我见

韩国语基本特征之我见

自我国和韩国建交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学习韩国语的人日趋增多.因此,探讨和了解韩国语在语音、词法和句法方面的基本特征,对于人们学习韩国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申龙均 SHEN Long-jun  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韩国经济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年,卷(期):2008 22(2) 分类号:H55 关键词:韩国语   特征  

体育舞蹈礼仪教学论文

现代公关礼仪有哪些

现代礼仪具有哪些特征

礼仪和个人形象的塑造范文

什么是法律教案

秋季小班教学计划

礼仪的基本作用及特征

个人形象塑造

传统石材的现代表现探析论文

商务英语论文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大纲2022-11-03

浅谈课堂教学基本素养2023-06-06

风景民俗画中的现代文明之思论文2023-03-20

商务的礼仪论文内容2023-03-24

论文的研究背景应该如何写2023-02-04

基本的商务礼仪知识2022-11-26

仪表规范演讲稿小学600字2022-05-08

文秘职业培训内容2023-08-15

航空服务着装礼仪2022-07-21

初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2023-01-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