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和尚散文

时间:2023-02-23 07:30: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假和尚散文(推荐8篇)由网友“小麻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假和尚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假和尚散文

篇1:假和尚散文

和尚张是个假和尚。阿鼠气愤地说。

和尚张在大沪庄拉起一个十三人的“和尚”班子,给亡了人的人家做佛事。十三个人走在路上,身上披着红底金线的袈裟,长号短号,唢呐喇叭,大鼓钹镲,奏出的曲子,无非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老父亲》,但后面跟着一长溜披麻带孝的孝子贤孙,“佛事”看起来弄得像模像样的。

这样的和尚班子还有一家,就是原来的阿鼠班子。大沪庄的人为了区分,就喊他们是张和尚班子,鼠和尚班子,老张就喊成了“和尚张”。

张和尚班子成立的时间不长,也就最近三五年吧。老张有妻有子,也没有受过戒,自己就是个假和尚。他召集的人员,也都是有家有口的,有两个光棍汉,也不是戒色的人,偷偷摸摸的,打打野食。但不影响他们“生意兴隆”。

七八年前,老张种田为生,农闲把小船上弄个棚子一圈,炒米机收拾收拾,去江南一带,炸炒米做炒米糖。有时候生意好,连过年也不回来。直到清明前后,田里有了活计,才把小船摇回大沪庄。

有一年冬天,在太湖边的一个小镇上,遇到了熟人,大沪庄漂流在江南的闲汉阿鼠。说起阿鼠,也是个有经历的人,年轻时漂流在江南,居无定所,大多寄居在寺庙。早上帮老和尚倒倒尿壶,晚上帮寺里扫扫地,混个一天三顿斋饭吃。时间长了,跟和尚们学了几句经文。风云际会,加入了江南小镇的居士林,成了有编制的假和尚,他虽然没有老婆孩子,但看见美女也常常垂涎三尺,更兼他喝酒吃肉,什么清规戒律也不守。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在小镇的工作――替人家做佛事。

阿鼠看见老张在炸炒米做糖,北风头里,忙得脸上花斑乌龟的,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知道老张忙一天只能挣到七八块钱,田阿鼠笑了,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哪天没有几大十块钱进账!当老张拜托他,有什么好交易也带挈带挈他时,阿鼠口里答应了,心里却想:你只能炸炸炒米,我们这一行,你也做不了。

尽管阿鼠不想帮老张,可是第二天还是去找他了。是求老张帮他的忙。

小镇上一天死了两个人。阿鼠一个和尚班子,13个人分两班,怎么也圆不起门来,不作兴六个人呀!他急了半天,想起了老张,把他拉来凑数,不但解了燃眉之急,还做了人情,帮了老乡。

没想到跟老张一说,他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去,不去,我不会念经。”

本来阿鼠想一天给老张二十块钱,看他不去,只好不抽他的头了,平常13个人,做一场佛事一天半时间,能分三十块钱,今天7个人,平分下来,每个人60块钱。当阿鼠把酬金涨到40块钱时,老张心动了,但还是担心自己不会念经,别在人家露了馅儿。

阿鼠一笑:“我教你两句,你记住了,然后跟着别人,翻来覆去就念这两句。”

老张一听,就两句,应该好记。就竖起耳朵,等阿鼠教他真经。

阿鼠挠挠头,自己到现在也念不全一部经,能教他什么呢?想起自己平常滥竽充数念叨的,就教给老张两句。

“金苍蝇,银苍蝇,苍蝇碰苍蝇。”

“嘛弥嘛弥哄,你家伢儿赚钱马嗯用。”

老张把这两句话念了几遍。阿鼠指点他,不要念得这么清楚,要模模糊糊的,念得快一点,随着锣鼓家伙,唱起来念,就很像了。老张一试,果然有几分样子了。匆匆忙忙收拾好炒米机,套上大红缎子的袈裟,跟阿鼠去了。

才到了人家,先是一顿素斋。老张放开肚子,吃了一饱。阿鼠见他穷极乎过的样子,在桌底下用脚踢踢他。老张不明所以,但也知道,大概是叫自己丢碗了。反正也饱了,老张放下碗,跟阿鼠去坐台。

一边是孝子贤孙烧纸化钱,一边是7个和尚奏乐念经。老张别的响器玩不起来,手里被阿鼠塞了一个小锣,念一会经,敲一下锣。刚开始和别人合不是拍,渐渐地,就跟上节奏了。一晚上和第二天,老张双目微闭,摇头晃脑,就翻来覆去念那两句:

“金苍蝇,银苍蝇,苍蝇碰苍蝇。”

“嘛弥嘛弥哄,你家伢儿赚钱马嗯用。”

第三天一大早,送掉了亡人,丧家管的一顿饭,有鱼有肉。老张大快朵颐,吃罢嘴一抹,揣着阿鼠分给他的40块钱,仍然去做他的老营生:炸炒米做糖。

老张在炸炒米之余,也算算账。跟阿鼠去做了一回和尚,耽误了一天半时间,不但白吃了五顿好饭,还得了40块钱,抵得上炸一个星期的炒米啦!还是这一行来钱快,又不费劲儿。

羡慕归羡慕,老张不会念经,凭阿鼠教的两句,糊弄不住人。老张本来已经死了心,后来回到大沪庄后,看见阿鼠也回来了,组织了一套和尚班子,在大沪庄成了大师。

老张知不足开始学习,请回了各种经书,早晚背诵。几年以后,小有名气,自然聚拢了一个班子,置办起做佛事的家伙什,大沪庄的人家,请和尚张的,比请阿鼠的多了。为什么?有坊间流传,阿鼠到现在也念不全一部经,都是模模糊糊蒙死人的。至于念的什么倒头经,听不清楚。老张可不敢告诉别人“金苍蝇银苍蝇”的事,仙家不破仙家法,再说,阿鼠毕竟是前辈,人家在江南的大寺庙扫过几年地,给方丈倒过几天夜壶的。

大沪庄人不是呆子,识货的人多。渐渐的,阿鼠班子没有生意,散伙了。看着日渐红火的张和尚班子,阿鼠咬牙切齿地骂大街:

“和尚张是个假和尚!”

大沪庄人没有人搭理他,都看着他笑,有人当面就数落他,“不学无术,妒贤嫉能”。阿鼠骂累了,自觉没趣,回家在破箱子里翻出几块钱来,大街上捡个空饮料瓶,去打点散酒,一个人坐在小公园的石凳上,过过酒瘾。

远处又传来了熟悉的锣鼓声,不一会儿,和尚张的班子,跟着踩街的队伍,从中心街吹吹打打过去。阿鼠醉眼朦胧倒在路边,口里断断续续地骂着:

篇2:假和尚散文

现在别说大沪庄的大人,就连喜欢看热闹的孩子们,都没有人愿意看一眼倒在地上撒酒疯的阿鼠了。

他酒醒了,缓过气来,有时候冒里冒失的,还会骂几声假和尚,唉,他也只能这样了。

篇3: 和尚坟散文

和尚坟散文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始建于隋(y)代。它的与山门连为一体的屏风墙上,是四个由赵朴初书写但不题款的大字:y代古刹。为何明明隋代,却将“隋”字写成“y”字呢?这个原因,要由我们的古代历史来回答。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他的父亲杨忠,乃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王朝的开国元勋,战功赫赫,官至上柱国,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以随地,也就是湖北随州,作为起势发迹的根据。

随,这文字是中间有个走之。打天下开国,肯定要走。等到立国了,开始守天下,那是不必再走了的。并且,不能让既得的天下走掉。于是,以承袭了随国公从而成为开国皇帝的杨坚,将他创建的朝代,名之为:y。他不走动了,要坚守天下。

虽然,y文帝杨坚,是个历史上甚为难得的好皇帝。y朝,是个经济发达的朝代,主要因为杨坚治国有道。然而,杨坚教子无方,使y朝短命。不想走的朝代,在炀帝杨广的统治期间,走向了唐朝!

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和“武”,是很多见的。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三国有魏文帝、魏武帝。历朝历代都有“文帝”“武帝”,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必须知道,“文”“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帝王死后,新继位的帝王请大臣们根据先帝或先王生前的品德、行为,按照谥法规定,给予称号。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属于表扬的,“经纬天地曰文”,意思就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帝王,可以谥之为“文”,就像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而著称的。“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而又明智的帝王,可以谥之为“武”,就像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都是以声威强盛著称的。

声威强盛,是会用武用威压人的,因此,古代的文帝,基本上是较为善仁的。但是,炀,这字的本义是烘烤、炽热,属于很不好的谥号。《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不足四十年的y朝,先后两个皇帝,一文一炀。很明显的,文之善治,被炀于夭折。

唐朝建立之后,认为“y”是个不吉利的文字,为了作出标记,将“y”改成“隋”,很接近于“惰”,跟“堕”同义。并且,与“堕”几乎同样的由三个部份组成,只不过形似于“工”的下部,移到了“有”的中部。从“y”到“隋”,多了的“工”,乃是以炀为工!

国清寺在天台山南麓,天台县城北面七华里。从县城的北门头向东北顺着大马路到了三角坦,路两边的地名,下松门、和尚坟等等,接踵而至。

三角坦,因为县城通向东乡以及三门县的大马路,岔出了北山公路。这个三岔路口,是一块三角形的平坦之地。

下松门,因为天台县城至国清寺的古道乃是万松径。六七华里长的古道两边栽种的古松树恐怕不止一万株,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砍得只剩下国清寺前几十米内还有几株粗大的。松径之间,会有如门之处,是很平常的。所以,它不止一处,有着上、下之分。

和尚坟,顾名思义,一座和尚的坟墓。这块地方,最早的人文建筑,是有了一座僧塔。

和尚,又称和上。这个称呼,在民间,是指佛教的僧人。但在佛教徒中,是指寺院的最高领导住持。住持俗称方丈,又叫做堂头大和尚。因此,最惯用的乃是:方丈和尚。

那么,和尚坟是国清寺古代方丈和尚的塔吗?就像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属于历代住持的安息之地。这个答案,说来话长。

隋代之后的唐代,在李忱做着宣宗皇帝,李y做着懿宗皇帝的时候,浙江东部爆发了一场声势较大但又为期较短的农民起义,就在李忱刚死,李y刚刚即位之际。义军的领袖是嵊州人氏,姓裘名甫。他摆出皇帝的架子,铸了“太平”之玺,年号罗平,意欲君临天下。

大中十三年(公元八五九年)十二月,贩私盐的裘甫因为朝廷加重了茶盐酒的税收,在宁波象山组织一百多人,发动起来,进行造反,攻下象山县城。大中十四年正月,裘甫的队伍好几次打败了明州(宁波)官兵,攻下剡县(嵊州),发展到数千之众。

浙东观察使郑德调集浙东所有官军,并招募新兵五百人,由正将沈君纵、副将张公暑、望海镇将李率领,去包围义军。袭甫立即撤出剡城,开赴三溪(新昌境内),将义军的一部份列阵于溪北,主力埋伏在溪南,再把溪水的上游堵住,让义军佯作败退去诱官军涉水前来追击。官军不知是计,就追了过来,义军决壅放水,伏兵齐出,乘机掩杀,打得官军几乎全部覆灭,三位将官被击中毙。

义军壮大至三万余人。按照一千人一队的划分法,裘甫将兵马分成三十二队,给自己封为天下都知兵马使。咸通元年(公元八六零)三月,裘甫分兵攻打衢(衢州)、婺(金华)、明(宁波)、台(临海)等州,夺取了唐兴(天台县)、上虞,随后又向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一时声威大振,几乎整个浙东地区,全被“罗平”大旗飘漫着。大唐王朝大为震惊,派遣王式率领大军前来镇压。

王式,山西太原人。以门弟之荫,官至监察御史。任浙东观察使镇压裘甫,此后担任武宁节度使。临终之前,官拜左金吾大将军。

在王式受命之时,裘甫率军北上余姚,杀县丞、县尉,东破慈溪,进占奉化,抵达宁海。四月,王式率兵进屯越州(绍兴),分兵两路向东、南齐进。裘甫分兵迎抗,三十二队兵马分成三十二路。王式以一应多,一撞上裘甫的兵马就全力以赴。起义军犹如鸡蛋碰石头,小股的游兵散勇遭遇大批量训练得步调一致的正规部队,很快就败得落花流水,失掉了宁海城,在宁海西南的南陈馆丧失万余人,沿着天台山黄罕岭(新昌县沙溪镇境内)向西北方向逃遁。

裘甫一连打了三个月的败仗,在那年六月,退到剡县,被王式大军包围。一场围城的激战,持续三日三夜,官军进行了八十三次冲击,起义军就连家属也都参与了战斗,最终抵抗不住。剡县城破,义军惨败,裘甫被俘。王式将捷报送到朝廷,朝廷下令将裘甫就地正法。

话说裘甫攻占唐兴县城之后,看中了隋代大刹国清寺。因为,国清寺众多的建筑和宏伟的规模,非常的让裘甫满意。于是,他占领寺院作为大本营,驱逐了寺僧。当时,正是正定物外大和尚担任国清寺住持(方丈)。

正定物外大和尚,中国佛教天台宗第十二祖。俗姓杨,福建候官人。生干公元八一三年。先是台宗十祖道邃大师的弟子,后从台宗十一祖广修大师修习止观,深得奥旨,传于门人元L、敬林、慧疑等人。光启元年(公元八八五),圆寂于国清寺。

裘甫的占领国清寺,先是拿好话跟正定物外说:我们只是借用贵寺。正定物外说:佛门乃尘外之地,岂是干戈刀兵之可以逗留。裘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了寺院再说。正定大和尚眼看寺院沦为匪窝,于心不忍,在方丈室闭关。

裘甫开始驱逐寺内僧人,先从方丈正定物外大和尚赶起。但大和尚打坐于方丈室内,怎么赶呢?裘甫就聚众在方丈室外喝酒吃肉,与妇女嬉戏。正定物外不为室外的嬉闹所动。裘甫让喽罗们把正定物外押了出来,用刀子架在大和尚的头颈上,让他与女人亲热或喝杯酒或吃块肉。大和尚闭上眼,运气发功,双手合掌向前一推,竟架在头颈上的两把刀像是机关弹簧跳了起来,两个喽罗拿不住刀子竟掉在地上。裘甫吃了一惊。大和尚念了声“阿弥陀佛”,无事般的回方丈室打坐去了。

原来,国清寺的第一任住持智越大和尚,武艺高超,神力无双。国清寺因此代代有人习武。物外大和尚乃是内家高手,因为是以练内功辅佐修行,大和尚品德之高超,深受百里方圆民众的赞誉。

裘甫怕拿物外大和尚开刀会使老百姓不满。便杀了许多僧人,把国清寺数百僧众驱逐得寥寥无几了,却不再去惊动正定物外。

后来,裘甫的.大本营转移到剡县,国清寺只是个据点了,裘甫更是不再在国清寺内居住。等到裘甫失败问斩之后,物外大和尚重新招僧。国清寺很快地住起了几十名老僧。

王式得胜,班师回朝。裘甫的余党七零八落地做着强盗、土匪或贼,偷偷地扰乱着上虞、余姚、象山、剡县、唐兴等地。唐兴县的一股土匪共有四十多人,见国清寺还只有三十名不到的老僧,便重新要占寺为窝。

正定物外大和尚只好再次显露武功,站在土匪们的面前,两手平举着折断了一根直径达二三寸粗的木棍。有四名匪徒扑上去攻击大和尚,大和尚只是一个转身,还没让人看清使了啥拳脚,四名匪徒就被扔出一丈多远,倒在地上爬不起来。

土匪们自量不是物外大和尚的对手,这是占不了寺院的。就退到寺外,以寺前大塔(隋塔)为窝。寺前大塔高二十余丈,九级六面,砖砌,中空,有木梯连通每一层。土匪们每层都住,四十多人刚好可以住得比较宽余。

那时,国清寺外起码三四五里地面无人居住,一片荒寂。僧人们无事不出山门,整天到晚焚香拜佛打坐念佛,口不说闲言,心不想妄念,土匪的过来骚扰,都只是匪、僧双方知道,这个消息一丝毫儿也没传出去。

但唐兴县内知道裘甫的余党还未完全彻底的清剿干净,因而加强警备。土匪们也不敢去骚扰县城。便使得唐兴县令压根儿不知道土匪们竞盘踞在国清寺前的大塔里。

隔三岔五去四乡八村作些侵扰,能偷的偷些,能抢的抢些,毕竟乡村皆为不富不裕之地,偷抢的收获总是很有限,土匪们经常没饭吃。于是,有人退伙了。时间一长,四十多名土匪只剩下一小半,更是经常挨饿。他们只好再次来打国清寺的主意。

通过半公开半不公开的入寺侦探,土匪他们发现僧众们每天都是下半夜四更时分起来,到大殿里去做早课。与此同时,大厨房开始煮稀饭,等到大殿里的早课结束,大厨房正好烧好了稀饭,要打三碗稀饭放在盘子里端进大殿去供佛,僧人们继续在大殿里念供养咒然后礼佛。这个时候,大厨房里空无一人。

而从做早课开始,看门的老僧离开门房去大殿随众课诵。这更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土匪们可以僧不知佛不觉地进入寺院,等到大殿里念供养咒的辰光,就去大厨房偷稀饭吃。他们深怕惊动物外大和尚,所以,不敢为了吃稀饭,大张旗鼓的做强盗去抢去夺,不妨降低一个层次,做起了贼,去偷。

于是,第一天的稀饭被偷吃了个净打光,大厨房的饭头和火头顿时傻眼了,通报方丈大和尚。大和尚这边让伙夫赶快再去煮稀饭,这边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一大锅稀饭会好端端的没了?只剩下一些粘在锅底的汤糊片儿。

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如此,国清寺合寺僧众个个愕然。看门的门头是个老僧,他意识到问题必定是在寺外。他抽了个空,走出山门,在寺外转悠起来。转到大塔下,闻到塔中有异味。入塔一看,里面有着很新鲜的被人住过的痕迹。他逐层上去察看,最上面的二层,堆放着十七八条棉被和草席。

门头老僧顿时想起好几个月之前,土匪们前来侵犯寺院而未遂这起事件。便猜了出来,这座隋代大塔已经成了土匪窝。也就是这些土匪,这一连三天,来大厨房偷稀饭吃。

这些土匪,实在可恶。老僧回到门房,越想越气。再次走出山门,到大塔里去,将顶上面二层的棉被扔下来,放在底层,用火石打起火来,点燃了棉被,烧成了一把熊熊之火。

熊熊之火先是烧了棉被,然后烧着木梯。老僧心里说:把梯烧掉,土匪们上不去了,就是没法再能住得下去。却没想到,木梯烧掉之后,大塔的内壁被火烤得厉害了,塔砖驳落,竟掉下好多块雕着佛像的砖块。老僧方才发现他已犯下了一个很大的罪过。

土匪们一直都夜里住在隋代大塔里面,白天一大早就离开。他们怕这个固定了的据点会被别人发现而报告官府。官府一旦知晓,就会派兵来捉。

他们一般都是在周围一带进行隐蔽式的活动,或扮成猎人到山上弄点野兔野鸡,或去四乡八村寻找可偷可抢的目标,或是比较安全的实施偷抢。他们等到天黑了,方才回到大塔。只见木梯已毁,上不了塔。他们的据点显然是不宜继续占据了,只好另外去谋求藏身之处。

门头老僧回到寺内,去方丈室向物外大和尚呈上驳落下来的塔砖,汇报了事情。物外大和尚说:明天,你不用再看门了,去大塔下面跪拜忏悔,你何时忏悔得心地洞明而有所得,何时回来再让你看门。

老僧遵照大和尚之命,从此,每天跪在大塔下忏悔。日子久了,来国清寺点香拜佛的人们看见老僧老是默默地跪在大塔下,就将老僧称呼为“愚僧”。

有一天,老僧刚开始跪拜忏悔,只听得“嘭”的一声,塔内有什么东西掉下来撞在地上。老僧心里一惊,入塔察看,乃是又有一块雕着佛像的塔砖掉落下来,竟在撞到地面的时候,塔砖打破了,破成了好多块碎片。

老僧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竟僧行未成,却先毁佛,阿弥陀佛,我的罪过实在太大了。

他在大塔下对着破碎的砖片跪了四五个时辰,跪到日头已西。再对着砖片叩起头来,直叩得额破血流。到了天黑了,他在大塔前的祥云峰中采集了许多干枯的树枝、野草,总有上百斤吧,在大塔北面几十丈外堆成一团,他盘起双腿坐在柴上,点起火,以肉体接受炽热之火的自焚,向大塔谢罪。

过了两日,偶尔经过大塔边的附近村人发现老僧已死,入寺报与方丈。物外大和尚出寺来看,见老僧尸身焦黑,只是被火烧死,尚未被火化。就命僧众多搬几百斤干柴过来,点起一把烈火,将老僧的尸身火化至尽。

等到烈火烧得熄灭了,一片灰烬之中,有一些晶莹发亮的星星点点。正定物外大和尚仰起头,穆然合掌,很是悠扬地念了一声“南无(那摩)阿弥陀佛”,向僧众们说道:这是舍利子啊。僧众将灰烬中的星星点点拾捡起来,共有一百另八颗舍利子。

半个月后,国清寺前四里处的树林之中,新起了一座塔,塔面刻着“国清堂上愚僧之塔”。塔里埋着一百另八颗舍利子。

因为愚僧不是国清寺的子弟,但已在国清寺常住了好多年,一直看门,僧众都是以他的职事称他为“门头”,竟不知了他的名号。

后来,愚僧塔逐渐湮没。那个地方,便只留下了“和尚坟”的地名,至今还在三角坦南面的下松门附近。

篇4:四川和尚散文

四川和尚散文

文章摘要: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意思是说:只要下定决心,有恒心、有毅力,那么天底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了。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但是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才能跋涉遥远的路途,达成愿望。…

【编者按】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走多远,要问自己的双脚。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会有艰难困苦,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毅力,就能跋涉过遥远旅程,实现愿望。

从前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很有钱,每天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另一个很穷,每天除了念经时间之外,就得到外面去化缘,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有一天,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很想到印度去拜佛,求取佛经,你看如何?”有钱的`和尚说:“路途那么遥远,你要怎么去?”穷和尚说:“我只有一个钵、一个水瓶、两条腿就够了。”有钱的和尚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想去印度也想了好几年,一直没成行的原因是旅费不够。我的环境比你好,我都去不成了,你又怎么去得成?”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印度回来,还带了一本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送给有钱的和尚。有钱的和尚看他果真达成愿望,惭愧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意思是说:只要下定决心,有恒心、有毅力,那么天底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了。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但是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才能跋涉遥远的路途,达成愿望。

初五初六划龙船。然而,这时正值农事大忙季节,妨碍生产,于是各寨又互相协商,除胜平、平挑按五月初五划船外,平寨改为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塘龙二十五,榕山十六,施洞定为“分龙”的二十六日。后来,龙舟节活动便按这样次序传世于今了。

篇5:与和尚散文

与和尚有关散文

如同奶奶说的那样,我或许就是个愣娃。

奶奶说:“这愣娃,啥时候才能长大呢?”

奶奶经常这样说,说了无数个日升日落的日子,说得脸上的皱褶愈来愈多,步履愈来愈蹒跚。

奶奶天天念叨着让我快快长大,长大了好早点给我娶个媳妇。虽然我也很想快点长大,但是,我却并不想娶媳妇。

同院的婶婶大娘们就笑我:“哎哟!不想娶媳妇难不成要当和尚呀?”

“说对了,我就是想当和尚!”我一本正经的样子让婶婶大娘们笑得更厉害了。

镇学校的西南角有两间旧庙房,但是已经很久没有和尚了。到我上小学的时候,这两间庙房,从外面看,还是庙的模样,进里面看却是空落落的,只有靠窗的大土炕。平时也没有人肯进去,因为学校没有宿舍,所以只有一些外村家远的男学生晚上当宿舍去睡觉。听奶奶讲,以前有个老和尚在这里坐化了,我很难理解,坐着打瞌睡也会东倒西歪的,他竟然能坐着离开这个世界。也因此,我觉得和尚与寺庙挺神秘的。

李连杰主演的《南北少林》里的小和尚智明,让我们一帮小伙伴们喜爱崇拜不已。尤其是听说李连杰的小名和我一样也叫小虎,更让我产生对他还有像他那样的小和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后来在镇学校教室墙上的大地图上一查,少林寺虽然让人无比神往,但似乎有些遥远,而最近的也很出名的就是五台山了,花和尚鲁智深不就是在五台山出家的么!

当读到鲁智深剃度的时候,与智真长老的对话和剃头时的场景,我一手捧着小人书,一手摸着我的头发,想象锃亮的剃刀轻轻而过,随着一束束发丝无声地落地,烦恼似乎也从此随之而去了。

每次父亲给我理发的时候,我都希望他给我理个和尚头,可是,每每理完发照镜子,无一例外的都是火铲头。我很不满意,真不如直接理个和尚头。于是,以后一看到父亲借回理发推子,我就四处躲藏,除了不喜欢那个火铲头外,还有就是推子老揪头发,生疼生疼的。也不清楚是推子不好用,还是父亲不会用,也或者是两种原因都有。

我顶着个火铲头,心里老大不乐意,却又不敢反抗父亲,那么就在行为上向和尚效仿。用鞋带把裤腿绑起来,学和尚的步子走路,学和尚的腔调说话,帽子上再写个大大的佛字,一个与我同班的伙伴因为在新帽子上写字还被他父亲狠揍了一顿。我不戴帽子,却偷偷地把父亲的大衣当袈裟穿过好几次,所幸没有扯破,要不然,那后果比我的同学也好不到哪儿去。

电影和小说里的和尚不论老的还是小的,都似乎异于常人,总让人产生莫名的敬意和喜爱之情,还有一些超凡脱俗的圣僧,传奇的经历让人想入非非,无比神往。

譬如唐三藏,譬如济公。

降妖除魔,惩恶扬善,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如此超凡的能力,加上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尚的形象在我少年时的心目中空前的高大。

少时的伙伴们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高僧、武僧、罗汉之类的,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和尚迷,怪不得他们能跟我成为最要好的玩伴。少年时有着太多的梦想,而许多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逐个地减少,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并实现少时最初的梦想。

唯一的一个例外,是儿时的一个小名叫三儿的伙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少时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某一天,他莫名其妙地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再听到他的讯息,是若干年后的事了,原来他真的上了五台山。

镇子里说什么话的人都有,有人说三儿去当和尚,完全是受了他母亲的影响,因为其时他母亲已经当尼姑好几年了。可是,不管人们怎样说,却并没有一个人知道三儿自己是怎么想的,说来说去,难以理解,只不过都是臆测罢了。

三儿的出家,让镇上人对他的母亲颇多非议。我那个时候实在琢磨不透大人们的心思,他们平时对于高僧和圣僧,以及关于少林寺之类的电影里的小和尚一直也是饶有兴趣地喜欢津津乐道,远不如孩童们单纯直接了。这也许就是人在长大后,俗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明显区别,而孩童们永远都是把这两个世界混在一起的,也或者就是一个梦幻多彩而又单纯的世界。

看破红尘的人似乎大都选择了出家做和尚,我没有看破红尘。当镇上的另一个当过和尚而还俗回来的人,搬个小马扎坐在他家老屋门口给人修鞋的时候,我很好奇地盯着他头上泛着光亮的戒疤,想不通他清心寡欲的和尚不做,清风淡雅的寺庙不呆,回来做什么呢?

他是一个矮小猥琐的人,人们却叫他“大后生”。去学校的时候,我总要多绕几步路从他家门口经过,看他钉补人们送过来的大小各异鞋子,脑海中思忖一个特别疑惑的问题:他怎么和电影里看到的和尚差别那么大呢?

关于他的好几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存在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镇上梅兰的父亲把他的修鞋摊踢了个稀巴烂。原因很简单也很让人惊诧,梅兰的肚子大了,梅兰傻笑着和她父亲说“大后生”给了她两个苹果,还不让她跟别人说。她脏兮兮的母亲说也要吃苹果,他父亲于是一脚把他母亲踢到门外,然后拉着梅兰找到“大后生”家,几脚把“大后生”的修鞋摊踢烂了。最后的结果是,梅兰的父亲揣着“大后生”赔的钱,把梅兰踢回了家。

我从此再也没专门从“大后生”的门前经过,关于他的几个问题一下子从我的脑海里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大后生”和梅兰的事在镇里沸沸扬扬了好长时间,镇上人都说“大后生”当了多年和尚,想女人想疯了。

我从那以后把要当和尚的话和念头扔到了九霄云外,而随着我的嗓音变粗,个子长高,奶奶欢喜得脸上的皱褶似乎展开了许多,虽然她老人家还是念叨着要给我问个媳妇。

我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正常人,离不开正常的生活,也难以超凡脱俗,所以我只好娶个媳妇生儿育女了。

篇6:三个和尚散文

三个和尚散文

从前,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三个和尚碰到了一起。和尚们中有一位个子较高的说:“你们看我们都是往庙里去的,不如一起走吧?”那两个和尚便附和着说:“可以呀,反正路也不好走,多个人多个照应呗。”于是三个和尚带着愉快的心情向山上的寺庙里进发了。

过了一会儿,在就快要到达庙里的时候,三个和尚突然发现一只吊睛白额大虎在不远处的草丛里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和尚们很害怕,因为这一带常常出现人口失踪的事,而失踪的人都说是被老虎给吃掉了。这时候,个子最小的和尚说话了:“两位师兄,前面的白虎你们看见了吗?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高个子和尚说:“别怕,有我在呢!”眼看着吊睛白额大虎正磨着脚掌、跃跃欲试了,高个子和尚急中生智,拿出自己随身带着的'蜡烛,然后问:“你们带了点火石吗?”三个和尚里长得比较英俊的那位回答道:“我带了。”高个子和尚接过点火石后迅速的将蜡烛点燃了。小个子带着疑惑不解的表情问:“这有用吗?”“别急,遇到这种事要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想出办法来。”高个子说。他借着蜡烛的微火在吊睛白额大虎前面晃了晃,果然那只老虎在看到了这束微光后马上就停止了步伐,嘴里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也结束了。大家都很高兴,可是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只白虎并没有走开,它依然做出警惕的样子在草丛里等待时机。白虎显然已经饿了好几天了,不然它不会不放弃的。和尚们见老虎没有离开,心里还是有点害怕。这时高个子和尚看见旁边有一堆干柴,他就慢慢地移了过去,小心的将那堆干柴点燃。不一会儿木柴就燃起来了,火势很猛而且很大。高个子和尚又叫两位师兄弟们大声的喊叫、唱歌,以此来吓退那只可怕的会吃人的老虎。那只吊睛白额大虎看到这个架势虽然有点惊恐,但它还是没有离去。

山上庙里的和尚看见不远处的山林里着了火纷纷提着水并叫喊着师兄弟们来救火。草丛里的大白虎看到迎面而来的火把越来越多了,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它终于带着害怕又不舍的神情迅速地离去了。最后,三个和尚得救了,寺里的师傅夸奖高个子和尚做得很好,高个子谦虚的说:“要说功劳,大家都有份,不能光表扬我一个。”师傅笑着说:“这就叫团结就是力量!”在场的和尚也都跟着笑了。

篇7:散文:教师和和尚

散文:教师和和尚

师范毕业就响应所谓党的号召干起了颇似“知青”旨意的工作(大学生西部服务)。来到这座名气不小城市小的陌生之地,工作安排时紧时松、生活节奏不快不慢,于是便悠哉乐哉逛起了马路,“享受”起了周围世界和自我。而逛路的日子里总是有两个地方莫名其妙地让我心惊,一个是在路头被当地人称之为“相国寺”的庙宇,一个是路尾被学生称为“重点”的中学,每每过往两地总是看见敲木鱼的和尚和上香的路人,拿教案宣读的老师和埋头舞笔的学生。于是教师和和尚便进入我这位路人的脑海,并时常挥之不去。

其实教师的职业自奴隶社会初期就诞生了,随着时空流转,人们在这个领域花费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甚至长到从母体脱离到入土为安。但是,每个在这个领域为安的奉士在入土之前,都或多或少的言及些关于“教”的东西给子孙听,当子孙们在他们的言语中频频点头时,他们就安详的离开了,仿佛去了如意世界,又仿佛什么地方也没去。留下的只是子孙万代在重复的老路上行走,虽然这条行走的路上多了些花草,头顶的天空变幻了些云彩,但这些只是

“前”与“后”的形式,老人遗言所及的信奉仍一如既往,于是子孙后代的安静也就一如既往。

和尚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东方古国。和尚是比教师(古代称先生)晚来了许多时日,但他一来就吸引许多人,于是天下之土,庙宇蓄势而立,大小和尚接代接代敲着木鱼,木鱼响声不断,听木鱼的人也不断,由此和尚安静的敲了一生的木鱼,就有许多人安静地听了这些和尚一生的木鱼。木鱼旧了、破了又换了新的,敲木鱼和听木鱼的老了、死了又来了年轻的。从此,木鱼的世界有了安静,有了和尚的安静也有了信徒的安静,信徒死了问和尚:“我去了什么地方”,和尚死了问信徒:“我来到了地方”。

教师和和尚其实都生活在“安静”的地方,他们让自己“安静”也让别人“安静”,只是“安静”的'生命却就成了停靠在废墟上的尸首。想到这些后,就生怕再在这条连接庙宇与学校的路上行走,害怕庙宇与学校的钟声共鸣会敲醒我这样的过路人,害怕我醒后叫起停靠在废墟上的尸首,从此失去了生命的“安静”。但是,我看看太阳不经不慢的运行,人们不惊不响的行走,我只有时常望着学校与庙宇发呆。但愿,干完这“知青”旨意的工作后不再想起什么,因为做那废墟上的尸首就让你进入了“梦乡”,你生命有多长,梦就有多长,那教师与和尚式的“安静”就有多长。梦中惊醒只会是第一个体味“尸首”痛痛与凄茫的悲凉者。

篇8:和尚状元高中散文

和尚状元高中散文

明朝嘉靖年间,陕州有个寒门秀士姓李名文正,妻子赵氏名素月,夫妻俩恩爱非常。李文正寒窗苦读,盼望有朝一日蟾宫折桂。赵素月勤劳贤惠,为供丈夫读书日夜纺线织布,省吃俭用。这年正逢京城大开考场,赵素月把出嫁时陪送的簪环首饰变卖,加上平时积攒的银钱作为盘缠,送丈夫进京赴考。

岂料当时担任主考的正是奸臣严嵩,李文正在考场上虽然文思泉涌,因无钱送礼,竟被严嵩除名。李文正落榜后,心情格外沉重,想起贤妻为自己求取功名日夜劳作,费尽千辛万苦,如今一番心血汗水全部付之东流,有何颜面回家去见妻子?何况水远山长又身无分文。山穷水尽的李文正决意了此残生,为了不给店家添麻烦,他一个人悄悄地出了京城来到东郊,在一棵柳树上上了吊。

也是李文正命不该绝,此时恰好白云山永福寺住持洞明长老云游路过此地,将气息未断的李文正救了过来。洞明长老问道:书生姓甚名谁家乡何处?为何如此轻生?

李文正跪倒在洞明长老面前,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然后哀求道:老禅师既然救下小生性命,小生也已绝了尘念,恳请老禅师将小生收归门下吧!

洞明长老叹道:今日相遇是你我的缘分,看你如此诚心,老衲收下你就是。

李文正跟随洞明长老来到京东白云山永福寺后,老禅师为李文正剃度受戒,取法号法正。法正从此一心向佛,每日虔诚诵念经文,抄写经卷。洞明长老见他天姿聪慧,十分厚爱,除了讲授佛理还经常与他谈古论今,师徒之间宛若挚友。

这永福寺已有百年历史,庙宇残破亟待修缮,洞明长老也早有此夙愿。于是提出要众弟子们化缘筹集修葺之资,众徒弟遵照师命各个捧着钵盂各奔东西,法正当然也在其中。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众弟子募化的财帛已足够庙宇修缮之用。洞明长老便请来精工巧匠,用了两年的时间将山门、大雄宝殿、两厢偏殿、经堂、钟鼓楼全部修整一新,又重新铸造了一口大铜钟,将原来那口缺耳掉牙的老钟换下。

修缮事毕,洞明长老便主持举行盛大的庆典法事。庆典的第一件事就是撞钟、奏佛乐。不料,那口新铸的大钟却连撞数次不响。众僧徒和铸造工匠面面相觑,惊诧不已。

洞明长老双手合十,口诵阿弥陀佛佛号,然后对众僧徒道:钟成不响,因尚有施主善缘未了,还需徒儿们辛苦一回再去募化,铜板不在多少,以响为足。

于是,众僧又二次下山化缘。法正下山后一个人走街串巷,手捧钵盂沿村庄乞求布施。这天,法正来到一个村庄,低头行走间忽听手中钵盂当啷一声响,一枚铜板落在钵中。法正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荆钗布裙的女子。女子两眼怔怔地望着法正,忽然泪流满面道:官人,我可把你找到了!

法正一愣——原来这位女施主竟是他的妻子赵素月!法正心里一颤,突然想到了师父的话:难道说师父说的大钟不响因尚有施主善缘未了就应在素月的身上?方才赵素月将那铜板扔进钵盂中声音格外响亮,岂不是应了师父所说的以响为足吗?两件事都被自己遇上,莫非是佛祖有意安排赵素月见法正沉默不语,两眼的泪水如泉般涌了出来,一边哭一边倾诉离别之苦。丈夫进京赴考数年不归又音讯全无,赵素月日夜心神不宁,后来便离家寻夫。一个从未出过家门的妇人背井离乡,像大海捞针一般找寻丈夫,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赵素月身上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沿路乞讨,这样寻访了五六年都没有找到丈夫的踪影。这日她遇上一个好心的大嫂,不但让她吃了一顿饱饭,临走时还给了她一枚铜板。赵素月拿着铜板,正遇上这化缘的和尚,她想将铜板施舍给和尚结个善缘以求佛祖保佑丈夫,却没想到这和尚正是她苦苦寻找了五六年的丈夫李文正。

赵素月悲喜交加,也顾不得面前的.丈夫已经是个和尚,拉住法正的手哭哭啼啼地说:官人,你我夫妻分别多年,蒙佛祖保佑在此奇逢巧遇,咱们回家去吧。法正急忙抽出手后退两步,哽咽着说:素月,我对不起你可是,我既入空门,便不想还俗了,你还是回去找个好人家安心过日子吧赵素月一听心中又气又痛,颤声说:你竟如此无情无义,不顾我这些年来的苦楚?也罢,你若不肯回家我便跟着你去,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法正皱了皱眉头却又无计可施,就这样,一个和尚无奈地带着一个女人回了白云山。

洞明长老见法正带着一个女人回来,便问道:命你下山化缘,为何带来一位女菩萨?法正只好如实对师父说明原委,洞明长老微笑道:既然如此,女施主来了不可慢待,但我寺院佛规女施主也当明白。就请到寺外村庄暂住几日,待铸好铜钟,老衲自有道理。说罢便命法正将赵素月安排到山下一居士家中。

次日,洞明长老便派徒弟请来铸造工匠重新铸造铜钟。经过数日精心制模,然后升火化铜。铜水熔化后,洞明长老亲手将法正带回来的那枚铜板掷进铜水中。说也奇怪,那铜板落入铜水中后,立刻腾起一股耀眼的红光。洞明长老大喜,挥手道:浇铸!

大钟一次熔铸成功。

大钟悬挂在钟楼上,洞明长老亲自撞钟三下,咚——咚——咚——响声浑厚、悠远、绵长,十里之外都听得见。

大铜钟铸造成功后,洞明长老命法正将赵素月接到寺中。长老对法正说:法正,现在你的佛缘已满,你妻子如此贤良,忠贞之心苍天可鉴。你还俗回乡夫妻团聚吧,日后必有善果。

法正跪在师父面前热泪盈眶:师父恩德无以报答,请受徒儿一拜!

临别时洞明长老又赠李文正夫妻文银五十两,以作安家之用。李文正与妻子赵素月回到故乡陕州后,将破败房屋重新修整,生活安定下来。

李文正本想与妻子安心地过男耕女织的日子,但赵素月却一定要李文正重新温习学业,将来再进京求取功名。李文正因前次科举受挫加上几年佛门清音洗涤,对功名利禄已视若浮云。赵素月却认为丈夫才气不凡,他日定会功成名就,不可埋没。在妻子苦苦劝导下,李文正也觉得不应辜负妻子的一片苦心,于是便又开始潜心读书。一晃,、三年过去了,又逢大比之年。赵素月为丈夫打点行囊,择吉日送他起身奔赴京城。这时奸臣严嵩已倒台,考场纪律整肃严明。大考后月余开榜,李文正独占鳌头名列榜首!

在金殿上,皇帝御笔钦点头名状元时,一位大臣出班奏道:万岁,查李文正本系还俗和尚,点和尚为头名状元从古至今尚无先例,望万岁斟酌嘉靖皇帝道:国家选拔人才当无论出身唯才是举,况且太祖当初亦曾入寺为僧,点和尚出身的李文正为状元有何不可?

众臣听了,齐称皇上不愧圣明天子,国运必然大兴。

因李文正是还俗和尚,世人便称其为和尚状元。后李文正出任知府、巡抚,为官清正,颇有政绩。

滴水和尚阅读答案

《受戒》读后感

网络的情书

心里有座孤岛的伤感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

桔梗花酱-叙事散文

大自然的赏赐作文

道士塔教学反思

画壁影评

由乞讨者想到的作文

假和尚散文
《假和尚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假和尚散文(推荐8篇)】相关文章:

母亲其人作文2023-05-03

读书的心得体会2024-05-11

读书心得体会格式2023-03-31

西游记第57回主要内容2022-04-30

深夜随笔散文2023-06-26

读书心得体会的范本2023-06-26

小和尚剃头的启示2023-05-10

徐志摩的经典抒情散文2022-12-17

高中《受戒》读后感1000字2023-05-13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大全202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