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益友黄东散文(集锦12篇)由网友“一口一个甜豆包”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我的益友黄东散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我的益友黄东散文
我的益友黄东散文
那是1993年1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在广东恩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个班级试教,试教的课文是夏衍的《包身工》,听课的除了学校全体教师外,教育局教研室的黄鸿资老师也来了。早上刚刚联系上,下午就安排我试教,广东的办事效率就是高。如果是一个新手,也许就勉为其难,但是对于我这个在三尺讲台上浸泡了十几年的人来说,不敢说是小菜一碟,至少也不是吞不下的大菜。试教完毕之后,谭华炎校长陪同我去教育局,不用两个小时,我就怀揣教育局的商调函。用不了一天,我就把调动这么大的事搞定了一半,我不得不惊叹当时广东的办事效率实在是高。
晚上我住在学校招待室。刚到新地方,举目无亲,未免有点冷清,正不知道如何打发寂寞的时候,黄东推门进来了,寒暄过后,知道他也是外地的,调到恩平未及一年,同在异乡为异客,感情自然拉近了不少,聊着聊着,肚子有点饿了,他邀请我去喝夜茶,认识半小时,如同相识了半个世纪一样,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教师进修学校离城中心区不远,我们步行到恩新路,这里灯红酒绿,一派繁华。黄东介绍说,这里等于广州的上下九路。他带我走进“不夜天”的茶楼,虽说是茶楼,却兼营卡拉ok,我们进去的时候,喝茶的聊天的喧哗的唱歌的非常热闹,我不习惯这样的氛围,但是想到以后要来广东,不接受茶楼文化是不行的。我们在靠边的桌子落座,喝着茶,吃着满桌的点心。在这之前,我没有在茶馆喝过茶,以为喝茶仅仅是茶而已,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糕点。
黄东为了让我高兴,亲自上台演唱了一首《把根留住》。我不懂唱歌,但我听得出他是用心用情演唱的。
第一次到恩平经历的这些事情,我返回师专后把写成了一篇《初到恩平》的散文,发表在《恩平报》上。
次年七月,我顺利调来广东,与黄东成为同事。那段时间,教师进修学校发展较快,班级较多,有中师班、新教师班、教师培训班、校长培训班、大专函授班等等,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把时间匆匆打发掉了。
黄东做过中专班、教师培训班及校长培训班的班主任,无论哪个层次的班主任,他都是尽心尽力,忠于职守的。这从毕业后学生与他的关系可以看出来。去年他带的`班毕业20周年聚会,全班几十个同学,除了几个因特殊原因没有来参加外,其余的都来了,可见他的凝聚力是多么的强大。
与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任何事物都有起有落,进入了21世纪,教师进修学校进入了低潮期,班数萎缩得厉害。直到已经到了不得不合并分流的程度。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最后,我合并到电大,黄东则安排到实验中学。
后来,听说他咽喉患了重病,需要化疗,我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并登门看望他。他的心理素质非常过硬,不用几年,恢复得很不错。
黄东的热情正直是我欣赏的,而他的韧性和坚强更让我佩服。
篇2:东黄小镇游记散文
东黄小镇游记散文
今年的阳历七月十三日,我们一行六人开车去了关中非常有名的东黄小镇,途中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到达的时候刚好是下午两点半,头顶的太阳像是一位十分火辣的少妇,热情得让人觉得有点儿过火。
首先跃入我们视线的是一堵用黄土儿砌成的城墙,城墙上有一座小小的哨卡,哨卡上挂着几盏像南瓜一样惹人注目的大红灯笼。抬头看的一瞬,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身穿盔甲、手执刀剑的卫士,雄姿英发地站在城墙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那样子似乎是在防止外敌随时攻击一样,没有一丝的怠慢。城墙的左右下方各有四个石磨,对称性地嵌入其中,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完整的几何图形,引人陷入莫名的沉思中。城墙的正中间,是一座拱形的城门,名曰“北莽城堡”。细看那匾上的字迹,似乎应该有些年份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此城门是上锁的,具体里边有什么,也无从查证,只能靠自己漫无边际地去想象一番了。
我们一行说说笑笑的,拐进了要去的主入口。一进去,跑来迎接我们地是两旁葱葱郁郁的草木,像一个个身穿绿衣的少女羞答答地站在阳光下,冲我们几个人媚笑着。
来到东黄小镇,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那座宏伟壮观的“魁星楼”。据说,此楼是为主宰天下众学子兴衰的大神灵魁星他老人家而特意修建的。听老一辈的人常说,那魁星的面目长得那是一个狰狞,一具大约有七尺多长的纯金身上,有着一张泛着幽光的青脸,头发是那种赤色的,像一面耀眼的旗帜迎风欲动,一双环形眼儿,像两个大大的铜铃儿,被嵌在那张看起来有点吓人的脸上,头两边还有两只不大不小的角,远远看去,像极了传说中鬼魅。
从古到今,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魁星就像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拥有这天底下绝对不可藐视的权利。这魁星的一只手紧紧地握着一支被人们在想象中赋予了无限神力的红色毛笔,俗称朱笔,说是专为钦点那些中试人的姓名而生的,另一只手轻持着一只盛满朱砂的大墨斗儿,一条健壮的腿稳稳地搭在一只金塑的大红公鸡上,脚底下还踩着不知道是从哪片海中偷跑出来的一只千年大乌龟的头部,颇具独占鳌头的神采,另一只脚则摆出一副扬起后踢的样子,脚上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
“魁星楼”前有一尊大约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香炉,香炉里有一些残留的香灰,似乎在见证着一些过往的信男善女的诚心。我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我没有像他们一样虔诚地烧香,亦没有跪下去认真地磕头,我就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静静地看着眼前有些萧条的景致,挖空心思地想像着它往日的辉煌,感受着这历史遗留下来的浓郁气息。
下了魁星楼,我们继续一路前进。很快,我便被一条冷落多年的小吃街给完完全全地吸引住了视线。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店小二热情洋溢的吆喝声、游客们兴高采烈的交谈声,以及后厨里传来了“啪嗒……啪嗒”的风箱声。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喧闹声,宛如一位民间技艺高湛的口技大师正在进行着一场盛大的演出。
网上介绍说此小镇大约有200种历史久远的风味小吃,比如老婆饼、棒棒馍,单听这名字,就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还有乾县豆腐脑,那辣味十足的劲爆,光是想想就已经十分美意了。
想到这里,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用心去感受着我想象中的那每一种风味小吃,想着想着,我隐隐地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儿,顺着这种味道,我信步来到了传说以前最为火爆的一间小吃店前。此时此刻,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很多的棒棒馍华丽地摆放在我的面前,只要我稍微地靠近一点,只是很小距离的一点点儿,便能清清楚楚地闻到这个棒棒馍散发出来的淡淡香味。我不顾形象地拿上一个尝一下,强烈地感觉到了他们所说的那一种酥、那一抹香。不知怎么的,也就在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莫名地浮现出这样一个介绍:“这个棒棒馍是由自家地里的麦子碾成的精制面粉,还有自养的土鸡蛋以及纯菜籽油三样东西混合而成,然后调以小火慢慢烘制大约一个多小时,才可以完美地烘制成功,可酥香了,包你拿不下嘴……”我痴醉地站在那里,吃了一个又一个,朋友喊了我一声,我这才愣过神来。
接下来,我们一行不知不觉中竟然走入了一条据说是纯手工艺品街,听当地的一些村民说,在这条看似萧条不堪的小街上,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手工艺人开设的各种艺品小店,里面有很多种形态各异、造型逼真的小剪纸,以及五颜六色的小布艺等一些具有历史传统的手工艺品。话说到这,我竟然一时忘情,恍惚中仿佛看见了那家名曰“丫头手工坊”,也仿佛看见了她家作坊的墙壁上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像什么孔融让梨、飞龙在天、睡美人,那什么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一个一个无比精致的样品,每一个细节,都被她们这些无名艺人处理得是那么的完美无瑕;我还仿佛看见了她们旁边的那些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青蛙王子,以及牛郎织女等小玩偶,可爱至极,还有像什么小兔子、小猪头、小猫咪、小鲤鱼、小蝴蝶、小昆虫这些小动物形状的小香包……
我惊觉,就像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孩子,窜来窜去,竟然将视线缓缓地落在了一口看起来十分破旧的古井上。一双大大的眼睛,就那么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景色,看着现在已经有了明显裂缝的辘轳和辘轳把,还有像?头把一样粗的'井绳,像一条长长的赤蛇攀爬在轱辘上,还有那用榆木疙瘩做成的大水桶。一下子,我的思绪万千。不知道怎么了,就突然想起了我的小时候,想起了我家门前的那一口让全村人赖以生存的老井,想起了我和姐姐还有哥哥,一起从井里打水吃那些难以磨灭的旧时光。想着想着,我的眼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就像是被一片柔滑的丝巾,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自己也理不清,道不明这种莫名的感觉。我知道,这一刻,我是真的想他们了,真的想了!
最后,我的视线忽转,落在了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那一台台看起来有些年份的织布机上。
恍惚间,耳畔似乎传来了一道听起来有些熟悉的“嗡嗡嗡”声,好像是我母亲的母亲脚下踩出的机杼声。我的外祖母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小脚农家妇女,她的这一辈子吃了不少苦头。在我的记忆中,能让我经常想起的是她那台不知从哪代人手里传下来的织布机,以及她每次从那台织布机里捣鼓出来的“唧唧唧”的声音,轻轻柔柔,美妙入耳……
东黄小镇,作坊、牌楼、戏楼、茶楼、古井,以及雕塑等景观,到处散发着幽幽的古老的味道,如一个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篇3:益友筱非散文
益友筱非散文
古人细分交情,林林总总,有知己之交、忘年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金兰之交、鱼水之交、管鲍之交、君子之交、小人之交、倾盖之交、点头之交、酒肉之交、势利之交,可谓名目繁多。
以势交者,势尽而交绝;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色交者,色衰而爱驰;以道交者,既相濡以沫,又相忘于江湖。例外肯定是有的,但少之又少。因此从朋友交情的浓淡转变最能见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据《史记》所载,汉人翟公居高位时,宾客盈门,贬官后,门可罗雀,于是他在大门上贴出通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彻底揭穿了那些势利鬼的真面目。要做个明白人,就得走几回下坡路,此理不谬。
鲁迅曾抄录清代学者何瓦琴的联语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举可佐证他们的交情已经登峰造极。在人世间,知音难觅,惟益友可寻。何谓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是孔子定下的标准。我认为,再加上“友多才,友多艺,友多趣”,则更加完整。
我很幸运,益友多而损友少,开了博客后,益友的数量仍在逐年递增。我结识印家、画家、书家虢筱非,博客即是津梁。
筱非十七岁时,在校读书,某日,忽发奇想,决定只身去拜访金石书画家李立先生。想到就做,他找母亲要了一只生蛋的大母鸡,拎着它,从靖港赴省城,八十里路,又是坐船,又是乘车,费尽周折,他居然找着了长沙西园北里小巷,叩开了李立先生的家门。李立先生感其好学有诚,识其孺子可教,饭后即向他示范刀法,并且开出一纸学印书单,教他从秦印、汉印入手,还以白石老人当年的教诲转赠筱非,“始先必学古人或近代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十六岁,筱非就取法乎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后来,筱非又乘火车去北京拜访白石老人的贤嗣齐良迟先生,亲承謦欬,初知诀窍,对齐派金石书画舍纤巧求朴拙、舍工细求恣肆的心法、技法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转学多师(均为古今名师),加上天分,积以精勤,如今筱非的篆刻艺术已自成面目,刀工生猛,刻技老辣,诚如古人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筱非著《齐白石印艺》和《齐白石书艺》时,才不过三十岁左右,但对于齐派风格和白石老人的作品已了若指掌,如数家珍,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筱非曾在报社当了几年晚班编辑,专择午夜时分去李立先生家,屏息观摹恩师驱刀走石,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停顿,他都要认真揣摩。师徒二人的交流或有言,或无言。就这样夜复一夜,时间缓缓地变成碎屑,变成作品,化为心得,化为艺境。还有一事也能说明筱非的疯魔和痴迷,某年某月某日,他利用出差的机会,逛北京琉璃厂,淘到曹志清先生的拳术专著《形意拳理论研究》,不胜欢喜。小时候,他练过洪门拳、巫家拳,曾经梦想成为武术家,三十多岁时,这个梦想又回到了原点。日复一日,他将此书琢磨来,琢磨去,很多地方不太明白,而他凡事必求甚解。于是,他再次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向曹志清先生拜师求教,还跑去形意拳的发源地山西祁县、太谷,与民间武术家切磋真功夫。意犹未尽,他又撰写了一部《形意传灯录--商式形意拳传承轶事与秘传功法》,将个人体悟融入书中。谚云,“不疯魔不成活”,诚然。
有强健的体魄,有富饶的天分,有丰沛的激情,勤勤恳恳,孜孜矻矻,这样的艺术家最能得到缪斯的青睐。我与筱非交往,稍稍沾润其才情,听他谈艺,即受益无穷。
蒙筱非厚谊,他为我镌刻了一枚名章和一枚闲章,皆古意盎然。名章刀法峻削,具力度。闲章刀法古朴,见精神。闲章的印文为“扪心犹在”,我已是奔五之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扪“心”犹在,它尚未遗失,尚未废弃,理应感到欣慰。赋形易而传神难,筱非运用锋利的刻刀将我的心境崭崭然呈现在青田石上,确实令我一赞三叹,十分佩服。
筱非脱出凡格,专注于慧业,不骛虚声,不混圈子,正得其师祖爷白石老人的神髓,只低调,不高标,清操自见,长才自展。白石老人于艺精益求精,苦心孤诣,五十七岁后仍然勇于创新,那场衰年变法大功告成,因此由大匠蝶变为大师。筱非出自齐派门垣,在金石书画方面,艺境日臻于善,日臻于胜,将来必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和成就。关于这一点,就算我不是预言家,也能够准确地预见到,而且乐观其成。
篇4:我的益友朱文彦散文
我的益友朱文彦散文
熟悉的风景最不容易看到美的风景,熟悉的人最不容易写出人的特征。朱文彦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朋友,有时候比亲兄弟还要亲。
在我的印象中,文彦是个接受能力很强、记忆很好的人。记得我在林场插队时,有一次到逻沙大队收购核桃种子,他那时候正在读初中,他和几个同伴利用晚上来找我聊天,我有时讲鬼故事,吓得他们都不敢回家。尽管这样,他们还是要来,那段日子,我几乎把我肚子里储存的故事都掏空了。后来他在陈述这段生活的时候,有些细节或者我说过的话,连我自己都忘记了。
我和文彦真正的交往是从1982年开始的,那时他刚从广西师大历史系毕业,分配到乐业中学任教,我和他同事两年后,又先后调到右江民族师专,他在历史系,我在中文系。按理说,各在各系,各做各事,交往应该不多,偏偏他夫人在中文系,我夫人又在历史系,况且,我们原来就认识,那年师专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我们都参加了,都获得学校的一等奖。
文彦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认为,仅仅把学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技巧和管理能力,所以,他在利用进修的机会就与人合作出版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德育技巧》一书。根据写书的经验,他到各县各校开了许多场讲座,取得很好的效果。后来,潘运琛主持师专的全面工作,文彦被提拔为校长助理,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994年以后,我和文彦先后调到广东,我在恩平,他在深圳。他是是个理想与现实结合得很紧的人,由于有师专的阅历,他的领导才能很快得到发挥。不到五年,他就当上石岩公学的校长。这个当时还是个深圳镇级的.学校,在他的前任乔校长和他的领导下,用不了八年的时间,就办成了省的一级学校,石岩公学下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是一所高大上全的学校。在他的治下,他竭尽所能在全国各地招聘人才,校园文化搞得有声有色,学生考取名牌大学比比皆是,学校还成为航天航模培训的先进单位,他还代表学校,到我国著名的酒泉火箭发射中心,见证了一次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
由于他忘我地工作,体力严重透支,头发全部花白。3月的一天,文彦终于被病魔击倒了,一躺在病床上就是半年。然而,他的身体可以被击倒,但他的意志绝不会被击垮。在此后漫长的六年里,他又开始了儿童学步,不!比儿童学步还艰难一万倍。从最初的让人搀扶挪动、移步、迈步,到后来的不让人搀扶,一步一步地走,一米一米地走,一公里一公里地走,虽然走得不像原来那么快,却也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个新天地。最难能可贵的是,文彦一边恢复身体,一边坚持写作,他右手不能执笔,就用左手拿笔,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一本42万字的书《十年如一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记录了他作为深圳石岩公学校长的十年,如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全过程。
不用更多的表述,作为朋友,文彦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作为老师,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作为校长,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与病魔抗争,他彰显出超强的毅志力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篇5:书,我的益友
第一天,初来乍到,沉默不语。自从你来到我的身边,躺在书桌上一整天,我就时不时的打开你。开心的时候,我看着你,你很开心。我难过的时候,看着你,你也很难过。成绩好的时候,我看着你,你很骄傲,我们就这样过了一年级。
我最好的朋友,初二,和你在一起很开心,和我在一起很活泼。你,在我脑海中跳跃,给了我一个不寻常的启示。我,在你的启发下,搭建了我梦想的舞台。我在这里唱歌,你在哪里为我鼓掌?我在这里奔跑,你在这里为我欢呼;我在这里为梦想而战,你在哪里指引我?你给我插上梦想的翅膀,让我飞得很远。就这样,我们度过了第二天。我最好的朋友。初三,你老的时候,我风霜。
你和我在一起快三年了。你为我付出了很多,让你变老。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你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你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现在,当你难过的时候,我很痛苦。
面对毕业,我可能不上学了,但是会和你分开。回想起我们经历的风风雨雨,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很幸福,我很怀念。我又看着你,你也看着我。泪水在我眼中翻腾。也许是不愿意回到我们的过去,我的好朋友。我不想和你分开,吸引我的不是你的长相,而是你的温暖,鼓励,记忆和我的好朋友!我爱的人!我的生活!
篇6:我的益友-作文
我的益友-作文
我的益友
我的益友,顾名思义就是对我有帮助的朋友。它就像我的影子一样,将伴随我的一生。它就是----书。
游进书的海洋,你会看见许多不同种类的、甚至你没见过的鱼,它们总 是围绕在你身边,和你嬉戏玩耍,使你不由自主的就和它们成为了好朋友 ;
走进书的森林,鸟儿美妙的歌声、大树浓郁的葱绿、花朵沁人心脾的`清香会立即让你陶醉其中,那里的一切似乎都很美好,都很平静,让你感觉到很舒服;
踩在书的沙滩上,面对着犹如绿色大理石一般平静的海面,冲着蔚蓝的天空高亢一声,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痛快与放松,当阳光沐浴着你的身体时,你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它;
漫步在书的石径上,你会遇到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迈情怀的李白、会遇到心中满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勇气的鲁迅、还会遇到生活邋遢,满脑子奇怪想法,却为科学界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因斯坦等等。
走着走着,你便会在无意中发现你的‘口袋’里已经装满了知识。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是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教会了我知识,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书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我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热爱我生命中的那一部分,它永远是我最有帮助的朋友。
篇7:我的一位益友随笔
我的一位益友随笔
偷得浮生半日闲,我踱步来到精致的雕花书架前,取出一本厚厚的书,伸手拂去薄薄的积尘,“漱玉词”三个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眼前。小心翼翼地翻开书,嘴角轻扬:许久不见,我的益友。何须淡妆相浓抹,自是女中第一流
重览旧卷,那一抹幽然桂香钻入笔尖。轻掩双眸,犹记得桂花树下,你长发如瀑,置身这如画的风景之中。半晌,你蓦然回首,冲我回眸一笑。轻启朱唇,咏着“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声音轻曼空灵,令我沉醉。我呆望着你颀长的身姿,隐约觉得,赏桂的你,有着几分傲骨。
一语中的。多少年后的你,傲然立于滚滚江边,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言语问,泪珠应声而落,沾满衣襟。
我欲上前,给予你安慰的只字片语,你却坚定地摇头。我愕然。桂花树下,滚滚江边,你教会了我一个女子的傲骨与坚强。如今,在挫折面前,我也会如你一般坚定面对。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夏日午后,清风阵阵。你泛一叶扁舟,邀我上船,与你共赏田田荷叶,朵朵荷花;雨后初晨,你轻卷珠帘,与我畅谈窗外的绿肥红瘦。
我惊异于你的性情之深,与你共赏明月,共话山水。我的益友,你教会了我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观察世界,用一颗澄澈的心感受世界。如今,每当闲暇之际,我也学着你,放下堆积如山的课业,寻得身畔一汪碧潭、一片花影,感受自然的无限之美。
人当如你,腹有诗书气自华
归园而居,你与赵明诚共书《金石录》,共赏古玩珍品。我静坐一旁,不忍打扰一对璧人的'笑谈。
“赌书消得泼茶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人们都艳羡你,可谁又曾看到你日日埋于书海的沉醉,谁又曾见到你笔端背后的精于诗文、畅晓古今?
人当如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墨香缭绕间,是你教会了我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问,教会了我方块字是华夏儿女之根!如今,我也如你一般,时时提醒自己勤于语文,做有根的中国人!
被上课铃惊醒,方才回神。李清照,我的益友,下次再相见,不知又是何时。感谢你教会了我一个女子应有的傲骨与坚强;感谢你教会了我留心生活,感受自然的无限之美;感谢你让我懂得了勤于作文、博览群书的重要。
再见,我的益友。他日再会,定当共话干杯。
篇8:东巷散文
东巷散文
之所以叫东巷,仅仅是因为它在小城的东边。
这是小城唯一一条保留最久,建筑最旧的东西纵深的巷子。现在小巷的四周,都是线条简洁明快的新式建筑,把小巷显衬的略有些贫瘠和沧桑。
东巷,悠长。那些旧旧的建筑和剥落的痕迹,彰显着小巷繁华衰退后的平静和沧桑。小巷的一砖一石,一树一木,无不见证过,岁月的年轮踏过风风雨雨的痕迹。小巷,沉寂着,包括烟火的味道。它没有尘土飞扬的跋扈,没有商业街的繁华和琉璃,只是在街道的两旁沉寂的散落着,几家特色的小吃和一些生意冷清的服装店。偶尔的点缀一些卖水果的小贩穿梭来去。
其实,东巷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遮天蔽日的.树荫凉。巷子里的每一刻树都很粗,粗到,每一棵树都能遮住两三家的院子。在这个灼热的七月,每一缕入眼的阳光,都是那么的刺目,唯有东巷,拂去阳光的灼热,给人的感觉,犹如旧时光里行走着的女子,安静,馨凉。
更是习惯了,每日上下班路过于此,总会侧目的去瞄几眼模特身上又换了什么新款?谁家的小吃味道更好一些,仿若,步履停留在巷子的一刹那,自己便走进了那道浅浅的旧时光。在阳光下凝眸,寻找着那一道明媚的影子。
只是,直到我寻到巷子的尽头,除了呼啸而过的风声,什么也没有找到。那枚收拢影子的书签,又被藏进了季节的哪一本的书页?
牵来一缕旧时光,淡淡的询问,昔日,那个背着书包来回路过东巷的那小女孩呢?她头上那枚随风跳舞的紫色的蝴蝶结,怎么会遗落在东巷的风口?在风口走丢的,是一个背影还是一段曾经?
风无语,只是翻阅着女孩曾经丢失的那本日记本,那一页页,写满了她如繁花般的心思。白色的书笺,淡蓝色的笔墨,每一笔,都倾注了力透纸背的深情。即使如此,终也没有跟上那个如风般的脚步。这段亘长的心事,在东巷的风口,遗失。故事,有深有浅,有长有短,到底,用哪一种颜色,来涂抹这一段流年?若用一笺的纯白,能否,冰封住我婉约的心湖。故事,若要随着东巷一并沉寂的老去,天涯分隔的泪水,将是我流年里一道最悄悄的暗伤。
东巷,其实有故事,故事里,重叠着我的影子。东巷,那些我驻足的地方,每一处入眼的景致,都留有我抹不去的深情与惦念。
东巷,宛如一位遗世而又孤立的女子,静静的走着旧时光,空寂着一个藏在季节深处的故事,故事里暗藏的那枚婉约的心事,又有谁会去深知?当岁月从东巷慢慢走过,我,用无声去守候!
原来,东巷早已融进了我的生活。东巷,更是见证了我那一串串平静亦或零乱的脚步。
每一天早上,匆匆起床洗漱,掂起衣服就赶去上班。路过东巷的时候,买一杯豆浆亦或热的酸奶,再买一个玉米棒或者一个肉夹馍。即节省了时间又解决了早饭。
那一日,淋了雨,发了几天的高烧。其实,是怪自己太大意,明知道,七月的天气阴晴不定,毫无根由,上班的时候,偏偏要去看看微雨中的小巷,是一番如何诗意的风景。走进的时候,顷刻,夏雨倾斜,衣服全被淋湿,贴在了身上。
隔了好几日,又路过东巷,买早点。卖豆浆的阿婆,亲切的:“这几天没看见你过来,是不是下雨的那天,淋感冒了?那天,我看见你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哦!”
七月,始料未及的一场雨,让我和阿婆结下了一份善缘,那一刻,心里满满的感动,温暖。
东巷,有故事,故事里,有牵挂有温暖,更有一个如风的影子。
篇9:我的益友王熙远现代散文
我的益友王熙远现代散文
用“大智若愚”来形容王熙远并不为过。熙远兄外表上看,非常憨厚,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说话慢条斯理,做事有条不紊。他爱游玩,而且玩得兴起的时候,非常任性。在右江民族师专的时候,我和他经常打“拖拉机”到通宵。
有一次“拖拉机”打到一半,外面正下着大雨。他说,下大雨右江就会发洪水,发洪水下游的鱼儿就会逆水而上,这个时候正是钓鱼的好时机。他提议马上去钓鱼,我非常赞成他的主张。立马放下手中的扑克牌,跟着他去钓鱼。我以为他有什么先进的钓鱼工具,哪知道他在校园里拔了几条清洁工废弃的竹扫把的竹条,扯断竹条上的丫枝,找了几条长长的麻线,一头捆在竹梢上,另一头绑在用大头针弯成的鱼钩,不用半小时,就做成了几条钓鱼竿。他又在校园外的菜地里胡乱地挖了十几条蚯蚓,装在一个小瓶里,就兴高采烈地和我骑着自行车到右江大码头去钓鱼。
到了目的地一看,码头江面上停靠着十几艘驳船,钓鱼人不多,七八个人分列在江边,他们的钓鱼装备先进得吓人:鱼竿可伸可缩,上面有摇轮,鱼线都是尼龙的,上面还有精美的浮标。我们不敢归入他们的行列,偷偷跑到船舶上,拿出他土造的鱼竿,在鱼钩上缠上一条蚯蚓就丟进水里,然后就等待鱼儿上钩。
等待是最痛苦的事。好像过了半个世纪,我们的钓竿迟迟没有动静,而在岸边的垂钓者,频频抽动着鱼竿,钓到鱼的时候,岸边还伴随着一阵嘈杂声。熙远兄也有耐不住寂寞的`时候,他说,今晚运气不好,我们改天再来吧。说着,把鱼竿连同蚯蚓统统丢进江里,在雨稍微歇口气的时候,我俩急急忙忙骑车回学校,虽然没有钓到一条鱼,但我们收获了一次难忘的经历。
1992年春节前后,市政府发出倡议,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下海”经商,我夫人和他夫人结成联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她们千方百计寻找货源,囤积奇货,不外是些小商品小百货小玩具之类,此等“小儿科”,我是看不上眼的,当然也就不主动配合了。熙远兄则不一样,不但积极配合,还做好保驾护航工作。记得有个星期天,大约四更天,他就用自行车驮着她们要卖的商品到人民公园旁边的中山路,那里是干部职工“下海”的重要市场。到了中山路,两边人行道上都摆满了,哪里还有她们摆摊的地方?原来做生意是要预定摊位的,她们昨晚预先在两棵树之间拉了一条绳子的,没想到别人早就占领了。熙远兄可不管这些,他让她们确认昨晚预定的摊位后,二话不说,就把那个人赶到一边去。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别看他平时斯斯文文,这时说话却声若洪钟:“这地方我们昨晚早就耗下了。(耗:方言,预定的意思)”那人被他的气势压倒了,乖乖让到一边去。也难怪,翻开他的简历,不到十三岁就上茅山开荒,不到十四岁就跟着马帮赶马驮,茶马古道都走过,什么世面没见过?
熙远兄做学问是一丝不苟,这其中有他的个人天赋,但更多的是他勤奋与执着。还在师专时就出版了《桂西秘密宗教》、《桂历史拾遗》等书籍,还与人合作出版了《历代权谋要揽》,这些书都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1993年,熙远兄调到了深圳,次年,我也调到广东恩平。我们后来见面时,谈到联系调动情景,他说,当年刚到深圳,见摩托佬拉客赚钱,如果他以后调来也要尝试用摩托拉客赚点外快。他说是说了,那么多年过去,也没有见他拉过一次客。倒是我在恩平,偷偷用摩托拉了几次客,算是替他完成了心愿。
熙远兄来到深圳以后,从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做起,接着是副校长、校长、副局长,最后是宝安区作协主席。
他的勤奋和执着使他的学术和文学创作更是获得大丰收:《中国历代上流社会丑闻大观》、《真水无香》、《滴水藏海》、《粤桂诗情》、《神巫毛拜陀》等等书籍的出版发行,足以证明他这些年努力奋斗的成果。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熙远兄在我眼里,著作和人品都是一等一的。
篇10:银杏叶黄散文
银杏叶黄散文
踩着厚厚的积叶,不由感伤,转眼便是深秋,天空依旧雾霾的沉重,或许抬头望去,只有那金黄的银杏叶能给黑暗的天空带来一丝色彩,只惜,一阵秋风,叶子便漫天飞舞无不美丽,可随之的伤感便上心头,这个美太短暂了。
不喜欢北方的冬天,来的总是那么突然,甚至来不及备好棉衣,就寒风瑟瑟了!与冷比起来,恐怕最让人犹豫的便是灰蒙蒙的天空了。
有一阵子没看到太阳了,雾霾依旧,此刻倒是盼望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吹散整个阴霾,吹来蓝天白云,恐怕这是奢侈的。
半蹲伸手捡起一片落叶,金黄均匀,如果再来一米阳光,那么想必叶子一定是透亮的美丽。原来万物皆有支撑,好比人也需要阳光照耀,才可博得云开见日出吧。
不记得是第几个年头了,可是这一年银杏黄了,而我依然在这里,一场不变的停在这里,没有走下去的勇气,却也无法改变的状态。
太多的悲伤似乎都不在重要,太多的快乐似乎迟迟没有来到。
都说落叶飘零的季节,是回归故土的时候,于我,故乡是那么遥远,似乎在当今交通如此便利的.情况下,依然回不去,确切的说是无法回头。突然很羡慕漫天起舞的落叶,她们总是可以随风飘落到属于自己的土壤里,最后尘埃落定。
不想回忆,怕是辜负了最美的年华,事实也如此。或许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犹若寡断的性子,总是在取舍之间徘徊,怕伤了别人,最后却伤了自己。
一日复一日,就这样耗着,八年,一个最美的年华,如今依然孤独。倒是有些滑稽的想到,昨天的日子11.11,大家嘴里喊着光棍节,看来我是当之无愧了。
很久不在写东西,文字如同心情,杂乱无章。放眼t望,银杏叶是极美的,来年也是极美的,而我呢・・・・・・・
篇11:黄豆黄散文
黄豆黄散文
一
“五黄六月去种粮,一天一夜顶半年。”这个季节正是故乡天气炎热,小麦收割的时候。割了麦子,村民并不急着打场,而是急着播种,抓住天时的有利时机,能让秋收作物取得丰收。
黄豆就是在这时间播种下去的,麦收后,不犁地,直接把黄豆播下地,叫贴茬子。谚语说,“五黄六月争回耧”。大致的意思是说黄豆播下去,一个来回扒开看看,豆子已翻身,极言及时播种的重要性。
种黄豆用耧,也称耧车、耧犁、耙耧,一种畜力条播机。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几部分组成。有一腿耧到多腿耧之分,而家乡人们使用的大多是三腿耧,一次可以播种三垄。一般是牛在前面拉耧,人在后面掌握播种。根据播种的多年经验,设置种子流出的速度。
炎热的天气,加上土地里湿热的温度,黄豆种子在泥土里面,吸足了水之后,就立即膨胀起来,很快就会发出嫩芽,钻出地面。虽然还有黄黄麦茬子的遮挡,一些野草似乎还在嘲笑刚刚露头的豆芽儿。生命的力量是无可阻挡的,要不了半月时间,这是黄豆苗都可以覆盖大多数裸露的土地。在这个中间,根据豆苗的出土情况,还有补种和间苗,以期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让这些可爱的豆苗们都有一个和谐的生长空间。
施肥、除草、喷洒农药这些环节也是缺一不可的,这些农活都是费时费力的。天气炎热,村民们都会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时间合理安排农事。譬如除草,最好是晴天,火光光的太阳照着,人被晒得脱皮,那些曾经嘲笑豆苗的杂草们也被晒得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一锄下去,连根拔起,太阳一晒,瞬间一命呜呼。如果是傍晚时分除掉它们,经过一夜的露水滋润和反醒,有些还会活过来。
到七月份的时候,黄头苗已经长满了土地。一些紫色的黄豆花儿开始在叶子的根部和主干之间开放,黄豆花是轻盈的,不爱张扬,不像一些牡丹、荷花那样,傲娇的把花朵开到顶部,只想开到天上去,让所有人都看到。
芬芳的花事,一层一层地开着,黄豆荚就一层一层地结着。而这时,黄豆虫就偷偷的出来了,幼虫时先是把黄豆叶子吃成一个豁牙一个豁牙的,如果虫子盛行厉害,不仅会把叶子全部吃光,也严重影响黄豆的产量,甚至会绝收。无论怎样的捕捉,总有一些狡猾的黄豆虫成为漏网之鱼。黄豆有“豆中之王”之称,被人们叫做“植物肉”,营养价值最丰富。黄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为其他粮食之冠。所以也把黄豆虫养得青青胖胖,捉回家去,是鸡鸭的美餐。据说,在火堆里烧烧,香里很!但看着戳破身体后满是青色的汁液,吃起来是要些勇敢精神的。但秋天后黄豆虫,进入泥土后冬眠,变成了身体僵硬头回转动的褐色的摇头虫,成为小伙伴们的玩物。摇头虫的头部有一个挂钩,类似笔帽的挂钩,我们会把它挂在衣服上面,手背到后面,摇头晃脑学老师的样子,十分搞笑,成为孩子们经久不懈的剧目。
黄豆没有成熟的时候,颜色和豆荚一样,也是青色的,随着阳光的照射,蓄满了光合作用的养分后,豆荚逐渐变成黄色,这时候黄豆才找回真实的自我。
黄豆的叶子都落完了,颗粒饱满的黄豆逐渐收缩肌肉,等到大部分豆荚几乎快要干的时候,就是收割黄豆的时候,收割黄豆最好选择在早上,经过一夜露水、地气的润染,黄豆荚是柔软的,不扎手,重要的是豆荚也不易裂开,就少损失豆子。从种到收,经过了多少汗水和辛苦的劳作,到收获的时候,是不能够再让果实损失的。记得家乡有一句话叫“焦麦炸豆”的时候,意为即将收获的关键时期。
即将成熟的黄豆,是饥饿的童年所有小伙伴觊觎的对象,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黄豆成熟的季节,从“偷”开始,到捡,到扒豆杆垛,豆香弥漫心田,直到下雪天。
割回的黄豆要放在宽阔的场地晾晒,让后用木棒、桑杈进行捶打,家乡有句俗语叫“挄”,把黄豆从豆荚里弄出来,保持了良好的豆形。当然这都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状况,也充分反映了耕种的艰辛,收获的艰辛,和农民的艰辛。
二
对于农家来说,黄豆不是主粮,比不上麦子、包谷、红薯这些主要果腹粮食的重要性,但它却在生活的调剂上担纲主演,那一家有个半缸黄豆,那可是了不起的一笔财富。
隔三差五,邻村的豆腐挑子都会在村里转悠,“换豆腐了,换豆腐了……”听到叫卖声的村人用瓢挖出半瓢黄豆,来换豆腐。用钱来买,当然是可以的,但那是人们手里普遍没钱,更舍不得。家庭生活条件好的话,隔段时间还能换点豆腐打打牙祭,调剂一下苦涩的生活,条件差的家庭,一年四季到头来,也换不上几次豆腐。在我家境困顿后,上学的学费都捉襟见肘,更没有闲钱来改善生活。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是炒个鸡蛋,再到村东头广银家打块豆腐炕了,算是待客的佳肴。
平时村人不舍得吃豆腐,但年下可是少不了的主要菜肴,豆腐可以做菜、拌馅儿、炸丸子,炸豆腐,既是做一个青菜炖豆腐,也是无上的美味。豆腐让人百吃不厌,有一个笑话,一个人爱吃豆腐,说豆腐是他的命。有一次走亲戚,上了盘豆腐,上了盘肉菜。他一直吃肉菜而不吃豆腐,亲戚问他:“豆腐不是你的命啊!”他笑着说:“有肉吃我命都不要了。”
磨豆腐是年下的重要大事。在老家过年的民谣中,“二十三,炕锅烧儿;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年事已近,快接近春节了,磨豆腐已经提上重要日程。
由于冬天温度低,需要提前两天,先把精心挑选颗粒饱满珍藏了半年的黄豆泡在清水中,如果加上一瓢温水,效果会更佳。一般情况下,多年约定俗成的做法,需要磨多少豆腐,有没有特殊的用途,村人早已筹划得当,泡的豆子分量也就基本适当。
我懂事的时候,已经不再使用驴拉磨盘那种原始的磨豆浆的方法。我见到的是,将泡涨的黄豆,倒进粉碎机中,强大的轰鸣声震破耳膜,一会儿功夫黄豆就变成了白色的豆浆。邻居二伯人称“老粉匠”,在各种制粉磨浆的工艺中,堪称一把老手,经验丰富。现在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是希望在某个领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而在我们家乡,在某个领域有所专长,皆被称为“匠”,是对手艺人地位的认可,更是对技术的肯定和赞赏。诸如我们村就有木匠、粉匠、铁匠、窑匠、簸萁匠等,岭岗村有一劁猪娃儿,称骟匠。二伯曾回忆说,“过去年下磨豆腐,驴歇磨不歇,进腊月开始一支忙到年三十。现在用粉碎机,真是快里很。”
将磨好的豆浆再用细密的纱布过滤后,将豆浆和豆渣分离。一般情况下,豆渣作为牲畜的饲料。有的家庭还将豆渣加入其它原料在锅里炒制,也是一种美味。
将豆浆放入锅中加热至沸腾。到这一步,是目前城市中饮用的豆浆。加入石膏等做成的卤水,叫点卤。当然,做豆腐最关键的一步最显示水平的就是这一道工序,大多凭肉眼观察,经验使然。卤多了,出豆腐少,豆腐口感差;卤少了,豆腐不能成型。点卤之后的豆浆,隔一段时间就变成豆腐脑。把豆腐脑放入固定木架子包豆腐的布中,包好,用石块压紧,慢慢沥干水分,成型后用刀切开,就成了一块一块的豆腐。
在做豆腐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做豆腐皮、豆筋、豆腐干等。而对于村人来说,豆腐一般都是大众终极的目标。豆腐,可凉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爽口、怯火,地道传统下酒菜;可炖、炒、炕、加入青菜更佳;可以过油炸成金黄金黄的豆腐块,然后蒸煮均可。正是豆腐具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所以可以百搭各种食材,或主角或配角,都可以成为美味佳肴。
三
在农家,秋天的晒豆豉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记得小时候,母亲连续几年晒豆豉的经历,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效果往往不好,最后就不再做这一项出力不落好的事情。炎热的夏季,正是食品发酵的大好时机。母亲将去年剩下的黄豆,挖出两瓢,细细地进行挑拣,把杂质和瘪豆拣出,防止这些东西在晒酱时“捣乱”,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事总会发生。把黄豆在锅里煮熟,在篦子上晾干。用上好的白面做成熟的面饼。从村头的沟里割回长势茂盛的黄蒿,蒿子发出清苦的气息。我不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是不是从这种植物里提取出来的?母亲把黄豆、面饼,放进一个釉瓷罐中,封闭严实。然后放在灶火盛放柴草的一角,用青蒿包住,覆盖上麦糠杂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青蒿的清苦气味会慢慢浸润到发霉的黄豆中,做出的豆豉味道会更独特,更好吃。
霉透了的黄豆,一改光鲜、闪亮的样子,变成皱巴巴、黑不溜秋的模样。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突然变成了糟老头。萃变过程,使它布满了历史的沧桑,有了厚重和岁月沉淀的痕迹。
把霉豆放进一个敞口的釉瓷盆中,加入凉透了的盐水,外面覆了一层塑料薄膜,主要防止蝇子产卵。每天早上,吃过早饭,露水隐去,太阳突出热气,母亲掌握着时间,把盆子抱到东边福顺歌家的菜园里,这里地势较高,设有围栏,没有树木的阻挡,既可防止猪呀羊呀,或者鸡鸭的偷食、弄翻,还可让太阳充分地照射。
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晴天晒,雨天进屋。小心翼翼像伺候自己的孩子那样精心、细致。哪怕有半点闪失,就会前功尽弃,把两个月来的艰辛付之东流呀。但往往有失算的时候,豆豉快要晒成的时候,突然发现里面生了许多小蛆。母亲耐心的将小蛆拣出,但这些小动物十分狡猾,仿佛有9条命似的,生生不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无奈之下,本来想放到冬季用来佐餐的豆豉,只得提前享用,用葱花芝麻油炸香,把豆豉炒制,里面的小蛆也是很香,刚出锅的馒头粘上炒豆豉,简直可以说是人间难得的美味。
也有顺利的年份,晒好的豆豉能一直保存到第二年的春上,青黄不接时候,豆豉成了餐桌上便利的菜肴。从投入到产出的效果来看,费了好大劲不一定有好结果,还是得不偿失的。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豆豉成了调接口味的东西,直接买来现成的享用,体现了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像过去自给自足经济时代,啥东西都要靠自己一双辛勤的双手去制作。
四
对于黄豆,我是讨厌的;对于黄豆,我又是喜欢的。世界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对黄豆而言,有矛盾的认识;黄豆对我来说,不是忘恩负义的“始乱终弃”,而是初始讨厌后来喜欢,像中国传统的婚姻,慢慢处出了感情。
“小娃没娘,说起话长。”听母亲说,幼年的我瘦弱不堪,奶水不足,又没有其它填充的食物,饿的嗷嗷叫。那时还是还是一个大家庭,有老奶、爷爷、伯父、叔叔和父母。大人们承担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总是吃不饱肚子。每天中午,是小麦和黄豆面杂面条,丢了许多红薯叶。母亲总是在满是菜叶的碗中,找出一些尚保持面条形状的杂面条,放在儿童座椅的前面,饥饿的我抓起就吃……黄豆面条听起好,其实难咽,也不好消化。长期的食用,对豆腥的味道十分反感,直到长大后许多年,无论是什么样的杂面条,我都不喜欢吃。用外婆的话说“小时候吃伤了”。
从记事起,对黄豆却没有丝毫的嫌弃,而是和小伙伴千方百计到秋天的原野去搜寻黄豆。黄豆快要成熟的时候,偷上几棵黄豆,放在野地里找来的树叶树枝干草堆上,点上火。听着树枝燃烧噼噼啪啪、树叶杂草滋滋的声音,看着火苗腾起……大概十来分钟的时间,毛豆就可烧好。待火停了之后,还要再等一会儿,把豆子焐熟。性急的小伙伴们,不害怕滚烫的火烬,急忙在灰堆里扒一个豆角,掰开,用嘴吹着热气,放在嘴里咀嚼着,“熟了熟了,香里很!”而小伙伴中的`带头大哥,漫步经心地说:“都闪开点,别烧着烫着了!”他脱下布衫,双手抓住衣袖,像一面芭蕉扇,忽闪几下,把草灰吹尽,始见下面烧熟的黄豆荚。
于是乎,一群小手伸上去,捏住还在冒着热气的黄豆荚,剥开,把豆放进嘴里。吃是都会的技术,一会儿扒找完毕,不过瘾的还用树枝再清找一遍。只听见一片嘴巴的吧咋咀嚼声,再一看,嘴圈上,鼻子上,甚至额头上豆都是黑色的灰烬,成了大花脸。逗趣的小伙伴们还不时用黑色的小手往别人脸上抹灰,一时玩的兴起,大家别提多高兴了。但这些事情,是不敢让大人知道的,往往是藏在离村子较远的地旮旯里、河沟,回家前每人都记着找水把脸洗干净,不能让家长看出猫腻。
后来读书时,读到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曹植的才华所折服,为因帝位不顾兄弟亲情而感叹。当时的我们,却是将豆萁、豆荚放在一起烧的,也有点“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对于孩子来说,“偷”是不光彩的。到收割后的地里捡拾遗落的黄豆,那是天经地义的好事,父母是鼓励的。捡到的干黄豆粒,自然是拿回家,放在家里的大堆中,作为以后生活的贮备。有些还不太熟透的黄豆,小伙伴们依法炮制,和前边方式一样,在田间地头烧着吃,大人们也有时过来凑个热闹,这是正大光明的,没有了“偷”的乐趣,也就有些索然寡味。
再就是冬天没事的,几个小伙伴相约,跑到打麦场黄豆杆垛里面,用棍棒翘起豆杆,扒拉还留在里面少许的黄豆粒,这个过程收获甚微。也会有个别当时没打净的豆杆,拽出来,把豆粒拨出来,等积攒够一定数量,找一伙伴家把黄豆炒了,炒黄豆是当时农村零食中,最为高档的一种,嘎嘣脆,炒熟的黄豆豆香满嘴,散发的气味能弥漫一个屋子。
最为高大上的皇族级食物,叫驴打滚,后来了解了一下,和北京的名小吃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取其豆香却是一样的相似。
先在锅里把黄豆炒成焦黄裂口,黄豆放凉后,放在适量的白面糊中搅拌,加上盐和调料,然后锅中放上油,进行煎炒至熟。油的香、面的香、黄豆的香,巧妙的融合一起,我不知道粗糙的村人是怎么想起做这样一道费力气的小吃。这是我记忆中最复杂、最美好的食物。但这种食品,只有少数的高人才能做到极致,一般的不是面多了,就是黄豆不焦,要么咸了淡了,犹如《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掌握不好一个恰到好处。
文章的最后,普及一个黄豆的知识,黄豆又叫大豆,中国是黄豆的故乡。古时候的黄豆称菽,为五谷杂粮之首,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于18引入美国,目前美国大豆产量世界第一。
转基因大豆是否可以放心使用,不是我探讨的内容,也不是我这位文学爱好者研究的范围。但从文学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本质,本质本色的东西,总归是好的。
篇12:黄地毯散文
黄地毯散文
昨天这片里土地还是沉沉的黑色,如今已是满眼的黄。我知道,秋已经很深了,深到了银杏树的骨髓。秋也会随着一片树叶颜色的加深而加深。其实,我早已被告知,秋天已经来了。当一株草尝试着去把它的水分蒸干,消融掉它在这个季节里所有的收获;当一袭清风尝试着穿透我的每一条衣缝,顺着我的脊背摩挲,秋天就已经存在于我的生活中了。只是我对它已经麻木了。或许还有别的更重要的事需要我去关心。
我可没有秋那么悠闲。它可以不顾一切地去摧毁一个季节里的全部绿色。它可以“点叶成金”。它可以令你一毛一骨悚然,使你畏惧。它甚至可以冷却掉一轮暖热的烈日,让蚂蚁、青蛙、蛇去冬眠,让农夫、村姑去为他们的生活囤积粮食。秋把一切都收拾停当,最后,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空旷的世界。
那么,对于一片叶子,诸如众多叶子中的银杏叶,秋又能把它怎样呢?换个角度来说,这娇一小可人的叶子,秋忍心去蹂一躏它吗?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相信秋必有它的可爱之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秋也不能例外吧!这貌似是一个完美的推理。可是仅仅经过一个夜晚,它就把我的这个推理彻底地推翻了。就是那一个夜晚,本来的一树黄叶,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地面碎碎地铺就了一层“黄地毯”。我这才感觉到自己对秋天的容忍是多么可笑。起初,它尝试去染黄一片银杏树叶的一个小小的'边角,我以为它只是在跟树叶开玩笑。后来整片树叶泛起了土黄|色,我只把那片叶子当做一个另类。直至它染黄了整棵树的叶子,我还以为黄叶是要比绿叶美得多、尊贵得多。只有在我完全失去那一树的叶子,我才发现自己的错误。
我不是林黛玉,没有葬花的嗜好。对于已逝的东西我不喜欢唉声叹气地去惋惜。我知道,这样并不能使它重新回到我身边。我走下台阶,像是走向一座b冢,而这座坟墓正是秋的“杰作”。踩在“黄地毯”上可以听到树叶哗然作响。尽管这些落叶不至于搁脚,但是,倘若把我的心赤一裸裸地放在这块“黄地毯”上来回滚一动,能不感到扎裂的刺痛吗?也许就是这一刺痛使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些离开了树枝的叶子并没有死。我怀着惊喜的恐惧拾起一把树叶,攥在手心里,还是阵阵碎裂的声音,然而,这声音却给人以期许和希望。无论是被踩在脚下的,还是被攥在手心里的都在为它们生命的最后葬礼而挣扎。这是多么伟大的一股力量啊!难道这就是被称作回光返照的最后挣扎?
在这一场秋天的洗劫中,我不仅误解了秋,还误解了银杏叶。
没错,秋是冷酷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对你特殊照顾,不会因为怜惜你的美而放弃对你的戕害。秋的这种不讲情面也正是它公正的一面。我们无权去指责大自然的任何行为或有不妥。毕竟我们不可否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也许秋的这种做法正是想让我们的世界更长久地生存下去。
每一条生命都得经历秋的历练方能强壮。我似乎也小觑了银杏叶的坚韧。秋不会怜悯任何一条脆弱的生命,同样,一条值得尊敬的生命也无需任何卑劣的怜悯。我既然选择去欣赏它曾经的华美,就没理由去怀疑他的坚强。
当一条生命即将迎来它的终点,我们要清楚,接下来会出现的是冲洗而不是终结。树叶无论是枯萎还是凋落,或是铺成“黄地毯”,它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高傲地生存下去,不会为求得一个季节的怜悯而卑躬屈膝。我想,每一条生命的终点都会如此高傲。我们对任何生命在它季节行将结束的时刻的怜悯都显得多余、无力。如果我们有幸邂逅这种场景,请不要痛哭流涕,我们只需见证这一结局。
“黄地毯”是这个季节里的一个精致的收尾。树们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一收尾而谋篇布局,这样才有了如此鲜艳的“黄地毯”。
★ 假如我是一名乞丐
★ 夸夸我们的中队
★ 我是虫作文
★ 写景文章
【我的益友黄东散文(集锦12篇)】相关文章:
假如有来生小学作文2022-09-28
给爱一点空间作文2022-08-20
假如我是一名校长作文550字2023-03-11
母亲的爱作文600字-初一作文2023-11-05
假如我是一名神偷四年级作文2023-04-29
亲爱的妈妈600字作文2023-01-23
感谢您,亲爱的爷爷作文600字2023-03-07
关于以父亲的爱作文600字2023-09-17
五年级作文父亲的爱600字2023-05-10
假如我是一名运动员作文800字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