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时间:2023-02-23 07:53:3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精选17篇)由网友“ldfemm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篇1: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作者]  钱梦龙

[内容]

改无所谓;有的教师为难,想改却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为中心,我们将在“大家谈”专栏开展“怎样教好文言文”的专题讨论。本期首先发表的两篇文章,思想观点并不一致,却都发人深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尝试改革的经验,共同把讨论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适量”者,就是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量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就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初中6册共26篇,高中6册为40篇,两套相加总共66篇,以6年平均计,每年教11篇,算下来学生每个月读1篇还不到。这样的阅读量确实嫌少些,如果单计初中,那就更少得可怜了。教得太少,加以教学不甚得法,目前中学(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在不过是“聊备一格”而已。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

篇2: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不涉及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某些观念。

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靠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

我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读书人,比如我这样65岁以上的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绝对不像现在这样教得精细,但为什么我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上面举我的.老师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认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我的老师为范例,我想,即使在当时,国文老师也未必都这样教。但我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了这种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至少以下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我同意不少同志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归真返璞的主张,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归真返璞。但归真返璞不是否定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是回过头去走老路。“真”和“璞”者,事物固有的朴素规律也,“归真返璞”就是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赶浪头,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地教。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文章大国”,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写文章、读文章和教文章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因此,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并把它提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应该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篇3: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作者]  钱梦龙

[内容]

改无所谓;有的教师为难,想改却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为中心,我们将在“大家谈”专栏开展“怎样教好文言文”的专题讨论。本期首先发表的两篇文章,思想观点并不一致,却都发人深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尝试改革的经验,共同把讨论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适量”者,就是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量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就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初中6册共26篇,高中6册为40篇,两套相加总共66篇,以6年平

[1] [2] [3]

篇4: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师设计的内容、形式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甚至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按教学参考书或预先设定好的去进行,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没有品味、消化、吸收的机会,繁琐机械的重复练习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一种封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统治着课堂教学,严重禁锢了教师、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就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谈、平等对话。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动脑、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忽然间觉得自己把书读懂了,但没觉得是老师在帮助自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对知识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确立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

??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优化课堂教学

??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要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宜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材料,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低、中、高年级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疱,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所感悟,但不一定有多深刻的体会,也不一定要求他们立刻用语言表达出来。思想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思想教育要定好位,不要随意拔高,不要搞成贴政治标签,特别反对搞“微言大义”式的架空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如《司马光》一课,多数老师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想什么办法救小朋友?一位老师并不停留在这种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的层面上,而是综合同学们的办法之后,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我们想的办法是怎样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的办法是砸破缸救人,是使水离开人的办法。到此,教师因势利导:让人离开水是正向思维,常规思路,砸缸让水离开人是反向思维,超常思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蕴含其中了。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 篇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特别是摒弃背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做法。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

??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的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一课时,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第二课时)

??师:读一读第三段。(学生读书)

??师:这段中“瞬息万变”这个词和第二段“千姿百态”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句话下面两句就是对它的注释。

??第三段特别难读,我在家读了十几遍才读好。你们读一读,读好了,咱们比赛一下。(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了一会儿,停下来。)

??师: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再读一读,你们才读了两遍怎么可以跟我读了十几遍相比呢!(学生读书的兴致更高了,读后许多同学举手。)

??师:我找个举手低的,信心不足的同学读。(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好,我不敢跟她比,谁替我跟她比,可一定要超过她。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激情。)

??师:她读得好不好?比过刚才那位同学了吗?

??生:比过了。

??师:她哪里读得好?

??生:“刚刚”“明明”读得好。读出了“瞬息万变”。

??师:你们读得那么好,我也想比一比,现在我正式参加比赛。(师读,把“一座”读成“一座座”。)

??生:于老师,您多读了一个“座”字。

??师:多读一个字没什么了不起。

??生(纷纷发言):不能多加,意思不一样。一座是只有一座,一座座是有很多座。

??师:同学们再读这段,读出“瞬息万变”。

??师:“不要说庐山的……也不要说庐山的……,单说云雾也让人流连忘返。”(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们看段录像,看看“流连忘返”的意思。(放录像,朗读全文。)

??师:读了书,看了录像,你们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谁提的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现在知道了吗?作者为什么写庐山的云雾,明白了吗?(生答)

??师(质疑):还有没有不明白的?还有什么地方一点儿也不懂的?

??生:“幽谷”是什么意思?

??师(板画):山高谷深,一个人走有什么感觉?“幽”的意思,你说不清楚,但是可以体会,心理明白就可以。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

??于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以读贯穿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兴趣盎然地读书。在朗读中,抓关键词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对词语的理解,于老师是根据课文内容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的。效果明显,使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融成一体,不知不觉间让学生读懂了书,理解了词语。这节课设计得实在,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扎扎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重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堂教学改革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以及课内外、教材内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衔接等方方面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才能实现。

篇5: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语参》发起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的讨论以来,吴心田、陈钟梁、顾黄初诸先生先后发表了全面而精辟 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我仅就作文教学改革谈两点看法,与同仁们切磋。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最显眼的例证,也是我们经常受到的指责是:中学生不会写文章。个中原因很多,我认 为从作文教学自身看,一是写作训练重点不对,重文体训练轻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写作训练思路不顺,忽视打 牢基础而热衷于临阵磨枪,陷在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训练重点:写作基本能力

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即语文单独设科算起,90多年来,中学写作训练的安排 大致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直到1990年国家教委制订、目前初三年级和高中还在执行的《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修订本),基本如此。有人戏称为“三级跳”、“两循环”。这种本末倒置的安排可以说是写作 训练的误区,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中学写作训练的重点,都应该是写作基本能力。

一、社会应用:看重写作基本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中学生具备的,是写作各类文体都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把“文艺文”(文学 作品)以外的文章统称为“应用文”,并指出文学作品作者想写就写,没有人逼你写;而应用文“叫你写就得 写”。确实,一个中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会写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无人指责;也没有谁要求他写什么“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三个概念并不实指某种具体的`文章样式,不过是为了教学方便对 一类文章的统称,应该叫做“教学文体”。社会要求的,是写书信、消息、计划、总结、产品说明书、广告词 等等针对性很强的应用文章。可以说社会最欢迎的是:需要写什么就能写什么,该怎么写就能怎么写,不管写 什么都能写得像样的全方位的“笔杆子”。社会最需要、最看重的,是

[1] [2] [3] [4] [5] [6] [7]

篇6: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语参》发起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的讨论以来,吴心田、陈钟梁、顾黄初诸先生先后发表了全面而精辟 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我仅就作文教学改革谈两点看法,与同仁们切磋。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最显眼的例证,也是我们经常受到的指责是:中学生不会写文章。个中原因很多,我认 为从作文教学自身看,一是写作训练重点不对,重文体训练轻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写作训练思路不顺,忽视打 牢基础而热衷于临阵磨枪,陷在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训练重点:写作基本能力

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即语文单独设科算起,90多年来,中学写作训练的安排 大致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直到1990年国家教委制订、目前初三年级和高中还在执行的《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修订本),基本如此。有人戏称为“三级跳”、“两循环”。这种本末倒置的安排可以说是写作 训练的误区,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中学写作训练的重点,都应该是写作基本能力。

一、社会应用:看重写作基本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中学生具备的,是写作各类文体都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把“文艺文”(文学 作品)以外的文章统称为“应用文”,并指出文学作品作者想写就写,没有人逼你写;而应用文“叫你写就得 写”。确实,一个中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会写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无人指责;也没有谁要求他写什么“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三个概念并不实指某种具体的文章样式,不过是为了教学方便对 一类文章的统称,应该叫做“教学文体”。社会要求的,是写书信、消息、计划、总结、产品说明书、广告词 等等针对性很强的应用文章。可以说社会最欢迎的是:需要写什么就能写什么,该怎么写就能怎么写,不管写 什么都能写得像样的全方位的“笔杆子”。社会最需要、最看重的,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 基本能力,而普通教育能达此目的即可。至于专业写作能力,则是高等教育的任务。

二、大纲要求:突出写作基本能力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反思,国家教委1992年制订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初中写作 训练作出了新的规定。首先是在“教学要求”中调整了文体写作的难度:“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 文和一般应用文”,四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写作训练”项下提出了1 5条要求。我认为包含三个方面:写作基本能力8条,文体写作能力4条,良好写作习惯3条。其中写作基本 能力可以简单概括为:③观察、分析事物 ④收集、积累材料 ⑤确定内容、中心 ⑥选择表达方式 ⑦安排先后、详略 ⑧运用联想、想象 (12)选择恰当语句 (13)扩、缩、改写、续写(序号是在15条中的位置)。

上述规定,吸收了语文教改的最新成果,反映了语文教育专家的最新共识,指出了中学写作训练的战略目 标:把基本能力训练放在首位,要下大气力培养。这对高中写作训练不无意义,因为目前高中生并非都已具备 上述基本能力,而且将从1996年秋起执行的高中语文大纲必将与此接轨,并以此为基点提高要求。

三、教材序列重视写作基本能力

与写作研究的进展和大纲的修订相适应,中学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序列也由重文体训练纷纷转向写作基础 能力训练。

先看人教社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试用),总体设计已改为综合―分解―综合的“新三段”,其第一 阶段(第一学期)“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三 阶段(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见教科书“说明”)。可以说基本能力训练与 文体训练(二、三、四学期)平分秋色,打破了只重文体训练的旧模式,展示了重视基本能力训练的新思路。 其中第一册安排的作文训练项目包含内容真实、有条理、表达方式、观察、想象等项,都属于写作基本能力训 练。

再看1988年启用、1990年修订的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单元教学要点一览表”中列出的“写作专 项训练”依次为:第一册,观察和认识,根据材料提炼中心;第二册,联想和想象,安排好结构;第三册,安 排好段内层次;第四册,修饰词句;第五册,综合运用表达方法;第六册,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阅读、写 作综合训练。前五册都在进行写作基本能力训练。此外各册都安排了一次“修改文章”的专项训练,依次为: 中心的深化,材料的选择和剪裁,结构的调整,段内层次的调整,词句的推敲,综合修改。显然也都是为强化 写作基本能力服务的,当然修改能力也是写作基本能力之一。

再看人教社编、1994年秋季起试用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把“写作能力”分为书写、用语、构段、谋 篇、立意五个“能级”,高中三年写作教材依次称作《思考与表达》、《思路与章法》、《思辩与立意》,重 点训练构段、谋篇和立意能力。这套与阅读课本分编的写作教材,彻底打破了近一个世纪以来记叙―说明―议 论三级训练的模式,把写作基本能力训练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此外,目前正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十多种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其写作训练序列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基本能力训练。可以说,这也是教材编写者达 成的一点共识。

四、教改实验:强调写作基本能力

十多年来,写作教学改革的专项实验,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基本能力训练。80年代高原、刘fěi@① fěi@①主持的“观察―分析―表达”初中作文三级训练实验,就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主线。近年来“杨初 春快速作文训练”的实验已推广到26个省市的4500多个教学班。这项实验分为五步:①素质训练,②思 维训练,③技巧训练,④速度训练,⑤综合训练。我认为实验班学生之所以能在40分钟内写出600(小学 )至800字(高中)的作文,关键在①②两步基础打得比较牢固。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三 步就成了空中楼阁。写作速度源于坚实的基本功,单纯搞快速训练,必然是欲速不达或者快而不好。写作教改 的实践充分证明:万万不可忽视基本能力训练。

五、升学作文:考查写作基本能力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多年采用提供材料写议论文的办法,近年来也有了改观。1985年《给〈 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评分说明中称:“本题为书信体,或着重于记叙,或着重于说明,或着重于议论, 均不影响其评分。”1988年的《习惯》明确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1989年“给好友的回信”评 分着重文字表达水平(“语言”项)。1990年的“玫瑰园”,1991年的“圆”,1992年的“候车 亭边”,1993年的“梧桐树下”,均重视考查想象能力等写作基本能力。上海高考的《遥望星空》、《机 遇》、《父辈》等,也反映出同一趋向。由各省、市或市、地命题的中招考试作文,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大 多也都着重考查写作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写作训练的重点应该也只能是写作基本能力,即不管写何种文体都必须具备的书写、选材 、组段、谋篇、立意、遣词、造句、修改等项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分析、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如 果我们能及早从“三级跳”的惯性运动中解脱出来,也许会少付出许多不必要的无效劳动。

训练思路:打桩―盖楼―装修

中学写作训练以往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过分强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的个性 ,而忽视它们作为“文章”的共性,因而文体训练费时过多,基础训练用力不足。另一个是教学思路忽视起始 年级打基础,只抓毕业班的填漏补缺,结果是补不胜补,事倍功半。我认为要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率还必须改变 思路,反其道而行之:打牢基础,再盖高楼,最后装修。

一、基础训练: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

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根据写作目的,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然后修改润色,誊清 定稿。这些基本规律是大体相同的。比如文章结构,最基本的无非是“纵式”和“横式”两种。记叙文按时间 顺序叙事即是纵式,如《老山界》;按逻辑关系记人即是横式,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说明文按事物发展 或观察认识顺序写即是纵式,如《景泰蓝的制作》;按事物构成或事理分类写即是横式,如《花儿为什么这样 红》。议论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逐层深入即是纵式,如《反对自由主义》;按事理 的对举、鼎立、分列从几个方面写即为横式,如《想和做》、《义理、考据和辞章》。其他各种结构,都是从 这两种基本结构派生出来的。再如观察人、事、景、物的具体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观察要注意时间、距离、视角、顺序等则是相同的。可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章的“共性”是主要方面,它们的“个性”是 次要方面。相同的'、共性的就是基本的,应该首先训练。掌握了写各类文章普遍性的规律,再通过比较来理解 各种具体文体的特殊性,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再求灵活变通。良好写作习惯,更宜及早培养并持之以恒。

初中写作训练,入学伊始就要下功夫落实大纲规定的八项基本能力训练的要求,同时培养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认真修改文章等良好习惯。这项基础训练一个学期似嫌太紧,如用一年可稍从容,并应贯 穿三年写作训练的始终。

当前高中写作训练应重视现行教材中的各次“写作专项训练”和“修改文章”训练(内容前已提及)。不 练好写作基本功而盲目追随高考搞模拟练习,我觉得是缘木求鱼或守株待兔的作法。1996年秋季起将执行 新的高中教学大纲,预期对写作训练将有新的规定。

二、专项训练:文体感与语体感

写作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书面语言的能力。义务大纲对语言表达提出了“简明、连贯、得 体”的要求,这是写作各类文章共同的语言要求,而当前中学生正是与此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说话、作文不 得体,这就需要加强识体、得体的专项训练。

这里所说的“文体感”,是

[1] [2] 下一页

指义务大纲中规定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几乎没有一篇文章是仅仅运用一种表达方式的。即使以“说明”为宗旨的广告,也越来越多地渗入了叙述、描 写甚至议论、抒情的成分,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等各种修辞方法,近年来的广 告词多姿多彩,琳琅满目。但是另一方面多数文章又往往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其他表达方式穿插配合。文体 感,就是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能敏感地选择主要表达方式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刻板模式。

这里所说的“语体感”,是指义务大纲中规定的“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比较恰当的语句”,包括 选择词语、选择和变换句式。一般来说,叙事语体要以情动人,语言求生动,词语的运用带有作者的个性色彩 ,句式可长可短,可整可散。科技语体以知教人,语言要准确,用词宜平实,句式有时较长。评论语体以理服 人,语言须严谨,用词讲究分寸,句式不妨短点。公文语体,须遵守公认的格式,多用习惯词语,不宜自出心 裁。行文时的称谓、语气、详略,甚至书面语成分多一点还是口语成分多一点,都须根据目的、对象、场合等 ,作适当的调整。

“文体感”和“语体感”的培养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正确与错误,恰当与失当 ,得体与过度,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辨别、品味出来。

文体感专项训练如安排得当,两个学期即可。语体感的训练则应贯穿于写作训练的全过程,并始终与阅读 训练相辅相成。

三、综合训练:实际应用与应试“八股”

在初三和高三年级,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需要或升学深造,需要进行两方面的综合训练:

一是多数学生将进入社会,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这些学生应该学会写新闻报道( 消息、小通讯、广播稿等),写书信(包括各种专用书信),写产品说明书,写经济合同或协议书,写会议纪 要,写演讲稿,写诉状……如果前两年学生已具备扎实的写作基本能力,有了相当的文体感和语体感,写这些 应用文字就重在掌握具体格式。吕叔湘先生指出:“写应用文受种种限制”,也正因为格式比较固定,所以“ 写应用文似难而实易”(吕叔湘:《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只须把最常用的应用文分为几个大类,各 举一二实例认真练习就可以顺利过关。其余上百种应用文字,只须准备一本比较权威的应用文常识之类的工具 书,用到时翻一下,是不难掌握的。

二是相当多的学生要参加中考或高考,希望进一步深造,因此考场作文的模拟训练也是初高中毕业班不可 回避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应试八股”不可不练,但要研究练什么,怎么练。

“五四”以来,“洋八股”、“党八股”、“帮八股”似已成为“陈词滥调”、“陈腐旧套”的代称。其 实,“八股”原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起源于唐代,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开头破题,摆出要批驳的论点。“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 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第二句承题,针锋相对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定世俗之见。“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 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第三句用假言推理指明孟尝君门客三千并无一人能“制秦 ”而称得上真正的“士”。最后,“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指出真正的“士”不至的原 因。全文90来字,四个长句,起、承、转、合,结构严谨,一正一反,议论透辟。二、三、四句都是复句, 且都是前一个分句肯定,后一个分句否定,都把士与鸡鸣狗盗之徒对举。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曾被誉为驳论文 的“千秋绝调”,八股文的开山之作。

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钦定体裁,其基本形式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分股”和“收结”六个部分。其中“分股”又分为“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故 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的可恶,首先在于内容必须“代圣人立言”,阐述“四书”、“五经”的所谓“微言 大义”,其实尽是封建的教条。其次是程式僵化,规定越来越烦琐,一篇几段、一段几句甚至一句几个字都有 限制,束缚人的思想。但它的行文思路来自写作经验的积淀。启功先生认为,八股文“本身并无善恶可言”, “因为文体来自语言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出来的。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 他举例说:无论一百分钟的“两节课”,三小时的“大报告”,小组会的即席发言,乃至酒席之间评论一项菜 肴的烹调做法,或运动场上解说员对某项比赛的实况解说,导游员对某处风景名胜的介绍,大都遵循“破题― 承题―起讲―收束”即“起承转合”的基本思路。启功先生认为,“八股”这种文章形式,就像律诗、“十四 行诗”一样,是由陆续沉淀积累而成的,本身并无功罪可言(启功《说八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 1年第3期)。中学生学习一点应试作文的技巧也无可厚非,完全置高考中考这个现实于不顾,也未必符合目 前的国情。

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学生一味搞“应试八股”训练则有害无益。其一,一篇作文的内容、结 构、语言、卷面四项要素中,内容要靠平时积累,语言有赖长期积蓄,书写凭借良好习惯。只有结构需要在备 考阶段作点练习,无非是根据题目要求安排好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起承转合,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过渡自然,浑然成为一体。其二,起承转合的文章基本思路又不应成为僵死的教条。“文章写作是有规律和 法则的,但如果把某种规律和法则当作一成不变的程式和教条,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文章有法,而又无一定 之法。八股文之所以没有生命力,从形式上说,就是因为它违背了‘文无定法’的法则。”(王凯符《八股文 概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8月版)。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越写脑子越空越僵,越练思路越窄越死 ,形成思维定势而丧失应变能力。比如1994年高考作文《尝试》,明明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有的考生 还在“记叙文”下面画了横线,可是许多作文写成了议论文。这恐怕是一味练“材料作语文”的后遗症。可见 ,“应试八股”即使在高考中考中作用也极其有限,何况还可能重蹈老八股束缚思想的覆辙!因此我认为初三 高三年级应多写实际应用的各种文章,目前常见于课堂的“应试八股”练习,只在最后阶段作些指导即可。

综上所述,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或者说打桩―盖楼―装修,从单项到综合,从“有法”到“ 无定法”,从借鉴到创造,似乎是中学写作训练的基本思路。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月加出

上一页  [1] [2]

篇7:浅论文言文教学改革

浅论文言文教学改革

改无所谓;有的教师为难,想改却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为中心,我们将在“大家谈”专栏开展“怎样教好文言文”的专题讨论。本期首先发表的两篇文章,思想观点并不一致,却都发人深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尝试改革的经验,共同把讨论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适量”者,就是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量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就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初中6册共26篇,高中6册为40篇,两套相加总共66篇,以6年平均计,每年教11篇,算下来学生每个月读1篇还不到。这样的阅读量确实嫌少些,如果单计初中,那就更少得可怜了。教得太少,加以教学不甚得法,目前中学(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在不过是“聊备一格”而已。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下面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不涉及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某些观念。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教师扶着拽着。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我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读书人,比如我这样65岁以上的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绝对不像现在这样教得精细,但为什么我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上面举我的老师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认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我的老师为范例,我想,即使在当时,国文老师也未必都这样教。但我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了这种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至少以下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我同意不少同志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归真返璞的主张,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归真返璞。但归真返璞不是否定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是回过头去走老路。“真”和“璞”者,事物固有的朴素规律也,“归真返璞”就是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赶浪头,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地教。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文章大国”,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写文章、读文章和教文章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因此,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并把它提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应该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篇8:刍议《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论文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目前也是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素质教育课程。现今的大学生中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感兴趣的人甚少,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是为了完成任务。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付出多,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高等数学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直接作用,对学习没有信心,失去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研究投入的精力不足,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本身也缺乏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应该从与高等数学学习直接关联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学生、考试入手,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应注意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素质问题);二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目的问题);三是改变目前对教与学的评价与测试方式。

一、发挥教师在教改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教改的执行者,教改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改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投入的精力。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堂好的数学课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取得教改的成功,首先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就我国高等数学教师水平结构而言,高等数学教师对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齐备,具备了一般教师的条件,但缺乏更高层面上的条件。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热点问题中提到了对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笔者的理解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具有科学研究经验的积累,教师应该从事一定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从实际研究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将这些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现阶段中,教师大都缺乏科学研究的经历,而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学任务繁重等又给教师的教研和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阻力,这也是目前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瓶颈。二是要具备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正确的数学教育理念。应该很清楚数学教育为了谁?为什么?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目前很时髦的一种说法是:数学教育为大众。要变高等数学教育为大众数学教育。似乎高等数学教改也大有这种趋势。且不谈这种做法是否合适,我们应先搞清楚大众数学教育与我们的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否相违背,大众流行的对数学的.性质意义与数学在文化与社会的作用的理解。大众对数学的文化、知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的适当的感知等都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本身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们面对的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接受的仍是基础教育,应有别于成人的职业教育。

要注意夯实基础,不能违背数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急功近利。我们要在数学教育为大众与数学教育为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之间寻找平衡,既要在某种程度上使数学通俗化,又要防止这种做法对数学的发展产生反作用。三是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老师也可发挥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它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适应当前课时少、容量大的实际。而多媒体教学正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另外,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上网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缓解师资短缺与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压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四是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情感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现在却呈现出“己所不欲,难施于人”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通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建立起自身对科学知识的体验。这样才能身临其境,有感而发,感染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做教师的本份。爱的分量决定我们付出的多少,师生的情感也制约着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应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

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笔者认为,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与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习最终要靠学生自己。所以要解决好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问题,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兴趣支持,靠兴趣支持只能是短期行为,一门知识或能力的培养是要靠顽强的耐力和意志力来实现的。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将来工作中能用多少,而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从方法论意义上讲,任何科学研究都有其共性。而数学是这些共性的集中表现,从功能意义上讲,数学是一切科学研究中普遍适用的框架。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万能”的工具。从教育意义上讲,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所以,一个大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一是要看他的专业水平如何,二是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最后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机制的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惰性的,对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的学习,单靠培养兴趣,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认识是不够的,需要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习。

三、改变传统的考试办法与教学的评价方式

考试是整个教学与学习的指挥棒。它左右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考试成绩是老师和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传统的考试方法十分省力,一份卷子,一个分数,一锤定音。虽然它基本上可以考察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这种方法的致命弊端就是束缚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教学与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意识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低,竞争中的不公平行为以及教师的照本宣科的行为。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际上,很多教学改革中已经摸索出许多好的考试办法,可以借鉴!但是需要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如:口试和笔试结合,采用做大作业和综合考试,让学生写小论文等形式,这些办法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给学生提供创造发挥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某种方式的考核获得不同的等级。如直接进行高等数学等级考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取得相应等级证书。

总之,我们选择的测试与评价方式应该与它的正面结果相匹配,使它成为加强数学教与学的手段,能够促进、加速数学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工作。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高等数学教育成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与人才培养服务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娟.陈冬.尚学海.魏荣应用型大学提高高等数学课程质量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2] 陈伟军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4)

[3] 郭艳凤.张明俊《高等数学》教改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才培养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 (5)

[4] 赵雪华.张焕龙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转型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篇9: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于职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不断革新。高职英语是一门必不可缺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和学习专业时期都有着明显的教学倾向,高职英语怎样利用高校资源,将传统课堂打开,变应试教育为实用教育,激起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积极性,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笔者从思想转变入手,大胆提出两种英语学习班的模式和师资队伍的作风转变,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做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英语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 1.1 教学手法比较传统和保守,仍沿用初高中时期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英语课中一个单元的学习分为八个课时(period):引言(introduction)和单词(word);阅读(reading)和练习(exercise);语法(grammar)、听力(listening)和写作(writing);陈述(presentation)或者角色扮演(role-play)。八个课时的学习侧重点基本放在单词、阅读和陈述上,对应初高中的总结(summary)。对于单词的讲述,也着重于语法、词组、举例和造句的环节;课文中分析语法现象,结合课后练习中所出现的语法点,如定语从句,被动语态或虚拟语气等,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陈述主要是在学习完本单元的基础上,以划分小组的方式对课文后的思考题做一个表述。其他课时中的语法、听力等也全是围绕阅读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做的补充和加深印象。这样的学习模式从中学开始,延续到了大学的课堂后就略显呆板、构建的范围太窄。 1.2 绝大多数英语教师为了等级考试或应试教育而教授英语 与高职英语课一样,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 简称PRETCO)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面向高职高专的全国性考试,分为A级和B级,本考试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 A级覆盖大纲全部内容,需要掌握34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B级要求略低,需要掌握25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开始报考,所以每逢到了快要考试的时间就会暂停《大学英语》的学习,转为A或B级考试的冲刺辅导课,绝大多数学院,到了第二学期再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学习,而是直接由等级未通过的同学组成等级考试辅导,为期半年的复习就为了每年6月和12月的英语等级考试。那些第一学期就通过了等级的同学,要么可以选择参加更高级的英语四级培训班(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 ,简称CET-4),要么就可以完全免去英语的学习,到了毕业已消失殆尽。 1.3 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不强 《希望英语》第二版为新生入学的学习教材,里面包括了大学(college)、家庭(family)、体育(sports)之类的过渡性文章,但随着后期开始逐渐接触专业学习,教材却未涉及为专业进行分类或有针对性的现场模拟学习。等级考试辅导课的教材就更加侧重笔头练习和应试要求,如此会导致学生对英语课的认识永远只停留在初学和初级阶段,仅仅当成一个课程任务去完成,而没有把外语作为一门实用的工具和手段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和实践当中。 1.4 课本的教学课程和进度不太密切联系实践 《希望英语》第二版(“Hope English”)分为课外调研(field work)、口语(speaking)、阅读(reading)、语法(grammar)、听力(listening)和写作(writing),在阅读部分分为主课文和副课文。一般以上课的内容而言会对主课文(reading A)重点分析,对于副课文(reading B)仅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前者以训练阅读技巧和掌握重要语言点和文化点为目标(徐小贞:2010,3)。这和高中英语课本中的要求几乎不谋而合,并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特点学习。在语法、听力、口语和写作的学习中,基本以主课文为中心展开,唯独只剩下调研和口头汇报(presentation)才是真正强调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这样的练习相对来说太少,每个单元仅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对于已经逐步要学会把外语当成一门技能的学生来说远远不够。 要尽快解决这样的弊端和守旧,需要从国家教育部开始,各方面机构实行改革,而作为面对学生的高校课程教师,我们是最直接的操刀者。首先,应该清晰明确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现状。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进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已开始良莠不齐,大多数是达不到本科的'分数线而滑下来的,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才走上技术职业这条道路。在这些学生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设想,再加上本身的基础薄弱,课堂上缺乏自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较差。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做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为例,此次调查涉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六百多名,有56%的人对于“英语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回答为“为了应付考试”;而在“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38%的同学认为“缺乏语言环境”,有34%的同学认为“基础差自信心不足”;“对英语学习存在哪种心理状态?”有46%的学生选择“畏惧”(钱玉琴,徐蓉:2010,37)。这些困难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非常被动,加上刚入学的不适应性,导致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甚至放弃。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2 思路和角色的转换 2.1 设立两种教学课堂 2.1.1 日常英语班: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班,非专业分班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在职业院校里,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为中心进行分班上课。大一新生的水平较大众化,以初高中应试教育为主,但由于中学升学压力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多是培养笔头能力,对于口语交流缺乏机会。所以大一期间的英语学习模式称为日常英语。将学院内各专业打乱,一个日常英语班可以有若干种专业,上课的模式以口头练习交流为主。多个专业的班级可以创造更多不同的情景场景,每两周可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加进各专业的特点进行排演(rehearsal),在每一次演出的准备中通过台词、文化、俚语和突发情况积累单词和句子,并活学活用,场景可以包括舞台剧、音乐剧、相声、小品或者模拟电视电影桥段等,娱学并重,听、说、读的能力都能应用于此,演完后设计交流心得或观后感等,后者侧重说和写的能力。 2.1.2 职业英语班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英语课可称为职业英语课,此课程针对大二的高职学生。在经历了大一的日常英语课的基础上,可按专业进行分班通过细致的专业学习来加深对英语的了解,使得学生不会再将英语的学习停留在初级阶段,也不会在毕业时变成英语的“门外汉”,反之亦然,也将英语真正变为技术应用在专业中。由于大一积累的词语和句子,在大二时将应材施教,要求学生用简明扼要的句子表达出复杂的意思,如翻译说明书,或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了解到进口专业器械的使用方法。开始加强专业词汇,将单词的学习和大二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结合起来,如电力设备机组的安装,整个流程应该与哪些词汇相对应,怎样把这样的信息组织起来。教学课堂可介绍外出见习或校内实习内容,以调研、汇报和角色扮演(role-play)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物流英语、计算机英语、火控英语等对英语要求比较严谨的专业。英语课程的重心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教师由最初的组织者(organizer)指导者(adviser)、参与者(participant)到后来的帮助者(helper)、协调者(mediator)和评判者(assessor)。 2.2 增设口语课 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和其他必须要通过全国等级考试的专业另外开设口语课。把应试教育融合到生活口语中来,把B级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词汇、词组结合到口语中来,特别是一些同义词、反义词和场景填空,让学生在互相的交流中牢记下这些内容,把考试这个目的结合到日常行为中,杜绝高分低能或者“哑巴”英语。在口语课上,教师还需从语音上对学生的口语进行纠正和指导,真正让学生说得出来也听得懂。口语课的内容不局限于日常生活或专业英语课堂,一开始可以由老师设定主题(theme),到学生逐渐适应后在班级中划分小组来筹办主题并评比,优秀的主题作品可交由各学院的英语协会进行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展演,设立奖项和奖金,从而提高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也在校园文化中扩大英语应用的影响力。 2.3 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师应首先转变作风,大胆地走出去,到单位到企业中去,尤其是职业英语班的老师,不但英语功底扎实,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教授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不单单是理论上的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出经验。由学院的就业处牵头,职业英语课教师可根据每年学生就业的去向和单位的性质,去正规的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如国家电网,大唐,上海通用电气等大型国企和外企,了解生产流程和工艺制作,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学。高职高专学院应为专业英语教师争取机会,到一些大的国际项目中考察和研究,真正转变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改善教学风气,明确高职教师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有更多社会经验的教师会更懂得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将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技术应用到专业中,也会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3 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个中专业的改革更应该先行,高职英语为公共基础课,涉及到多个专业,是为重中之重,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高职英语需独立思考,转型蜕变,变为每个学生手中的必要本领,才能实现英语课堂的初衷和教学根本。 参考文献 [1] 徐小贞.希望英语(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钱玉琴,徐蓉.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37-40.

篇10:浅析文言文教学改革论文

浅析文言文教学改革论文

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形式也较单调,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上,致使学生对语文提不起学习兴趣,认为教师只知道让他们背背背,浅析文言文教学改革——《成语故事学习》案例分析。教师也感到只是凭借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手法去教导学生,只会走进一条死胡同。那么,如何把语文教学开展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呢?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主体教育应运而生。主体教育的主要理念是:确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人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够得到和谐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正是致力于构建师生、生生、教师与媒介、学生与媒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它所体现的不只是形式的改变,更是观念的更新,是一种创新性教学过程。

从教学论的角度说,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既有教师的教的活动,又有学生的学的活动,还有师生交往的活动;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互为的交往关系。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是教学活动的.必要对象和发展的直接指向对象。教学的所有要素都涉及到学生这一主体,教学质量成果也是从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决不能是教师“唱独脚戏”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也不能是“你问我答”式单向知识传授,而应是学生主动参与(行为上、思维上)的“互动式”教学。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说,课堂教学就是信息的输入、接收加工、存储创新、输出的过程,教育论文《浅析文言文教学改革——《成语故事学习》案例分析》。如果学生被动接受,就会影响接收加工的质量;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谈不上创新与信息的输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师生都具双重身份,既是信息的输入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才能使信息更好地流通。

从教学最佳结合说角度看,教师的教只有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才能发挥教学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不教”“会学”。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前提就是师生均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篇11: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刍议论文

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刍议论文

1.引言

高职教育的复杂性给其英语教学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从一个层面上研究高职英语教育是很单薄的。另外,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长期处于一种费时低效的状态,社会又对高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英语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之外,还要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如何提高职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是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交际教学法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英语教学方法。

2.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以下简称CLT)是继语法翻译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以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它是把提高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强调提高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并着重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存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CLT的基本原则与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这一方法备受英语教学界的推崇。对照传统教学法,Maley(1984)概括了CLT的六种特征:

(1)着重于语言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

(2)在交际活动中更侧重语言的流畅性,而不仅仅是准确性的训练;

(3)通过语言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语言操练;

(4)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而不是以教师为主角;

(5)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而不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

(6)意识到语言运用的多样性,而不是单纯地强调语言本身。语言本身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过程也是一系列交际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人就是交际的主体和客体,在英语课堂上适当应用交际教学法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积极性。

3.交际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交际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给学生创造真实的交流语境,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英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增强。交际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1.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内容布置相应的口语讨论题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相关探讨,每位组员都要陈述自己的观点,组长负责汇总本组观点,并在讨论结束后在全班表明本组观点。教师就每个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把各组的观点加以整理,最后导入即将学习的课文。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教师还可以采用英语猜词游戏、辩论赛等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英语交流的真实语境。

2.课文讲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重点单词和词组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汇造句,使其做到会学会用,对于学生在使用单词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针对课文内容,教师可让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段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就每段的段落大意进行总结,从而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课后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关问答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进一步巩固对文章的理解或者就整篇课文的观点展开讨论,提出支持或反对作者观点的理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施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英语兴趣,不应对所有学生采取千篇 一律的评价标准,这样或许会挫伤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交际教学法的实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结语

职校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习惯。交际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和以交际为目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篇12: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刍议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刍议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3: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改革刍议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改革刍议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始终。对低年级学生我以进行节奏、音准训练为主,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在节奏、律动中去感知音乐的美。

从情趣出发,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蒙。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基本音阶时,教师要把七个音符写在黑板上,用汉语拼音标上唱名,然后再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教学生认识,教师用琴伴奏,学生随着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虽然做到了基本会读,会唱,但是音准,特别是半音还是掌握不好。用这种办法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时,可根据儿童的特点,以“听”为主激发兴趣。做法是:把学生分成两个组来做游戏。一组学生拍一下手喊4,另一组学生再跺一下脚唱fa;再拍一下手喊6;另一组就唱la;再拍一下手喊7;另一组学生就唱si……经过这样反复多次,既有音程的变化、组合,又有一问一答式的游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感,而且培养了注意力,逐渐引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刚刚入学的学生特点是好动,如果一堂课让学生坐着不动,他们会坐不住的,所以当学生对一首歌基本上能唱之后,就要选择恰当的动作配合。比如:在教唱《小袋鼠》这首歌时:“小呀小袋鼠,摘呀摘果子,果子放进大袋子,……”我就选择简单而又适当的动作,教学生边唱边舞,结合“体态律动”,弹2/4拍子的音乐,进行训练,这时可要求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摘果子与放果子的动作。摘果子是强拍,将摘下的果子放在篮子里是弱拍。当我把这首歌的动作全部教完时,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歌词和强弱规律,同时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

从育人的目标出发,进行审美教育。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多数歌曲,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百唱不厌的优秀作品。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容,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生唱《向着国旗敬个礼》时,先要求听《国歌》,出示印有国旗飘扬的图片导入,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或校园的升旗仪式,引导学生认识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然后,教学生读歌词,并根据歌词,让学生找一找这首歌中哪几个词、字要读重一些,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国旗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在升国旗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向国旗敬礼等。我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歌唱,“爱祖国、爱国旗”要求唱得肯定些,“向着国旗敬个礼”中“国旗”两字要求唱得突出些,“敬个礼”要唱得坚定饱满,“敬礼”要求热情。最后教师小结: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爱国旗,尊敬国旗,就是爱国家,爱我们自己。

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

我在教音符时值的长短时,让学生通过自己行走的步伐“呛呛|呛呛”,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和四二拍子的节奏特点。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学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两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闹钟的走动声“嘀嗒嘀嗒”来认识八分音符的时值。低年级学生没有分数的概念,对八分音符比四分音符短常常不能理解,且易记错。在讲解时我用一张纸,一裁为二,取出其中一张(上面写

[1] [2]

篇14: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综合英语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一门综合技能课,直接影响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提高,影响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素质教育、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作 者:康杰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H3 关键词:综合英语   教学   改革  

篇15: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一)在教育目标上,一方面站在统一的完人的高度来要求学生;另一方面,却又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道德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改革思品课教学模式,发挥思品课教学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成为当前实施小学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篇16: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即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二)充实和优化思品课教学内容

1.充实新内容。?可以把学生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如“消费指导”、“人际交往指导”、“认识我自己”、“怎样过好双休日”等,以帮助和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生活态度和自我教育能力。

2.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真实的道德经验、知识、体会。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材料,也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引导更具有针对性。?3.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识提供现实、生动的感性材料。

(三)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品课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而道德态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识和观点的接受。它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形成。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积极性。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思品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探索灵活有效的思品课教学方式

可以借鉴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教育模式,探索思品课的“道德思维发展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心理辅导方式,探索思品课的“自我教育指导模式”。每种模式都要建立在比较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具有独到的功能和相应的操作规范,使思品课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成效。

总之,思品课教学改革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思品课教改实践,才能使思品课教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篇17:[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亟待改革分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教育目标上,一方面站在统一的完人的高度来要求学生;另一方面,却又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

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认识、情感、需要、自我意识等)的发展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思品课教育目标既不切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同时又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塑造人格的道德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例如,在教授《关心他人》一课时,教师往往从大道理出发,把为什么“要关心他人”以及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关心他人,讲得头头是道,唯独没有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他们对“关心他人”和“被人关心”的积极体验,引导他们学会理解别人和自己的需要,学会自己去认识道理,形成内在的道德态度,获得道德上的自主感和成长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道德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改革思品课教学模式,发挥思品课教学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成为当前实施小学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二、关于改革思品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即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二)充实和优化思品课教学内容

1.充实新内容。?可以把学生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如“消费指导”、“人际交往指导”、“认识我自己”、“怎样过好双休日”等,以帮助和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生活态度和自我教育能力。

2.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真实的道德经验、知识、体会。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材料,也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引导更具有针对性。?3.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识提供现实、生动的感性材料。

(三)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品课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而道德态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识和观点的接受。它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形成。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积极性。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思品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探索灵活有效的思品课教学方式

可以借鉴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教育模式,探索思品课的“道德思维发展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心理辅导方式,探索思品课的“自我教育指导模式”。每种模式都要建立在比较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具有独到的功能和相应的操作规范,使思品课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成效。

总之,思品课教学改革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思品课教改实践,才能使思品课教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古典诗歌鉴赏刍议(网友来稿)

初期新文化运动口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刍议》论文

申报高级讲师个人述职报告

新文化运动口号

新文化运动三个口号口号和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口号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初中情景作文2022-07-10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被动句的意思, 被动句的解释2022-05-08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优秀中学教师年度述职报告2022-05-08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2022-12-29

古典诗歌的鉴赏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