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

时间:2022-12-10 07:50: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共14篇)由网友“SuperHappyM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

篇1: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

作者:吴思廉 文章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一、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新颖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性和美育因素。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溶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并通过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表现手法,将语言等材料转化为美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兴奋、愉悦的感受;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的自然交流、共鸣、撞击;以艺术般的魅力,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产生一种富有强烈感染力的,鲜明持久的教学艺术的美感,例如:

1.教师可通过书写一手漂亮的英文字,清晰悦耳纯正的英语口语,或在黑板上勾勒出形象逼真的简笔画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感性的审美素质。

2.导入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导入新课。比如利用多媒体。

A:直观导入。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和VCD等手段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如高二下Unit 19 L75 Martin Luther King,JR(1),就可插放马丁路德金演讲“I have a dream”的原声录音磁带,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中去。

B:音乐欣赏导入。根据课文内容直接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歌曲,有目的地与学生一起讨论音乐作品的主题、作者等。如高一上Unit ll L42就可选1-2首杰克逊、丹佛等演唱的乡村音乐,在学生好奇地欣赏之后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而点明乡村音乐的主要内容。

3.动态审美教学。动态审美教学指将言语与动作行为相结合的以活动为主的美育教学。比如:

A:游戏教学。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讲故事、说笑话、快速问答等,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美的快乐。

B:角色教学。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担任课文中各种人物形象的角色。如《项链》《卓别林》《双城记》等课文,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说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做课文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成功的角色教学可以让表演者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体验到表演成功的快乐和创造的美感。

二、深层理解的理性思辨审美

英语审美教学的高级层次是培养理性思辨审美,其教学模式应当是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完美统一的模式。理性思辨审美需要深层的推论性理解,这种深层的推论性理解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等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文字没有明确表达,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信息与思想,即“弦外之音”。

高中英语教材大多数课文既是学习英美语言的材料,也是学习英美文学的材料;而且叙事性作品居多,许多作品都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等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精神与道理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理性思辨审美教学。

1.艺术形象美

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人生观、生活体验和审美观。《双城记》中悉尼卡尔登为了露西的幸福替查尔斯慷慨赴死;马丁路德金为了废除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平等而顽强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写卓别林的课文中从As early as his second film至could be recognized as his own,一二句话就将艺术大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指导学生精读这类文章或片断可使学生模糊的审美意识转化为高尚、敏锐、真实的审美观,把他们“非音乐的耳朵”转化为“音乐的耳朵”。

2.情节美

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演变过程就是情节。它的内在构成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外在结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英语课文教学情节也是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也蕴含着特定的美。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分析其故事情节,这对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英语情境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从中获得美的启迪。如讲授“The Necklace”时,老师就可围绕女主人公Mathilde,以舞会为中心,前后展开情节美的教学,板书上出现What,How,Why等字眼。

3.环境审美

山川园林、田野牧场、湖光海涛在课内外教材里应有尽有。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入境”,并努力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可以想像自己是一朵流云俯瞰爱尔兰、苏格兰的田园美景;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只飞鸟神游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无不给人赏心悦目的快感,无不令人自由舒畅。

4.移情审美

“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比如“A Perfect Day”一课,可从中文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导入,点明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之情、之恨,彼时彼地之景色、物侯等。进而听英语录音,指出[ei]韵,简析句意、上下片意,并点出主题歌颂友谊。然后重点述评“情--愁”--友人终将离去,依依惜别又无可奈何。“描画”出景“残阳如血,夕阳不忍西下,此景此时他们……。”最后(或第二天再点明)升华到美学高境界--悲剧美的联想,慨叹美好的一天是在并不完美的无可奈何中结束等。

三、研究性文化审美

研究性文化审美在此主要指通过选修课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及借助查阅各类词典工具书,对中英语言文化进行比较而获得“发现”以后,心灵深处产生的文化层次上的审美。例如:

(1)学院请来一位洋教师,长得挺怪,红脸、金发、连鬓大胡须、有几根胡子一直逾过面颊,挨近鼻子……(冯骥才:“西式幽默”)

Our institute employed an English teacher.He looked very strange:red-faced,golden-haired,with a thick growth of whiskers that reached all the way to the nose.(刘先农译)。(汉语主语只有一个洋教师,其它部分围绕洋教师层层展开;英语则用了三个主语institute,He,that,并分别用了谓语employed,looked,reached。)

(2)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鲁迅:《祝福》)

My aunt was the only one who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This was because most of the maids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or both,none of them giving satisfaction.(杨宪益、戴乃迭译)。(汉语仅一个句子,其主干是“四婶提起祥林嫂”,先说因后得出结果;英语则用了三个句子意义单位来表达,先果后因,且主谓分明,逻辑清晰。)

上述例子不仅体现了句子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反映了西方人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轻笼统,推崇个体意识;中国人重综合和形象思维,推崇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人文意识的心理文化差异。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中西文化,这反过来又有助于掌握和运用英语这门语言。

四、文学作品审美

人们常说语言的精华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文学的语言用在表情”(许国璋,《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18)。以寄情为职能的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读者运用审美联想等美学欣赏能力及运用他已有的社会、历史、文艺等知识,经过无意的感悟或有意的悉心理解与积极体会才有可能体味到表层意义以下的深层涵义。这种深刻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感知、理解过程,而且是陶冶情感,开启心智的情育过程。而情育也即美育(王国维语)。

高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读配套的简易英美文学读物(如薄冰主编的那一套课外读物),或者读原、译文双语对照的英美文学名著来进行情育、美育教学。例如: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How nobel in reason!How infinite in faculty!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The beauty of the world!The paragon of animals!(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Ⅱ.ii)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朱生豪译)

原、译文从文字,句式到辞格等都很美,能激起读者美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敢于把人的风姿与天使作比,将人的智慧与神灵媲美,堪称石破天惊之人文颂歌,不朽绝唱。读此类作品,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一股力量,一种飞升从心中生发。或许这股力量、这种飞升就是英国浪漫主义散文名家德昆西在《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中所指的那种力量,那种飞向更高境界的飞升。

作者单位:福建尤溪县第七中学

篇2:审美教学刍议

审美教学刍议

审美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之一,能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人有审美的需要,故审美教学成为阅读教学之必需.审美教学的实施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两方面着手: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激发审美兴趣、展开审美想象、理解深层美,进而进行审美创造,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作 者:李  作者单位:山东万杰医学院,中文教研室,山东,淄博,255213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审美教学   审美兴趣   审美想象   审美创造  

篇3:《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

《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凄冷萧瑟的画面;在双线交织的结构中刻画出一对落魄、受损害的人物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构建出错落有致而又貌异神合的结构美,产生出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下面结合我个人在诗歌教学方面的体会,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其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

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的可感的,学生又有了鉴赏的方向和要求,所以很容易进入到审美赏析中来。他们大多能从诵读中找出写景的句子。这时,老师再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地点、环境的字词进行想象、渲染。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二环节(展开想象)中来。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个学生把它丰富为:“一轮孤月悬坠,秋风清寒,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不忍视对方,木然地注视着浸泡在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心绪的麻乱就像那枫叶荻花飘转在瑟瑟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感情)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这不正是审美鉴赏的目的之一吗?他们在想象时已经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三环节——调动感情中来。诗中写景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是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黄”、“苦”、“江浸月”、“悄无言”、“秋月白”等字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引导学生探讨“月”在文人心中乃至我国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体味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契合交融而形成的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如果忽略对诗歌意境的分析而舍本求末地分析人物、分析主题和艺术手法,学生往往觉得诗歌索然无味,老师的肢解还不如诵读一遍有味道,这样的授课也就达不到悟理、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了。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诗歌塑造了一对备受沦落之苦,饱尝世态炎凉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自叙渗透了各自伤痛、悲愁的情感。这种不幸的人生际遇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不满。这种情感又驱使读者再次创造,在不断丰满形象的过程中,作品人物就折射出一种启真冶性的美感。

(一)、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

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琵琶女是在“千呼万唤”中出场的,出场后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人们常常吟颂的名句,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她含羞的神态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写得形神具备、含意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千”、“万”、“始”、“半遮面”等字词揣摩琵琶女的心境,再让学生结合“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去体味她心中的那种幽愁暗恨。这“千呼万唤”、“半遮面”“欲语迟”几个动词短语在学生头脑形成了一个可以发展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琵琶女的形象。

再引导学生先分别后结合地感受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和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让学生在这种感受音乐与探查身世的结合中领悟琵琶女内心情感,教师同样要点拨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字词进行体味。这样,学生可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又可通过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来理解她倾注在乐曲中的感情。学生在这两种互相补充的感受中不断充实、丰满人物形象,从而完成形象的再创造,获得审美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又是调动想象与情感的过程,还是感性判断的过程,因而这种审美体验一步步接近审美的最高目的。

(二)、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教师在点拨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还可以补充白居易写作此诗前的一段经历,让学生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这样诗人形象就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可以打动学生的审美对象了: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学生在再创造中对社会对人生进行了一次审问,获得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享受。

在这样的审美再创造中完成的诗人形象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因而诗人的形象是美的。

三、引导学生品读描写音乐的句子,鉴赏音乐美

(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欣赏者总是凭借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进入到审美体验中来。但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文字描写的音乐更是抽象的。白居易却借一连串的比喻,用通感的手法赋予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欣赏者在视觉的想象中感知到音乐的美。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粗重繁密”、“幽细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不仅获得了描写音乐的艺术美感,而且从音乐中体味到人物情感,想象的力量让学生获得了生动具体的形象美感。

(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音韵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它是诗歌音韵上体现出来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怎样有感情地朗读外,还要让学生去体味诗中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传达的美感,因为这些词或拟声,或状态,或摩情,不仅细微地刻画了琵琶女弹奏音乐的形象,而且充分地传达了她的感情。因而,颂读起来,总觉得有一股气在胸中回旋、变化。

(三)、引导学生鉴赏音乐描写的烘托美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摩出了听者沉湎于音乐的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这不正是烘托产生的艺术效果吗?

至于音乐中的情感美,上文谈到的几点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四、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

秋江夜送客

暗线(诗人的感受)----------------------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第一次弹奏月夜弹琵琶

秋夜闻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移船相近邀相间犹抱琵琶半遮面

(两线交织)

低眉信手续续弹

第二次弹奏说尽心中无限事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凉话身世(悲惨飘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情感交织)

同病相怜感慨多

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第三次弹奏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线索、情感再次交织)

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结构的整齐美、变化美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两条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深挖结构的内涵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诗人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诗歌的主题将是怎样的,如果交换明线和暗线,变诗人的经历为明线,琵琶女的身世为暗线,诗中的人物形象将会有何变化,并与原结构进行比较谈谈哪一种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主题、人物将再一次在讨论中升华,冲击学生的情感闸门,产生出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因为原结构的两条线索揭示的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败在朝野的反映,如果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就没有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就不能产生出发人深省的思想主题。如果将明线与暗线交换来写,突出诗人的不幸,弱化琵琶女的遭遇,诗人唱响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言就不那么深刻感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就不会那么强烈地感染学生,诗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弱化,产生不出强烈的美感,达不到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

篇4: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例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着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完全淡化,时而点缀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预过多,文言文的教学,从篇目入选到形式的分析,到内容的定评、人物的定位,均处在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批孔”“反儒”“倡法”,不仅使文言文教学面目全非,而且给“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留下了很坏的影响,遗毒至今,没有根除。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 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第一册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第二册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

篇5:语文审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篇6:语文审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郯(tán)郯城,县名苌(cháng)姓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贻(yí)赠送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三、过程设计

1、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人为什么要从师?

①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⑵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⑵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⑶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⑷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⑸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

原文:“学者必有师。”

⑹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⑺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3、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4、思想内容: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5、论证结构: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篇7: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

[4]

篇8:审美

锦上添花还要添,

身上穿衣还要穿。

何以审美无止境?

因为山外还有山!

篇9:高中英语作文教学

高中英语作文教学

一、利用表象,丰富想象

观察图画和实物作文符合英语作文起步阶段需要有一定的情景要求,也符合高中学生有意想象占优势的特点,同时避免了文字情节作文易使学生中译英的缺点,但若每一次训练都是刻板的再现材料,创造想象则难以增长。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在图中留有空白,或对实物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英语作文的兴趣,减轻他们的惧怕心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解决悬念。

如senior bookⅰ,unit 3中的“help! help!”,可按发展顺序设计几幅救落水儿童的图,但只给学生展示第一、二两幅图,图画的内容大致与课文内容相同,但是后几幅的空白,使学生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填补材料的空白。学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材料,也可以自由发挥。有学生这样写到:

last week, we had a picnic in forest park. we found a shady place by the river. as soon as we had sat down, tom suddenly got up and shouted, “someone has fallen into the river!“ it was true. a boy was struggling in the water, and the children in a boat looked hopeless. tom and jack took off their shoes while running to wards the water. they swam very quickly towards the boy who was sinking fast. tom and jack got hold of the boy by the arms and lifted his head above the water. together they pulled the boy to the shore.

之后,再给学生展示其中一幅图,或一句话的情景:……,a man/a woman/a child, etc. has fallen into the river/the lake, etc.……。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有的根据曾在报上看到的新闻,称颂一身怀六甲的妇女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也有的谴责那些对落水者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学生的作文体裁记叙文、议论文不限。这样,既训练了他们书面的表达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思索了做人的道理。

二、精选图画,激发想象

处于英语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的特点,为其提供的观察材料越具体、越完整、越详实,他们的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得越明显,有时甚至强化了他们的这些特点。换个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些抽象的图画,他们的创造想象反而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原有的图画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而“抽象画作品所表现的物象与参照物相差甚远,它最大限度地把形与色对视觉作用的潜力发挥出来,直观效果非常强烈。它经过夸张、简化、分解、组合等变化手段,将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成为富于想象力。”如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表达百老汇街道的嘈杂与热闹的《百老汇爵士》(jazz in broadway)是一幅看上去比较抽象的图画,学生通过观察、运用合理的想象,写出了内容各异的作品。

有学生这样写到:

it is the downtown of shanghai. the streets, such as nanjing road and huaihai road, etc are busy. cars, buses and trucks with all kinds of advertisements are running. people dressed in their best are walking happily or hurrying to work on their bikes. beautifully decorated stores are crowded with people shopping. they all look in high spirits. the traffic policemen at the crossings are directing the traffic attentively and seriously. everything is in good order. such is our city. i love our city.

而另有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认为这是一个“排污系统”(drain outlet system )或电路板(circuit board)或房屋平面图(a plane figure of a house)等等。

可见,由抽象的图画到生动画面的产生,到一篇作文的写作成功,是创造想象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三、借助音乐,拓宽想象

音乐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能给学生提供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人的全脑开发,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方面的延伸乃至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有时借助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如senior book ⅵ ,unit 7中的“the waltz king ”这一课文,根据内容,可设计让学生听一首beethoven的“命运”(fate),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一位学生这样写到:

i am a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and i will enter for the colla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ether i will be admitted to a collage, i will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 since our country is still poor and weak.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借助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拓展。“音乐艺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四、灵活方法,发展想象

“创造想象是严格的构思过程,它是由思维调节的。”想象会产生全新的物象与情景、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给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想象余地。正如:a thousand readers, a thousand hamlets.(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英语作文教学中根据一定的线索或情节,提供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描述(创造性的描述),会收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例如“after twenty years” (senior book ⅵ,unit 5)这一课,可要求学生在学完之后,简单续写一个结尾。这是一篇根据o. henry同名原作改写的文章。文章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很能挖掘、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学生这样写到:

as soon as the police officer wanted to catch bob by the arm, he took out a gun, aimed at the officer and said, “i knew i was wanted, but i don’t want to be arrested anyway. tell jim wells i will come to visit him one day." just at that time, the police officer found himself surrounded by some strong men, gun in hand, pointing to him. bob then walked into the street and got into a car parking there, followed by those strong men. the car soon disappeared.

另有学生这样写到:

the moment the officer caught bob by the arm, he got rid of it and ran away at once. he was running down the street as fast as he could, when he was shot on the right shoulder. he turned round. to his great surprise, it was jim wells, his o ld friend. he fell on the ground and fainted.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一定的语言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确实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学生对当前的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处理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其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发散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注意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术。可以说,续写结尾、续写故事、改写、扩写等,都是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篇10: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文/胡 云

摘 要:英语课是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而英语写作在整个高考试卷中占很重要的分量。目前,许多考生害怕写作,甚至考试时一遇到写作就头疼。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英语教师也一直都在寻找解决的良策,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来寻找加强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

篇11: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目前,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因此,学好英语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我们英语教师正担负着实现上述目标的重大使命,我们应努力扛起肩上的胆子,为祖国培养实现现代化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的重要性,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对这几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英语写作的指导和训练,我们在高考成绩统计表中也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填空都做得很好,而书面表达却丢了很多分。有的学生甚至写的是中式英语,这就严重导致了读与写的失衡,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难以提升。那么高中英语教师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重视学生词汇与句型的积累

英语写作是离不开词汇和句型的,它们之间是鱼与水的关系,英语写作如果离开词汇与句型,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就不能表达出来。而即使勉强表达出来,也不可能观点明确、语言流畅。所以教师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词汇和句型的积累。在积累时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机械地写十遍甚至二十遍,而是要结合新课改理念,选择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记住相关词汇。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强化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就能把词汇记得更牢。至于句型,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简单句,通过简单句的练习打好学生的基本功,然后,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再一点一点地提高,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简单句的写法后,我们再对其进行并列句和复合句的练习。在句型的积累上,切不可贪心,一定要一点一滴进行,否则,后期的训练可能就是徒劳。等训练的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多了、句型多了,写作也就变得容易了。

二、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时,只有对其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对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大部分高中生都认为英语学习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学科,尤其是一到写作,学生更是发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英语写作学习变成英语学习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有趣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英语对话或演讲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可以尝试让同学间互相批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家在互相争论中也会迸发出更多的火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他人作文中的优点。通过这些有趣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更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学习写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每个学生的先天资质不同,每个学生的后天学习效果不同,他们对语法、句型的掌握与应用程度也不同,写作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我们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法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时,常常过度地追求完美,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承受力,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例如,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摒弃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应对学生交上的作文当面批改,对作文的优点一定要给予口头表扬,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要指出作文存在的不足,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错误的原因。当在课堂上练习口头作文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时常用一句暖人的话、鼓励的目光给予学生以肯定,肯定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性语言,其用途之广是可想而知的。我们高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外语学习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04)。

[2]杨自俭。再谈“两张皮”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0)。

(作者单位 海南省屯昌县屯昌中学)

篇12: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顺利进行交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外语教学离教学目的的达成还有很大距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英语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重视听力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在教学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对比教育;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xx)33-0065-02

20xx年10月,一个由15名丹麦师生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受邀来到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为此,学校招募了一批学生志愿者,负责接待丹麦师生。在这一周里,他们和丹麦师生一起上课、就餐、参加课外活动,笔者有幸全程参与,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1.丹麦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主动、自信

中国学生在面对丹麦学生时普遍较为内敛、腼腆,只有少数中国学生能主动做自我介绍,主动向丹麦师生介绍中国文化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丹麦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

在交流过程中,即使是英语成绩较好的中国学生,也不能完全听懂丹麦学生的表达,自己演讲时更是错误频出,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3.中、丹在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双方交流起来较为困难

中国学生既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缺乏必要的认知,又对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双方在交流中经常出现误解对方意思的情况。

一、思考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往,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同异族语言的使用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然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即为了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但从丹麦师生来访的现实表现来看,我国的外语教学离教学目的的达成还有很大的距离。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缺失呢?

1.教师主导的课堂文化

长期以来,充斥于课堂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课堂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渐渐丧失,即使得到主动表达的机会也对交流缺乏兴趣。正因为如此,要使学生真正敢于“开口”,就必须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试第一的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对高中教学具有直接而现实的导向作用。而在当前高考制度下,对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考查要求过低。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英语科目为例,听力部分满分30分,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高等院校在录取时的参考,口语则只作为报考英语专业学生的考查科目。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就考试而言,重视读和写无疑更为有效。正是在这一价值导向下,教师和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听”和“说”的漠视。

3.跨文化意识教学的缺失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词汇意义和语用功能上的中西差异,加之受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障碍在所难免,要扫清这些障碍,没有外在因素积极主动的引导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外,受教师自身素质、教学实际需要等方面的影响,多数学校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一切以高考为导向的价值观,要采取多种形式实施跨文化教学,从而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实践

基于对丹麦学生来访的观察和思考,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主动交流。此外,还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组织开展交际实践活动,从而显著增强了学生主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愿望和能力。

1.实施对话教学.倡导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教学,在对话中达成教学目的。在学习方式上,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按照英语学习水平高低搭配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学习成果,并就分歧展开探讨。在这样的环境下,英语作为英语课堂的唯一“合法”语言成了学生交流的媒介,他们感到既好奇又有趣,虽然小组交流中时常会有病句出现,但已经不再是“哑巴”英语。例如,在学习Unit4Earthquakes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地震的成因、中外重大地震灾难、地震避难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再在课堂上用英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重视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听是说的前提,只有听懂对方的语言,才能与之进行正常的交流。听力水平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及配套用书的听力材料之外,还可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天收听VOANews(美国之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使之学习纯正的美式发音,又能帮助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新闻及文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每周会安排一个课时专门用于听力教学,教给学生获取英文信息的有效策略,引导他们逐步纠正不良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的听力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3.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目标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只有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与语言的持有者展开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因此,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英美文化素养才能真正理解英语的内涵。比如,在向学生介绍“Christmas”(圣诞节)时,笔者就系统地向他们讲解Jesus(耶稣)、ChristmasEve(平安夜)和SantaClaus(圣诞老人)等相关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对英美人常用的“ohmygod”(我的天啊)“Fridayface”(愁眉苦脸)“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等俗语有了更加感性、确切的认识。

4.强化对比教育,增强文化意识

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要把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对比法,将东西方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受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在表达用语的选择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用语上的差异,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此,笔者专门利用选修课时间为学生开设“中西文化差异”讲座,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总结中西方在姓名构成、招呼语、告别、做客、赞扬、道歉、谈话题材、习惯用语、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对比,学生对英美国家人们交际用语的选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5.开展交际实践.提高交流能力

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而现实的影响,对学习者而言,最佳的学习方式是置身于目的语文化环境的浸润之中。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是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置身于英美国家、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但是若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就会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当前很多中小学引进了外教,这为难以走出国门的中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外教的支持下,我校每周开设“英语角”,不仅本校学生可以参加,而且还定期邀请知名外企的外籍人士参加,学生在其中不仅锻炼了交际能力,而且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英语角”举办半年多来,参与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开口讲英语”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似乎不再那么困难。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学习外语是为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搭建平台,而不仅仅是解答用外语书写的试题。提高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外语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并积极为跨文化交际实践创造条件。

篇13: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

一、伦理学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面临问题原因分析

(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不够

“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指向与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伦理学理论就是为其服务的理论体系。现有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出现的状况之一就是课堂的形式主义严重,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理论灌输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没有真正坚持运用伦理学的伦理理论。如果考虑学生现有时间段的学习效果,考虑他们将来就业的能力,考虑祖国的未来等等,根本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坚持科学施教不够

高中英语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目标对象,怎样有效的实现,是我们最应该关心和研究的基本问题。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中,一个小型班级容量一般是在三十到六十之间,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多样的学生个体,因此无法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也许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他而不适合她,对于教师来说只能尽力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因此,高中只有通过坚持科学施教,才能真正实现伦理思想推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的主体性地位,这是贯彻伦理学理论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努力促进高中学生充分享受政治民主权利所在。

二、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工作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要注重塑造高中学生的理想人格

贯彻了伦理学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更多的也是提供一种方法论指导。理想人格是融合了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的完美典型。显而易见,我们承担的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高中学生群体如何成为国家的栋梁,使自己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使命。如果高中英语教师没有端正态度,没有认清这样的基本重点,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进行错误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严重者则走入违法犯罪道路危害社会。可见,某种程度上态度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一点必须提醒英语教师十分注意。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也是一种法制观教育,法制教育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学会自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它是要通过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课堂告诫青年一代,在正确行使和享受民主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强化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

识培养的主体意识,注重教育的间接渗透性部分学生依然存有等待教师理论灌输、接受单一方法指导的旧有意识,自然压抑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要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精神是指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刚毅坚卓、奋发图强的昂扬斗志和拼搏精神。当高中学生身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和奋斗的精神,他自身也会有一种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正是强化他们主体意识的源泉。直接的、显性教育方式则不及隐性的、渗透性的教育方式更加容易使之有所感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以指导实践活动。

(三)加大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

识培养工作受教育学生参与程度除了课堂这一教育活动的基本载体之外,网络是新型的值得关注的又一重要载体。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仅是娱乐休闲的好场所更是受高中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同时,青年一代的高中学生应该是朝气和活力的代名词,他们身上散发着无限的力量和巨大的潜能,这些力量和潜能就是他们创新的源泉。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争取校内的其他实践活动,比如学生会和优秀的社团,学生会是服务学生的组织,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困难中可以锻炼学生英语的创新思维。这些地方都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

篇14: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

教学改革中,主要强调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地位互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优化课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引导,鼓励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更好地参与课堂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整体教学行为。只有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积极地渗透跨文化意识,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氛围的领悟。

一、跨文化教学的学习背景

教师对学生的意识培养首先要保证教学的基本意识得到提升,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师意识得到了提升,就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细节化的意识渗透,保证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知识的建构和体会。伴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文化教学逐渐深入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中,相应的文化对应相应的语言,教师只有积极促成学生对外语文化的认知,才能辅助学生建立语言学习氛围。对于我国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来说,只有保证学生形成独立的语言知识体系,才能真正深入对于英语内容的内化。

二、跨文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课程结构

教师讲授是学生接受文化的初始途径,教师对文化的认知直接决定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升对于外语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知情况。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基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汇总,保证学生将文化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首先要进行课程结构的文化差异渗透,从语法、词汇、语音等基础方面进行科学化的对比,保证学生领会基本的学习内容。在内容渗透过程中教师要辅助讲解一些有特色文化意义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得到良好的知识内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渗透课程文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进一步鼓励学生对于文化认知产生兴趣,更好地投入课堂中来。教师在讲授外国人称呼的时候,会自然地渗透文化的差异,外国对于先生、女士(已婚、未婚)等称谓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更好地内化文化知识和课程内容的融合。

2.创设教学情境,渗透文化理念

对于语言的学习一定要保证基础情境的设定,只有情境的导入才能更快速地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设定情境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的运用,保证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的使用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产生对文化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情景剧的排演、英语文化内容的演讲、英语文化购物节、英语节庆的主题活动课等,充实学生的英语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高考的意义非常重要,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充斥着大量的书本知识和试题练习卷,教师要保证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找到乐趣,才能更加强化其对于知识的吸收,也能助益他们英语成绩的提升。

3.整理资源数据,推进文化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是无限的,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数据收集进行资源的合理整合,但是只依靠教师,力量毕竟是微薄的。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一些课外的学习资源进行收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课外知识的交流会,形成良性的知识互动。教师在交流中进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辅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和知识网络。除此之外,教师要进行数字媒体的运用,也鼓励学生开展音频视频的收集,甚至可以组织学生模仿相应视频的配音,从中了解一些英文文化中的语言特征,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2 United Kingdom单元主要围绕英国展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量资料的收集,然后开展小组学习,对基础文化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

作为交流性的语言类科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基本教学目标合理化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总而言之,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在实践中逐步强化,在结合学情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文化习惯与高中英语教学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美术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植论文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六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论文

审美有效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
《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共14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逐步深入2023-05-13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2023-02-19

情感教育与中学美术教学2024-01-19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学术论文2023-03-13

高中语文实效性课堂教学论文2022-12-05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研究论文2022-08-21

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审美性2022-05-07

高中音乐教师工作计划素材2024-03-12

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教育论文2022-12-03

医药课题申请书2023-06-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