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学一点空间作文(精选16篇)由网友“比奇堡堡主”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给文学一点空间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 给文学一点空间作文
给文学一点空间作文
现如今“一哄而上”的现象已经数见不鲜。从莫言,到略萨,从麦家到莫迪亚诺。似乎被大奖眷顾的下一秒就会被人群所吞没。演讲、采访、出席活动。当一个作家的生活被完全暴露于公众的视线之下时,创作就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何不给文学一点空间,少些浮华与炒作,想必文学之路,将会宽阔很多。
文学需要空间,作家们需要空间。需要空间去思考,挖掘、深化。倒不是非得让作家们像卢梭那样隐居起来,与世俗隔绝。而是需要人们保持冷静克制,减少对于作者的关注和发掘。让他们得以安静得思考创作。反观如今的速食文学,创作者每日在社交平台发布些只言片语以满足观者的欲望,一段时间后再把这些段子集结出版,谓之曰成书。这样的'作品,永远只供茶余饭后消遣,却难以撼动心灵。从创作伊始便需时刻取悦读者的文学作品,必难成大器。
有人说有两件事最令人唏嘘,一是美人迟暮,而是英雄末路。现在却应该加上第三件――作家成名。一旦小有名气,就意味着失去了可以安静创作的机会。有媒体统计,自莫言获奖至今,在各地演讲47次,出席各式活动23次,受邀加入的组织协会更是不可胜数。作为作家,莫言很忙,忙于应酬,采访,笔战,接受各界的审视,却很久没有发表一篇像样的新作。散文小品到是写了不少,但大都是为了回应某些质疑或受邀作文。连他自己都说:“我可能会找一个地方躲一短时间,写点什么,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作家们很忙,却非其所愿,源头在于大众的过分关注。人人都说获得大奖后的作家再难有成就,这并非仅仅是一句“江郎才尽”,而是大众的过度消费生生夺走了他们的笔。倘若连造的梦文学工作者都只奔波于名利场,那么文学的梦,怕是再难圆满了。
给文学一点空间,一点清寂的空间。冰心说:“心灵的花,在热闹中衰败,在清寂中灿烂。”为文学保有一份清寂的空间,让思想与学识交缠滋长,恣意蔓延,不苟求必有所得。正所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的经典,往往诞生于灵感乍现,而不是日复一日的搜索枯肠。
给文学一点空间,让它远离众目睽睽,远离世俗的奔走。或许有一天,它会在一片清寂之地绽放。
篇2: 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作文
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作文
何为“异想天开”?字典里,“异想天开”的意思是“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我认为,我们就处在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里――时速几百公里的动车,连接千万里的互联网,比人脑更发达的计算机,可以飞离地球的神舟系列飞船……这,何尝不是想念亲人对酒当空,潸然泪下,传个消息快马加鞭还要十几天的古代人所谓的“异想天开”!
在一切还未实现之前,所有的想法都是异想天开。自古以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无一不显示着人们对天空的憧憬、崇拜和向往。万户是第一人,尝试借着炮仗制造冲力达到飞天的目的`,虽不幸身亡,但一直被后人铭记。直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莱特兄弟经过数次尝试,成功发明了飞机,人类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上天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美国的“阿波罗号”成功载人登上月球,实现了“一小步,一大步”的巨大进步。爱迪生的电灯电话亦是经过千万次尝试,由“异想天开”成为了现实。
遵循传统,固守成规是一切新想法的终结者。“陆地上的生物”是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的定义,万户是第一个打破传统的人,他的伟大尝试顶着世人诸多的流言蜚语,但他的坚持接纳奠定了飞天的基础。莱特兄弟是街边的自行车修理工,面对世人的一张张嘲讽的嘴脸,他们对新想法的接纳带给我们的是翱翔天际的愉悦。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论,触犯了整个宗教,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是违背了整个当时的文明,可后代的接纳让我们对物种的起源,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更新了一个数量级。
古人异想天开的飞天,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或许,我们异想天开的七十二变,在若干年后也是能让世人熟视无睹的常事。肯定异想天开,接纳异想天开,改变的是整个现代文明!
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接纳新的世界!
篇3:给自己一些空间作文
给自己一些空间作文
相信你自己,你就是一切!
——题记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很没主见,随波逐流的人!
快到夏天了,天气越来越热,短头发的'我头上快被捂出痱子了,真的好热……
没办法,只能把头发扎起来,我找了班上其他几个短头发的小妮儿,与她们一合计,决定把头发扎起来!
费了好长时间,用了好多小皮筋和小夹子才勉强把头发扎起来,其他两个人还好,能扎起来一个小辫子,虽然不长,但也说的过去。而我,绞尽脑汁,费劲心思,只能扎起两个小辫儿,没法呀!咱注定不走寻常路……
就这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了教室!没人的时候还好,一有人,特别是那眼神儿,完蛋了,受不了,就像一只鸵鸟一样,把头深深地埋在桌子下面。
康康说:“看你绑的头发咋那么可笑啊……”
老董说:“能看,能看……”
李傻睿说:“你还是放下来吧!”
虎子就更绝了,用他那意味深长的目光看了我两眼,让我的脸一下儿红到耳根……
我发誓,我打心底里为那两个小辫感到丢人!
趴在桌子上,静静地想这件事情。好像并没那么糟糕。我记得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凡事不要想得太复杂,手握的太紧,东西会碎,手会痛。”现在的我是不是就是那样?
一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我却把它放大了无数倍,把它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
其实对我而言,许多烦恼都是自找的,完全没有必要去烦的事情都要絮叨半天,吃饱撑的了……
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只要自己舒服就行了,每一次改变都是一种新的尝试,每一次改变都会看到一个更棒的自己,每一次改变都会带来一个更好的心态!
简单快乐地活着,给自己一点空间,不要在狭隘的夹缝中挣扎存活,遇到挫折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篇4:给爱一点空间作文
给爱一点空间作文
母爱和父爱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温馨、最美好的字眼。父母用双手托起儿女的锦绣前程,却让岁月凋零了年轻的容颜,父母像棵大树,为儿女遮风挡雨,却被岁月压弯了挺拔的脊背。
可是,在当下,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却逐渐溃变成对孩子的无限溺爱和纵容。越来越多的孩子竞未能独互背书包、独互做功课,甚至连自行刷牙、洗澡、用餐都不能自己解决,更有葚者,连独互如厕的能力都没有,难道是孩子先天比其他人智力低下,不能学会这些生活的基本能力吗’我想,这该是和家长的教育有着奠大的联系吧。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舍不得让孩子去姐接这世界的`任何点风雨,将他们好好地保护起来,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她们目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力给孩子铺设条充;自鲜花和糖果的平坦的阳光大道,可是,却培养出了个个“巨型婴儿”,这些“巨型婴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无法在社会上独互,也不能经受来自生活上的点点失败或挫折,父母给予孩子他们所拥有的切,是出于他们的爱,只是不承想,他们的探爱,却团给予得过多,而躲了孩子本该灿烂美好的生。
没有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碌碌无为,怛父母的爱有时却也探探阻碍了孩子的成长,爱固然必不可少,只是爱也零要空间和自自,过多的束缚不如轻松的放开手,成长目避免不了受伤,怛也只有伤痛,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目有天,孩子也目得离开父母,独自人去面对世界。
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们,要给孩子个独互的空间,一次自己做主的机会,而不是过分的溺爱和保护,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片能让他们自自的穿越风雨,展翅翱翔的蓝天。
篇5: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作文
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作文
“咦,奇怪,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眨眼呢?”“唔,星星应该在做游戏吧。”这是小孩子的异想天开,人们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样的想法太幼稚,但正是这种十分幼稚的异想天开,让人们开始了对宇宙最原始的探索。异想天开,包含着对世界充满灵性的想法,包含着创新的灵魂。它是划破迷雾的一束光,照亮了世界。
当我们逐渐习惯人类的走路方式时,当看见天上呼啦啦飞过的鸟儿时,我们会不会对“人走鸟飞”习以为常?我们会不会想随鸟儿一起飞上天空?几百年前,在同样的天空下,有这样一个人开始异想天开:人类可不可以像鸟儿一样飞起来呢?他想了,也做了。当数十只小火箭绑在他的身上,准备将他送上天时,他的内心会恐惧吗?没有人看好,没有人支持,只为自己的异想天开,他依然将自己牢牢绑在火箭上,那一刻,他一定像一个挂帅出征的将军。终于,火箭爆炸了,在天际炸出一朵最绚烂的烟花。地上仰望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一声爆响不仅在他们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也在几百年之后被世人铭记,他在创新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一朵烟花的绚美灿烂了整个世界。他的异想天开,为后人打开了一条通向天空的道路,他的名字被带到了天外,月球上那一座名叫“万户”的环形山,见证了一位创新者的异想天开,也见证了创新的力量。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白石老人对后生的告诫,也是他一生对艺术创新的执著。白石老人在已经声名显赫时仍然追求着艺术的突破,他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突破自己的创作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之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次改变。据说,白石老人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是因为老人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自我的不断突破,正是因为老人在成功之后依然在创新的路上马不停蹄,世界的画坛才多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五易画风,在旁人看来,不也是一种异想天开吗?但白石老人并未因外界的纷纷扰扰而停止探索,正如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白石老人坚持突破创新,坚持追寻儿童般的异想天开,为这个世界添上了灵性的一笔,这种异想天开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异想天开,有时需要挑战权威的勇气。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后花园散步时,神情沮丧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和普朗克公式,但是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在几番挣扎后,他终于选择取消自己的假设。因为信奉权威而不敢挑战权威,以致将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这是一种悲哀。普朗克不敢相信自己的异想天开,不敢打破桎梏去创新,不仅使他蒙受了损失,也因此让物理学理论迟滞了几十年。
异想天开,充满着梦幻与神秘的色彩,千百年来,不断有人执著追求,或成功,或失败,但他们都是英雄。这个世界需要异想天开,在异想天开中,人们孕育着创新的花蕾,而这花蕾必将有一天散发芬芳清香,绽出万千光华。巴尔扎克曾欣赏过这朵花蕾:“第一个把少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不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第一个质疑“地心说”的人,在他们开始探索奥秘和真理时,便是异想天开给了他们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当我们再次仰望苍穹,我们会不会想在巨大的天幕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神秘?我们会不会任由思想驰骋,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给异想天开留一点生存的空间?
篇6:给自己一点空间作文
日复一日的生活,整日在理想现实之间徘徊,两点一线的奔波,都忘记了“空间”是什么,或许只会让我想起无尽的阅读和几何题吧!
“滴滴滴……”刚挂上qq,头像就在不停地闪动着。挨个点开,“在吗?你考试考多少的啊”“你们班分数出来啦?”“我死咯,考那么差,你怎么样啊?”……索性一个个叉掉。
本来以为好不容易放了一次大假,可以好好休息咯,我要补觉。可是成绩竟然破天荒的竟这么早就出来了,还考了个有史以来最令人郁闷的分数,想去疯狂一场抛弃所有烦恼;想去大淋一场冲洗空洞的大脑;想去大哭一场赶走心中的阴霾……
点开空间,好久没玩了,想寻些开心快乐的事看看。可映入眼帘的全是“分数”二字。什么“我的分数咋那么低呢?”“我要是见不到你们了,记得帮我烧些纸钱啊”
唉,抬头仰望天花板:那黑色的条纹伴着雪白的墙壁竟让我想起了那白纸黑字的试卷;圆弧形的灯让我想起了那无穷无尽的数学题 天啊,我要崩溃了!
我真的该给自己一些空间吧让我去调整心态,让我去放松身心,让我去恢复心境贩?
《寂寞心痛》仍在放着,耳朵里的曲调似唱出了内心深处的凄凉、无奈。不自觉地点开日志,写下了一篇《给我一点空间好不好》的文字:是不是长大了,就可以远离肆无忌惮的试卷了?是不是成熟了,就不会让自己活的如此辛苦?是不是翅膀硬了就可以逃离那个叫“成绩”“分数排名”的囚笼了?是不是只有叛逆才能让自己有点空间?在老师的眼里,你没有分数重要;在学校的眼里,排名才是你的代码;给自己多一些空间,给自己多一份自由,给自己多
一份轻松,给自己多一份快乐……
“洁儿,别玩了快出来写会儿作业吧!”妈妈又叫我去学习了,关上电脑……
我的空间,我一个人的空间,我一个人到自由,我专属的秘密……
我的空间,我还会再来,我为你谱着下曲~
我的空间,未完待续贩贩
篇7:文学的空间研究述评 毕业论文
徐小霞
摘 要:当代学界的空间转向引发人们对文学空间研究的关注,纵观20世纪文学的空间研究历程,随着人们对空间观念的认识变化,文学空间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关注文本形式美学的空间形式到凸现文本再现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历程。文章梳理了20世纪文学的空间研究历程,以空间观念变化为线索,对空间研究的基本观点
、重要成果以及相关的理论渊源做出相应总结评析。
关键词:文学空间;文学再现空间;空间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最基本方式,离开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便无从奢谈任何事物及其存在。 但长久以来,相对于时间,空间一直被压抑和贬值,被视为匀质空洞、静态孤立的容器。 福柯对此曾指出“空间以往被当作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篇8:巴金散文的文学三重空间
巴金散文的文学三重空间
1 自然空间中的想象
1.1 大海
海,宽旷深邃、沉默无言,仿佛衬托出一个“像海一样深”的思考者巴金,“海”作为一种空间场景形态在结构与主题方面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翻开巴金最早的散文集《海行杂记》,直接以海命题的就有《海上的日出》、《海上生明月》、《红海不红》、《地中海上的风浪》、《海的梦》等,大海的形象仿佛已将巴金包围,多篇文本都氤氲着“海”的想象。
1.1.1 “广阔性”的想象
1927 年 1 月,初次离开那令人又恨又爱的祖国,毋庸置疑巴金的心里装满了悲哀和离愁,然而相比于离别的哀愁,可以推测他的心中或许更多是怀着对于人类未来的希望和想象。正是在这样的矛盾的心情下,他于法国的途中创作了《海上的日出》、《海上生明月》两篇文本。《海上的日出》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天气晴朗,以完成叙述有云围绕的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海上生明月》同样是写景抒情,相对与前篇文本所呈现的壮观性,这篇文本的整体创作基调显得更加幽静清明,它主要为读者呈现了大海之上的美丽月夜:碧海青天、孤舟明月、晚风习习。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篇文本的共通之处便是对于“海”的想象。当独自一人的巴金身处无涯的碧海之时,可以说是出于一种天生的爱好,对海生出了爱慕之心。文本中他虽然遗憾于自己无法以海为家,但是又庆幸着即便能作为海上的过客,也是一大幸事。试想一下这样的空间:头上是无际的青天、脚下无涯的碧海、身旁伴着晚风与明月。不需要多余的情节,借助于单纯的空间,似乎就可以在沉思中产生心中对于巨大的景观赞叹,海是那样博大、那样美丽。朱尔·瓦莱丝也说,“空间总是让我沉静下来”,实际上,宽广一词也总是唤起一种平静、一种平和、一种安详,因此可以推测,正是海的无限宽广使得初次离开祖国的巴金得以平静。同时,当大海为作者带来无限的广阔性时,可以推测他此时也一定是充满希望、梦想的。他自己也曾直言到,“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的生活,正当地奋斗。……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当他站在海的中心,可以说是在一个广阔的世界中梦想,这梦想简单来说便是对中国未来的道路充满的希望。初次离开祖国,当巴金心中怀着对于故土遭遇的愤慨、离别的哀愁时,可以说正是海的宽广使这些负面的情绪渐渐褪色,甚至消失,相反它传达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信念,一个内心的信念,对于前方未知的路途的坚定。
1.2 月夜
夜,在一天所有的时间中,是最孤独的,它把岁月放入回忆,使我们想起漫长的过去,对巴金而言,夜既是孤独的失败,也是冷静的清醒。《安南之夜》、《香港的夜》、《长夜》、《静夜的悲剧》、《秋夜》等都是在夜的影影绰绰下完成的,他自己也曾直言“夜帮助我思想、回忆。”
1.2.1 孤独的失败
《安南之夜》也是收录在《海行杂记》中的一篇,作于 1927 年。其时,巴金身处开往的法国的轮船中,坐在轮船中的他,白天看海观天,夜晚遐想联翩。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当一个人被“遗弃”在海上,幻想一下夜色中的水面是多么孤独吧,幻想一下无限宇宙中的黑夜是多么孤独吧!茫茫夜色中,巴金伫立于海岸,瞭望远方故土,过去的林林总总,似乎有不可承受之重,而前方也还是不可知的日子,他落,不得落;飞,亦无起,像一片在空中浮着的孤叶,孤独地遥望着。处于这样的情境中的巴金,夜恰巧地为他提供了回忆的落脚点,它的寂静调和了人的孤独,相互反照,得到一种内在的契合。相较于海所象征的未来之维,夜似乎更偏向于过去之维。“安南之夜……愿异邦人忘掉他们的往事”,伴随着法国水手唱的歌,巴金品味着离别者的身份,他回忆起姐姐的去世、过去的遭遇、故土的离别等,过往的一切在夜的隐秘中诉说着作者的悲伤,被悬置的生命孤零零地飘荡着,他既是漫长的旅途中的守夜人,也是往事的悲伤着,夜的空间择取尤能反映出这种原型心态。
1941 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无情蹂躏,对中国人民残忍施暴,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万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巴金也不例外,他时刻怀着战士姿态,准备为国奉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心绪下巴金写下了《长夜》。《长夜》主要讲述的是漫漫黑夜里,在灯光的忽明忽暗中,作者独自伏在桌头读书的情景。显然,全文是以“灯”为线索叙述的:“火在灯罩里寂寞地燃烧,光似乎黯淡了些”,“一堆一堆的黑影从四面八方向着我压下来,围过来,但是灯火发出一圈亮光,把它们阻挡了”、“一条一条的蚯蚓在我的眼前蠕动”、“把灯芯转亮,黑暗全躲在屋角,做出难看的鬼脸,无可奈何地望着灯光”、“灯光又开始暗起来,黑影也跟着开始活动……开始进攻”、“凝望金黄色的灯光”、“灯火开始在褪色”等,在这一系列的文本中,可以看出,灯光和黑暗彻底对立,由它们的较量填充着夜这个空间,共同推进文本的叙述,从而坚定的传达出一种价值:光明迟早会打败黑暗。
2 社会空间中的追忆
2.1 家宅:对生长空间的如实描绘
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第一章讨论的就是家居的空间诗学意义。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开始提到:“对于一项关于内部空间的内心价值的现象学研究,家宅很显然是最合适的存在。”根据他的论述,家居不能只当作“对象”,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描述家居,分析它的各种面貌和舒适因素,相反应当由表及里,深入到认同感从产生的原初特性。也就是说,家是一个角度。通过研究家宅的形象并小心翼翼地不打断记忆与想象的团结,我们才能更好的诠释家宅的宝贵之处。
谈论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时,巴金曾动情写下这样一段话,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这段叙述可以作为巴金儿时一个总的观照,巴金既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家宅整体,同时为我们提供了种种分散的形象,区分这些所有的形象就是言说家宅不同的灵魂,同时,它作为一个内部空间,在本源上表征了巴金的内心价值。
巴金四五岁的时候,便跟着母亲来到父亲做官的县城,他的童年生活都与父亲办案的地方衙门有关,衙门也成为他记忆中的第一所家宅。他在文本《最初的回忆》中对衙门的整体布局作出描述:“衙门,有很大一个地方,进去是一大块空地,两旁是监牢,大堂,二堂,三堂,四堂,还有草地,还有稀疏的桑林,算起来大概有六七进。……我们住在三堂里。”[1]在这句话中,分别指出了父亲办案的场所、作者休息的地方以及玩耍的场地。虽然衙门、监牢不属于家宅的构成部分,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在巴金的成长中占着主要位置,它的严肃残酷性,造成其与孩童的世界格格不入,或许正是这种不同使得作者记忆无比深刻,当他回忆起那遥远的家宅时,衙门、监牢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个地方的上演着的各种人事,可以说使得巴金第一次认识到世界的残酷性。紧接着,当作者在这段文本中特别突出了和休闲的想象有关的词语(草地、桑林)时,家宅立刻就开始人性的转化。“草地上两边都有石阶,阶下就种桑树,……最末的'一个空敞房间做了鸡房……,我睡在高高的干草堆上,望着鸡群在下面草地上嬉戏。”[i]草地、桑林、鸡房、干草堆……,当作者叙述自己玩耍的场所时,回忆起家宅中那些悠闲的时光时,便开始喋喋不休,他甚至用一整篇文本特意讲述了儿时和鸡玩耍追逐、以及为大花鸡的被杀哭泣的事件。如果人们在读这一段浅显的文字的同时接受它所暗示的无忧无虑的梦想,就会让人们对巴金的童年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似乎跟着他一起来到了永远不变的童年国度,明确那草地、桑林、鸡房、干草堆等在巴金童年中的重要意义。成年以后的巴金,当他以回忆的眼光再次返回到家庭,在他的心灵中,儿时家宅(草地、桑林)所赋予的无忧无虑的属性,与任何其他空间都是无法比拟的。
2.2 城乡:对行进空间的情景再现
巴金喜爱旅行,他人生中的一半时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曾说过:“这一年来我走过不少的地方,而且我也许还要继续走下去,到另一些我的脚不曾到过的地方去。”因此,他的散文对于社会空间的表现,除了家宅中的各个空间展示,还书写下旅途移步中的不同城市和乡村风貌。《旅途随笔》(1934 年)是作者由上海出发到广东一带的城市乡村,经过香港回到广州,游了普陀,最后又北上到京津两地的一路上的见闻记述,为读者呈现了作为一个中国无政府主义者,试图贴近中国底层民众的旅行,并以其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状况较深入的描述而增加了文化价值。它主要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蹂躏以及抗战前夕的香港、广州一带的城乡风貌。跟随巴金的脚步,形形色色的生活,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也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无数次看似相同实质相异的旅程中,巴金用自己一颗细腻真切的心,不仅书写了民众的千百种生活,也留下了巴金在不同空间中的独有的个人体验和想象,以及对民族、国家、文化的反思。
2.2.1 轮船、酒楼:对城市现代文明的批判
城市是欲望与梦想集合而成的庞大体,它包含了多重社会权力形式,是集中呈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矛盾与对抗的空间。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城市,处于这样一个不断扩张的繁华中心,则呈现出深刻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并置和拼贴下的矛盾性。
1933 年,巴金乘坐轮船来到香港,此时的香港在英政府遮护伞下,完全没有战火的气息,它和平、安静并且现代化,对于从战火纷飞的上海风尘仆仆而来的巴金,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氛围,巴金的心情无疑是凝重的,一方面他既陶醉于这个城市的安宁之中,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安宁无比怀疑、抗拒,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情绪夹击下他写下了《香港之夜》。从一开始,就可以读到文本中作者与城市的氛围显然是违和的,热闹的街市、花园、学校、树木、海水等,由这一系列的短暂相逢的各种画面所组织的城市空间对巴金而言无疑是一种猎奇的体验,它们作为城市的一角,带给作者新奇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陌生,加之语言上的不通,这种陌生以致于他与这个城市的互动中,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姿态:被小孩擦皮鞋、跟着朋友乘坐电车。当巴金来到香港的夜时,相对于白天的碎片化的体验,“灯”似乎构成了城市的全部:山上、街上、建筑物上、电车汽车上都布满了灯,作者的视觉乃至听觉完全是由灯来指引,也就是说,灯是作者展示香港之夜最关键的存在,也是香港此时状态的外在表现,与战火中的其他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被包围在这个彻夜不息的灯光秀中,他看到香港的灯火辉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一种“失真感”、“梦幻感”,文本的最后作者也直言,当再次返回空间,突然涌入的空气使一个虚空顷刻消失之时,他才找回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3 心理空间中的隐喻 .................................. 33
3.1 梦:内在空间的情绪释放 ............................ 33
3.1.1 穿越时空的荒诞之梦 .......................... 33
3.1.2 超越现实的希望之梦 .................... 35
3.2 意识流:心里活动的自由表达 ........................ 37
3.3 独语:独处一室的自我表白 ................ 40
3 心理空间中的隐喻
3.1 梦:内在空间的情绪释放
弗洛伊德说,“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但是这种表达不是肆无忌惮直截了当的,是经过修饰改装过后的表达。”也就是说,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梦者愿望的表达。
敏感多思的巴金从小就爱做梦,他的散文中有很多篇幅是对“梦”题材的创造性运用。巴金说过 “我有我的梦中世界。”[2]巴金的梦丰富多彩,作者借文字传达出如穆斯兰道一般隐秘而曲折的梦境。他曾经也直言,“常常把梦当作我唯一的安慰”,[3]更声称自己“每夜都做梦。”[4]可以确认,在巴金散文中确有只属于他的“梦中世界”,借助梦的存在,他传达出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
在巴金所有关于梦的文章中,首先建构了一种荒诞的世界:复活的木乃伊的哭诉(《木乃伊》),“我”死后的遭遇(《死去》),龙开口说人话与我相互倾诉(《龙》)。这些故事的发生是与现实世界的秩序抵触的,是生命的一种荒诞感的存在。创作于 1934 年的《木乃伊》讲述的是死去几千年的木乃伊突然复活之后来到“我”的梦中,向我诉说自己惨遇。几千年来,他苦苦追求一个比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还要美的绝世佳人,然而,那高冷美人却不爱他,也不肯给他活命的“灵魂”。但是没了“灵魂”,木乃伊自己不仅活不下去,还要悲惨地化为一堆森森白骨。一个很明确的事实是,木乃伊的存在定然是不合理的,那么这看似无因无果的梦的深层寓意何在呢?巴金一直秉承的革命文学思想是其核心。
结语
回望巴金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很难用一个恰当的结论来概括他。有时他如电,如雷,有时如激流,有时又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不同的散文文本,代表着不同的生活状态、感情形态。文章通过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维度对巴金三四十年代散文的分析,一方面填补了巴金前期散文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章的论述也认识到,在自然空间里巴金表露出对光明的无限追求及爱国主义思想;在社会空间里他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意识的作家所流露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在心理空间里无政府对光明的不舍追求之中所呈现的自我矛盾。当我们切换视角而以空间的维度审视巴金的作品时,会惊讶的发现,自然、社会、心理等不同空间的书写,也正映照出作家主体的精神立场与发展,而这又离不开对整个民族的深切关怀。巴金不只是以《随想录》影响着中国,他还如同三十、四十年代一样,借文学之道让民主革命时期文学的天空,更加宽阔而耀眼。
篇9:给DINK空间
给DINK空间
″丁克家庭″的'不断扩大,说明当代都市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生男生女都一样″,再到选择不要孩子,突破了婚姻一传宗接代的传统两性结合模式.
作 者:朴敏 作者单位: 刊 名:现代健康人 英文刊名:MODERN HEALTHY PEOPLE 年,卷(期): 6(8) 分类号: 关键词:篇10:给答案不如给空间
给答案不如给空间
学生考试前,我总习惯于提前做一做试卷,然后才进行测试.这样先体验性的试做一下,一是能帮助教师充分掌控试题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便于对试题进行必要的`删减、增补或修改;二是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和学过程中的一些遗漏和瑕疵,以便及时地修正和弥补.
作 者:郭辉雄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书香小学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篇11: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和人的心灵空间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和人的心灵空间
文/吴 疆
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青少年来说,阅读经典名著 ,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眼下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 趣并不那么浓厚。这有多方面原因。
ァ∮捎谑贝的间隔,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了解,应该是主要原因。此外,当今文化信息来源 的多渠道且快捷,还有那些“文化快餐”的冲击,不能说不是重要的原因。再有中学生课业 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课外读物,家长急功近利的期望值等等原因。看来,如今 怎 样看待文学经典著作的价值问题,以及怎样引导青年人阅读经典著作,怎样真正读得有成效 等问题,都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ゴ蠓渤频蒙暇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前辈“大家 ”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因而,文学名著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至于教育意义当然有,但远比 不上“时文”来得切近、现实。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经典著作,即便是书中那些被 称之为“永恒”的,能穿越时代的,后辈人也必须能读出时代的新意来,读出个性来,这样 才能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若总是要人们重复前人的结论,囿于一成不变的认识甚至是偏 颇的认识,这无异于是教人读“死书”,难怪青年人兴味不浓。比如说,对新的研究成果知 之甚少,或不闻不问,以至对西方文学的认识和评介,至今仍还停留在暴露、批判的水平。 不幸的是,这样的阅读“指导”还随处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尤为普遍。
-ゼ热唬文学名著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那么,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又 是怎样作用于人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事实。人要生存、发展,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 中,就得有自己解释社会、交往社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综合,就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这个境界决定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人生世界宽窄高低的空间,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灵空间” 。有学者认为,人的“心灵空间”有纵横两轴,横轴指向于生存处境的日常感受和当代思潮 的广泛接纳,纵轴指向于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当然,“心灵空间”越宽广,越能容纳、 承受,处世越能“游刃有余”。而这个境界的获得,又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但更为重要的 是见识。常言“站得高,看得远”,其实并非完全如此。鹰翱翔于万里高空,所见也仅是地 上的兔子;在金龟子的眼里,也只有那些粪球。可见眼界和见识对扩充“心灵空间”至关重 要。然而,眼界、见识又是由人的经历、学识、文化积淀,所谓科学与人文素养所决定的。
-ダ┏渥约旱摹靶牧榭占洹保纵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阅读文学经 典名著。这些著作描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其中包涵许多历史、人类的 睿智。我们在阅读中去经历前人的、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的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 的'复杂经历、情感和个性。无论《哈姆莱特》《复活》还是《阿Q正传》,其深刻寓意,对 生活的洞见,至今仍能给人们许多启迪,仍能增长人的见识。再比如说,我们读了鲁迅先生 的著作,仔细想想,凡是今天我们想“骂”的人,当年鲁迅先生几乎都“骂”过了;然则, 这些人不仅今天仍还在,而且,还活得有滋有味。当然也会有“时代气息”的变化。这究竟 是为什么呢?这些,启迪、见识和思考,都为青少年将来走向社会作着准备。
-ニ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 感受、体验它,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 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 能渐渐地懂得了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同时,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 ,这就 是最大的功效。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 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会给人带来多少帮助 。
-フ饫锘褂Φ碧乇鹛嵝训氖牵光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读原著。看电 视剧属于“被动接受”,读书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产生的功效大不相同。读书 ,要将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 想象,需要心灵体 验,需要集中精力。这就得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 的状态之中。这就能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庸常,心灵变得洁净、敞亮 。那么,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 ,都在其中了。这样,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空间”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渐渐扩大。但 如上所述,文学名著的阅读,仅是“心灵空间”的“一轴”,至于生存处境的感受和当代思 潮的广泛接纳,还得靠阅读“时文”。
当然,经典名著内涵弘富、博大精深,初读时不可能也不要求理解得深透。冰心先生说 这,她少年时读《红楼梦》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她厌 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 一个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文化、学识的丰富,靠逐渐“积累”。试想,若没有少年时 读得的感受、印象,也难得会有后来再读时的“滋味”。中国人从小熟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 ,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思考。这些修养和哲理毫无痕迹地渗入到人的心灵中,成为生命 的一部分,漂洗、提升人们的志趣,即所谓打好了人的“精神底子”。
-ケ心先生还说过,读书 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的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些都是 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这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篇12: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倾注空间文学论文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倾注空间文学论文
摘 要:当前中国纪录片在技术技巧方面的发展日趋成熟,而在纪录片人文领域的追求与塑造上,似乎力量有些欠缺。文章就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日益模糊化甚至缺位的现状,试图从提升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平民化视角的必要性和前景展望等角度,对大众传播中受众特征的定位以及要求方面展开深入论述。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能够对纪录片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平民化;人文价值
真实,作为纪录片的最后防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人能撼动。而关于纪录片中人文追求、纪实的手法,平民化视角等也已渐渐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流观念。随即,大量真实感人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电视纪录片进入大众眼帘,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所谓“平民化”,学术文献中的解释为:“平民化”是指有线电视新闻应更多地把视点集中在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上,新闻报道从内容选题、反映对象到表现形式上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1]。我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平民化题材赋予了我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色彩和独特的价值。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平民化视角的倾注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媒介形式出现,自然也离不开受众这一占有决定性意义的媒介要素。在电视传媒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节目形态呈现在大众眼前,要想让大众在众多的节目中跳出来,定格在电视纪录片的赏析上,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赢得受众,就需要了解大众在社会这个网状化传播体系中的特性与喜好。
(一)大众传播中的“平民化”视角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主体。电视纪录片要想在这趋于白热化的媒介竞争中求得生存的空间,就必须把关于受众的兴趣和要求的议程放在重要的位置。
1.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受众。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的受众很容易把这些新事物转换为经验的积累,去感知和吸收,受众早已适应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更好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强大需求,在这媒介融合趋势下,细分受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只有在细分化的受众中才能赢得市场。在我国,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多样性,以实现异样化的满足。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更应生产出适合于不同阶层的纪录片子,以实现合理化的定位。节目内容的定位、目标受众的定位、投放区域的定位,都是在纪录片创作之前的策划中要充分考虑的。
平民化视角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更多的是理解为受众中心论,传播内容只有与受众实际利益最大关联,才会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只有深入了解受众,以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来传播信息,栏目、频道才能生存。因为受众掌握着主动权,已日渐成为传播活动中主动的、有选择的媒介内容的主宰者[2]。正如中央电视台电视纪录片专栏《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创作时的栏目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正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让观众与片中主人公一起品尝生活中的风和日丽以及寒风冷雨。这要表达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以待的中国文化中的儒文化。
2.平民化角色在纪录片中的传播特性。当然,在这全球文化繁荣发展的体系中,我国电视纪录片在探索其发展的轨迹上,也开始与国际接轨,不断开放并创新。正如中国传媒大学任远教授所说,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采访的艺术,是编辑的艺术,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纪录片,要让观众了解这门艺术,让观众从这纪录片的艺术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就要让这艺术符合观众的口味。纪录片能否得到受众的认可,不仅取决于纪录片创作题材本身,同样也取决于受众的心理认知,即其创作意图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在片子播出之前,我们是否想过播出的理由是什么,公众为什么要看这片子,片子是否有拉动公众的价值,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考虑是非常必要的。观众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我们应该尽量提供给观众群能够满足其兴趣以及需求实现的可能性。在这“收视率为王”的时代,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至始至终离不开受众这支强有力的支柱。因此,有学者质疑,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凌晨一点播出,不知道是给谁看,这似乎有其质疑的合理性。
(二)纪录片的人文价值要求其平民化视角的提升
“人”是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是纪录片的永恒之塔。用心去捕捉社会中人性本质,宣扬更多关于人性中豁达、坚韧的生活力量,展现更多底层人民的困窘与艰难,传递更多人世间的温情,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本化的纪录片的共同特点。这种记录真实的本质特性以及人文价值的灌注,将使我国电视纪录片更具有放映魅力和观看价值。当然,对电视纪录片人文价值的深入探究,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理论上的规范与定格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约束与指导,都会产生相应的意义。
1.纪录片是追求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阿兰・罗森萨尔(Alan Rosenthal)在他的《纪录片的良心》导言中说,“记录片应该被当作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武器”[3]。从中足以说明责任和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品性。社会责任感所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记得一位学者说过,纪录片既是生活的记录者,也是社会的守望者。带着这种社会赋予的责任,去捕捉社会中具有普遍价值的点滴事件,注入编导的灵感,进行理性的过滤与梳理,传递出作品深邃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例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编导试图通过对山林民族传统文化消失的思索和惋惜,来表现变迁中人民的宁静与豁达,以及坦然接受历史命运的态度,折射出人性最本质的品质。导演孙增田有这样的感慨“……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成本投入纪录片创作的人,通常是充满道义感的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富同情心,更悲天悯人,也更永于自我反省”。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而情感作为记录的核心,是对生活中所迸发的情感因素地挖掘,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正是平民化视角的体现。
2.纪录片的社会认知价值投射出新的人文精神。回忆历史、阐述现实、预测未来,这每一个阐述选择的过程就是纪录片实现其社会认知价值的过程。纪录片要实现观众欲望的满足,在创作及编导过程中,就需要对大众的接受行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进行有效的推测和判断。记得陈汉元老师曾这样看纪录片的社会认知价值,其大意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该让观众在看完后,本来不平衡的心态变得平衡,而一部更好的纪录片,应该能让观众平衡的心态变得不平衡。而这正是纪录片的社会认知价值和深层次的思想精髓。在这平衡与不平衡之间,隐藏着观众自己质疑的声音,这说明观众融入了片中的角色,而这正是平民化纪录片的宗旨体现。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从世界史的角度,通过国际性的视野,用中国的视野来观察世界,与世界对话。让观众理解市场经济,了解现代化公司的运作及其由来,鲜明的学术色彩,深厚的经济学史基础,这样的呈现方式,让其忠实受众享受这样丰满的精神盛宴。精美的制作,有效地吸引了受众,达到其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只要纪录片能有效地满足其目标受众的需要,目标受众愉悦地享受这一过程,并对观看结果持以肯定积极的态度,那么该记录片就应该是成功的,就已经实现其所追求的社会认知价值。《公司的力量》虽然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但也不乏情感化叙事手法的'润饰,从细微处折射人性的东西。如其中有一句经典性的解说词: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种具有哲理性的情感化处理,突显出了纪录片平民化视角的品性。
3.纪录片创作的审美取向趋向于平民化发展
1979年夏季美国“大学电影协会”出版的《电影术语汇编》中,这样定义纪录片:“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和观点,但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3]。”从这个定义中道出了纪录片非虚构的最后防线,也道出了其真实的本性。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电视艺术片的关键所在,即它展示给观众的是原生态的材料,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一个重大的新奇的题材本来就是纪录片成功的前提。审美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定价值,而这一价值的产生还得满足其主体的需要,即是否带来欲望上的满足,是否实现了观众潜意识的需要。
时代在发生着永恒的变化,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即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纪录片愈来愈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和认可,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选题慢慢地接*平民的生活面貌,接*平民的审美需求。纪录片创作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有专门针对普通百姓简单淳朴的生活现状写照,于是普通百姓、弱势群体走进纪录片的创作范围,实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给百姓带来这份亲切祥和的审美享受。
二、市场化道路――纪录片的生存空间
纵观我国当前电视纪录片节目的市场现状,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纪录片都在竞相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的提升,人文关怀的需求,这一平民化类型的纪录片逐渐进入纪录片的主流市场。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抓住观众的眼球,稳住收视率,是纪录片生存的不二法则。收视率的提升需要实质性的行动,实现了频道的专业化、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形式的创新化,才能实现受众接受行为的满足化,也才能实现与观众情感的震荡与共鸣。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资源,提升我国电视纪录片品牌形象,建立具有权威效应的品牌纪录片频道,整合优势资源,参与市场运作。实践证明,市场化道路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之道,也是电视纪录片繁荣发展的必经之道。市场化作为纪录片栏目扎实生存根系、扩大发展空间的命脉,已被业界普遍认可[4]。实现市场化发展,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迎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繁荣发展的春天。
三、结 语
从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及其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色彩唯有与中国当代的时代印记相吻合,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接受行为,并引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把平民化视角倾注于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以受众为本,让受众感受到真实力量的震撼,文化力量的启迪,理性力量的凝聚以及审美力量的感染。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辉煌发展还需要我们对纪录片受众群体的培育,纪录片创作团队的不断进取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大力呼应。
参考文献:
[1] 王.重视有线电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5).
[2] 李明娟.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受众细分[J].新闻知识,(9).
[3] 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 张立峰.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道路[J].职业圈,(12).
篇13:给自己留点空间作文
“孩子,快来,我给你买来了一份试卷,这是我辛辛苦苦才买回来的,你就快做吧,做完对你有好处。”我听了十分开心,因为做完后,妈妈就会让我去玩耍。每天我一有时间就去做那份试卷。
两个星期后,我已经把妈妈买回的试卷做完时,妈妈说:“做完试卷一定对你有不少帮助,你应该要做多点练习,这样我们就不会在起跑线输给别人。”我听了,顿时傻了眼。我突然间觉得自己很累很累,想有不写作业的感觉。
妈妈,我想我应该有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学习是自己想学就学,而不要别人强逼学习是没用的。你整天买那么多的资料给我做,总不见我的成绩好到那里去,学习不是不行,要学习但也要玩,那样最好。
这些话我已经对妈妈说过。但都无效。在暑假里,我一个星期后,已经把暑假作业做完了。接着。妈妈又给我报名补课,补英语、数学、作文。妈妈每次都说:“我们不能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我每次听到都很烦,但我都明白一些道理,妈妈这么关心我的学习,我不能辜负妈妈的一片心意啊!
妈妈,请您给我一些空间,让我轻松一下,空间是每个人不可少的。
【给自己留点空间作文通用11篇】
篇14:给自己留点空间作文
蓝的深沉,蓝的幽远,蓝的纯净,蓝的令人心醉……
威尼斯,就是这样一个蓝到人心底的城市。
乘着这儿特有的船,慢慢在河面上行驶,碧色的水映着湛蓝的天,偶尔徐徐地飘过几多洁白的云,这再寻常不过的景色,却使我烦躁的思绪平静下来,把手浅浅地探入水中,清清凉凉的水从我指隙中流过,我闭上双眼,静静地感受时光的流逝,反思那些被我悄悄放走的宝贵时光的去向。是被繁琐的事物抓去,亦或是被尘世中的浮夸所迷惑。
下了船,漫步在圣马可广场,如此宽旷,此刻却只有寥寥几人,可广场上的鸽子却是不少的,随手撒一把谷物,便有数不胜数的白鸽来啄食,然后便会亲昵的站在你身旁,认为你是值得亲近的人。鸽子纯洁的象征,人们赞美它,歌颂它,却不能学习它。我们会有多少时候,会对多少人真正真心呢?扪心自问,是不是多数时候都是生活在各种的面具下,虚情假意?
信步走进举世闻名的大教堂,正值周日,成百名信徒手握十字架,虔诚地祈祷,拿着厚厚的圣经的神父,庄严地在台前诉说些什么,虽然我不信教,但依然被这种场面深深震撼了。我站在最后,双手合十,以最传统的方式向这儿表达我的敬意,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了?
我们的内心已被太多的事物塞满,已经没有空隙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及规划,从这时起,一天天的生活就再无意义,只是机械的重复,内心也变得麻木不仁。我们也要适时清理自己的内心,留点空间给自己,或留白,或雕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给自己留点空间作文(11篇)】
篇15:给梦想一个空间作文
给梦想一个空间作文
给心埋下一颗梦的种子,用心去浇灌,用执著给它阳光,用努力去为它开拓肥沃的土壤、高飞的空间。
——题记
青春应有着多彩斑斓的梦幻,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藏。停留在清静的一角,抬头仰望天空被漂洗过的颜色,不小心扯出心中那丝缕梦境。嘴角的弧度随内心的'波澜延伸,幻想中为梦插上了一对高飞的丰羽之翅。
高三,演绎着现实的残酷,人生的坎坷快节奏的步伐中忘却了冷静。那一份原有的梦境被遗忘在习题的字里行间,紧张中失去了淡定,盲目中埋没了梦想。再度回首,追逐的脚步凌乱不堪。路的前方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因为心中的那份执著被盲目模糊,追想的淡定被快乐节奏抛却。原来,梦失去了航标。
晨光送走了又一个昨天,夕阳结束了又一个今天。停下忙碌的身影,又一次仰望夕阳晖映的辽阔天边。我的心疼痛中夹杂着感伤。究竟是梦太远,路太难,追逐的脚步太飘渺!
恍惚中记起老师给定的目标,现实而保守。心中的梦无人能懂,升腾起的丝丝凉意无人可知。原来老师也这般小心翼翼?让我们在现实中出发,更进一步到达。这究竟是鼓励还是……?为何言语之后的你留下我们的失落。你是否能看穿我们心中的那份梦想?
请不要告诉我们,经过岁月沉淀的你们懂得如何把握现实,经历风霜的你们如何清晰人生的轨迹、其实,我们不需要路的平坦与通畅,需要的是拥有一份勇敢尝试人生的机会,体验挑战极限的畅快。给我一份信心,给我一份理解与支持,我给梦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
奋斗中需要明确的目标。没有天空的广阔,哪有高飞的梦想,没有高飞的欲望,怎会有直冲云霄的勇气?
让我们将梦重新燃起,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调整凌乱的步伐,让自己有节奏地向前,再向前!人生的道路未必平坦,但我们的心要淡定。也许梦太遥远,但坚信只要向前迈出一步,梦就会离我们更近一步。让我们带梦上路,前方就有希望。为梦,去充实每一个今天,为梦,将自己变得更强大。
给梦想一个广阔的空间,留给心灵一份努力的希望。总会有一天,我的梦会冲上云霄飞向心灵最深处的渴望——生命之魂。
篇16:留一点空间给自己作文
有不少人称羡金庸笔下的黄东邪,有萧有剑有明月,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别人无力进入的只属于他自己的美丽的岛。我们何不也在这个熙熙攘攘、如蚊嗜血、蝇营狗苟、人心不古的滚滚红尘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呢?
朱光潜说:人因持守而美丽。这持守的是什么?不就是心灵的一点空间吗?人是社会的人,坚守一份崇高谈何容易。俗话说:人在江湖漂,谁能不埃刀?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在“现金”社会里染上一点俗气,这时我们难道不更应该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吗?不需要大可跑马,巨可容川,尽量去持守这“一亩三分地”,辛勤耕耘开拓,待到十年百年后,谁敢保证这点空间不会幻化成那千山万水、宇宙无垠呢?
且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是如何保留并持守这点空间的。
人人皆知钱钟书写了《围城》,其实他又何尝不是给自己心里也围了一座城呢?好一派“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的架势!人们传颂他的那句名言:你吃了个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下蛋的母鸡呢?他在自己天地里做学问,不参加酒会也不上电视。名利于他不过无物。若是有人侵犯它神圣的空间,他可不会干坐。文革时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面对来势汹汹的破坏者,一介书生的他大打出手,以拳相向。是了,红卫兵闯入的不仅是他的家,更是践踏了他心中的那座城,那座他一砖一瓦构筑的城,那座他不惜一切去保卫的城!试想,倘若他失守了,他还会是那个后人崇之敬之的钱钟书吗?
无独有偶,俄国大文豪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也留有一个他人无法染指的空间。二战后,他因批评斯大林,揭露劳改营的黑暗现实而被捕入狱。在不见天日的牢里,他仍保留着心灵的'那点空间,以牢狱为情人,思索人类道德的根基,倾听万民之疾苦。最后,以一部《红轮》被全世界推到了脱帽致敬的高度!心灵的空间遭遇了形式的桎梏,会因此窒息吗?索尔仁尼琴告诉我们,即使身在牢狱,我们也可以在心灵的那点空间上开疆拓土自由飞翔,获得心灵的超脱,获得精神的升华。
你可以像黄东邪一样顽皮,偶尔犯点邪气。也可以像毕加索一样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别人无力进入的空间。比如,一旦你进入毕加索的艺术世界,迎面而来的艺术气息会使你倍感无力,只能任由他艺术之巨手将你碎成轻尘。
《红灯记》中李玉和对母亲说:“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我们不妨借鉴之,留一点空间给自己,什么名利主义、浮躁忘义、空虚郁结,我们全能对付!
★ 我的儿童文学作文
★ 给爱一点空间作文
【给文学一点空间作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我喜爱的文学作文700字2023-02-11
生命的空隙初一作文2022-12-25
论文联想与想象分析2022-07-08
涉江采芙蓉-700字作文2022-09-19
教学论文讲座2022-04-30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案2024-02-27
文学青年的喜好散文2023-06-29
高中以责任为题的作文700字精选2022-05-23
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2022-10-30
卧看牵牛织女星小学作文1000字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